第九讲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二)——规范性附录说明
文物档案规范管理制度
文物档案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文物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各级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行为,保护和利用文物档案资源,维护文物档案安全,提高文物档案管理水平,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及文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涉及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应当遵守本规范。
第三条文物档案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加强文物档案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和便捷性。
第四条文物档案管理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倡导公开透明,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利用文物档案资源。
第五条文物档案管理应当根据文物档案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文物档案的分类、整理、保管、利用等制度,确保文物档案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第六条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文物档案的整理、管理、利用效率,实现文物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第二章文物档案的分类及整理第七条文物档案应当依据其性质、构成、内容等特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遗址档案、古墓葬档案、宫殿建筑档案、古书籍档案、器物档案等。
第八条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文物档案的整理计划,制定文物档案整理的具体方案和步骤,确定整理人员和时间节点。
第九条文物档案的整理应当遵循科学方法,保持文物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做到分类有序、清晰明了。
第十条文物档案的整理工作应当注重记录与归档,做好整理过程中的文档记录和登记,并按照相关规定对文物档案进行编号和分类。
第十一条文物档案的整理工作需遵守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合理规划整理过程,确保文物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三章文物档案的保管第十二条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文物档案的保管制度,明确文物档案的管理责任,确保文物档案的安全和完整。
第十三条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文物档案的存储设施,保证文物档案的质量和安全,采取相应的防火、防水、防腐措施。
第十四条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文物档案进行检查和保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文物档案的保存状态良好。
博物馆档案管理规范
博物馆档案管理规范在博物馆中,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于博物馆的运营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确保博物馆档案管理的高效、规范,以下是一些档案管理规范的要点:一、保管原则1. 严谨性:对档案保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度。
2. 安全性:博物馆档案应妥善保管,防止遗失、损坏和被盗。
保管地点应具备防火、防水、防盗和防虫的条件。
3. 定期整理:定期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和清点,确保档案文件的有序性和易查性。
二、内部管理1. 档案编号:每份档案都应有唯一的编号,以便于标识和检索。
2. 档案目录:每个档案文件都应编写档案目录,清楚记录档案的基本信息、所处位置和借阅情况。
3. 档案归档:根据档案的类别和属性进行归档,确保档案的分类清晰。
4. 档案借阅:对于需要借阅档案的人员,应建立明确的借阅手续和审批程序,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限制进行借阅。
5. 档案保密:博物馆档案中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信息和保密内容,应严格遵守相关保密规定,保护档案的安全。
三、数字化管理1. 文件扫描:将纸质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保存为电子文件,提高档案检索效率和便捷性。
2. 数据备份:对于电子文件,应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
3. 数据安全性:电子档案系统应具备数据加密、权限设置和防病毒等安全性能,确保档案信息不被非法获取或篡改。
四、档案销毁1. 时限规定:根据法律法规和档案管理规范,对于已经到期或无继续保存必要的档案文件,应按照规定的时限进行销毁。
2. 销毁流程:档案销毁应按照程序进行,确保销毁记录和证明的完整性。
3. 销毁方式:档案销毁可以采用物理销毁和电子删除的方式,并且要保证彻底性,防止信息泄露。
总结:博物馆档案管理规范对于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和保护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和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提高档案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档案销毁,也是保护信息安全的必要措施之一。
博物馆档案管理规范
博物馆档案管理规范博物馆作为承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其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档案不仅记录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藏品信息、展览活动等重要内容,更是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为了确保博物馆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用性,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一、档案的分类与收集首先,明确档案的分类是做好管理的基础。
博物馆档案可以分为行政管理类、藏品管理类、展览策划类、学术研究类、观众服务类等多个类别。
行政管理类档案包括博物馆的组织机构、人员任免、规章制度等文件;藏品管理类档案涵盖藏品的征集、鉴定、登记、入库、出库等详细记录;展览策划类档案则包含展览的主题、方案、设计、布展等相关资料;学术研究类档案有研究课题、学术论文、学术交流活动等内容;观众服务类档案涉及观众反馈、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信息。
在收集档案时,应确保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除了博物馆内部各部门产生的文件和资料外,还应包括与外部单位合作交流的相关档案,以及从社会各界获取的与博物馆业务相关的信息。
同时,要制定严格的收集制度,明确收集的范围、程序和时间要求,确保档案的及时收集和归档。
二、档案的整理与归档整理档案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
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要进行初步的筛选和分类,去除重复和无关的内容。
然后按照既定的分类体系进行系统的整理,同一类别的档案应按照时间顺序或重要程度等进行排列。
归档时,要为每份档案确定唯一的编号和目录,并建立相应的索引,以便于快速查找和检索。
归档的档案应存放在专门的档案库房中,库房要具备良好的防火、防潮、防虫、防盗等设施,确保档案的安全保存。
三、档案的保管与保护保管好档案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要严格控制档案库房的温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防止档案受潮、发霉或变形。
定期对库房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虫害滋生。
同时,要加强对档案的防火和防盗措施,安装监控设备、报警系统等,确保档案的安全。
博物馆藏品保管规章制度
博物馆藏品保管规章制度博物馆是一座珍藏历史、文化和艺术之宝的地方,藏品的保管是博物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保证博物馆中藏品的安全和保存,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保管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博物馆藏品保管规章制度的内容、执行以及更新与调整进行探讨。
一、概述博物馆藏品保管规章制度是为了确保博物馆藏品的安全、完整性和可持续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
该制度的目标是规范化、系统化地管理博物馆内的藏品,以充分保护和维护它们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规定内容1. 藏品分类和编号:博物馆应根据藏品的特点和属性,将其进行分类并分配唯一的编号。
这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追踪每个藏品的位置、状况以及相关的信息。
2. 录入登记和文档管理:每一件藏品都应该被详细地记录和归档,包括有关它的基本信息、来源、捐赠者等。
文档管理应规范,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检索性。
3. 保管环境要求:博物馆应提供恰当的环境条件,以防止藏品受损。
这包括控制温度、湿度、光线和空气质量等因素,保证藏品处于最佳的保存状态。
4. 保密措施:博物馆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它们的藏品不被盗窃、损坏或泄露。
这可能包括安全系统、监控设备、保密协议等。
5. 藏品接待和交接程序:博物馆应制定明确的接待和交接程序,确保在藏品流动时能够准确记录和跟踪其位置和责任。
这对于展览、修复和外借都是必要的步骤。
6. 意外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火灾等)可能对藏品造成威胁。
博物馆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逃生路线、救援措施以及与相关机构的合作。
三、执行和监督博物馆保管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是保证其有效性的关键。
以下是几个关键方面:1. 培训和意识:博物馆应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执行并遵守保管规章制度。
通过定期培训和意识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保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
2. 内部审计和检查:博物馆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定期对保管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博物馆档案管理规范
博物馆档案管理规范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和展示机构,其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档案不仅记录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藏品信息、研究成果,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确保博物馆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和可用性,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一、博物馆档案的分类与范围博物馆档案的分类应根据其内容和性质进行,常见的分类包括行政管理类档案、藏品管理类档案、展览策划类档案、学术研究类档案、观众服务类档案等。
行政管理类档案涵盖了博物馆的日常运营管理文件,如规章制度、人事任免、财务报表、工作计划与总结等。
藏品管理类档案是博物馆档案的核心部分,包括藏品的征集、鉴定、登记、入库、保管、提用、注销等全过程的记录,以及藏品的详细描述、图片、研究报告等。
展览策划类档案包含了展览的主题策划、展品选择、展览设计、宣传推广、展览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资料。
学术研究类档案主要涉及博物馆工作人员及相关学者开展的学术研究项目的资料,如研究课题申请书、研究成果报告、学术交流活动记录等。
观众服务类档案包括观众调查、意见反馈、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记录等。
二、档案管理的原则1、真实性原则确保档案所记录的信息真实可靠,如实反映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2、完整性原则档案应涵盖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不遗漏重要的信息和文件。
3、准确性原则档案中的数据、描述和结论应准确无误,避免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表述。
4、安全性原则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防止档案损毁、丢失或泄露。
5、可用性原则档案应便于查询、检索和利用,为博物馆的工作和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档案的收集1、明确收集范围根据档案分类制定详细的收集清单,确保各类档案应收尽收。
2、建立收集渠道与博物馆各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档案及时移交。
同时,关注外部来源的相关档案,如捐赠者提供的藏品背景资料等。
3、规范收集流程制定收集的标准操作程序,包括档案的接收、登记、审核等环节,确保收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
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1.文物传统影像的技术要求:1.1基本技术要求1.1.1 主体突出,背景干净。
1.1.2 为保证影像信息含量,被摄体应尽量充满画面。
1.1.3 注意视点的选择,减少影像透视产生的视差。
1.1.4 为了色彩还原的准确性,应该保证拍摄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相一致。
1.1.5 一级藏品应当采用120片幅以上的相机拍摄。
二级以下(含二级)藏品可以用135相机拍摄。
1.1.6 用于数值化的银盐化学胶片应该采用彩色反转片。
防止二次校色误差。
1.2 立体藏品拍摄要求1.2.1 主题图案清晰。
仅有一幅影像时,要选取主要代表面。
1.2.2 器型完整,无明显的俯仰变形。
1.3平面藏品拍摄要求1.3.1布光均匀,画面内无明显亮度差别。
l.3.2尽量用一幅画面记录平面文物的影像。
必须以接片形式记录时,胶片上画面的接口重叠部分不得小于0.5厘米。
1.3.3胶片平面与被摄物平面保持平行,保证画面无畸变。
2.藏品数码影像技术要求2.1藏品数码影像采用RGB真彩色模式的位图表示法。
2.2藏品数码影像每个原色的灰度等级不低于64级(26)。
2.3藏品间接数值化采集数码影像时,所用扫描设备的光学分辨率不小于600dpi2.4藏品直接数值化采集数码影像时,每帧不小于150万象素。
2.5交流用藏品数码影像采用JPEG格式压缩,压缩比不超过10:1。
3.名词解释:3.1传统影像:系指采用银盐化学胶片记录的影像信息。
3.2数码影像:系指采用数码形式记录的影像信息。
藏品数码影像是文物影像的数字化表现形式,是计算机储存、检索和交流的基础。
包括用数值化技术直接拍摄所得和传统影像扫描数字化后得到的数码信息。
也称为“数码图象”、“数字图象”、‘‘数值化图象”。
3.3立体藏品:主要以三维形体体现价值的器物类藏品。
如陶瓷类、青铜类、石刻等。
3.4平面藏品:以二维形象来体现价值的藏品。
如绘画类、碑帖类等。
3.5位图表示法:将一帧影像划分成为一张栅格,每一格称之为一个象素。
《藏品档案》示例及填写说明
《藏品档案》示例及填写说明
藏品档案单位名称
文物名称
文物级别
总登记号
分类号
档案编号
制档日期年月日
制档人
说明
一、本表应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以毛笔或钢笔填
写,文字要准确、精练;字迹要清楚、整洁。
二、表内各栏如填写不下,可在附录栏内续写。
附录可根据实际需要增添另纸。
三、收藏单位应将有关藏品的其它材料,如藏品鉴定证明、修复复制记录、器物构造图、花纹展开图、复制品、幻灯片、录音录像带、电影胶片等一并存档。
(档案内所列项目的数据标号请参照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
图号:拓片号:。
博物馆藏品保护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护规范博物馆宝贵藏品的保护规范博物馆是宝贵的文化瑰宝保护地,而博物馆内的各种藏品更是承载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因此,保护博物馆的藏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小节来论述博物馆藏品的保护规范。
1. 归档和记录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藏品,博物馆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归档和记录系统。
在收到新的藏品时,博物馆应当详细记录每件藏品的基本信息,如名称、年代、来源和历史背景等,并为其分配一个唯一的编号。
同时,应建立一个电子数据库,记录每个藏品的详细信息和保存状态。
2. 仓储环境控制博物馆仓库的环境应该严密控制,以确保藏品避免遭受湿度、温度和灰尘等有害因素的侵害。
应定期检查温湿度计、环境监测仪和空调系统等设备的工作状态,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仓库内应布置合适的防潮、防尘措施,加强清洁工作,以确保藏品的保存环境达到最佳状态。
3. 妥善的贮藏不同类型的藏品需要不同的贮藏方式。
对于易碎物品,应当采取防震和抗磨损的措施,如使用特制的垫子和支架。
对于纸质文物,应当使用酸性纸张和酸性胶水,并注意防止直接阳光照射。
此外,博物馆还应确保藏品贮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受到盗窃或破坏。
4. 安全保护博物馆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系统,确保藏品的安全。
这包括安装监控摄像头、火灾报警器和入侵报警系统等设备。
同时,博物馆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制定紧急事件应对计划,并定期进行演练。
5. 定期检查和维护博物馆应制定定期检查和维护计划,以确保藏品的保存状态良好。
定期检查包括检查藏品的磨损程度、稳定性和清洁度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定期维护包括清洁、修复和更换贮藏材料等工作。
6. 展览和陈列展览和陈列是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藏品的重要方式。
在展览和陈列藏品时,博物馆应注意保护藏品不受光照、温湿度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展品的摆放位置,避免因过度接触和撞击造成损害。
7. 教育和宣传保护藏品不仅是博物馆自身的职责,也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著录说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著录说明1.适用范围本著录说明适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的编制。
其他不可移动文物记录档案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2.主要依据及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八次常务会议。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国务院,200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国家文物局,1991年。
GB/T 11822-2000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 9705-88 文书档案案卷格式。
GB/T 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1821-2002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GB/T 18894-2002 电子文档归档与管理规范。
GB/T 17678.1-1999 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
《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试行规范》,国家文物局,2001年。
《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指标体系规范》(报审稿),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课题组,2003年。
3.卷盒封面、卷盒脊背、案卷封面、专用纸、卷内备考表3.1.卷盒封面内容包括:标题、图案、案卷题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立卷日期、监制单位。
3.1.1.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封面页眉)。
3.1.2.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3.1.3.案卷题名各案卷的名称。
本档案分为主卷、副卷、备考卷。
主卷包括:文字卷、图纸卷、照片卷、拓片及摹本卷、保护规划及保护工程方案卷、文物调查及考古发掘卷、文物保护工程及防治监测卷、文物展示卷、电子文件卷、续补卷;副卷包括:行政管理文件卷、法律文书卷、大事记卷、续补卷;备考卷包括:参考资料卷、论文卷、图书卷、续补卷。
第九讲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二)——规范性附录说明
. C.2 2拓片册页著录说明:
C.2.2.1题名 依据拓片内容确定的名称。 C.2.2.2拓片号 拓片的原编号。 C.2.2.3张数 每一个专用袋内装有拓片的 张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数量单位:张。 C.2.2.4锤拓人 拓片锤拓人的姓名。 C.2.2.5锤拓日期 拓片制作完成的时间。日期 表达方式同A.2.4示例。 C.2.2.6录文 抄录拓片的文字内容。
附录A《文物藏品登记表》格式及著录说明 附录B 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格式及著录说明 附录C 册页格式及著录说明 附录D 文物藏品档案卷盒、专用袋、卷皮尺寸规格及著录说明 附录E 文物藏品档案卷内目录、备考表格式及著录说明
2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的五个规范性附录,给 出《规范》正文的附加条款,共同构成完整的文物 藏品档案体系。在藏品档案建设实践中具有规范的 指导意义。
16
6
• 提取退还记录:包括出库和归库时间、出库原因、经办部门、经办人、批 准部门和负责人等情况记录。 • 观察监测记录:包括观察监测时间、实施监测机构名称、主要技术人员、 监测技术方法和结论等。 • 保护修复记录:包括保护修复时间、实施单位或部门名称、主要技术人员、 技术路线、使用材料和结果等。 • 鉴定变更记录:包括鉴定时间、机构或组织名称、鉴定人员情况、鉴定意 见或结论。 • 研究利用情况:研究成果包括发表时间、题名、责任者、出版单位;利用 情况记录包括时间、用途、利用单位名称、批准部门和需记录的其他情况。 • 事故情况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原因、事故责任人、藏品损坏情况和处 理结果等。 • 藏品注销记录包括:注销时间、批准部门、注销原因及注销后去向。 • 备注:填写其他需说明的内容 • 填表日期:填写填表的具体日期。 • 填表人:填表责任人 • 负责人:填表部门的负责人 • 附页:表内各栏填不下,又不能省略的内容。在附页中续填。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WWT0020—2008)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WW/T0020—2008)(国家文物局 2009年2月16日)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文物藏品档案的归档范围、立卷和装帧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一级文物藏品建档工作。
其他级别的文物藏品建档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eqv ISO 3166-1:1997)GB/T 7156-2003 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文物藏品档案 archives for museum collections在文物藏品征集、鉴定、入藏、编目、保管、保护、利用和研究等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物本体属性、文物管理工作和其他相关事项的历史记录,形式有文字、图表、照片、拓片、摹本、电子文件等。
4 归档范围4.1 文物藏品档案材料的记录内容4.1.1 文物藏品的本体属性信息。
4.1.2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信息。
4.1.3 文物藏品的研究利用信息。
4.1.4 文物藏品的保护修复信息。
4.2 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4.2.1 《文物藏品登记表》《文物藏品登记表》的格式及著录说明,见附录A。
4.2.2 《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的格式及著录说明,见附录B。
4.2.3 照片文物藏品档案应收录文物藏品的全貌和重要局部特征照片,藏品本体发生重大变化前后对比照片,修复前后对比照片。
文物藏品档案还宜收录文物藏品的重要纹饰、印记、款识、铭文等局部照片,残损部位照片,保护监测记录照片,与藏品有关的重大活动照片等。
文物档案规范管理制度范本
文物档案规范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确保文物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文物档案管理应遵循依法、科学、规范、公开的原则,加强文物档案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的文物档案管理制度,切实保护文物档案,为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料保障。
第三条文物档案由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单位共同管理,各级部门、员工应当严格执行文物档案管理制度,保证文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第四条文物单位应当为文物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和人员,保证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条文物档案管理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档案管理法规、规章和标准,维护国家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第二章文物档案管理机构第六条文物单位应当建立文物档案管理机构,负责文物档案的管理和保管工作。
第七条文物档案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为:(一)制定文物档案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二)组织文物档案工作的计划、协调和指导。
(三)监督各部门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
(四)制定文物档案管理计划和档案分类目录。
(五)负责文物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销毁工作。
(六)制定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办法。
第三章文物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第八条文物单位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及时收集和整理文物档案。
第九条文物档案的收集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文物的基本情况,如名称、年代、质地、尺寸、来源、现状等。
(二)文物保护的历史、科学研究和修复情况。
(三)文物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影响因素。
(四)文物的利用和展示情况。
第十条文物档案的整理应按照档案分类目录进行,确保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文物档案的保管与利用第十一条文物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文物档案的保管制度,确保文物档案的安全。
第十二条文物档案应存放在符合防火、防盗、防潮、防虫蛀、防尘、防光、防震等要求的专用库房内。
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的规范建议解读
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的规范建议解读在当今社会,民族博物馆作为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其文物收藏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要确保文物收藏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法性,就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建议。
本文将对这些规范建议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物收藏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民族博物馆在进行文物收藏时,首要遵循的原则是合法性。
这意味着所收藏的文物必须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不得涉及非法盗掘、走私、盗窃等违法活动。
博物馆应当建立严格的文物来源审查机制,对每一件拟收藏的文物进行来源追溯和合法性鉴定,确保文物的收藏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代表性原则文物收藏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
这要求博物馆在收藏时,不仅要关注珍贵、稀有的文物,还要注重收集那些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共性和地域特点的普通文物。
通过广泛而有针对性的收藏,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民族文化展示体系。
3、科学性原则收藏工作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标准。
博物馆需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鉴定、分类、编目和保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同时,在收藏过程中,要遵循文物保护的科学原理,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文物的原有状态和价值不受损害。
4、可持续性原则考虑到文物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这意味着在收藏的同时,要注重对文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传承。
博物馆应制定长远的收藏规划,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确保收藏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
二、文物收藏的流程规范1、征集征集是文物收藏的起点。
民族博物馆应通过多种渠道,如捐赠、购买、考古发掘移交等方式获取文物。
在征集过程中,要明确征集的范围和重点,制定详细的征集计划,并与相关部门和个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同时,要对征集的文物进行初步的筛选和评估,确保其符合博物馆的收藏方向和要求。
2、鉴定鉴定是确保文物真实性和价值的关键环节。
博物馆档案管理规范
博物馆档案管理规范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其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档案不仅记录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藏品信息、研究成果等重要内容,也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为了确保博物馆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和可用性,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档案分类与编号博物馆档案应根据其内容和性质进行科学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按档案形成部门分类,如行政管理类、藏品管理类、展览策划类等;按档案载体分类,如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等;按档案的时间顺序分类,如年度档案、季度档案等。
在分类的基础上,为每一份档案赋予唯一的编号,以便于识别和检索。
编号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能够清晰地反映档案的分类和顺序。
例如,可以采用“部门代码年份流水号”的方式进行编号。
二、档案收集档案收集是档案管理的基础环节。
博物馆应制定明确的档案收集制度,规定哪些文件和资料需要纳入档案管理范畴。
收集的范围应包括博物馆的行政管理文件、业务工作记录、藏品信息、研究报告、展览策划方案、观众反馈等。
在收集过程中,要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对于纸质文件,要检查其是否齐全、有无缺页、破损等情况;对于电子文件,要确认其格式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完整。
同时,要注重收集原始文件,避免使用复印件或传真件,以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档案整理档案整理是对收集到的档案进行系统的分类、组合和编目。
首先,对档案进行初步筛选,剔除无用或重复的文件。
然后,按照分类方案将档案归入相应的类别,并进行装订或装盒。
在整理过程中,要对档案进行规范的著录,包括档案的标题、形成时间、形成部门、保管期限、密级等信息。
著录应准确、清晰,便于后续的检索和利用。
四、档案存储博物馆应设立专门的档案库房,用于存放档案。
库房的选址应符合防潮、防火、防虫、防盗等要求,保证档案的安全。
库房内要配备合适的档案柜、架等存储设备,并按照分类和编号有序存放档案。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方案[WWT0020_2008]
文物藏品档案规(WW/T0020—2008)(国家文物局 2009年2月16日)1 围本标准规定了文物藏品档案的归档围、立卷和装帧要求等容。
本标准适用于一级文物藏品建档工作。
其他级别的文物藏品建档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eqv ISO 3166-1:1997)GB/T 7156-2003 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文物藏品档案 archives for museum collections在文物藏品征集、鉴定、入藏、编目、保管、保护、利用和研究等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物本体属性、文物管理工作和其他相关事项的历史记录,形式有文字、图表、照片、拓片、摹本、电子文件等。
4 归档围4.1 文物藏品档案材料的记录容4.1.1 文物藏品的本体属性信息。
4.1.2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信息。
4.1.3 文物藏品的研究利用信息。
4.1.4 文物藏品的保护修复信息。
4.2 属于归档围的文件材料4.2.1 《文物藏品登记表》《文物藏品登记表》的格式及著录说明,见附录A。
4.2.2 《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的格式及著录说明,见附录B。
4.2.3 照片文物藏品档案应收录文物藏品的全貌和重要局部特征照片,藏品本体发生重大变化前后对比照片,修复前后对比照片。
文物藏品档案还宜收录文物藏品的重要纹饰、印记、款识、铭文等局部照片,残损部位照片,保护监测记录照片,与藏品有关的重大活动照片等。
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指标项及着录规则说明课件
B0304 填写 文本
25
藏品 级别
B0401 选择 文本
26
当前保 存条件
B0503
选择
文本
27
保护优 先等级
B0601
选择
文本
28
保护 记录
B0630 填写 文本
6
与《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指标体系》的关系
1、“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指标项”选自《博物馆藏品 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共计28项,其中,第1-15项为基本属 性信息,第16-28项为管理工作信息。
考虑到上述实际情况,本规范做出了以上规定。
21
分类的基本原则:
1、每次划分只使用一个划分标准,不能同 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划分标准。否则,会出 现划分后所得各子类互相交叉、重叠的混乱现象。
2、划分后所得各子类的外延之和应等于其 母类的外延,避免“不完全划分”和“多出子类” 的错误。
22
“年代类型”和“年代”项
12
什么是信息描述语言?
广义的藏品信息描述语言,可以泛指藏品信息管理指 标项中填写的、各种形式的内容,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 言。
狭义的藏品信息描述语言,专指由具有明确内涵和外 延的概念构成的人工语言。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严密、清晰 的逻辑关系。
按照符号的不同,人工语言可以划分为代码语言和文 字语言。
13
27
“形态特征”项
形态特征:对藏品形态特征的描述。其内容包括藏品的 外形特征的描述,如质地、造型、纹饰、铭文和制作技巧等, 以及藏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等。
10
著录说明与规则
内容可以分为四种形式:
1、名词术语的解释。如:
2.1原名A0101
馆藏文物在现收藏单位总登记账上的名称。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WWT0020—2008)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WW/T0020—2008)(国家文物局 2009年2月16日)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文物藏品档案的归档范围、立卷和装帧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一级文物藏品建档工作。
其他级别的文物藏品建档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eqv ISO 3166-1:1997)GB/T 7156-2003 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文物藏品档案 archives for museum collections在文物藏品征集、鉴定、入藏、编目、保管、保护、利用和研究等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物本体属性、文物管理工作和其他相关事项的历史记录,形式有文字、图表、照片、拓片、摹本、电子文件等。
4 归档范围4.1 文物藏品档案材料的记录内容4.1.1 文物藏品的本体属性信息。
4.1.2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信息。
4.1.3 文物藏品的研究利用信息。
4.1.4 文物藏品的保护修复信息。
4.2 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4.2.1 《文物藏品登记表》《文物藏品登记表》的格式及著录说明,见附录A。
4.2.2 《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的格式及著录说明,见附录B。
4.2.3 照片文物藏品档案应收录文物藏品的全貌和重要局部特征照片,藏品本体发生重大变化前后对比照片,修复前后对比照片。
文物藏品档案还宜收录文物藏品的重要纹饰、印记、款识、铭文等局部照片,残损部位照片,保护监测记录照片,与藏品有关的重大活动照片等。
藏品管理制度目录
藏品管理制度目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第二条适用范围第三条定义第四条总体要求第二章藏品管理组织架构第五条藏品管理委员会第六条藏品管理机构第七条藏品管理人员第三章藏品征集及登记第八条藏品征集第九条藏品登记第十条藏品标识第四章藏品入藏及出藏第十一条藏品入藏第十二条藏品保管第十三条藏品出藏第五章藏品保护及修复第十四条藏品保护第十五条藏品修复第六章藏品利用及宣传第十六条藏品利用第十七条藏品宣传第七章藏品管理制度的监督与评估第十八条监督第十九条评估第八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制度的解释权第二十一条本制度的修订和解释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规范和加强对单位藏品的管理,有效保护和传扬文化遗产,提高藏品保护和利用水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所有的藏品管理工作。
第三条定义单位藏品:指该单位所有的收藏品、文物、艺术品等。
第四条总体要求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藏品管理体系,加强对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开展藏品利用和宣传,确保藏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二章藏品管理组织架构第五条藏品管理委员会单位应当设立藏品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单位的藏品管理工作。
第六条藏品管理机构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藏品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藏品管理工作。
第七条藏品管理人员单位应当配备专业的藏品管理人员,具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操作藏品管理系统,并做好藏品的保护工作。
第三章藏品征集及登记第八条藏品征集单位应当根据收藏政策和收藏范围,定期开展藏品征集工作,确保藏品的质量和数量。
第九条藏品登记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藏品登记系统,对藏品进行详细的登记,包括文字、图片等信息,确保藏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条藏品标识单位应当对每件藏品进行标识,包括编号、名称、来源等信息,确保藏品易于识别和管理。
第四章藏品入藏及出藏第十一条藏品入藏单位应当严格控制藏品的入藏条件,对每件藏品进行审核和确认,确保藏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二条藏品保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藏品保管制度,确保藏品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做好防盗、防火等工作。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确保文物藏品档案的完整、准确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文物收藏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藏品保管机构。
第三条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完整性原则:确保文物藏品档案的全面、准确、完整。
2. 安全性原则:保障文物藏品档案的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
3. 可用性原则:确保文物藏品档案能够及时、方便地为文物研究和利用服务。
4. 保密性原则:严格保守文物藏品档案的秘密。
第二章资料收集与整理第四条文物藏品档案的收集应包括以下内容:1. 文物藏品的基本信息,如名称、年代、材质、来源、尺寸等;2. 文物藏品的征集、鉴定、修复、保养等历史资料;3. 文物藏品的展览、陈列、研究、交流等相关资料;4. 文物藏品的出入库、调拨、借展、归还等记录。
第五条文物藏品档案的整理应遵循以下要求:1. 分类整理:按照文物藏品的不同类别、年代、材质等进行分类整理;2. 编号管理:为每件文物藏品编制唯一编号,并建立编号与文物藏品的对应关系;3. 建立索引:为文物藏品档案建立索引,方便查询;4. 电子化管理:对文物藏品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电子化管理。
第三章保管与维护第六条文物藏品档案的保管应满足以下条件:1. 专用档案室:设置专用档案室,保证档案的物理安全;2. 恒温恒湿:保持档案室的温度和湿度在适宜范围内;3. 防虫、防霉、防火、防盗: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档案受到虫蛀、霉变、火灾和盗窃等损害。
第七条文物藏品档案的维护应包括以下内容:1. 定期检查: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检查、修复;2. 数据备份:对电子档案进行定期备份,确保数据安全;3. 档案鉴定:对存疑或损坏的档案进行鉴定,及时处理。
第四章利用与保密第八条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应遵循以下规定:1. 依法利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确保档案的合法利用;2. 严格审批:利用档案需经过相关领导审批,并办理借阅手续;3. 保护档案:利用者应爱护档案,不得损坏、涂改、遗失档案。
文物藏品档案要求规范(WWT0020—2008)
文物藏品档案规(WW/T0020—2008)(国家文物局 2009年2月16日)1 围本标准规定了文物藏品档案的归档围、立卷和装帧要求等容。
本标准适用于一级文物藏品建档工作。
其他级别的文物藏品建档工作,可参照执行。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eqv ISO 3166-1:1997)GB/T 7156-2003 文献等级代码与标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文物藏品档案 archives for museum collections在文物藏品征集、鉴定、入藏、编目、保管、保护、利用和研究等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物本体属性、文物管理工作和其他相关事项的历史记录,形式有文字、图表、照片、拓片、摹本、电子文件等。
4 归档围4.1 文物藏品档案材料的记录容4.1.1 文物藏品的本体属性信息。
4.1.2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信息。
4.1.3 文物藏品的研究利用信息。
4.1.4 文物藏品的保护修复信息。
4.2 属于归档围的文件材料4.2.1 《文物藏品登记表》《文物藏品登记表》的格式及著录说明,见附录A。
4.2.2 《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的格式及著录说明,见附录B。
4.2.3 照片文物藏品档案应收录文物藏品的全貌和重要局部特征照片,藏品本体发生重大变化前后对比照片,修复前后对比照片。
文物藏品档案还宜收录文物藏品的重要纹饰、印记、款识、铭文等局部照片,残损部位照片,保护监测记录照片,与藏品有关的重大活动照片等。
4.2.4 拓片文物藏品档案宜收录文物藏品的器形、铭文、图案等的拓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2 2拓片册页著录说明:
C.2.2.1题名 依据拓片内容确定的名称。 C.2.2.2拓片号 拓片的原编号。 C.2.2.3张数 每一个专用袋内装有拓片的 张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数量单位:张。 C.2.2.4锤拓人 拓片锤拓人的姓名。 C.2.2.5锤拓日期 拓片制作完成的时间。日期 表达方式同A.2.4示例。 C.2.2.6录文 抄录拓片的文字内容。
E.2.2 备考表著录说明 E.2.2.1说明 文件材料件数及照片、绘图、拓片、 摹本、光盘等特殊载体的数量和其 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E.2.2.2 立卷人 责任立卷人签名。 E.2.2.3 年、月、日 归档日期。 E.2.2.4 检查人 案卷质量检查人签名。 E.2.2.5年、月、日 检查日期。 E.2.2.6 历次使用情况记录 记录归档文件材料的使用情况,包 括:使用日期、用途、经办人、档 案管理人员签名和日期。
第九讲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二)
——规范性附录说明
WW/T 0020—2008
主讲: 侯八五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课题组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 规范性附录说明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课题组
1. 规范性附录的结构关系 2. 规范性附录的内容和著录说明
1
1. 规范性附录的结构关系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包括下列五个规范性附录
硬
盒
外
观 示
硬盒外表幅 面:
意
盒高
图
310mm
盒宽
225mm
厚度为:
25\40mm
两种
12
硬 盒 透 视 图
高 310mm 宽 225mm 厚 25mm、40mm 两种
310mm
25mm 40mm
225mm
档号
密级 档号
省别
藏品 名称
收藏 单位
盒号
盒脊 幅面:310×225mm 盒脊:25~40mm (两种) 盒脊内容:
C.2.5相关文件材料、相关文献 资料册页著录说明 C.2.5.1 题名
文件材料的标题名称。 C.2.5.2 责任者 作者、编者、译者。 C.2.5.3 出处 专著应填写出版单位、出版年份、 版次
10
C.2.6电子文件(光盘)册页 著录说明 C.2.6.1 题名 根据光盘内容确定的名称。 C.2.6.2 光盘号 光盘的原编号。 C.2.6.3 密级 依据保密规定填写卷内文件 材料的最高密级:公开、限制、 秘密、机密、绝密。密级按 照《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 识》(GB/T 7156-2003)中 的汉字代码填写。
其结构关系如下: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
藏品信息著 录规范
案卷装具编 目规范
附附 附 录录 录
AB C
附附 录录
DE
3
2. 规范性附录的内容和著录说明
2.1 附录A《文物藏品登记表》
《文物藏品登记表》是对藏品信息的文字记录,表格设计按 照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文物藏品指标体系内容,结合博物馆藏品保 管实际进行编排,选择的58个指标项,涵盖文物藏品指标体系核 心指标内容。
6
• 提取退还记录:包括出库和归库时间、出库原因、经办部门、经办人、批 准部门和负责人等情况记录。 • 观察监测记录:包括观察监测时间、实施监测机构名称、主要技术人员、 监测技术方法和结论等。 • 保护修复记录:包括保护修复时间、实施单位或部门名称、主要技术人员、 技术路线、使用材料和结果等。 • 鉴定变更记录:包括鉴定时间、机构或组织名称、鉴定人员情况、鉴定意 见或结论。 • 研究利用情况:研究成果包括发表时间、题名、责任者、出版单位;利用 情况记录包括时间、用途、利用单位名称、批准部门和需记录的其他情况。 • 事故情况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原因、事故责任人、藏品损坏情况和处 理结果等。 • 藏品注销记录包括:注销时间、批准部门、注销原因及注销后去向。 • 备注:填写其他需说明的内容 • 填表日期:填写填表的具体日期。 • 填表人:填表责任人 • 负责人:填表部门的负责人 • 附页:表内各栏填不下,又不能省略的内容。在附页中续填。
1、档号 2、省别 3、藏品名称 4、收藏单位 6、盒号
13
软盒高:305mm 软盒宽:220mm 厚度(墙厚): 40mm、25mm、无 墙三种
2.4.2 专用袋尺寸 专用袋幅面规格为 210mm×297mm
专用袋采用160g/ m2纸张制作,推荐使 用无酸牛皮纸。
14
2.4.3 卷皮尺寸规格 卷皮幅面规格为: 210mm×297mm (A4)。 卷皮采用250g/m2 纸张制作,推荐使用 无酸纸。
C.2.3摹本册页著录说明
C.2.3.1题名 摹本的名称。 C.2.3.2临摹者 临摹者姓名。 C.2.3.3 规格 摹本纵、横长度的尺寸,尺 寸单位为cm。 C.2.3.4编号 摹本的原编号。 C.2.3.5 临摹日期 摹本临摹完成的时间。日期 表达方式同A.2.4示例。
9
C.2.4绘图册页著录说明 C.2.4.1 题名 依据绘图内容确定的名称。 C.2.4.2 编号 绘图的原编号。 C.2.4.3 绘图者 绘图者姓名。 C.2.4.4 比例 绘图的比例,采用数字表达方式 示例: 1 :2 C.2.4.5 绘图日期 绘图绘制完成的时间。
其信息组品管理 文物藏品研究 文物藏品保护
属性信息
工作信息
利用信息
修复信息
4
5
2.2 附录B《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
《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从提取退还记录、观察监 测记录、保护修复记录、鉴定变更记录、研究利用情况、事故情 况记录、藏品注销记录等七个方面记录藏品发生变化的动态信息。
2.5 附录E 文物藏品档案卷内目录、备考表格式
附录E 对文物藏品档案立卷编目、查阅备考等内容、 格式及著录内容作了规范。
15
E.2.1 卷内目录著录说明 E.2.1.1 序号 文件材料的顺序号,用阿拉伯数 字从1起依次填写,不设虚位。 E.2.1.2 题名 文件材料的标题名称。 E.2.1.3 责任者 文件材料形成部门名称或责任者 姓名。 E.2.1.4 日期 文件材料的形成日期,用阿拉伯 数字表示。 E.2.1.5页号 文件材料在本册内的起止页号, 之间用“~”连接。 E.2.1.6 张数 每件文件材料的实际张数。 E.2.1.7 备注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2.4 附录D 文物藏品档案卷盒、专用袋、卷皮尺寸规格
附录D:对文物藏品档案卷盒、专用袋、卷皮等档案装具 的尺寸、规格、纸张和须著录内容做了规定。
11
2.4.1 卷盒尺寸规格
卷盒分硬、软两种。 硬盒外表面幅面为:225mm×310mm,
厚度分别为:25mm、40mm两种。
软盒幅面为:220㎜×305㎜ 厚度分别为:20㎜、40㎜和无墙三种。
7
2.3 附录C 册页格式及著录说明
附录C,为收集保存与藏品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藏品 档案文件材料原件而设计,包括:《照片册页》、 《拓片册 页》、 《摹本册页》 《绘图册页》 《相关文件材料、相关文 献资料册页》 《电子文件册页》等六种。
C.2.1照片册页著录内容: C.2.1.1 题名 依据照片内容确定的名称。 C.2.1.2 数码照片编号/底片号 数码照片或光学照片底片的存档编号 C.2.1.3 参见号 有助于查明本照片来源的其他编号 C.2.1.4 摄影者 拍摄者姓名。 C.2.1.5 拍摄日期 拍摄照片的时间。 C.2.1.6 说明 照片内容的简要说明。
附录A《文物藏品登记表》格式及著录说明 附录B 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格式及著录说明 附录C 册页格式及著录说明 附录D 文物藏品档案卷盒、专用袋、卷皮尺寸规格及著录说明 附录E 文物藏品档案卷内目录、备考表格式及著录说明
2
《文物藏品档案规范》的五个规范性附录,给 出《规范》正文的附加条款,共同构成完整的文物 藏品档案体系。在藏品档案建设实践中具有规范的 指导意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