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资料10 对理沦骈文的初步探讨和原文点校上的一些意见
认识古代骈文与对偶文
认识古代骈文与对偶文古代骈文与对偶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两种文体都是以韵文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格律和句式安排,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认识古代骈文与对偶文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骈文的特点和形式古代骈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以平仄相间的韵脚组合为基础,由连续的多韵组成,被称为“骈”的意思是“并、连”的意思。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韵律安排:古代骈文通过合理的韵律安排,使文句的韵脚在结构上产生连贯和节奏感,增强了作品的美感和韵味。
2. 语言表达:古代骈文在表达上追求工整、精炼的特点,经过反复修改和雕琢,使语言更加精练、凝练。
3. 格律要求:古代骈文在韵律和格律的要求上相对较高,要求在规定的格律结构内进行创作,增加了创作的难度和艺术性。
二、古代对偶文的特点和形式古代对偶文是一种将对称的结构和意义进行对照表达的文体形式。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句式对称:古代对偶文追求句式对称,通过对比和照应,使得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2. 意义对照:古代对偶文通过对比和对照,使得作品在表达的同时能够显现出不同的含义和观点,增加了作品的辩证和思考性质。
3. 情感表达:古代对偶文通常通过对称的句子结构和照应的词语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得情感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三、古代骈文与对偶文的比较和联系古代骈文与对偶文都是基于韵律和格律的文学形式,但在表达方式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差异。
具体比较如下:1. 表达方式:古代骈文更偏向于通过语言表达来体现节奏和韵味,而对偶文更侧重于通过对称的句式和意义来表达。
2. 内涵意义:古代骈文注重表达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强调通过语言的工整和优美来展示作者的才情;对偶文则更注重通过对比和对照来呈现不同的意义和观点。
3. 应用领域:古代骈文在文学和诗歌创作中广泛应用,尤其在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偶文则更多地出现在辞章和散文中,用于表达作者的思考和观点。
近百年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近百年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作者:翟景运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03期骈文是在中国单音字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语句的长度、意义和音韵等方面均能达成相反或相同的对称,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个性。
古代骈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若干历史阶段的文坛上占有至高地位;骈文的写作艺术和创作理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辞赋、诗歌、古文以及众多其他文体;即便对于当代多种文体的写作,骈文的典雅、含蓄、抑扬顿挫之美,仍然不失为疗治庸俗浅薄之弊的一剂良药。
中国文学史学科的成立时间已经超越百年,然而骈文研究却长期属于冷僻之地。
早在1983年,程千帆先生就曾经指出:“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几乎从来不谈兴盛于唐代而发展于宋代的四六文,对宋代那么多散见于笔记中的小品文也不屑一顾,好像它们并不存在,这实在是可惊的!”(程千帆《我们所应当争取得到的——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的随想》,《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当今蓬勃发展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似乎已不能一任骈文研究继续冷寂下去。
回顾近百年来中国骈文研究所经历的阴晴晦明,认清优势和不足,或将有助于中国文学史研究整体的丰富和推进。
一经过唐、宋两次古文运动,骈文虽然丧失了文体正宗地位,然而并没有彻底消亡,骈文和古文达成一种新的平衡:公文领域几乎一例使用骈文,另外某些场合如文人之间的交际应酬等等仍然间或使用骈文。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前,骈文的应用范围仍然广泛,从革命派的公文到艳情小说都大量运用骈文写作,一些理论著作如刘师培的《文说》仍使用骈体,兴化李详、元和孙德谦,均为一时骈文名家。
二十世纪初的骈文学研究,正是起步于这种背景之下。
仪征刘师培强调以“藻饰”、“对偶”、“声律”为“文”之标准,唐宋古文则是“以笔为文”。
他的一系列论著如《广阮氏文言说》、《文说》、《文章源始》等等都以此为立论基础。
刘师培对骈文正宗地位的论证和维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清代中后期扬州先贤阮元等人与桐城古文论战腔调的延续;他的理论来源与阮元也无不同,均远溯萧统《文选序》和六朝文笔论;其骈文理论研究方法基本上没有跃出传统学术的范围。
理论骈文略言
理论骈文略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骈文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杰出贡献。
骈文指的是以长句,引用和探讨典故,回顾历史的文章,它表达的是一种对社会学说的历史性思考,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思想。
深层次的骈文内涵,始终以审视和分析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为主,因此被称为“理论骈文”。
在我们这个时代,理论骈文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它不仅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社会学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而且可以起到转化,传播和认知的作用,让人们提高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更好地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一般而言,理论骈文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引言、纲要、展开、归纳。
引言是理论骈文的第一步,介绍文章的目的和背景,以及文章要论述的主题或问题。
纲要部分明确文章的论证路径和论述角度,提出一个特定的理论骈文体裁,并确定文章论述的关键概念和结构。
展开部分是文章内容的主体部分,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展开内容,可以采取先进后滞的方式,有条理地叙述,也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以节奏生动的方式来表达。
最后,归纳部分总结全文,让读者能够清楚地记住文章的观点,并且有了综合性的理解。
此外,理论骈文还有一些独特的表达技巧。
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以一种直观生动的方式来描述道理,以模仿和变形的方式来强调要点,并使用引用、对比、对照等方法来表达和强调观点。
这些表达技巧有助于提高文章的表达力和形象性,它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也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
总之,理论骈文融合了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他的内容丰富多彩,表达技巧丰富多样。
理论骈文不仅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化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学表达的结构模式,为后人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思想框架。
“骈文文献叙录”之我见
学科 独立 奠定 坚实 的文献 学基 础 。
“ 骈 文文 献叙 录’ ’ 之 我见
力 之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教 授 , 博士生导师)
陈 寅恪在《 论再 生缘 》 中曾说 : “ 就吾 国数 千年 文学史 言 之 , 骈 俪之 文 以六 朝及 赵 宋一 代 为最 佳 。 ” ①不错 , 六朝 的确 为骈 文之 黄金 时代 。问题 是 , 这是后 人 的看法 , 六朝 人 实际上 并没 有认 为后人 所说 的骈 文是 一种 特 殊 的文体 。可 以说 , “ 系统 的问题” 与“ 发 生学 的 问题” 的 区 间之大 , 无 类骈 文 者 。这 一 点 , 我 们 应 有 清醒 的认
临屏浅谈骈文】
【临屏浅谈骈文】——千古春风骈文,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对于诗经文化的一个跳跃!骈文最早起于汉朝,而兴在晋朝和晋朝以后也就是我们俗称南北朝时期,这个有史书记载。
骈文的出现,使得原本诗经中对于汉字声律原本忽略的地方,开始了重视。
我们换句话说也就是开启了中国文化中汉字四声的第一个文体!同时在后来近体诗词文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骈文生命力极短,昙花一谢。
很快被隋朝原始类似近体的出现代替。
但是他的作用和对中国文化发展是不能磨灭的价值。
骈文追求几点:其一:声律安排。
中国最早一部关于声律的书籍就出在那个时期。
虽然这本书籍出来就被不少当时大文豪定性伪说,可是它能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文化中汉字四声在那个时期被一槌定音。
也就是存在了那个时期。
其二:两两对偶。
在声色美的同时追求了语言艺术美,这是将来近体律诗中最早出现的雏形。
我们换句话说就是辞藻会加以修饰。
为什么很快就衰落了,这是一个当时社会的进步,因为在骈文创作的时候,古人发现一个问题。
以前是诗经,只是当做歌来唱的,这个都有明确记载的!当这种文歌体到了汉以后,发展演变成了以文作为情感观点等阐述。
那么就需要一个被阐述的相关中心点。
因此在那个时期就出现了另外一本书籍巨著,《文心雕龙》!!!♦它明确指出写文章的三个准则首先写文章要明确树立大意!不然别人看不懂你在写什么,然后找紧要素材说明,等等理论的出现。
通过对最早骈文的研究,作者提出了改变后世中国文化的理论。
因此到了唐被近体诗词代替,还有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散文体的文言文。
比如:陋室铭,爱莲说。
骈文具体如何如何,我也没有实质性研究过。
这个只是我个人掌握的知识,有些人说骈文如何如何好。
这个是每个人意识形态不一样……骈文也不是我所学研究范围,看过书了,多少古人在某些书籍记载中提到。
我也是大致随意了解一下而已,毕竟是老早淘汰!因为读过《文心雕龙》就知道:在文心雕龙里有对骈文做出过一番理论说辞,因此多少有那么一些了解,也就是文心雕龙中对于骈文中存在的不足有批判但是也有肯定。
王勃骈文的接受及经典化
然而,王勃的骈文仍然被一些文人所推崇 ,他的作品被收入各种文学选本和评注本 中,得以流传至今。
在清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被收 入《古文观止》,这也进一步确立 了他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05
王勃骈文接受和经典化的 影响因素
时代背景和文学思潮的影响
要点一
时代变迁与文学思潮的转变
王勃的骈文在初唐时期广受推崇,但随着时代变迁和文 学思潮的转变,其地位和影响力也发生了变化。
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对六朝 骈文的批判,王勃的骈文在南宋文坛上受 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批评。然而,他的作品 仍然被一些文学家所推崇和传颂。
元明清对王勃骈文的接受
元代时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代时期
元代时期,王勃的骈文在文学创作和 批评中逐渐被边缘化。然而,他的作 品仍然在一些文学家的笔下得以传承 和发扬。
04
王勃骈文的经典化过程
唐代对王勃骈文的评价和推崇
1
唐代是骈文的鼎盛时期,王勃的骈文在当时已 经备受赞誉。
2
唐代文人杜甫、韩愈等都对王勃的骈文有过高 度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文辞优美,结构严谨, 对后世影响深远。
3
在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被广泛传颂,成 为其代表作之一,也奠定了他在骈文史上的地 位。
明代时期,随着复古派和反复古派的 出现,王勃的骈文在文学创作和批评 中得到了不同的评价和地位。一些文 学家认为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 值和文化意义,而另一些文学家则认 为他的作品过于雕琢和浮华。
清代时期
清代时期,王勃的骈文在文学批评和 研究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些文学家和批评家认为他的作品具 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同时也具 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然而 ,另一些批评家则认为他的作品过于 追求形式和技巧,缺乏真挚的情感和 思想内涵。
对骈文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审视——读莫道才《骈文通论》有感
) }
这 不也是 我 们的文
发 展 过 程 等问题 进 行 了论
学 精 华 吗 ? 不 也 是 我 们的
述 发 人 深 省 见 地 精辟
“ ”
,
,
中 国 文学 吗 ? 我常 常 面 对
着 骄 文 感到 困 惑 矛 盾 该 如 何对 待这 笔 文 化遗 产 呢 ? 该 如 何准 确 把握 和 评
, ,
, 。 ,
文化 史
、
为文体 形 式 的 骄 文 它 的 格式的 规范 呆 板 语 言的萎 靡华 丽
了 模式
, 、
深 入 讨 论 了骄
的基因 和运 动
,
得 骄 文 名句 江 南草 长
。
:
“
暮 春三 月
;
杂花 生 树
群
, ,
“
骄文 学
”
这一
,
莺乱 飞 见 故 国 之 旗 鼓 感
; 平生 于 畴 日 抚 弦 登 脾 岂
学 科 强 化 对 骄 文的研 究 并对
法
,
“
骄文 学
”
的 研究 方
,
不 枪恨 ?
”
( 丘迟
《 与 陈伯
学 科性 质 归 属
,
历史
之书
能是 人类 的天性
“
作者 指 出 摹仿机
,
骄文 的 名称与 界 说 生和 发 展
骄 文 的分 类
骄 文 的产
、
就 具 体 表现 而 言
,
骄文 对
骄 文 的 结 构 形 式 与句 型 模 式
、
骄
自然 界 与 社 会 生 活 中 对 立 对应 的 事 物 的摹 写
是 摹仿 自然 ( 广 义 ) 的 反 映 征 骄 文 的 形 式特
骈文界定问题的再审视
骈文界定问题的再审视
骈文是指两句或两句以上的文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文学形式。
骈文是一种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中,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骈文在界定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再审视和探讨。
界定骈文的范围和形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上,骈文的界定主要是基于文句的结构和排列方式,如平行结构的骈文、对偶结构的骈文等。
在实际应用中,骈文的形式可能更为灵活和多样化,不仅包括文句结构的相同(或相似),还可能包括意义相近、词语相同或相似等方面。
界定骈文的范围和形式需要更加全面和灵活,以适应不同文体和语境的表达需求。
骈文的功能和作用也是需要再审视的问题。
传统上,骈文常被用于强调修辞效果、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和韵律感,使文辞更加优美和生动。
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学发展,骈文的功能和作用可能会有所变化,可能不仅局限于修辞手法,还可能包括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引起共鸣等方面。
需要重新审视骈文的功能和作用,以充分发挥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骈文的创作和运用也需要重新审视。
传统上,骈文的创作和运用主要是基于语言的艺术和技巧,强调音韵的和谐、格调的优美。
在现代文学中,骈文的创作和运用可能更加注重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强调情感的真挚和内容的内涵。
需要重新审视骈文的创作和运用,以适应现代文学的发展和需求。
骈文是一种古老而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在界定、功能、作用和创作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再审视和探讨。
只有进行再审视和探讨,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骈文的本质和特点,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表达需求。
《骈文论稿》序
《骈文论稿》序骈文是一种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体,它严格按照固定句式和语法规则写成,重视文义清楚、句子对仗对调,旨在增强文章的句法密集和节奏感。
骈文不仅是古代诗文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演谈思想的有力工具,在唐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以《骈文论稿》序的方式,讨论骈文的形式特点和历史意义,以此考察古代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骈文传统在其文学发展和现代文学中的意义。
骈文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它主要以古诗文为基础,融合新语词和新形式,构筑出标准化的文体。
骈文以古代文学形式、解构思维、哲学理论、观念转变及音乐诗性等特点,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形式,用以表达思维,同时也体现出作者的思维技巧和语言技能。
骈文的形式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其文体尊重规约,有节奏感,喜欢重复,运用叠字和多音节押韵,其次,骈文有抒情性、哲学性、文论性、文辞性和多重意境性,其含义非常深刻;第三,骈文的句式灵活多变,语言优美,善于表达抽象的思想,富有婉转的音韵;第四,骈文注重文篇结构,运用积累性的手法,运用多种技巧来展示和论述文本的主题;最后,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骈文在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时,既可以采用表现主义的手法,也可以采用象征主义的视角。
另一方面,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凝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学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思想的重要续写。
从古代诗歌开始,骈文极大地丰富了表达形式,把古代文学推向现代,并成为多种主题文学的源泉。
张祜的《周礼诗祀》、崔杰的《五言绝句》、郭沫若的《新五言绝句》都是代表性的骈文作品,其表达形式受到新诗和诗词的极大影响,有助于古典文学的发展,也给现代文学的创作带来了启发。
总之,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它既可以表达思想,也可以抒发情感,具有技巧性和美学性。
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形式,更可以丰富艺术表达形式,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精华。
《骈文论稿》序
《骈文论稿》序
近年来,学术界对骈文文化和历史的关注正在逐渐加强,国内外学者们展开了一系列深入学习和研究。
而这次出版的《骈文论稿》,更是详细介绍了骈文的起源、分支、贡献以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骈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西周到春秋战国,以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为主体时期,从元代到清代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历史的演变。
如今,研究骈文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历史、考古、文献、文学、语言等,已经成为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研究方法。
骈文文化凝练汇集了不同时期中华文明的众多精髓,在历史上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被誉为“百家争鸣”的经典之作。
骈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元而又深刻的文化思考框架。
骈文有着许多精彩的主题,涵盖了从社会政治、宗教哲学、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骈文论稿》将把这一复杂而深奥的文化历史文化课题,深入辨析,发掘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社会价值,以及它在当下社会中可能产生的独特影响等。
该书不仅是一份有关骈文的学术研究,而且是一篇系统介绍,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读者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从而,提高文化子孙的自豪感,激励学者从中发掘出更多的精彩内容。
上述内容显示,《骈文论稿》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完整的骈文学习资料,以及一个视角,以便学者们可以深入了解骈文,以及它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
我们深知,骈文学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而且也能为我们当下社会提供价值参考和借鉴,从而探索
出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期望这本《骈文论稿》可以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对对骈文研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祝书中所论述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影响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骈文界定问题的再审视
骈文界定问题的再审视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其特点是将两个以上的短句或段落进行对偶、倒装、重叠等方法,以达到平行、对仗、呼应的效果。
关于骈文的界定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对于骈文的定义和要求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对骈文界定问题进行再审视,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这一古代文学形式。
我们需要对骈文的定义进行重新审视。
传统上,骈文被认为是一种结构对偶的文体,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骈文并非只是结构上的对偶,更应该注重其内容和意境的对应和呼应。
骈文的定义不应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对偶,而应该更加注重内涵上的呼应。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对骈文的要求。
传统上,骈文被要求在结构上具有对称的特点,但是这种要求是否过于片面呢?有些学者认为,骈文并非一味追求对称,而应该更注重内容的连贯和情感的表达。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对骈文要求的看法,更加注重内在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骈文的创作技巧和运用方法。
传统上,骈文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对偶、倒装、重叠等技巧,但是这些方法是否能够完全概括骈文的创作特点呢?有些学者认为,骈文的创作方法应该更加灵活多样,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骈文的创作技巧和方法,更加注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创作手法。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骈文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上,骈文被认为是一种古代文学形式,但是在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骈文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呢?有些学者认为,骈文虽然来源于古代,但是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却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性价值,因此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传承。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骈文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更加注重其对于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启示和影响。
对于骈文界定问题的再审视,需要重新审视其定义、要求、创作技巧和方法,以及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通过重新审视和全面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骈文这一古代文学形式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与文学教育
中文摘要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的相关研究中,针对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的研究比较少见,目前的研究几乎都是从语文课程教育的角度分析这次分科实验的利弊得失以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少有从文学教科书的文本层面探究分科时期的文学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本论文主要从中学语文教科书对特定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选择来反观中学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文学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试图探讨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史上这唯一一次的汉语、文学分科时的文学教育的具体面貌。
本论文所讨论的五十年代以后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
至于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则以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开明书店等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为参照。
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的过程和背景。
汉语、文学分科首先是1950年代初教育界借鉴、学习苏联经验的结果。
其次是语文学科内部发展的需要。
论文的第二和第三章从中学语文教科书对特定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选择来反观中学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文学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论文的第二章具体考察汉语、文学分科时期文学教育的存在形态。
文学教育主要以文史知识和文学作品两种形式存在。
论文的第三章分析了鲁迅作品在文学教科书中的收录情况及文学教科书对其作品的解读。
在这里,主要考察汉语、文学分科时期文学教科书对文史知识和文学作品的选择以及对选文的解读,并将其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和实行“新课标”的中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呈现分科时期所持的文学教育的理念及文学教育的实现。
限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其它原因,本论文并非要得出一个具体的观点,我只是希望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梳理,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中等教育阶段文学教育到底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及它应该如何实现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文学分科;文学教育AbstractIn studies about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course, few are about the divis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early all the existing studies focus on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the effect on Chinese course education of this division, and rare research into the idea and practice from the aspect of literature textboo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 and its carrying out of high school literatur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choosing certain representational writers and articles, and tries to get more details about the only division of Chinese course education in its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All the textbooks in Chinese course education during 1950s in this paper are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s for related textbook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y are mainly from the influential publishers of that period, such as Commercial Press, World Book Company, Zhengzhong Book Company, Progressive Bookstore etc.Chapter 1 of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gress and background of the divis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1956; firstly, it resulted from learning from Soviet Russia in early 1950s, secondly, it was necessary for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urs.Chapter 2 and chapter 3 discuss the idea and its carrying out of high school literatur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choosing certain representational writers and articles.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existing form of literature education during the division period. Chapter 3 analyses the adoption of Luxun's articles in literature textbooks and how the textbooks reviewed the article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adoption of literature knowledge and articles and the reviews on them, compares it with the case in 1920s and 1930s and the period of carrying out new course standard, and attemps to show the idea of literature education during the division period andthe realization of literature education.Due to my limited ability and other reasons, this paper does not mean to get a concrete view, but attempts to make us think more about what position litera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placed and how to realize this goal from detailed retrospect on the historical affairs.Key Words: the division of Chinese course in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terature education目 录绪 论 (1)第1章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的过程、背景 (4)1.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始末 (4)1.2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的背景 (6)1.2.1苏联教育“资源”的借鉴 (6)1.2.2我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9)第2章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中文学教育的存在形态 (14)2.1文学教育:以文学史的知识形态存在 (14)2.2文学教育:以文学作品的知识形态存在 (18)2.2.1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景观” (18)2.2.2“小资产阶级感伤情调”的被放逐 (20)2.3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及其解读 (28)2.3.1名家名作及其解读 (28)2.3.2“时文”及其解读 (32)第3章 鲁迅作品的收录及其解读 (35)3.1 为什么是鲁迅? (35)3.2 文学教科书对鲁迅作品的选择和解读 (37)结 语 (45)参考文献 (46)绪 论自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之日起,其开创者们就有意识地通过文学教育来确立现代文学的合法性。
1956年美学家李泽厚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作文
1956年美学家李泽厚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作文 1956年美学家李泽厚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对《论语》、《老子》、《庄子》、《管子》等古代典籍中的思想加以分析和评价。
由此可见,作为新儒家创始人之一的李泽厚先生虽然有其“新”的特点,但也不免受到古代各种流派及西方哲学思潮影响,更多地还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看待问题,这就决定了他的理解总会带着某些片面性。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因而我们应该客观公允地认识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并且要结合当时社会现实来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下面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第一,重视传统经典的精神内涵。
如果只把它当做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资料或考据材料,则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相反,若能透过字里行间领悟到传统经典的精神内涵,则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
例如,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即“爱人”。
又如,关于“天命”的概念,他认为“‘天’是最高权威,‘命’是绝对服从”。
再比如,关于“民本”的思想,他强调“君民同乐”,“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皆为平等关系”。
凡此种种都充满了浓郁的儒家色彩。
那么他的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他提倡“气”的学说,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均源于“气”,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的,包括人类自身。
他甚至断言,人死后灵魂将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人的肉体消亡后,“气”仍然存在,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随着人的活动而变化。
另外,他还十分推崇“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五行”是构成整个世界的基础,是支配世界运转的法则。
其次,他吸收了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矛盾双方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二者缺一不可。
再次,他接纳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他认为,封建制度必须被打倒,才能够真正走向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三点:1.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借鉴了西方科技知识;3.融汇贯通了诸多学术流派。
《文心雕龙》与骈文理论和骈文创作的开题报告
《文心雕龙》与骈文理论和骈文创作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们:我选择的论文题目是《文心雕龙》与骈文理论和骈文创作,下面是我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之作,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骈文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它对骈文的理论和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阐述。
骈文,指的是由两篇以上同类文章组成的“并列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因此,研究《文心雕龙》中有关骈文的理论和创作,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意义1. 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骈文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文心雕龙》中的骈文理论和创作,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和发展特点。
2. 能够对骈文的理论和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文心雕龙》中对骈文的理论和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阐述,研究这些理论和创作,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骈文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究骈文的美学价值和文学意义。
3. 能够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骈文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通过研究《文心雕龙》中的骈文理论和创作,可以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丰富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骈文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文心雕龙》对骈文的理论阐释和创作方法。
(3)骈文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4)骈文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5)骈文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及意义。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相关文献,深入阅读分析。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不同文论家对骈文的理解和阐释。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例分析,探究骈文创作的成功之处以及文学价值。
四、预期目标和时间安排1. 预期目标(1)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骈文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探究骈文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关于骈文都历史评价
关于骈文都历史评价骈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以平仄相间的韵文和韵律工整的词句为特点,广泛流传于唐宋以及明清时期。
骈文的历史评价如何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骈文的历史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一方面,骈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言简意赅、精炼凝练的特点,使得作者能够通过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骈文的平仄对偶和韵律工整,使得文章更具韵味和节奏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另一方面,骈文由于其形式上的限制,使得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感情时受到一定的束缚,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历史上,骈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唐宋时期的骈文以其华丽辞藻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这些作品以其雄浑深沉的情感和婉约细腻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清时期,骈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韩愈、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开始提倡文笔简练、意境深远的骈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骈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骈文的形式限制了其表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由于需要符合特定的平仄和韵律要求,使得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感情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其次,骈文的修辞手法和辞藻华丽,使得一些作品显得过于矫揉造作,缺乏真实感和自然流畅的表达。
再者,骈文的阅读门槛较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难以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然而,尽管骈文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依然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骈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它的修辞手法和辞藻华丽,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同时,骈文的流传也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使得我国文学更加丰富多样。
骈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之处。
它的华丽辞藻和韵律工整使得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同时也限制了它的表达广度和深度。
然而,骈文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高中骈体文言文教学对策刍议
高中骈体文言文教学对策刍议作者:翁晓君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3期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有文体,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1]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所称赞的“骈语”即是指“骈文”,“骈语”是“骈文”别称,被认为是“一代之文学”的代表,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新课改以后,高中语文课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致力于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把骈文作为一个重点来学习,培养学生对骈文的鉴赏能力,体会其美文美质,在作文中学会运用骈文的一些修辞手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骈文的概念及其与古文的比较“古文”的主要代表是先秦时期以及汉代的散文,其特点是文辞质朴,以表达思想和反映现实为目的,以散行单句为主要句式,形式自由不受格律约束[2]。
为我们所熟悉的古文运动则是唐代中期及北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其影响之大直至清代。
自古文运动后,魏晋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被视为俗下文字,长期受到批判。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注重古文,忽视骈文的现象。
与古文相比,骈文更重视文学形式方面的因素,但也并非不重视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3]。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偶,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文学”,也称“四六文”。
清代阮元从《诗经》、《尚书》、《易经》等先秦时代典籍中搜集一些对偶语句,认为那便是最初的骈文了。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同时,也是骈文兴盛的时期。
骈文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句式上,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以四六字为主;韵律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对偶、藻饰和用典。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述评
1956年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我国汉语和文学分科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改革对我国的语言文字教育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而且至今仍对我国的语言文字教育和文学研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本文将对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进行详细的述评。
一、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的背景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是在新我国成立七年后进行的重要教育改革。
这一阶段正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展开的时期,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对语言文字教育和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对汉语和文学分科进行深刻的改革,从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二、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的主要内容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汉语的改革和文学分科的改革。
1. 汉语的改革1956年,汉语通过对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化和规范化。
对于语音,制定了新的拼音方案,用一套符合拼音规律的字母、符号代替了传统的汉字拼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拼音系统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
对于语法,准确、规范、简洁地规定了汉语的语法规则,使汉语的语法规则更加科学、系统,方便人们学习和应用。
对于词汇,对汉字进行了规范化,取消了繁体字,统一了字形和字音,确立了简化字的原则和方法,促进了全民族的汉字文化,简化了文字的认读,规范了语言文字的使用。
2. 文学分科的改革在文学方面,1956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文学改革运动。
这一改革运动取消了文学分科的划分,以往的文学分科比较死板,影响了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新的文学研究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
取消文学分科也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文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文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三、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的意义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改革是我国汉语文字教育和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场深刻而伟大的改革,对我国的语言文字教育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1800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然而五四以后似乎销声匿迹了。
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
一、骈文的名称如果下定义,可否说,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
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
“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
“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
四六文并不完全等于骈文。
后来的“四六文”实际上是骈文的概称。
明代以前,有骈文别集而无总集。
明代出现不少四六选本,多为公私应酬文字。
清代仍有人以“四六”命名骈文专著,五四以后,学界通称骈文。
有人认为,骈文最早的名称是连珠。
它对骈文形成有所启发,但并不等于骈文,也不是骈文的源头。
连珠与骈文相似之处在于对仗和用典。
不同之处是,连珠尚不成其为文章,每首仅几句话,表述一个简单的命题,只能算文章片断。
真正代表骈文初始的文章,如蔡邕《郭有道碑》,仲长统《乐志论》,与连珠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二、骈文的界定清代骈文号称中兴。
骈文家为了与古文家争地盘,极力主张骈文自古有之,这种说法,从文体学看并不科学。
1.骈文和散文如前所述,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散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倘若有对偶即为骈文,恐怕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章皆可算作骈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限于个人学识,一定不能周全。最近中医研究院已成立中医教材编辑委员会,决定用现代语翻译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很使我们鼓舞!上面对该书提出拟校,不过是想在整理祖国医学文献中尽一分力量并作为再版时参考,借此抛砖引玉,希望共同为继续改进和提高祖国医学遗产而努力。
注一:阳旦汤即桂枝汤增桂加附子。
(2)17面上12行
原文:初起为热中者未则传为寒中也
拟校:初起为热中者末则传为寒小也
(3)17面下18行:
原文:又如六郁赐苍术香附同用
拟校:又如六郁汤苍术香附问用
(4)18面上1行:
原文:鳖甲煎熬军九
拟校:鳖甲煎薯蓣节丸
(5)19面上7行:
拟校:三阴毕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
(11)30面下7行19字“心”9行8字“炙”同行20字“曰”。
拟校:“辛”“灸”“白”。
(12)30面上2行:
原文:水结胸症与停饮同。并可仿用熟于内经经络。
拟校:水结胸症与停饮同。并可仿用。熟于内经经络。
(13)30面下4行:
本来用膏药治疗内科疾病并不是始自吴氏,“内经用桂心渍酒熨寒痹,用白酒和桂涂风中血脉。”实肇后世制用膏药之始。至于“古膏除太乙观音霏云外,治四时伤寒有两万灵膏,治脾胃有金丝膏,治劳损有五养膏,又有暖脐 膏、涌泉膏。”可见内症用膏原是古法。不过吴氏融会贯通,巧变其法,集其大成并加推广运用,除膏之外复辅以糁药,敷药并有数法与内服药剂相通,师温病疗法分上中下焦用药,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泪痰涎并出,胸中恶闷亦宽,即吐法也。盖一嚏而兼汗吐两法,不必服葱豉汤也。”“时感及湿温等症用辟瘟散鼻,曾有登热、头疼、恶寒、无汗并吐泻者,用此取嚏而汗自出泻亦止,是发散之中即兼升提,一法两用,较服升药(升麻之类)尤速。外症肠出不收及产妇子宫不收,取嚏即收,亦是此意。凡欲升者,均可以嚏法升之也。又夏月治温病者,以瓜蒂赤小豆含水鼻,清肺金而水自下趋,胸中之水或吐或泻而出。小便不通,探吐提气而水自下,则知嚏法能上升亦能下降也。”“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脐上,为第一捷法。如古方治风寒用葱姜豉盐炒热,布包掩脐上;治霍乱用炒盐布包置脐上,以碗复之腹痛即止;治瘧用常山饮炒热缚脐上。”“此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昔人治黄疸用百部根放脐上,酒和糯米饭盖之,以口中有酒气为度;又有用干姜、白芥子敷脐者,以口中辣去之。则知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且药可逐日变换也。”“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水从小便出,小便不通亦然。水泻不止,艾一斤坐身下,微火烘脚,泻自止是也。一属前阴,一属后阴,凡病宜从二便治者仿此。”“下部之病无不可坐,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或恐伤胃气者,或治下无须犯上中者,或上病宜釜底抽薪者,更以坐药为优矣。”这样上中下三焦分治,凡古方有效的,无论是伤寒、金匮、外台、千金、刘、张、朱、李之方以及局方、单方、秘方,视病症轻重加减,无不可用,较之内服更无拘牵顾忌。
一、序
(1)3面下5行:
原文:若宜凉而宜温。
拟校:若宜凉。若宜温。
(2)3面下6行:
原文:有重症。急症膏外加以药。
拟校:有重症急症。膏外加以药。
(3)3面下13行:
原文:噫。是即吾兄用膏施治之本意也。夫亦即此书之所以为活人也。夫客欣然心悦而退。
(5)6面下11行:
原文:若以今医所处。和平轻淡之剂相绳。
拟校:若以今医所处和平轻淡之剂相绳。
(6)6面下18行:
原文:且以气相感。虚人亦能胜无虚。虚之祸也。
拟校:且以气相感。虚人亦能胜。无虚虚之祸也。
(7)7围上47了:
原文:上不犯下。下不犯上。中不犯上。下更无顾忌。
原文:随处皆有神解。一法即千万法之所生也。
拟校:随处皆有神。解一法即千万法之所生也。
(14)31面上18行:
原文:皆可以此法用寒药。或热药下之也。
拟校:皆可以此法。用寒药或热药下之也。
书内尚有多数“炙”应为“灸”,如7面上9行,30 面上14行,31面上5行,37面……。“鞭”应为“鞕”,如33面下6行及19行……。都不难一见便知,未及一一枚举。
原文:回阴急救汤阴旦汤
拟校:回阳急救汤阳旦汤(注一)
(6)20面下14行
原文:用甘草稍
拟校:用甘草梢
(7)27面上16行:
原文:岂无不误者然。误者常多也。
拟校:岂无不误者。然误者常多也。
(8)28面上14行:
原文:初时即见有未真皮肤之小试。可于脏腑无伤精熟之后。如庖丁之解牛。宜僚之弄丸技也。无非道矣。
拟校:上不犯下。下不犯上。中不犯上下。更无顾忌。
(8)7面上12行:
原文:皆从伤寒。报出能者。特效源流辨之分明耳。
拟校:皆从伤寒推出。能者特於源流辨之分明
三、续增略言
(1)11面下9行:
原文:苍术五线。细辛三线。大黄贯仲姜厚朴法。半夏川芎
拟校:苍术万键。细辛三缀。大黄贸仲姜厚楼法半夏川芎
(3)5面上13行:
原文:不仅香苏种术黄连解毒。
拟校:不仅香苏种术。黄连解毒。
(4)5面下7行:
原文:且举名贤论。紫金锭统治百病之非为证。不知此亦偏见耳。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彙而集之。其统治也。固宜如冲和汤为太阳解表之方。
拟校:且举名贤论紫金锭统治百病之非为证。不知此亦偏见耳。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彙而集之。其统治也固宜。如冲和汤为太阳解表之方。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对“理沦骈文”的初步探讨和原文点校上的一些意见
黄建源
“理沦骈文”是阐述以膏药治疗内外疾病的一部专门著作,作者极力倡用膏和药来治疗一切常见疾病,反复详述外治(贴用膏药)内治(口服药剂)效果一致之理,见解独特,在当时虽未引起广泛的试用,实已为我国医疗方法独创一格,际诸重视祖国医药,是值得我们来深入发掘和大胆探讨的。
拟校:噫。是即吾兄用膏施治之本意也夫。亦即此书之所以为活人也夫。客欣然心悦而退。
二、略言
(1)4面上6行:
原文:并为发明。内外治殊涂同归之理。
拟校:并为发明内外治殊涂同归之理。
(2)4面下5行:
原文: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
拟校: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
用膏药治疗外科疾患,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和卓越疗效,尤其是显现在疽癤肿和筋骨折伤方面,这是尽人皆知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它取用简捷、携带轻便、费用低廉、疗效确实,所以很受广大病人特别是劳动人民的欢迎,成为普遍的民间外治医药。但是用膏内疗的仍未普遍,到了清季才产生吴师机的理沦骈文一书,据他说:“今人但知痞癖用膏,风痹用膏,而不知一切脏腑之病皆可用膏。余积数十年之经验,统会前人用药之旨,阅历十年,施送数万人,深知其效,故不惜为后告。”可见当时他的用膏以清阳膏治上焦风热;散阴膏治下焦寒湿;金仙膏治中州脾土郁积,寒热不和;行水膏通利三焦并治一切湿热下注;云台膏统治外症。数膏用途最广,治病最验,每年施济约近二十万张,有这样多的求诊患者,是不难想像它的疗效的。试举清阳膏而言:“治上焦风热及表里俱热者,凡三阳症并宜之,亦治湿在上须表散者。统治四时感冒头疼发热或兼鼻塞咳嗽;瘟症头疼发热不恶寒而口渴者,温疫、温毒风热上攻,头面腮颊耳前后肿盛,寒热交作,口干舌燥或兼咽喉痛者。又风热上攻赤眼牙疼,耳鸣耳聋耳痛,口糜口疮,喉闭喉风喉蛾等症;热实结胸,热毒发斑,热症衂血吐血蓄血便血尿血,热淋,热毒下注,热秘,脚风一切脏腑火症;大人中风热症,小儿惊风痰热,小儿内热;妇人热入血室,妇人血结胸,妇人热结血闭;外症毒红肿热痛者并治;如毒攻心,作呕不食,贴胸背可护心。患处多者,麻油调药扫之。”散阴膏“治下焦寒湿及表里俱寒者,凡三阴症并宜之。此膏治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筋骨疼痛俱效,阴症回阳亦速。寒中三阴,三阴病深变为防毒,杂寒中,男女房劳阴症,阴疸,阴水;寒胀,寒泻,寒痢,三阴瘧,寒实结胸,久寒?br>肋脐胀腹痛或成气痞血块食积痰癖虫蛊之类,他药所不能推荡者;阳衰脊背腰尺冷痛;风寒湿痹,一切漏肩鹤膝走注历节,左瘫右痪,麻木疼痛,日久不能愈者;寒疝,寒湿脚气;妇人白带久不止,子宫冶;小儿慢脾风,并治外症阴疽寒痰核冻疮,跌打闪挫。”各膏应用范围都是比较广泛,所用药味也多。这样以一膏而治百病,得效的固多,不效的亦不致即变生坏症不可收拾,颇值得推广试用。
我所阅读的“理沦骈文”是1955年3月人民衔生出版社影印本,(北京版)大体还好,不过其中字句圈点尚有斟酌之处,我是根据这个原则加以随手点校的:原文加圈点或不加圈点都可读得通的,虽无圈点不加拟校;本来可以不加圈点,原文却加圈点,但对文意不太妨碍,仍旧可以理解,亦未拟校;若圈点不当致使文意晦涩或生错误的,即不得不加拟校。兹录于下:是否有当不敢自是还希医界同道指教。
膏药治病既是行之有效,自然有它的科学内容,据吴氏所说,每年施济膏药近二十万张,最效最广的首推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云台膏催生膏五六种而已。我建议卫生当局选择条件适合的医疗机构,或由中医研究机构将这几种膏药作一番认真研究,重点试用,观察实际疗效,然后推行于广大农村,进而再对“理沦骈文”全书及祖国流传宝贵膏药作深入细致的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和总结,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保健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当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无限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