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代汉语骈体文
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一)含义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
关于骈体文的说明骈体文(即骈文)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文体,起源于
关于骈体文的说明骈体文(即骈文)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文体,起源于汉、魏时期,成形于南北朝。
全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其中以四字六字句相间为固定格式的,又称“四六文”,是骈文的一种。
骈文具有声韵优美整齐,注重艺术性的优点,但后来的骈文由于追求这种形式美,影响了表情达意,形成不良的浮艳文风。
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而发起的。
骈体文的几个主要特点骈体文,究竟具备那些主要特点呢?我们不妨举一篇作品为例:谢赵王赉白罗袍裤启庾信某启:垂赉白罗袍裤一具。
程据上表,空渝雉头;王恭入雪,虚称鹤氅。
未有悬机巧蝶,变 奇文,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
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
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绫之重。
对天山之积雪,尚得开衿;冒广厦之长风,犹当挥汗。
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曰?这是六朝时作家庾信(513—581,字子山),为了答谢北周赵王招赐给他一身棉衣而写的谢启。
这在六朝骈文中属于短篇,却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章。
我们结合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骈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这篇文章除“某启”下一句是散句外,均可以分为上、下联;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语句结构和词性都是相互对称、相互配对的。
而且对偶相当精巧工整,如人名对人名(程据、王恭)、数字对数字(千金、百结)、颜色对颜色(黄葛、青绫)、地名对地名(天山、广厦)、动物对动物(白龟、黄雀)等等。
文中除了把相近的概念做为对仗外,还着意用一些反义词配对,如“恒飞”对“不落”,“暂暖”对“长寒”,等等,用反义词配对,内容既显得充实、有变化,而且也显得更加工整。
骈体文的对仗是逐渐要求严格和工整起来的。
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能对就行,而后期骈体文则力求工整和精巧①。
另外,初期的骈体文虽然以对仗句为主,但也不避掺杂若干散句,所谓“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文心雕龙·丽辞》),其作用在于引起下文或结束上文,并使之文气通畅。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一)含义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第十五讲_骈体文的构成
(王勃《滕王閣序》) 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 (丘遲《與陳伯之書》) 故情者文之經,理者辭之緯。(《文心雕 龍· 情采》)
2、動賓對動賓
綜述性靈,敷寫氣象。(《文心雕龍· 情采》)
臨帝子之長州,得天人之舊館。
(王勃《滕
王閣序》) 若擇源於涇渭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 (《文心雕龍· 情采》)
三、平仄ຫໍສະໝຸດ (一)單句對 1.四字對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2.六字對 三三 平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 酌貪泉以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重阿 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駱賓王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駱賓王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二)雙句對 1.四四,四四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立本有體,意或偏長;趨時無方,詞或煩蕪。 (《文心雕龍· 鎔裁》)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丘遲《與陳 伯之書》)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王勃 《滕王閣序》)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 加之以血。(庾信《哀江南賦序》)
六義所因,四始攸繫。(沈約《謝靈運傳
3、偏正對偏正
棲波之鳥,水化之蟲。(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蕭統《文 選序》) 鼓怒之所豗擊,湧澓之所宕滌。(鮑照《登 大雷岸與妹書》)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华实”出自《左传》(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也就不容易了解“文”与“质”对立,“华”与“实”并称,对於整句的了解也就不够全面。
特别是像“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文心雕龙·情采),如果不按《诗经》和《论语》原文去解释,单凭字面就完全讲不通。
骈体文用典,最主要的是采取这种融化的办法,这是阅读骈体文时的难点,值得我们重视。
最后,我们附带谈谈藻饰问题。
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
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
正如杨烱《王勃集序》所说:“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六朝有的骈体文仅颜色一类词就占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我们可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已经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
骈体文的这些特点是与汉语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的。
古汉语的单音词多,组成对偶比较方便。
但是骈体文的形成,主要地还是由於魏晋以后的文风。
对偶和四六,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用典容易引起联想,并使文章变得典雅;协调平仄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
但是过分追求形式整齐,词句对偶,就往往使文章单调板滞,并影响内容的表达。
例如《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一个意思,说了两句,正是《文心雕龙·丽辞》所批评的“对句之骈枝”。
又:“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为了适合四六句式,就割裂词语,把杨得意说成杨意,钟子期说成钟期。
过多地用典,堆砌成篇,不仅使文章繁冗累赘,“殆同书抄”,而且使内容隐晦难懂,影响文章的效果。
比如徐陵《玉台新咏序》:“新制连篇,宁止蒲葡之树。
”千多年来,就没有人知道它的出处。
过分拘泥平仄,不仅妨碍内容的表达,并且影响语言的自然节奏,反而会削弱语言的声音美。
就一般情况来说,骈体文总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往往是平庸和贫乏的。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代骈体文的构成
幻灯片1骈体文的构成辞赋的构成幻灯片2一、骈体文的构成我国古代的文体,根据作品的语言形式,即句末是否押韵,可以把所有的文章分为“韵文”与“非韵文”两个大类。
根据是否讲究每句话的字数,是否讲究对仗与平仄,可以将“非韵文”分为“散文”和“骈文”两类。
:句末押韵,包括诗、辞、歌、赋等。
散文:句末不押韵、不讲究每句话的字数,长短句间行。
韵文文章非韵文一般的骈体文:讲究每句话的字数,讲究对仗(字义虚实相对),不押韵。
骈文骈体赋:讲究每句话的字数,讲究对仗,句末押韵。
(有些骈文,特别是唐以后的骈文,对仗时还讲究平仄相对。
)幻灯片3韵文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
《诗经》奠定了古诗中的四言句式。
一般认为,按内容可以将其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与“雅”相对,即民间诗歌。
这些民间诗歌是诗歌的源头,是群众的艺术,最初可能由某一个人创作,后来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大家争相传唱。
它们都是配合着音乐来歌唱的。
“雅”“颂”这类诗歌,是乐师将采集来的国风曲调根据国君的喜好加工之后,配上词而成的。
后代人写的诗就是在官方设定格调形式下所写成的,于是诗人就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写诗就成了一门艺术。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切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叠(应和音乐回环往复的音节);(2)衬字(衬字在文义上为不必要,乐调漫长而歌词简短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如《诗经》《楚辞》中的“兮”字)。
幻灯片4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是《诗经》中的“六义”。
前三者是指《诗经》的内容分类,一说是根据乐调的不同所作出的分类;后三者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风吹万物而发声,于是就以此来比喻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室朝廷之内的歌谣,主要是朝会宴享之歌。
颂:是祭天祭祖时所唱的歌谣。
根据曲调的不同又可将雅分为大雅与小雅两类。
●朱熹《诗集传》对“赋、比、兴”均作了介绍:●赋:敷陈其事直言之者也,即直接展开叙述铺陈事物的方法。
下册常识(一)
古代汉语下册常识(一)一、骈体文(一)缘起及命名之由(1)骈体文在魏晋时萌芽,南北朝时盛行,一直到中唐古文运动时开始被古文代替,所以唐代称之为“时文”。
(2)通篇多用四言或六言,所以从晚唐开始也叫四六或四六文。
(3)通篇多用对仗(也叫骈偶),所以从清代起叫骈体文。
(二)特点(1)骈偶(对仗)①从词类的角度看,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谓词对谓词,体词对体词②从句法结构的角度看,谓词性结构对谓词性结构,体词性结构对体词性结构。
③从事类的角度看,对仗工整。
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颜色对颜色,数目对数目。
(2)四六A、四四——四四B、六六——六六(①二——四——六②三——三)C、四四四四——四四四四D、四六四六——四六四六E、六四六四——六四六四(3)平仄唐代以后,骈体文讲究平仄。
①平仄古今变化中古现代汉语普通话平阴平阳平上上去去入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如果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判断某些字在中古是平声(调),还是仄声(调),可以按照以下原则:①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仄声(调)的字,在中古也是仄声(调)。
②现代汉语普通话读平声(调)的字,在中古大部分是平声(调),一小部分是仄声(调)字(源于入声字)。
③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平声(调)而在中古是入声(调)的字,大部分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判别出来:A、声母是b,d,g,j, z,zh同时声调为阳平的字。
如:拔、薄、雹、别、蹩、伯;答、达、得、德、笛、蝶、读、毒、独、夺、铎;格、革、国;夹、吉、集、即、籍、及、急、截、劫、杰、捷、揭、节、结、局、橘、决、绝、觉、倔;杂、凿、则、责、择、贼、族、足;闸、折、哲、辙、直、职、执、轴、逐、烛、竹。
B、韵母为üe的字,除了“瘸、靴”外,基本上都是入声字。
如:约、穴、缺。
C、音节为zhuo,chuo,shuo,ruo (声母为卷舌声母,韵母为uo)的字。
如:捉、桌、戳、说。
D、音节为bie,pie,mie,die,tie,nie,lie(声母为唇音声母或舌尖中音声母,韵母为ie)的字,如憋、蹩、瞥、跌、贴、帖。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工具课。
二、课程基本要求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古代汉语的一般理论和知识,了解各种与阅读古籍有关的常识。
通过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语言修养。
1.必要时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
2.按照教学内容和进度,布置作业3~ 4次,内容是查阅工具书.分析文字结构.语法练习.标点古书.翻译文言文和辨别诗词平仄。
四、大纲内容绪论 2学时第一单元15学时01.怎样查字典辞书02.古今词义的异同0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0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文选:郑伯克段于鄢独之武退秦师齐晋之战第二单元 8学时05.汉字的构造06.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文选:冯谖客孟尝君触龙说赵太后第三单元 8学时07.判断句,也字08.叙述句,矣字09.否定句,否定词10.疑问句,疑问词文选:《论语》选第四单元 8学时11.词类的活用1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文选:寡人之于国也许行第五单元 6学时13.连词.介词14.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文选:非攻庖丁解牛第六单元 5学时15.《诗经》的用韵16.双声迭韵和古音通假文选:《诗经》选第七单元 8学时17.古书的注解(上)18.古书的注解(下)文选:《楚辞》选第八单元 5学时文选:淮阴侯列传霍光传第九单元 5学时文选:狱中上梁王书报任安书第十单元 6学时19.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20.古书的句读文选:柳子厚墓志铭愚溪诗序游褒禅山记第十一单元 6学时21.骈体文的构成(上)22.骈体文的构成(下)文选:文心雕龙.容裁文选序第十二单元 5学时23.赋的构成24.古汉语的修辞文选:解嘲别赋前赤壁赋第十三单元 6学时25.诗律(上)26.诗律(下)文选:诗选第十四单元 6学时27.词律文选:词选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8年校订重排本参考书:1.蒋礼鸿等《古汉语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周秉钧《古代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古代汉语”是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选修课。
03骈体文
春秋战国
骈文的对偶句式,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 中了。如《尧典》:“直而温、宽而栗lK;刚 而无疟,简而无傲。”这些句式,对仗工整、 排列整齐、措辞典重、声音悦耳,便于记诵。
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骈俪句式开始以成片成 段的形式在文章中出现于行人辞令、策士说辞、 诸子论辩之中,或成为单篇文章的主体部分。
晚唐李商隐的新体骈文,重又回到格律精严的 旧路上去,但清新流丽,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宋代
宋初骈文,在形式上取法唐人,大致上还是分 律化和散化两类,律化骈文几乎都以李商隐等 的骈文发展为楷模。
宋人对骈文也进行了改革。一是将骈文使用范 围进一步限制在公牍一类;二是以古文家写散 体文的手法来写清空质直,摒弃华采、不用典 故的骈文。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的 骈文,内容较为充实,有真情实感;语言更为 精美、用典力求贴切,四六排列整齐,错综而 有规律。
中唐之后,骈文和散文进入反复斗争时期。韩 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运动”,倡为古文, 抨击骈文,使骈文仅流行于奏议诏诰之中,而 书信、碑传、吊祭著述多用散体。但骈文仍有 较大影响,而一些散文骈文家如陆贽便顺应时 势对骈文进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骈文散化的 倾向。
骈体文
产生 发展的历史轨迹
体式特征
骈体文
骈文,也叫骈体文、骈俪文、四六文,或简称 骈俪、骈偶、四六,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一种 特殊文体。
骈本指两马并驾、俪本指夫妻成双,骈俪二字 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即要 求语言平行、对称。成熟的骈文,以骈偶、用 典和一定声律为主要特征。
广义:包括辞赋等所有以对仗、骈偶、用典、 讲求声律为特征的文章。
一是骈句的使用范围开始向书、表、檄文等应用文体 中迅速扩展;二是造语更为精密,句式更为工整流丽; 三是追求辞采而又富于情韵内美,文章显得情文并茂。 总而言之,这期间文章的主要倾向也仍旧是骈散相间, 以气运文;不似东汉文章那样凝重,也不似六朝那样 轻靡。
骈体文的构成
駢偶在達到以上所說的基本要求以後, 進一步要求對仗工整。即,還要求分別 “事類”,就是說,要求把相近的概念 作為對仗。見頁1236-1237。
初期和後期駢體文略有差別
初期駢體文,一般只要能對就行,不避 同字對,不十分講究工整,而且偶有駢 散兼行的作法,如《文心雕龍· 情采》。 後期駢體文,力求避免同字對,力求工 整和精巧,儘可能少用或不用散句,追 求形式的整齊,如《滕王閣序》。
駢體文中還有五字句、七字句
駢體文的五字句、七字句的節奏與詩句 節奏不同:見頁1241。 五字詩句的節奏一般是二三,駢體文五 字句一般是二一二或一四。 七字詩句節奏一般是四三,駢體文七字 句的節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 四一二、二三二等。
平仄
平是平聲,仄是非平聲,包括上聲、去 聲、入聲。 在對仗的時候,應該是以平對仄,以仄 對平。(尤其是節奏點處,要求最嚴格) 平仄是後期駢體文的特點,發端於齊梁, 形成於盛唐。 平仄相對仗的類型,見頁1242。
駢偶(對仗)的基本要求
句法結構的相互對稱:主謂結構對主謂 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 對偏正結構,複句對複句。例見頁 1233—1234。 駢偶注意句子結構的對稱,從另一角度 來看,就是注意詞語的相互配對。原則 上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 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見頁1235。
“四六”
駢體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因此 駢體文在晚唐被稱為“四六”。 魏晉時代的駢體文,句子的字數還沒有 嚴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為多。劉宋 時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雛形。齊梁 以後,“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
“四六”
骈体文句式结构
骈体文句式结构中文写作中,熟练掌握骈体文句式结构的运用是必要的。
在写作技巧中,骈体文句式结构是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组成一段,形成骈体架构,即“小句子 +句子 +句子 +句子 + 主句”。
骈体文句式结构是中文写作中一种经典的句式结构,其特点是:每个句子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也可以由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小句子构成。
首先,骈体文句式结构表达能力强。
骈体文句式结构也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技巧,可以全面表达更多的情况和事件,并使用多样的字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例如:春天,一切生机勃勃,青山有“柳带新绿”,花开富贵,草长青翠,鸟语花香,片片美景伴着春意盎然。
用三个句子构成的骈体文句式结构,可以更全面地描绘出春天的美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中,感受春的到来。
其次,在文章的结构上,骈体文句式结构具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设计更多的文章结构,使其拥有更加的层次感。
例如:第一句说明主题;第二句引入分论点,第三句深入探讨分论点,第四句总结主题,等等。
这样,文章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层次感的结构,有助于定义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更易理解和记忆。
第三,骈体文句式结构有助于改善文章的表达质量,使文章更有节奏感、节奏感,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句子间的联系和一句的衔接也使句子定位更加清晰,文章的衔接和过渡更加流畅。
最后,骈体文句式结构有助于塑造文章的氛围,使文章的层次感更强,文章的深度更深。
例如:秋天,黄叶落叶飘萧萧,枫叶红彤彤,秋风凉爽,清晰的星空,美丽的夕阳,落日照耀,让人仿佛置身于秋之世界。
这里运用骈体文句式结构,层次分明,且能表达出秋天的神韵,让人彷佛置身其中,体验秋日的美好。
总的来说,骈体文句式结构在中文写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句子的表达能力,还能改善文章的质量,丰富文章的内容,展现多样的文字艺术效果。
所以,在中文写作中,运用骈体文句式结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巧,有助于提高文章的水平和创作出优美的文字艺术。
骈体文
骈体文禇斌杰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它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的。
从实地看,它并不与诗歌、辞赋、小说、戏曲等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与散体文相区别的一种不同表达方式。
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以一般也都把它看做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体类。
^^一、骈体文的名称和骈体的起源骈体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则广为流行。
但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并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
梁简文帝在《与湘东王论文》中说:“若以今文为是,则昔贤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
”他所说的“今文”和“今体”,就是指当时新起的骈体文说的。
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当时著名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书中有《丽辞》一篇,专门讲述文章中的对偶问题,但他只从一般修辞的角度而言,所谓“丽辞”,也并不是给这种文体的一个定名。
“骈文”、“骈俪文”的名称,出现得颇晚,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谓:“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
”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称做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
骈文到中晚唐以后,特别是在宋代,一般又称它为“四六文”。
这是因为骈体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的缘故。
《文心雕龙·章句篇》说:“笔句无常,而字数有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变之权节也。
”这就是说,骈体文章一般以四字、六字句为主体,间或也用三或五字句,但那只是为调和一下音节,偶然插用罢了。
唐代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为主的骈俪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而李商隐则称自己的骈文集叫《樊南四六》,这样,骈体文又开始有了“四六文”的名称。
到了宋代,四、六字句的格式更严,更趋于定型化,一些关于骈文的专著都用“四六”为名,如王 铚的《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等,这样,“四六”的名称也就风行一时,成了骈体文的又一名称了。
骈体文的构成[优讲课堂]
课资讲解
45
推荐阅读书目
1.骈体文钞 李兆洛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 2.缦雅堂骈体文 (1-2册) 王诒寿 中华书局 1985 3.有正味斋骈体文笺注 大连图书供应社
课资讲解
46
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课资讲解
10
(二)词性的对称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 词,连词、介词与介词连词相对。
➢如,窥地门之绝景, 望天际之孤云。 《登大雷岸与妹书》
课资讲解
11
➢原则上要求, 名词、动词、形容词一般是异字相对,连词、
介词大多是同字相对,但也有异字相对的。
如: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 《文心雕龙·情采》
课资讲解
12
词性的对称
➢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可以看成名词;
智吞愚,强捕小。《登大雷岸与妹书》
➢凡用作定语的,可以把名词和形容词看成 一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凡用作状语的,一般都可以看成副词; 虚词内部,连词可以和介词相对。
课资讲解
13
对仗工整
➢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 人物对人物……
庶旌-西土之游 远嗣-东平之唱 二四乙式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课资讲解
28
(二)双句相对 1.四四出联前句仄收式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层台耸翠 上出重霄 飞阁翔丹 下临无地 2.四四出联前句平收式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 喜托龙门
骈体文的构成
郭文磊
课资讲解
1
学习目标与重点
➢骈体文定义 ➢骈体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此提问是两个,故应分别作答。
△什么是骈文?骈文,亦称为: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
每句四字或六字,所以说又叫作:四六文。
(过去农村有句老话:指某人太过迂腐,谓之:四六不分,即是)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因其全篇多由双句,即俪句、偶句组成,所以得名。
骈文又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骈文的来源:骈文是受到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体,自魏晋时期开始形成,至南北朝时期成为了文章的正宗。
(汉代辞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体裁之一。
辞,产生于战国楚地所以称为:楚辞。
赋,则是铺陈之意,以'铺采摛文'、'直书其事'为特点。
辞和赋均兼有韵文和散文的性质,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独特文体,。
) 自唐代始,一般把骈文叫作:时文,(主要是和古文相对而言)。
因为骈文通篇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所以从晚唐开始又叫作:四六或四六文。
在明代以前一直都是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作:骈文(即骈体文)。
中唐以后,骈文的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所代替(主要原因是韩国、柳宗元所领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即文学革新运动所致),但是仍有诸多官府行文、科举考试等使用骈文的,同时骈文对唐宋时期及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也起着较大的影响(比如:对仗等)。
△骈文的特点:①语句方面的特点。
即骈偶和四六。
骈偶,原指成双成对,古代的两马并驾叫作:骈,两人在一起叫作:偶。
骈偶就是指两两相对。
古代的仪仗也是如此。
出演古代戏时会看到的,官员出行时的仪仗,旁后均是两两相对的,所以说骈偶又叫作:对仗。
(简单的讲,这个仗,即是仪仗的仗)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对仗,自篇首直到篇末。
虽然古代人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词类概念,但是懂得分辨词语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的是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
这个也是骈文的基本要求。
骈文不但讲究句法结构和词性要求对仗,而且要求对仗工整,即把相同的事物、事类用相同的词语来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
《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
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
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
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
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
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
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
现在分别举例如下:(1)四四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沈约谢灵运传论)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吴均与顾章书)心非权衡,势必轻重。
(文心雕龙·熔裁)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萧统文选序)(2)六六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
(沈约谢灵运传论)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文心雕龙·情采)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萧统文选序)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庾信哀江南赋序)(3)四四四四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
(沈约谢灵运传论)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
(萧统文选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滕王阁序)(4)四六四六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萧统文选序)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庾信哀江南赋序)鹌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5)六四六四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庾信哀江南赋序)屈贾谊於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滕王阁序)前期骈体文的对偶,主要是上述第一二两种句式;后期骈体文的对偶,则以第三四两种为最常见。
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六字句的节奏主要有三三(“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二四(“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
”)两种。
三三的句式,一般是第四字用个虚词,也可以划分为三一二;二四的句式,是以二字为基础的,也可划分为二二二。
骈体文中,除四六句以外,还有五字句和七字句。
骈体文的五字句和诗句的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三;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一四。
例如: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
(沈约谢灵运传论)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
(萧统文选序)故有志深轩冕,而泛泳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文心雕龙·情采)若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
(文心雕龙·熔裁)第一、三两例是一四的五字句,这种格式大多是四字句的前面加一个连词或别的虚词;第二、四两例是二一二的五字句,这种格式大多是四字句中间插进一个虚词。
骈体文的七字句也和诗句的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
例如: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庾信哀江南赋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七字句实际上也是以六字句为基调增加一字而成。
短到三字句,长到八字句,如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沈约《谢灵运传论》:“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於情理之说。
”那是罕见的情况,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下面我们谈一谈平仄问题。
“平仄”是与“四六”对仗有关的。
平是平声,仄是非平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1]。
在对仗的时候,应该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这是后期骈体文的特点,发端於齐梁,形成於盛唐。
在我们的文选中,可以举《滕王阁序》为代表。
现在分别加以说明[2]:【注释】[1]这里所说的是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系统不完全相同。
普通话没有入声,而平声分为阴平、阳平。
[2]下面例句,除第四例以外,均引自《滕王阁序》;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1)四字句甲式:平仄,仄平例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乙式:仄平,平仄例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2)六字句二四甲式:平-- 仄平,仄-- 平仄例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四乙式:仄-- 平仄,平-- 仄平例句: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1]。
【注释】[1]骈体文中,一般多用甲式,《滕王阁序》没有这种乙式,这里举骆宾王《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
三三甲式:仄-- 平平,平-- 仄仄例句:穷睇眄於中天,极娱游於暇日。
三三乙式:平-- 仄仄,仄-- 平平例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上文所述四六句的五种基本结构,其平仄都可以由此推知。
节奏点的平仄是最严格的:四字句的第二第四字是节奏点;六字句如果是二四式,第二第四第六字是节奏点,如果是三三式,第三第六字是节奏点。
五字句和七字句也可由此类推。
五字句如果是二一二式,节奏点就是第二第五字,如果是一四式,节奏点就是第三第五字。
七字句如果是三四式或三一三式,节奏点就落在第三第七字;如果是二五或二三二式,节奏点就落在第二第五第七字;如果是四一二式,节奏点就落在第二第四第七字。
我们只要记着平对仄,一切就都了解了。
现在,我们谈用典的问题。
用典,古人叫做用事,《文心雕龙》有《事类》一章是专讲用典的。
不论什么文章,完全不用典是很难的。
先秦的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的文章用典更多。
但这只是修辞的手段,不成为文体的特点。
魏晋以后,骈体文逐渐以数典为工,以博雅见长,形成满纸典故,用典成为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这就是说,用典的目的是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
例如萧统《文选序》:“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於中而形於言。
《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
”第一句是引用《毛诗序》的话,表明这个观点是有所本的。
后面一联对偶,上半联也是引自《毛诗序》,下半联是引自《礼记·乐记》。
萧统再引用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
但是骈体文用典的目的,更主要的还在於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
例如: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别馆。
(庾信哀江南赋序)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庾信哀江南赋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屈贾谊於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滕王阁序)例一庾信用两个典故表现了他对梁朝灭亡和自己被羁留西魏的悲痛心情,做到了言简意赅。
例二庾信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他的乡关之思,能唤起很多联想,耐人寻味。
例三例四王勃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影射他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
其实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表现得非常委婉。
总之,骈体文用典,往往意在言外,说的是甲,影射的是乙,使读者从典故中可以联想到更多的内容。
骈体文用典,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截融化。
剪截是裁取合乎本处属对所需的古事古语,融化是把裁取的古事古语加以改易,使它同文中的本意相合。
例如: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文心雕龙·情采)骈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疣,实侈於形。
(文心雕龙·熔裁)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庾信哀江南赋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王勃滕王阁序)例一的上半联出自《论语·颜渊》,原话是“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下半联出自《左传》,《左传》宣公二年:“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
’”刘勰从《论语》《左传》这两段话中裁取了需要的词语,完全重新组织,融化成一联对偶,使它符合下文所提出的“质待文也”的观点。
正如《文心雕龙·事类》所指出的,“不啻自其口出”。
例二也是融化古语,例三例四则是援引古事。
作者把这些古语古事都融化成自己的话,用的是古语或古事,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时候,融化到了和原文差别很大,已经等於改写了。
例如《文心雕龙·情采》:“言以文远。
”《左传》的原文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但“文”和“远”的关系则是《左传》原意,这仍算是用典。
有时候甚至不是一句话,而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也算是用典。
例如: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沈约谢灵运传论)(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吴锦好渝,舜英徒艳。
(文心雕龙·情采)(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英。
”)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
(文心雕龙·熔裁)(黄帝内经:“荣卫不行,五藏不通。
”)有时候,极平常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或词组,似乎没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确实是有意识地用典。
例如: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於红紫。
(文心雕龙·情采)(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庾信哀江南赋序)(后汉书·光武赞:“炎政中微,大盗移国。
”史记·秦本纪:“土崩瓦解。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庾信哀江南赋序)(贾谊过秦论:“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骈体文用典,一般多是正用,但有时也反用。
反用就是把古语古事反说。
《哀江南赋序》中就有不少反用的例子: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
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典故正用,如上面所分析的,可起比喻影射的作用,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效果。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瘐信却做了北周的官,所以例一说“遂餐周粟”。
庾信不能和伯夷、叔齐相比,用这个典故只是衬托他自己的处境。
例二例三是同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