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_骈体文的构成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一)含义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
《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
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
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
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
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
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
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
现在分别举例如下:(1)四四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沈约谢灵运传论)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吴均与顾章书)心非权衡,势必轻重。
(文心雕龙·熔裁)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萧统文选序)(2)六六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
(沈约谢灵运传论)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文心雕龙·情采)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萧统文选序)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庾信哀江南赋序)(3)四四四四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
(沈约谢灵运传论)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
(萧统文选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滕王阁序)(4)四六四六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骈文在浩若烟海、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学发展上,有一种曾经流行了一千余年的文体,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行文要求对仗、骈偶、用典、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这就是骈文。
一骈丽文体中国独有段玉裁在《说文》中对“骈”的阐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马,并声。
”意思是指两匹马并驾一车,对此引伸开来就是对偶之意。
而以骈来对文体命名,也确实抓住了骈体文最基本最直觉的特点。
一般来说,骈体文通篇的句式是两两相对,构成了对偶、或叫丽辞、对仗,如同两马并驾齐驱。
什么是骈文呢?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做了比较通俗明了的解释:“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帮助文章情韵。
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可以说,骈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汉字单音只义,易于凝炼,便于对偶、双声、叠韵、重叠、复义,既可以加强语气,又能够使语言从容不迫,更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中国文字的神奇韵味就在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可以依靠自身调节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型,这就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句子,为骈体文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经过酝酿和发展,加以作家的主观努力,最终形成骈文,一时间在文坛独领风骚。
从审美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儒家之说“中庸之道”是骈文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核心意旨即使万事万物能够阴阳互补,达到动态性的稳定平衡、协调谐和,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左右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中和之美、典雅之美、温柔之美和含蓄之美。
而骈文这种文体可以明了地表达作家的这种美的追求。
此外,骈文的精美对偶、华丽藻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引起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的快意和美感;语言上的简洁和精练,便于人们交流思想,社会实用性很强,以至于封建统治阶层也对骈文情有独钟。
虽然王朝频频更迭,唐以后各朝的诏书、奏表大都以骈体文为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清朝乾隆朝诏书目的。
骈文
骈文的构成特点
1、语言方面:骈偶和“四六”
2、用词方面:即用典和藻饰
一、骈偶和四六
1.骈偶常见形式
1)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
故情者文之轻,辞者理之纬。 《文心雕龙·情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与朱元思书》
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萧统《文选序》
2 ) 骈文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 联的
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3)骈偶要求对仗工整。 即把事物分成许多“事类”, 要求用相同“事类”的语句相对。
骈文的发展
唐代科举以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 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 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 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 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 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 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 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 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 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 衰。
2、“四六”的基本结构
(1)四四: 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2)六六: 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
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鲍照《登大雷岸与姝书》
⑶四四四四: 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
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 正采耀乎朱蓝,问色屏于红紫 《文心雕龙· 情采》 《论语· 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二)藻饰:追求词藻华丽
骈体文用的最多的词语是 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 奇兽、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 产生于魏晋时代,受到了汉代辞 赋的影响,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 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文体在六朝广为流行。 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 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骈 文”“骈丽文”的名称,是在唐 代以后才有。
浅谈骈文
与朱元思书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 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 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日。
唐宋八大家在散文上的贡献
• 1、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 调“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反对 “为文”而作。 • 2、创造了一种“词必己出”文能达意、 既可以明道,又富有文学形象的散文语言。 • 3、在表现手法上,八大家常把叙事议 论、描化之道,以妖艳为胜
《哀江南赋》(节选)
• 于是西楚霸王,剑及繁阳。鏖兵金匮, 校战玉堂苍鹰赤雀,铁舳牙樯沉白马而誓 众,负黄龙而渡江,海潮迎舰,江萍送王。 戎军屯于石城,戈船掩于淮泗。诸侯则郑 伯前驱,盟主则荀罃暮至。剖巢熏穴,奔 魑走魅。埋长狄于驹门,斩蚩尤于中冀。 燃腹为灯,饮头为器。直虹贯垒,长星属 地。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莫不 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
综上述所述,骈文在当下虽然已经衰败, 古时的骈文也因过于在意辞藻的华丽与句 式的限制而寡淡了研究的价值,但其实素 质优秀的作品还是有的,比如刚才提到的 《与朱元思书》与《哀江南赋》,都是骈 文大家的作品,值得一读,而虽然后期的 文章在笔法上走了极端,一些全盛时期的 作品也并非一无是处,不论如何,这都是 曾经出现并辉煌过的一种文体,是中国光 辉历史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记住!
骈文的衰落
•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 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 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 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 作者接踵而起 ,而清末时期,已经没有人 在写骈文了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为从司马相如、扬雄以后就有了骈体文,清代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把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扬雄《解嘲》等都收录进去。
的确,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文章是用了许多平行的句子,东汉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讲求句法的整齐,可以认为是骈体文的先河。
但是上述诸家作品里的平行句法,只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式,不能算作一种文体。
明代王志坚在《四六法海序》中说,骈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这是有道理的。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这时候,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是仍旧有人写骈体文。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
我们要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不能不了解骈体文,否则有些用骈体文写的名著就不能彻底读懂。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明骈体文的构成,以便读者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有个基本的了解。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先谈骈偶问题。
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
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
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
下面举一些骈偶的例子: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沈约谢灵运传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文心雕龙·情采)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庾信哀江南赋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滕王阁序)偶然也有两个以上的意思平列的,那只算是特殊的情况: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
(文心雕龙·情采)履端於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於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於终,则撮辞以举要。
骈体文的构成
大致说,就是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以求音律上的错落有致;两句 之间,平仄相对,以求音律上的抑扬顿挫。
H
25
需要注意的是,唐代之前的骈体文是不讲究平仄的。唐代以后, 骈体文受诗律平仄规则的影响,在对仗的时候,不仅要求句法 结构和词语意义上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以平对仄,以仄 对平。
沈约《谢灵运传论》
H
16
注意:
骈偶在句法结构、词性相互配对的原则下,上下联的字 数自必相等。但是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共有的句子成分(主语、 动词、助词)不算在对仗之内。 例如: 民禀天地之灵,合五常之德。
沈约《谢灵运传论》
H
17
二四六、的骈基体本结文构特点——四六
1.四四 2.六六 3.四四四四 4.四六四六 5.六四六四
骈:古者有命:民之有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居事力者、命 於其君,然後命得乘饰车骈马,未得命者、不得乘饰车骈马,皆有 罚。《韩诗外传》
偶:其国无牛,有车马,佃则偶 耕,车则步推。
《魏书·勿吉传》
H
4
骈偶
(一)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
句法结构的整体对称
(二)词性的对称 (三)对仗工整
H
5
法结构的整体对称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H
23
魏晋时期骈体文的字数还没有太多限制,一般以四字句居多,四字 和六字成为一联、隔句相对的格式到了宋代才兴起的。唐代以 后四六的格式才正式定型,前期骈体文以前两种为主。
H
24
平三是、平骈声体,仄文是特非点平声—,—包括平上仄声、去声和入声。
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 悉异
简述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简述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骈体文是一种汉字修辞手法,其基本特征是将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成分相连,形成句子或短文。
骈体文常用于文言文中,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骈体文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词语的韵律对偶:骈体文的词语往往是通过对偶的方式进行组织,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平衡和谐。
例如:“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风吹草低”和“见牛羊”构成了对偶的关系。
2. 意义的相近或相反:骈体文的词语往往是意义相近或相反的,通过对比或并列的方式进行表达。
例如:“兵强者福,将弱者祸。
”中的“兵强”和“将弱”形成了相对的意义对比。
3. 修辞手法的运用:骈体文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比喻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中的“剩勇”和“追穷寇”以及“沽名”和“学霸王”形成了对仗的关系。
4. 约束于句子或短文的整体结构:骈体文常常出现在整个句子或短文的多个部分,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和排列,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和有力。
例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中的“金风玉露”和“一相逢”构成了整个句子的核心部分。
骈体文的特点使得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它在文学创作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可以增加句子的美感,还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骈体文的使用需要注意把握度,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语言的啰嗦和繁琐,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骈体文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的修辞手法,通过词语的对偶、意义的相近或相反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或短文更加优美和有力。
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的一种修辞形式。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适当运用骈体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效果,但也要注意使用的适度和恰当性。
骈体文
骈体文禇斌杰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它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的。
从实地看,它并不与诗歌、辞赋、小说、戏曲等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与散体文相区别的一种不同表达方式。
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以一般也都把它看做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体类。
^^一、骈体文的名称和骈体的起源骈体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则广为流行。
但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并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
梁简文帝在《与湘东王论文》中说:“若以今文为是,则昔贤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
”他所说的“今文”和“今体”,就是指当时新起的骈体文说的。
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当时著名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书中有《丽辞》一篇,专门讲述文章中的对偶问题,但他只从一般修辞的角度而言,所谓“丽辞”,也并不是给这种文体的一个定名。
“骈文”、“骈俪文”的名称,出现得颇晚,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谓:“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
”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称做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
骈文到中晚唐以后,特别是在宋代,一般又称它为“四六文”。
这是因为骈体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的缘故。
《文心雕龙·章句篇》说:“笔句无常,而字数有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变之权节也。
”这就是说,骈体文章一般以四字、六字句为主体,间或也用三或五字句,但那只是为调和一下音节,偶然插用罢了。
唐代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为主的骈俪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而李商隐则称自己的骈文集叫《樊南四六》,这样,骈体文又开始有了“四六文”的名称。
到了宋代,四、六字句的格式更严,更趋于定型化,一些关于骈文的专著都用“四六”为名,如王 铚的《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等,这样,“四六”的名称也就风行一时,成了骈体文的又一名称了。
骈体文的构成
駢偶在達到以上所說的基本要求以後, 進一步要求對仗工整。即,還要求分別 “事類”,就是說,要求把相近的概念 作為對仗。見頁1236-1237。
初期和後期駢體文略有差別
初期駢體文,一般只要能對就行,不避 同字對,不十分講究工整,而且偶有駢 散兼行的作法,如《文心雕龍· 情采》。 後期駢體文,力求避免同字對,力求工 整和精巧,儘可能少用或不用散句,追 求形式的整齊,如《滕王閣序》。
駢體文中還有五字句、七字句
駢體文的五字句、七字句的節奏與詩句 節奏不同:見頁1241。 五字詩句的節奏一般是二三,駢體文五 字句一般是二一二或一四。 七字詩句節奏一般是四三,駢體文七字 句的節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 四一二、二三二等。
平仄
平是平聲,仄是非平聲,包括上聲、去 聲、入聲。 在對仗的時候,應該是以平對仄,以仄 對平。(尤其是節奏點處,要求最嚴格) 平仄是後期駢體文的特點,發端於齊梁, 形成於盛唐。 平仄相對仗的類型,見頁1242。
駢偶(對仗)的基本要求
句法結構的相互對稱:主謂結構對主謂 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 對偏正結構,複句對複句。例見頁 1233—1234。 駢偶注意句子結構的對稱,從另一角度 來看,就是注意詞語的相互配對。原則 上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 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見頁1235。
“四六”
駢體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因此 駢體文在晚唐被稱為“四六”。 魏晉時代的駢體文,句子的字數還沒有 嚴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為多。劉宋 時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雛形。齊梁 以後,“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
“四六”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华实”出自《左传》(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也就不容易了解“文”与“质”对立,“华”与“实”并称,对於整句的了解也就不够全面。
特别是像“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文心雕龙·情采),如果不按《诗经》和《论语》原文去解释,单凭字面就完全讲不通。
骈体文用典,最主要的是采取这种融化的办法,这是阅读骈体文时的难点,值得我们重视。
最后,我们附带谈谈藻饰问题。
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
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
正如杨烱《王勃集序》所说:“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六朝有的骈体文仅颜色一类词就占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我们可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已经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
骈体文的这些特点是与汉语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的。
古汉语的单音词多,组成对偶比较方便。
但是骈体文的形成,主要地还是由於魏晋以后的文风。
对偶和四六,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用典容易引起联想,并使文章变得典雅;协调平仄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
但是过分追求形式整齐,词句对偶,就往往使文章单调板滞,并影响内容的表达。
例如《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一个意思,说了两句,正是《文心雕龙·丽辞》所批评的“对句之骈枝”。
又:“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为了适合四六句式,就割裂词语,把杨得意说成杨意,钟子期说成钟期。
过多地用典,堆砌成篇,不仅使文章繁冗累赘,“殆同书抄”,而且使内容隐晦难懂,影响文章的效果。
比如徐陵《玉台新咏序》:“新制连篇,宁止蒲葡之树。
”千多年来,就没有人知道它的出处。
过分拘泥平仄,不仅妨碍内容的表达,并且影响语言的自然节奏,反而会削弱语言的声音美。
就一般情况来说,骈体文总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往往是平庸和贫乏的。
第十五讲_骈体文的构成
(王勃《滕王閣序》) 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 (丘遲《與陳伯之書》) 故情者文之經,理者辭之緯。(《文心雕 龍· 情采》)
2、動賓對動賓
綜述性靈,敷寫氣象。(《文心雕龍· 情采》)
臨帝子之長州,得天人之舊館。
(王勃《滕
王閣序》) 若擇源於涇渭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 (《文心雕龍· 情采》)
三、平仄ຫໍສະໝຸດ (一)單句對 1.四字對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2.六字對 三三 平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 酌貪泉以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重阿 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駱賓王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駱賓王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二)雙句對 1.四四,四四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立本有體,意或偏長;趨時無方,詞或煩蕪。 (《文心雕龍· 鎔裁》)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丘遲《與陳 伯之書》)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王勃 《滕王閣序》)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 加之以血。(庾信《哀江南賦序》)
六義所因,四始攸繫。(沈約《謝靈運傳
3、偏正對偏正
棲波之鳥,水化之蟲。(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蕭統《文 選序》) 鼓怒之所豗擊,湧澓之所宕滌。(鮑照《登 大雷岸與妹書》)
古代骈体文的构成
幻灯片1骈体文的构成辞赋的构成幻灯片2一、骈体文的构成我国古代的文体,根据作品的语言形式,即句末是否押韵,可以把所有的文章分为“韵文”与“非韵文”两个大类。
根据是否讲究每句话的字数,是否讲究对仗与平仄,可以将“非韵文”分为“散文”和“骈文”两类。
:句末押韵,包括诗、辞、歌、赋等。
散文:句末不押韵、不讲究每句话的字数,长短句间行。
韵文文章非韵文一般的骈体文:讲究每句话的字数,讲究对仗(字义虚实相对),不押韵。
骈文骈体赋:讲究每句话的字数,讲究对仗,句末押韵。
(有些骈文,特别是唐以后的骈文,对仗时还讲究平仄相对。
)幻灯片3韵文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
《诗经》奠定了古诗中的四言句式。
一般认为,按内容可以将其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与“雅”相对,即民间诗歌。
这些民间诗歌是诗歌的源头,是群众的艺术,最初可能由某一个人创作,后来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大家争相传唱。
它们都是配合着音乐来歌唱的。
“雅”“颂”这类诗歌,是乐师将采集来的国风曲调根据国君的喜好加工之后,配上词而成的。
后代人写的诗就是在官方设定格调形式下所写成的,于是诗人就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写诗就成了一门艺术。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切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叠(应和音乐回环往复的音节);(2)衬字(衬字在文义上为不必要,乐调漫长而歌词简短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如《诗经》《楚辞》中的“兮”字)。
幻灯片4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是《诗经》中的“六义”。
前三者是指《诗经》的内容分类,一说是根据乐调的不同所作出的分类;后三者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风吹万物而发声,于是就以此来比喻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室朝廷之内的歌谣,主要是朝会宴享之歌。
颂:是祭天祭祖时所唱的歌谣。
根据曲调的不同又可将雅分为大雅与小雅两类。
●朱熹《诗集传》对“赋、比、兴”均作了介绍:●赋:敷陈其事直言之者也,即直接展开叙述铺陈事物的方法。
22骈文的构成
西漢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文章平行大量 使用平行句子,東漢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 講求句法的整齊,都只是為了修辭的需要, 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格式,是駢體文的先河。 明王志堅《四六法海·序》認爲,駢體文 從魏晉才開始形成。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 時代,駢體文成為文章的正宗。唐宋以後, 駢體文的正統地位被“古文”代替,但是仍 舊有人寫駢體文。
(二)“四六” • 駢體文一般用四字句和六字句。 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 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
——《文心雕龍•章句》
駢四儷六,錦心繡口。
—— 柳宗元《乞巧文》
• 故駢體文在晚唐被稱為“四六”。 • 李商隱文集題為《樊南四六甲乙集》。 • 從宋到明都沿用“四六”這個名稱,清代 才叫做駢體文。
二十二 駢體文的構成
一、什么叫駢體文?
漢以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文體。語言有三 方面的特點: 一、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 二、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 三、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劉勰《文心雕龍》以為從司馬相如、揚雄 以後就有了駢體文。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收錄了賈誼《過秦 論》、司馬遷《報任安書》、揚雄《解嘲》 等。
2.“四六”的基本結構(由對仗決定): 前期:四四 六六 後期:四四四四 四六四六 六四六四 • 四四: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對。例: 帶天/有匝,橫地/無窮。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吳均與朱元思書) 心非/權衡,勢必/輕重。(文心雕龍•熔裁) 眾制/鋒起,源流/間出。(蕭統文選序)
(王勃滕王閣序)
• 二四和四二的句式,是以二字為基礎的, 也可劃分為二二二。 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
(文心雕龍·物色)
五字句:二一二和一二二。例: 美終/則/誄發,圖像/則/贊興。
骈体文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 对,因为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 叫“对仗”。
①從詞類的角度看:
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 ②從句法結構的角度看: 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 偏正对偏正、复句对复句
(二)駢體文特點 之(1)駢偶(對仗)
③從事類的角度看: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 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 声。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 仄”。
(二)駢體文特點 之(3)平仄
A.駢體文節奏點(平仄在節奏點交錯出現): ①二—四—六: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②三——三: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 之有數
(二)駢體文特點 之(2)四六
C.四四—四四 層台聳翠,上出重霄; 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D.四六四六—四六四六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 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E.六四六四—六四六四 屈賈誼于長沙,非無聖主; 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二)駢體文特點 之(3)平仄
唐代以後,駢體文講究平仄。 ①平仄古今不完全相同。 ②可以根據現代普通話讀音,結合漢 字語音演變規律,標注古詩文平仄。
点。且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裁融化。 另外,骈体文追求词藻华丽,多用颜色、金 玉、山水、风月、灵禽、奇兽、得花、异草 等词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 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xún如鄙人,口不 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 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 小,可以谕大也。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 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 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 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 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 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 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 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骈体文句式结构
骈体文句式结构中文写作中,熟练掌握骈体文句式结构的运用是必要的。
在写作技巧中,骈体文句式结构是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组成一段,形成骈体架构,即“小句子 +句子 +句子 +句子 + 主句”。
骈体文句式结构是中文写作中一种经典的句式结构,其特点是:每个句子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也可以由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小句子构成。
首先,骈体文句式结构表达能力强。
骈体文句式结构也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技巧,可以全面表达更多的情况和事件,并使用多样的字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例如:春天,一切生机勃勃,青山有“柳带新绿”,花开富贵,草长青翠,鸟语花香,片片美景伴着春意盎然。
用三个句子构成的骈体文句式结构,可以更全面地描绘出春天的美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中,感受春的到来。
其次,在文章的结构上,骈体文句式结构具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设计更多的文章结构,使其拥有更加的层次感。
例如:第一句说明主题;第二句引入分论点,第三句深入探讨分论点,第四句总结主题,等等。
这样,文章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层次感的结构,有助于定义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更易理解和记忆。
第三,骈体文句式结构有助于改善文章的表达质量,使文章更有节奏感、节奏感,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句子间的联系和一句的衔接也使句子定位更加清晰,文章的衔接和过渡更加流畅。
最后,骈体文句式结构有助于塑造文章的氛围,使文章的层次感更强,文章的深度更深。
例如:秋天,黄叶落叶飘萧萧,枫叶红彤彤,秋风凉爽,清晰的星空,美丽的夕阳,落日照耀,让人仿佛置身于秋之世界。
这里运用骈体文句式结构,层次分明,且能表达出秋天的神韵,让人彷佛置身其中,体验秋日的美好。
总的来说,骈体文句式结构在中文写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句子的表达能力,还能改善文章的质量,丰富文章的内容,展现多样的文字艺术效果。
所以,在中文写作中,运用骈体文句式结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巧,有助于提高文章的水平和创作出优美的文字艺术。
南朝骈文的形式
南朝骈文的形式大概从公元420年到589年,中国南朝的文学就存在了。
其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骈文。
它的特点是把简短的诗句拼成长句,用长句描述一段场景或故事。
骈文的结构是由一个主题词(也叫关键标志)开头,然后结合周围的文本和关系来构建连贯的段落。
它的格式和内容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最早的文学形式,南朝骈文也是长期影响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文本。
南朝骈文以变音字拼写为主,形式多样。
骈文有三种类型:连篇骈文、独立骈文和横文骈文。
连篇骈文是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句,它以一种特定的关键标志开头,记录故事的情节及其发展,然后结尾处给出相应的答案或结论。
独立骈文是一个独立的长句,只描述一个场景或者情景,没有结尾部分。
最后,横文骈文是只包含短句的文章,它主要用来表达观点或想法,没有关键标志。
南朝骈文的特点是内容简明、形式多样,以及在一句话中表达多重内涵。
它通过抽象思维和实践思维的统一来达到形式多样、深刻又抒情的效果。
其中,连篇骈文要求在解释事件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它的结构,使语句更加紧凑,更易懂。
相反,独立骈文和横文骈文更注重语言的精确性和精致性,要求以抽象和浅显的语言表达出中国文化中最纯粹和深刻的内容。
自公元6世纪起,南朝骈文就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传播和喜爱,它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在宋朝,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凭借着对南朝骈文形式的改革,把南朝骈文推向高峰,并使它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中心形式。
它不仅是后世的经典文章的模板,而且也在文言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南朝骈文的形式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虽然在今天的文学中已经渐渐被抛弃,但它的元素都是我们今天文学所不可或缺的,并且在我们文学的创作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作为一种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南朝骈文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应当被大家所重视,不断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妹書》) 夕景欲沉,曉霧將合。鮑照《登大雷岸與妹 書》) 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文心雕龍· 情采》) 荀宋表之於前,賈馬繼之於末。(蕭統《文 選序》)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滕王閣序》)
3.數字對 樵蘇一歎,舟子再泣。(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時更七代,數逾千祀。(蕭統《文選序》) 一言均賦,四韻俱成。(王勃《滕王閣序》) 十旬滕王閣序》)
第十五講 駢體文的構成
一、駢偶(對仗)
五色雜而成黼黻,五色比而成韶夏,五情發
而為辭章。(《文心雕龍· 情采》) 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政於中,則酌 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撮辭以舉要。 (《文心雕龍· 鎔裁》)
(一)字數相同,句法結構一致 1、主謂對主謂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旋風四起,思鳥群歸。(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吳均《與朱元思書》)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盛餞。 (王勃《滕王閣序》)
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丘遲《與
陳伯之書》)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王勃《滕 王閣序》)
紀一事,詠一物。(蕭統《文選序》)
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庾信《哀
江南賦序》) 故一物失所,若納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 下車而泣之。(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
4.顔色對
左右青靄,表里紫霄。(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文心雕 龍· 情采》) 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 (王勃《滕王閣序》)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 青雲之志。(王勃《滕王閣序》)
(三)對仗工整
1、事類對
蟬則千轉而不窮,猿則百叫而無絕。(吳均
《與朱元思書》) 歷觀文囿,泛覽辭林。(蕭統《文選序》) 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 (王勃《滕 王閣序》)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閣序》)
2.反義對
仰視大火,俯聽波聲。(鮑照《登大雷岸與
(二)四六的節奏
1.四字句
二二 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王勃《滕王閣序》)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 (王勃《滕王閣序》)
2.六字句 三三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王勃《滕
王閣序》)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 軍之武庫。(王勃《滕王閣序》)
論》) 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丘遲《與 陳伯之書》) 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 丹漆。(《文心雕龍· 情采》) 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蕭統《文選 序》) 遠自周宣,迄于聖代。。(蕭統《文選序》)
朱紫相奪,喧議競起。(鍾嶸《詩品序》)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王勃《滕王閣序》) 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 之任。(丘遲《與陳伯之書》) 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揚娥入寵, 再盼傾國。(鍾嶸《詩品序》)
三、平仄
(一)單句對
1.四字對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2.六字對 三三 平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 酌貪泉以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重阿 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二四
漢主不以爲疑,魏君待之若舊。(丘遲《與
陳伯之書》) 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 窮途之哭。 (王勃《滕王閣序》) 四二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駱賓王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 黃龍之軸。 (王勃《滕王閣序》)
3.三字句
(王勃《滕王閣序》) 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 (丘遲《與陳伯之書》) 故情者文之經,理者辭之緯。(《文心雕 龍· 情采》)
2、動賓對動賓
綜述性靈,敷寫氣象。(《文心雕龍· 情采》)
臨帝子之長州,得天人之舊館。
(王勃《滕
王閣序》) 若擇源於涇渭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 (《文心雕龍· 情采》)
四二二二;四二二二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九日登高,時有緣情之作;萬年公主,非無誄德之辭 (徐陵《玉臺新詠序》)
六四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文王厄於羑里,朱雀方來;高祖隱於碭山,彤雲自起 (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孤鶴寒嘯,遊鴻遠吟。(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若擇源於涇渭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 (《文心雕龍· 情采》)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 《滕王閣序》)
寒蓬夕捲,古樹雲平。(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吳錦好渝,舜英徒艶。(《文心雕龍· 情采》)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 虛之有數。 (王勃《滕王閣序》)
立本有體,意或偏長;趨時無方,詞或煩蕪。 (《文心雕龍· 鎔裁》) 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丘遲《與陳 伯之書》)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王勃 《滕王閣序》)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 加之以血。(庾信《哀江南賦序》)
六義所因,四始攸繫。(沈約《謝靈運傳
5.六四;六四 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
豈徒然哉?(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 文》)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 豈乏明時。(《王勃《滕王閣序》) 6.六六;六六 西蜀王孫之室,翻同原憲之貧;東海糜竺之 家,俄成鄧通之鬼。(祖君彥《為李密檄洛 州文》)
二四、四二(二二二)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駱賓王《代
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 欲捕鳴蟬在前,不知挾彈在後(王褒《與周 弘讓書》)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秦皇之心未己,周穆之意難窮(祖君彥《為
李密檄洛州文》)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神鼎靈繹之秋,裂地封侯之始(祖君彥《為 李密檄洛州文》)
四二四;四二四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 昔因多疾,亟覽九仙之方;晚涉世途,常懷五岳之舉。 (王褒《與周弘讓書》)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山岳崩頽,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庾信《哀江南賦序》)
四四二;四四二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 (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鄧學春秋,儒者之功難習;竇專黃老,金丹之術不成 (徐陵《玉臺新詠序》)
(王勃《滕王閣序》)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丘遲《與
陳伯之書》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王勃《滕 王閣序》)
3.四四;四四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吳均《與朱元思書》) 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 (王勃《滕王閣序》) 4.四六;四六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 虛之有數。 (王勃《滕王閣序》)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 愨之長風。(王勃《滕王閣序》)
妹書》)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吳均《與朱元思書》) 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者所樂,豈徒語哉? (吳均《與顧章書》)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 不芳,無其情矣。(《文心雕龍· 情采》)
(二)詞語相互搭配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鍾嶸《詩
品序》) 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 而造情。(《文心雕龍· 情采》) 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義顯。 (《文心雕龍· 鎔裁》) 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文心雕龍· 情 采》)
所賴君子見幾,達人知命(王勃《滕王閣
序》) 譬繩墨之審分,斧斤之斫削矣。(《文心雕 龍· 鎔裁》) 上常積雲氣,雕錦褥。(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信可以神居帝郊,鎮控湘漢者也。(鮑照 《登大雷岸與妹書》)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縣,鬼 神爭奧。(蕭統《文選序》)
輕煙不流,華鼎振涾。(鮑照《登大雷岸與
3、偏正對偏正
棲波之鳥,水化之蟲。(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蕭統《文 選序》) 鼓怒之所豗擊,湧澓之所宕滌。(鮑照《登 大雷岸與妹書》)
4、複句對複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吳均《與朱元思書》) 蟬鳴鶴唳,水響猿啼。(《吳均《與顧章 書》) 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出於淑姿;文采所 以飾言,而辯麗本於情性。(《文心雕龍· 情 采》)
5.句中自對 浴雨排風,吹澇弄翮。(鮑照《登大雷岸與
妹書》) 殺姊屠兄,弒君鴆母。(駱賓王《代李敬業 傳檄天下文》) 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王勃 《滕王閣序》)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崗 巒之體勢。(王勃《滕王閣序》)
二、四六
(一)基本結構
1.四四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丘遲《與陳伯之書》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2.六六
3.其他
落霞与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披繡闥,俯雕甍 爽籟發而輕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
孺下陳蕃之榻 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 之,固其宜矣(庾信《哀江南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