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二十七)赋的构成

合集下载

中国传媒大学 808《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 808《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包含了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的两门主要基础课: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语言部分主要考查古代汉语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应用古代汉语阅读和翻译古代文章的能力,文学部分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以及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考试的内容第一部分古代汉语(一)古汉语通论:汉字学方面的知识1.传统“六书”理论2.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结构方式3.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4.汉字的繁简、异体问题5.汉字形体构造与词的本义问题重点内容:用六书说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说的价值及局限;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异体字问题。

(二)古汉语通论:词汇及词义方面的知识1.古今词义的异同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3.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重点内容:本义的确定;引申的类型;引申序列的确定。

(三)古汉语通论:古代汉语语法方面的知识1.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句式2.古代汉语的特殊语法重点内容:宾语前置句的类型与条件;被动句的发展。

(四)古汉语通论:文史类工具书的知识重点内容;文史类基本工具书的概况;相关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五)古汉语通论:古书的传承与古代的注疏1.古书版本的基本知识【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2.古代注疏的基本体例(六)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1.古人的衣食住行2.古人的姓氏名号3.古代官职及天文地理知识4.古代的婚丧嫁娶重点内容:古代名物制度;古人姓氏名字的关系及反映的精神观念。

(七)古汉语通论:汉语音韵学知识1.反切2.四声(八)古汉语通论:文体、修辞与声律1.赋的构成2.古汉语的修辞3.诗的格律问题4.词牌及词律问题5.曲律与元杂剧问题重点内容:诗律;词律;元曲曲律;元曲用词特色。

说明:古代汉语考试内容详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一)诗歌《诗经》(四首)氓[卫风]七月[豳风]采薇[小雅]何草不黄[小雅](二)文1.历史散文尚书(一篇)无逸左传(三篇)宫之奇谏假道秦晋肴之战【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2郑子产相国国语(一篇)邵公谏弭谤战国策(三篇)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鲁仲连义不帝秦2.诸子散文论语(两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孟子(二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鱼我所欲也章荀子(一篇)劝学篇庄子(一篇)养生主[节录]韩非子(二篇)内储上[节录]说难[节录]3.辞赋楚辞(三篇)湘君湘夫人哀郢秦汉部分(一)辞赋贾谊赋(一篇)鵩鸟赋(二)诗歌乐府民歌(五首)战城南【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3有所思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焦仲卿妻[并序]古诗十九首(录三首)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三)文司马迁文(二篇)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节录]班固文(一篇)苏武传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一)辞赋王粲赋(一篇)登楼赋陶渊明辞(一篇)归去来兮辞[并序]鲍照赋(一篇)芜城赋(二)诗歌曹操诗(三首)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蔡琰诗(一首)悲愤诗曹植诗(三首)送应氏[步登北邙阪]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4阮籍诗(三首)咏怀诗[夜中不能寐][嘉树下成蹊][洪生资制度]左思诗(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皓天舒白日]陶渊明诗(五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清晨闻叩门]杂诗[白日沦西阿]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谢灵运诗(一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诗(三首)梅花落拟行路难[写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谢脁诗(二首)玉阶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诗(二首)寄王琳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乐府民歌(七首)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今夕已欢别]读曲歌[打杀长鸣鸡]西洲曲企喻歌辞[放马大泽中]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敕勒歌](三)文【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5诸葛亮文(一篇)出师表孔稚珪文(一篇)北山移文郦道元文(一篇)江水[三峡](四)小说干宝《搜神记》(一则)李寄刘义庆《世说新语》(四则)过江诸人周处王子猷居山阴石崇要客燕集唐五代部分(一)诗歌王维诗(二首)渭川田家山居秋暝高适诗(一首)燕歌行岑参诗(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诗(四首)蜀道难峨眉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诗(四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新安吏登高【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6韩愈诗(一首)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柳宗元(一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诗(一首)西塞山怀古白居易诗(二首)上阳白发人琵琶行李贺诗(一首)雁门太守行杜牧诗(二首)过华清宫泊秦淮李商隐诗(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杜荀鹤诗(一首)山中寡妇(二)文王勃文(一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韩愈文(四篇)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文封建论种树郭橐驼传三戒[并序]钴鉧潭西小丘记陆龟蒙文(一篇)野庙碑[并诗](三)传奇【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7李朝威传奇(一篇)柳毅传(四)词李白词(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温庭筠词(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冯延巳词(一首)谒金门[风乍起]李煜词(二首)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虞美人[春花秋月]宋金部分(一)词范仲淹词(一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词(一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词(一首)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词(二首)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王安石词(一首)桂枝香[登临送目]苏轼词(四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秦观词(二首)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8周邦彦词(二首)六丑[正单衣试酒]苏幕遮[燎沉香]李清照词(二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元干词(一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陆游词(一首)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辛弃疾词(四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永遇乐[千古江山]姜夔词(一首)扬州慢[淮左名都]张炎词解连环[楚江空晚](二)诗歌梅尧臣诗(二首)田家语汝坟贫女王安石诗(二首)河北民泊船瓜洲苏轼诗(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吴中田妇叹题西林壁黄庭坚诗(二首)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满川风雨独凭栏]范成大诗(二首)【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9后催租行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杨万里诗(二首)插秧歌初入淮河[船离洪泽岸头沙]陆游诗(四首)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示儿文天祥诗(一首)正气歌元好问诗(一首)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惨淡龙蛇日斗争](三)文范仲淹文(一篇)岳阳楼记欧阳修文(三篇)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王安石文(一篇)答司马谏议书苏轼文(三篇)留侯论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四)话本碾玉观音元代部分(一)诗歌刘因诗(一首)白沟【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0岳鄂王墓萨都剌诗(一首)早发黄河即事杨维桢诗(一首)题苏武牧羊图(二)文吴澄文(一篇)送何太虚北游序李孝光文(一篇)雁山十记[大龙湫记](三)戏曲关汉卿杂剧(一种)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马致远杂剧(一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王实甫杂剧(一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高明戏文(一种)琵琶记(糟糠自厌)(四)散曲马致远散曲(一首)天净沙[秋思]张养浩散曲(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散曲(一首)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明代部份(一)诗歌高启诗(一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李梦阳诗(一诗)秋望【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1鲥鱼王世贞诗(一首)登太白楼陈子龙诗(一首)易水歌夏完淳诗(一首)别云间(二)文宋濂文(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刘基文(一篇)卖柑者言归有光文(一篇)项脊轩志宗臣文(一篇)报刘一丈书袁宏道文(一篇)徐文长传徐弘祖文(一篇)游黄山后记张岱文(一篇)柳敬亭说书张溥文(一篇)五人墓碑记(三)小说冯梦龙小说(一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四)戏曲汤显祖传奇(一种)牡丹亭[惊梦]李玉传奇(一种)清忠谱(五)散曲【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2朝天子[咏喇叭]陈铎散曲(一首)水仙子[瓦匠]冯惟敏散曲(一首)玉芙蓉[喜雨]薛论道散曲(一首)黄莺儿[塞上重阳]清代部份(一)诗歌吴伟业诗(一首)捉船行顾炎武诗(一首)流转吴嘉纪诗(三首)海潮叹船中曲[侬是船中生][断梗不怨风]王士禛诗(三首)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真州绝句[晓上江楼是上层][江干多是钓人居]郑燮诗(一首)渔家袁枚诗(二首)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渡江大风蒋士铨诗(一首)岁暮到家汪中诗(一首)白门感旧黄景仁诗(一诗)圈虎行【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3苏堤春晓(二)词陈维崧词(二首)点绛唇[晴髻离离]醉落魄[寒山几堵]朱彝尊词(二首)桂殿秋[思往事]解佩令[十年磨剑]顾贞观词(二首)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我亦飘零久]纳兰性德词(二首)长相思[山一程]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张惠言词(二首)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水调歌头[今日非昨日](三)小说蒲松龄小说(三篇)青凤窦氏黄英(四)戏曲洪昇传奇(一种)长生殿[惊变]孔尚任传奇(一种)桃花扇[馀韵]本部分考试内容详参朱东润主编六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修订版。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

赋体文基础知识探讨孙传志(xx年xx月x日)一、赋体释义及分类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到汉代才形成特定的体制。

因此,人们视荀况为赋的鼻祖。

随首时代的变迁,这种文体经赤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汉代,赋的篇幅较长,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骈偶的成分增多,习惯于用典,是为“骈赋”;在唐代,更注重对偶的工整、平仄协调,是为“律赋”;从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的写法又来了一次大革命,返回了古代散文化的趋势,对声律、对仗、句式不是那么苛求,押韵也自由。

人们称之为“文赋”。

唐宋以后,直至今天,一直沿袭着这种写法。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赋体文,是一种以对偶、用典、声律、辞藻、意境、言志、抒情、形式等为特范的语言文学现象、抒情方式。

新体赋文,未受西洋文化影响,倒是承袭了国粹。

汉字有xx年历史,而白话文入赋,仅不足百年而已。

赋,首先是给自己看的,诗则反之。

因为,没有谁能比赋者自己更深在功夫里。

赋痴,其志凝;赋痴,其文工;赋痴,其技良。

不知赋,莫作诗;不晓辞,莫为赋。

“新古赋”,可谓新时代的汉赋。

不是文字散句,而是一种新体语风。

辞赋首不在于形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存在的理由、表现活力度、传衍力等都在于其内容是否适合那个时代与社会文化生产力。

中国古赋,侧重:格律、体式、秉承、意境、语质、汉字表现力。

赋文化,品评、鉴赏、传播--认知的普遍性,多表现赋人强烈情感与深刻哲理、情感、语质并重上;表现积极意义、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层面上。

因此,赋体文是社会历史范畴的文化痕迹与辞赋文化的总和。

故,辞赋大师潘承祥曰:“赋者,乃综合之体也。

赋家,则有包举宇内之心,吐哺八荒之志也。

”。

如:李春平紫阳阁赋三千里沔水,五百年紫阳。

大江东去,见证时代兴衰。

古往今来,走过沧海桑田。

山城依然山城,但今非昔比;紫阳还是紫阳,已除旧布新。

平湖如镜,环映山城魅影。

长桥卧波,联结三岸交通。

汉赋

汉赋

汉赋一、“赋”含义“赋”从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转为一种专门性的文体,经历了一段过程。

“赋”在《诗经》中是跟“比”、“兴”并列的一种表现手法。

班固《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据此,“赋”又指对不配乐诗歌的一种朗诵方法。

《毛诗序》指写诗,同时写作方法的特点是“铺陈其事”。

至东汉刘熙、陆机指“赋”重于描摹客观事物,而且要铺叙,为后代研究者所接受。

二、“赋”的源头《文心雕龙·诠赋》,提出“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赋自诗出”,除了上述赋的名称、手法来自于《诗经》外,《诗经》中的许多具体作品的铺排写法,对赋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俱全的作品吟咏山川物美、描摹香草美人,想象奇丽,为汉赋继承下来。

[清]章学诚《校雠广义·汉志诗赋》认为汉赋“出入战国诸子”。

A.假托人物问答——《庄子》、《列子》中的寓言假托人物对话。

B.咏物说理——《荀子·赋篇》中的《云赋》、《蚕赋》C.夸张声势——战国时纵横家夸说某国、某事一样D.铺排故事——《韩非子》、《吕氏春秋》中编排历史故事来说明用意E.列举各种事例启发人——《孟子·奇幻晋文之事》以事例来说理三、“赋”发展历程骚赋(先秦和汉初)——大赋(两汉)——骈赋(六朝)——律赋(唐以后)——散文(宋以后)四、“赋”的特点骈赋:用“兮”字,对偶和散行交错,多七、六字句。

骚赋尚情。

大赋:不用“兮”字,对偶多于散行,多四、六字句,铺陈事物。

骈赋:随着骈文的发展而形成,篇幅比大赋短,对偶工整,有些几乎全用四、六字对偶组成。

重视抒情。

律赋:随着五、七言诗的律化而形成,从唐朝起,把六朝骈赋格律化。

讲究对偶、用韵、平仄。

这种赋只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辞藻过于纤巧,不顾情韵。

散文赋:宋以后出现,通篇散句多于偶句,不限四、六字句。

五、汉赋1.形成原因汉赋是汉代最能体现时代文学特色的文学样式。

汉初国力昌盛,帝王生活奢靡。

汉赋的作者多维帝王的文学侍从,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便看中了最适宜于歌功颂德、铺张扬厉的赋体,竞相制作,以其虚夸的文笔,极力描写打猎场面、神仙境界、宫殿规模以及都城的气派等,以适应粉饰太平的需要。

赋

赋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详细字义编辑〈动〉1. 形声。

从贝,从武,武亦声。

“贝”指钱财。

“武”指“用兵”、“国防”、“军事”。

“贝”与“武”联合起来表示“与用兵有关的钱财”。

本义:国防税。

引申义:征收(国防税)。

再引申义:征收2. 同本义[tax]赋,敛也。

——《说文》赋,税也。

——《广雅》厥赋惟上上错。

——《书·禹贡》。

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

——《法言·问道》而令贡赋。

——《小司徒》。

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3.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4. 缴纳赋税[pay taxes]讼者平,赋者均。

——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5.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6. 给予;授予[give to;confer]出高库之兵以赋民。

——《吕氏春秋》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

——《汉书·平帝纪》公属百官,赋职任功。

——《国语·晋语》7.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8. 做诗[write poems]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唐·王勃《滕王阁序》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ຫໍສະໝຸດ 叶南, 鱼戏莲叶北。《木兰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胡骑鸣瞅瞅。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 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 黄。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述、描写)
赋,又叫赋陈,一作铺陈、铺排。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一些 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 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 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 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 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 群。
汉代乐府诗《江南》
《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赋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古文体,用赋来记录和彰显我国举办的这一彪炳奥史的冬奥会,主要是出于对赋所具有的文体独特优势的考较而定的。

为使一般非专业的广大读者对赋有所较深入的了解,在此特对该文体作一普及X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赋是一种什么文体?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在文学体裁中具有什么分量和价值?这是一般接触赋的读者通常会提到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若作详细解说,恐怕要用很大的篇幅。

但若作简约回答,即可曰:赋为中国独有的文体,是我国的国粹,始于三代,盛于汉唐,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分量。

那么,具体点说,该如何表述和看待呢?从词义学看,辞书对赋的表述大体一致,但不尽相同。

《辞源》释为“赋者,古诗之流也”,“铺叙其事曰赋”,“乃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对赋的定义和特点,古代学人也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作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

有说“不歌而颂谓之赋”,有说赋为“散韵结合之文”、“诗化之文”的。

刘勰则把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总之,无论是辞书还是历代学人,大都叙及了赋为亦诗亦文即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及概揽宏阔、铺张扬厉的特点。

从赋的结构看,它的句式构成基本为四六句,即“骈四俪六”。

讲究对仗声律,注意音韵和谐。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句式亦有些变化,承传并历揽“骚”、“骈”、“律”、“文”诸体,故有“骚赋”、“古赋”、“骈赋”(又称律赋)、“文赋”等诸类之说。

对于界定或分类何为骚赋,何为古赋,何为骈赋及何为文赋,大体可据以下之不同划分之。

骚赋,指的是仿照或效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在形式上同《楚辞》区别不大,且多以“兮”字入文。

其内容重在“写志”而不是“体物”。

汉初的骚赋开楚辞转化成赋体之发端。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

赋的简介

赋的简介

2、“赋”简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文体名。

它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

《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

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

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

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

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

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

称之为“文赋”。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短赋”、“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谕,被称为“劝百而讽一”。

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顺便提到,“赋”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但今人亦喜袭用。

因为“赋”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的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

如《茶花赋》、《秋色赋》等,这里的“赋”显然只是“赞”“颂”的意味。

现代散文的“赋”和古代的“赋”差别很大,它们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处。

3、“辞人之赋”和“诗人之赋”汉代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

赋、比、兴 先秦两汉文学史 教学课件

赋、比、兴 先秦两汉文学史 教学课件
•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比、兴的区别与
联系)
区别
• 比显兴隐。
• 兴只能用于开端,比除
可用于开端之外,还可 用于句中。
联系
•兴中带比:起兴之物
既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又包含暗喻的成分。
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
芣苡,薄言捋之。
•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
芣苡,薄言擷之。
采蘋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
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維筐及筥。于以
湘之?維锜及釜。
•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
尸之?有齊季女。
记录对话
• 《鸡鸣》、《女曰鸡鸣》
女曰雞鳴
•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
•借喻:桑之未落
•《氓》
•《谷风》:誰謂荼苦?其
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 如弟。
• 全篇皆比:既包含比喻句,
也包含陈述句。比喻句的
数量不一定多于陈述句,
但全篇以比喻句为中心, 陈述句只起辅助作用。
碩鼠
•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
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 也且!
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君子于役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 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 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赋句结构

赋句结构

赋句结构赋句结构第一节赋句结构定义为了解析辞赋,笔者对辞赋语句进行了分解剖析。

前面我说过,古代文学是没有语法这个概念的。

到了近现代,汉语语法走进了课堂,成了学生汉语知识的必修内容。

时至今日,虽然古代文学没有语法的提法,但是实质上按必要的思维逻辑架构的语言方式,还是有语法的,只是没有被学界认识和总结出来。

赋句,就是辞赋的表达语句。

赋句结构,是辞赋语汇按各种方式结合的复合语言体系。

在大多数赋文中,以四言句式、六言句式和七言句式为主体,其余三言、五言、八言相对较少。

故将四言句式、六言以上句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节四言赋句结构四言赋句,由于语言逻辑不同,其组句结构便有所差异。

下面,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对赋句结构进行解析。

第一种:二词并列结构。

二词并列形成四言,其并列结构按逻辑不同,有三类情况。

A类,后一词是前一词的补充说明。

比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这里的前一词分别是“豫章”、“洪都”,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后一词分别是“故郡”、“新府”,是对前一词的解释和说明。

B类,前后两词并列关系。

比如,“腾蛟起凤”、“紫电清霜”。

这里的“腾蛟”和“起凤”是形容孟学士的文章。

“紫电”和“清霜”是对王将军宝剑的赞誉。

还有:天高地迥、兴尽悲来。

C类,前后两词从属关系。

比如,“睢(suī)园绿竹”、“邺水朱华”。

可以看出,“睢园”和“邺水”都是地名,而“绿竹”和“朱华”不过是地句从属的一部分。

第二种:主谓宾结构。

按主谓宾结构,四言句子分成三部分。

某词若为宾语,其主语、宾词只有一个字;某词若为主语,其谓语、宾语只有一个字。

为表述清楚,分二类情况。

A类,主谓宾结构。

从表象上看,主谓宾结构句子很多。

比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B类,主系表结构。

表语一词是泊来的,在英文的语法中较为常见。

系动词,相当于谓语;承接系动词之后的名词,相当于表语。

比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第三种:状语结构。

汉语中的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赋体概说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赋体概说
本单元要求: 掌握“赋”的概念; 了解并掌握赋体的特征。
掌握赋体种类,了解每一类的主要特点、 代表性作品。
重点学习篇目:《归田赋》
奥 运 金 镛
一、什么是赋?
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它是一种 亦诗亦文(既有诗的整齐句式、和谐音韵, 又有文的杂散句式和行文气势)、又非诗 非文(既不像诗那样含蓄简练、宜于歌咏, 也不像文那样纵横无拘和非关吟诵),介 于诗文之间的文学样式。
6、文赋
主要特点:彻底打破了骈赋、律赋在骈偶、 用韵方面的限制,趋于散文化。
代表作品: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 前后《赤壁赋》
张衡 《归田赋》
教学内容
1、体会《归田赋》中作者追求清平政 治的美好愿望,并正确评价其不满时 政、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
2、本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3、抒情小赋有哪些特点?
《汉书·王褒传》谓“太子喜 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 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②强调铺陈
描绘事物时,多用夸饰手法,极力渲染,以 张大其事 。
与诗相比,赋的铺陈不仅井然有序,而且兼 及时间与空间,犹如一张大网,能笼罩表现 对象的各个方面。
《子虚赋》言云梦泽:“其山则……其土 则……其石则……其东则……其南则……其 高则……其埤湿则……其西则……其南 则……其北则……其上则……其下则……”
于是仲春令月, 正是仲春二月,气候
温和,天气晴朗。高
时和气清。原隰郁
原与低地,树木枝叶
茂,百草滋荣。王
茂密,杂草滋长。鱼
雎鼓翼,鸧鹒哀鸣;
鹰在水面张翼低飞, 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
交颈颉颃,关关嘤 河面鸳鸯交颈,空中
嘤。于焉逍遥,聊
群鸟飞翔。鸣声吱喳, 美妙动听。逍遥在这
以娱情。

《赋的铺叙方法》课件

《赋的铺叙方法》课件
名家经典
赋在唐朝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名家及经典,如杜甫、李白、韩愈等人。
影响文学多元化
赋的出现导致了文学形式的多元化,文学的风貌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并且有利于推动文学的多元发展。
赋的铺叙方法概述
点对(对偶)法
用相对的对比手法,使句子协调,丰富语感,极富艺术美感。
记叙法
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是叙事体裁的常用方法之一。
赋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沿着“民族性”、“多元文化”、“创意表达”、“音乐与文学”、“数字技术”五个方向向前发展。
应用领域
不仅作为纯文学形式,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教育、文艺创作、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全球影响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赋在世界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 的。
赋的特点及分类
多种文体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多种文体的统 称,如骈文、律赋、绝句等。
辞藻华丽
多用典故、比兴来精心雕琢,辞 藻华丽,语言美妙。
广泛题材
在题材上,赋可谈及社会民生、 历史典故、自然风景、政治批判 等广泛话题。Βιβλιοθήκη 赋的历史渊源赋起源
起源于西周的风雅之音,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独立发展,唐朝时达到全盛。
讽谏法
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看法和要求,并且通过反映性的描写来讽刺人们的不好的习惯或错误。
忆古法
通过赋诗的形式来回忆历史或以古典石刻、古文化为题材来创作。
赋的铺叙方法(下)
借景法
将所欲叙之事,投于一处场景 之中,以此借托来形成高度象 征意味的奇妙效果。
意境转化法
通过意念的转化来营造出丰富 的美感,构建一种诗意深远、 艺术高妙的风格效果。

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写赋

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写赋

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写赋佚名赋是韵文中的一种,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写作原则就是必须押韵。

但历代所用的韵书都不太一样,那麼以什麼韵书为标准呢?据笔者研究发现,非常奇怪,赋的押韵方式可大致用《词韵简编》来归纳。

而且骈文体的赋的对仗方式也跟宋词类似,因此可见,赋跟宋词存在著一定的关联。

赋的押韵方式可句句押韵,也可隔一句或隔两句押韵;隔三句以上押韵的赋就比较少见,因为这样读起来也不好听。

我们在给古人写的赋标句逗时,也可根据这一原则来判断。

历史上最短的赋,据说是西晋时期大文学家傅玄写的〈鹰兔赋〉:▲兔谓鹰曰:汝害於物,有益於世(韵,去声八霁)。

华髦被札,彤管以制(韵,去声八霁)。

根据中国古代赋的写作形式,赋还可分为【散文体的赋】和【骈文体的赋】两种:【散文体的赋】比较著名的有:〈洛神赋〉、〈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

当然这些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骈文形式的对仗句子。

以曹植写的〈洛神赋〉为例。

〈洛神赋〉讲述的是曹植从洛阳回东藩的路上沿洛水而行时看到神女的显现,由於曹植开了天眼,所以他看得到神女,并能跟神女沟通;而他的随从却看不到,就问曹植神女是什麼样子的。

那麼曹植就用尽人类最美的语言来描述他看到的神女的样子。

自古以来,对神女的描写很少有人能超过曹植。

笔者选其中几句来讲解赋的押韵:▲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一东韵,一东二冬通用],婉若游龙[韵,二冬]。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韵,二冬]。

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换六月韵,六月九屑通用],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韵,九屑]。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穠纤得中,修短合度[换七遇韵,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肩若削成,腰如束素[韵]。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韵]。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韵]。

云髻峨峨,修眉连娟[换韵]。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韵]。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韵]。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韵]。

柔情绰态,媚於语言[韵]。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换七虞韵,六鱼七虞通用]。

国文_小学_训诂_文字学课件模板:赋

国文_小学_训诂_文字学课件模板:赋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賦
國語辭典: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文体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韵文,多用
来写景叙事。盛行于汉魏六朝。
举例:如:「诗、词、歌、赋」。《史
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及渡湘水,
为赋以吊屈原」。唐·李白〈大猎赋〉:
又貢士曰賦。【前漢·鼂錯傳】乃以臣錯
充賦。【註】如淳曰:猶言備數也。臣瓚
曰:云如賦調也。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賦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fu˥˧
唐代读音
*biò biò
日语读音
MITSUGI
韩语罗马
PWU
现代韩语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賦
字源演变: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賦」 毛公鼎西周晚期集
成2841
「賦」 上(2).容.18
「賦」 說文‧貝部
「賦」 睡.秦108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賦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賦
现代解释:

基本字义
● 賦

ㄈㄨˋ
◎ 见“赋”。
谢谢!
「白以为赋者古诗之流,辞欲壮丽,义归
博达」。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賦
國語辭典:
资质。
举例:如:「禀赋」。
国文·小学·训诂·文字学·释:賦
康熙字典:

【酉集中】【貝】
賦·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8

汉赋的体式与特点

汉赋的体式与特点

汉赋的体式与特点
汉赋的体式与特点
汉赋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这一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期,它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赋的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是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
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如象南朝刘宋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汉赋出现了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诗词写作--赋

诗词写作--赋

诗词写作--赋诗词写作--赋人们往往有唐诗宋词元曲汉赋之说。

这一节,就专门讲“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本来是一种写作手法,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赋诞生于《诗》、《骚》之后,律诗、戏曲、小说之前。

赋原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

从时代的先后来讲,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渊源,承担了推进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任,它开拓了题材,丰富了表现手法,发展了体式,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明清白话小说中,赋是常用的文体,或用它描写景物,或抒情,或烘托气氛,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也离不开赋。

赋之特质,在于诗文之间。

它称不得诗,曰不得文。

说它不是诗,它又对仗押韵,说它不是文,它又单行散行。

它的优势正在于兼二者之长,既有诗的诗意韵律,又有散文的篇章布局,在中国文学文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赋作为一种文体,为什么叫汉赋呢?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后人就把汉代的文章,称之为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赋的基本规则

赋的基本规则

赋的基本规则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

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

古赋历经千年而不朽,仍不乏闪光之经典作品。

于李唐时期,在音律韵律平仄对仗各方面,都臻于完美,达到了以律赋为标志的顶峰时期。

自此之后,历代取士,无不步其规则,繁荣科场。

写赋首先要搞懂,骚赋、文赋、诗赋、骈赋、律赋等,各有什么区别、共性和特点。

要注意不能违反赋的基本句式和规程,而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骈句其实就是加了虚字的偶句,如果连骈句都做不好,那就没办法谈写赋。

现在有不少文章冠于“赋”字,细察之,上下句节奏点位置的字不能平仄相对,更做不好节奏点的字平仄交替。

词性把握不准而成顺口溜、白话文。

赋文中,平仄、押韵、对偶、用典等规程,即是赋的巧妙精华所在。

基本规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骈句其实就是加了虚词的偶句,注意检查词性;2.要正确恰切的使用虚字,使文章更灵活;3.虚字前边一个字是节奏点上的字;4.节奏点上的字要做到平仄交替,对句做到平仄相对;5.每段开篇要加扣合内容意思的提引词;6.壮句用在文章的高潮处,加提引词,壮句不能放段首,每段不能多用,用在文章关窍处;7.隔句要走好马蹄律,隔句不连用;8.漫句要用在开篇或结尾(文赋可以随便);9.紧句不放段落的最后;10.长句连用时,字少的在前边,用2次可以了(根据我国的语言习惯,不要超过9个字);11.同一节奏内不可出现三连平、三连仄;12.骈赋、律赋多用4.6常式(4.6常式,就是4个字和6个字的句子,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

);13.骈赋、律赋不用兮字(兮在骚赋中用);14.韵字使用段与段要平仄相间;15.律赋,给8个韵字,就要写8段(如果把2个韵字写在一段里,就错了);16.注意层次分明,上段有过的内容,下边不要再重复;17. 学会用典;18. 不要太白话,要有赋味,但不要乱找与主题无关的古怪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赋的构成(一)赋与诗骚的区别赋是文体的一种。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於诗人,拓宇於楚辞也。

”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

《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古人把赋与诗(《诗经》)骚(《楚辞》)分开,主要是从思想内容来看的。

譬如骚之所以有别於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赋之所以异於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而“骚则长於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骚赋论上》)。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於铺陈事物。

王逸、陆机、刘勰、程廷祚等都曾指出这一点。

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

例如扬雄《解嘲》就是铺陈许多故事来为自己的“为官之拓落”辩解,江淹《别赋》就是用许多典故来铺陈各种离愁别绪。

铺陈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汉代那些描写京殿和苑囿的赋。

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可以说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

试举其中一小段:於是乎蛟龙赤螭,(gèng)(měng)渐离,鰅(rǒng)鰫(qián)魠(tuō),禺禺魼(qū)鳎(t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

鱼鳖欢声,万物众夥。

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黄碝(ruǎn),水玉磊呵,磷磷烂烂,采色澔汗,藂积乎其中。

鷫鹄鸨,驾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鵁卢,群浮乎其上。

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为了夸张上林苑水中东西多,不论什么虫鱼、珠玉和水禽,只要想得到的,都把它铺陈出来。

我们读汉赋,不要把这种夸张的描写都看成实有其事。

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批评说:“相如凭风,诡滥愈甚。

”实际上这并不是司马相如个人的缺点,而是汉赋的共同特色。

这种描写苑囿和京殿(如班固《两都赋》)的赋,与诗骚不同是很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

但是一般的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

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

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

例如上册文选《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

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

例如扬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於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

总的来说,赋与骚的差别是不大的。

至於所谓骚体赋(如贾谊《吊屈原赋》),形式上更与楚辞没有分别。

如果专从形式上看,赋与骚甚至可以认为同一类文体。

因此赋与诗、骚的分别,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察。

赋比骚抒情的成分少,咏物说理的成分多,诗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

赋的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

(二)赋体的演变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

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pái)赋、律赋和文赋四种,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赋体演变的结果。

汉代的赋是古赋(注:从此以下,讲到汉赋,一般只指典型的汉赋,即古赋或辞赋,不包括骚体赋。

)。

古赋又叫辞赋。

汉赋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

例如扬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两次问答组成,全篇基本上押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地方。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用子虚与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对话组成,两篇赋的首尾部分都是不押韵的散文,《上林赋》中间主要部分还有一些不押韵的地方。

汉赋的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这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句式,但又有所变革,不仅有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还有许多长句。

例如扬雄《解嘲》:故有造萧何之律於唐虞之世,则悂矣。

有作叔孙通仪於夏殷之时,则惑矣。

有建娄敬之策於成周之世,则乖矣。

有谈范蔡之说於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

这种长句在《诗经》《楚辞》中是没有的,汉赋中却不少。

在用词方面,汉赋喜欢用许多僻字。

上面所举《上林赋》的一段,就可以作为例证。

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所批评的“瓌怪”“字林”,正是汉代赋家用词的风尚。

因此曹植说:“扬马之作,趣幽旨深。

读者非师傅不能析其词,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

”(注: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

)这是当时的风尚,不能算汉赋的语言特点。

六朝赋是俳赋。

俳赋又叫骈赋。

孙梅《四六丛话》说:“左陆以下,渐趋整炼,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

”六朝的赋与汉赋有很大的差别。

这时期的赋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像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长篇大赋是很少的。

六朝赋除用韵与汉赋相同外,骈偶、用典是它与汉赋显然不同的地方。

由此看来,所谓骈赋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

骈偶的来源很远,汉赋中就有一些对句。

例如扬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但是汉赋往往是用多句排比,而很少是双句对偶;汉赋往往不避免同字相对,又不限於四字对和六字对。

到了六朝赋,则篇中的骈偶变得非常突出,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对和六字对,而且尽可能避免同字相对。

例如江淹《别赋》: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迟於山侧。

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居人愁卧,恍若有亡。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

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这一段都是四字对和六字对,除“而”“於”“之”等虚词外,都是异字相对,而且许多地方对得很工整。

这是六朝赋的典型,与汉赋在形式上有显著的不同。

用典是六朝赋不同於汉赋的又一特色。

因为汉赋或者是很少用典,如贾谊《吊屈原赋》,或者是明显地堆砌一些历史故事,如扬雄《解嘲》,并不像江淹的《别赋》和庾信的《春赋》那样,把典故融化在句子里。

六朝赋到了后期,有明显的诗歌化的趋势,多夹用五七言诗句。

例如庾信的《春赋》,前以七言诗起,后以七言诗结,中间也杂有七言诗句。

这种赋到唐初更盛,可说是骈赋的变体。

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宋代王銍《四六话序》说:“唐天宝十二载,始诏举人策问,外试诗赋各一首,於是八韵律赋始盛。

”律赋比骈赋更追求对仗工整,并注意平仄谐和。

其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於押韵有严格的限制。

一般是由考官命题,并出八个韵字(注:律赋也有由皇帝亲自命题限韵的。

律赋虽以八韵为通例,但也有三、四、五、六、七韵的。

详见(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三。

),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

例如,唐代李昂《旗赋》以“风日云野军国清肃”为韵,宋代范仲淹《金在熔赋》以“金在良冶求铸成器”为韵,除韵字有规定外,甚至押韵的次序,韵脚的平仄也有规定。

李调元《赋话》说:“唐人赋韵,有云次用韵者,始依次递用,否则任以己意行之。

晚唐作者,取音节之谐畅,往往以一平一仄相间而出。

(按,上文所举李昂《旗赋》和仲淹《金在熔赋》即一平一仄相间。

)宋人则篇篇顺叙,鲜有颠倒错综者矣。

”(注:(清)李调元《赋话》卷二,十二页。

瀹雅斋校刊本。

)律赋的字数,也有一定限制,一般不超过四百字(注:李调元说:“唐时律赋,字有定限,鲜有过四百者。

”见《赋话》卷四,四页。

)。

科举考试,特别讲究程式,因此律赋近乎一种文字游戏。

我们只要知道这种赋体的梗概,没有必要去多加研究。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中唐以后,古文家所作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

形式与六朝赋差别很大,与汉赋倒很接近。

因此有人把唐宋以后的赋和汉赋合在一起,也叫古赋。

其实唐宋时代的文赋和汉赋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在形式上,都是有区别的。

在形式上,文赋不像汉赋那样一味重视铺排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杜牧的《阿房宫赋》已开文赋的先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是文赋的典型作品。

当然,文赋的句子结构也颇有与散文不同的,例如苏轼《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但是,从整个内容安排上说,文赋的确是十分接近散文了。

(三)赋的押韵上文说过,赋是韵文的一种。

赋的押韵与诗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下面我们着重谈一谈赋的押韵方式。

试以扬雄《解嘲》、江淹《别赋》和苏轼《前赤壁赋》为例:扬雄《解嘲》:士纪已母│爵禄轂│卿光横当│文言泉天间门│白落‖轂族│结逸七国│君臣贫存遁│资师‖搜禺涂候鈇书庐区陶吾渠夫│岛少‖霸惧举│安患‖傅渔遇侯驱│笔诎│师眉│辟迹‖灭绝实热室│存全│默极│静庭;漠宅│殊如│皇龙│白鹊‖髂索橐│沬气位│定平│敝烈制律│随奇隤为│从凶‖山连君玄‖江淹《别赋》:矣里起│恻色侧息轼│亡光霜凉扬‖族轴谷│陈人春鳞神‖士市里视起里死‖军云薰文煴裙‖期辞滋悲时湄‖阳香芳黄光长伤‖山传坚天年然‖謌娥波何│圭来徊‖名盈惊精英声情‖苏轼《前赤壁赋》: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从上面三篇赋,关於赋的用韵,可以归纳出下列五点:(一)由於赋的篇幅较长,往往需要换韵,一韵到底的赋极少。

有的赋换韵比较快,像扬雄《解嘲》很多地方只用了两三个韵脚就换韵。

贾谊《吊屈原赋》换韵更快,每两句一换韵,每一个韵只用了两个韵脚。

江淹《别赋》换韵较慢,至少三个韵脚,多数是五个韵脚以上才换韵。

六朝赋换韵往往比较慢,这是时代的风尚。

(二)赋的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是一致的。

例语扬雄《解嘲》每段用一至八类韵,没有任何一类韵是跨段相押的(注:有人认为“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的“余”与“或释褐而傅”的“傅”押韵,但是“傅”字与下文“渔”等字押韵,“余”字不必认为入韵。

)。

每段所用的几类韵,换韵的地方在内容方面也有转变。

这一点在六朝以后的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例如江淹《别赋》许多段都是一韵到底,换韵就是另一个段落。

这样,赋的作者可以用换韵来表示赋的段落。

直到宋代的文赋,例如苏轼《前赤壁赋》,以及更后的赋,情况莫不如此。

(三)赋的押韵,有的句句押,如扬雄《解嘲》中的: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庭;惟寂惟漠,守德之宅。

有的隔句相押,如江淹《别赋》,除了“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以外,都是隔句相押。

隔句相押是最常见的押韵方法,这与《诗经》《楚辞》的押韵方法相同。

但如上面所说的,古赋和文赋常夹有散句,押与不押,比较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