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古文理论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杨评事文集后序》(P189第二段第一行)
白 居 易 和 社 会 文学 学派 理的 论 批 评
“新乐府”诗的主要特点:以乐府诗形式写现实的 实事,并不在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 复依傍”。代表作家:白居易。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是强调诗歌创 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然而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重于后。
——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文以明道
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韩愈《答尉迟生书》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道 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韩愈《答李翊书》
韩愈认为:文道虽为一体而分内外,在内 者谓之道,发于外则为文。
(P130)
一、把文学的社会功能局限在直接干预政治狭小 范围,而忽略了文学社会功能的广阔性,多面性。 二、过分强调了诗歌针砭时政的实用功能, 而忽视甚至有意排斥和否定诗歌的审美娱乐 功能。 三、虽然语言通俗流畅,但有时写得过于周详, 缺少凝练含蓄,未免余味不足。
不平则鸣
“穷苦之言易好”
一、创作欲望往往产生于愁苦困窘,故 羁旅草野,贫困憔悴之士多为之, 若“气满志得”则难以产生写作冲动。 二、表现愁苦悲忧之情的作品易动人。
不平则鸣
韩愈的“不平则鸣”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指“此人皆意有所郁积, 不得通其道也。” 韩愈的“不平则鸣”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 发展,二者都是为受“郁结”的“意”找到一条疏通 的道路。韩愈的“不平则鸣”更为清晰的阐释了“不 平”这种情绪,其“鸣”也更为积极。
观点二:由于某种环境或人为的因素之影响, 他的正常的思想与 感情得不到自由地发挥,他的正常的行动受到 不应有的障碍。“不得已”P136

简述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简述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简述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中国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

除韩愈、柳宗元外,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余6人,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北宋中期人。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

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

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

他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

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

由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宣传倡导和创作实践,唐后期古文写作极盛,质朴流畅的散体终于取代骈体,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

韩愈的古文,本有“文从字顺”和“怪怪奇奇”两种风格,后追随者们片面发展了韩文奇崛艰深的一面,古文运动逐渐衰落,骈文又在晚唐五代的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北宋建国之初,柳开曾大声疾呼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但所继承的则是唐代古文运动末流奇涩古奥的遗风,王禹偁也反对五代以来浮艳相尚的文风,但所见与柳开不同,他在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的同时,把“传道而明心”和“句易通、义易晓”作为古文写作的标准,纠正了柳开等人文风的流弊。

继承王禹偁古文传统而作出了较大贡献、成为北宋古文运动中坚的是欧阳修等人。

欧阳修等人也主张“文与道俱”,但已偏重于实用,而不专指遥远的道统和空洞的性理,对四六文的骈偶形式,也采取了比较实事求是的灵活态度。

欧阳修进一步开创了平易流畅、骈散结合的古文新体制,使其成为宋代古文的基本特色,并为此后元明清诸代所遵循。

韩愈“气盛言宜”的理论和实践

韩愈“气盛言宜”的理论和实践


气盛 言宜


的 理 沦是 为 他 们 的
.
文 以 明道
,
的根本 主张服务 的

韩 愈所 处 的 时 代 据的局 而 非常 严 重
;
是 大 唐 帝 国 经 过 安 史 之 乱 日趋 衰 落 的 时 代 思 想领域



道 二教盛 行
,
儒 道衰 微
;
文 学领 域

巾 央 集 权遭 到 剥 弱
,
,
藩 镇割
《 诗》



的境 界
, ,
即 使 达 到 了这 种 境 界
,
仍然
,
不 可以不养也

行 之 乎 仁 义之途

游之乎
,
《 书》 之源
无迷其 途
无绝其 源


,
才能不断 巩 固 的过程
,
气 盛 言宜
这一 成果


可见 世俗之 见 实质是 先
实现并 巩 固 进行
“ “
气盛 言 宜
” ”
,

就 是 作家 不 断 进 行 道 德
辞知其陷

,
非 义 袭而 取 之 也
, ,
行 有 不 谦于 心

则馁矣




何 谓 知 言?
” “

i皮 辞 知其 所 蔽 么?
,
邪辞 知其所 离 但是
遁 辞知 其所 穷


孟 子所 说 的


浩 然之 气
指的是 什

.

概述韩愈的文学思想

概述韩愈的文学思想

概述韩愈的文学思想一、韩愈韩愈:中国古代的伟大文学家之一,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其郡望是昌黎,故又称韩昌黎。

韩愈是一个关心国计民生,敢于直言诤谏,也颇有政绩的人。

二、韩愈的古文理论1.韩愈的古文理论之所以在当时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和产生巨大的作用,主要是他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2.政治目的:改革弊政,中兴唐室。

3.主要内容(1)他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

(2)他重视文章内容的充实,不轻视文章写作的技巧,他提倡古文并不是要人们机械地模仿先秦两汉文章的语言,他希望创造一种吸收唐代语言发展中的新成果、甚至某些口语因素、并对先秦两汉文学语言加以改造的新的书面语言,或者说,一种适合于唐人习惯、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文学语言。

三、古文理论是文章学理论,而不是文学理论;古文代替骈文是语体改革,而不是纯粹文学体裁的改革。

四、韩愈古文理论的积极意义1.古文理论中强调的文以明道思想,对克服某些文学创作中内容贫乏、片面追求形式美的错误倾向,是很有意义的。

2.古文家注重人品与文品一致,要求作家把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作为创作前提,进一步发展了道德文章并重的传统。

3.古文创作的成功为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形式开辟了更广的前景,充分说明了用单行数体的散体形式和对偶骈俪的四六骈俪一样,都可以创作出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

这种文学语言的改革,不仅促进了散文的发展,而且对小说、特别是文言小说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中唐时期传奇小说的繁荣,就是很好的证明。

4.韩愈发展了孟子的文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论,这对文学创作中重视表现作家鲜明的个性特征有很重要的意义。

5.韩愈古文理论的不良影响对文学思想发展也有它的不良影响,他没有分清文艺散文和一般非文学文章(如公牍文、应用文等)有本质不同,没有认识到对这两者应当有不的要求,从而在文学观念上又回到南朝“文笔之争”以前的状态。

6.韩愈文学思想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点是他提出了文学创作是“不平则鸣”的产物。

韩愈的古文理论

韩愈的古文理论

韩愈的古文理论中国的散文分为骈体和散体两类。

先秦两汉的“古”体,单句散行,六朝以降,骈俪之风盛行。

此风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人要从思想上重振道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必然要革除章句之繁琐,回到经典儒学的文体,于是由唐代儒学的复兴产生了古文运动。

一、文道关系的演变文道关系是儒家文论的一个永久性话题,它随着儒学的兴衰而变化。

文道关系围绕重道轻文或重文轻道而变化,追求文学的艺术性、重文学形式技巧的文学思想同原道、宗经、致用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彼此斗争,此消彼长。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兴儒学为旗帜,以文体改革为中心的散文革新运动。

古文是以先秦的散体文为代表的文章形式,其特点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

骈文萌芽于两汉,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和初唐,其特点是讲究骈俪、对偶、丽藻、用典和声律,它是一般文章写作引入诗赋创作的语言技巧的结果。

骈文作为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骈文对文章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传统。

但是,在所有文章(包括应用文)中推行骈体化,不顾需要地堆砌典故、推敲格律,一味追求华艳的辞藻,用形式的追求取代思想的追求,甚至障蔽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的写作走向重文轻道的华而不实道路。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复兴儒学出发,提出文章写作中的复古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家倡导文章“复古”,有文化重振(复兴儒学)和散文自身发展两方面的原因。

从后者来说,是看到了先秦散体文在记事、说理方面的各种风格和不拘格式的明显优点。

在叙事方面,先秦散文日趋详尽、细腻,记叙文字表述准确,形成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一字之间;在说理方面,思想的活跃与逻辑的推演,使说理文字论证严密,避免疏漏。

墨辨逻辑推理严密,《墨子》一书的文字极为简练严密;道家对个人内心生活真实的眷念,采用“卮言、寓言、重言”的话语方式,形成了“无端涯之辞”的语言特点;纵横家气势雄健、锋芒犀利、纵横捭阖;儒家质朴敦厚、文质彬彬。

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的文学主张韩愈的文学主张后人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愈的文学主张,欢迎大家分享。

诗人韩愈的文学主张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

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传后叙》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如《祭十二郎文》把悼亡的悲情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融会在一起,写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

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韩愈十分重视语言艺术,这与他“文以明道”重道而不轻文观念有关,他曾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文从字顺”,语言的匠心独运才能达到明道的目的。

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

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

他的许多精警新奇的语句至今流传,如“佶屈聱牙”、“蝇营狗苟”、“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弱肉强食”、“痛定思痛”等等。

他的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韩愈著作选读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

土被文绣兮,士无鄗褐。

彼其得志兮不我虞,一朝失志兮其何如?已焉哉,嗟嗟平鄙夫!——《马厌谷》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

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

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

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出门》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

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

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

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

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汴州乱二首》利剑光耿耿,配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

第八讲韩愈的古文理论【精编】

第八讲韩愈的古文理论【精编】

第八讲韩愈的古文理论韩愈(公元768~824),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两句话道出了韩愈在中唐时代乃至于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唐时代特殊的气候与中国文化发展至此时的时代课题,造就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下面我们来讲两个问题:一、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与韩愈的原道论韩愈的古文理论以文以载道为基点,同时也对中国古文的写作特点作了阐述。

总体上来说,他的古文理论对于如何运用古文来传道教化百姓,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是中唐文人对于日渐衰颓的儒家之道在文学领域的重振。

韩愈出生在中唐时期这一各种矛盾都十分尖锐与激烈的时代。

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

韩愈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朝。

韩愈所处的年代,是唐代急剧转向衰变的年代。

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尾大不掉,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移到江淮流域,依靠南方物力的支援,唐王朝还能勉强应付边患,平定藩镇的叛乱。

在贞元、元和年间,唐王朝统治者还能保持外表的升平气象,但由于“均田制”的被破坏,连年战争,军费浩大,社会上一大批官僚军士与僧侣靠着百姓的赋税养活,再加上统治者的奢靡无度,致使百姓处于困苦不堪的地步。

同时,皇帝信任宦官,腐朽势力控制着朝政,正直官员的谏诤往往受到压制与打击。

在这种情况之下,重新恢复儒学的权威,巩固皇权,确立正道,以振兴大唐帝国,就成为一批有志匡世的知识分子进身入世的忧患情结。

韩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他的人生历程与文学活动的。

危机四伏的时代,动荡不安的局势,文化建设面临的课题,造就了韩愈这样的文化伟人。

作为一名文化伟人,韩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他领导了当时的古文运动,并且在散文创作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以其关于古文运动的理论与杰出的创作实践,改变了六朝以来的骈骊文风,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崭新时代。

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及其异同辨析

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及其异同辨析

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及其异同辨析
柳宗元和韩愈同为唐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都提倡过古文运动,也提出过有关教育方面的观点。

韩愈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他将明道和事功紧密结合起来,用文章表达其排斥佛老,反对割据、振兴儒学的宗旨,这为他的古文理论注入了强烈的现实因子。

柳宗元也阐述“文者以明道”,要求文章要“辅时及物”。

韩愈标举重道而不轻文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文”的作用,他曾指出“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提倡复古而不泥古,反对因袭而能创新,是韩愈文学理论超越前人的重要方面。

柳宗元在阐述“文者以明道”的同时,也能充分认识到“文”的功用。

他说:“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可见对于“文”,他也有充分的重视。

柳宗元的文学理论大体上与韩愈接近,也强调“文”与“道”之间的关系。

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明确的提出“文者以明道”。

总的来看,韩愈和柳宗元在评价骈文时出语尖刻,在强调“文以明道”观念时又能强调“文”的作用,凸显“人”的价值,重视文学语言,文章气势等艺术层面。

他们对“道”的认识是有区别的。

韩愈所说的“道”是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柳宗元所说的“道”,虽以儒家之道为主,但也兼取诸子百家之道,他所说的“道”比韩愈要广阔得多。

另外,柳宗元所说的“道”,还有较强的现实性。

对“文”的认识也有区别,韩愈所说的“文”是文章的“文”,还没有严格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而柳宗元已比较清楚地加以区分了,而且对文学与非文学的特征有所认识,认为“著述者流”“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

另外,韩愈有复古主义倾向,而柳宗元则反对“荣古陋今”等。

韩愈的古文理论

韩愈的古文理论

韓愈的古文理論韓愈的古文理論韓愈的古文理論, 大約可分為以下幾點:(1) 提出「文與道合」/ 文以載道韓愈的文學觀是反駢重散, 在思想上主張尊儒排佛, 要追隨「古道」, 主張文學為貫「道」之器, 也就是要有內容,「學所以為道, 文所以為理」, 可說明為道學文的道理。

於《答李翊書》云:「行之乎仁義之途, 遊之乎詩書之源, 無迷其途, 無絕其源, 終吾身而已矣。

」把仁義詩書合而為一, 便是說明文道合一的理論。

(2) 唯陳言之務去韓愈為了推動古文運動, 因而提出要師承古人。

但所學並非古人的文辭, 要習的是古人的創作精神態度, 所謂「師其意, 不師其辭」。

棄去古人創作上的糟粕, 求取其精華為學習的範疇; 亦即謂: 「本之書, 以求其質; 本之詩, 以求典恆」的創作原則和路徑。

同時, 他更主張語言要獨創, 反對因襲, 所謂「言必己出」, 要「務去陳言」, 反對剽竊, 強調語言的創造性。

(3) 提出內容決定形式韓愈反對那些徒事辭采華美忽略內容而追求形式美的文章。

韓愈認為不同的內容, 應用不用的形式來創作, 那才可以把要宣揚的文章思想, 恰當地表現出來, 即所謂「內容決定形式」的理論。

(4) 提出「文氣」的理論韓愈認為「文氣」是由仁義道德產生的浩然正氣, 與才性無關。

必要:「行之乎仁義之途, 遊之乎詩書之源, 無迷其途, 無絕其源, 終吾身而已矣。

」如能實踐, 浩然正氣必充滿心胸, 寫出好的文章。

浩氣正然之盛, 創作時必可願長即長, 欲短則短。

韓愈把文氣、仁義、詩書聯為一體, 置天賦才氣不顧, 是他論文氣的獨見。

(5) 提出不平則鳴, 文窮而後工的理論韓愈提出不平則鳴, 文窮而後工的理論。

受刺激越大, 怨憤越多, 文章越工。

認為聖賢著作都因「意有所鬱結」,「而抒其憤思」。

因此也提出好的作品不出於王公貴人, 而是發「羈旅草野」。

否則便是無病呻吟。

简述韩愈的文以明道

简述韩愈的文以明道

1.简述韩愈的文以明道?
答:(1)“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是在《争臣论》一文中提出的。

(2)文以明道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

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

韩愈所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

(3)韩愈虽本于道,但并不轻视文,他主张“用文尚能”,把重道与尚文结合起来,并对散文的艺术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讨。

(4)韩愈的文以明道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

(5)韩愈这一理论有力地冲击了骈体文,他要求恢复和发扬三代、秦汉文章重视思想性和社会性的优良传统,用自由流畅的文学语言和单句散行的新型文体去代替骈体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文体和语言的革新。

(6)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而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忽略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韩愈的“以文为诗”理论及其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韩愈,作为唐代中期文学巨匠,不仅以其卓越的诗文创作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更以其独特的文学理论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本文将首先概述韩愈的生平及文学成就,进而分析“以文为诗”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最后总结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韦应物、柳宗元合称“三杰”,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情,这一理念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文为诗”是韩愈文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指的是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散文的笔法和结构,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韩愈认为,诗歌不应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更应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

因此,他提倡在诗歌中运用散文的叙事、议论等手法,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在唐代古文运动中,韩愈的“以文为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文运动旨在复兴汉魏六朝以来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浮华空洞的文风。

韩愈的理论为古文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了唐代散文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从韩愈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入手,深入剖析“以文为诗”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以期全面展现韩愈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二、韩愈的“以文为诗”理念韩愈,字退之,唐朝中期的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对唐代古文运动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韩愈的文学观念中,“以文为诗”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散文的元素和手法,从而赋予诗歌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更为自由的形式。

韩愈认为,诗歌和散文虽为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两者在表达思想、情感上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他主张在诗歌创作中借鉴散文的叙事、议论等手法,使诗歌能够更为直接、深入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韩愈的主要成就及贡献

韩愈的主要成就及贡献

韩愈的主要成就及贡献一、文学成就1. 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当时,骈文盛行,文风华丽但内容空洞,多注重形式上的对偶、韵律等。

韩愈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的散文传统,反对骈俪之文。

他强调文章要“文以载道”,即文章应该承载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内涵。

例如他的师说,开篇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直接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这一道理。

这篇文章句式长短不拘,行文自由流畅,是古文运动的典范之作。

•他的创作理论为古文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文章的语言应该“唯陈言之务去”,也就是要摒弃那些陈旧的、没有新意的言辞,追求语言的创新。

同时,他提倡“气盛言宜”,即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2. 诗歌创作•韩愈的诗歌风格独特,以奇崛险怪著称。

他常常突破传统诗歌的格律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南山诗中,他描写终南山的景色,运用了大量的排比、铺陈的手法,诗的篇幅很长,且意象奇特。

他还善于将散文的笔法融入诗歌创作中,如山石一诗,按照行程的顺序依次叙写游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像一篇游记散文,但又有诗歌的韵律之美。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宋诗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诗人如苏轼等都受到他诗歌风格的启发。

二、思想贡献1.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弘扬•韩愈一生尊崇儒家思想。

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盛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韩愈以弘扬儒家道统为己任,他在原道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儒家的道统传承,即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孟子的传承脉络,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一道统。

他批判佛、道二教的思想观念,认为佛、道的兴盛破坏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如寺庙道观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僧道不事生产等,同时也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造成了干扰。

•他的思想主张对维护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了后世儒家学者对儒家道统的重视和研究。

三、教育贡献1. 教育理念•韩愈重视教育的作用。

韩愈的文学理论

韩愈的文学理论

韩愈的文学理论如下是有关韩愈的文学理论:韩愈是中唐的文坛领袖,不仅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在诗文创作理论上也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主张写作以古文为主的散文。

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的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因为他是先秦汉代的古代散文为号召的,故称古文。

他反对内容空洞无物、形式雕琢华丽的骈体文,主张写作以古文为主的语体散文,内容要言之有物,着重实用,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

二、提出“气盛言宜”说,并且提倡作文时语言上的创新。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

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这样就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三、提出“不平则鸣”论。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

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

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即“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四、追求雄健怪奇的诗歌风格。

在诗论上,韩愈提倡追求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

他在《调张籍》诗里说“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怪怪奇奇的意象,他评孟郊诗说“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这些都说明他自己提倡和追求的是矫健怪奇的诗歌风格。

韩愈是当时文坛领袖,同时又是诗文高手,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他的文与道关系论,对宋代以至清代一些作家、文论家均有深远影响。

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比较

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比较
却 不 同 了 ,不 仅 古 文 艺 术 已 完 全 成 熟 , 且 出现 了 以 韩 愈 、 宗元 而 柳
中唐 时期 ,古文 运动达 到高
潮 , 文 理 论 趋 于成 熟 。 时期 古 古 这 文 理 论 的 特 点 是 :发 展 了 前 期 的
密以为能 , 不亦外乎? 《 ( 报崔黯 秀
的 内容 , 动 了 古 文 运 动 的 发 展 。 推
传。 要之 , 之道而 已耳 。 道之及 , 及 乎物而 已耳 。 取道 之内者也 。 斯 今
世 因 贵 辞 而 矜 书 , 泽 以为 工 , 粉 道
本文试 就韩愈 、柳 宗元的古 文理
论 进 行 比较 。
创 作上收 获甚微 。新 体文既 未成 熟, 其艺术规律就无从 总结。 中唐
古 实 为 革 新 的文 学 运 动
、 、

韩愈 柳 宗元 在前人 的基 础 上 明确提 出 了

文 以 明道 的 理 论 主 张 主 张 文 道 并 重 ;师 古
, 、 ,

而 不 拘 泥 于 古 贵 在 创 新 ;重 视 道 德 修 养 与 文
学教 育
章 的关 系 , 而且 以 丰 富 的 创 作 实 了。 这种说法又难免绝 对化 。 但 古 在 文 与 道 的 关 系 上 ,柳 宗 元


师 古 且 创 新 主 张 师其 意 不 师 其 辞 ( 韩 愈
, “ ,
) 《 刘 正 夫 书》 答
唯 陈言 之 务 去 ( 韩 愈 《 李 答


翊 书 》 ;强 调 作 家 的 思 想 修 养 主 张 文 章 要 反 )
映现 实 干 预 现 实 不 平 则 鸣 这 是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

概括来讲,主要有如下内容:一、文以明道。

“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愈、柳宗元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他们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韩愈多次提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采取重道亦重文的态度。

二、陈言务去。

韩愈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韩愈认为学习占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在文章体式上,他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他指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可以认为,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

柳宗元提倡创新的力度虽不及韩愈,但也一再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

三、文从字顺。

韩愈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在“言”与“文”的接近与统一上进了一大步,使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

赵翼也在《瓯北诗话》说:“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浑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韩愈还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和梁肃的“文气说”,提出了一条为艾的普遍原则,即“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由此出发,韩愈进一步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

与韩愈相同,柳宗元也主张人的气质“独要谨充之”,情感要“引笔行墨,快意累累”地尽兴抒发。

上述古文理论,在韩、柳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除写政治、哲学方面的议论文外,还将真性情的穷苦愁恩之声写入文章中,变“笔”为“文”,在应用文章中感怀言志,使之产生抒情文学的艺术魅力。

韩愈古文成就包括

韩愈古文成就包括

韩愈古文成就包括
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领导者,在古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文理论革新:韩愈力主恢复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流行的骈体文,提倡“惟陈言之务去”,主张文章应有独创性和内容的真实性,强调文以载道。

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文学创作实践:韩愈的散文作品丰富多彩,包括论说文、赠序、书信、杂记、碑志等多种文体,其语言生动有力,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感情饱满。

代表作如《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厚的道德情怀。

诗歌创作:韩愈在诗歌领域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他力求创新,诗风雄奇险怪,力避平庸。

其“以文为诗”的特点打破了传统的形式束缚,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育贡献:韩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注重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唐代以及后世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韩愈在古文方面的成就是全方位且具有开创性的,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文学创作,更在于他对整个文坛风气的影响和对古文运动的引领作用。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兴起了“骈文”。

这是一种讲究对仗、声律和词藻的文体,全篇以上下对称的双句为主,每句四个字或六个字相间,所以也称“四六文”。

骈文发展到后期,越来越讲究声韵对仗的工整,追求华丽的词藻,运用的典故晦涩难懂,而文章的内容却很空洞,有时甚至让人不知所云。

对这种靡丽、不健康的文风,很多有识之士都很反感,提出改革文风。

隋朝时,隋文帝甚至下诏要求匡正文风;初唐的魏徵等人,在编写《隋书》等史书时,都没有用骈文,相反还在著作中批评了六朝时期的文风。

他们主张使用“古文”(指秦汉时所用的散体文),恢复秦汉以前那种自由、质朴、实用的文风。

但由于这时期并没有产生令人信服的佳作,所以他们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拥护。

直到唐德宗时期,励志,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以他们优异的散文创作成就和理论主张,使唐代的“古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文学改革。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韩家曾是昌黎(在今属辽宁义县)地方的望族,所以他又自称昌黎人,后人则称他为韩昌黎。

韩愈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长兄韩会抚养。

可不久韩会又去世了,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小名十二郎。

韩愈叔侄是由寡嫂郑氏抚养长大的,他们过着颠沛流离、含辛茹苦的生活。

韩愈从小就学习刻苦,他七岁开始读书,十三岁就能写文章。

二十岁时他到京师应考,可考了三次都没考中,直到第四次才考中了进士,那年他已经二十五岁了。

十年后,他才得到国子监四门博士(国家最高学府的讲官)这一职位,第二年又和柳宗元等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可他上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奏本后,马上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韩愈在官场上一直不得意,但在文学上的成就却越来越大,写下了《杂说》《师说》等传诵千古的好文章。

在《杂说四》中,他以“伯乐相马”的典故,批评当政者不懂得识用人才。

他们埋没、摧残了人才却又哀叹世上没有人才。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已成为精辟的警句和名言。

韩愈文学主张

韩愈文学主张

韩愈⽂学主张韩愈⽂学主张 引导语: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家”之⾸,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今天为⼤家讲述⼀下,关于韩愈的⽂学主张。

韩愈出⽣在⼀个官宦世家,⾃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对⽂学有着多于常⼈的兴趣和认知。

韩愈七岁时就能⾔,⼗⼆岁时就能下笔成⽂,所以他能够对⽂学对当时的⽂学创作有着⾃⼰的见解。

韩愈认为当时的⽂学创作⼀味地追求对仗⼯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

所以⾃韩愈开始,就倡导古⽂运动。

古⽂运动的两位领袖 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章,那样反⽽不利于当时⽂学创作的发展,⽽是学习先秦两汉时期散⽂创作的精华。

韩愈⼈⽂⽂章的⼀⼤重要⽬的和作⽤,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

纵观韩愈⾃⼰所创作的诗句⽂章就可以看出,他的⽂章有着雄伟的⽓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

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起⼋代之衰”。

韩愈主张⽂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到⾃⼰的⽂学创作实践中。

韩愈的⽂章最⼤的特点就是直⾔不讳,率真⽆⽐,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

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

这⼀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学主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的。

⾃南北朝以来的浮华⽂化,也⾃此渐渐被抛弃,⼀股⽂学清风开始吹起。

韩愈三岁⽽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韩愈作为⼀代名家,其⽂学作品可谓汗⽜充栋,其中惊世名⾔更是⽐⽐皆是,以下节选了韩愈作品中部分诗词加以赏析。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个重要流派,其笔⼒雄健,⽓势凌厉,这对纠正⼤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的。

韩愈、柳宗元古文创作理论之比较

韩愈、柳宗元古文创作理论之比较

韩愈、柳宗元古文创作理论之比较作者:王学群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摘要:韩愈、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所持的古文创作理论有相似之处,但仔细对比之后,两人的古文创作理论其实有着一定差别,本文通过分析比较韩、柳两人古文创作理论,分析两人理论相同与相异处,为我们深入理解古文运动提供一定裨益。

关键词:韩愈;柳宗元;创作理论;相异一韩愈的古文创作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古文创作中强调“文以明道”的思想。

韩愈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对空洞无物、形式雕琢华丽的骈文,而倡导写作古文为主的语体散文。

这种古文在内容上要言之有物,注重实用。

韩愈在《争臣论》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答尉迟生书》中又说:”愈又敢有爱于言者,抑所能言者,皆古之道。

“文章写作的目的是为明道,而不是为文而文,所以必须有充实的内容。

”文以明道“的具体内容,是指孔孟儒家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它反映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要加强有益于群体、社会的道德品质修养,讲求人品与文品的统一。

其次,韩愈主张“不平则鸣”说。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下文它列举了历代文人的“善鸣者”,大部分是在世时不得志的文人,因此,“不平则鸣”是封建时代受压抑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更为可贵的是,他特别指出真正有了“不平”和“善鸣者”,不是志得气满的王公贵人而是“羁旅草野之士”。

他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得志满,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韩愈的“不平则鸣”思想不仅是对孔子“诗可以怨”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挥,而且对后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想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的古文理论中国的散文分为骈体和散体两类。

先秦两汉的“古”体,单句散行,六朝以降,骈俪之风盛行。

此风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人要从思想上重振道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必然要革除章句之繁琐,回到经典儒学的文体,于是由唐代儒学的复兴产生了古文运动。

一、文道关系的演变文道关系是儒家文论的一个永久性话题,它随着儒学的兴衰而变化。

文道关系围绕重道轻文或重文轻道而变化,追求文学的艺术性、重文学形式技巧的文学思想同原道、宗经、致用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彼此斗争,此消彼长。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兴儒学为旗帜,以文体改革为中心的散文革新运动。

古文是以先秦的散体文为代表的文章形式,其特点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

骈文萌芽于两汉,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和初唐,其特点是讲究骈俪、对偶、丽藻、用典和声律,它是一般文章写作引入诗赋创作的语言技巧的结果。

骈文作为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骈文对文章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传统。

但是,在所有文章(包括应用文)中推行骈体化,不顾需要地堆砌典故、推敲格律,一味追求华艳的辞藻,用形式的追求取代思想的追求,甚至障蔽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的写作走向重文轻道的华而不实道路。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复兴儒学出发,提出文章写作中的复古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家倡导文章“复古”,有文化重振(复兴儒学)和散文自身发展两方面的原因。

从后者来说,是看到了先秦散体文在记事、说理方面的各种风格和不拘格式的明显优点。

在叙事方面,先秦散文日趋详尽、细腻,记叙文字表述准确,形成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一字之间;在说理方面,思想的活跃与逻辑的推演,使说理文字论证严密,避免疏漏。

墨辨逻辑推理严密,《墨子》一书的文字极为简练严密;道家对个人内心生活真实的眷念,采用“卮言、寓言、重言”的话语方式,形成了“无端涯之辞”的语言特点;纵横家气势雄健、锋芒犀利、纵横捭阖;儒家质朴敦厚、文质彬彬。

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中,历史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史事的表述与评价,诸子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如何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说客们考虑的是如何驰雄辩以耸动视听,说服人主。

总之,先秦散文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多方面成就,这是它不断为后世所称道和向往的主要原因。

后世主张复古的文人常常以向它认同与回归作为革除文坛流弊的途径。

当然,作为先秦散文发展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也成为后世一切复古运动的指导思想。

在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上,凡是主张复古的散文理论,无不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

只有那些着眼于技巧的雕琢和艺术上追求的作者,才会偏离文以载道,表现出重文轻道的倾向。

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

在韩、柳之前,一批古文家,如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在文道关系上,提出宗经,即要求用一种符合儒家经典的思想,去充实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益政教。

在宗经的原则下,要求文章质朴简洁,反对藻丽雕饰。

但是他们是在复兴儒学的前提下倡导古文运动的,所以其文风只是一味模仿先秦儒家散文,没有吸收庄子散文的滂沛汪洋,纵横家的凌厉激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新的创造。

真正代表古文运动实绩的散文作家,是韩愈、柳宗元。

二、“文以明道”说韩愈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成就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

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碑》)刘熙载进一步分析说:“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

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

”(《艺概·文概》)柳宗元与韩愈齐名,都在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绩中作出了令后人瞩目的成就。

和韩愈相比,他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更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韩愈、柳宗元以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绩,使古代散体文发展到成熟的高峰,从而完成了古代由以骈体文为主到以散体文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在对待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上,都主张以道为本,文以载道。

韩愈反复说:修其辞以明其道。

(《争臣论》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答陈生书》,《韩昌黎全集》卷一六)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答李秀才书》,《韩昌黎全集》卷一六)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送陈秀才彤序》,《韩昌黎全集》卷二0)韩愈一再声明他是为了提倡古道才写作古文,“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哀辞后》)韩愈所说的古道,是正统的儒家之道,其主要内容就是“仁义”。

他在《原道》中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仓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这个到孟子就中断了的道统,韩愈下决心要“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

韩愈对孟子特别崇敬,因为他要明的道,内容主要就是仁义。

韩愈在《原道》中要求君主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无温饱之忧,正是对孟子“仁政”、“民本”思想的具体发挥。

韩愈力排佛老,也是从革除政治弊端出发,他认为但是朝野上下信奉佛老,是导致儒家仁义不行、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韩愈行“先王之教”,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反对藩镇割据,加强中央政权。

所以他反复强调要正君臣的名分。

《原道》篇说:“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他如此强调要维护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就是为了从舆论上削平藩镇割据的势力。

由此看来,韩愈给儒家传统文学观的明道说赋予了与当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内容,改变了他的前辈们空言明道的性质。

三、“气盛言宜”、“不平则鸣”说韩愈的文论受孟子直接的影响,除了他所说的“道”上承孟子“仁义”之外,他还在孟子倡养“浩然之气”的基础上提出了“气盛言宜”说。

刘熙载指出:“昌黎接孟子知言养气之传,观《答李翊书》,学、养并言可见。

”(《艺概·文概》)在《答李翊书》中,韩愈告诫弟子,立言作文要建立在立行养气的基础上,“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他用果树的根与果、油灯的膏与光作比,说明有了仁义,讲的话才和蔼可亲。

在“养气”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气盛言宜”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气好比水,言好比浮在水面上的物;水大,浮物跟着水势而动;气势旺盛,语言便随着旺盛的气势发出,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无不合适。

强调“有德者必有言”,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比外在的语言表现更为根本、更为重要,是儒家文艺观的传统。

韩愈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这一思想,与他对骈文流弊的深刻认识有关。

骈文末流在创作上掉书袋、形式上过于追求精巧密致,其病根在于骈文作者的生活贫乏、思想空虚、精神境界卑下。

韩愈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良文风,所以强调文品与人品的深刻联系,提出“气盛言宜”说。

那么,作家的这种靡足珍贵的“盛”气从何而来呢?在韩愈看来,它来自于创作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之中。

这就是他提出的“不平则鸣”的著名命题。

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评者乎!他把上古以来许多的思想家、文学家都称作“善鸣者”,他们的善鸣乃是由于“不得其平”。

韩愈把“不平则鸣”上升为一个普遍的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如此。

就人来说,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难以规避的矛盾冲突,激起了作者的不平之情,并促使他们将心中积蓄的这种情感一吐为快。

《送孟东野序》是针对孟郊仕途失意、生活穷愁而发,所以韩愈在这里提出的“不平则鸣”,主要是从鸣其不幸、鸣其不平立论,而不是从鸣国家之盛说的。

这种思想在他的《荆潭唱和诗序》中也有表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穷不极则文不工,有不平而后有勃发的感情。

在这里,韩愈认识到文学创作行为是主体既往的不平、愤怒、愁苦郁积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与宣泄。

“和平之音”、“欢愉之辞”之所以淡薄、难工,是因为作者缺乏酝酿、激化和强化自己创作情绪的生活经历,而没有足够强度的创作情绪,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足够强度的创作欲望,因此也就难以写出有质量的文学-作品。

“不平则鸣”与明道说同时存在于韩愈的文学思想中,就使那种不平则鸣、那种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抒发和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统一起来,从而使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创造出了许多实际的业绩。

韩、柳的古文中,悲愤不平之作比比皆是,而且有不少取得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就。

韩愈的不平而鸣之作论者列举多有分析,即使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其中也浸透、隐藏着一种无可排遣的愁苦与悲哀。

这使他的游记散文,明秀之中带着清冷,而不是带着欢快与热烈;有时候这种冷色调中再杂以哲理的深深的感慨,更流露出他写这些山水游记时的实际心境。

如《小石城山记》中写自然景物天造地设的奇美,之后议论说:“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作者慨叹于夷狄奇才的不为世用,认为反不如本就无有,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从柳宗元的创作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这种“不平则鸣”思想,与韩愈在理论上的阐述相呼应,说明韩、柳古文运动的成功不仅在于以明道相号召,而是在明道说的功利倾向中,加进了发愤抒情的写实因素。

这种强烈的社会性创作情绪,使他们的创作内容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