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骈文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近百年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近百年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2718b277cd184254b353595.png)
近百年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作者:翟景运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03期骈文是在中国单音字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语句的长度、意义和音韵等方面均能达成相反或相同的对称,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民族个性。
古代骈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若干历史阶段的文坛上占有至高地位;骈文的写作艺术和创作理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辞赋、诗歌、古文以及众多其他文体;即便对于当代多种文体的写作,骈文的典雅、含蓄、抑扬顿挫之美,仍然不失为疗治庸俗浅薄之弊的一剂良药。
中国文学史学科的成立时间已经超越百年,然而骈文研究却长期属于冷僻之地。
早在1983年,程千帆先生就曾经指出:“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几乎从来不谈兴盛于唐代而发展于宋代的四六文,对宋代那么多散见于笔记中的小品文也不屑一顾,好像它们并不存在,这实在是可惊的!”(程千帆《我们所应当争取得到的——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的随想》,《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当今蓬勃发展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似乎已不能一任骈文研究继续冷寂下去。
回顾近百年来中国骈文研究所经历的阴晴晦明,认清优势和不足,或将有助于中国文学史研究整体的丰富和推进。
一经过唐、宋两次古文运动,骈文虽然丧失了文体正宗地位,然而并没有彻底消亡,骈文和古文达成一种新的平衡:公文领域几乎一例使用骈文,另外某些场合如文人之间的交际应酬等等仍然间或使用骈文。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前,骈文的应用范围仍然广泛,从革命派的公文到艳情小说都大量运用骈文写作,一些理论著作如刘师培的《文说》仍使用骈体,兴化李详、元和孙德谦,均为一时骈文名家。
二十世纪初的骈文学研究,正是起步于这种背景之下。
仪征刘师培强调以“藻饰”、“对偶”、“声律”为“文”之标准,唐宋古文则是“以笔为文”。
他的一系列论著如《广阮氏文言说》、《文说》、《文章源始》等等都以此为立论基础。
刘师培对骈文正宗地位的论证和维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清代中后期扬州先贤阮元等人与桐城古文论战腔调的延续;他的理论来源与阮元也无不同,均远溯萧统《文选序》和六朝文笔论;其骈文理论研究方法基本上没有跃出传统学术的范围。
论王勃赋与骈文对六朝的革新
![论王勃赋与骈文对六朝的革新](https://img.taocdn.com/s3/m/e30979446f1aff00bed51ebf.png)
文艺理论75摘要:初唐上承六朝,王勃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赋与骈文不可避免地受到六朝文风影响,并在继承中革新。
王勃反对绮丽文风、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其赋与骈文的创作影响重大,其赋较六朝题材范围更广、情感更激昂、技巧更见完善,其骈文在审美形态与艺术技巧上亦因袭与超越六朝。
王勃在创作中虽存在些许鄙陋与矫枉过正现象,但无损其在初唐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与卓越功绩。
关键词:王勃;赋;骈文;革新王勃是初唐重要作家,虽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唐初四杰”,然王之成就实非三人所及。
不论是听闻“王杨卢骆”的排序后杨炯“愧在卢前”而卢照邻“喜居王后”,还是《唐才子传》所云:“(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都可见世人对王勃文学创作的评价之高。
唐初文学承袭六朝绮靡文风,即所谓“沿江左余风,稀句绘章,揣合低昂”[1]。
因此改变文坛积习、摆脱六朝华靡浮艳文风成为初唐文人的共同追求,王勃曾论述绮丽文风之害:“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圃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
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免陈周之祸。
”王勃从政治上阐述浮艳文风的祸国之弊,将国家兴亡与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主动担起文学变革的重担,坚决否定并力图矫正六朝绮艳婉媚、言之无物的文风,在文学创作上追求情真意切、清新俊逸。
初唐时期社会欣欣向荣之朝气与王勃的天才创作能力使其文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强烈的个性色彩,虽未能完全摆脱六朝文学的影响,但已明显区别于六朝的靡艳阴柔,体现了其作品在因袭中的革新。
一、辞赋与骈文的界定古代诗、文并称,“诗”之外皆为“文”。
根据形式“文”又可分为韵文、骈文与散文三类,其中辞赋归属韵文,而骈文则由辞赋演化而来。
骈文或有韵或无韵,与辞赋构成复杂的交叉关系。
在王勃现存作品中辞赋与骈文数量过半,其文章(含辞赋)共计119篇,其中辞赋12篇,骈文107篇(含罗中玉自日本抄录的佚文24篇),因此探究王勃的辞赋与骈文对六朝的革新,对于评价王勃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
![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fe1b1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d.png)
意境深远
总结词
六朝骈文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抒发 情感来传达深刻的意蕴和情感。
详细描述
六朝骈文的意境深远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通过描 绘自然景物来传达情感,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开阔、明净的感 觉;其次,通过抒发情感来传达深刻的意蕴和情感, 如“情发于中,事形于外”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这种注重意 境深远的特色,使得六朝骈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文人阶层的壮大与参与
文人阶层的崛起
六朝时期,文人阶层逐渐崛起,成为社会上 一股重要的力量。这些文人具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和文学造诣,他们通过创作骈文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
文人参与的推动作用
文人阶层的参与为骈文的兴盛注入了强大的 动力。他们通过创作、评论、传播等方式, 推动了骈文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提高了公
音韵和谐
总结词
六朝骈文注重音韵的和谐,追求节奏明快、抑扬顿挫 的韵律感。
详细描述
六朝骈文的音韵和谐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声母的 配合讲究和谐,避免因声母相同而产生刺耳的音效; 其次,韵母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追求优美的韵律;最 后,声调的搭配也要合理,以产生节奏明快、抑扬顿 挫的韵律感。这种注重音韵和谐的特点,使得六朝骈 文在朗读时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
探讨历史事件的意义
六朝骈文也探讨了历史事件的意义,分析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表达了作者 对历史发展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类智慧的赞美。
描绘山水风光
细腻描绘自然景色
六朝骈文往往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然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通过对山 水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论六朝赋的骈化及其艺术成就
![论六朝赋的骈化及其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29b9a21110a6f524ccbf8558.png)
面排偶 对仗 的支流 则到唐朝 因律诗运 动 ( 或则说 “ 帖诗” 试 来词赋正流 的浩荡声势 , 这种演变 的轨迹 非常明显 , 细心追 索, 渊源来委便一 目了然 了。” 因此在汉代初期 , 赋虽然
未能摆脱楚辞的遗风 , 仍沿屈 、 宋旧制 , 不过其骈意已具。 到 了汉武帝 时期 , 汉代大 赋则彻底脱离楚辞 而完全定型 朝 赋 的 骈 化 历 程 六
工整。如谢灵 运、 颜延之、 鲍照 、 谢庄 的赋作大都是成熟的骈
到 了建安时期 , 赋基本上淡化 了传统 的社 会功 用 , 开始 注重形式的审美 特征。建安文人常常 围绕 同一个题 目创作
一
李调元《 赋话 》 :扬 雄之赋 , 皆单 行 , 云 “ 语 班张则 间有俪 句 , ‘ 以龙兴 , 如 周 秦以虎视 ’ ‘ ,声与风翔 , 泽从云游 ’ 等语是 也。”xl pp 尤其是张衡《 田赋》 于是 仲春令 月” 归 “ 一段 :
于是仲春 令 月 , 时和气清 。 隰郁 茂 , 原 百草滋 荣。 王雎
新说 , 辞源说” “ 如“ 、 隐语渊源说 ”“ 、综合说 ” 等等。 在这诸 家 说法 中, 笔者还是 比较赞同章学诚的观点 :
也 更趋 骈偶 。及至西汉后期 , 雄 比赋为童子之雕虫篆刻 , 扬
女工之雾毂组丽 , 可见赋在当时追求形 式美 的倾 向。 到了东 汉 ,具有 时代特色的抒情小赋一开始便 向骈 化的方向上迅 速发展 , 到汉魏交替之际 , 已经进入骈赋阶段了。 赋
说” 最为古老。 班固《 两都赋序》 “ 日:赋署, 古诗之流也。 晋 运动 , 帖诗 以律诗为常轨 , ” 试 自唐已然 ) 而大兴波澜 , 几夺原
赋者, 古诗之流也。”《 (三都赋序》这种说法在古代影响深 )
近百年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近百年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08262dc360cba1aa811daf9.png)
究, 似乎 已不 能一任 骈文 研究 继续 冷寂 下 去 。 回顾 近百 年 来 中 国骈文
研 究所 经 历 的 阴晴 晦 明 , 清 优 势 和不 足 , 将有 助 于 中 国文 学 史研 认 或
究 整体 的丰 富和推进 。
经 过唐 、 宋两 次古文 运动 , 文虽然 丧 失 了文体 正 宗地 位 , 而并 骈 然
有 六朝 骈文 。作者 在 文 中对骈 文 的基 本 形 式 特 征一 一对 偶 、 隶事 、 敷
藻 和调 声进行 了深 入分 析 , 出它们 在 文学 史 上呈 现 出有 次 序 的演 进 指 过 程 , 、 骈 文则是 这 些形式 要 素达 到顶 峰 的最集 中和最 完美 表现 。 徐 庾 作 者 以徐 、 骈 文 为核 心 , 溯先 秦 两 汉 寻其 源 , 及唐 宋 涉 其 流 , 庾 上 下 在
热潮 , 陆续 出版 了一 系 列 著 作 , 就其 性 质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两类 。一 类 是
骈文 的作法 指南 , 王仁 溥《 注 骈 文 笔法 百 篇 》 上海 进 化 书局 12 如 评 ( 92
时
酿
角
顾
两种文 体 的对 比 , 对它 们艺术 上 的优 劣没 有 畸轻 畸 重 的褒贬 抑 扬 。作 为一敬 注及生 物 , 书在 若 干论 题 上并 未 充 分展 开 , 它 的研 究 方 法 但 王 种普 读 合 此 刘 务 年 但 粗 务
不无差 异 。刘勰 说 :今 之 常言 , “ 有文 有 笔 , 以为 无韵 者 笔也 , 韵 者文 有 也 。可见 区分文 、 的标 准 在是 否 有 韵 ; 而 刘 师培 却说 :魏 、 、 ” 笔 然 “ 晋 六 朝 , 尚排偶 , 崇 而文 与笔 分 : 文 韵 语 者 谓 之文 , 韵 单 行 者 谓 之 笔 。 偶 无 ”
论六朝檄文的骈化及其艺术成就
![论六朝檄文的骈化及其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dab79cff700abb68a982fbbc.png)
第8卷第10期2008年10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Kun m 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Vol 18,No 110Oct 12008收稿日期:2008-10-09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六朝骈文的形式及其文化意蕴”(批号:2008-ZX -069)的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陈鹏(1978-),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六朝文学.论六朝檄文的骈化及其艺术成就陈 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2)摘 要:最早的骈体檄文产生于东晋。
齐、梁时期,尤其是梁代,那些战争的主宰者都很注重檄文的创作。
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北朝许多文人都擅长檄文的写作。
檄文是有着特定实用目的的公文,要给看到或听到的军民以较深的印象,而骈体无疑具有这方面的长处。
关键词:檄文;骈化;艺术成就;六朝中图分类号:I 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08)10-0077-05A Research i n to the An tithesisi n g and Artisti c Acco m plish m en tof the O ff i c i a l D enunc i a ti on of the Ene m y i n S i x D yna sti esCHEN Peng(School of L iterature,Henan Nor 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 453002,China )Abstract:The earliest antithesised official denunciati on of the ene my was written in Eastern J in Dynasties .I n Q i and L iang Dynasties,es pecially in the latter dynasty,those war dom inat ors paid much attenti on t o the cre 2ati on of the official denunciati on of the ene my .I nfluenced by the ti m e and envir onment at those ti m es,many li 2terati were good at writing the official denunciati on of the ene my in North Dynasty .It is an official documentwith s pecific p ractical pur poses .W hen addressed t o juni or officer and peop le,deep i m p ressi on must be given .And antithesised official denunciati on of the ene my definite has more advantages over those p r osaic ones .Key words:official denunciati on of the ene my;antithesis;artistic accomp lish ment;Six Dynasties一、檄文的起源及其在六朝之前的发展《汉书・高帝纪》云:“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曰:“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论骈文作法研究在民国的兴盛
![论骈文作法研究在民国的兴盛](https://img.taocdn.com/s3/m/e368fa9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8.png)
论骈文作法研究在民国的兴盛莫山洪【摘要】民国时期出现了关于骈文作法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出现,既与现代教育的发展有关,也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有关,还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有关.骈文作法研究既对骈文的基本理论如名称、演变及特点等进行了研究,也从作文的角度,对骈文作法提出了相应的方法.这一现象在民国的出现,反映了新旧文化交替时期人们的特有心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骈文作法;骈文理论;民国时期【作者】莫山洪【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四六话的出现,可以为骈文作法提供借鉴。
王銍《四六话》就说自己编次四六话,“欲自知为文之难,不敢苟且于学问焉”[1]。
其后出现的《四六金针》就是一部比较正式的骈文作法著作,虽是伪作,但其功劳不可忽略。
民国时期是我国古典文学最后的终结时期。
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当时的很多学者都给予了大力的关注,并倾注毕生的精力从事相关研究。
他们积极投身其中,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
作为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骈文的研究,在当时也是盛极一时,其中不乏对于骈文作法的研究。
这类著作,既有以骈文作法为名出现的,也有以选本形式穿插写作方法出现的。
形式多样,目的都是为了传播骈文的作法。
民国时期出现骈文写作方法的研究,在当时确实有着特殊的意义。
骈文在六朝时又有人以“今文”“时文”称之,唐代人又将之称为“四六”。
延续到宋元明清,又有“骈文”“骈体文”的称呼。
这与文体自身的特征有密切关系[2]25。
因骈文讲究对仗、用典,在古典文学各类文体中独具特色,故而在清末民国时期也被视为民族的文学而与外来文学相对抗。
自京师大学堂成立,现代教育也在中国逐步确立。
教育的内容一改过去以科举为导向的四书五经为主的经学体系,代之以现代科学技术,国文教育也成为了现代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论六朝骈文四六化的原因
![论六朝骈文四六化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9394f2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a.png)
Research on the Reason of Four-six Bi-antithesising of Pian Wen in Six Dynasties
作者: 陈鹏
作者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216页
主题词: 四;六言句;主要句式;六朝;骈文
摘要:六朝骈文不论选择以四、六言句式为主,还是选择以四、七言句式为主,都要从楚辞中寻求句式资源。
四言句和六言句的节奏偶奇相间,单复往返,不仅增强节奏的丰富性和舒缓性,而且吟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音节谐熟,在阅读上也可起到调剂作用。
六朝前期文
人对七言旬式的轻视,自然也影响了骈文对七言句式的选择。
自汉代起,文章中就开始运用较
多的六言句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这就为六朝文人在骈文中使用六言句式提供了便利。
所以,四、六旬式逐渐成为六朝骈文的主要句式。
今时今日读六朝骈文还有什么用?
![今时今日读六朝骈文还有什么用?](https://img.taocdn.com/s3/m/2b9fdc5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f.png)
今时今日读六朝骈文还有什么用?+读骈文的用处先说明一点,此处所讨论的“骈文”,专指六朝人的骈偶文章,唐朝之后,虽也有四六、八股之类造句属辞尚偶对的文章,但不在讨论之列啦。
六朝时属文极尚骈俪藻饰,近世学者孙德谦所谓:“六朝骈体之盛,凡君上诰敕,人臣章奏,以及军国移檄,与朋友往还书疏,无不袭用斯体。
”便可知当时骈文的运用范围非常广。
从许梿《六朝文絜》的选文目录也可以看出,除了卷一收录的几篇赋,差可算是我们现代人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文学艺术作品”,写得华丽固然喜人,而卷二之后的诏敕令教、表疏牋启、书序碑铭祭文等体裁,丰富多样,或是行政公文,或是社交、礼仪场合的必备应用文,总之都是非常实用的文体,似乎应华实不两立,却也无不出以骈文。
点击图片购买·可享7折优惠《六朝文絜笺注》[清] 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站在今人角度,骈文是六朝一时的作文习尚,不仅数代之后便走向衰微,五四之后更是白话文一匡天下,什么古文、骈文都被一扫刮绝去,今时今日可视之为“过时”;而当时骈文写就的产物,盛为人所称道的如人君诏敕、人臣章表等文体,其实也失去了使用场合、退出了历史舞台,看作“无用”也符合实际吧。
所以问题来了,今天的人再读《六朝文絜》之类骈文选集,作用和意义何在呢?翻开一部古代的文集目录,会发现大部分文章体裁都派不上用场了,但仍有一体生命力顽强,成功存续至今,并被许多人视为古典文学精华特色代表,就是诗。
若称词为诗馀,也可概括其中。
相较文章而言,诗的篇幅一般较短,易于成篇。
且诗可叙事、可描摹、可发感慨议论,功能较齐全,又可四言、五言、七言、杂言,或庄重雍容,或流利轻快,能容的风格也挺多。
所以现在的诗,其实承担了许多过去其他文体的责任,比如《六朝文絜》选了多篇“与XXX书”,今人若不愿写太长书信,当然也可以写短诗小词与友人互相赠答。
这或许是诗生命力顽强、传承未废的原因之一。
既然诗还要写,与诗血缘关系密切的骈文就不能不读,不能不沈吟细玩。
骈文研究的新突破——钟涛《六朝骈文与六朝社会》述评
![骈文研究的新突破——钟涛《六朝骈文与六朝社会》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95c46a1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a.png)
骈文研究的新突破——钟涛《六朝骈文与六朝社会》述评岳赟赟
【期刊名称】《骈文研究》
【年(卷),期】2021()1
【摘要】钟涛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六朝骈文研究,其早期的骈文研究专著《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探讨六朝骈文形式要素及其生成的文化语境,其新著《六朝骈文与六朝社会》(中华书局,2020)是对《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的呼应和补充。
此著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新意叠出,语言明快,论证自然,逻辑清晰。
笔者限于自身学识,不敢妄自评骘,这里仅就该著的突出特点和主要价值,略陈管见。
【总页数】3页(P327-329)
【作者】岳赟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K235
【相关文献】
1.骈文,被捉住的精灵--评钟涛著《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
2.新起点新突破--评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
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质的突破与新的起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述评》评介
4.六朝文学研究的新突破──《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评介
5.公元3-6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读《六朝政权与长江中游农业经济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朝骈文文体研究
![六朝骈文文体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9e6a7c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f.png)
六朝骈文文体研究1 简介六朝骈文文体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文体。
它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由文人墨客们创造出来的一种别致的文学形式,汇集了小说、散文、骈体文、书法和诗词的优秀传统文学文体。
六朝骈文的特点是,文体古朴雅致,几乎涵盖了当时全部的文学领域,在及陈词滥调方面成为与诗词同类的优秀文学,有文脉流畅、语言饱满、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的特点,无论从基础细节还是词语精确性都有着明显的不同程度。
2 历史六朝骈文文体始于南朝赵宋时期,优秀的作家们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文体。
从节奏、结构和文笔上来看具有明显和无论与诗词完全相同的特点,都能够达到诗的境界,但却不止于此。
其后的两个朝代以六朝骈文文体最为精湛,到了唐朝,把骈文发展成拥有特殊风格的新文学并隐约发展起来,在宋朝又更加完善,到达历史发展的顶峰。
3 发展六朝骈文文体在帝制时期的发展状况极其复杂。
由于政治背景的变化,影响到文学的发展。
六朝政权的变迁和文化多样性,使这一文学文体有了多种形式,达到了六朝及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极其复杂和多样的发展阶段。
4 发展影响赵宋时期,六朝骈文开创了一个文体革命,尤其以小说上演了一场缤纷多彩的花絮。
他们将传统文学中诗词典故、章句、散文记叙和文体文法,结合起来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具有缠绵悱恻之情调的文体,使整体文化水平更上一层楼,其影响力大大超过诗歌,被称为“古代小说之祖”。
5 现状虽然经历了无数沧桑,但六朝骈文文体在现今仍有它独特的存在,其中代表性人物无一不创作骈文为其特色,尤其在江南文化中具有明显的影响力。
众多名家能融汇东西方文化,在这一文学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加上夜郎的洗礼,令六朝骈文文体直抵当下,艺术价值不减半分,深受后世欣赏与肯定。
关于六朝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六朝研究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c8706b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f.png)
关于六朝研究的几点思考
卞孝萱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1(038)002
【摘要】在正确看待六朝历史地位的前提下,以广泛利用文物考古资料、大力发掘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专"而能"通"的个人与学科素质,力求宏观、微观兼备地研究六朝历史,当能弥补既往的不足,开拓今后的局面,当能建立起对六朝历史更深透、更清晰的立体认识,而不致流于浅薄.
【总页数】6页(P69-74)
【作者】卞孝萱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5
【相关文献】
1.拓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空间——刘跃进教授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2.考古学视野下的六朝都城研究——读贺云翱《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
3.物质文化视野下六朝服饰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评《六朝服饰研究》
4.六朝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的新探索——评夏先忠《六朝上清经用韵研究》
5.诗歌在汉魏六朝的书写与传播方式研究——评《汉魏六朝诗歌传播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本与视野——拓展六朝文学研究的三点思考
![文本与视野——拓展六朝文学研究的三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181da01f61fb7360a4c653f.png)
Text and Perspective in 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Six
Dynasties
作者: 程章灿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0-9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5期
主题词: 六朝文学;文本;视野;多样性;特殊性;流动性
摘要:文本与视野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将学术观察引向开阔,将学术思考引向深入。
研究六朝文学,要从文本出发,充分认识六朝文学文本的多样性、特殊性和流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掘文献与解读文本,摆脱常规思路,在细读中涵泳体会,发现文本的新涵义,进
而从中提炼新问题,开拓新视野。
论六朝表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
![论六朝表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d9817e5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0.png)
论六朝表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
陈鹏
【期刊名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5)4
【摘要】表文的大量出现,是在曹魏时期.尽管晋宋时期的表文名篇颇多,但大都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散行为主.齐、梁是骈体表文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自觉地追求文辞的华美,大力创作骈体表文.总的来说,六朝的骈体表文不如魏晋时期的散体表文徐疾自如,顿挫有致,而且在内容上也有着致命的缺陷,即少有陈述机宜、补阙进谏的忠贞之言.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陈鹏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论六朝论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 [J], 陈鹏
2.论六朝颂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 [J], 陈鹏
3.论六朝书牍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 [J], 陈鹏
4.论六朝启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 [J], 陈鹏
5.论六朝书牍文的骈化及其艺术得失 [J], 陈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骈文创作在六朝的政治功用--以九锡劝进等文为例
![试论骈文创作在六朝的政治功用--以九锡劝进等文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236350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f.png)
试论骈文创作在六朝的政治功用--以九锡劝进等文为例钟涛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5(20)4
【摘要】在六朝动荡不安的政局下,往往出现有大量的骈体的诏、策、劝进文等反复劝进揖让的表面文章,这种现象是六朝贵族政治和唯美文化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在六朝这个注重文采的时代,骈文不仅是一种艺术美文,更具有重要的政治功用和社会影响力.
【总页数】7页(P1-7)
【作者】钟涛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论六朝政治运作与骈文书写的互动 [J], 钟涛
2.试论陆倕的骈文创作与其政治活动的关系 [J], 钟涛;程兴家
3.汉魏六朝九锡文略述 [J], 尚慧鹏
4.论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对“骈文化”创作倾向的继承与发展 [J], 王岩
5.骈文的属对
——以《六朝文絜》为例 [J], 张兰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朝丽指》骈文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六朝丽指》骈文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ae1ab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b.png)
《六朝丽指》骈文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六朝丽指》骈文理论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六朝丽指》是唐代李辅国所著的一部骈文集,其内收集了大量的骈文作品,反映了当时骈文创作的高峰。
骈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对《六朝丽指》中的骈文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古代骈文文化,并且对今日的文学创作也会有所启示。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六朝丽指》中的骈文理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对《六朝丽指》中的骈文定义进行梳理,探究其特点和意义。
2. 分析《六朝丽指》中的骈文创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3. 探讨《六朝丽指》中的骈文思想和文化背景。
4. 与其他骈文典籍进行对比,探讨《六朝丽指》对骈文发展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六朝丽指》及相关骈文理论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对于唐代文化、社会背景的了解,探究《六朝丽指》中的骈文理论。
同时,将《六朝丽指》与其他相关骈文典籍进行比较研究,以便分析其在骈文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预期成果:1. 对《六朝丽指》中的骈文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以期对古代文学骈文的发展和演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 对于《六朝丽指》的骈文理论及其修辞手法进行挖掘和总结,可以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3. 充分揭示《六朝丽指》骈文文化的内涵,可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因素提供一定的启示。
研究进度安排:1. 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2周);2. 文献资料搜集和阅读(4周);3. 对《六朝丽指》中的骈文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6周);4. 与其他相关骈文典籍进行比较研究(6周);5. 撰写论文(4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骈文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长期以来,文献整理与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大重点,它所涉及的文体范围已覆盖诗、词、曲、赋、文、小说等多个种类。
纵观古今学界,关于各种文体的理论性著作,如诗话、词话、曲话、赋话、文话等原著整理性或校注性书目不断涌现。
与诗话数量的繁多相比,文话较少,而骈文话更少。
自王铚《四六话》问世,骈文话著作开始出现。
此书在骈文理论的阐释方面贡献较多,而系统阐发六朝骈文理论的,则首推孙德谦《六朝丽指》。
《六朝丽指》固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六朝骈文理论资料,但与整体相比,它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知道,六朝骈文理论既包括六朝人撰写的有关理论,又包括后世学者反思或批评鉴赏六朝骈文的成果。
就此而言,应该说六朝骈文理论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然而,截至目前,仍未出现系统全面地整理并阐释中国近代以前所有关涉六朝骈文理论的著作或论文。
分析原因,或许主要在于六朝骈文理论资料零散分布于各时期的各类文献中,需要进行细致爬梳与甄别诠释,真正做好无疑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不可否认,这一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但有助于从深层次把握六朝骈文的文体特征,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认知当时及后世对六朝骈文文体的态度与评价。
围绕这一课题,笔者不揣浅陋,特提出新思考及解决方法如下:第一,可依据六朝骈文的发展历程及其
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从文献整理入手,全面筛选并阐释相关理论与批评话语,做到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以便完整清晰地梳理出六朝骈文理论与批评的发展脉络。
第二,结合各时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文本实践等,构建完整的六朝骈文的理论批评体系,为深刻理解六朝骈文的形式内涵及批评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结合“气韵”“生气”“潜气内转”等术语,从文气的角度探讨六朝骈文的独特艺术魅力,为六朝骈文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为便于开展工作,可将中国近代以前的六朝骈文理论与批评划分为魏晋隋唐、明清及民国三个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骈文由逐步形成到成熟,但“骈文”一名并未出现,尚无专门的文体理论与批评话语,其理论发掘与文体批评正处于萌芽阶段。
此时骈文理论资料过于零散,主要来源于一般著述,如单篇文章、子书、史传等。
自西魏北周至隋唐,反骈复古之风渐盛,此风一直延续到近代。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又包含三个时段。
其一,骈文定型前与骈体有关的理论探讨(汉魏之际至晋):许多文人关注藻采、对偶、用典等问题并对此持不同态度,如曹植对华辞丽藻的爱好;桓范则强调实用功能,反对华丽修辞;陆机屡次强调藻采及初步关注声韵之美,并在诗文创作中多用对偶、典故;陆云则主张“清省”,提倡“布采鲜净”,反对过分追求藻饰;与陆机强调各体文章的审美价值不同,挚虞、李充则更多地
看重其实用功能;葛洪建议创作时应使辞藻、事类与内容相互协调,反对单纯追求辞采。
其二,骈文定型后的骈文理论阐发(宋至陈,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文笔说与声律论成为此时骈文理论中的重点内容,如颜延之、刘勰、萧绎阐发文笔说;沈约、陆厥、甄琛则研讨声律论;刘勰《文心雕龙》的《丽辞》《事类》《声律》分别论述对偶、用典、声律,使骈文理论与批评呈现出清晰的面貌。
“争驰新巧”成为骈文创作与批评的焦点:如沈约、萧统重视富丽藻采及用事;张融、萧子显标举新变;萧纲称扬用典繁密的任昉、陆倕之笔;徐陵骈文缉裁巧密,追求新意;隋代刘善经《四声指归》重视骈文声律、篇法及句法。
北朝骈文理论与文体批评基本取法南朝,亦推重藻饰、用典、声律及对偶技巧。
如北魏使者对颜延之、王融同名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的爱慕,即表明北人重视富丽文藻;北魏常景曾撰《四声赞》,当时创作多讲究宫商声韵;梁武帝敕修类书《华林遍略》以适应骈文征事数典及缀辑辞藻的需要,后传至北方,受到北齐高澄及后主高纬的赏识,并被奉为范本;庾信骈文技巧对北周文人的深刻影响。
其三,历代反骈复古之风影响下的六朝骈文批评(六朝至近代):自六朝至近代,反骈复古者较多。
唐及唐前主要有苏绰、李谔、魏征、独孤及、韩愈、柳宗元等。
宋及宋后则有姚铉、石介、真德秀、郝经、茅坤、艾南英、方苞、来裕恂等。
诸家或从文章的政教功用出发,或为
建立一种新的文章体制,重新审视并反思六朝骈文,一致对华艳绮靡的骈俪文风加以批判。
明清时期,开始有了“骈文”之称,六朝骈文理论及批评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
首先,文学复古运动中的六朝骈文理论批评(明中后期):复古派除崇尚秦汉文外,亦将六朝骈文作为取法对象,如黄省曾碑文、诔文学习六朝文风;王文禄推重六朝骈文与《文选》,倾心于六朝文章的组织文辞及构思;屠隆不但辩证地肯定六朝骈文的特有价值,而且以六朝文为参照,批判韩愈古文缺乏藻饰及声律之美,损害了文章的审美性;张溥认为六朝文章华实兼备,风骨超迈,尤其推重其内在的充足气韵与作家的创造力。
其次,六朝文复兴背景下的六朝骈文批评(明末):此时出现了一系列骈文选本,选录六朝骈句或骈文(有的融以评语),体现出选家的批评观。
以具体批评方式而言,主要有三种。
第一,摘录骈俪名句加以点评,如蒋一葵《尧山堂八朝偶隽》强调六朝骈文是以大量采撷前人成辞典事为基础,突出其以富赡为美的修辞特色,与宋四六注重思辨不同。
第二,选录全文予以评点,如王志坚《四六法海》选定评价六朝骈文较准确,对骈文的兴衰演进亦有精当见解。
第三,评点《文选》中的篇章,如孙鑛《孙月峰先生评〈文选〉》评点六朝骈文多有发明。
最后,骈、散对峙下的六朝骈文理论批评(清代):骈散相争、融合骈散、注重潜气内转,成为此时六朝骈文理
论批评的焦点。
阮元重提六朝“文笔说”,认为骈文为文,散文为笔而非文,排斥古文,极力推尊骈文;方苞等则推崇传统古文,反对六朝骈文。
袁枚、李兆洛等都提倡沟通骈散,主张骈散合一。
朱一新强调徐庾文清新富丽的风格为骈文正轨,又提出六朝骈文具有“潜气内转”的文气特点,即六朝骈文上下语句间,文气蕴藏其中,运转自如,似断而实续,使文章前后呼应,音韵协畅。
民国时期,六朝骈文理论批评基本上延续了清代学者的论题及观点。
如孙德谦倡导沟通骈散,提出六朝骈文为骈文典范,骈散合一为骈文正格;在藻采与气韵上,更重视六朝骈文疏逸朗畅的气韵,故认为多有疏宕之气的任昉、沈约文优于徐陵、庾信文。
李详论六朝骈文亦主张骈散结合,褒扬沈约、任昉文,推重潜气内转及文采藻饰。
刘师培高度称扬任昉骈文的转接自然、文气疏朗、音节流畅及淡处传神;继轨阮元文笔说,尊崇骈文的正宗地位;强调骈文的藻采与声律。
王瑶对徐陵、庾信的骈文特征、创作成就与影响予以详细阐发。
王文濡从各体骈文的形式技巧及创作内容等角度评点六朝骈文名篇。
高步瀛评点六朝骈文,多有精当识语,训释语词名物亦屡有考证发明。
(作者:刘涛,系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文章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
[项目编号:15ZDB06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