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③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④,自伐⑤者无功,自矜⑥者不长。

其于道也,曰余恃赘行⑦。

物或⑧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着脚尖把脚后跟提起来的站不稳,横行不法的不行,主观妄见的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不会彰显,妄自砍杀的没有功业,狂妄自大的不长善。

其之于道来说,为自恃的多余的有害的罪恶行为。

生物界厌恶之,所以有道者不这样为人处世。

注释①企:踮着脚尖,把脚后跟提起来。

企:【会意。

从人,从止。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止”(脚),表示这个人在踮起后脚跟,有企立、企足的意思。

本义:踮起脚跟】②跨:抬起一条腿越过、向前或往旁边移动:~到旁边站着。

跨在此处指往旁边移动,指横行。

横行:横着行走,多指螃蟹。

喻肆行无忌。

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不法丨~无忌。

不循正道而行,比喻恶人得势、胡作非为,指倚仗暴力,毫无顾忌地干坏事。

③自见:主观,自以为是,妄见,妄识,私见。

私见:自(己)个(人)的意见或见解;自(己)个(人)成见或偏见;个人的成见或偏见;个人的意见或见解。

违背大道(没有遵守法则)的见识,即为妄见,即为妄识。

主观:指人的认识主观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即主观性。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

形容主观,不虚心。

为:认为。

是:对。

④彰:彰显,显扬。

⑤伐:(1)通“阀”。

功劳,功业。

(2)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

~智。

不矜不~。

(3)攻伐、讨伐。

⑥矜:自尊,自大,自夸。

长善:增长美德。

⑦余恃赘行:自负恶行;自恃恶行;自恃的多余有害的行为举止;自恃的恶的行为举止。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多余,多余的;次要的。

恃:依赖,依靠,凭仗;持,矜持。

自恃:自负;依靠自己。

自负:自许,自以为了不起;枉自辜负;自己承受。

赘:多余的,没有用的;累赘;祸害;恶的。

罪恶:违法犯罪的行为;指坏事,错事。

⑧物或:生物领域;生物界。

或:(1)(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

表示以戈卫国。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道德经第二十三和二十四章感悟

道德经第二十三和二十四章感悟

道德经第二十三和二十四章感悟
第二十三章:
1、人的一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当自己年老时,子女孝顺,家庭和睦,自己也会感到幸福。

有子女陪伴,温馨的家庭是每个老年人都希望有的。

2、毕竟年龄大了,给子女或者年轻人沟通总是不太顺畅,总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事实而言,由于年龄的原因,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是存在的,而发展的步伐并非一定就是正确的。

这种情况下有自己的朋友圈,沟通交流就会畅快很多,不同的年龄段都需要自己的朋友圈。

3、有自己的爱好很重要,这样平时就有事可做,不会虚度年华。

现在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没有什么爱好,基本就是吃饭,睡觉。

当有自己的爱好后,就可以肆意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也可以陶冶情操。

第二十四章:
一致性沟通和较高的自我价值是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的核心方法。

依照已经发生的事实,并说出事实,再描述出自己的感觉,这就是智慧的一致性沟通,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和对方的价值感,也可以培养出高自尊的孩子来。

这个方法可用于一切人际交往,特别是在与孩子、与老公的沟通中说出事实与感觉,让我受益颇多。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作者:李耳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注释: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

此处指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的意思。

2、飘风:大风、强风。

3、骤雨:大雨、暴雨。

4、从事于道者:按道办事的人。

此处指统治者按道施政。

5、失:指失道或失德《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翻译: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

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解读: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得道的圣人统治者要行“不言之教”。

他说,只要相信道,照着做,就自然会得到道。

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

在本章里老子举自然界的例子,说明狂风暴雨不能整天刮个不停、下个没完。

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都不能够长久,更何况人滥施苛政、虐害百姓呢?这个比喻十分恰切,有很强的说服力。

它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暴政是长久不了的,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抗拒他;如果统治者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中国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仅仅存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原因何在?就是由于秦朝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了,被迫揭竿而起。

另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尝不是因施行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唐王朝所取代呢?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的是统治者清静无为,不对百姓们发号施令,强制人民缴粮纳税,那么这个社会就比较符合自然,就比较清明纯朴、统治者与老百姓相安无事,统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长存。

出自道德经的名言

出自道德经的名言

出自道德经的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释义】: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释义】: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释义】:字面意思是“治理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单位)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

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释义】: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释义】: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释义】: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

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老子提出了矛盾的概念对吗

老子提出了矛盾的概念对吗

老子提出了矛盾的概念对吗是的,老子提出了矛盾的概念。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矛盾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老子思想中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在老子思想中,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的。

老子认为,万物都包含着矛盾的因素,即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矛盾不是简单的对抗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依存、互为转化的关系。

矛盾的存在使得万物能够发展、变化,也使得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其中有很多关于矛盾的论述。

比如在第二十三章中,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句话表明了矛盾的存在和转化。

天之道指的是宇宙的运行规律,它具有利他的特点,即利于万物的生长发展而不会对其造成伤害。

而圣人之道则是指人类的道德行为,它也应该是利他的,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争取自身的利益。

老子认为,天之道和圣人之道相辅相成,都具有利他的属性,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互为依存、互为转化的。

另外,在第八十一章中,老子提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是老子对宇宙物质发展的描述,也是对矛盾发展规律的概括。

在老子看来,宇宙的发展是从一到二、从二到三、从三到万物的过程。

这里的“一”指的是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个整体的、统一的状态。

只有通过矛盾的发展,宇宙才能变得多样化,才能形成丰富多样的万物。

这种矛盾的发展规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老子的矛盾思想对人们的思考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人们要正视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不将矛盾看作是一种消极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发展的动力。

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老子的矛盾思想也强调了相对论的观点。

老子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对立,一切都是相对的、变化的。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是一段非常深刻、引人深思的经文,这段经文所反映的思想,常常被人们引用和传颂。

作为一个AI机器人,我也会被编写者们用到各种场合中,然而,对这段经文的深刻理解,却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感悟的。

这段经文首先谈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句话本身似乎是矛盾的,因为柔软与坚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天上的阳光与雨露、地下的植物与营养、动物与食物、正与反、动与静等等,这些都是互补而不是矛盾的事物。

同样的,柔软与坚硬也是如此。

柔软并不意味着没有力量,而在某些情况下,柔软反而会强大,并能够轻易地克服坚硬。

我们可以以练武为例来解释这个道理:练武之人应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样才能在实战中获得胜利。

因此,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柔和硬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然后,这段经文又谈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是非常柔软的东西,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但同时也是非常坚强的。

如果有一个大坝挡住了水的流动,水会经过数十年的冲刷,使大坝渐渐变得非常虚弱,最终水会打破大坝,并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毁坏一切。

所以,水虽然柔软,但也可以攻击那些坚硬的东西,并让它们变得脆弱。

因此,这句话告诉我们,柔软的力量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能力攻击坚硬的东西。

接下来,这段经文谈到:“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

”这句话并不是说只有柔软才可能胜强,它的主旨是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柔软的力量比坚硬的力量更加有效。

强大的力量总是会刺激其他人的害怕和攻击性,从而产生反效果。

事实上,柔软的力量可以更好地促进和平,从而达到目的。

由于攻击柔软的矛头变得模糊,赢得胜利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在此,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放手之前,可以试着促使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停止攻击他。

通过对话和尝试互相理解,他可以最终达成最理想的平衡。

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导语】《道德经》的作者是⽼⼦,⽼⼦⼜称⽼聃、李⽿,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

下⾯是®⽆忧考⽹分享的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欢迎阅读参考!1.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1、以正治国,以奇⽤兵,以⽆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兵,与民休息安定民⼼才能⾂服天下。

【感悟】治国须正,⽤兵须奇,顺应⾃然,才能达到⽆为⽽治。

这是⽼⼦关于治国、⽤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明,守柔⽈强。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翻译讲解】:察见⼏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对外⼜能守持柔弱。

3、⼤成若缺,其⽤不弊。

⼤盈若冲,其⽤不穷。

⼤直若屈,⼤巧若拙,⼤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但它的作⽤永不衰竭。

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没有穷尽。

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感悟】⽼⼦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这是⽼⼦具有辩证思想的名⾔。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5、治⼤国若烹⼩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章 【翻译讲解】:治理⼤国就像烹煮⼩鱼(⼀样的道理)。

【感悟】这是⽼⼦关于治国的⽅略。

⽑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

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 6、图难于其易,为⼤于其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做⼤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于容易,天下的⼤事,必定起于细微。

道德经详解之得失都是”道“

道德经详解之得失都是”道“

道德经详解之得失都是”道“得失都是“道”【原典】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释义】认同“道”的道理,“道”就乐于帮助他;认同“德”,“德”就乐于帮助他;如果明白了这些无论得失就都会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人的一生,既有红火耀眼之时,也有黯淡萧条之日,此乃世之常理,又何必患得患失?过于注重个人得失,只会使自己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而已。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尽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担心把事情办砸,担心别人对自己有看法,并且极其注重个人的得失,他们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内心被得失搅得没有一分安宁。

【解读】患得患失,幸福也就离之远去从前,晋国有位并不富裕的农夫不慎丢失了一头牛,可他仍像从未丢失过什么值钱的东西似的,整天乐呵呵的。

旁人不解,问他为何不去寻找丢失那头牛?农夫笑笑说:“牛是在晋国丢失的,肯定被晋国人拾到了。

牛还在晋国,我何必费心去找它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如果把“晋国”两字去掉不是很好吗?老子感慨道,要是再把“人”字去掉就更好了!晋国农夫没有因为自己家中丢失了一头牛而沮丧,更没有因为自家有所损失而悲伤,而是超越“物之主人为谁”之羁绊,从容而又洒脱地把自己之物推及,为晋人之物,从而得到一国之内物没有得与失。

此乃人生之第一境界。

孔子认为,此人的境界还有个局限,应该把自己之物推及世人之物,突破有限的国界,其境界更为宽广。

此乃人生第二境界。

老子更高一筹,他把一头牛放进大自然中,挣脱了人之束缚,让其往来无牵挂,真正回归自然。

此乃人生之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人生得失是常事,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得到。

面对得失,能够达到像晋国农夫那样坦然的心胸,心中会少些阴郁的云朵,透进更多的阳光。

如若能像孔子所言,人世间的种种得失便随风而去,红尘中的你还能不轻装上阵?更甚者,如老子,人生无所谓得与失,让心灵像云一样飘逸,让思绪无边际地驰骋,定会看到风光无限。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少发圣言号令,就可以任运自然。

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行使了这狂风暴雨?是天地。

天地也不能长久地维持它的狂暴,何况于人呢?所以,注重于修道的人,以道为法式就可以趋同于道,以德为趋求就可以得到德,失道失德就会导致失道失德的恶果。

同于道的人可以得到道的容纳,趋求于德的人可以得到德的畜养,失道失德则终将以失败告终。

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博得人们的确信,人们是不会真正相信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着脚尖立不稳,张着双腿难成行。

执求成名的,不明于道;自以为是的,不善辨析;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自我矜持的,难以长久。

这些做法比之于道的理想范式,实在是一种撑胀而拖沓的行为。

一般存在也有不这样的,所以,奉行完善的在途规范的人绝不这样。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

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

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教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音版】希(xī)言(yán)自(zì)然(rán).故(gù)飘(piāo)风(fēng)不(bù)终(zhōng)朝(zhāo),骤(zhòu)雨(yǔ)不(bù)终(zhōng)日(rì).孰(shú)为(wèi)此(cǐ)者(zhě)?天(tiān)地(dì),天(tiān)地(dì)尚(shàng)不(bù)能(néng)久(jiǔ),而(ér)况(kuàng)於(yū)人(rén)乎(hū)?故(gù)教(jiào)从(cóng)事(shì)於(yū)道(dào)者(zhě),同(tóng)於(yū)道(dào),德(dé)者(zhě),同(tóng)於(yū)德(dé),失(shī)者(zhě),同(tóng)於(yū)失(shī).同(tóng)於(yū)道(dào)者(zhě),道(dào)亦(yì)乐(lè)得(de)之(zhī);同(tóng)於(yū)德(dé)者(zhě),德(dé)亦(yì)乐(lè)得(de)之(zhī);同(tóng)於(yū)失(shī)者(zhě),失(shī)亦(yì)乐(lè)得(de)之(zhī).信(xìn)不(bù)足(zú)焉(yān),有(yǒu)不(bù)信(xìn)焉(yān).【译文】“希言自然。

《道德经》及译文

《道德经》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白话文注解
如果一生中只能选择读一本书,我选择『老子』!
相传老子生於中国的春秋战国初期,是一位大思想家,就连被尊称至圣先师 的孔子向其『问道』之后,都曾感叹老子的见解高深,云:『朝闻道,夕可死矣!』。 其住世期间,眼见世间乱象四起烽火连连,虽曾提倡无为而治的学说,但终不得 圣主识其无私治世、回归大道的济世道法,遂传下此八十一章道德经。读者叁修 此经后,相信必能得其般若智慧;看清世间诸法实相,早日体悟大道。
7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隳(毁坏,音: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 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 唯孤 寡 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下希及之
2
第一章
名可名非常名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音:较)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道德经》第23章 希言自然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第23章 希言自然 原文释义解读

第23章希言自然【原文】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不言政令少扰民是合乎自然的,所以再大的狂风也刮不过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

谁制造的狂风暴雨呢?是天地。

兴风起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

凡是同于道的人,道也会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失道失德的,就会得到失道失德的后果。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他。

【导读】骤雨不能久,飘风不能长,“希言”、“无为”乃自然之道。

统治者治理百姓要合乎道,合乎德。

反之就会使政令烦杂,导致威信丧失。

【解析】本章从“少说话合乎自然”这一论点出发,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行为方式与他的外在境遇是相应的,他对自然之道领悟到什么程度,自然之道就会给他什么程度的回报。

这是因为,只有道是唯一的自然者,整个世界都是道的自然。

所以,合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回报;不合于道的人,则不会得到道的回报。

“希言自然。

”“希言”即平常较少用的名言。

再进一步说,便是不施加政令。

什么是“自然”呢?“自然”一词,不是指自然科学的“自然”,而是哲学的名辞,可以解释为“原来如此”。

因此,“希言自然”的意思也不是“很少说到自然科学的理论”,它所说的是治理事物,制定法律法规,要顺其自然。

对于治国者而言,少发号施令是合乎自然之道的。

在这一章里,老子论述治国者少发号施令的重大意义,并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来说明问题。

“故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飘风”即飓风,又称台风。

飘风虽然可怕,但它不会整日不停地吹。

不管飘风强大到什么程度,到了中午,都会减弱缓慢一点。

所以说,任何飘风都不是终朝不变的。

骤雨,指的是夏热季节的大雷雨,大概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委曲求全还是委屈求全]委曲求全: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还是委屈求全]委曲求全: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还是委屈求全]委曲求全:委曲求全篇一: 委曲求全:委曲求全-释义,委曲求全-示例委曲求全,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自《汉书?严彭祖传》。

用法有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顾全大局。

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老子提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意思是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这里的“曲则全”,也即现在的“委曲求全”的意思。

字典、词典都将“委”主要解释为曲折,其实古人造字时“委”含有矮的意思。

曲则全_委曲求全-释义[)解释遭遇强势老师勿委曲求全扭曲孩子人格委曲:曲意迁就。

勉强忍让迁就,以求保全。

或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迁就。

出处《汉书·严彭祖传》:“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引证解释《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续范亭《忠告国民党当局及其画策者》:“共产党所以一让再让三让,一退再退三退,都是委曲求全,为了避免内战。

”曲则全_委曲求全-示例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决不能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的苟活决不是真正的生。

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老子提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意思是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这里的“曲则全”,也即现在的“委曲求全”的意思。

曲则全_委曲求全-引申义“委曲求全”是几千年前的圣人“老子”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

如果将“委曲求全”理解为“委屈求全”,就会使意思产生非常大的差异。

经常将委曲求全理解为是受了“委屈”之后的1种自我保护或甘愿被冤屈以求得1种息事宁人的安全,但老子所讲的委曲求全则是含有更深层的意义。

字典、词典都将“委”主要解释为曲折,其实古人造字时“委”含有矮的意思,将身体往下弯,姿势放低,委字由上“禾”下“女”组成,是女人弯腰收获庄稼的形象。

《道德经》 摘要与注解

《道德经》 摘要与注解

道德经0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翻译】: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0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0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0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0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第十二章【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0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道德经》第九章【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

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

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

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0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0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妙语录及翻译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妙语录及翻译

201073《道德经》原文及意译下载于2010年7月3日《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导语】《道德经》的作者是⽼⼦,⽼⼦⼜称⽼聃、李⽿,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

下⾯是©⽆忧考⽹分享的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样,⽔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却安居其下⽽不与之争。

【感悟】⽔是⽣命的源泉。

这⾥⽤⽔⽐喻上善者的⼈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记中写道:“做⼈应该像⽼⼦所说的如⽔⼀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的,它成为⽅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切都重要,⽐⼀切都强。

” 2、不⾃见,故明;不⾃是,故彰;不⾃伐,故有功;不⾃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便能更明了世事;不⾃以为是,反⽽能更彰显⾃⼰;不⾃我夸耀,反⽽能成就功业;不⾃⾼⾃⼤,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种天道⾃然准则,它实际上是⼀种以不争为争的君⼦之术和处世之⽅。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存,所以能够长久⽣存。

【感悟】天地不⾃⽣,故能长⽣,⽼⼦以天地体现⼤道之品格⽽昭⽰⼈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不终⽇。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早晨,倾盆⼤⾬下不⼀天。

【感悟】⽼⼦主张“希⾔⾃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然的。

飘风、骤⾬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令⼈⽬盲,五⾳令⼈⽿聋,五味令⼈⼝爽,弛骋⽥猎令⼈⼼发狂,难得之货令⼈⾏妨。

——出处:《道德经》第⼗⼆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使⼈眼花缭乱,五⾳(铿锵)使⼈听觉不敏,五味悦⼝使⼈⼝味败坏,驰马打猎使⼈⼼发狂,珍贵的财物使⼈偷和抢。

第二十三 诚则信 信则成

第二十三 诚则信 信则成

诚则信信则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什么是“自然”?这里不是指我们物质的自然界,而应该是一个哲学范畴。

我们勉强可以将其也理解为“道”。

第一章老子对“道”作了一个诠释:“道可道,非常道”。

同样,老子在这里也对自然做了个界定“希言”。

“希”,少也,“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无说之说、无言之言。

综合这句的意思是说:自然(道)这个东西不管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它都是明确存在的,也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并且它是在不停地变化的。

就像飓风刮不了一整天,狂雨下不了一整日一样,这些都是物质世界的规律,事物本来就应该这个样子,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变化,这就是自然——“自身就这样”。

可是谁又主导了这个物质世界的风雨变化呢?老子说——天地。

可是天地也是不能长久的。

李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白居易说“天长地久有尽时”,都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人”也是不能长久存在的。

后世道家术士们追求的“成仙”、“成神”、“长生不老”都不是老子的主张,历代帝王虽求长生但终难逃一死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为“长生”而求道的“术士”们都不是老子道家的真弟子。

但老子却又说,确实又有这么一种东西与你如影随形,不生不灭,这就是一颗虔诚的求道之心。

你赤心求道,你的言行就肯定会遵循“道”的标准而行,那么“道”也就不会离开你,他也愿意和你在一起;“德”也是如此,你追求“德”,便会依循“德”的标准行事,“德”也就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身边,也愿意在你的身边;反之,如果你坚持错误,错误也就成了你最忠实的伙伴,最终是错上加错,一错到底,无法收拾。

“道”也好,“德”也罢,这些东西都是真真实实、时时刻刻地在我们身边存在的。

可是,我们往往却得不到他,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信不足”,只有我们信他,才能用一颗虔诚的心去追寻他,同样,我们在不但追求的过程中总会有所得。

老子《道德经》第21到第3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21到第3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21到第3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展开全文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高尚的品德,表现于遵循道。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没形没影的。

它是那样的扑朔迷离,但其中确实又有其内涵;它是那样的幽深而博大,但其中确实又有其特性。

它的特性难以认知,但它又确实真实地存在着,并且总是能让人得以应验。

从远古到现今,道的影响从未消失过,也只有凭借它才可以去了解探索万物的本质。

我凭什么知道最初期的情况呢?就是凭借它。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能忍受委屈的则能自我保全,能弯曲的必能伸直;低洼之地反能有所蓄积,陈旧之物反能便于更新;少取则可多获,纷繁则会迷乱。

所以圣人能够遵循着道的原则并与其保持一致,从而成为天下人学习的典范:他们不自我张扬,所以才名传天下;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有所显扬;不自我夸耀,所以才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所以才显得高于众人。

正因为他们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同他们相争。

古人所说的“委屈反能求全”,岂是一句空话?它确实能够达到那样的目的。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清净无为才合乎自然法则。

所以说狂风刮不了整整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是谁造成的这种情况呢?是天地。

天地尚不能长久维持剧烈变动的状态,何况人呢?所以说寻求规律的人,其言行就应当遵循规律;修养美德的人就应当崇尚美德;而不肯遵循规律、崇尚美德的人则必会不断地出现过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③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④,自伐⑤者无功,自矜⑥者不长。

其于道也,曰余恃赘行⑦。

物或⑧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着脚尖把脚后跟提起来的站不稳,横行不法的不行,自余妄见的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不彰明,妄自杀伐的没有功业,狂妄自大的不长善。

其之于道而言,叫做自恃的、多余的、有害的罪行妄为。

生物域厌恶之,所以有道者不这样为人处世。

注释
①企:踮着脚尖,把脚后跟提起来。

企:(会意。

从人,从止。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止”(脚),表示这个人在踮起后脚跟,有企立、企足的意思。

本义:踮起脚跟)。

②跨:抬起一条腿越过、向前或往旁边移动。

跨在此处指往旁边移动,指横行。

横:粗暴而不讲理。

横行:不循正道而行;胡作非为,妄作非为;横着行走(多指螃蟹),喻肆行无忌。

③自见:主观,余见,自以为是,妄见,妄识,私见。

私见:自(己)个(人)的意见或见解;自(己)个(人)成见或偏见;个人的成见或偏见;个人的意见或见解。

违背大道(没有遵守法则)的见识,即为妄见,即为妄识。

主观:余见,自以为是;指人的认识主观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即主观性。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

形容主观,不虚心。

为:以为,认为。

是:对,正确(跟“非”相对);认为正确;遵从,以为法则。

④彰:明,彰明,彰显,显扬。

⑤伐:(1)通“阀”。

功劳,功业。

(2)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智,不矜不~。

(3)攻伐,讨伐,杀伐。

⑥矜:自尊,自大,自夸。

长善:增长美德。

⑦余恃赘行:自负恶行;自恃恶行;自恃的多余有害的行为举止;自恃的恶的行为举止。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多余,多余的;次要的。

恃:依赖,依靠,凭仗;持,矜持。

自恃:自负;依靠自己。

自负:自许,自以为了不起;枉自辜负;自己承受。

赘:多余的,没有用的;累赘;祸害;恶的。

罪恶:违法犯罪的行为;指坏事,错事。

⑧物或:生物领域,生物域。

或:(1)【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

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用本义时读yù】
(2)有,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

——《小尔雅·广言》
又如:或人(某人。

不称名而暗指的人。

有些人);或时(有时);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3)國;或”是“國“、“国”的初文。

如:大或(大國)。

(4)域。

域的古字是“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