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精讲课件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9c914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4.png)
超然通达,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道】
成就
境界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 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获尊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 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
● “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 不自矜,做人低调、谦让。
● 注释:
●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 的时候容易解决。③泮:同“判”,分离。重点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 失。⑤毫末:毫毛的末端,字调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⑥累土:一筐土。累,同 “募”,土筐。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⑧几:接近。⑨欲不欲:想望 人所不想望的。10、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11、复:弥补、补救。
思考:概括最后一章蕴含的道理?
●本章谈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即道的造化法则。在老子看来,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事物发展 而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 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 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老子认 为,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特别 关注,以杜绝祸患。
老子的成事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 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 谓“曲则全”者,岂虛言哉!诚全而归之。(22章) [译文] ● 委曲反会保全,弯曲反会直伸;低洼反会充盈,陈旧反会更新;少取反会获得,多反会迷惑。
《老子》四章pp课件
![《老子》四章pp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43cf7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3.png)
事物安然未 生变的时
解决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候容易持守
具女勿行,具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名作动,显露
同“判”,分离
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状语后置
毫毛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同“慕”, 一筐土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 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 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者不处。
例: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 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2.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 同。“企 ”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 者”是想要高出 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先走一步, 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 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 甚至会受到惩罚。
疏通文意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做,
这里是妄为的意思。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9c85e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7.png)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a206a7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4.png)
无色、无声、无形;“有”是具体的,有声、有色、有
形。不同的事物能带给人不同的便利,如车可载物、碗
能盛水、房屋能够居住,这些都是“有之以为利”。但
是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这些事物中“无”的部分,故称
“无之以为用”。
– 请举出生活中的有和无
阅读下列材料对于有无的关系你有什 么看法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下去,结出了 一个大葫芦,大到可以装五石粮食。我想用它装水,可它的硬度根本无 法承受,会碎掉。我又想把它剖开当水瓢,可还是太大,大到缸里都放 不下。我因为它太大又没什么用,就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造防 止手皲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一个外地人听说 了这件事,愿意拿一百金买他的药方。这位宋国人就召集全家族的人商 量这件事,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一年也赚不了几金。现在一旦 卖出药方,能得到一百金,就卖给他吧。’外地人拿着药方就去讨好吴 王了。正遇上越国发兵攻打吴国,吴王就让他带兵统率军队。到了冬天, 与越国人在水上交战,最后大败越国人,吴王划出一块土地封赏了他。 同样是拥有防止手皲裂的药方,有的人凭借它得到了封地,而有的人却 只能用来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它们的途径不一样啊。现在您有能盛 五石粮食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给它系上绳索当做腰舟,乘着它自由地漂 游在江河湖海之上呢?可您却发愁它太大而无处安放。
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在器具中空的地方。开凿门窗建
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
分。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
用,“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 你认为第十一章体现了什么道理?
•
本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84a4c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0.png)
文本研读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老子思想
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 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 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 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 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老子思想
我们战胜了别人,只能证明我们比别人有力。而一个人最难战胜 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文本研读
3、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 足”,就永远不会满足。唯有消除不切实际的物欲,去除不合理的虚 荣,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 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 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文本研读
车轮的中心部位
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 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门窗
和泥(制作 陶器)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
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 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 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 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5《老子》四章课件(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老子》四章课件(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8c91a43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3.png)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状语后置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子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 录 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
老子出生
上 害
大 道無 為
老子骑牛图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 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 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 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 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 便是若无尹喜遇太上,何来今日 的 典故。
第三十二章解析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 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 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 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问3: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 ”“自知”“胜 人 ”“自胜““知足 ” “ 强行 ” ?
□ 知人论世
□走近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 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做过 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代表作 : 位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讲 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 经文。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子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 录 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
老子出生
上 害
大 道無 為
老子骑牛图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 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 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 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 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 便是若无尹喜遇太上,何来今日 的 典故。
第三十二章解析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 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 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 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问3: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 ”“自知”“胜 人 ”“自胜““知足 ” “ 强行 ” ?
□ 知人论世
□走近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 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做过 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代表作 : 位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讲 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 经文。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50e27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f.png)
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
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
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三十三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
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勤勉而行。一个
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勤勉。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
不能勤勉。
六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
三、文本研读
1.尝试着翻译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十一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二、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理论,一切事物都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遵循这样的规律
方法(德)来源于事
研讨活动:
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
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三十三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
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勤勉而行。一个
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勤勉。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
不能勤勉。
六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
三、文本研读
1.尝试着翻译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十一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二、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理论,一切事物都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遵循这样的规律
方法(德)来源于事
研讨活动: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83166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e.png)
11、宠辱若惊 【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 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 【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老子》四章
知人论世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春 秋末期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 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道德天尊“”中国哲学之父“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总结了日常生活 当中“有”和“ 无”相互矛盾, 又相互依存的关 系。 有无是相生的, 又是相对的。 两者缺一不可, 无成就了有。
品读赏析
《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2.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 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 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6.1《老子》四章课件(51张)
![6.1《老子》四章课件(51张)](https://img.taocdn.com/s3/m/3bec616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0.png)
①两者思想相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 学》中“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
②两者结论不同。
老子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 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某件事。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企者 跨者 自见者 自是者 自伐者 自矜者
无依靠虚增 增大步伐难持久
不立 不行 不明 不彰 无功 不长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 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老 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 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争水 ,
四两太 象仪极 生生生 八四两 卦象仪 。,,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他 认 为 “ 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 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 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应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
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 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显露迹象
同“判”,分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 长寿。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439c4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a.png)
老子青年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馆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天下。
担任馆长时期,孔子多次来请教关于“礼”的问题。(龙)
老年时,老子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感到无奈,辞官西行。
yĬn
骑青牛西行至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请,
写下《道德经》后,出关销声匿迹。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与庄子合称“老庄”。
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鲁迅文章———斗争精神
本质、根本性的原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真正不朽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代词,指各类事物。 持:持守,把握,保持。
兆:动词,显露出征兆。 泮:同“判”,分离。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
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
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自我吹嘘者没有做出实际的功劳,
自恃骄傲者不能被别人认同。
zhuì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表示假设,如果。
处:做。
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脚。 想要比别人高,看得更远。 站不稳,容易跌倒。
。“ 死而后已 ,
不亦远乎 ”
三纲
八目
四心
四端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
知人论世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大概比孔子大20岁。姓李名耳,字聃(dān)
担任馆长时期,孔子多次来请教关于“礼”的问题。(龙)
老年时,老子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感到无奈,辞官西行。
yĬn
骑青牛西行至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请,
写下《道德经》后,出关销声匿迹。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与庄子合称“老庄”。
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鲁迅文章———斗争精神
本质、根本性的原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真正不朽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代词,指各类事物。 持:持守,把握,保持。
兆:动词,显露出征兆。 泮:同“判”,分离。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
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
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自我吹嘘者没有做出实际的功劳,
自恃骄傲者不能被别人认同。
zhuì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表示假设,如果。
处:做。
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脚。 想要比别人高,看得更远。 站不稳,容易跌倒。
。“ 死而后已 ,
不亦远乎 ”
三纲
八目
四心
四端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
知人论世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大概比孔子大20岁。姓李名耳,字聃(dān)
《老子四章》PPT课件30张
![《老子四章》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a23d2bc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4.png)
6.1 《老子》四章
一、知人论世
1. 老子生平
辩证释“道”的智者——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 秋 时 期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做 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幼年牧 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死于扶风。
2. 理解翻译文句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 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 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 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 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 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三、文本理解
【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2. 理解翻译文句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 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 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二、文本阅读
1. 字正音
①一毂( gǔ) ④自矜( jīn ) ⑦累土( léi )
②埏埴(shān zhí ) ⑤赘行( zhuì)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f87b6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0.png)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 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 i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安:安定,安然未变时。 持:持守,保持维护。 兆:显露迹象。 谋:谋划,解决。 泮:同“判”,分离。 散:散失,消散。 为:做。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等写作特 色。(难点)
作者简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王室主管图 书典籍的官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 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zēnɡ,箭)。至于龙,吾不 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
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 那是我们的本能。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老子》之书, 专说对待之理”。
《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 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道”之内涵:天地万物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体现了老子朴素辩 证法的思想。
6.1《老子》四章课件 (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6.1《老子》四章课件 (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eb30a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8.png)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
。
是"无"起了作用。
④当:在(某处,某时)
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 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 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 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 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 同“蔂”,土筐
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
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取独 做
接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民之从事事,常于近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老子骑牛图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 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 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 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 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喜遇太 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
走近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楚 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 庄”。
研读文本——第六十四章
➢ 问1、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135db8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2.png)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 进行论证。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老子》四章 ppt课件55张
![《老子》四章 ppt课件55张](https://img.taocdn.com/s3/m/94b08d8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7.png)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
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
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 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第11章
疏通文本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为:把.....作
译为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
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
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 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第11章
疏通文本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为:把.....作
译为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课件2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2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cf1802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3.png)
➢1、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 荀子在《劝学》中“积土 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观点一:相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 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 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两合臂抱环之抱木,生状于后毫句末微从;九极层细之台,九起级于累状l后éi土句;从千里一筐之土行,始状于后足句下。妄为为者败之,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
弱把时持容易分不离妄,为事,物指细顺微应时自容然易,散不失求。有要所在作事为情没有主发谓生前取就独早做做准事备,在要在接祸近乱没有
你言我语谈收获: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 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 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 这一问题?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 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 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 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 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观点一:相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 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 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两合臂抱环之抱木,生状于后毫句末微从;九极层细之台,九起级于累状l后éi土句;从千里一筐之土行,始状于后足句下。妄为为者败之,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
弱把时持容易分不离妄,为事,物指细顺微应时自容然易,散不失求。有要所在作事为情没有主发谓生前取就独早做做准事备,在要在接祸近乱没有
你言我语谈收获: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 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 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 这一问题?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 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 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 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 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给你哪些启示?
• (1)防患于未然。 • (2)慎重如始。就是要始终保持开始时
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要制定能实现目标的计划措施,并在做事 时运筹帷幄,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做 到全力以赴,这样事情就会容易成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体现 了老子的什么主张?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 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 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 “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 间的相互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 人们显现出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 “无”,谈谈理解。
参考1: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 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一个车轮或器皿中间是空的, 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车轮或器皿的作用。房子 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住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这一段话很巧妙地 说明“有”和“无”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 关系,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 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 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 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 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 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无 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 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 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 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 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 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 《道经》、《德经》两篇, 《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 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德经》 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 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 失德,是以无德”。
•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 自然而不敢为。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失。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 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 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 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 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犯的过 错,以辅成万物的自然生灭,而不敢擅自去改变它们。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七十八章)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 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
汉宣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 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南怀瑾
讨论:
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 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 呢?
入世之态,出世之心: “有所为有所不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 老 子 》《
道
四德
经
章》
著名作家、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 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中国第一位图书馆馆 长,是周朝图书馆馆 长,他的名字叫老子, 他辞职后,留下一部 5000多字的《道德 经》,这本书成为中 国哲学、政治、文化 的重要源头之一。
教学目标:
•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 识。
儒家论“天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 如《荀子·天论》篇言: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 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 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 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 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 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 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 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 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 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 “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研读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 音相和,前后相随” 。
太பைடு நூலகம்
太
极
极
阴
八
阳
卦
图
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 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 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 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 极进取,近乎 “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 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 婉若 “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 因此为 “(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 “(潇湘)妃(子)”。
•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 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 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 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 “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 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事物都是从 “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 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 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同时告诫人 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 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本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 明的特点?
•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 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 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 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 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 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 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 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 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第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 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
者不博,博者不知。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
成
(建立功业,轰轰烈烈)
就
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
境
(宁静致远,平平淡淡)
界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 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 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 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 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 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 重要)。知道满足的人是富人,强劲奋进 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 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作者为什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老 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 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 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都在于不 自知。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 “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 。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 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