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精讲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 音相和,前后相随” 。









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 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 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 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 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 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 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 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 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 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 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 《道经》、《德经》两篇, 《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 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德经》 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 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 失德,是以无德”。
•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无 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 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 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 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
者不博,博者不知。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 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 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 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 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第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 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 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 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 “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 间的相互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 人们显现出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 “无”,谈谈理解。
参考1: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 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一个车轮或器皿中间是空的, 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车轮或器皿的作用。房子 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住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这一段话很巧妙地 说明“有”和“无”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 关系,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

(建立功业,轰轰烈烈)

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

(宁静致远,平平淡淡)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 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 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 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 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 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 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 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事物都是从 “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 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 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同时告诫人 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 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本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 明的特点?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 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 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 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 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 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 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 重要)。知道满足的人是富人,强劲奋进 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 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作者为什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老 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 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 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都在于不 自知。
• (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 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炼又充满 哲理,像格言。
•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 如第11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 明了对一切事物其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 第64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 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 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 老 子 》《

四德

章》
著名作家、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 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中国第一位图书馆馆 长,是周朝图书馆馆 长,他的名字叫老子, 他辞职后,留下一部 5000多字的《道德 经》,这本书成为中 国哲学、政治、文化 的重要源头之一。
Baidu Nhomakorabea学目标:
•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 识。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七十八章)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 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第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 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 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 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 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 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 候治理混乱。张开了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 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 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 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参考2:老子认为车轮、器皿、房子等是“有” 和“无” 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 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车轮、器皿、房子等,其中空的 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车轮、器皿、房子等, 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第2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 者不处。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 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 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 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 “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给你哪些启示?
• (1)防患于未然。 • (2)慎重如始。就是要始终保持开始时
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要制定能实现目标的计划措施,并在做事 时运筹帷幄,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做 到全力以赴,这样事情就会容易成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体现 了老子的什么主张?
儒家论“天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 如《荀子·天论》篇言: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研读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
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 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 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 2、领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一、老子生平
•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 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
• 又名老聃[dān],相传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 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 哲学的两个源头。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 自然而不敢为。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失。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 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 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 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 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犯的过 错,以辅成万物的自然生灭,而不敢擅自去改变它们。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 宝钗似乎是一个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 极进取,近乎 “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 个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 婉若 “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 因此为 “(蘅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 “(潇湘)妃(子)”。
•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 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 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 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 “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 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 “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 。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 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1.聪颖少年
2.入周求学
3.孔子问礼
4.函谷著书
5.出关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
汉宣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 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南怀瑾
讨论:
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 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 呢?
入世之态,出世之心: “有所为有所不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