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3《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群文阅读高二语文群文阅读优质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
补充
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 能为外物做牺牲。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得到了庄子的肯定,正因为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可 以说,《五石之瓠》这则寓言对惠子的批评,同样延续了前文对儒家 的批评。其三,《五石之瓠》在反击惠子的问难、批判其狭隘功利主 义的同时,也轻巧地点出了《逍遥游》的题旨。何谓“逍遥”前文在 连续否定或排除儒生、宋荣子、列子等人的生命状态之后,庄子给出 结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哉!”可见,彻头彻尾的逍遥就是无所依傍,无所事事,获得身心的绝 对自由。
补充
其二,《逍遥游》的前文在明确了“小大之辩”后,把批评的矛头 指向了儒家∶“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在庄子看 来无非和蜩、学鸠、斥鹦等辈是一种境界。儒家是显学,不破不立, 这是庄子批判儒家的大背景。儒家之弊在于执着现世,太讲究“有用 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 境界,这是他批判儒家的内在动因。惠子是名家,名家近儒,他的话 也充满了功利色彩∶“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 瓠落无所容。”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 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 垂青史的价值观何其相似。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 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比较老子、庄子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庄子生活于春秋中期。 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还是史学家。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庄子曾做过漆园吏,最后 都归隐。 都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是创始人。
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联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示例3: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实用主义不断盛行,人们总会习惯于问: “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 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人们对“有用”趋之若鹜,却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 要重视“无用”的价值,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传统文化 、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 海神针。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 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 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 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 《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论 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 巨著。
庄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方案,不仅批评了惠子的狭隘,也轻 巧的点出了《逍遥游》的题旨。在庄子的世界里,没有固定的东西,鲲可以化为鹏, 庄周可以化为蝴蝶,这是一个流动的世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执着呢?当自我不再 执着,功名利禄就失去了寄放之地,你的心灵就会像大鹏一样高举和上升,到达九 万里的天地。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鲁洪生
学学习习任任务务三四::庄庄子子从从““无无用用””中中发发现现了了““大大用用””。。
莫莫言言曾曾说说::““文文学学和和科科学学比比确确实实没没什什么么用用处处。。但但是是它它的的没没
有有用用处处正正是是它它伟伟大大的的用用处处。。””这这句句话话包包含含的的哲哲理理耐耐人人寻寻味味,,
请请写写一一段段话话,,表表达达你你对对““有有用用””和和““无无用用””的的思思考考。。
示例2:“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 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 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 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 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 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 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 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 《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论 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 巨著。
庄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方案,不仅批评了惠子的狭隘,也轻 巧的点出了《逍遥游》的题旨。在庄子的世界里,没有固定的东西,鲲可以化为鹏, 庄周可以化为蝴蝶,这是一个流动的世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执着呢?当自我不再 执着,功名利禄就失去了寄放之地,你的心灵就会像大鹏一样高举和上升,到达九 万里的天地。超尘脱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鲁洪生
学学习习任任务务三四::庄庄子子从从““无无用用””中中发发现现了了““大大用用””。。
莫莫言言曾曾说说::““文文学学和和科科学学比比确确实实没没什什么么用用处处。。但但是是它它的的没没
有有用用处处正正是是它它伟伟大大的的用用处处。。””这这句句话话包包含含的的哲哲理理耐耐人人寻寻味味,,
请请写写一一段段话话,,表表达达你你对对““有有用用””和和““无无用用””的的思思考考。。
示例2:“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 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 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 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 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
任务一 理解《老子》四章所蕴含的道理
2. 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 为,故无败”,你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而 治”思想?
任务一 理解《老子》四章所蕴含的道理
观点一:
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 做,而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炎《论六家 之要指》)。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 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 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出自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 是按照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 “无为”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不会破坏客观事物的运行 规律,不会激化社会矛盾。
任务二 梳理《五石之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精华
2.对于惠子的难题,庄子是如何解释的? 同样的“不龟手”药,在不同的人手里,展现 出的价值有天渊之别。 庄子用这个寓言故事阐明一种东西有用无用、 用途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使用的地 方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事物的价值大小不可以 轻易下结论,关键在于其“所用之地”。
任务二 梳理《五石之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精华
3.惠子和庄子对大瓠的看法各是什么?分别体现了这两个人怎样的处 世态度?
庄子对大瓠的态度,通过“不龟手”药的寓言故事表明。通过 寓言故事的设喻说理,庄子和惠子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庄子 思维开阔,不被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 蔽塞和拘囿,庄子没有想着大瓠的实际用途,而是想乘着它漂 浮于江湖之上。庄子对葫芦的态度也代表着他的一种追求,相 比于惠子的入世,庄子追求的是出世、逍遥世外、遗世独立、 自由自在。
相关知识
《道德经》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 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 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pptx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3)省略句 ①埏埴以为器。 ②凿户牖以为室。
6.名句积累 (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五石之瓠
作者简介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文学家。名周,宋国 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 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继承和发展老子 的“道”,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 自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 变,无时而不移”的绝对运动中,否定事物相对静止和质的差别 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
(2)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智”,智慧 ) 人非生而知之者( 动词,知道 )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动词,要好 )
其安易持( 形容词,容易 ) (3)易 移风易俗( 动词,改变 )
吾不忍其觳觫,以羊易之( 动词,换 )
3.词类活用 (1)自见者不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明 ) (2)自是.者不彰.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显 ) (3)其安.易持( 形容词用作名词,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 ) (4)其脆.易泮( 形容词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 ) (5)其微.易散( 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微的时候 ) (6)不贵.难得之货(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 (7)是以圣人欲不欲.( 动词用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
4.古今异义 (1)跨者不.行. 古义: 行走不稳。 今义: 不可以。 (2)强.行.者有志 古义: 勤勉而行。 今义: 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3)民之从.事. 古义: 做事。 今义: 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整合学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理解文本
请用简短的词(短语)分别概括四章的主要内容。
“有”“无”辩证 无为的辩证
人生的辩证
12
3
你想要有所成就,那 么你最应该做的事情, 恰恰是“无为”。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 都想称雄称霸,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而孔子却告诉他们不要争斗称霸, 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诸侯国,施行仁政,这让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很不爽。 处处碰壁的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 字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 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 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 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之王”。
理解文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 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 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 行动把握时机。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 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 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 ” 老子点头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 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 不可测。善为渊也;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对比阅读课件
内心的束缚。
这篇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 果大不一样。
• 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 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 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对照阅读
联读两篇文章,说
说老子和庄子有哪
vs
些类似的地方。
相同点
他们都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
01
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反对无止地步 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域的提升。
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惠子和宋人有什么相同点?庄子和客有什么相同点? 2.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 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3.文中塑造了庄子、惠子什么样的形象? 4.这篇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惠子和宋人有什么相同点?庄子和客有什么相同点?
惠子和宋人 庄子和客
相同点
原文
理。
新颗,变化
灵活。
善于汲取 世俗经验 展开哲理 思辨,直 接论说道 理。
《庄子》
01
重视表现生活 理想和人生境 域,带有强烈 的主观性和抒 情性,到达了 哲理与诗意的 交融。
02
03
大胆借鉴神话传 说,突破常规性 恩维的局限,展 开奇异丰富的想 象,富于浪漫色 彩
文章汪洋恣肆, 结构富于跳跃性, 行文迭宕开圈、 变化多端,语言 奇峭富丽、生动 活泼,有时用韵, 颇富有诗意。
《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教学目标
1. 分析《<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几组词语的对峙统一 关系,理解道家思想的思辨性。
2. 探究儒道之间的异同与互补。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 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这篇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 果大不一样。
• 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 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 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对照阅读
联读两篇文章,说
说老子和庄子有哪
vs
些类似的地方。
相同点
他们都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
01
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反对无止地步 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域的提升。
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惠子和宋人有什么相同点?庄子和客有什么相同点? 2.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 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3.文中塑造了庄子、惠子什么样的形象? 4.这篇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惠子和宋人有什么相同点?庄子和客有什么相同点?
惠子和宋人 庄子和客
相同点
原文
理。
新颗,变化
灵活。
善于汲取 世俗经验 展开哲理 思辨,直 接论说道 理。
《庄子》
01
重视表现生活 理想和人生境 域,带有强烈 的主观性和抒 情性,到达了 哲理与诗意的 交融。
02
03
大胆借鉴神话传 说,突破常规性 恩维的局限,展 开奇异丰富的想 象,富于浪漫色 彩
文章汪洋恣肆, 结构富于跳跃性, 行文迭宕开圈、 变化多端,语言 奇峭富丽、生动 活泼,有时用韵, 颇富有诗意。
《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教学目标
1. 分析《<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几组词语的对峙统一 关系,理解道家思想的思辨性。
2. 探究儒道之间的异同与互补。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 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例句 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
⑤ 医治,治疗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⑥ 惩治,治罪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⑦对付,抵御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⑧部署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⑨整理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
【迁移小练】 [解释加颜色字] 曹操有疾,久治( 医治 )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 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对付)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 治理 )天下, 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
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 ⑤物(指人 )
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⑥处(为,做 )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⑦强(勤勉 )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⑧死而不亡(死而不朽,指
(第二十四章) 人死而道长存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 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活用类型及释义 意动用法,以……为欲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硬度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使动用法,使……冻裂
6.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死而不亡者寿
判断句 无标志词
②自胜者强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自(宾语)、胜(动词)
③自知者明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自(宾语)、知(动词)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名师教学课件
老庄其人其事
人
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
详),即老聃,相传
老 姓李名耳,字伯阳, 子 楚国苦县(近河南鹿
邑冬)人,春秋时期
哲学家,道家学派创
始人。
主要思想 1.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状 态,反对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否定仁义 道德和礼制。 2.主张“无为而治”,回到淳朴的原始社 会,与儒家、墨家相对立。 3.彻底摆脱了古代的宗教与神话世界观, 否定神学目的论,主张“道法自然”。
主要思想
事例
1.道生于无:有之以 车轮、器皿、户牖中空部分
有与无、 为利,无之以为用 的“无”赋予了“用”途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老子〉无用、始
2.修身内隐好过外显 者都没有好下场
四章》 与终、不
为、自然 3.自胜者强
——
4.治国应重开始,重 粗木生于毫末,高台起于
视细微,洞察先机 累土,千里始于足下
庄 子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
2.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
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 “清静无为”。
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
子并称为“老庄”。
提炼比较,概括观点与差异
本课的两篇课文都包含道 家的思想,老庄各在文中表达 了哪些观点?请分工合作,用 表格的形式加以概括。
老庄主要观点概括与比较
篇目 核心概念
(续表)
篇目 核心概念
主要思想
有与无、 5.无为而治,辅助万物之
《〈老子〉无用、始 自然,对权柄没有执念,
四章》 与终、不 不肆意妄为
为、自然 6.慎终如始
事例 —— ——
《五石之 瓠》
逍遥、 摒弃功利;无用之用, 善用 是为大用
不龟手之药、五 石之瓠浮于江湖
【语文】《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章思路
章节
道理
辩证分析“有”与 十一 “无”的关系,强
调“无”的用处。
《老子》
人不要自矜”。
人要自知、自胜、 三十三 强行。
治事者遵循自然规 六十四 律,不妄为,不妄
动。
思路
通过对车轮毂圆孔,陶器中空部分,房舍门 窗的“空无”之用,总结出“有无”相对。
通过踮脚尖站不久、迈大步走不远的生活现 象,指出四种急于表现行为的不良后果,并 将其比喻为“余食赘行”,有道者不为之。
越有难:指越人发布侵吴。 将:领兵。 裂地而封:割地封赏。 能不龟手一也:同样一个手冻裂的药方。
以封:因此获得封赏。 虑:用绳结缀。 樽:盛酒器。 蓬之心:卖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文章思路:设喻,借助寓言故事说理
惠子 无用而掊之
蓬
拙于用大
之
心
世俗小利
宋人 不免于洴澼絖
五石之瓠
用 之 异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观老庄道家 悟自然智慧
查
阅
资
任 务 一
料 , 回 顾
道
家
经
典
诵
读
吟
任 务 二
咏 , 疏 通
文
句
含
义
联
读
老
任 务 三
庄 , 领 悟
道
家
思
想
了解道家代表人物和相关典籍的文常知识
道家始祖:老子
又名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 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 书的史官,以博学而闻名,相传孔子曾入 周向他问礼。
文意疏通
“有道者”拒绝“余食赘行”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拨:在此,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 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 伐”“自矜”的后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虽然在短期内似乎有效果,但最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个人修身是 这样,那么为政呢?也应该这样,即“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 盾的。反过来,当然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老子强调以 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老庄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 道家老庄学派的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 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 (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庄子实际上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5.古今异义 (1)民之从.事. 古义:做事。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古义:不能走远。 今义:不可以。
6.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影响较为广 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
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 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 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 前看到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
课内篇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3.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教学目标:
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 体会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领悟老庄的唯物辩证思想。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李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 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周 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 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 《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 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 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乱世。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 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 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他希望在 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以精神的自由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 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1)自见者不明.
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
(2)死而不亡者寿. 寿:名词作动词,长寿。
(3)不贵.难得之货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
(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聚.族而谋之曰 聚:使动用法,使……聚集。
(6)其未兆.易谋 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
(7)慎.终如始
慎: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
③而或长烟一空(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 “有时”)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①为之于未有(做) ②是以圣人无为(作为) (3)为 ③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干预) ④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因为)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制作) 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假设关系,那么,就) ②则瓠落无所容(表转折关系,却) (4)则 ③则所用之异也(表因果关系,就)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2.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意义:形貌。 (2)其脆易泮. “泮”同“判”,意义:分离。 (3)起于累.土 “累”同“蔂”,意义:土筐。 (4)不龟.手之药 “龟”同“皲”,意义:皮肤冻裂。
(5)洴澼纟光
·
“纟光”同“纩”,意义:丝绵絮。
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①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 (5)伐 ②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
③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打) ④此五霸之伐也(功业)
①自胜者强(刚强) ②强行者有志(勤勉) (6)强 ③其死也坚强(僵硬) ④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 ⑤赏赐百千强(有余)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任务三 赏析艺术特色 7.《<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 特点? 点拨:(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文中运用了排比和 对偶,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1则以 “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 的道理;选文第4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 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3.一词多义
①自见者不明(动词,显露) ②公将战,曹刿请见(动词,拜见) (1)见 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动词,看见) ④图穷而匕首见(同“现”,显现,出现) ⑤诚恐见欺(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①物或恶之(或许、可能) (2)或 ②或不免于洴澼纟光(有的人)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观点2 :有时换个思维方式,就可能化腐朽为神奇。那个买宋人 制不龟手之药的药方的外地人就善于转变。在惠子面前,庄子也善 于转变,当惠子拿着一个大葫芦派不上用处时,庄子告诉惠子:你可 以把这么个大葫芦绑在腰上做个腰舟,让自己逍遥地漂浮在江湖之 上。世上很多事,其实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利弊相当,福祸相随。 人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需要我们学会换一种思维方 式去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6.对于《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点拨: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 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 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 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思想境 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毂. 自矜. 赘.行 大瓠. 呺. 龟.
读音 gǔ jīn zhuì hù xiāo jūn
kuàng
知识整合
加点字 埏.埴. 牖. 泮. 贻. 掊. 洴.澼. 鬻.技
文白对译
读音 shān zhí yǒu pàn yí pǒu píng pì yù
课内篇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把握思想观点 4.《<老子>四章》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点拨:①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那些对立的 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②为人处 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 战胜自我。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⑤凡事都应该 有敏锐的预见力。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各有什么用意? 点拨: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 子不能通晓领悟。
《五石之瓠》借助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 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 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课内篇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 点拨:第1则,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 以为用”的道理。 第2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 为立身的主张。 第3则,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 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 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第4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 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 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8.《五石之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了庄子和惠子怎样的形象 特点?
点拨:反映了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惠施则 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
9.从《<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来看,《老子》和《庄子》 在风格特色上有何明显不同?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老庄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 道家老庄学派的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 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 (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庄子实际上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5.古今异义 (1)民之从.事. 古义:做事。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古义:不能走远。 今义:不可以。
6.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影响较为广 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
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 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 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 前看到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
课内篇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3.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教学目标:
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 体会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领悟老庄的唯物辩证思想。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李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 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周 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 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 《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 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 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乱世。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 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 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他希望在 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以精神的自由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 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1)自见者不明.
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
(2)死而不亡者寿. 寿:名词作动词,长寿。
(3)不贵.难得之货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
(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5)聚.族而谋之曰 聚:使动用法,使……聚集。
(6)其未兆.易谋 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
(7)慎.终如始
慎: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
③而或长烟一空(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 “有时”)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①为之于未有(做) ②是以圣人无为(作为) (3)为 ③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干预) ④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因为)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制作) 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假设关系,那么,就) ②则瓠落无所容(表转折关系,却) (4)则 ③则所用之异也(表因果关系,就)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2.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意义:形貌。 (2)其脆易泮. “泮”同“判”,意义:分离。 (3)起于累.土 “累”同“蔂”,意义:土筐。 (4)不龟.手之药 “龟”同“皲”,意义:皮肤冻裂。
(5)洴澼纟光
·
“纟光”同“纩”,意义:丝绵絮。
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①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 (5)伐 ②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
③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打) ④此五霸之伐也(功业)
①自胜者强(刚强) ②强行者有志(勤勉) (6)强 ③其死也坚强(僵硬) ④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 ⑤赏赐百千强(有余)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任务三 赏析艺术特色 7.《<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 特点? 点拨:(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文中运用了排比和 对偶,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1则以 “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 的道理;选文第4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 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3.一词多义
①自见者不明(动词,显露) ②公将战,曹刿请见(动词,拜见) (1)见 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动词,看见) ④图穷而匕首见(同“现”,显现,出现) ⑤诚恐见欺(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①物或恶之(或许、可能) (2)或 ②或不免于洴澼纟光(有的人)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观点2 :有时换个思维方式,就可能化腐朽为神奇。那个买宋人 制不龟手之药的药方的外地人就善于转变。在惠子面前,庄子也善 于转变,当惠子拿着一个大葫芦派不上用处时,庄子告诉惠子:你可 以把这么个大葫芦绑在腰上做个腰舟,让自己逍遥地漂浮在江湖之 上。世上很多事,其实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利弊相当,福祸相随。 人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需要我们学会换一种思维方 式去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6.对于《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点拨: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 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 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 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思想境 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毂. 自矜. 赘.行 大瓠. 呺. 龟.
读音 gǔ jīn zhuì hù xiāo jūn
kuàng
知识整合
加点字 埏.埴. 牖. 泮. 贻. 掊. 洴.澼. 鬻.技
文白对译
读音 shān zhí yǒu pàn yí pǒu píng pì yù
课内篇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把握思想观点 4.《<老子>四章》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点拨:①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那些对立的 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②为人处 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 战胜自我。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⑤凡事都应该 有敏锐的预见力。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各有什么用意? 点拨: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 子不能通晓领悟。
《五石之瓠》借助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 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 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课内篇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 点拨:第1则,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 以为用”的道理。 第2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 为立身的主张。 第3则,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 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 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第4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 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 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8.《五石之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了庄子和惠子怎样的形象 特点?
点拨:反映了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惠施则 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
9.从《<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来看,《老子》和《庄子》 在风格特色上有何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