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34张)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课件25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25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 “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 就而成。 老子:从纷乱多样的现象中,概括出“无”这一负概念。其可贵 之处在于把目光从固定的因果关系中抽离出来,把负概念给予肯 定积极的内容。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 系。注意,“无”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无形的存在。它和“有” 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老聃也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便留在尹喜的官邸,写出一部五千字左右的著作,上 篇为“道”,下篇为“德”,合起来叫《道德经》(或云“德”为上篇,“道”为下篇, 合称《德道经》),又称《老子》。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宝典,世界文化的一部奇书, 就这样诞生出来。而老聃写完这部书便出关去了,此后不知所终。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 《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春秋后期,一个风尘仆仆的老头儿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想要出关去。函谷关的 位置,在今日河南灵宝的东北,接近陕西省的地方。在这带,连绵的大山夹着一道深 谷,这道深谷,沟通了中原同中国的西部,当时秦国的领地。函谷关便扼守着这道深 谷。
那时虽没有出国签证之类的麻烦,但想要通过一些重要的军事关隘,却也并非容易。 大概守关的士卒看出这老头儿不像是当地的农人,便把他交给长官——关尹——尹喜 处置。尹喜却认出他就是老聃,一位大智大慧的贤哲,官职呢,是周“守藏室之史”, 也就是周王朝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的管理人。查问下来,知道老聃因看到天下将要大 乱,不想卷进风风火火是是非非,准备到极远的西方去隐居。尹喜便恳求道:“先生如 今要隐居了,能否给我留下部书来? 后人行事,也好有所依据。”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无色、无声、无形;“有”是具体的,有声、有色、有
形。不同的事物能带给人不同的便利,如车可载物、碗
能盛水、房屋能够居住,这些都是“有之以为利”。但
是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这些事物中“无”的部分,故称
“无之以为用”。
– 请举出生活中的有和无
阅读下列材料对于有无的关系你有什 么看法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下去,结出了 一个大葫芦,大到可以装五石粮食。我想用它装水,可它的硬度根本无 法承受,会碎掉。我又想把它剖开当水瓢,可还是太大,大到缸里都放 不下。我因为它太大又没什么用,就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造防 止手皲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一个外地人听说 了这件事,愿意拿一百金买他的药方。这位宋国人就召集全家族的人商 量这件事,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一年也赚不了几金。现在一旦 卖出药方,能得到一百金,就卖给他吧。’外地人拿着药方就去讨好吴 王了。正遇上越国发兵攻打吴国,吴王就让他带兵统率军队。到了冬天, 与越国人在水上交战,最后大败越国人,吴王划出一块土地封赏了他。 同样是拥有防止手皲裂的药方,有的人凭借它得到了封地,而有的人却 只能用来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它们的途径不一样啊。现在您有能盛 五石粮食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给它系上绳索当做腰舟,乘着它自由地漂 游在江河湖海之上呢?可您却发愁它太大而无处安放。
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在器具中空的地方。开凿门窗建
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
分。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
用,“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 你认为第十一章体现了什么道理?

本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 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 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
•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 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 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 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
……
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
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
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
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
• “知其不可而为之”描述的是我,“累累若丧家之狗” 描述的还是我,我为克己复礼而周游列国,餐风露 宿,几曾丧命。“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 下太平,我就不会参与改革了!
《老子》第六十四章
做事要防患于未然
•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
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
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
产生前就处理妥当。
•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然而,过度的压力,压垮了瓦达伦。表演当天,他只做了两个难 度不大的动作,就从10米的高空坠落,一命呜呼。
《老子》第二十四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 “磨刀不误砍柴工”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 四 十 五 章 ) “欲速则不达”
天 下 最 完 满 的 东 西 , 看 起 来 好 像 有 欠 缺 , “慢慢来比较快”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朴素辩证法)。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 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 即是阴阳转化。
背景简介
春秋前后时期地图对比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 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 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 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 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 值。
参考示例: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 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
过度的自我表现,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 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 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
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 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 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
第 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
章 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
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者:踮起脚跟

➢不行:行走不稳
见:同“现”,出现,显露

➢是:认为…是对的

➢彰:显明,彰明 ➢自伐、自矜:自我夸耀

《老子》四章 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千言,即《道德经》。
思想
具体主张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
道本思想 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
了一切。
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
短都是相互依存的。
辩证思想
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
十根辐条所构成。
问题探究
思考1: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
“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
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
我,我中有你。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
美学思想 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政治思想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
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
“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
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
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拓展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不知足:沈小官鸟害七命:大宋徽宗朝宣和:三年,海宁郡余杭,当地
有一机户,夫妇恩爱,单生一子,取名沈秀。沈秀不务正业,专好风流
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

6.1《老子》四章 课件36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36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苻坚招集臣僚开军事会议,他的决策遭到太子及文臣武将的一片反对之声, 就连他最宠爱的妃子张夫人也苦苦劝谏他不要出兵东晋。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 乎?”苻坚的自伐、自矜,可见一斑。
不过,有一个人在冷眼旁观,待时而动,乘机而起,他就是燕人慕容垂, 他对苻坚说:陛下自断圣心足矣!您看当年的晋武帝司马炎平定吴国,依 仗的不过是二三个大臣而已,如果听从大家的意见,哪有大功可成? 这下可好,正合苻坚心意,“与吾共天下者,独卿而已。” 谁知不到一个月,秦王苻坚自统六十余万骑兵南下,一战而败于肥水,比 起曹操后败赤壁,还要悲惨。那个慕容垂呢,不但不能与他共天下,正好 趁机讨好,溜回河北,不但复兴后燕,而 且还是促成苻坚速亡最有力的敌 人。 ◎山西前首富李兆会十年败光百亿家产被法院悬赏
一、作者简介
老子“有无相生”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 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及传统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 国绘画和戏曲一贯强调虚实结合,强调“计白当黑”,强 调“空灵”,这些理论源头,正是老子“有无相生”的理 论。老子还提出“味无味”。“味无味”本来是讲体道的, 因为道无形无味,所以对于道,不能靠感知来认识,只能 靠体味才可以觉察。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很早就认为审美非 认识而体验,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他们的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真正高深 的道理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或 者理解、认可。有时候,层次比较低、认 知水平较低的人对一些东西表示了反对的 态度,反而恰恰证明了这个“道”的价值。
老师的言外之意,不知同学们有没有 明白?
任务一
(一)第十一章 第一层面: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 器,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四章课件2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2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不争而善胜”等。你怎样看待老子的不争?
一.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 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
二.圣人遵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三.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 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 ——重视细节才能实现伟大目标 ——做事须慎终如始
全文小结
1. “有”和“无”辩证关系 2. 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 3. 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
修养 4. 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居安思危、
慎终如始、 “无为而治”。
思想解读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虽然老庄教之儒家,是 富于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性格,但其出发点及 其归宿点,仍然是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
比喻论证
了解 智慧的
高明的
强大的
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十 三
勤勉而行 意志 立身之基
朽 长寿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章 思考:“自知”和“知人”、“自胜”和“胜人”哪个更重要?
“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 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且勤勉推 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从而“死而 不亡”。
在这一章里 老子给我们 提出了什么 要求?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 加强自我修养。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 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 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 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持守 出现征兆 解决 分离 细微 散失

《老子》四章 课件2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2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利用强行手段来实现短期的期望效果
岑怡诺
• 你们的状态好还是不好?此时你们 的心情好还是不好?那你们好的欢 呼声在哪里?”“希望人见人爱、 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鬼见鬼走 开的朋友们请举手,让我看一下, 大声说YES……””希望自己人生的 收入可以是现在的三倍、五倍、五 十倍、更具有爆炸式增长的朋友们 ,请给自己最热烈的掌声加欢呼声 ““认识岑怡诺,成功不会犯错; 认识岑怡诺,你将魅力四射。
• 自知、自强,然后知足、强行、不失其所。这 一路下来到最后就“死而不亡”了,因为生命 回到了原来的基础。
• 实现道的条件:自知、自胜、强行、知足。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
第 六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四 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 章 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
• 论证了实物需要虚空来配合实现使用价值的道理,说 明了“有”“无”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 运用了比喻论证,将相反相对的抽象概念之间的辩证 关系说得生动而易于理解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二 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
十 不处。
四 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
• 阐述了“无”与“有”矛盾对立的关系, 前三则源自于生活的经验和现象,后一句 话是对前三句的总结。
• 有和无互相配合,物的功用才可彰显。 • 不要重“有”轻“无”。有和无构成看似
矛盾、实则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 系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 二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3张PPT).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3张PPT).ppt

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十 四 章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还未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 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 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 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 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 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 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 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 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02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qiáng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古:勤勉而行 今:强制进行 qiăng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意志
<名>
02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文 本 研 读
肆 拓 展 探


文化常识
01文化常识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老子
•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 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2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3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 4 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
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 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 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 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 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6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 进行论证。
3.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 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 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 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史记》
成书经过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 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 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 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 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 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 德经》。
能显明。见:同“现” 彰:彰显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
夸耀的意思。 (5)处:为,做。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译文: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 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 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
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规律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课件(共35张)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课件(共35张)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 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 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 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 章》课 件(共3 5张)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 章》课 件(共3 5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之:结构助词,的 以为:动词,把··作为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 章》课 件(共3 5张)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 章》课 件(共3 5张)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
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 怎样的关系?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 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 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 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 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 章》课 件(共3 5张)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 章》课 件(共3 5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
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 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 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 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 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 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败:使···失败,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老子》四章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 二 章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三 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


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 圆孔用来插车轴
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植,黏土
以之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
哲学上,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 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 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修身上,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 因循自然的德性,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不生事 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 发展,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 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深入研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 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 己对话,了解自己。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需求, 更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合理定位,合理规划自我,从而明 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 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 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 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 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 最多的文化名著。
写作背景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 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 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 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 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 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 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 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 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 事情。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
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
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古代马车结构
思考
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
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
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
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
“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
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
名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
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
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 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 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 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合作探究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 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 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 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 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 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 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 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 ,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 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
合作探究
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 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 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 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 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 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字正腔圆诵文本
重要字音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题目解说
《〈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 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 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 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 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 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 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 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 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 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 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 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老 子 四 章




目 字正腔圆诵文本 字斟句酌解文意 探骊得珠赏技法 你言我语谈收获

引疑设问明老子
导入新课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 什么是有用的事?
——白岩松
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 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 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 名人之一。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 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 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 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 “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 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 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 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 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合作探究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 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 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 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 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 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示范赏析
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 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 、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 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 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 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 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
合作探究
按照第十一章的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组合,每四人为一 组,每组探究一章。 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 词并解释,一人翻译,一人分析解读。
合作探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在老子看来,“知人 ”“胜人”非常重要,但“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若 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 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合作探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 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 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 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 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 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合作探究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 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 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 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 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 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 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 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合作探究
这一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 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 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 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 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 可能成就大事业。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lěi
毂 gǔ 赘行 zhuì
埏埴 shān zhí 易泮 pàn

字斟句酌解文意
示范赏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 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
示范赏析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 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 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 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 “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探骊得珠赏技法
以喻说理,富有哲理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 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

你言我语谈收获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 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 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 竞争这一问题?
作者介绍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 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 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 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