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美的审美特性
第四章自然美
![第四章自然美](https://img.taocdn.com/s3/m/801a4d3eb90d6c85ec3ac61f.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生”的哲学 • “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 所说的“生态美”。
The End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车尔尼雪夫斯基
• “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 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 美的意义。” • “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 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太阳和日光 之所以美得可爱,也就因为它们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源泉, 同时也因为日光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他体内器 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自然美是什么?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 风景的审美意象。
自然美是审美意象
• 宗白华:“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 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 深的灵境”。 • 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 郑板桥 :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 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 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 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意象说”:
美不是自然物的客观物理属性,美是人与自然的沟 通和契合而形成的意象世界,因而它必然受历史的、社会 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 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影响,必然包含审美的价值内涵。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客观说”:
•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 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 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第06章-自然美 ppt课件
![第06章-自然美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7d704ea98271fe910ef99b.png)
课件
图6 .雾中的梧桐山 (深圳市)
课件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4.自然审美的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 即审美者身处审美活动中的全感官身心参与性、亲身经历性及源发体验性,环 境美学家普遍强调自然审美是一种“介入式”的审美经验感知模式
课件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一、如画模式 二、比德模式 三、宇宙模式 四、天成之美
1.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自然物自身的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及其自然特征是自然审美与自然美产生的物 质前提和基础,对自然物自身及其相关特征的依赖性则构成了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课件
图1 .华山之险
图2 .黄山之奇
图3 .泰山之雄
图4 .青城山之幽
课件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2.自然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侧重于自然事物的形式美 同社会美整体内涵意义丰富、内容充实,但形式粗糙不同,自然美多半内涵稀 薄、缺乏确定内容,但其形式却清晰鲜明、具体生动,侧重于形式美。 因此,线条、形状、色彩、声音、质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为外在自然物之美 的自然美欣赏中最重要和压倒其他的部分。
课件
一、如画模式
如画观念同西方近现代以来风景画(landscape)画种的逐渐独立和成熟、人 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性欣赏的普遍化、美学学科的独立及与“秀美(优美)”相 对而言的“崇高”审美范畴的出现等审美并美学领域的新发现密不可分。
从审美本质角度看,“如画”之风景模式表现出艺术审美对自由形式及其感觉
课件
推荐书目
1 .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2 .蔡锺翔:《美在自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 .乐黛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4 .[波]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兹):《西方六 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ca7a9b52ea551811a6876c.png)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
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
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真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
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
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https://img.taocdn.com/s3/m/5f6090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7.png)
线是点的移动轨迹,具有 方向性、连续性和长度。 线的不同形态和组合可以 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如水平线表现平静、垂直 线表现崇高、曲线表现优 美等。
面是线的移动轨迹,具有 二维空间的特征。面的不 同形状和组合可以形成不 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如 方形表现稳重、圆形表现 圆满、不规则形表现自由 等。
色彩是形式美中非常重要 的要素,具有色相、明度 、纯度三个基本属性。色 彩的不同搭配和运用可以 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心理效 应,如冷暖色调的对比、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等。
形是点、线、面等要素的 综合体现,具有三维空间 的特征。形的不同变化和 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立体 感和空间感,如对称与均 衡、节奏与韵律等。
形式美的原则与运用
• 对比与统一:对比是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主题、强化视 觉效果;而统一则是将对比的双方进行协调,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运用中 ,要注意对比的强度和统一性,避免过度对比或缺乏对比。
• 比例与尺度:比例是指图形或物体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尺度则是指图形或 物体与周围环境或其他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在运用中,要注意比例关系的协 调和尺度的适宜性,避免失调或不合比例。
PART 04
艺术美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艺术美的定义与特点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的 形态和内涵,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 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和情 感表现。
PART 05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 艺术美的关系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四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都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审美活动中共同构成了 一个多元化的美学体系。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61c6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4.png)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审美概念的界定 (4)3. 审美随附性的提出 (5)二、审美概念的内涵与发展 (6)1. 审美的定义 (8)2. 审美特性及其分类 (9)3. 审美概念的历史演变 (10)4. 当代审美观念的多元趋势 (11)三、审美随附性的理论基础 (12)1. 审美活动的认识论基础 (14)2. 审美价值的存在方式 (15)3. 审美随附性与审美活动的互动关系 (16)四、审美特性与审美价值 (18)1. 审美特性的构成要素 (19)2. 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 (20)3. 审美价值与审美标准的关联 (21)五、审美随附性在审美活动中的应用 (22)1. 审美体验中的审美随附性 (24)2. 审美创作中的审美随附性 (25)3. 审美接受中的审美随附性 (26)六、审美随附性的批判与反思 (28)1. 对审美随附性理论的批判 (29)2. 审美随附性研究的局限性 (30)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七、结论 (31)1.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的总结 (33)2. 对美学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3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5)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的核心议题,旨在全面解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深入研究。
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审美特性是美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它涉及到审美的感知、判断、体验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性,文章首先对“审美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审美概念作为美学研究的基础框架,它涵盖了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评价等多个层面。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审美随附性的重要性,审美随附性指的是审美特性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动态性。
这种随附性使得审美活动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过程,它能够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求。
在分析了审美概念和审美随附性的基础上,文章对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浅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
![浅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6fc733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2.png)
浅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作者:周曼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9期摘要:黑格尔对自然美的理解是其整个美学体系形成的前提。
黑格尔对自然美持消极态度,但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自然美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抽离掉自然美的部分,艺术美在其体系中的存在价值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导致其整个理论体系显现出不完整性。
充分理解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是理解其美学体系的先决条件。
黑格尔对美的定义使得他的自然美论具有了局限性,他将自然美局限在了一个按生命的自由程度划分等级的序列中。
深入分析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这一概念,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更有助于我们对自然美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自然美;黑格尔;生态美学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017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艺术及其理论中的自然之代理问题”(17DZWJ03)阶段性研究成果。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专门设置了第二章来论述其自然美观,并用很大篇幅对自然美进行了基础考察。
其目的在于指出自然美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否定,从而引导我们必须去认识一种更理想的美,也就是艺术美,如此便可令人信服地将艺术美置于比自然美更高的地位。
对于自然美,虽然黑格尔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却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黑格尔是如何定义自然美的?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谈得上对黑格尔美学体系做更深刻的理解与讨论。
一、自然美的定义何为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是其对自然美展开论述的核心依据。
黑格尔是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看来,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绝对理念,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实体,正是这种绝对理念生发出了万物,包括美[1]。
因此这种绝对理念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包容万物且凌驾于万物之上,是人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所造就的一切美的根源所在。
由此,黑格尔得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142。
那么何为“理念”?“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2]137。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312dde459eef8c75ebfb36f.png)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美在于客观形式”.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美学原理第3章 美的分类
![美学原理第3章 美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2392c68fb0717fd5360cdc9e.png)
第三章美的分类自然物本身无所谓美丑,自然美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与人的社会实践有关,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属性的统一。
第一节自然美一、自然美的定义: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事物的美。
自然美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
自然物本身无所谓美丑,自然美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与人的社会实践有关,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美的发展:致用——比德——畅神二、自然美的特性:问题:自然与自然美的区别何在?1.自然性2.形式性从主体考察形式美,分为两个层次:A.从感官的可接受性到生理心理的愉悦性B.审美主体的观念性意义:形式美中沉淀着丰富的社会性内容——3.变易性(1)自然物自身的运动规律使然:四季、阴晴、朝暮、云雨(2)人为因素:审美主体的情、意及视角有关:同是“月”,有关山之月:“秦时明月,汉时关”;慷慨之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浩淼之月:“海上明月共潮生”;朦胧之月:“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抒怀之月:“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萧杀之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静谧之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宜人之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第二节社会美一、社会美的涵义人类实践创造的体现社会事物发展规律和丰富性,与人的实践意愿、审美理想相和谐的社会生活的美就是社会美。
二、社会美的主体——人的美1.形体美:画面:古希腊《阿波罗》、《掷铁饼者》、《维纳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比例,对称、均衡、和协是人体美的具体体现。
2.心灵美:以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才能等为内容。
画面:《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等第三节艺术美一、艺术美的含义: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
艺术美与丑(1)丑是一种背景,用以衬托美的丽质音乐:《天鹅湖》选段(2)丑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揭发深刻的美感画面:罗丹《欧米哀尔》雕象(3)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愉快的《红楼梦》有关王西凤的描述(4)对丑的美的表现,会使人产生和谐、愉快的审美反映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美学自然美分析
![美学自然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51dd2f915f804d2b16c19e.png)
美学自然美分析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是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致可分三大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期到殷代前,是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但从东晋到南朝,这种以个体人格的弘扬为中心的社会美形态,就逐渐为主体心灵的自由为标志的自然美所取代了。
刘勰所说晋宋之际“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正说明自然美的凸现是玄学衰微、佛学兴盛的产物。
般若佛学作为精神(心理)本体论哲学,它的重大功绩就是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无限拓展。
它一方面使主体精神完全摆脱了外物的干扰和束缚,成为绝对和谐,无限自由的心境;另一方面又将外部自然界视为这个精神本体的感性显现形式,即所谓“从寂灭中出,住六情中”(17)。
这样就又使人与自然,心与物、意与象消除了一切差异和对立,达到了互契不分;两忘俱一的一体化关系。
对象界在人面前,就不再是冷漠的疏远的纯然外在物,而是成为普遍灌注和显现着主体精神(佛性般若)的内在化形式。
特别是大自然的单纯、宁静、寂寥、旷远,更是成为印证般若佛学精神,实现无矛盾;无差别之主体自由心境的合规律合目的性所在。
这样,自然美便从作为玄学人格之映衬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东晋南朝人们欣赏玩味的独立审美对象了。
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98ed37b20029bd64783e2c4a.png)
关键词 : 自然美 ; 自然审美 ; 自然事物之美 ; 天然天成之美
中图分类号 : B 8 3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C N6 1 — 1 4 8 7 一 ( 2 0 1 4 ) 1 1 - 0 0 1 9 - 0 3 天性 之美 的 自然美 也 就有 了三 个层 面 的不 同 内涵 : ( 1 ) 作 为宇宙本体论美学范畴 , 自然 ( 美 )即天然天成 , 是天 地万物 自在 自足的本然 状态 ; ( 2) 作 为社会存 在论美 学 范畴 , 自然 ( 美 )即 自然 而然或 “ 从 心所 欲不逾矩 ” , 是 人生最 高境界 的 自由状态 ; ( 3) 作 为艺术及 艺术美 学范 畴, 自然 ( 美 )即 “ 芙蓉 出水 ”( 与它相对的是 “ 错彩镂 金” ) , 是艺术 的审美理想或最高境界 。 总体而论 , 正像 “ 自然 ”具有 自然界 与内在天 j 生 两种 含义一样 , 有史 以来 人们欣赏 的 “ 自然美 ”差不多可 以概 括为作为 自然界之美 的 自然美 与作为 内在天性之美 的 自 然美两种 。前者是在 围绕 自然 事物并 有其意象或意 向性 对象生成 的 自然审美 活动 中产生的美 , 此种 自然美 主要在 西方美学史 中最早得 到明确关注与研究 , 从而成为虽不像 艺术美那样显赫但依 然源远流长的美学范畴之一 ; 后者是 种体 现出无意 、 无法、 无工 的天然天成之美 , 并融铸成一 种美在 自然或 自然为美 的 自然与 自然美观念 , 此种 自然美 尽管在 中西美学史上都受到 了不同程度 的关注 , 但却是涵 盖 自然 、 艺术 、 人生社会诸多审美领域 的中国古典美学特 别是道家 的一个核心审美范畴。两种 自然美概念 , 即外在 自然物之美的 自然美 与内在天性之美 的 自然美 , 存在着既 相区别又相联 系的重要关联 ( 限于题 旨须另文专论 ) o 当然 , 国内流行的 自然美概念仍 然主要是与艺术美 、 社会美相对 的 自然物之美 的 自然美。本 文对 作为审美种 类的 自然美特征之讨论 , 虽然 主要 以此种外在 自然事物之 美 的 自然美为 主要研究对象 , 但也会对与它有别却紧密相 关 的内在天 l 生 之美的 自然美予 以特别关注与必要论述 。 不管哪种 意义 的 自然美 , 这里都不赞成将其理解 为 自 然事物与外在世界的一种客观屙l 生 或事物与人本身 自然而 然的天然天成 、 自在 自由屙 陛, 也不理解为人对 自然事物及 其 内外在属性单方面白 勺 J 隋感投射或移情 , 而是从存在论视 角将其产生视为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动态展开过程 。此种 以 自然事物及其天然天成、 自在 自由属性为审美对象 而展 开 的审美 活动 即 自然审美活动产生的美 , 也就是本文所谓 的 自然美。正如在现代美学 中, 审美处于 比美更关键 的位 置上一样 , 自然审美也处于比 自然美更关键的位置上 。 诚如 克罗齐所 指 出的 , 作为一 种直觉 表现 的美 本身 具有不可直 观性 , 因而美本身并无 自然美 、 艺术美等等类 别上 不 同。一般 所言 的林 林 总总的美 的特征 , 其实 很多 情况是 对相应 审美 活动特征认 识 的产 物。 因而 , 结 合上 述对 于 自然美 的界定来 讲 , 本文讨 论 的 自然美 的特性 主
第七章 自然美ppt课件
![第七章 自然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a00594a8956bec0875e32a.png)
精品课件
6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 其他无多,其费也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 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 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 也。”
——清·郑板桥《题画·竹石》
精品课件
7
二、和自然美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 自然美
精品课件
1
一、自然美的性质
关于自然美性质的看法之一: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关于自然美性质的看法之二: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关于自然美性质的看法之三: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狭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广义: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 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13
3、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 自然美?
观点一: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 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
——(英)罗斯金
“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 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美。”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精品课件
14
2
关于自然美性质的看法之四: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
审美意象
“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 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向。” ——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
精品课件
3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来说,是自 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 还没有成为‘美’。”
——朱光潜《谈美》
的沉重,紧紧地砥着我的鼻尖,精品我课的件 额头和我的胸膛。”
美术作业 自然之美PPT
![美术作业 自然之美PPT](https://img.taocdn.com/s3/m/1db9423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3.png)
09
9.结论
自然美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力 量。在自然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川、广袤的大地、清 澈的湖泊、蔚蓝的海洋等等,这些美景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魅 力和生命的力量。同时,自然美也启示着我们,生命是宝贵的,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保护环境 和生态系统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用心去 感受自然美,同时也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以帮助我们创造 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
04
4. 广袤无垠的草原
4. 广袤无垠的草原
• 广袤无垠的草原,是大自然最为宽广和壮 美的景色之一。在这里,绿草如茵,百花 绽放,我们可以与草原上的动植物亲密接 触,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草原不仅 有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生态环境,也是各 种文化和民族的聚居地,这使得草原不仅 具有自然资源上的价值,同时还有着丰富 的人文价值。让我们在草原的季节里,品 味异国风情,感觉统一和多样共存的美妙 ,从而更加珍惜大自然和多元文化的宝贵 财富。
• 其三,具有多面性的特征。这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 复杂的;二是自然美的内容隐约模糊,故显得丰富多样;三是自然物有美丑二重 性。因此,同一自然物,可因时、因地、因人而具有不同的美的内涵。
目录
Contents
引言 风景壮丽的山川 晶莹剔透的湖泊与河流 广袤无垠的草原 繁花似锦的花卉 恢宏壮观的自然现象 自然美的启示 感受自然美
08
8. 感受自然美
8. 感受自然美
• 感受自然美,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走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川、 纵横的河流、广袤的草原、古老的森林等等。这些美景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和生命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在自然中,我们 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听到风吹草动的声音,这些都让我 们感到身心愉悦和平静。感受自然美,也让我们更加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 样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承这个美丽的世界。
论自然美——精选推荐
![论自然美——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503f56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7d.png)
论自然美摘要:中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
自然美是人借自然物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观赏,是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自然物的情感感应,是人面对自然物物我两忘时的一种愉悦心境。
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正文:自然美是一种与生具来的美,一种美的现象形态之一、泛指客观自然界中或自然事物的美,如日月星云、奇山秀水,花鸟虫鱼、珍禽异兽等的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并列,构成美的三种现象形态。
自然美,其实质是人借自然物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观赏,是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自然物的情感感应,是人面对自然物物我两忘时的一种愉悦心境。
中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
中国古代,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将人视为自然之子,认为天道大于人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儒家认为人文本于天文,庄子以“天人不相胜”为真人。
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最主要部分,这使得中国人能视天地自然为自己的最基本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人类获得心灵解放的精神家园。
把回归自然理解为重新投入到母亲的怀抱,从大自然中能获得人生智慧与宗教情感。
表现在审美生活中,大自然是中国人审美之大宗,中国古人把能纵情于山水、寄身田园视为人生一大胜境,即使不能真的如此,也要在各类艺术中反复描摹、咏唱自然之美,自然美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主题。
自然审美意识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追根溯源,这种自然审美观源于庄子,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指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概而言之,庄子美学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
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
在此,庄子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
自然美学主义
![自然美学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8452e4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1.png)
自然美学主义
自然美学,是一门以自然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自然万物的美态中萃取灵感,将自然之美化为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自然美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自然美,指自然界中原来就有的、不是人工创造的或未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过的物体的美。
自然美是相对人而言的。
在人类之前,自然无所谓美。
有了人类之后,自然处于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与人产生了联系,在人类社会劳动实践中被利用、改造、控制之后,人类才有对自然的审美意识,才对自然进行审美活动。
中国古代美学非常崇尚自然美,这种自然的审美观以庄子为代表。
庄子曾说:过“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认为:人类的生活应当顺其自然,天地万物应当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人应该保持自然的本性而不是追求名利。
只有这样天地间的自然生命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西方美学不像中国美学那样崇尚自然美,但它同样对于美的自然特性非常重视。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中的美是无意识的,就像一棵桃树不会去想自己的花朵果实是否美丽一样。
他还认为人的力量远远弱于自然的力量,任何艺术品与自然相比都要粗劣、呆板的多。
原因在于他认为我们的艺术到现在为止都没能创造出一个像桔子、苹果那样能吃的东西来。
从自然美的角度理解和感悟夫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800字
![从自然美的角度理解和感悟夫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ed5009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d.png)
从自然美的角度理解和感悟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800字“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重要美学命题。
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美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是美与美感的统一,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被点亮唤醒,从而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
审美活动可以从各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但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审美活动中包含着审美,而美是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也离不开审美对象。
实际上,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生体验,它是人的精神活动,核心为审美意象。
在审美活动的体验中,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超越了自我的局限性,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得到自由解放。
一、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美不是天生自带的,美离不开观赏者,美学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各样的审美形态,包括任何审美对象,如优美、空灵、喜剧、崇高等。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美的现象就是在现实中所呈现的各种美的形态及其各种各样的外观。
审美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活动主体通过审美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精神活动,甚至通过其进行更有意义的活动。
这种在审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感受,称为“美感”。
美的形态有自然美和艺术美,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但都使得美能够更好地显现出来。
二、美感的体验(一)自然美的审美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同一种事物在不同人眼里显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意蕴,体验不同的人生境界。
黑格尔曾说过:“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自然本没有什么美的,但是人通过发现与欣赏,觉得心情愉快,才显得美。
自然之美它本身就存在。
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与世界深刻和密切的关系。
”而有些人认为自然美是相对人而言的价值,在人没利用自然以前,自然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正是人的利用自然之美才得以体现,就好像是在原始人时,自然对于他们一点也不美。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https://img.taocdn.com/s3/m/38abee8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3.png)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自然美才是真得美——人是最美的自然美对于美,是人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
在朱熹《春日》中有: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对自然的追求。
在《诗经·周南·关雎》中也曾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对美人的追求。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的古句吧。
也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历史,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整容这样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一些缺陷。
现在我们会不时的听到人造美女的报道,但是惊人的美容费用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即使能承受高昂的美容费用,美容者也难以承受内心的压力。
当夜静更深的时候,想到自己身上这里是人造的,那里是人造的,心情会感到很沉重的,因为人的潜意识是追求自然美的。
一、事件最近听到超女王贝因为整容而将自己的年轻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手术台上的报道,我们为此无不感到惋惜。
即便是有很大的风险,依然有人愿意去冒风险,究其原因:1、认为美丽我作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美容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既然能够通过医学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何乐而不为呢?2、变漂亮让我更有自信3、漂亮让我有更多的资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美的标准大家都在说美,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美呢?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i.审美理解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这就说明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它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它的功能:(1)审美理解渗入,溶解于感知,使审美感知成为超感性的直觉能力,以把握形式结构包含的深层意味。
(2)审美理解渗入想象,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给于它以统一、秩序(3)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节、制导,是情感从盲从欲望冲动走向有一定意志的情感,而成为审美情感。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对美的理解是建立在自身的感知,想象,情感之中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0184721369eae009581becd8.png)
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作者:杜学敏来源:《西部学刊》2014年第11期摘要:正像“自然”概念具有自然界与内在天性两种含义一样,有史以来人们欣赏的“自然美”差不多可以概括为作为自然事物之美的自然美与作为自然天性之美的自然美两种。
鲜明的自然性,内容的相对朦胧宽泛性,形态的多变性与变异性,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是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关键词:自然美;自然审美;自然事物之美;天然天成之美中图分类号:B83-0尤其是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美学开始,自然美作为美的类型范畴之一,一般与艺术美相对而言。
在国内美学研究中,自然美概念还与社会美、艺术美彼此并论,且常因与社会美共有的同客观现实之联系而一起被合称为现实美,进而与艺术美相对而论。
自然美司空见惯的定义是: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①。
但两个构成词“自然”与“美”各自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歧义与模糊性,必然决定了广为流行的“自然美”概念及其问题从来都不是不言而喻的。
因而,欲论述自然美的特性,先得明确自然美概念的内涵。
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与渊源中,“自然”(希腊文φύσις/physis,拉丁文natura或nasci,英语nature)术语均异常复杂,而且存在着较大的语义分歧和不同的价值旨趣。
不过,大致而言,中西文化中的“自然”概念也有其共同的两种基本内涵:既可指自然界或世界上一切非人造的事物,也可指一切事物自然而然、自在天成的一种内在本性。
这两种自然可分别称之为外在自然物与内在天性。
自然界或外在自然,又依照其涵盖的范围大小,既可在广义上泛指整个物质世界或现实世界,也可在狭义上仅指纯粹的非人工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还可在中义上以狭义的自然为基础包括一些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事物;内在本性或天性自然,又依照其从属领域大致可分为属于宇宙本体论范畴的天道自然、属于社会存在论范畴的人道自然及其天成境界、从属于人道自然但又有其一定特殊性的艺术论范畴的艺道自然。
限定语“自然”概念的不同涵义与用法决定了“自然美”概念的下述多重内涵。
以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分析中国对自然美欣赏的比德模式
![以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分析中国对自然美欣赏的比德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031b2a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c.png)
以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分析中国对自然美欣赏的比
德模式
“比德”,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
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 君子) 比德,即从园林山水植物欣赏中,可以体会到人的品格之美。
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荀子》中有: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
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对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和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常用的植物配置“四君子”( 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 松、竹、梅) 、“玉堂春富贵”( 玉兰、海棠、牡丹) 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
《楚辞》中也有赞美柑橘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以橘来比拟人的坚贞和忠诚,这些植物文
化都在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中有所体现。
宋代大儒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大儒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极好榜样。
论自然之美及其现实意义
![论自然之美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3232425482fb4daa58d4b7a.png)
引言: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已极其丰富,机械化、电器化程度已大幅度提高,造成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然而,贫富差别、战争阴影、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仍然笼罩着世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病毒变异、毒品泛滥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从而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和谐相处?人类一直苦苦追求到底是什么?说到底人类追求的其实就是无处不在的美,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理解何谓真正的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在他们身边,只是他们缺少发现她,甚至会为了一些虚假的美而无知地毁灭真正的美。造成这种种恶果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无知,也是人类错误的自然观。
然而,自然美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并不够,关于人与自然的审美交流一直为理论家们所普遍冷落。在西方,如同阿多诺所说,“从谢林开始,美学几乎只关心艺术作品,中断了对‘自然美’的系统研究”。当黑格尔将美学的学科性质明确为“艺术哲学”后,自然美就被打入了另册。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理论直接导致的局面是,“总而言之,美学理论并不是关于美的理论,而是关于艺术的理论”。朱光潜说:“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李泽厚也认为,“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听一听我们脚下这块疏松的土地所发出的意愿,我们就会理解自然与美是何等紧密地融为一体。自然的伟大和美在我们的身边周而复始地呈现,并在我们的自身体现出来。神圣的、令人赞美的、瑰丽缤纷的和旖旎多姿的景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无所不在”。那么,古今中外重视或肯定自然美的观点或论述又有哪一些呢?
中国古代道家倾心于自然的理想化,冯友兰认为:“农民时时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这种赞美和热爱都被道家的人发挥到极致……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在古希腊,虽然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的自然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能够看到这世界的现象不是幻影,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当代,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柏林特认为,人类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应和外部环境融为一体,环境美学就是要在这一整体中去考虑问题,我们要与周围环境相互容纳、接受并和谐共处。卡尔松持“自然全美”说。陈望衡认为“自然至美”。彭锋认为,“美是不可定义的,只有我们透过概念理解的硬壳,才能发现事物的美。这种美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不可能给它一个有确定内涵的概念。自然就呈现出这种无言大美,这是一种众美,一种多元之美,一种天籁之美”。这即《庄子·知北游》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之美”,这种美即美在道的自然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然美的审美特性作者:马铁来源:《旅游纵览·学术版》2011年第01期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审美对象,它是在自然领域内,以宜人的物质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其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或者“人化的自然”。
大自然的美具有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特点,但其最突出的特点以其形式取胜,自然美以其具体、清晰、鲜明、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这种美感往往令游人留连忘返,但对自然美的特性却难以把握。
恩格斯指出,“事情不在于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页)因此,现代旅游者要探究自然美的规律,不能从外部去注入,而必须从自然界本身去找出其审美特性。
一、客观性:大自然的存在美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连黑格尔那样颂扬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大美学家,也曾洋洋数万言论述自然美。
然而,自然美究竟美在何处?又为何而美?黑格尔只是把理念、绝对精神的具体显示,当成自然美之所以美的至高无上的标准,却完全抹煞了自然美之所以为美的客观标准,因而陷入了唯心论的泥潭。
我们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首先应从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去寻找,然后再从自然同人的联系这个客观存在中去寻找。
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不同,它是一种情况复杂、范围广泛、层次多样的自然存在的美。
例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视觉美;泉水叮咚,鸟鸣啾啾的听觉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动态美;“鸟宿池边树”的静态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的变化美;“江作青罗常,山如碧玉簪”的形象美;“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的感受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江山日出,月明星灿,高山大河,悬泉飞瀑,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这一切构成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客观存在美,无不时时刻刻给人类以美的陶冶与感化。
究其原因,在于每一个自然物都有自己的内部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又互相制约,相对运动,各种自然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状态,因而产生层出不穷的自然美。
大自然从不吝惜自己的客观存在物质,慷慨地向人类奉献出所有的美。
虽然天南海比,各处一方,但大自然总是让人享受到各种不同的客观存在美:处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大兴安岭,你会看到野兽出没的情景和高入云端的原始森林。
处在明丽如画的江南,你可以尽情领略碧草如绣,绿树成荫,鸟啼蝉鸣,万紫千红的风景。
在祖国的西部,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你会在不经意的回首中,蓦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夕阳驻在那里,叫你陶醉在“世间有大美”的写真画廊中。
在美丽天山脚下,远远地望去,那白云朵朵似的羊群,以辽阔的蓝天为背景,在山坡飘动着,跳跃着,令你目眩神迷。
处在海边的游人,经常看到霞光万丈,喷薄而出的朝阳,领略水天相接的飘渺美,可以看到海鸥从水面掠过,自由自在地飞翔。
当你漫步在沙滩时,听到潮水拍打海岸的节奏声,你的脚下有数不清的海螺、贝壳,这是海潮献给的礼物。
如果没有富饶可爱的大自然,就没有这峻岭的雄奇、水乡的明媚、落日的大美、戈壁的辽阔、大海的壮丽。
或许你的审美心境经常变化,对大海等自然的美视而不见,但总是改变不了大海等自然美的客观事实。
如果大海本身不存在着美,那么曹操就不可能写出气魄雄伟的《观沧海》;毛泽东就不可能写出意境高远的《浪淘沙•北戴河》;巴金也不可能写出绚丽清朗的《海上日出》。
这都说明,自然美虽然是客观生活中一切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但它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界种种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诸种属性所决定的,因而它不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不以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和变化为转移,人们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对它加以改变和否定,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二、自然性:大自然的内在美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关键在于它的自然性,也就是自然美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生长、发展规律。
如月亮绕地球而行,地球围着太阳而转;春去夏来,花开花落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生成,司空见惯。
但凡高明的审美者,都善于把握自然美的自然性。
例如,杜甫共有《望岳》诗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
其中一首望东岳泰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是现有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句以距离之远极写泰山之高,接着以自然天成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最后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强烈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对泰山的礼赞和蓬勃向上的雄心壮志。
巍峨的泰山气势磅礴,历史悠久。
这座已有二十亿年高龄的“老人山”,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总面积约四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
虽然绝对高度并不算高,但它雄踞在辽阔坦荡的黄淮海平原上,异峰突起,东距烟波浩淼的黄海仅仅一百公里,昂首云天,东观大海。
这种地理形势,使泰山自古以来就成为众山之宗长,五岳之首席。
“登泰山,而渺天下”。
古往今来,泰山被人们看作是崇高、伟大的象征。
正因为泰山具有“天下雄”的自然性,因而便为审美者提供了审美的物质基础,审美者的美感即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以自然美的自然性作为审美的依据。
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是人们因形而得的感应,这是泰山宏观、整体的景观特征,即远其势。
如果登临泰山,近察其“质”,泰山上遍布五光十色、种类繁多的“泰山岩”,透过泰山岩能够清楚地看到海侵海退、地壳升降、沧海桑田的变动。
构成泰山形体的巨大坚硬的花岗岩,变质岩的岩体,如铮铮铁骨,傲然屹立。
悬壁千仞的百丈崖,敖来峰、扇子峰、天烛峰,或巨大堆垒;或单然鼎立,给人以雄浑,厚重,坚实的感受。
泰山有许多美景,其中“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是泰山的四大奇观。
那些生长于山石间的苍松翠柏,俨然如“壮士披甲”,充满豪气,亦给人增加“雄”的美感。
由此可见,自然美的自然性是人们审美对象必须把握的重要属性,如果没有它,自然美就失去了美的依据。
三、实践性:大自然的根源美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不知道有多少丰富的自然美被埋没着,潜藏着。
正是人类不断地接触自然,不断地改造自然,才能越来越多地解读自然的奥秘,欣赏自然美的风光。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能说:实践性是自然美的根源。
远古狩猎时期的原始人住在鲜花遍地的地方,为什么不以花为审美对象,不用花束装饰自己,而是用兽骨、兽牙、羽毛等装饰自己呢?因为人类还处在狩猎时期,狩猎生活成为获取食物、维持生命的唯一途径,因而便能在劳动过程中逐渐产生对于动物的审美观念,发现动物的审美价值。
而鲜花和当时人的生活内容和生存没有影响,没有花的社会实践,所以鲜花对原始人就没有什么审美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同花接触,花变成熟悉的审美对象。
“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的过程,是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从狩猎生活到农业生活的过渡——的象征。
”(艾恩斯特•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转引自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6页)由此可见,自然美的产生和人类社会实践有关。
作为植物中的花之美,虽然存在于花的本身,但它被发现、承认,却比较晚,正是由于重视人的社会实践,因而自然美才不断地得到开发,它的审美价值才不断得到肯定。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花的自然美,不断地被人们赞赏、歌咏、描绘。
当然,在肯定自然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的同时,又必须看到自然美有不同于其它形态的美的特殊性,这就是它自身的某些自然属性、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这是自然美的物质基础。
人们热爱自然美,总是把自然美的形式特征与人类生活联系在一起,与人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人与自然紧密相联,双方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人才会感受到自然的美。
人类的社会实践,虽然不能代替大自然本身所固有的美,但却可以强化大自然的美。
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自然美的开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四、社会性:大自然的创造美自然美在于自然本身,但自然美的挖掘、发现,又要靠人类的社会活动。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通过创造性的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大自然,这就使大自然锦上添花,显得更美。
如果说,未经人的美化的自然美还处于粗朴状态的话;那么,经过人的劳动美化的自然美,就更加精致了,这就是马克思讲的“自然的人化”,即社会化的自然美。
社会化的自然美,其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在自然对象上直接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如防风林带、园林、牧场、山间梯田等。
这一类自然美与社会产物的美很接近,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社会内容的直接显露,在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上,鲜明地打上了人类能动性、创造性的标记。
人们从这些自然对象中可以直接观察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从而引起愉悦。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自然景物虽然还没有打上人的印记,但人类也是用自己在实现“自然的人化”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美感经验去观赏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美就其本质来说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人们赞美自然,实际上是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赞美自己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
且看我国杭州旅游胜地——西湖的自然美。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颂咏西湖,而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诗人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游西湖所作,有人称此为“西湖定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西湖秀丽景色的写照。
诗的高妙之处在于空灵中写美景,笔端并未停留在一草一木之上,相反,以美人西子比喻西湖,突出其神韵上的特点,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贴切地表达出来,成为千古绝唱。
其实,古代的西湖只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以后由于泥沙淤塞,大海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小,成了一个泻湖,这个湖受山泉活水的冲洗,经历代人工疏浚治理,溶进了社会性,才演变成为举世闻名的西湖。
此外,大凡在外形上和客观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动物、植物有某种类似的山光水色,也往往被拟人化,拟物化,被赋予某种生命力。
例如旅游胜地桂林,地处南国,气候温和,风景秀丽;漓江碧波粼粼,清澈见底;群峰突兀峻拔,云霞绚丽神奇,茂林郁郁葱葱,修竹青翠欲滴,这就为桂林山水增添了几多妩媚。
经过历代诗人、词人、雕刻家、书法家、民间传说的美化以及人工的饰葺、修理、装点、开凿,把本来就够妩媚的桂林山水,打扮得更动人。
难怪游者感叹:“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谈到社会化的自然美,桂林山水的柔媚,同广西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也有密切的联系。
作为自然美的桂林山水,世世代代被人欣赏着,玩味着,人们便把自己的感情、情趣寄托在桂林山水的自然美上,使没有生命的山石河流,也变成了有生命力的富于人情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