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5《老子》四章 课件31张
合集下载
6.1《老子》四章 课件 (共5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
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管理藏书的官员,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
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
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文本研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为是的不能彰显(对是非、曲直就判断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反而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
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动
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把持,反而会失去。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并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
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管理藏书的官员,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
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
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文本研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为是的不能彰显(对是非、曲直就判断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反而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
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动
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把持,反而会失去。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并
【上课用】《老子》四章课件(49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断臂的维纳斯 大气层
(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
胜于外见。
(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
走向极端。
(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要允许缺。
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 久 ,死而不亡者寿。
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了什么观点?(道理)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
【探究内涵】
『学习任务』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 明什么看法?
有道者不处
【探究内涵】
(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 外见,内藏胜于外见。
(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状态,才不走向极端。
(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练习思考】
思考:现实中,有的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在人多的场合去自我 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解说大意】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 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走远,自我炫耀 的人得不到显露,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 能建功,自我吹嘘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 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 人不会这样做。
6.1《老子》四章+课件37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十四章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 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 者不处(chǔ)。
1. 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2. 余食:剩饭 3. 赘行:赘瘤。赘,多余的;行,
同“形”,形体 4. 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物:众人 处:为,做
译文: (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 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与“无”相生相对,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无”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无”让“有”发挥作用,事物的 “无”成就了事物的“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 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二 拓展阅读——思考: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
十一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第二章
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 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这一章当中体现了道家的什么道?
本章的“道”:掌握了万物相互 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 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
三 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
内涵:《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 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语言: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体现了中国文字的 音韵之美,语言讲究艺术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 说理性和感染力。
一 诵读课文,疏懂文意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无色、无声、无形;“有”是具体的,有声、有色、有
形。不同的事物能带给人不同的便利,如车可载物、碗
能盛水、房屋能够居住,这些都是“有之以为利”。但
是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这些事物中“无”的部分,故称
“无之以为用”。
– 请举出生活中的有和无
阅读下列材料对于有无的关系你有什 么看法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下去,结出了 一个大葫芦,大到可以装五石粮食。我想用它装水,可它的硬度根本无 法承受,会碎掉。我又想把它剖开当水瓢,可还是太大,大到缸里都放 不下。我因为它太大又没什么用,就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造防 止手皲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一个外地人听说 了这件事,愿意拿一百金买他的药方。这位宋国人就召集全家族的人商 量这件事,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一年也赚不了几金。现在一旦 卖出药方,能得到一百金,就卖给他吧。’外地人拿着药方就去讨好吴 王了。正遇上越国发兵攻打吴国,吴王就让他带兵统率军队。到了冬天, 与越国人在水上交战,最后大败越国人,吴王划出一块土地封赏了他。 同样是拥有防止手皲裂的药方,有的人凭借它得到了封地,而有的人却 只能用来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它们的途径不一样啊。现在您有能盛 五石粮食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给它系上绳索当做腰舟,乘着它自由地漂 游在江河湖海之上呢?可您却发愁它太大而无处安放。
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在器具中空的地方。开凿门窗建
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
分。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
用,“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 你认为第十一章体现了什么道理?
•
本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1《老子》四章 课件36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苻坚招集臣僚开军事会议,他的决策遭到太子及文臣武将的一片反对之声, 就连他最宠爱的妃子张夫人也苦苦劝谏他不要出兵东晋。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 乎?”苻坚的自伐、自矜,可见一斑。
不过,有一个人在冷眼旁观,待时而动,乘机而起,他就是燕人慕容垂, 他对苻坚说:陛下自断圣心足矣!您看当年的晋武帝司马炎平定吴国,依 仗的不过是二三个大臣而已,如果听从大家的意见,哪有大功可成? 这下可好,正合苻坚心意,“与吾共天下者,独卿而已。” 谁知不到一个月,秦王苻坚自统六十余万骑兵南下,一战而败于肥水,比 起曹操后败赤壁,还要悲惨。那个慕容垂呢,不但不能与他共天下,正好 趁机讨好,溜回河北,不但复兴后燕,而 且还是促成苻坚速亡最有力的敌 人。 ◎山西前首富李兆会十年败光百亿家产被法院悬赏
一、作者简介
老子“有无相生”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 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及传统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 国绘画和戏曲一贯强调虚实结合,强调“计白当黑”,强 调“空灵”,这些理论源头,正是老子“有无相生”的理 论。老子还提出“味无味”。“味无味”本来是讲体道的, 因为道无形无味,所以对于道,不能靠感知来认识,只能 靠体味才可以觉察。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很早就认为审美非 认识而体验,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他们的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真正高深 的道理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或 者理解、认可。有时候,层次比较低、认 知水平较低的人对一些东西表示了反对的 态度,反而恰恰证明了这个“道”的价值。
老师的言外之意,不知同学们有没有 明白?
任务一
(一)第十一章 第一层面: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 器,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 乎?”苻坚的自伐、自矜,可见一斑。
不过,有一个人在冷眼旁观,待时而动,乘机而起,他就是燕人慕容垂, 他对苻坚说:陛下自断圣心足矣!您看当年的晋武帝司马炎平定吴国,依 仗的不过是二三个大臣而已,如果听从大家的意见,哪有大功可成? 这下可好,正合苻坚心意,“与吾共天下者,独卿而已。” 谁知不到一个月,秦王苻坚自统六十余万骑兵南下,一战而败于肥水,比 起曹操后败赤壁,还要悲惨。那个慕容垂呢,不但不能与他共天下,正好 趁机讨好,溜回河北,不但复兴后燕,而 且还是促成苻坚速亡最有力的敌 人。 ◎山西前首富李兆会十年败光百亿家产被法院悬赏
一、作者简介
老子“有无相生”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 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及传统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 国绘画和戏曲一贯强调虚实结合,强调“计白当黑”,强 调“空灵”,这些理论源头,正是老子“有无相生”的理 论。老子还提出“味无味”。“味无味”本来是讲体道的, 因为道无形无味,所以对于道,不能靠感知来认识,只能 靠体味才可以觉察。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很早就认为审美非 认识而体验,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他们的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真正高深 的道理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或 者理解、认可。有时候,层次比较低、认 知水平较低的人对一些东西表示了反对的 态度,反而恰恰证明了这个“道”的价值。
老师的言外之意,不知同学们有没有 明白?
任务一
(一)第十一章 第一层面: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 器,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分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 《道德经》《易经》《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 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 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 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 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 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 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背景探寻
思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 确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 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 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 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老子思想
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 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 究虚心 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走进作品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 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
次。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 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 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明确】 举例论证:老子ຫໍສະໝຸດ 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明确】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
度及其后果。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 含义?
【明确】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
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
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
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 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 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 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 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 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 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 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 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 《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 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 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 序的光明正道。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明确】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
度及其后果。
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 含义?
【明确】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
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
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
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 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 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第三十三章,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 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 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 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 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 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 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 《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 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 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 序的光明正道。
《老子》四章课件2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不争而善胜”等。你怎样看待老子的不争?
一.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 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
二.圣人遵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三.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 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 ——重视细节才能实现伟大目标 ——做事须慎终如始
全文小结
1. “有”和“无”辩证关系 2. 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 3. 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
修养 4. 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居安思危、
慎终如始、 “无为而治”。
思想解读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虽然老庄教之儒家,是 富于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性格,但其出发点及 其归宿点,仍然是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
比喻论证
了解 智慧的
高明的
强大的
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三
十 三
勤勉而行 意志 立身之基
朽 长寿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章 思考:“自知”和“知人”、“自胜”和“胜人”哪个更重要?
“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 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且勤勉推 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从而“死而 不亡”。
在这一章里 老子给我们 提出了什么 要求?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 加强自我修养。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 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 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 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持守 出现征兆 解决 分离 细微 散失
一.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 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
二.圣人遵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三.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 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 ——重视细节才能实现伟大目标 ——做事须慎终如始
全文小结
1. “有”和“无”辩证关系 2. 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 3. 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
修养 4. 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居安思危、
慎终如始、 “无为而治”。
思想解读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虽然老庄教之儒家,是 富于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性格,但其出发点及 其归宿点,仍然是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
比喻论证
了解 智慧的
高明的
强大的
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三
十 三
勤勉而行 意志 立身之基
朽 长寿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章 思考:“自知”和“知人”、“自胜”和“胜人”哪个更重要?
“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 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且勤勉推 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从而“死而 不亡”。
在这一章里 老子给我们 提出了什么 要求?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 加强自我修养。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 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 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 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持守 出现征兆 解决 分离 细微 散失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3张PPT).ppt
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十 四 章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还未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 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 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 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 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 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 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 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 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02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qiáng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古:勤勉而行 今:强制进行 qiăng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意志
<名>
02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实
文 本 研 读
肆 拓 展 探
究
壹
文化常识
01文化常识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老子
•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 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2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3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 4 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
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 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 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 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 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课件32张
【重点字词】
无:车毂的中空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器,当其无,
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以(之)为:把……作为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户牖:门窗。
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 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 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 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 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 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 五千言,即《道德经》(又名《老子》)。
【《老子》其书】
叁 鉴赏技法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 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如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 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 “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 ”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 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 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 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1)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 循自然规律,顺“道” 而行。
(2)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 谦让。“曲则全 ”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 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疏通词句】
『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
《〈老子〉四章》》课件45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 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 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 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 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 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 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 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 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 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 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理解文中老子 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 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 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 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
• “清静无为” • 静——宁静 • “清静无为”思想的核心——“无” • 理解“有”“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例: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 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 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 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 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 最多的文化名著。
写作背景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 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 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 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 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 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 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 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 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 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
21
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 了什么要求?
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
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 “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 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 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 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 不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 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11
【翻译】
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
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
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
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
作用。
12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那种论证方法?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3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
4
老子的智慧
哲学思想
古代辩证法思想:
有若无
实若虚
以退为进 以守为攻
以弱为强 以不争为争
5
奇人轶事
“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 割左腋而生” ---《玄妙内篇》
6
【文学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 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 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 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好察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细 先
16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哪种论证方 法?
本段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 的道理。 比喻论证 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 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 目标越来越远
17
【文本研习】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 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 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 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 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 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 我改正。
23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重视细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24
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抓洞
把握先兆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 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7
总结: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朝的守藏史)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天尊) 中国哲学之父
8
《老子》
《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 称《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 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 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德 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 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主要写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举例论证
13
以车子 器皿和居室三者为例,说明“有” 和“无” 的相对性(有无的关系)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18
个人修养
韬光养晦 虚怀若谷
不露锋芒 上善若水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19
翻译课文: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0
【文本研习】
第三十三章: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
9
【文本研习】
整体感知 1.初读四章文字,读通读顺。注意揣摩句读。 2.再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
10
翻译课文: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四章
1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
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
“以喻说理”的写法。
2
名言警句
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能净他,亦能自净 《老子》
通过“有”和“无” 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 老子
“有无相生”的观点
14
翻译课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 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
15
【文本研习】
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偏
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 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 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22
翻译课文(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 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 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1
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 了什么要求?
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
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 “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 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 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 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 不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 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11
【翻译】
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
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
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
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
作用。
12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那种论证方法?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3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 生于有, 有生于无
4
老子的智慧
哲学思想
古代辩证法思想:
有若无
实若虚
以退为进 以守为攻
以弱为强 以不争为争
5
奇人轶事
“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 割左腋而生” ---《玄妙内篇》
6
【文学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 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 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 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好察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细 先
16
思考:本段写了什么?用了哪种论证方 法?
本段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 的道理。 比喻论证 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 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 目标越来越远
17
【文本研习】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 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 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 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 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 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 我改正。
23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重视细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24
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抓洞
把握先兆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 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7
总结: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朝的守藏史)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天尊) 中国哲学之父
8
《老子》
《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 称《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 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 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德 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 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主要写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举例论证
13
以车子 器皿和居室三者为例,说明“有” 和“无” 的相对性(有无的关系)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18
个人修养
韬光养晦 虚怀若谷
不露锋芒 上善若水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19
翻译课文: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0
【文本研习】
第三十三章: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
9
【文本研习】
整体感知 1.初读四章文字,读通读顺。注意揣摩句读。 2.再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
10
翻译课文: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四章
1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
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
“以喻说理”的写法。
2
名言警句
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能净他,亦能自净 《老子》
通过“有”和“无” 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 老子
“有无相生”的观点
14
翻译课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 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
15
【文本研习】
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偏
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 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 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 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22
翻译课文(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 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 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