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件(共24张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课件(共84张PPT).ppt
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该怎样正确理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 此相反,又互相依存。
·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 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 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
第
第
第
第
四
三
二
一
章
艺
章
文
章
章
诵
文
目
术
本
读
化
感
探
感
常
录
悟
究
悟
识
课程目标
语言建构 与运用
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研读文本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
(重点字词:(蓝色字注释见课本) 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 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法” 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 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 汲桶,唾手可得。
第6课《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家学派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 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 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实,无论是从李姓起 源的时间与由来、先秦称人名书之例以及《老子传》中所 载李耳与孔子后裔代数的差距来看,还是从先秦主要典籍中 都无有关李耳的记载,更无老子、李耳互见的文献来看,都可 以肯定,老子并不是李耳。 西晋末年道教徒王浮与当时贵族 出身的僧人帛远展开辩论,但屡辩屡输。无奈之下,伪造 出《老子化胡经》,宣称老子西行转生为释迦佛。学界习 知明确的“道家”一词,资料是初见于汉初,如《史 记·陈丞相世家》:“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 所禁。’”汉人所谓的“道家”,虽然都从学术宗旨着眼, 但至少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黄老、《老莱子》在内的 道家,黄老是道家中最有影响者,这应该是当时人的通见; 一类是外延更大的兼综各家之长的道家,这很可能只是司 马氏父子等少数人的意见。道家的含义在后来有所流变。 比如,从《汉书·艺文志》来看,讲阴谋的《太公》也属 于道家;而到了东汉,则讲神仙方术者被称为家。 “道家” 一词是后世追溯出来的,先秦无此名称,后世所谓的道家 诸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属于道家。
•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这个范畴,是一大贡献,并赋 予以肯定、积极意义,功不可没。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 不干,而是变换一种方法去干。
二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探究主旨
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 的“有”和“无”有什么不同吗?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 “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 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凸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x课件(24页)
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近到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诫人 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小事做起,有坚强的毅力,注重积累,才 能产生质的飞跃,才能成就大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 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就 不会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 (如果在)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情。
任何事物都有生成、变化、发展的过程。人们要对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 生祸患的环节予以特别关注和杜绝。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 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 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 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本章强调人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做到自知、自胜、 知足、强行,才能不丧失立身之地,才能长久。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 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 容易散失。要在它还没有出现问题的以前就处理得当, (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做准备整治。
本章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 生态度及其后果。 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 “自是” “自伐” “自 矜”。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道德经》十五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 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 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 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 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但是道长 存,这就是长寿。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 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就 不会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 (如果在)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情。
任何事物都有生成、变化、发展的过程。人们要对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 生祸患的环节予以特别关注和杜绝。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 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 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 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本章强调人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做到自知、自胜、 知足、强行,才能不丧失立身之地,才能长久。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 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 容易散失。要在它还没有出现问题的以前就处理得当, (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做准备整治。
本章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 生态度及其后果。 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 “自是” “自伐” “自 矜”。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道德经》十五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 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 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 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 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但是道长 存,这就是长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
论道 辩证分 析“有”与“无”
的联系
A
修身 谦下守 中,不可急躁
冒进
B
修身 个人品 行修养,重在
修身
C
治国 事物发 展变化,注意
萌芽状态
D
任务: 阅读三十三章,有人把这章理解为“智足常樂,对物质生活不要有过多要 求就是富有了;人要发奋图强,克服困难,才算有志气;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在人们心中”,你认同吗? 请给第六十四章划分层次,并梳理各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富有。
做任何事情,都 必须具有坚强的 毅力,从小事做 起,才能成就大 事业。在最后关 头要像一开始的 时候那样谨慎从 事就不会失败。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任务二 根据漫画,配解说词
二、根据漫画,配解说词
• 2.友情提示: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往往事先拟 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 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的效果。特征如 下:
老选 择
子性 必 修 上
四册 第 二
章单 元
任务一 10分钟漫画创作
结合课下注释及译文,参照 《老子 四章》第一章漫画, 绘制一组漫画, 并概括这章的核心内涵。
小结:
“有”和“无”是 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 依存,相互
作用。
有道者不会“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
自知、自胜 、并对达到 的境界感到 知足,就是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儒道佛文化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 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 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 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 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 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 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 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 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研究四书。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思想
2.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 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关于《老子》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 《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共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 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思考: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 自我”的道理。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思考: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 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思考:怎样理解本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明确:“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 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 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思考: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 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任务一:初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 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 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十 诚全而归之。
四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章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 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
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
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
【以经解经】
第
【第二十二章】节选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章
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
应的成果。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
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
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以经解经】
【第二十二章】节选
第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二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处。
载人运货的用处。
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1. “有”和“无”的关系是什么?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
第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十
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一
器皿没有中间“空虚”部分,
章
就不能盛东西。房屋没有凿出门窗 的“空处”,人就无法居住。
没有“空”和“无”,就不
能发挥“有”的作用。事物有用
助词,调节音节
因此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第
控制,把持
接近
六
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
十
做事
助词,调节音节
四
【高中语文课件】《老子》四章 课件25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生活中还有哪些“无之以为用”的例子
物质——人体器官:鼻子 耳朵 胃 肠……
生活——放空、发呆、无欲则刚 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 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 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 读书——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 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法律——它并不规定人们去做什么,怎样生活,而是根据社会本身的需要,对 社会成员的行为提出不可缺少的规则和先定,划出人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也 就是说,法律真正有价值、有效用的地方,恰恰是他的“无”和“空”。 美术——中国画中的留白、断臂的维纳斯雕塑 诗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音乐——停顿、“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戏剧——哑剧、默剧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 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同“判”,分离 ),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 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
《老子》四章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当年孔子在鲁国为官,一心想要到洛阳学礼,听闻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是一位得道 之人,就想向老子请教大道的奥秘,于是带着弟子到洛阳求道。当时老子智慧之名天下皆知, 年龄又比孔子大,于是孔子准备了贵重的礼物前去拜见。
《老子》四章课件张PPT
老子生平
《老子》四章 课件24张
1.聪颖少年
2.入周求学
3.孔子问礼
4.函谷著书
《老子》四章 课件24张
5.出关
老子的生平老子的思想辩证和无为
《老子》四章 课件24张
老子弃世出关
大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 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 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 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 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 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 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章
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弱点的
人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
人就是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就能长久不衰,
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
第
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六
而不敢为。
十 四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
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在
《老子》四章 课件24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件(共24张PPT)
[注释]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a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 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8.处:为,做。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 件(共2 4张PPT )
【解读】
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
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目的是 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 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 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 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 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 已。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 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 不与人争的修持。
【译文】
8.尤:过错、怨咎。
最崇高的德行就好比流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生长而不和万物相争,它
总停留在一般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性。德行超众的人能够像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课 件(共2 4张PPT )
【解读】
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
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目的是 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 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 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 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 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 已。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 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 不与人争的修持。
【译文】
8.尤:过错、怨咎。
最崇高的德行就好比流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生长而不和万物相争,它
总停留在一般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性。德行超众的人能够像
《老子》四章 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探究内涵】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 长存,这就是寿。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导学案及相关材料,了解老子 及其作品《道德经》中所蕴含的思想。
2 阅读文本,掌握重点文学知识及文言现象。
3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思考其现实意义,体会老子的辩证思想。
实际运用老子的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解决实 4 际问题,涵泳心灵,养育人格,将所学转化
为为人做事的准则。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释】
11.几(jī):接近。 12.慎重如始:审慎面对事情 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
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 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 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 处越要小心。
【六十四章】 第五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PPT课件(58页)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 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 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 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 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 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 《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 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释义: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
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 自我夸耀的,难以长久。
从虚静无为的“道”德观点来看,可以说,这些急躁炫耀 的行为,就如同吃剩的饭菜或多于的赘肉。这些都招人厌恶。 所以,望重德高的人绝不会这样做。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品读赏析
《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 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 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 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 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 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 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 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 《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 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释义: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
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 自我夸耀的,难以长久。
从虚静无为的“道”德观点来看,可以说,这些急躁炫耀 的行为,就如同吃剩的饭菜或多于的赘肉。这些都招人厌恶。 所以,望重德高的人绝不会这样做。
品读赏析
“企者不立……物或恶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 么内容?
品读赏析
《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 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 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 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 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课件
事物发挥价值和便利性,离不开“无”的衬托。
“有”与“无”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启发世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事物和人生,对社会 与个体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
思考: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 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老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其擅长从纷繁多样的表 象中提炼出“无”的规律。”此负面概念的价值在于 赋予其积极肯定的内涵。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 为,而是以“无””的原则去 "为"字的妙用,贯穿于 阴阳辩证之中。它体现了虚实相生、攻守互换、屈伸 相济、柔弱相辅、以不争争的微妙转换,从而丰富了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构建出以贵柔为主导的辩证法 体系,与儒家《易传》崇尚刚健的体系并立。两大流 派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光彩。
4
比喻生动形象,使抽象道 理通俗易懂。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0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03
,斯恶矣;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矣!”
02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 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 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 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02X
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学习任务一:《老子》四章品读
“老子是中国哲 学的鼻祖,是中 国哲学史上第一
位真正的哲学 家。”——胡适
“不读《道德经》 一书,不知中国 文化,不知人生
真谛。” ——鲁迅
“《老子》一书, 象一个永不枯竭 的井泉,满载宝 藏,放下汲桶,唾 手可得”——尼
“其安易持……治之于未乱”阐明 了什么观点?请简析。
(1)为之于无事,无事而先为; (2)防患于未然。
“有”与“无”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启发世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事物和人生,对社会 与个体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
思考: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 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老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其擅长从纷繁多样的表 象中提炼出“无”的规律。”此负面概念的价值在于 赋予其积极肯定的内涵。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 为,而是以“无””的原则去 "为"字的妙用,贯穿于 阴阳辩证之中。它体现了虚实相生、攻守互换、屈伸 相济、柔弱相辅、以不争争的微妙转换,从而丰富了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构建出以贵柔为主导的辩证法 体系,与儒家《易传》崇尚刚健的体系并立。两大流 派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光彩。
4
比喻生动形象,使抽象道 理通俗易懂。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0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03
,斯恶矣;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矣!”
02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 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 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 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02X
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学习任务一:《老子》四章品读
“老子是中国哲 学的鼻祖,是中 国哲学史上第一
位真正的哲学 家。”——胡适
“不读《道德经》 一书,不知中国 文化,不知人生
真谛。” ——鲁迅
“《老子》一书, 象一个永不枯竭 的井泉,满载宝 藏,放下汲桶,唾 手可得”——尼
“其安易持……治之于未乱”阐明 了什么观点?请简析。
(1)为之于无事,无事而先为; (2)防患于未然。
《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治国”。 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四种 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 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 例, 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 第三,强调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 以无败无失。
“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 造就而成。 老子:
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 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 “有”和“无” 呢?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失败; 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性,顺 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
第
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六
而不敢为。
十 四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
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
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文本探究
7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三十当辐其①共无一以,毂为②室有,⑤器当,其当之无其用,无有,。车有凿之室用之户③用牖。。埏故以埴有为以之为以室器为,④利,,当当无其其之无以无,为有用,器⑥有之。用。凿户牖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 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 车轴。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 中空处。 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 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
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
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
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
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
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 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
6
深刻影响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 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 不与人争的修持。
4
2
《道德经》
5
《老子》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 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 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四章
1
目录
走近作者 《道德经》
文本探究 课文链接
2
1
走近作者
3
老 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文章一上来就连着列举了六种不合乎“道”的行为。其中,“企者”和 “跨者”本喻章指主所要论谓述的急有躁为冒者进急、自躁我冒炫进耀的不行可为取。。本老章子与认前为面他的二们十的二举章动是违相背连贯了自然规 律,不的合,“二道十德二章”是,从结正果面只论能述“适曲得则其全反”。的接处世下原来则,,老而子本继章是二从十反二面章论后述,违背又这提出了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一,处自世伐原者则将无导功致,的自不矜良者后果不。长”的观点。他认为“自见” 之“,自无是“ 律则”跨,加文者不“勉章”合自。一喻“上指道伐为来所德”了就谓”进“连的,一着有结自步列为果矜引举者只”了急能起是六躁适世人种冒得人类不进其的合的反的重乎行。通视“为接病道。下,,”老来他希的子,进望行认老一为为子人步。他继类将其们二能中的十这够,举二四反“动章种观企违后毛者背,自病”了又身比和自提,然出喻有规了为则“改馀 食赘行”“自,见认者为不它明们,就自是像者剩不饭彰赘,瘤自一伐者样无令功人,厌自恶矜。者不他长还”说的,观有点“。他道认”为之“人自是绝不 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
本章所讲的这个观点对人们颇有启发,即不能仅仅关注有 形物的价值,更要关注无形的东西(如精神,知识,智不明,自是者 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ha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 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8.处:为,做。
综上,老子在本章中所言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极具启发意义。如果我们在生活中 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道”、合乎“德”的人。
11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 而不亡者寿。
[译文]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 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 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 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 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10
【解读】
本章主要论述急躁冒进、自我炫耀不可取。本章与前面的二十二章是相连贯 的,二十二章是从正面论述“曲则全”的处世原则,而本章是从反面论述违背这 一处世原则将导致的不良后果。
8
【解读】
本章主要讲“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二者相生而为用的道理。
老子一上来就举了三个例子:车毂、陶器和居室。目的是 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是 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 根源。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 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 没有用,相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 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