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民《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14课《探索宇宙》(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学科学第14课《探索宇宙》(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学科学第14课《探索宇宙》(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宇宙是广阔、无垠的,由星系、星云、恒星和行星等组成的知识。

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结构,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

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如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科学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综合探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广阔性及其组成结构。

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太阳系的组成结构,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子课件、图片、实物模型、学生实验表格。

学生准备:笔记本、书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将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了解宇宙吗?”“宇宙有多大?”“太阳系有几个行星?”等等。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主题。

2. 探究活动(30分钟)(1)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份实验表格和一份资料。

学生根据实验表格上的步骤进行实验,并结合资料填写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包括探索太阳系中行星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

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太阳系各行星的模型制作或展示等活动,加深对太阳系的认知。

(2)实验展示与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学生可以互相提问和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兴趣。

3. 知识讲解(40分钟)通过电子课件和图片展示,教师给学生讲解有关宇宙和太阳系的知识。

包括宇宙的概念、宇宙的组成、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的特点等。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拓展延伸(20分钟)通过讲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如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引发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3-7《蝙蝠和雷达》教案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3-7《蝙蝠和雷达》教案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3.7《蝙蝠和雷达》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

活动1“蝙蝠捕食的奥秘”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蝙蝠靠超声波进行捕食的过程。

活动2“雷达与蝙蝠”目的是通过阅读、查阅资料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发明、发展的过程。

应用与拓展“制作简易照相机”目的是通过制作、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照相机与眼睛结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某些科技发明与自然界中原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雷达的发明与蝙蝠捕食过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说出蝙蝠捕食的过程和雷达发现目标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举例说明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3.能说出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推动雷达的发明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力。

(2)科学思维:1.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2.能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探究实践:1.能从蝙蝠捕食与雷达功能的相互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蝙蝠与雷达的相关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流程图、时间轴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4)态度责任:1.能表现出对蝙蝠捕食和雷达功能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

2.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够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研究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4.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飞虫模型、雷达与蝙蝠的相关资料、制作简易照相机的材料与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应用与拓展”。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教版)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教版)一、常见的建筑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活动1:房屋的变化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学生回答。

(房屋)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

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一、引言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以“地球家园”为主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我们生活的地球。

本单元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共包括八课时,分别为: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球的关系、地球的气候、地球上的生命、地球的地理差异、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守护者。

通过这些课时,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地球的科学知识,了解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3.学会分析地球上的各种现象,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建议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科学知识。

2.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重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

4.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

五、评价建议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

2.结果性评价:检验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测试、报告、作品等。

3.综合性评价:评价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如态度、方法、成果等。

六、课堂活动设计1.启发式导入:通过问题、情景、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设计观察、实验、调查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科学知识。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总结提炼: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七、教学资源1.教材: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2.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实验器材等。

3.教学软件:与地球科学相关的课件、视频、动画等。

八、单元总结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认识到地球自然资源的宝贵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第15课《人造地球卫星》(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学科学第15课《人造地球卫星》(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学科学第15课《人造地球卫星》(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标题:探索宇宙奥秘——人造地球卫星引言: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地球上的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实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

其中,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科技成果。

本文将介绍小学科学第15课《人造地球卫星》的教案,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意义、组成和运行原理,以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人造地球卫星的意义及组成(500字左右)人造地球卫星是由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制造并送入太空,围绕地球进行飞行的人造天体。

它们的出现对我们打开了探索宇宙奥秘的大门,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宇宙,还对科学研究、通讯、导航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造地球卫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卫星本体和载荷。

卫星本体是卫星的主体结构,包括机身、电池、太阳能电池板等。

而载荷则是卫星的“大脑”,它可以携带各种仪器和设备,如摄像机、天线、传感器等,来执行不同的任务和功能。

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800字左右)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过程:发射和轨道稳定。

1. 发射:卫星发射是将卫星送入太空的过程。

通常通过火箭进行,火箭能提供足够的推力,将卫星送入太空。

在发射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发射时间、轨道高度和倾角等,以确保卫星能够稳定地进入预定轨道。

2. 轨道稳定:一旦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它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维持着固定的轨道运行。

这种轨道通常被称为“地球同步轨道”,它使得卫星能够在地球上的某一固定点上停留,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匹配。

三、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500字左右)人造地球卫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一些应用领域。

1. 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卫星可以拍摄地球的大气层,提供全球各地的气象信息,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

同时,卫星还可以观测全球气候现象,为科学家们研究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数据。

2. 通信和互联网:卫星通过无线电通信技术,实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通信。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摘要:一、引言1.科学教育的意义2.课程目标和内容二、课程教学策略1.引导探究式教学2.理论联系实际3.激发学生兴趣三、课程教学重点1.生命科学2.物质科学3.地球与空间科学四、课程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2.小组讨论3.观察与分析五、课程评价与反思1.学生学习成果评估2.教学策略调整3.课程持续改进正文: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单元教师用书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多个领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运用实验教学、小组讨论和观察分析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观察与分析则有助于学生养成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使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2023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3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3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
册教案
目录
1. 课时1 教案
- 主题:xxxx
- 研究目标:xxxx
- 教学步骤:xxxx
2. 课时2 教案
- 主题:xxxx
- 研究目标:xxxx
- 教学步骤:xxxx
3. 课时3 教案
- 主题:xxxx
- 研究目标:xxxx
- 教学步骤:xxxx
...
课程简介
本册教案是针对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
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案按照每个课
时进行安排,包含教学主题、研究目标和详细的教学步骤。

使用说明
- 所有教案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编写,确保学生能够容易理解
和掌握课程内容。

- 教案的设计遵循简单策略,没有复杂的法律问题和引用未经
确认的内容。

- 学生应按照课时顺序使用教案,确保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 教案可供教师参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补充。

版权声明
本教案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传播。

教案中引用的内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作者进行修改或删除。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3《四季的形成》教案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3《四季的形成》教案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3《四季的形成》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

本课设计了一个主要活动“探究四季的形成”,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有关。

应用与拓展“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制作、观测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注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四季的成因。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归纳出四季的成因。

2.能说出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能举例说出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科学思维:1.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2.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探究实践:1.能从四季的事物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获取有关四季形成的信息。

4.能用科学的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

(4)态度责任:1.能对四季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地球仪4个、灯泡1个、立柱(小棍)4根、塑料条(带刻度)4块、同一地点四季图片4张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四季图片)这组四季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四季的风景,知道了四季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关于四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提问: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二)分析思考,作出假设1.讨论:(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2)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2.假设:四季形成可能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教案2(2023春)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教案2(2023春)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1.昼夜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现象。

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探究地球的运动”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1.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2.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1.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

[态度责任]1.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日心说”视频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小学科学第4课《认识科技革命》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冀人版)

小学科学第4课《认识科技革命》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冀人版)

小学科学第4课《认识科技革命》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冀人版)科技革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结构。

小学科学的第4课《认识科技革命》旨在让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科技革命的背景、特点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将介绍科技革命的背景。

科技革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从工业革命开始,逐渐演变为信息科技革命。

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在信息科技革命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技革命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速度快。

与以往的革命相比,科技革命的发展速度更快,变化更加剧烈。

例如,从最初的大型计算机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这种快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此外,科技革命的广泛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科技革命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医疗、交通等等。

它的广泛性使得人们在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和变革。

最后,我们将探讨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取代了人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信息科技革命中,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购物和交易的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此外,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和获取信息。

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人们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交流和分享生活。

最重要的是,科技革命对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现如今,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环境。

通过学习科技革命,学生们将更好地了解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科学教学计划是教师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The science teaching plan is an important task designed by the teacher.2.科学教学计划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要求。

The science teaching plan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quirements.3.在制定科学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

When making a science teaching pla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ing interests ofthe students.4.科学教学计划应该包括观察实验、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等内容。

The science teaching plan should include observation experiments,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scientific exploration.5.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该符合国家相关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plan should comply with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standards.6.科学教学计划还要包括学生的评价和测试安排。

The science teaching plan should also include student assessment and testing arrangements.7.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的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eaching plan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and careful design by the teacher.8.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工程师的发明创造》教案2(2023春)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工程师的发明创造》教案2(2023春)

10.工程师的发明创造【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工程师与发明家的发明创造”目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国内外一些工程师和发明家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活动2“屠呦呦与青蒿素”目的是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屠呦呦发现并研制出青蒿素的过程,学习她为追求科学真理保持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科学精神。

应用与拓展“收集工程师与发明家的事例”目的是通过搜集资料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工程师与发明家利用科学原理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感受发明创造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工程师和发明家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工程师与发明家利用科学原理进行发明创造的实例。

【学习背景】工程师是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

发明家是指能创造新装置、新设计或新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和影响人类生活水平,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能在人类发明史上做出伟大贡献,在发明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工程师与发明家,他们基于科学原理的发明创造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前,学生了解了很多工程师与发明家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比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蔡伦改进造纸术,钱学森制造出中国第一枚导弹,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瓦特改良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和电灯等。

因此,六年级学生对工程师和发明家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并不陌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能举例说出工程师与发明家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事例。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屠呦呦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3.能说出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9课《漂浮的船》(教案)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9课《漂浮的船》(教案)

第9课《漂浮的船》教案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某些物品漂浮能力的强弱。

能力目标:能简单的叙述船的发展过程。

情感目标:能对船在水上漂浮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某些物品漂浮能力的强弱。

难点:了解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浮着。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软陶泥、木头、塑料、铁、橡皮泥、水槽、图片、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引导:(出示船的图片)观看以上图片,图片中的是什么?船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水路运输的主要工具,它能够运送大量的货物或游客,方便人们生活。

2.提问:这些船分别用什么材料制造的?不同材料的船为什么都能够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下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漂浮的船》。

【设计意图】看水上飘着的船,加上教师提问,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二)探究新知1.物体的沉浮(1)教师引导:我们身边的物体由各种材料构成。

把大小、形状相同或质量相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2)提问: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一样吗?(3)根据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材料:大小相同的木头、塑料、铁、橡皮泥和水槽等实验方法:1.将大小相同的木块、塑料、铁和橡皮泥放入水中2.观察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请小组之间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一会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木头和塑料在水面上,铁和橡皮泥沉入水底。

教师: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讨论:学生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小结:像木头、塑料等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漂浮能力强;像铁、橡皮泥等沉在水底的材料,漂浮能力弱。

不同的材料漂浮能力不同。

2.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导:前面我们做了实验,知道了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那我们能不能改变某种材料物品的漂浮状态呢?提问:软陶泥沉在水底,用什么方法能让它浮在水面上?讨论:小组之间展开讨论;教师:根据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的强弱,可以利用其它材料。

汇报:请小组代表发言小结:可以将软陶泥捏成船的形状,软陶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仿生建筑模型大比拼(一)》教案2(2023春)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仿生建筑模型大比拼(一)》教案2(2023春)

20.仿生建筑模型大比拼(一)【教材分析】本课以工程实践为主线,设计了“任务”“调研”和“设计”三个活动。

“任务”的目的是通过创设“仿生建筑模型征集令”情境,指导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根据任务提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调研”的目的是通过网络、采访、考察等途径,引领学生获取与主要问题有关的信息。

“设计”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运用“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风格各异的建筑”等单元的科学知识,结合通过调研获取的有关仿生建筑的信息,利用概念图进行设计分析,采用头脑风暴和“组合法”构思多样的作品方案,利用草图把构思的方案呈现出来,并进行交流与筛选。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制作仿生建筑模型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设计制作仿生建筑模型方案。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能说出制作仿生建筑模型需要考虑结构系统、供水系统、采光系统和供暖系统等。

2.能说出设计仿生建筑模型的过程和方法。

3.能说出人们的需求促进了仿生建筑技术的发展。

[科学思维]1.能用概念图、图表、草图等方式呈现设计仿生建筑模型的过程和结果。

2.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与筛选。

[探究实践]1.能根据不同任务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2.能通过网络、采访、考察等方式获取主要问题的相关信息。

3.能采用“头脑风暴”“组合法”等方法设计制作仿生建筑模型的方案。

[态度责任]1.能对设计仿生建筑模型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制作方案。

3.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制作方案。

4.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教师准备】有关仿生建筑的图片或视频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仿生建筑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1. 研究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2. 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3. 了解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第二单元:物质的分析与使用1. 研究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了解常见物质的分析方法与使用途径。

3. 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

第三单元:力与简单机械1. 研究力的概念、分类和测量方法。

2. 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进行简单的实验,理解力和简单机械的作用。

第四单元:能量与能量转化1. 研究能量的概念和形式。

2. 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3. 探究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 探究式研究:通过实际观察、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研究兴趣。

- 合作研究: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合作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估。

-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描述和分析能力。

- 作业评估:定期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考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理解能力。

5. 教学资源- 教材:使用《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6. 教学计划安排- 按照每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 每周安排科学课程的时间,确保课程进度和教学质量。

以上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7课《蝙蝠与雷达》(教案)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7课《蝙蝠与雷达》(教案)

第7课《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蝙蝠在夜间飞行自如的原因。

能力目标:能说出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能对雷达的发明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蝙蝠是怎样在夜间飞行自如的。

难点:了解雷达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图片、视频资料、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飞虫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引导:蝙蝠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中,蝙蝠能够在夜晚灵活地捕食昆虫。

雷达: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出示图片)2.提问:1.蝙蝠是怎样在夜晚捕食昆虫的?2.雷达捕获目标信息与蝙蝠捕食昆虫有什么相似之处?下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7课《蝙蝠与雷达》。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看图片,加上老师的引导说明,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1. 蝙蝠捕食的奥秘(1)教师引导:18 世纪前后,科学家就曾做过实验,蒙上双眼的蝙蝠依然能够飞行自如,但是如果塞住蝙蝠的双耳、封住它的嘴后,它们就会在黑暗中乱撞。

(2)提问:为什么塞住蝙蝠的双耳和封住它的嘴后,它们就会在黑暗中乱撞?讨论:小组内展开讨论汇报:请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蝙蝠的飞行可能与他们的耳朵和嘴有关。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3)根据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验材料: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测距仪、飞虫模型等。

实验方法:1. 打开仪器电源开关,将飞虫模型放置在传感器前方,观察显示的数据。

2. 前后移动飞虫模型,观察数据变化。

3. 遮挡超声波传感器,移动飞虫模型,观察数据变化。

教师出示实验过程图片,观察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填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根据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接收反射波,利用超声波测距仪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

教师:比较超声波实验与蝙蝠捕食有哪些相同点?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蝙蝠发现并捕食昆虫的过程。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
摘要:
一、单元概述
1.单元主题
2.单元目标
3.教学内容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
2.教学步骤
3.课堂活动设计
三、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
2.网络资源
3.课外实践资源
四、教学评价
1.评价方法
2.评价标准
3.教学反思
正文: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师用书的内容包括了单元概述、教学建议、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在单元概述部分,教师用书明确了本单元的主题、目标和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探索科学”,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部分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同时,教师用书还提供了一系列课堂活动设计,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展示分享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资源部分列出了教材资源、网络资源和课外实践资源。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教学评价部分,教师用书明确了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0页精品】河北人民《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50页精品】河北人民《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一、常见的建筑教学目的: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4.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5.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6.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教学重点:1.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2.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建筑的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谈自己家乡的建筑物。

2.谈谈自己所见所闻——建筑物情况。

二、学习新课:(一)房屋的变化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

教师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能够遮风避雨的山洞作为自己的房屋。

你知道从天然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吗?引起房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或上网来获取资料。

再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

学生围绕上面的问题独立获取信息。

教师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可以围绕上面的问题,阅读课文中的资料。

(2)选择适合探究题目的网址和书籍以搜集资料:参考网址:中国建筑万维网。

(3)将得到的信息,及时记录在资料卡片中。

(4)利用第4记录表格,有重点地列举出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如天然山洞,树巢,可以动的草棚或兽皮帐篷,土屋,砖瓦民居,故宫,白金汉宫,美国白宫,纽约的玻璃大厦,摩天大楼等,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主要材料,主要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

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然后围绕着房屋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记录表中分析:建筑物在外形,材料,结构,功能以及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些规律或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常见的建筑教学目的: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4.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5.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6.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教学重点:1.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2.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建筑的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谈自己家乡的建筑物。

2.谈谈自己所见所闻——建筑物情况。

二、学习新课:(一)房屋的变化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

教师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能够遮风避雨的山洞作为自己的房屋。

你知道从天然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吗?引起房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或上网来获取资料。

再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

学生围绕上面的问题独立获取信息。

教师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可以围绕上面的问题,阅读课文中的资料。

(2)选择适合探究题目的网址和书籍以搜集资料:参考网址:中国建筑万维网。

(3)将得到的信息,及时记录在资料卡片中。

(4)利用第4记录表格,有重点地列举出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如天然山洞,树巢,可以动的草棚或兽皮帐篷,土屋,砖瓦民居,故宫,白金汉宫,美国白宫,纽约的玻璃大厦,摩天大楼等,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主要材料,主要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

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然后围绕着房屋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记录表中分析:建筑物在外形,材料,结构,功能以及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些规律或趋势。

4。

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帮助学生做适当的分析归纳小结。

5。

请学生课下搜集各个地区房屋的图片和国内外著名建筑物的图片。

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建筑工具和建筑机械得到了发展。

建筑材料经历由天然的树枝,泥土,石料,到人造的砖瓦,石灰,水泥,玻璃,钢铁等。

冉到合成的塑料,纤维,纳米材料。

建筑由原始的石器到金属,斧,锯等。

建筑机械由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机械化到自动化。

第二课时一、导入说说房屋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一)不同风格的房屋1.指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2~3幅不同地区的房屋图片。

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

教师先对活动的方法和过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出示记录表,指导学生整理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课文中的图片,阅读有关书籍或上网来获取信息,利用表来整理信息。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并分析不同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一向的不同,这些不同特点的房屋是怎样与当地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可以尝试提出“如果在江苏搭建四台院或内蒙古搭建土房是否合适”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不同环境下房屋各具特色。

2.指导学生分析房屋的构成。

(1)教师讲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但它们在构成方面都有一定的层次。

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2)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让学生说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然后师生共同概括出楼房的构成。

并用下面的简图表示(也可逆向表示):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3)指导学生独立分析一种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并用简图表示出来,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结构与系统的关系。

(4)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分析结果。

(二)不同功能的建筑1.布置活动任务。

2.教师提问:除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外,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呢教师出示学校,医院,纪念碑,寺庙,长城,杨浦大桥,都江堰,圣彼得堡大教堂,北京天坛等建筑物的课件。

3.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建筑物,讨论有什么用途。

4.指导学生对自己搜集到的图片进行分类。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制定标准再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将分类的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

三、小结: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2.交流展示分类的结果。

3。

举例说明自己周围的建筑物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给建筑物进行分类,如砖瓦结构的,钢筋结构的等等。

三、作业:了解自己周围的建筑物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教学板书:一、常见的建筑房屋的变化教学札记:二、巧妙的结构教学目的:1,。

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

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3。

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从周同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

4。

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5.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

教学重点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

教学准备:各种结构不同的建筑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一节不同风格的房子二、学习新课:(一)常见建筑物的结构1.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⑴出示几幅典型建筑物的图片,如赵州桥,钢架结构的加油站,球形结构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安普卡特中心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有什么特点,说一说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

⑵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提出问题:不同结构的建筑物与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2.指导学生观察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

(I)教师提出活动的任务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或自己收集到的建筑物的图片,观察它们什么形状和结构的;(2)学生分组观察建筑物的图片,并利用绘图的形式将它们记录下来;(3)将自己搜集的建筑物图片与小组的同学交换。

并进一步观察。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各组典型的建筑物图片,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强调某些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如赵州桥是拱形结构。

美国佛里达州的安普卡特中心是球形结构,泰姬·马哈尔陵是圆屋顶结构,英吉利海峡地下隧道是柱形结构,金字塔是三角结构,埃菲尔铁塔是框架结构。

4.指导学生分析建筑物的结构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自己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

井将分类的结果用概念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5.,鼓励学生将自己或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其他同学,请同学在相应的结构中补充更多的建筑物。

6.建筑物结构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结构的小同,如:三角形,立方形,圆柱彤,球形,圆锥形,弓形,弧形等(2)屋顶结构的不同。

如平顶,圆顶,弧形顶,棱形顶等。

(3)墙体结构的不同,如支柱,管状,实心,空心,框架等。

(4)材料结构的不同,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士结构,混合结构,砖木结构,其他结构(竹结构,砖拱结构,窑洞)等。

第二课时一、导入:说说常见的建筑有哪些结构。

二、新授:(一)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1)教师出示赵州桥,空心的楼板或立柱,埃菲尔铁塔的挂图或课件,提问:这些建筑物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看谁提出的问题多,并且有探究的价值。

(2)指定学生汇报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及时地进行板书。

(3)让学生选择一个或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2.制订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

可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来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参照教科书中的实验项目,来制订实验方案。

3.实验观察。

实验分3步进行:(1)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2)将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模型;(3)改变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尝试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研究。

4,分析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形状和结构与受力大小的实验结论。

5.实践运用。

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某种建筑物在选材和结构设计上具有哪些科学道理。

(二)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1.从书插图中选择其一或其二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尤其是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进而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从整体上观察它的外形结构有什么特点,从局部观察它的花纹是什么样的。

2.参照上述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书(或其他图书)中其他生物或物体的结构。

分析其特点,举…与其结构雷同的建筑物。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观察分析的结果,适时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词汇描述自然界中,尤其是生命世界中一些结构的精致,巧妙,奇特,从而帮助学生欣赏,感叹自然事物结构之美。

(三)“科学在线”——指导学生阅读,了解人们怎样受到生物的启示来发明仿生建筑。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建筑。

比一比准的没计更新颖,独特。

三、小结:作业:仿生建筑设计——一建筑物图教学板书:二、巧妙的结构整体结构不同,屋顶结构不同,墙体结构不同,材料结构不同教学札记:三、美丽的建筑教学目的:1.能从多个片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体会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2.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建筑的特色。

3.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4.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如是否环保等)作出自己的评价。

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1.能从多个片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体会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2.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建筑的特色。

教学难点:1。

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2。

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如是否环保等)作出自己的评价。

并说明理由。

教学准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畅谈家乡不同风格的建筑物。

二、学习新课:(一)欣赏建筑美1.出示悉尼歌剧院,台湾日月潭慈恩塔,颐和园长廊等画面。

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建筑物美在哪里?2.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自身的美。

(1)检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各种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图片。

(2)提示学生观察建筑物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功能,美在哪里?(3)学生分组先观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