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生色团(发色团) 含有n→π*或π→π*的基团。 例:C=C;C=O;C=S;—N=N— 等
3.助色团 含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 例:—OH,—OR,—NH—,—NR2—,—X 4.红移(长移)、蓝移(短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或采用不同溶
剂后: 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叫红移 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增色效应、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
6.吸收带 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称做吸收带 εmax>104 → 强带 εmax<102 → 弱带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四、吸收带类型和影响因素
(一)吸收带类型 • 1.R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π*跃迁产生(C
分子中价电子(外层电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 辐射发生电子能级跃迁
(吸收能量=两个跃迁能级之差)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1.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从有机物化学键的性质来看,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
电子主要有三种,即形成单键的σ 电子,形成双键π 电子以及 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

243 nm 305 nm
迁移
长移 短移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 体系pH的影响
OH OH
O
H+
苯酚在不同pH时的紫外吸收光 谱
=O;C=N;-N=N- )
• λmax≈ 300nm, max<100
• 溶剂极性↑,λmax↓ → 蓝移(短移) 2.K带:由共轭双键的π→ π*跃迁产生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用于分析物
质的化学结构和浓度。

它基于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

紫外-可见光谱是通过将被测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
用一束紫外-可见光照射样品,并测量样品对光的吸收来进行的。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原理基于被测物质分子电子的激发和跃迁。

当物质处于基态时,其分子处于低能级的电子轨道上。

当紫外-可见光照射被测物质时,光子的能量能够被物质中的电
子吸收,使其跃迁到高能级的轨道上。

这种电子跃迁导致了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峰。

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吸收特性,这是由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决定的。

不同的分子或化学键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通过测量光通过样品后的强度变化,可以得到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通常以波长(nm)为单位进行测量。

在可
见光范围内,波长较长的光产生红色的吸收峰,而波长较短的光产生紫色的吸收峰。

在紫外光范围内,波长较长的光产生较低能级的吸收峰,而波长较短的光产生较高能级的吸收峰。

通过分析样品吸收光谱的形状和位置,可以确定样品中的物质种类和浓度。

此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还可以用于分析反应
动力学、鉴定物质和定量测量等应用。

物质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是

物质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是

物质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是
物质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是分子内的电子能级
间的跃迁所引起的。

在化学中,分子通常由许多原子组成,每个原子都有一定数量的电子。

这些电子在分子中的各种能级上存在,能级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分子的光谱特性。

当物质受到紫外-可见光的照射时,其中的电子会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上。

然后,这些电子可能会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释放出一定能量的光子。

这些光子的能量与波长对应于紫外-可见光的光谱范围。

具体来说,当分子处于基态时,其电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轨道上。

当分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激发态,即更高能量的原子轨道上。

这个过程中,吸收的能量必须与分子内的电子能级之差相对应。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特性。

因此,物质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是分子中的电
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吸收光的能量与波长对应于紫外-可见光的范围。

波谱分析第6章 紫外可见光谱(1)

波谱分析第6章 紫外可见光谱(1)

图 分子轨道的能级和电子跃迁类型
s*
*
E
n

s
跃迁能量大小:
σ→σ* > n →σ* > π→π* > n→π*
仅在远紫外区可能观察到它们的吸收峰。
杂原子非键轨道中的电子向σ*轨道的跃迁,一般在 200 nm左右。
电子由成键轨道向*轨道的跃迁。如具有一个孤 立键的乙烯,跃迁的吸收光谱约在165 nm。分子中 如有两个或多个键处于共轭的关系,则这种谱带将 随共轭体系的增大而向长波方向移动。
max
254nm
270nm
红移和蓝移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在峰旁边一个小 的曲折称为肩峰;在吸收曲线的波长最 短一端,吸收相当大但不成峰形的部分 称为末端吸收。整个吸收光谱的形状是
鉴定化合物的标志。
吸收带分类
根据电子和轨道的种类,可以把吸收谱带分为四 类: K 吸收带、R 吸收带、B 吸收带和 E 吸收带。
图 (a) Frank-Condon原理示意图
(b) 紫外光谱的精细结构
6.1.2 电子跃迁选择定则(Selection rule)
跃迁必须遵守选择定则
理论上,允许的跃迁,跃迁几率大,吸收强度高( max大);禁阻的跃迁,
跃迁几率小,吸收强度低或者观察不到。 实际上禁阻的跃迁也可以观察到,只是其强度要比允许跃迁要小得多。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6.1.1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分子吸收10~800nm光谱区的电磁波而产生的吸收光谱。该数 量级能量的吸收,可导致分子的价电子由基态(S0)跃迁至高能 级的激发态(S1, S2, S3, …) 紫外-可见光区分为三个区域: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和解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和解析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 吸
收曲线(最大吸收波长 max)。
2020/5/24
蓝 ➢黄 450~480nm 580~600nm
10
★吸收曲线的讨论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光度不同。 吸光度最大处
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 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 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 同。
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2020/5/24
19
3.偏离朗白—比耳定律的原因 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时,发现: 标准曲线常发生弯曲(尤其当溶液浓度较高 时),这种现象称为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引起这种偏离的原因: (1)入射光非单色光。
仪器的非理想引起的 (2)溶液不均匀。 (3)溶液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布格(Bouguer)和朗白(Lambert)先后于1729年
和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
的关系。A∝b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
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
A∝ c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白—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
式为: A=lg(I0 / It)= εb c
T It
AlgT
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
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 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 测物浓度无关。 (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2020/5/24
18
(4)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 是不同的。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以εmax表示。
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 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 介质不均匀性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尔定律在均匀、非散射时可成立,当介质不均匀,或有胶体、乳浊、悬浮体存
在时,入射光除了被吸收外,还有反射、折射损失,故所测A值比实际吸收要大许多,导 致偏离比尔定律。
引起工作曲线弯曲的原因还有一些,如:溶质的性质变化、操作不当等等。
§ 2.3 影响显色反应的若干因素 (一) 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2、分子吸收光谱
①电子光谱 在多原子分子中,分子轨道中有许多电子能级,平时各电子都尽先进入低能级,处于基态。当
有光波照射这些分子时,轨道中的电子会吸收光波中的某些波长的光,使这束光中缺少某些波长的 光。电子本身将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上。
象这样的情况下,被吸收的光往往波长较短,在紫外和可见光范围。本章主要讨论这一部分内 容。
红色), 1﹕3(pH 8~11.5 黄色,最稳定)三种不同颜色的络合物生成。
3、温度的影响:一般在室温.有些需加热. 4、显色时间的影响
5、溶剂的影响:可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 6、共存离子的影响:
§ 2.4 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 仪器测量误差
在吸光光度分析中,除了各种化学条件所引起的误差外,仪器测量不准确也是误差的主要来源。 任何光度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误差,这种误差可能来源于光电池不灵敏、光电流测量不准和光源不稳
§ 2 光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度分析法的特点 1、适用范围:常用于测定试样中1%~10-3 %的微量组分,甚至可测定低至10-4 %~10-5 %的痕量组份。目 前,随着仪器和方法的改进,有的已达10-9 %。一般情况下,相对误差为2~5 %,这在微量分析中已是十 分精确的了。 2、特点:灵敏、快速、准确、简便。
cF2e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例:
-C-C- 如:乙烷: max=135nm C-H 如: 甲烷: max= 125nm
2) n * 跃迁
分子中未共用n电子跃迁到* 轨道
化合物种类:凡含有n电子的杂原子的饱和化合物
特点: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高
位置:远紫外光区和近紫外光区

150-250nm

ε=100 ~ 1000 L·cm-1 ·mol-1
Mn+-Lb- M(n+1)+-L(b+1)- (hν) [Fe3+-SCN-]2+ [Fe2+-SCN]2+ (这就是配合物λmax=490nm为血红色原因)
金属配合物的电荷转移吸收光谱,有三种类型:
1. 电子从配体到金属离子: 相当于金属的还原; 2. 电子从金属离子到配体; 产生这种跃迁的必要条件是金属离子容易被氧化
白炽光源: 热辐射光源:可见光区,340-2 500nm,影响因素:灯电压
如 钨丝灯和卤钨灯; 气体放电光源: 气体放电发光光源:紫外光
否相同。 在进行紫外光谱法分析时,必须正确选择溶剂。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光源 λ1、 λ2、 λ3、 …、 λn
分光系统
λmax
调制放大 记录系统→显示A
检测系统 光→电
I0→样品池→ It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组成部件
光源
分光系统
样品池
检测系统
记录系统
1、光源
1.光源:提供入射光的元件。
3.电子从金属到金属
配合物中含有两种不同氧化态的金属时,电子可在其间转移,
这类配合物有很深的颜色,如普鲁士蓝 (磷、砷)钼蓝 H8 [SiMo2O5(Mo2O7)5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n→π* < π→π* < n→σ* < σ→σ*
11:51:47
2
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
才能发生跃迁;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 吸收波长λ <200 nm; 例:甲烷的λ max为125nm , 乙烷λ max为135nm 。 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 作为溶剂使用;
max(甲醇) max(水) max(氯仿)
n → p*跃迁:蓝移; ;
max(正己烷)
p → p* n → p*
230 329
11:51:47
238 315
237 309
243 305
溶剂的影响
苯 酰 丙 酮 1 1:乙醚 2:水
2
250
300
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 消失;
11:51:47
11:51:47
11:51:47
精品课件!
11:51:47
精品课件!
11:51:47
(三) 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内π→π*跃迁 金属离子的微扰,将引起配位体吸收波长和 强度的变化。变化与成键性质有关,若共价 键和配位键结合,则变化非常明显。 茜素磺酸钠: 弱酸性介质:黄色(λ max=420nm) 弱碱性介质:紫红色(λ max=560nm )
一、有机物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一)电子跃迁类型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三种电子跃迁的结果: σ电子、π电子、n电子。 s*
E p 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反键轨道。
s
H
C H
OnKR Nhomakorabeap*
E,B
n
p
s
当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 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为:

紫外-可见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键轨道, π→π* 跃迁较复杂,可以有不同的激发态。苯 有三个吸收带。
取代苯 烷基取代苯:影响小,由于超共轭效应,导致红移,
降低B- 带的精细结构; 助色团取代苯:n 电子与苯环形成 p-π共轭,导致红移,
增强B-带的强度,降低B- 带的精细结构
连有推电子基团的红移强弱顺序为: CH3 < Cl < Br < OH < OCH3 < NH2 < O-
同环双键母体 253 两个延长双键 60 三个环外双键 15 五个取代烃基 25 —————————
353nm
IV
具有四个以上双键的共轭体系,K- 带λmax 和εmax 值按规则计算:
λmax = 114 + 5M + n(48.0-1.7n) – 16.5 Rendo -10 Rexo εmax = (1.74 x 104) n
红移 紫移
取代苯的λmax 值经验计算参数 λmax = 203.5 + 取代基位移值 (误差有时较大)
Scott 规则
多核芳香族化合物:总体红移。 多联苯以及苯并多环
杂环芳香族化合物
六元环:较苯的吸收加强;并产生 n→π* 跃迁;
五元环:类似双烯。
6. 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 外部因素:
溶剂:纯度极其重要;极性影响复杂; 浓度:控制吸光度为0.7-1.2范围; 样品池:应不影响样品对紫外的吸收;
内部因素: 位阻:
平衡体系的紫外光谱:
一些极性化合物,在极性或pH 不同的溶剂中 光谱有较大的变化,如互变异构平衡及酸碱平衡:
中性
碱性
7. 紫外光谱解析
缺点:只提供分子中共轭体系和一些基团的结构信 息,不能推知分子结构。

第三章紫外光谱和质谱

第三章紫外光谱和质谱

③ π-π*跃迁
是π电子从π成键向反键π*轨道的跃迁,含有π电子基团的不饱和有 机化合物,都会发生π-π*跃迁,如有 、 等的有机化合
物。π-π*跃迁所需的能量比σ-σ*跃迁小,也一般比n-σ*跃迁小,吸收 峰一般在200nm附近。
π-π*还具有以下特点:
吸收波长一般受组成不饱和键的原子影响不大,如 及 的λmax 都是 175 nm;摩尔吸光系数都比较大,通常在104以上,为强吸收带;
特点:光谱原理简单,识谱容易,信息量较少, 应用仍较广泛。
一、基本原理
1.紫外光谱的产生 E = E0 + E平动 + E转动 + E振动 + E电子 图中A、B表示不同能量的两个电 子能级,在每个电子能级中还分 布着若干振动能量不同的振动能 级,它们的振动量子数V=0、1、 2、3…表示,而在同一电子能级 和同一电子能级和同一振动能级 中,还分布着若干能量不同的转 动能量,它们的转动能级数J=0、 1、2、3……表示。 在分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能级变化ΔE中,电子能级跃 迁的能量变化ΔEe是最大的,一般在1~20eV之间, 它对应的电磁辐射能量主要在紫外-可见光区。
3.某些常见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① 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 饱和烃中只有σ键,即只有σ电子,因此只能产生σ-σ*跃 迁,饱和烃的取代衍生物引入具有未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 可以产生n -σ*跃迁,吸收波长变大 。 如CH4的吸收波长为125 nm,而CH3Cl、CH3Br和CH3I的 吸收波长分别为173、204 和258 nm。 饱和烃是测定紫外-可见光谱时的良好溶剂。 ② 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可以产生σ-σ*跃迁和π-π*跃迁,一般在近紫外光区,为强吸收带在 分析上较有实用价值。 不饱和烃中,如果存在着共轭体系,共轭使电子离域大,-*能 量降低,跃迁几率增加,吸收波长变长,吸收变大。共轭程度越大, 则λmax越大,εmax也越大。 如:乙烯(193 nm),1,3-丁二烯(217 nm),己三烯(258 nm),辛四 烯(300 nm) 在共轭体系下,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又称为K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6.生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如果某生化反应中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发生变化, 则可以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反应进行的快慢 即反应的动力学。例如在酶反应中,底物的减少会使 其吸收幅度下降,产物的吸收峰幅度增加,因此可以 利用底物或产物吸收峰的变化来研究反应的进行情况 及其反应速度。
乳酸脱氢酶
乳酸盐 + NHD+
2. 纯度的检验
如果有机物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明 显的吸收峰,而杂质在紫外区区有较强 的吸收,则可利用紫外光谱检验化合物 的纯度。
3. 样品浓度的测定
根据吸收定律: A=εcl
同一物质的消光系数ε是一定的,因 此在光径相同的样品池中,A与样品浓度c 成正比。
• 比较法
• 标准曲线
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波 长最佳处分别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然后 一浓度为横坐标,以相应的A为纵坐标绘制出 标准曲线。
1. 化合物的鉴定
利用紫外光谱可以推导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骨架 中是否含有共轭体系,如CH2=CH-CH=CH2 , CH2=CH-CH=O ,CH2=CH-C≡N ,苯环等,利用 紫外光谱鉴定有机化合物远不如利用红外有效,因 为紫外光谱特征性不强。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具有环状共轭双键
鉴定的方法
时,测量到的透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差即为样品 对入射光的吸收。
Io
It
A=lg(Io/It)
二.紫外光谱的特点
1. 紫外吸收光谱所对应的电磁波波长短,能量大, 反映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的情况,主要用于
共轭体系及芳香族化合物的分析。
2. 但是由于谱峰宽,重叠多,而不是像红外吸收 光谱或核磁共振谱那样得到的是各个特定化学 键的峰。
丙酮酸盐 + NADH + H+

有机波谱解析-第二章 紫外光谱

有机波谱解析-第二章 紫外光谱
中,极性溶剂对电荷分散体系的稳定能力使激发态的能量降低 程度大于基态能量降低程度。导致,△E较在非极性溶剂中减 小,吸收带红移。
C
Hale Waihona Puke n<pOC
C
p*
n > p p*
n
n C
p* p
p*
n
p n 非极性
p
O 非极性
C C
p
极性
极性
n → p*跃迁:兰移; ; pp np
(4)尽量和文献中所用的溶剂一致。
(5)溶剂挥发性小、不易燃、无毒性、价格便宜。
5. 电子跃迁的类型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价电子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的,有机化 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三种电子跃迁的结果:σ电子、 π电子、n电子。 s* n p* H C O
s
p E 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反键轨道。
各种电子能级的能量及电子跃迁类型如右图
3. 紫 外 光 谱 图
横坐标:波长或频率 纵坐标:吸光度(A) 或 透过率(T)
紫外光谱(图)的特点: 吸收谱带少; 吸收谱带宽; 通常以谱带吸收最强的波长表示谱带位置,称 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是分子的特征常数, 与分子电子结构相关,可推测化合物中生色团类 型和共轭大小; 吸收强度以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 (εmax)表示,也是分子特征常数和鉴定化合物 的重要依据。
H H c H
取代基 红移距离 -SR 45(nm)
c H
max=162nm 助色基团取代 p
-NR2 40(nm) -OR 30(nm)
p*(K带)发生红移。
-Cl 5(nm) CH3 5(nm)
(2)共轭烯烃中的
p → p*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过渡金属离子(中心离子)具有能量相等的d轨道,而 H2O,NH3之类的偶极分子或Cl-,CN-这样的阴离子(配 位体)按一定的几何形状排列在过渡金属离子周围(配位), 使中心离子的d轨道分裂为能量不同的能级。
若d轨道原来是未充满的,则可以吸收电磁波, 电子由低能级的d轨道跃迁到高能级的d*轨道而产 生吸收谱带。所以这类跃迁吸收能量较小,多出现 在可见光区。
分子轨道 对称 波函数ψ 操作
符号不变 符号改变
g型轨道,ψg,对称波函数 u型轨道,ψu,反对称波函数
允许跃迁要求电子只能在对称性不同性的不同能级之间跃迁
例:g→u 允许 g→g 禁阻 u→u 禁阻
1.3.1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
现以羰基C=O为例来说明电子跃迁类型。
HC O n
s
Hp
碳上2个电子,氧上4个电子,形成σ、π、n、π*、σ*轨道
即 E=Ee+Ev+Er ΔΕe>ΔΕv>ΔΕr
(1) ΔEr=0.005~0.050eV λ = 250~25μm 远红外光谱
(2) ΔEv=0.05~1eV λ = 25~1.25μm 红外吸收光谱
(3) ΔEe=1~20eV λ = 0.06~1.25μm 紫外-可见光谱
分子吸收 光谱的产生
紫外-可见吸收 光谱
组员:贺小云 吕丹丹
第一节 紫外光谱基本原理
1.1 概述 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1.3 电子的跃迁类型 1.4 常用光谱术语及谱带分类 1.5 影响因素
1.1 概述
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190~800nm的电磁波,使其电 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从而产生的吸收光谱称紫外-可见 吸收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简称紫 外光谱(UV-Vis)。又称为电子吸收光谱。

试说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试说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试说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一种分析技术,它基于物质在紫外-可见
光区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的原理。

其产生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解释:
1. 分子能级:物质的分子由一组能级构成,每个能级对应不同的能量。

在基态下,分子中的电子处于最低能级。

通过吸收光的作用,电子可以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这种跃迁需要特定的能量。

2. 能量差异:不同种类的分子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其分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异也不同。

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光子
的能量与电子跃迁所需能量的差异相对较小。

3. 吸收光谱:当物质处于基态时,紫外-可见光中的特定波长
的光通过物质时,分子中的电子可以吸收这些光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这种吸收现象导致物质对该波长的光的吸收增加,形成吸收峰。

4. 可见光区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针对分子能级之间的
电子跃迁,其中紫外光区域对应着高能电子激发态的跃迁,可见光区域对应着低能电子激发态的跃迁。

紫外光区域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对应着电子从基态到高能激发态的跃迁。

可见光区域波长较长,能量较低,对应着电子从基态到低能激发态的跃迁。

总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是物质分子在紫外-可见
光区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电子跃迁到激发态所需能量与光子的能量相匹配。

通过测量吸收光谱,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浓度等信息。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254
200
甲苯
261
300
含取代基时, B带简化, 间二甲苯 红移。
263
300
1,3,5-三甲苯 266
305
六甲苯
272
300
02:56:43
乙酰苯紫外光谱图
羰基双键与苯环共扼: K带强;苯的E2带与K带合 并,红移; 取代基使B带简化; 氧上的孤对电子: R带,跃迁禁阻,弱;
C H3
C
n p* ; R带
第一章 紫外吸收光谱
分析法
ultraviolet spectrometry, UV
第一节 紫外吸收 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principles of UV
一、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formation of UV 二、 有机物紫外吸收光谱 ultraviolet spectrometry of organic compounds
O
p p* ; K带
02:56:43
苯环上助色基团对吸收带的影响
02:56:43
苯环上发色基团对吸收带的影响
02:56:43
5. 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
H C
H C
H C
C H
顺反异构: 顺式:λmax=280nm; εmax=10500 反式:λmax=295.5 nm;εmax=29000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 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 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增 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 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02:56:43
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 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 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 max和吸 收强度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OO H
烯醇式:λmax=243nm,εmax=16000
纯度的控制和检验
a) 根据吸收光谱判断
含10-6M蒽的苯溶液
b) 根据lgε判断
苯溶液
例如:标准菲 lg 氯仿 4.10 max( 296nm )
现测得某菲的精制品 lg 氯仿 3.69,说明精制品不纯。 max( 296nm )
共轭基团相同的不同分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很相 似。
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较大的影响,且
影响较为复杂。改变溶剂极性,会引起吸收 带形状的变化。当溶剂极性变大,大多数化 合物的振动精细结构消失,吸收带变得更为 平滑,且使λmax发生位移,因此在研究化合 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时,需注意选择所使用的 溶剂。
仪器介绍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仪
生产厂家:Varian Company, USA 仪器型号:Cary 5000 性能指标
单色器
光栅:在镀铝的玻璃表面刻有数量很大的等宽度等间距条痕 (600、1200、2400条/mm )。
原理:
平面透 射光栅 透

光屏
利用光通过光栅时 发生衍射和干涉现象而分 双光束 一束光打到参照
一束光打到样品
光栅衍射示意图
M1 出 射 狭 缝
M2
样品制备
液体样品:需要稀释至一定的浓度,使其吸光值在0.1A-1A 需提供参照液体,定量需要做标准浓度曲线 固体样品:薄膜,玻璃等, 粉末样品:样品的量约为100mg,即样品的量能够铺满粉末样 品池
O=C–C =C
两分子具有相同的 共轭基团
紫外谱图提供的结构信息
(1)化合物在 220 - 800nm 内无紫外吸收,说明该化合 物是脂肪烃、脂环烃或它们的简单衍生物(氯化物、醇、醚、 羧酸等),甚至可能是非共轭的烯。
(2)220-250nm内显示强的吸收(近10000或更大),这表 明K带的存在,即存在共轭的两个不饱和键(共轭二烯或、 不饱和醛、酮)
a 比例常数,称为吸光系数
b 液层厚度,单位cm
c
浓度。当浓度c以g·L-1为单位,液层厚度b以cm为单位
时,吸光系数的单位为:L·g-1·cm-1
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
比较吸收光谱曲线法:
可以将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未知物的吸收光谱与标准谱图 进行比较来作定性分析。如果吸收光谱的形状,包括吸收光谱 的λmax、λmin、吸收峰的数目、位置、拐点以及等完全一致,则 可以初步认为是同一化合物。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基本原理
分子吸收光谱
振动能级与 转动能级跃迁
红外光谱 (λ: 0.75-1000 µm)
电子能 级跃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λ: 200-750 nm)
10-200 nm:远紫外;200-400 nm:近紫外;400-750 nm:可见光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由于分子吸收中每个电子能级上耦合有许多的振-转能级, 所以处于紫外-可见光区的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具有
光源 单色器
光束分裂器
比值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 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见光-近红外区:钨灯作为光源,其辐射波长范围在350~ 3730 nm。
紫外区:氘灯。发射190~350 nm的连续光谱。低于190nm 需接高纯氮气。 汞灯用于波长检定。 用积分球的检测器波长<2500nm。
单色器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一任波 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准光装置:透镜或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③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 ④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分光后所得单色光聚焦 至出射狭缝; ⑤出射狭缝。
棱镜: 玻璃350~3200 nm, 石英185~4000 nm 光栅:波长范围宽, 色散均匀,分辨性能好, 使用方便
波长范围:175-3300 nm 吸光度线性范围:0-8.0 Abs 波长精度:±0.08 nm(UV/Vis);±0.4 nm(NIR) 应用范围(Application area): 化学、生物、材料、医学和环境样品中无机有机成分 的定性、定量分析
分光光度计基本部件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
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带状吸收” 的特点。
分光光度法定性定量的依据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性的依据: 同一种吸光物质,浓度不同时,吸收曲线的形状相同,
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只是相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吸光度大小不同。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的依据: 吸光度的大小与其浓度相关,其定量关系符合朗伯-比
耳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定量分析)
A lg I0 abc I
判别顺反异构体
CC
H
H
顺式
λmax=280nm εmax=13500
H CC H
反式 λmax=295nm εmax=27000
共平面产生最大共轭效应, εmax大
判别互变异构体
O HO CH3 C C C OC2H5
H
O OH H
O HO
H
酮式:λmax=272nm,εmax=16
OH O CH3 C C C OC2H5
(3)250-290nm内显示中等强度吸收,且常显示不同程度的 精细结构,说明苯环或某些杂芳环的存在。
(4)250-350nm内显示中、低强度的吸收, 说明羰基或共轭羰基的存在。
(5)300nm以上的高强度的吸收,说明该化 合物具有较大的的共轭体系。若高强度吸收 具有明显的精细结构,说明稠环芳烃、稠环 杂芳烃或其衍生物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