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货币迷失”问题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新形势下中央银行缺少新的途径和手段有效调控基础货币投放。

随着直接货币政策向间接货币政策的转变,传统的中央银行贷款作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作用已消失,而作为新的间接货币政策重要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效果却不理想。

1995年到1999年末,四家国有银行再贷款余额从1.2万亿元下降至4900亿元。

至1999年末,中央银行贷款余额仅占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负债总数的6.3%。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量较小,使得公开市场业务没能替代再贷款而成为新的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

1999年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加政策性金融债券共7500万亿元,约占其总资产的11%。

但是人民银行1998年债券持有量仅增加702亿元。

1999”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1907亿元,虽占央行当年新增基础货币的50%左右,但如果减去外汇购入,债券购入量则只有900亿元。

同时,由于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和外汇占款增速减缓,也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投放。

第二,银行系统的垄断格局和过高的不良资产,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银行业80%以上的资产和负债,形成事实上的垄断。

从1996年~1998年,全社会贷款增量的68%是由这四家银行提供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货币政策的效应是由这四家银行决定的。

由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商业竞争不充分,加上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的比例过高,造成了信贷流量减少,影响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

近期,新成立的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本结束了对国有商业独资银行不良资产的接收工作,接收金额达1.4万亿元人民币。

此外,几十家股份制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类似,4.2万多家农村信用社,2893家城市信用社及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更是突出。

浅析我国“货币失踪”问题

浅析我国“货币失踪”问题
总之我们应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这一特定的约束条件并针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这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过渡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浅析我 国 “ 货 币 失踪 " 问题
薛瑞超

赵 文倩
要 :研 究表 明 ,我 国货 币供 应量与物价存在反 常规现象 ,两者并未显示 出同比例的增 长,因此 。考察和研 究 中国经济转轨 中 出现
表 =
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的 M2 / GD P一直 呈现 上升 趋势 ,2 0 1 2年 ,中 国的 M2 /G D P达 到 1 9 0 % ,同期 ,美 国 的数据 为 6 0 % 。这一 “ 超额 ” 货币供应与低 物价水平并存 的现象 ,大量 “ 迷 失货币” 的存在及其对传
F统计量 M 2 d o e s n o t G r a n g e r C a u s e C P I F D I d o e s n o t G r a n g e r C a u s e C P I 1 .8 6 4 .7 0
O. 89 6 7 6 8 0. 8 3 6 1 9 8 1 .1 25 1 4 4
3 . 8 6 0 2 4 4 I 1 . 8 4 3 2 0 l 8 . 6 7 8 5 8
3. 4z 2 1 61 3. 1 5 8 2 9 3 7 . 5 9 67 4 4
从 表 中可 以 看 出 ,除 去 C P I 对 自身 的影 响 ,F D I 增长 对 C P I 贡献率
( 三 ) 方 差 分 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 冲击对 内生变量变化 ( 通常用方差来 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 重要性 ,因此,方差分解 给出 对V A 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的金融改革(一)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的金融改革(一)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的金融改革(一)〔摘要〕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在各国金融改革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

按照金融深化理论,我国金融改革属于渐进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在吸取各国经验教训基础上审慎推进金融改革。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改革经济发展一、金融深化理论简介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葛利、肖和帕特里克等人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根据爱德华.肖的解释,金融深化是指“解除对实际利息率的限制,从而使其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刺激储蓄,提高投资收益率。

”①20世纪70和80年代,卡普(Kapur,1976)、加尔比斯(Galbis,1977)、马西森(Mathieson,1980)、弗赖伊(Fry,1980)等人先后建立了一些认证严密、实证性较强的金融抑制模式,从动态、实证的角度对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进行了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突破了70年代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理论的框架,多角度、多层面扩展了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性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自由化使利率提高后,低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项目会退出信贷市场,高风险借款人和高风险项目充斥,造成银行贷款项目质量下降和总体贷款风险上升,不利于银行部门的发展。

二、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金融深化论最早的“实验地”即拉美的南锥体三国,包括了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

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经济增长缓慢,通胀率高,财政赤字严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大,金融管制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摆脱经济面临的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进行了金融改革:放松对利率管制,允许利率自由决定;降低存款资金准备金率;放松外汇管制;对银行进行私有化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等。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提要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深化以来,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在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深化程度作出分析,并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金融深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抑制;金融约束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性增强及其国际地位提高,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转向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研究,将经典金融理论加以改造,使之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逐渐形成了金融发展理论。

其中,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

金融发展理论提出后在经济金融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对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金融深化理论综述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经历了两次划时代的革命:第一次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八十年代初期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如罗纳德·麦金农、爱德华·肖、约翰·格利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等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欠发达性”出发,认为经典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政府财政赤字政策实际上是在抑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活动,并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因此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金融深化。

第二次革命是以麦金农和马克威尔·弗莱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于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方法即金融自由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就一定能够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1、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初期,为迅速地把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大幅度地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在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下,普遍制定实施了封闭性的、计划指令性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金融深化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对于推动我国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金融功能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的一种发展趋势。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深化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

金融深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金融市场的深化。

金融市场的深化包括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各个市场的规模扩大和功能提升。

通过推动金融市场的深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金融市场的深化也可以增加投资者的选择,提高风险分散效应,降低金融风险。

其次是金融机构的深化。

金融机构的深化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能力的提升。

通过深化金融机构,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最后是金融监管的深化。

金融监管的深化是金融深化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金融监管的深化主要包括监管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监管机构的职能和能力的提升,监管制度和监管工具的创新。

通过深化金融监管,可以保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我国金融改革实践对金融深化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我国金融改革实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在金融深化方面,我国通过发展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市场,扩大了直接融资的比重,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革,增强了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通过加强金融监管,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秩序和金融系统的稳定。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深化已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的改革等方面。

金融深化的理论梳理对我们认识金融体系的深层次特征和规律,指导我国金融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金融深化的理论梳理入手,结合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探讨金融深化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一、金融深化的理论梳理1. 金融深化的内涵和特征金融深化是指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

金融深化的内涵主要包括:(1)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金融市场是金融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至关重要。

(2)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工具。

(3)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转型。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其改革和转型对金融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金融深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化的需求和制度化的改革。

市场化的需求是由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所驱动的,它促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变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制度化的改革则是为了优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二、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1.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金融深化的重要表现。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我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不断完善和创新。

沪深交易所的合并重组、证券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等都为金融市场的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也是金融深化的重要表现。

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投资、保险产品等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从传统的信贷业务向更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方向发展。

3. 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转型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转型更是金融深化的重要内容。

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金融经济的指导意义

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金融经济的指导意义

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金融经济的指导意义刘宇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摘要】作为一种能够彻底改变金融抑制不良现象、推动金融经济良性循环的根本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已经逐渐被许多重视金融经济水平提升的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在金融指导工作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不过目前为止,国际上应用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国家很多,取得的金融成果却是大相径庭的,既包括像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失败的例子,也有像一些亚洲国家应用成功的例子。

我国应该从这些应用理论指导相同而结果不同的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特征,创造出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金融深化发展战略方针,将金融深化理论的实效性发挥到最大。

下面作者就结合实际金融工作经验来简要谈谈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金融经济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融深化理论我国金融经济指导意义实践效果金融深化理论首次出现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为了更好地解决政府颁布的金融抑制政策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提出了金融深化措施以达到良好的促进金融经济增长的效果。

金融深化理论,具体表现在发展中国家金融中的举措包括四个方面:通过一系列金融控制手段来加快货币深化进程、消除由赤字引起的通货膨胀、加快金融体制的深化进程、对外贸活动进行改革。

金融深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经济具有极其优秀的指导意义,能切实有效地帮助这些国家解决投资、利益、就业和储蓄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发展中国家提早完成基础建设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标准。

一、金融深化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大力提倡应用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也确实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1.历史背景。

总的来说,金融深化理论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经济向自由化的方向改革。

首先,它为金融改革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我国实行金融抑制政策以来,各种负面效应分踵而至,经济增长速度迟缓、通货膨胀、投资总体数量质量下降等等问题浮出水面。

中国金融深化中的三个谜及解析

中国金融深化中的三个谜及解析

中国金融深化中的三个谜及解析
窦晴身
【期刊名称】《中国城市经济》
【年(卷),期】2003(000)009
【摘要】中国20多年金融深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导致中国金融深化过程中
出现很多个谜,之所以称为谜,在于现代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衡量指标无法完整地解
释它。

这些谜,不仅蕴涵着中国金融深化的内在机理,更蕴涵着中国金融改革的答案。

因此,当前对这些谜进行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金融深化理论两个核心衡量
指标:货币化率与金融相关比率以戈德史密斯、麦金农、格利·萧为代表的现代金融
深化理论家,在研究金融深化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衡量和判断金融深化程度的
指标,这些指标对世界各国金融深化的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指标中。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窦晴身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1
【相关文献】
1.试析中国金融结构在改革深化中存在的问题 [J], 朱雯婷
2.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简介“三个一批”、“三个一百”中的几个企
业 [J], 樊夫
3.深化改革,素养改善——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深化数学核心素养 [J], 尹瑰雯
4.抗日战争中的三个谜 [J], 焦锋
5.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中国金融改革的三个层次 [J], 刘煜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货币迷失

货币迷失

二、我国货币迷失现象的主要特征
• 1、货币迷失的规模不断扩大 • 2、不同货币层次、地区、部门之间的货币迷失程度差异明 显。 • 3、迷失货币的扩张速度趋于平稳。 • 4、广义货币迷失程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货币迷失的规模不断扩大
• 银行体系的迷失货币表现为银行机构低收益的流动性资产过多, 迷失货币规模可以看作实际货币供应量与适度货币供应量之差。
货币迷失
组员:丁磊 闵婕 徐梦 袁海心 张莉
目录
货币迷失内容
1
2
货币迷失现状
货币迷失存在问题
3
4
解决迷失的货币的 对策
一、货币迷失是什么?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大大高于国内生产总 值增长率和消费物价 水平变动率2/GDP
• 最早由麦金农提出,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 旨在考察“中国持续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为何没有带 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 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比值越大,经济货币 化的程度越高。
四、政策建议
1、提高货币总量控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 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弱化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 放宽持汇、用汇的限制,大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 发展直接融资,减少企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 • 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适当赋予其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政策工具选择等方面的独立性 • 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推动人民币“走出去”
• 部门分布情况看,我们可以通过 比较不同部门储蓄率占比的变化 情况。2008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 占全部存款的比例比 1991 年降 了 8.87 %;而企业存款和政府存 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分别提高了 6.59%和2.28%。
二、我国货币迷失现象的主要特征
• 1、货币迷失的规模不断扩大 • 2、不同货币层次、地区、部门之间的货币迷失程度差异明 显。 • 3、迷失货币的扩张速度趋于平稳。 • 4、广义货币迷失程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金融深化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金融深化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金融深化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深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深化利率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深化理论及实证研究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经济中的核心变量。

许多发展中国家出于垄断控制资金分配、配合宏观调控等原因,都对利率实行严格的控制,政府根据自己发展的偏好规定金融工具的利率水平,对不同的融资规定复杂的差别性利率与优惠利率,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实现政府的发展战略。

1973年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对金融抑制政策作出了批评,他们指出,利率管制不仅没有压低资金成本从而促进资本积累,反而由于低的甚至负的实际利率导致居民储蓄的下降,降低了可贷资金量,抑制了资本积累,使实际增长率下降。

在图1中,横轴表示储蓄和投资,纵轴表示实际利率,I代表投资函数,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S(g0)、S(g1)、S(g2)分别代表经济增长率为g0、g1、g2时的储蓄函数。

假定社会储蓄全部转化为社会投资,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的交点则决定均衡利率的水平。

FF线代表金融抑制,在此处,政府对名义利率加以管制,使实际利率r0低于均衡水平。

由于储蓄(可贷资金量)为I0,从而实际投资被限制在I0的水平。

如果当局放松金融抑制,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由FF上升至F’F’,管制的实际利率提高到r1;实际利率的提高首先提高了储蓄,从而提高了可贷资金量,投资也相应的增加了;投资的增加,导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储蓄和投资的增加;最终,经济的均衡储蓄函数为S(g1),均衡投资水平为I1,增长率为g1。

从而,对利率管制的放松将导致储蓄和投资的增加,经济增长。

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发现,金融抑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的质量。

我国货币迷失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其政策选择

我国货币迷失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其政策选择

额 货 币 , 即超 出 实 际 经 济 增 长需 要 而 又 没 有 表 现 为 通
货 膨胀的那部分货币 。 迷失 货 币 的度 量方 法 可 以分 为宏 观 和微 观 两个 层 次 ,宏 观 层 面 主 要 考 察 整个 金 融 体 系 的 超 额 货 币供 应 规 模 ,微 观 层 面 则 侧 重 于分 析 银 行 体 系 的 流 动 性 过 剩 状 况 。一 种 比较 简 单 且 常 用 的 度 量 方 法 源 于 费 雪 交 易 方 程 式 , 即 :MV= Y。 两 边 同 时 取 对 数 有 :d P M/
求 函 数 估 计 值 ,并 把 这 一 差 额 称 作 “ 踪 货 币 ” 与 失 。 发 生 在 美 国经 济 运 行 中 的失 踪 货 币 现 象 相 反 ,改 革 开
比 GDP和 CP I的 平 均 增 速 之 和 高 7 1 百 分 点 。 由 .个
于 货 币供 应 量 的 增 速 持 续 高 于 GDP增 长 速 度 ,2 0 08
年 中 国 M2GDP已经 高 达 15 ,不 仅 远 远 高 于 与 中 国 / .8 发 展 水 平 相 近 的发 展 中 国家 ,而且 大 大 高 于 美 国 、英
我 国货 币迷 失 现 象 的形 成 机 理 及 其 政 策 选 择冰
何 问 陶 ,陈 虎 城
(暨 南 大 学经 济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0 3 1 6 2)

要 : 我 国 货 币 迷 失 现 象 具 有 客 观 性 和 累 积 性 ,不 同 货 币 层 次 、不 同 地 区 、不 同 部 门之 间 的 货 币 迷 失 程 度
中图 分 类 号 :F 2 8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 0 12 1(7一 0 7 0 0 7 9 4 — 000 )0 3 ~ 5

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

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

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
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是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措施,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而金融深化理论则是指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它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现代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它在经济周期、通货膨胀、金融体系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经济周期方面,当经济处于低迷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在通货膨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和抑制货币供给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在金融体系稳定方面,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监管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以防止金融体系的不良发展。

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金融深化理论则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深化可以方便人们的金融活动,降低人们进行金融活动所用的成本。

同时,它也能够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更进一步地,金融深化还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和相应的利润率,从而使得金融市场更为稳定和健康。

然而,金融深化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在金融行业波动剧烈的时期,如金融危机,金融深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金融风险。

同时金融深化也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从而影响到经济的整体效益。

总的来说,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紧密关联,两者都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要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以实现金融深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平衡。

与此同时,应针对潜在的风险因素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以确保货币政策与金融深化理论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和保障。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金融深化理论是指通过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增强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金融体系从简单的存款贷款转变为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实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金融深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从金融宏观环境入手:金融深化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逐步深化与完善金融市场。

二、从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入手:金融市场制度的完善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保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极为关键,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

三、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入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应加强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满足社会需求。

四、从金融体系的监管入手:金融深化必须伴随着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保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五、从金融科技创新入手:金融科技创新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支撑点,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可以通过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深化。

以上几个方面是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其中对中国金融改革实践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需要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综合整治,不断完善金融制度。

其次,要加强金融创新和服务领域的研究和投入,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

再次,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和行业规范,保证金融安全和稳健运行。

最后,应关注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业紧密结合,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总之,金融深化理论为中国金融改革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需要在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加以运用,逐步实现金融市场的功能完善,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金融市场一直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资金的调度和风险的转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公平性都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探讨金融深化理论以及与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1. 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理论是指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深化和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经济总体效益的一种理论。

金融深化的核心是发展金融市场,通过完善金融市场的各种制度来增强金融市场的功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发展资本市场是金融深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是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可以提高企业融资的效率和规模,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发展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推出新的金融工具或制度,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的需求。

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最后,加强金融监管是金融深化的重要保障。

金融监管是对金融市场的非规范化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的过程,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加强金融监管可以减少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提升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信任度,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金融深化的过程中,我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近年来,我国已经实行了多项措施,如推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发展债券市场、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上市公司。

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和规模。

其次,加强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金融创新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互联网金融等。

中国迷失货币研究:来自金融深化和货币竞争的解读

中国迷失货币研究:来自金融深化和货币竞争的解读

作者: 李世华[1];邵宇[2]
作者机构: [1]重庆大学经管学院,重庆400044;[2]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上海200433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153-15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流动性;迷失货币;金融深化;货币竞争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历了经济货币化、资产资本化、资本泡沫化和泡沫全球化的过程,中国经济货币运行出现了迷失货币、资产泡沫、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效果减弱等现象,本文试图在金融深化和货币竞争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中,通过分析流动性的阶段性供求关系特征和运行机制,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给出解释。

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研究——“华盛顿共识”的悖论的开题报告

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研究——“华盛顿共识”的悖论的开题报告

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研究——“华盛顿共识”的悖论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深化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深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监管体系的不健全、金融文化的欠缺等。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中运用金融深化理论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然而,过去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往往受到西方“华盛顿共识”的影响。

这种理论要求国家采取放开市场,减少政府干预,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和私有化。

然而,研究表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理论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中如何运用金融深化理论,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究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以及“华盛顿共识”的悖论。

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1.分析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2.探讨“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3.分析发展中国家中金融深化和“华盛顿共识”之间的关系;4.提出进一步运用金融深化理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并梳理金融深化理论与“华盛顿共识”的相关文献;2.根据金融深化理论和“华盛顿共识”,筛选出适合用于案例分析的发展中国家;3.结合选定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运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对金融深化理论和“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进行分析;4.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运用金融深化理论的建议和政策推荐。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本文预计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1.对金融深化理论和“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进行分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指明方向;2.研究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3.深入分析发展中国家中金融深化和“华盛顿共识”之间的关系,为其他类似国家的金融改革提供借鉴;4.提出进一步运用金融深化理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建议,为有关部门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和选项。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金融深理化与论国我融金系体革改口文/刘永昌提要自世纪七十年2代美国经初0从金融抑制和金】深化理融论。

世2五纪功地现自实化之由,、后O再实现外和资本项汇目2金融约束论。

、理马斯托・尔曼赫、文・凯学济家麦金农肖金深和融提出化以来,理该六十年代论,发展国家在其形中成发展与初的的自化和由际国化。

迅为地把速后的落农经济转业变现代为逐工渐展成发发为经展济学的重要组部成,分期,并在尔穆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于人1969年对广大展中发国的经家实践产生了济巨的大业经济,大幅度提高人均地民国入水平收,普遍制定提出了金约融论,束为认政府金对融门选择部响影。

文本在对融金深理化进行综述论基础的第阶一段展经济发学理的影响下,论计划指令的进性口代工替业性干预有地助于不是而阻碍金了融化深,提出上对,国我金融化深度程出作析分,出积施实了封性的闭、并提化发展战略。

种发这战展不仅略不给金体系融经济落后、金融度较低程的展发中国应家实极稳妥行地进推我金国融化深具的对策。

体关键词:金深融;化金融制;金融约抑束中分图类:号8文献识码:标F3A独立的以源资配要置素地位,的而反过利通率金约束融政,策在定的前一提(下观经济宏稳管制信和配给人贷地为扭曲本和外资汇价,格定,通货膨胀低率且并以预可的,测正实际的使金融体系处于“金融抑’ I制状态。

这,样储蓄利)通过对存贷率利款加率以制、,控对市准场随发展中着家国经济独性增强立及国其不、资足本乏与匮融金抑、制本资效配低置入并及竞加以限争以及对资制替产加代限制以地位际提高,一些经济家开始学转对向发中展存,发使中国展陷入家困贫恶循性环中难以之等措施,为来融部门和金生产门创部租造金,国金融问题家研的,究将经金融理论典以改加自拔。

这种现首象为美国经济先家学金农麦和提并高金融系运体的行效率。

融金约束本的“造,使适之用于展中发家的国具情体况,逐渐肖所关。

注麦农指金出发,展中家国所以欠之是质府通过政系一列的融金策政民在部间门形成金了发展理融论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货币迷失”问题作者:于兆辉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19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是斯坦福大学教授爱德华·肖的代表作,也是金融深化理论的奠基之作之一。

爱德华·肖(1908-1994)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从这个学校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一生中有69年在他的母校中度过。

这本书出版于1973年。

同一年,爱德华·肖的同事—罗纳德·麦金农也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

正是这两本书,宣告了一个新学说—金融深化理论—的诞生,因此后人把二人的分析框架命名为麦金农-肖范式。

现在广为人知的两个名词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与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就是该理论的核心术语和理论成果。

本文主要从这本书的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该书的主干内容简介、金融深化理论的后续发展、中国的“货币迷失”问题这四个方面来讨论金融深化问题。

一、本书的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中文版的翻译者在译者的话里写道:“以此为起点,经济发展理论和货币金融理论两股巨流终于交汇融合起来,金融发展理论中一个新的时代终于来临。

”这一句话写得很大气、优美,但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却觉得有失准确。

为什么说它不准确,接下来谈一下我个人对这本书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的理解。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发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创立。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

刘易斯等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他们把新古典的模型的假设条件做了修改,使之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个人以为这本书的写作思路与之类似,采用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对象也是发展中国家。

本书首先在第二章是介绍了新古典的货币模型—“财富观”模型,然后层层分析了哪些地方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之后对其假设做了修正,在此基础上他推出了自己创立的“债务中介观”模型。

在本书中,作者也有对写作意图情况的说明:“关于货币化经济的增长理论不是刚刚产生,而是已经有所发展了。

我们的目的,是把货币理论的一些原理引入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的政策讨论。

”并且,作者列出了一些在金融和经济二者相关性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些学者。

这就是说,关于金融和经济二者关系已经有所研究,而作者的创新之处是把新古典的一般理论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经济。

二、本书的主干内容本书的主干部分可以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大体划分为两大主题:一是财富观和债务中介观,二是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财富观和债务中介观的主要分歧在于对货币属性的认识不同。

顾名思义,财富观认为货币是一种财富,而债务中介观认为货币是一种债务中介。

债务中介观是作者原创的模型。

现行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对生产函数的表述一般为Q= f(K,L),其中K代表资本,而L代表劳动力。

财富观的生产函数是怎样的呢?财富观认为Y= G(K,L, M/P )。

其中K代表资本,L 代表劳动力, M/P代表实际货币余额。

与当下流行的观念不同的是,财富观把实际货币余额(或者可以笼统的说把货币)当做生产要素了。

而在作者提出的债务中介观下,生产函数为Y= H(K1 K2 …KN, L1 L2 LN ,T)。

其中K1 K2 …KN代表生产用品,L1 L2 LN 代表异质劳动力,T代表技术。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债务中介观对财富观做了三个大的修正:一是把货币从生产要素中剔除;二是假定不存在统一的市场,劳动力和资本是不能自由流动且异质;三是加入了技术要素。

其中第一反映了其对货币的认识,二反映了其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分割的认识,而三则是对要素组合不同效率的认识。

在财富观的框架之下分析问题,很容易得出金融抑制的结论:资本和货币都是生产要素,在最优化状态下,二者存在替代关系。

若要增加投资,就要减少货币。

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就是金融抑制的一个主要方面。

从不同的生产函数出发,财富观得出了金融抑制的政策建议,而债务中介观得出了金融深化的政策建议。

关于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这里有必要进行一些说明。

货币的特点是分散在大众手中,属于“储蓄”的范畴。

而资本是集中在企业家手中,通过企业家才能,创造财富,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在货币转换为资本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下来看本书主要内容的第二部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作者谈到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一些主要表现:利率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金融业垄断;信贷额度配给;本币高估等。

概括起来就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管得太死。

那如何走向金融深化呢?首先要进行货币深化;其他还包括消除对金融市场的分割、打破垄断、支持民营金融等。

货币化的衡量指标是M2/GDP。

货币深化就是提高M2与GDP的比例关系。

关于货币深化,下面还会以中国的实际情况谈到这个话题。

金融市场的分割,比较常见的有“二元金融”这种说法,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而发展民营金融,实际上是在降低行业准入门槛,让各种资本能自由出入。

而这一点,对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来说,或许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以利润引导企业的进入与退出,而不是以人为设置障碍。

在读这部分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回过头来看一下财富观和债务中介观各自的生产函数,在对于货币的认识上,毫无疑问债务中介观更接近现行观点。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财富观是完全错误的,而债务中介观是正确的呢。

个人以为财富观和债务中介观都是正确的。

原因是二者适用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它们对于货币的定义不同,即它们所说的货币根本不是一回事。

财富观所处的时代盛行金银本位制,货币是金银;而债务中介观处于纸币本位制时代,货币是纸币。

金银可以视为一种财富,而纸币是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的功能是交易中介。

到此为止,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介绍完毕,接下来主要是对一些相关知识延伸阅读的总结。

三、金融深化理论的后续发展该理论的后续发展可以分为两大分支。

一是以继承发扬为主,代表人物是麦金农。

麦金农是该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此后他继续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进一步完善这个理论体系。

他于1993年发表《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

继他1973年创立金融深化理论的20年之后,他在这本书中给出了金融自由化的最优次序。

即金融深化应该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应该有固定模式循序渐进。

二是以对立批评为主,也被人称为“金融约束论”。

代表作品是Hellman、 Murdock、和 Stiglitz合著的《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1997)。

金融约束的主要政策有利率控制和资产替代等,其中利率控制是核心。

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初现端倪,所以他们的理论也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四、中国的“货币迷失”问题本书认为,货币深化是迈向金融深化的第一步。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出现了货币发行快速增长的过程,即中国的“货币深化”。

但中国的实际情况跟理论出现了不一致。

货币主义的领袖—弗里德曼引用费雪交易方程式来解释通货膨胀问题。

交易方程式的数学表述是M V = P y。

对方程两边求导,容易得出M%+V% = P% + y % 。

一般情况下,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即V%=0。

所以得到M% = P% + y %。

这个式子的经济意义为: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或者可以表述为超过经济增长率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完全反映在通货膨胀上。

然而该理论也有与现实不符的时候。

中国经济改革之初,货币供给的增长率持续高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

即出现了M% > P% + y %的情况。

这就是中国的“货币迷失”问题。

这是传统货币数量论解释不了的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有很多种,比如价格指数偏低假说,被迫储蓄假说(Feltestein),金融体系制度性缺陷(吴建军、夏斌)。

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易纲的观点。

他于1991年发表论文《中国的货币化进程》。

文中他的结论是这个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处于一个快速货币化的进程中。

他把中国经济结构按货币化程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完全货币化的部分(消费品市场)二是半货币化部分(生产资料市场)三是非货币化部分(自给自足和物物交换经济)。

改革之初,农业部门发生了制度变迁、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迅速增长。

这些重大事件使得第二、三部分货币化程度迅速提高,原来不需要货币的经济部门变成需要货币。

这样就产生了对货币的超额需求。

所以央行会印制更多的钞票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这就是说,中国处于一个金融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表现是货币化。

参考文献:[1]爱德华·肖着,邵伏军等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2]易纲.中国的货币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M].上海:三联书店,1997[4]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