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求谏》优秀教案

《求谏》优秀教案

求谏:优秀教案的特征和制作方法引言为了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必不可少的。

但很多老师在编写教案时可能会觉得困难或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本文将从教案的特征和制作方法两个方面,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优秀教案的特征1.明确的教学目标:教案必须清楚地指出要教的内容和目标,这是教案的基础。

2.清晰的教学步骤和流程:教案需要按照适宜的顺序安排教学步骤和流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好的教案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背景,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案应该积极引入各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教师讲解、互动问答等)以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内容。

5.评估和反馈机制:教案需要明确如何对学生完成度和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如何提供学生反馈和建议。

二、制作优秀教案的方法1.提前准备:在编写教案之前,先要理清教学目标和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尽可能多地查阅相关资料。

2.合理设置时间:制作教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在第一次制作时如需长时间消耗,这是很正常的。

为了更好地掌握教学计划和进程,建议将教学计划提前规划,以便合理地安排制作教案所需的时间。

3.认真细致地表述:教案应该表述清晰、详尽,将教学内容和流程呈现得尽可能完备。

4.确保教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案的执行必须可行。

制作教案时,请务必考虑到实际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5.反馈和调整:教学是一个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制作教案同样如此。

制作完教案后,可以邀请同仁或专业人士进行评估,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来完善教案。

好的教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可以降低教师教学负担,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素材。

上述就是制作优秀教案的一些特征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教学生涯有所帮助。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学习目标】1、归纳和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自主阅读P52、53页内容,了解《贞观政要》及古代谏官制度。

2、反复诵读课文,了解每段的大意。

3、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俨.肃谏诤.藉.忠臣匡.正全.其家鲠.议纳刍蕘..罄.其狂瞽..之士举其愆.过..内省.不以为忤.属文多中.朕失勖.之禹雕其俎.纂.组伤女工4、对照译文,自主疏通全文语意。

二、合作探究1、从《求谏》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引导臣子积极进谏?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启示?三、检测反馈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全:完全。

B正主任.贤臣任:任用C举其愆.过愆:罪过,过失D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勉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每有谏者师者,所以B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家叔以.余贫苦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D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不明”忽然“幸”有点谦虚的意思,但也包含着唐太宗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B唐太宗用比喻类比的方式,指出就想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C唐太宗时,宰相入朝商议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

D唐太宗对于历代王朝的覆亡的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历朝周期性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制度本身,因此试图通过臣子劝谏进行补充。

求谏 教案

求谏 教案

求谏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谏言,并理解谏言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观点、勇敢的态度,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简单的谏文。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谏言的含义和作用。

2. 学习谏文的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例子,向学生介绍谏言的概念和作用。

例如,讲述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对国家的劝谏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反腐倡廉。

2. 学习谏言的含义和作用(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什么是谏言,谏言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谏言可以帮助领导者纠正错误,促进国家或组织的发展,并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

3. 学习谏文的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谏文的写作格式,包括首先向领导者表示敬意,然后指出问题的原因,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以积极的语气结束。

教师还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温和、客观和合理,避免带有攻击性的言辞。

4. 示范写作(2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篇范例谏文,并解释每一部分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5. 小组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写作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在便签上写出一些问题的关键词,供学生参考。

6. 展示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谏文,并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互相借鉴和提升。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入相关例子来启发学生对谏言的认识和理解。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练习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资源:1. 课件: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展示相关例子和写作技巧。

2. 便签纸:供学生做练习和修改谏文。

六、课堂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谏文:评估学生对谏文写作格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个人完成一篇谏文:评估学生对谏文写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相关例子、小组合作学习和示范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谏言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荥阳二高高二年级语文学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求谏》)《求谏》学案学习目标1.在熟读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解释“举措”“颜色”“必须”“政教”等古今异义词和“全”“短”“上”“下”等活用词语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求谏》原文。

2.在讨论探究中和老师点拨下,认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对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的意义,进而领悟求谏这一治国之术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3.在解读全文基础上,联系当今社会和个人成长,评价“纳谏”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梳理并掌握相关重要字词、句(重点);2.归纳概括文中体现的的观点并评价(难点)。

预习学案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愆过()纂组()怖慑()罄其狂瞽()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第1段:1、太宗威容俨肃2、必假颜色3、冀闻谏诤4、必藉忠臣5、臣下钳口6、卒令不闻其过7、寻亦诛死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第2段1、幸诸公数相匡救2、冀凭直言鲠议3、纳刍荛4、太宗称善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6、预闻政事第3段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3、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第4段1、恒恐上不称天心2、下为百姓所怨3、但思正人匡谏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第5段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第6段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3、首创奢淫,危亡之渐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5、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寻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飞来峰上千寻塔理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2、当窗理云鬓3、文理有疏密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信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2、愿陛下亲之信之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低眉信手续续弹遇1、惟君臣相遇2、进,与曹遇于赤壁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四、古今异义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今义:颜料或燃料。

《求谏》教学设计

《求谏》教学设计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4.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起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5.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以将终,皆宜进谏。
分两次操作
3
措施:1.求谏(适时,对不同的对象),鼓励“尽情极谏”:
公卿、侍臣(包括谏议大夫王珪)、房玄龄、褚遂良(谏议大夫);
2.虚心纳谏(及时改正,能常自省);
4.学生自主讨论法;4.问题探究法。
第一课时预设




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导入语:“伴君如伴虎”,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董仲舒“君为臣纲”的“君权至上”的封建伦理思想。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就明白:在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下,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君主是否开明。
求谏
吴兢(唐代史学家)
在等级森严的,“君权至上”的政治制度下,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君主是否开明。
分两次操作
2
作家作品
1.《求谏》节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
2.《贞观政要》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之作。
作品背景1.谏官制Fra bibliotek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
2.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
4.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语致失次第。
1.重点句子一次性投影。
2.翻译逐句操作。
8
分角色朗读《求谏》二、六部分
人物:太宗、王珪、褚遂良。
布置作业:1.熟读《求谏》,完成p54习题四;

《求谏》教案

《求谏》教案

《求谏》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求谏》教案三、结合单元说明,介绍两本书内容。

《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

《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

《求谏》教学设计计划课时:4课时主备教师:甘云龙一、内容及解析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求谏》。

《求谏》一文所论述的核心是君主纳谏问题,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学习文中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的一套行为规范,即所谓的“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知识。

《求谏》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目标解析】1、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并总结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通过教师导入和概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及其弊端,学习和了解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

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来警示当代帝王要励精图治,因此要通过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内容。

、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靠教师对本文写作背景的讲解与介绍。

此之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以及疏通还是存在困难的,这需要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

四、教学条件支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PT课件。

因为学习本文需要介绍大量的写作背景,使用课件,有利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6 求谏

6 求谏
(二)作者连线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相比,吴兢的仕途还是较为顺畅的,没有大起大落。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唐书》《唐春秋》《则天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是《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唐太宗认为,如不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唐太宗宣称:“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鼓励臣僚共相切磋。贞观年间,特别是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这一兼听纳下的思想和行动,造成了谏诤蔚然成风、君臣共商国是的良好风气,是“贞观之治”中最引人瞩目的重要方面。唐太宗也因而成为一个从善如流、雄才大略的帝王君主。唐太宗宣称:“君暗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
2、思考练习:新时代的你们是如何看待“家国天下”思想。
九、板书设计
《求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善如流,屈己纳谏
居安思危,满怀忧患
爱才重贤,知人善任
宽厚爱民,恭俭节用提Leabharlann :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给出暗示信息。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教师给出提示,引导诱发思维,引导学生得出结果。
设计
意图
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更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
过程
多维探究
教师
活动
1、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
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2、《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2、激发对民族文化经典的自豪感,进而深入研读学习经典。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鉴赏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掌握本文的政治理念。。
2、体会思考传统思想在今天现实中的利弊。
教学难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2、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历史,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习惯。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预设学生行为
自由发言,合作讨论探究。
借助预习导学,学生应当能够自主完成。
必要时,给予学生暗示性信息,联系前文所学知识。
设计
意图
让学生总结出相关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3
教学环节4
教学
过程
技法鉴赏
教师
活动
提问: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设计
意图
巩固微课所学成果——求谏的结构层次分析。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任务驱动 前面我们学习了“修齐治平”,那么修齐治平与本单元的“家国天下”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求谏体现了君王怎样的个人修养?知识链接1.谏官制度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

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

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吴兢曾上疏玄宗极言“夫帝王之德,莫盛于纳谏”,一方面说“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己过,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另一方面说“不肖之主,自谓圣智,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逢而灭于汤,纣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为了增强说服力,吴兢还就近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尧、舜莫己若,而讳亡憎谏,乃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

”;另一个是唐太宗,“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

……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皆粘寝殿之壁,坐望卧观,显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礼义大行”。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求谏》教学设计

《求谏》教学设计

《求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求谏》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唐太宗求谏的思想和做法,以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翻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求谏的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唐太宗虚心纳谏的胸怀,培养学生的包容和谦逊品质。

(2)认识到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唐太宗求谏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其治国理念。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古代政治智慧,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虚心求谏和善于纳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唐太宗的画像,简单介绍唐太宗的功绩。

(2)提问: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开创“贞观之治”?引出“求谏”这一主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吴兢,以及《贞观政要》这部著作。

(2)讲解《求谏》的写作背景,即唐太宗为了巩固统治,广开言路,虚心求谏。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诵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4、文意疏通(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5、内容分析(1)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为什么要求谏?(2)分析唐太宗求谏的方法和态度。

(3)探讨求谏在治理国家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6、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6求谏-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6求谏-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求谏-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求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左传》和《尚书》中有关“求谏”的故事和典故;3.探讨“求谏”的意义和价值;4.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求谏》;2.教材结构:该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故事背景”、“故事情节”、“历史解读”和“文化价值”;3.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诵读原文+宏观理解+微观分析+探究深度”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实践。

三、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文本逐字读解1.学生诵读原文,分别标注生字词、难点和疑惑之处;2.教师对学生标注的内容进行逐项解读,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活动二:情境还原与分角色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并进行阅读故事情节;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尝试还原故事情节,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分析;3.教师邀请部分学生上台演绎还原故事情节,并进行各种细节方面的解析讨论。

活动三:历史与文化背景探究1.教师讲解学生关心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2.学生针对学习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讨论,并思考“求谏”这一文化现象的演变和变革;3.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活动四:价值观探究1.学生形成小组,从不同的角度、视角、背景、文化和思维方面对“求谏”的价值进行探究和分析;2.学生形成小组,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自由辩论;3.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于“求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2.考察学生对于文章深层次观点的理解和掌握;3.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表达、批判分析和辩论能力。

五、拓展延伸除教学内容之外,可以进行更加广泛的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资源、渠道和方式,探究“求谏”这一文化现象的演变和变革,深入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应用场景,帮助有需要的人去实现自己更好的追求和目标,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创业创新和价值判断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人教版选修《求谏》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求谏》学案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求谏》学案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B.惟君臣相遇C.必假颜色..鉴形,美恶必见..,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上.不称天心B.下.为百姓所C.欲令耳目外.通D.上不称.天心4.“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5.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7.翻译下列语句(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求谏教案

求谏教案
三、典型例题
剖析解惑
5分
四、总结提升
回扣目标
(4)检测导学案整理情况
教学反思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评价3导入一解读目标梳理知识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三典型例题剖析解惑45分四总结提升回扣目标4检测导学案整理情况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姜俊涛
授课
题目
《求谏》训练
课型
训练课
班级
高二五班
时间
2013.3.19
课标考纲及
教材分析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并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
2、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
教学
重点
1、通过训练巩固学生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的掌握。
教学
难点
2、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
教学
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
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评价
导入
一交流
2、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也有相关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求谏》内容浅易,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独立翻译,只是在文意的深层理解方面需老师稍加点播。学习过程中掌握的重点实词()句式()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可以为以后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基础。所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针对本课的文言知识加以巩固训练。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已经具备一定探究研讨的能力,平时也养成了展示点评纠错的习惯。而且高二的学生也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所以每次放开手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成长。我相信他们是可以做到的。

《求谏》第三课时学案二

《求谏》第三课时学案二

《求谏》第三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唐太宗关于纳谏的言论。

2.应用课文中君臣言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写作练习。

互助交流(5分钟)
同桌为单位,互相检测名句积累的背诵。

互助探究(10分钟)
1. 学生齐读唐太宗在每一段当中的话。

2. 学生自译1—6自然段中唐太宗的话。

3. 小组之间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可以应用在作文当中、可以选取哪些角度进行立意?分层提高(15分钟)
1.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片段写作。

2.小组为单位,讨论修改每个人的作文片段。

每个小组至少推荐一份优秀片段进行展示。

总结提高(10分钟)
1.才华横溢:学生朗读优秀作品。

2.众人拾柴:小组互评,指出优秀值得借鉴之处。

巩固提高(5分钟)
添枝加叶:修改补充自己的作文片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1《贞观政要·求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引言】《贞观政要·求谏》是唐代大成皇帝李治所写的一部关于政治哲学以及行政管理的书籍。

这部书在唐代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影响了唐代的许多政策和决策的制定。

在现今的教育领域中,教授《贞观政要·求谏》成为了高中的选修内容之一,对于学生们学习历史领域具有很好的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贞观政要·求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唐代政治和文化,并了解唐代政治制度的运作和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手段】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内容】一、朝廷官员的选拔讲授唐代官员的选拔制度、选拔标准以及其变迁。

引导学生掌握官僚制度运作的核心要素,包括纳谏、考诏、选举以及盐铁、徭役等行政看似细微却极具实效的问题。

通过对当时府院制度的分析来看到唐代文化融合的背景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性。

二、权力的制衡讲授唐代皇权及皇权制衡的实现过程以及其权力的代表,如监察大员和提举士。

着重介绍太平公主和昭仪等女性皇室成员,及其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

引导学生探讨唐代政治制度的现代性以及制度缺失等方面的问题。

三、唐代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分析唐代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历史过程,包括象牙、珊瑚等进口物品。

鼓励学生思考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建立。

引导学生思考以观察人性探究文化冲突和文化碰撞的历史机制。

【教学方法】一、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与阐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唐代政治体制的运作和演变,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唐代的政治文化。

二、学生讨论结合教材,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游戏在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模拟游戏等交互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理论。

四、视频课堂采用图表、图片、视频资料、报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唐代政治文化,降低学生对乏味教材的压抑感,提高教学效果。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求谏》学案6、宰相入内平章国计(这里是商量处理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 《求谏》学案(2)
第二部分:随堂巩固
一、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肃谏诤匡正女工
鲠议刍荛不讳狂瞽
夙夜怨滞嗔责诋诃
勖勉俎豆纂组愆过
二、解释以下词语古今不同的意思:
1、举措古义:今义:
2、颜色古义:今义:
3、相遇古义:今义:
三、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加以解释,注意它们的特殊含义
1、知政教得失
2、臣下钳口
3、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4、实愿罄其狂瞽
5、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6、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7、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8、必当畏犯逆鳞
9、纂组伤女工
10、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四、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关注课后重点实词寻、理、信、遇)
1、比:
①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求谏》)
②比及三年(《侍坐》)
③比得软脚病(《祭十二郎文》)
④比翼齐飞
⑤朋比为奸
⑥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⑦比去,以手阖门。

(《向脊轩记》)
⑧与天地兮比寿其可也(《屈原列传》)
2、假:
①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求谏》)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黄生借书说》)
④乃悟前狼假寐(《狼》)
⑤大臣犯法,无所宽假(《魏世祖记》)
⑥乃以吴叔(吴广)为假王(《陈涉世家》)
⑦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
3、属
①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求谏》)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举酒嘱客(《赤壁赋》)
④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⑦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藉:
①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求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③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陈涉世家》)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
5、致:
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求谏》)
②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求谏》)
③言语致失次第(《求谏》)
④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
⑤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庸》)
⑥言语致失次第
6、下列四组实词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幸诸公数相匡救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后从谏则圣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C.危亡之渐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五、虚词:
1、则: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求谏》)
②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求谏》)
③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求谏》)
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求谏》)
⑤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辜(《求谏》)
⑥此则危亡之祸(《求谏》)
2、而: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求谏》)
②可反手而待也(《求谏》)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则》)
④就有道而正(《论语十则》)
⑤同出而异名(《老子五章》)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更:
①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求谏》)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
③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战国策韩策》)
④少不更事
六、请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意思:
①冀闻谏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③喜则滥赏无功
④欲令耳目外通
⑤常念魏征随事谏正
⑥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⑦护短不纳
七、请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②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③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④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⑤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⑥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一、
yǎnzhèngkuānggōnggěngráohuìgǔsūzhìchēnhēxüzǚzuǎnqiān 二、
1、举措古义:举手投足,举止。

今义:举动,措施。

2、颜色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3、相遇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相互遇见。

三、
1、治理和教化。

2、闭口不言喻指没有进言的机会。

3、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

4、愚妄无知,多用作谦辞。

5、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6、这里是商量处理的意思。

唐中期以后,地方高级长
官也称”平章”,或者”平章事”。

7、进言、陈述。

8、倒生的鳞片。

喻指君主的威严。

9、指女子从事的纺织、制绣、缝制等工作
10、繁多的政务;审查、决断、处理
四、
1、①近来。

②等到。

③近来。

④并着,挨着。

⑤勾结。

⑥并着。

⑦等到。

⑧齐等,同等。

2、①改换②借助③借来④假装⑤宽容⑥代理的,非正
式的⑦借给,赐给
3、①连缀,写作②通”嘱”,嘱咐③劝酒④相连,接
连不断。

此项以前读”zhǚ”⑤属于⑥类⑦隶属、归属。


项以前读”shǚ”
4、①借助、凭借②垫、靠③借给、供给。

前几项读音为”jiè”④”jí”,狼藉是凌乱、纵横杂乱的样子。

5、①达到;②使得、达到;③以至于;④表达、转达;
⑤达到,⑥致使。

6、B(A,幸好,幸亏;宠幸。

B,都是皇帝。

C,事物的开端,苗头;浸染。

D,放任;任用。


五、
1、①连词,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就”;②连词,用在条件关系中,相当于”才”;③连词,表承接,”就”;
④连词,用在假设关系中,”那么,就”;⑤连词,用在对
比句中,表并列;⑥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乃”
2、①连词,表假设;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承接;⑤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递进
3、①副词,再;②副词,再;③副词,更加;④动词,经历。

六、
①动词用作名词,直言进谏的言论;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得以保全;③活用作名词,没有功劳的人;④名词作
状语,与外面;⑤形容词做动词,匡正、纠正;⑥名词作状语,用金子。

⑦形容词作名词,短处,缺点
七、
翻译略。

①②③被动句。

④⑤定语后置句。

⑥介词结构后置句
邓仲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