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六国论》(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导言《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孙武所著,是中国古代政治书籍之一。

它是根据孙武对六国(齐、楚、燕、赵、韩、魏)的政治制度、军事政策、外交政策的观察和分析而写成的。

本篇文章旨在提供一份导学案,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六国论》,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重要的政治著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六国论》的产生背景及其作者孙武的生平;2.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3. 了解《六国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思想;2. 理解孙武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性;3. 能够分析《六国论》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1.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孙武的生平;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孙武的生平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六国论》的产生背景。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孙武和《六国论》有更全面的了解。

2.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六国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3. 了解《六国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教师可以介绍《六国论》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六国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六国论》的影响有更全面的了解。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六国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背景;2. 掌握《六国论》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技巧;3. 探究《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 《六国论》的主要观点;2. 论证方法和语言技巧。

三、学习难点1. 对抗论和消长论的理解;2. 对“轻重利害”、“攻城略地”等思想的批判。

四、预习建议1. 阅读《六国论》,了解其中的思想和论证方法;2. 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明确其写作意图;3. 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实践1. 分组讲解《六国论》中的重点观点和论证方法;2. 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3. 分析《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六、学后拓展1. 阅读《管子》、《韩非子》等经典著作,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2. 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军事制度的演变过程;3. 调研各国政治制度的异同,探讨不同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六国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著作,它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并得出“兼并者存,分割者亡”的结论。

这一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此外,《六国论》采用了对抗论和消长论的论证方法,运用较为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和普及性。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六国论》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方法,以及它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影响《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六国论》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兼军事家、韩国宰相孟轲,于公元前337年至335年间所著。

本文将从概括《六国论》的基本内容、分析其主要思想和影响、探讨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等角度,来引导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究这一重要著作。

一、概括《六国论》的基本内容《六国论》主要就是孟轲对战国时期六国的兴亡成败的分析,讨论了各国间战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引出了“兼并”“非兼并”“内外合攻”等六个阶段,阐明了赢得天下六合的必由之路。

《六国论》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六国论》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六国论》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课前预习学案1.了解背景《六国论》是公元前340年左右,韩非子所著,主要讲述六国争霸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从而看到历史的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2.了解作者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也是儒法之争中的代表人物,提出“法胜于德”的观点,被誉为法家学派的鼻祖。

他的著作在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阐述的思想也影响着后世。

3.了解主要内容《六国论》主要分为“苟且之心”、“国以利为先”和“合纵连横”三个部分,论述了列国争霸的原则和策略。

其中,“苟且之心”指的是列国互相猜忌,不敢大胆行动,而只是存活于苟且之间;“国以利为先”则提出了国家利益为首要原则,将其他一切考虑置于次要地位,包括国家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合纵连横”则是提出了联盟的原则,希望各国能够守望相助,共同抵御强敌。

二、课内探究学案1.分析主旨《六国论》的主旨是什么?它在阐述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从文中的三个部分来看。

首先,“苟且之心”部分论述了六国互相猜忌、不敢大胆行动的情况,强调了现实主义的思想,即不用过多的附和道德伦理,而要解决真正的问题。

接着,“国以利为先”部分则强调了利益的重要性,表达了一个全球现代政治思维的基础。

最后,“合纵连横”则号召各国共同抗敌,呼唤了联盟的意识。

综合来看,《六国论》通过三个部分将现实主义、利益为本和联盟精神进行了完整的阐述。

2.分析论点《六国论》的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论点。

首先是“苟且之心”,提出了六国互相猜忌、不敢行动的情况,然后由此得出了“此亡国之道也”这一论点,说明六国应该改变自己苟且的心态,更好地行动起来。

接着是“国以利为先”,表达了一种现实主义思想,在六国争霸的当时,这一论点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高二语文《六国论》优秀导学案设计

高二语文《六国论》优秀导学案设计

《六国论》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使用例证、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展开论述。

二.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学习难点】一.理解并学习作者严密的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思路。

二.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知识链接】1.六国:战国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韩魏楚三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三国纷纷割地求和,进而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因势小力弱或方法措施不当等而灭亡。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实为论六国,论六国灭亡的道理,因此本文为史论,即评论历史的议论文。

3.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0课六国论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用法。

2.把握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3.认真朗读,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

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眉山三苏祠有副楹联对他们父子做了高度评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权书》。

嘉祐,宋仁宗的年号。

《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这篇是《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这是篇史论文,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但论古是为了讽今,所以作者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宋朝赂契丹、西夏的不当。

二、背景简介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弊在赂.秦(lù) ②暴.霜露(pù) ③洎.牧以谗.诛(jì chán) 2.辨形组词。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_8六国论_word版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_8六国论_word版

《六国论》【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并能正确翻译全文。

2.了解史论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理解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重、难点】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利用5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并完成相关练习。

1. 作者、作品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年27岁始发奋读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

遂悉焚自己平常所写文字,闲户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成数千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

《权书》包括10篇政论和史论。

本文是其中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文字,因此一般选本改题为《六国论》。

2.背景介绍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给加点字注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秦()抱薪.救火()邯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第一课时【预习案】(一)研读第一、二段1.重点词语非兵.不利弊在..赂秦盖.失强援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古:今:有害;没有好处。

《六国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六国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解决方法二: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拓展知识,加深学生对构,把握文章思 路
精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观 点
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
学习策略指导
了解背景: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意图 梳理结构: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思考问题:深入思考文章中的问题和观点
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此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同学的学 习情况的反思和认识。
反馈机制建立
及时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
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
定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
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持 续优化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6
作业与练习
作业布置
背诵《六国论》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及创作背景
写一篇关于《六国论》的读后 感
练习题设计
基础题: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 记忆
思考题:探讨六国联合抗秦的可 能性及后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拓展题: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六 国灭亡的原因
写作题:以“我眼中的六国”为 题,写一篇短文
07
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建议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方面,以此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 力。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六国论》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 能力。
目的与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 《六国论》的背 景与历史背景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导学案
导入
师生互动
研读文本
师生互动
研读文本
一、情境导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课六国论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1课六国论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课六国论《过秦论》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阿房宫赋》就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六国论》则另辟蹊径,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以为其文可与贾谊、刘向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将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北宋每年向辽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作者针对此种情况,写下本文,希望可以为北宋统治者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

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亡,逃走诸侯之所亡.动词,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动词,灭亡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人或.未易量副词,或许,也许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1)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4)日.削月.割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分古今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人教版-语文-高二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六国论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六国论导学案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
二、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作者简介:
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辙并称“”,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胜负之数shù当与秦相较táng或未易量liáng
六、文本研读
1、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案

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案

某某省某某市某某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学常识和相关特殊句式。

2.认真扎实完成全文翻译,知识卡片梳理到位。

一、导入文学常识相关: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解题: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现在某某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X“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他和其子及以文学著著称于世,世称“”。

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著有《嘉祐集》。

解题: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X。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本文属于一篇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1.读准字音赂.秦()五国既丧.()厥.()暴.霜露()草芥.()与.嬴而不助五国()殆.尽()洎.()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日削.月割()为.国者()下咽.也()2.重点字词句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尝试将加点字词解释落实到导学案上,翻译划“”句子,有疑问处用红笔圈出。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别句式和一词多义3、能背诵全文,并正确地翻译要点语句和语段【要点难点】1.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责备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要点)2.认识作者借史抒情、借古讽今的为文企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难点)【学习内容】一、预习任务1.基础知识:详见《同步训练》“基础自查”2. 作者有关:苏洵,字明允,自号,眉州眉山(此刻的四川眉山县)人,有名散文家。

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看法精粹,论点鲜亮,论占有力,语言尖利,明快舒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采。

后代因其子、都以文学有名,故称他为“”,将他三人合称“”,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3.有关背景: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脆弱的一个王朝。

宋太宗此后,国势就逐渐虚弱。

宋代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

宋代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迫和入侵,却不敢对他们进行果断的抵挡,只想用折服妥协的方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此后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代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代要求割给他们晋阳(此刻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代每年给契丹增添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代上书请和,宋代每年馈赠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宋代这样再三向仇敌折服妥协,结果增添了仇敌的财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量的后患,而实质上其实不可以换得和平。

4.解题: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原来是个微小落伍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完全改革,逐渐强盛起来,踊跃向东方发展,争夺六国的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一、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儿子、苏辙并称“”,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
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
不起他,有意戏弄。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
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
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
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
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
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
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
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简介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
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
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
却日益衰落。

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
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
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
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
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
苟安。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
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
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三、解题:
1、六国,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
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
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正音正字
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
编号: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二、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与儿子
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
不起他,有意戏弄。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
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
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
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
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
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
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
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简介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
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
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
却日益衰落。

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
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
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
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
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
苟安。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
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
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
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
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
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
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
国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