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李涛刘灵芝来源:《大学教育》2012年第06期[摘要]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工程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发展规模、认证标准及认证程序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看出目前认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G5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6-0021-03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推进工程人才培养国际互认的重要环节,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
我国自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来,迄今已走过近6个年头。
开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状的全面分析工作,对深入推进认证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最初是在1992年。
2006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出台,教育部开展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这几个专业开展认证试点,以后每年逐步扩充认证专业,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入专业推进阶段。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规模我国于2006年正式启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首年在机械、电子、化工和计算机专业完成8所高校试点专业的认证工作;2007年试点专业增加采矿、水资源、环境工程、轻工食品和交通运输5个专业,确定18所院校开展认证试点;2008年又增加电气、化工和安全工程等专业领域,截至2010年12月,共有75所高校102个专业点通过认证。
(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证标准目前执行的2008版《工程教育专业论证标准》(试行),是对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它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
第7卷第1期V ol.7No.12016年2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Feb. 2016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孙娜(兰州交通大学教务处,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首先,简要回顾了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情况,包括认证组织机构及其性质、负责认证的大学及学科专业点数、已认证的工程专业数、专业认证改革发展以及为全球非美国家提供国际认证服务等情况。
其次,在通过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模、专业认证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发展情况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分析了专业认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最后,从五个方面指出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历史背景;现状及展望[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6)01−0029−06一、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源”与“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美国,历史较为悠久,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后,客观上讲,整个认证制度的建立还是较为完备和健全。
从这一特殊而专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机构性质看,它是经美国教育部认可的非官方组织机构,具体工作由本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简称ABET)牵头负责。
ABET组织成立于1932年,它是由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简称ECPD)演变而来,工程专业认证的开展始于1936年,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工程专业得到了首批认证[1],历经长期改革与发展,ABTE成为目前29个行业和技术协会的联盟,目前,这一认证组织在世界各国均有很高的公信力。
该组织已建立了可信、可行、有效的四大认证委员会,即EAC(工程认证委员会)、TAC(技术认证委员会)、CAC(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ASAC(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具体负责全美550多所大学约2700个学科专业点的认证事宜。
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三、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 的问题研究
1、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部分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内容相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 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多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为了改善教学方法,教师应注重案例教学、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内容更新快:安全工程学科涉及的领域广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 涌现。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国外的安全工程学科高等教育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 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随着社会对职业道德的度不断提高,国外的安全工 程学科高等教育也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 念。
安全工程学科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中叶,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工业生产中的 安全事故而设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工程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涉及多个 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工业安全、环境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在国外, 安全工程学科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成为了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招生情况
近年来,安全工程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某高校为例,安全工程专业 的招生人数从2015年的30人增加到了2020年的100人。同时,越来越多的女生也 开始报考安全工程专业,男女比例逐渐趋于平衡。
3、教育质量
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不同高校的教学水平、师 资力量和实验条件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和学习态度也对教 育质量产生影响。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一些高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师资引 进、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开展学术交流等。工程学科高等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仍然存在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一些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 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路
展 以及 经 济 全 1 8个 国家 和地 区 以 及 国 际组 织 建 立 了 工 传 7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已 经 在 许 多 方 面越 来 越 不 适 应 现 代 教 育 合 作 与 交 流 关 系 , 已有 3 2个 国 家 和地 区 同我 国
点 和难 点 问题 。
一
二、 目前 我 国 高 等 工 程教 育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
我 国 高 等 工 程 教 育 发展 的现 状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进 程 的加 快 以 及 我 国新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的 确 立 ,工 程 和 工 程 科 技 已 成 为 我 国经 济 建
2 O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对 竞 争 力 、 力 素 质 、 城 ( 大 学 园 区 ) 近 年 来 , 大 高 校 的 教 育 设 施 ( 面 能 创 或 。 各 实
新、 创业 这 样 的字 眼 , 际 上 掀 起 了工 程 教 育 改 革 的 验 室 、 习 基 地 、 书 资 料 、 国 实 图 网络 建 设 等 ) 到 明显 改 得 狂 潮 。随着 “ 盛 顿 协 议 ” 深 入 , 苏格 拉 底 计 划 ” 华 的 “ 的 善 ,各 工科 院 校 都 建 立 了 自 己的 校 内外 工 程 教 育 平 进行 , 界 各 国也 相 继 展 开各 自 的工 程 教 改 方 案 , 世 以 台 , 本 能 够 满 足 培 养 工 程 人才 的需 求 。 基
现状 的基 础上 , 出目前我 国高等工程教 育还存在课 程 内容与课程体 系不合理 、 指 学校与社会 ( 企业 ) 或 沟通较
少、 学生.程 素养培 养力度 不够 、 Y - 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和工程能力等方面的 问题 , 并结合 当前我 国高等X 程教 育 - .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
Vo1 .2 6 No .4 Au gus t 2 01 3
我 国高 等工 程 教 育 的发 展 现 状 、 问题 及 趋 势 分 析 *
许鹏奎 , 虞 庐 松
( 兰州交通大学 教务处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摘要 : 在 我 国高 等 教 育 体 系 中 , 工程教育发展规模位居世 界首位 , 直 面 经 济 建 设 主 战 场 的 工 程 类 专 业 毕 业 生 始 终 以扎 实 的 基 础 和 良好 的素 质 受 到 国 内外 青 睐 。各 学 科 门 类 中 , 工 学 专 业 毕 业 生 就 业 率 及 专 业 对 口率 最 高 。随 着 经 济 社 会 的 快 速 发 展 , 满 足 社会 多 样 化 的 需 求 , 高等 工程教 育层次结 构发生 了变化 , 工 学 专 科 在 校 生 所 占百 分 比 的急 剧 增 加 , 本 科 在 校 生 所 占百 分 比减 少 。 目前 , 工 程 教 育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与不足是 , 教育思想观 陈旧 , 人才培养制度单一 , 人 才培养 平台薄 弱 , 创 新氛 围和环境欠 缺 , 并 面 临 着 国 际化 、 社会化 、 综合性 、 多样 性 等 新 趋 势 的 挑 战 。
2 0 1 0年 , 我 国开 设工 科专 业 的本 科 高 校 已发 展 到
1 0 0 3所 , 占本 科 高校 总数 的 9 O ; 本专 科 工科 在 校 生 和 当 年新 招 生 占大学 生 总 数 的 1 / 3左 右 , 在 高等 教育 中所 占 比重 最 大 。与世 界 各 国相 比, 中
高校招 生 总数 由 1 9 9 4年 的 4 0万 余 人 增 长 到 2 0 0 9年 的 3 0 0万 余 人 , 工学 招 生 数 由 1 9 9 4年 的 1 8万 余人 增长 到 2 0 0 9年 的 1 0 0万 余人 。工程 教 育 绝 对规 模 发展 之 快 , 一是 1 9 9 9年 之 前 , 其 规 模 的扩大更 多是 依 赖 于 通过 新 增 专 业点 实现 的 ; 二 是 1 9 9 9年之 后 更 多是 依 赖 于现 有 专业 点 扩 大招 生 规模来 实 现 的 , 且 扩 张 速 度 与整 个 高 等教 育 规 模 的扩 张速 度 相 吻 合 ] 。从 相对 数 值 看 , 工 学 招 生数 占总招生 数 的 比重呈 现 了 明显下 降趋 势 , 由 1 9 9 4年 的 4 5 . 7 2 下降 到 了 2 0 0 9年 的 3 1 . 3 9 , 降低了 1 4 . 3 3个百 分点 。这 与高 等工程 教育 的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
3、推动力和影响因素
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高 校积极参与。政策支持将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市 场需求将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动力,高校积极参 与将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支持。
四、结论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提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工程专业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未来,我国高等工 程教育专业认证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政策、高校和市场等多方面的 推动和努力,以实现更高标准、更可持续、更加国际化的目标。
2、如何推动认证的可持续发展
要推动认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与国际接轨, 借鉴国际成熟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验,提高我国认证的水平;二是鼓励更多 的高校和专业参与认证,扩大认证的覆盖面;三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挥企 业的作用,提高认证的社会认可度;四是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优化 认证标准和流程。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 析及其展望
目录
01 一、发展现状分析
03 三、展望Biblioteka 02 二、关键问题研究 04 四、结论
随着我国工程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 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提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工程专业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本次演示将对我国高 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3、如何确保认证质量的高标准 和公正性
要确保认证质量的高标准和公正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严格 的认证标准和流程,明确各项指标和要求;二是加强认证机构的能力建设,提 高认证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认证机构和 认证过程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价;四是加强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 提高认证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成因及对策探析
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摘要:基于新世纪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工程教育的实践,本文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程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工程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需求、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与“大工程”意识淡薄、教育全球化与工程教育观念滞后等诸多矛盾和困难。
反思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理性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之路,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
一、当代工程技术的特点及对工程教育的要求1.当代工程技术的特点当代工程具有下列特点:一是社会目标明确;二是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往往要受到社会、经济、技术设施、法律、公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三是注重经济效益;四是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平衡,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取得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五是“四化”发展趋势明显,现代工程均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动态化方向发展;六是环境影响大,一些特大工程项目会引起自然环境的改变,影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等,有些甚至对人类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影响。
2.当代工程技术对工程教育的要求当代工程技术的显著特点对工程教育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结构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工程教育专业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应与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并有适当的超前。
工程教育应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当代工程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来开展的,其特点是理论成为实践的背景,强调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更多地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应紧跟工程技术前沿。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工程技术发展以及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本着课程应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理念,对工程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与改革。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仍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等问题。
在趋势分析中,预测了高等工程教育将朝着国际化、信息化和产教融合的方向发展。
总结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问题、趋势分析、展望、建议、对策、未来发展、我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各类高等工程院校涵盖了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为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与此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科研合作,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部门、高校和学生们共同努力,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挑战和亮点,为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一是全面了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揭示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二是深入探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分析其根源和影响;三是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研究,探讨应对措施和发展策略;四是提出针对当前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建议。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摘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在教育质量提升方向和国际比较研究方面给出具体建议和措施,旨在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并与国际接轨。
通过总结回顾现状和展望未来发展,本文旨在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问题、趋势分析、教育质量、国际比较、总结、展望、建议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等工程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备受关注,各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工程人才,推动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帮助各高校及相关部门更清晰地了解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发展策略,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1.3 研究意义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目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优化。
浅析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
浅析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工程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目前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以期望为我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一、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现状1.传统教育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注重传授基础理论知识,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对于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2.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工程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的高等学校工程教育往往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工程人才。
3.与企业需求脱节由于教育模式的滞后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高等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
企业更加需要的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4.师资力量不足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师资力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高校的教师在实际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较为匮乏,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和教学内容;一些优秀的实践型人才倾向于选择在企业从事工程实践工作,而不是选择留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1.加强实践教学为了满足社会对优秀工程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引入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创新教育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高等学校应当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组织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优化课程设置高等学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摘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学习工程技术的人才开始崭露头角。
民国时期,一些工程院校相继建立,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完善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不断迈向国际化,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
历史沿革展现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脉络,未来的发展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历史沿革、清朝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现状、总结、展望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始于清朝时期。
在清朝时期,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是由一些官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开办。
官办学校主要包括国子监、能工学堂等,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新设立的学校开始开设工程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工程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被制定出台,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工程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本文中,将分别对清朝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民国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工程教育以及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清朝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清朝时期的高等工程教育起源于康熙、乾隆年间的书院和官学。
这些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为清朝的工程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工程技术成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整个工程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着重探究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现状1.研究主题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建工程院校的不断涌现,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研究主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工程教育质量评价、工程师素质培养、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工程实践教学创新、教师发展与职业素养、工程教育国际化等。
但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交叉也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跨界发展,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性学科。
2.研究方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其中,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是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应用较广;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以获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了解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可以为高等工程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1.工程课程设置不合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因此,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目前,很多工程课程设置不合理,概念内容过于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不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2.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对于工程学生来说,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由于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条件的不足等原因,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
3.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断开展创新和实践。
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其他教育技能。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分析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一直保持在30%~40%的份额,1999年之后,高校实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扩大招生政策,其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1]。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2]因此,直面经济建设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始终以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受到国内外青睐。
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已发展到1 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本专科工科在校生和当年新招生占大学生总数的1/3左右,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最大。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工科在校生无论绝对数还是比重均为第一。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 358所,其中绝大多数院校开设有工学专业,工学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等教育设置专业总数的34%以上,并呈现出比例逐年略有增长的趋势[3]。
大学生就业方面,本科各学科门类中,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2009-2011年连续三年达到90%以上;2009-2010年工学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在第二位,2011年为第一位[4]。
从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总数与工学招生人数的绝对值来看,均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高校招生总数由1994年的40万余人增长到2009年的300万余人,工学招生数由1994年的18万余人增长到2009年的100万余人。
工程教育绝对规模发展之快,一是1999年之前,其规模的扩大更多是依赖于通过新增专业点实现的;二是1999年之后更多是依赖于现有专业点扩大招生规模来实现的,且扩张速度与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相吻合[5]。
从相对数值看,工学招生数占总招生数的比重呈现了明显下降趋势,由1994年的45.72%下降到了2009年的31.39%,降低了14.33个百分点。
这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层次结构变化有关,有研究者在分析工学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及博士在校生占全部工学在校生的百分比发现,专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的急剧增加和本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的减少,到2005年工学专科生在校生数量已经超过了工学本科在校生的数量[5]。
近五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基于2012—2016年研究论文的量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基于2012—2016年研究论文的量化分析王桂林,李方伟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摘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论文越来越多。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论文发表数量、论文作者、期刊分布情况、论文关键词、作者所在机构分布、研究层次、学科分布等方面对近五年发表的与高等工程教育有关的文献进行剖析,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对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量化分析;现状研究;建议作者简介:王桂林(1975-),女,重庆巫溪人,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李方伟(1960-),男,四川南充人,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移动通信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业4.0时代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73063);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项目“行业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161009);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经济的地方高校工科ICT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8-01-27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高等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
[1]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自建国以来就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培养了许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为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实施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高等院校的学界理论研究及改革实践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我国近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情况,2008年,刘少雪等选取了2006年前的十年间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上发表的425篇文献,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特别是论文的产出分布和研究特点;[2]2011年,钟秉林等分析了2005—2009年CNKI库中发表的4614篇高等工程教育文献,其主要分析论文的研究主题以及论文的分布;[3]陈新民在2014年对2008—2012年五年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研究,对相关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动态、论文的产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作者:刘梦媛来源:《中国储运》 2018年第9期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投入、教育质量等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工程教育理念、学校发展目标与模式、学科专业设置、人才质量评估体系方面仍旧存在问题。
为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文章提出应在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质量评估体系方面进行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问题;策略;中国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的成就1.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8年至2015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由108万人增加至629万人。
目前,我国享受高等教育总人数达到3900万人,排名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共2560所,仅理工院校就906所。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理科类专业,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5年,我国本科毕业生人数为358万,其中,理工科毕业生人数达144万,占总毕业生人数的40%。
2.教育结构积极变化目前,我国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类型、多方位、多层次的工程教育结构,培养出了大批能源、水利、土木等工程领域的人才,大体上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015年,我国高职工程类专业招生人数占总招生人数的47%,我国本科工程类学生数占总招生人数的44.5%。
我国工程类硕士占总硕士人数的45%。
目前,我国工程类博士招生人数也在日益加大,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初具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逐步形成。
3.教育投入大幅提高在教育投资上,我国秉承“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原则,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据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教育类经费投入共计36129.19亿元,同比上年的32806.46亿元增长约了10.1%。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额为29221.45亿元,相比上年的26420.58亿元的投入额增长10.6%,就目前形式看投入比重仍将持续加大。
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工程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工程学、科技、设计等多个方面,为工程师的成长、优秀的工程项目的实现等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然而,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工程教育的现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着重探讨了工程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工程教育的现状1. 教育内容的局限性现有的工程教育内容较为固定,主要针对传统工程领域的需求,无法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一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医药等,需要更加全面的教育内容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2. 教育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工程教育往往以讲课、实验为主,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则仅作为知识接收者,双方的互动较为有限。
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3. 师资力量的短缺工程教育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
然而,目前我国的师资力量相对短缺,导致工程教育的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
4. 人才培养质量的不足工程教育的不足,也直接导致了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不足。
现有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对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对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缺乏对社会需要和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
二、工程教育的未来趋势1. 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内容为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工程教育将会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应注重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采取创新措施,不断完善工程教育的体系和内容。
2.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未来,工程教育将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小班教学、学生互动答疑、线上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并增加教学效果。
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洞察力。
3. 师资力量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和促进工程教育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应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和学科综合素质提升,以实现师资力量的提升。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研究的相关问题。
在提出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后分析了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探讨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并对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针对培养质量提升制定了相关策略。
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高等工程教育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研究、现状分析、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方法、质量提升策略、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研究是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重点研究方向。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改进。
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需要探讨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方法,以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其结果将对提升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的深入分析将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工程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求工程人才具备更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
通过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能够发现和解决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浅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
层 次工 程 科 技 人 才 成 长 规 律 研 究 ” 统 计 数 据 显 的
示 , 4 2 的被 调查 者认 为我 国高校 培 养 的工 程专 7 .%
占大学生 的 比例一 直 稳定在 3 %左 右 , 5 而德 国不 到 1 % , 国不 到 8 , 国还 不 到 6 L .丰 富而 优 5 英 % 美 % 3 j
的贡献率低 、 离了工程教育 的中心 以及没有形 成完整的具有 中 国特 色的工程 教育体 系是 我国工程 教育 的现 偏 状.根据我 国工程教育现状 ,文中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 程教 育 ; 科 专 业 ; 济 全 球 化 ;国 际 标 准 工 工 经
中图分类号 : 620 G 4 .
20 0 9年 1 0月
洛 阳师 范学 院 学 报
Ju o m ̄ o u y n oma ie t fL o a g N r lUnv ̄i y
0e , 0 t 2 09
第2 8卷 第 5期
Vo . 8 No 5 12 .
浅 谈 我 国 高 等 工 程 教 育 现 状
万 丽 丽
业 毕业 生 质 量 一 般 或 质 量 不 符 合 国 家 技 术 发 展 需 要 .而 据著 名 的咨询 公 司麦肯 锡公 司 的研 究 报 告统 计 ,中 国现 有 的 10万 工程 师 中 , 6 大约 只有 1 6万适 合 在外企 工 作 , 即我 国工科 大学 毕业 生 只有 1%可 0
( 津 科 技 大 学 教 务 处 ,天津 3 0 2 ) 天 02 2
摘
要 : 济全 球化和我 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确 立 , 经 对我 国高等工程教 育人 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 目前 我 但
工程教育现状及前景
工程教育现状及前景一、近年来中国工程教育取得的成绩近年来,中国的工程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具体表现为:1.教育规模快速扩张。
自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按照政府的改革要求大规模扩大招生,从1998年到2010年的12年间,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平均年增长达16.2%,至2010年全国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总数达2231.8万人。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科在大学中占有最大比重,在扩招前工科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40%,1999年以来,虽然工科院校的基数有大比重下降,但由于大规模扩招,到2010年工科在校生和当年新招生占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仍是高等教育中的最大比重。
与世界各国比较,中国的工科在校生无论绝对数还是比重都是第一位。
扩大招生使更多中国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人接受了高等工程教育,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
至2010年,当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6.5%,由于中国经济刚迈入中低发展国家门槛,人口基数庞大,又多年有效地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新增人口在逐步减少,因此扩招的速度在慢下来,近年大体上年增5%左右,估计工科生源今后也会逐年递减。
2.教育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
首先是对职业教育的重新重视。
建国后,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政府一直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以培养大量第一线具有专门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但20世纪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一度被削弱,社会上普遍漠视职业教育,家长普遍要求子女接受普通教育,即使是对于爱好技能型操作的孩子也不准其接受职业教育而一定要其接受普通教育。
原有职业学校纷纷升格,不能升格者不少被撤并,与产业部门和企业的联系被人为切断,这种情况到了近期有了重大转变,在各方面的呼吁下,政府重新重视职业教育,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各种教育计划、规划中都列入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科职业教育也有了恢复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作者:许鹏奎虞庐松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发展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始终以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素质受到国内外青睐。
各学科门类中,工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最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发生了变化,工学专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的急剧增加,本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减少。
目前,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是,教育思想观陈旧,人才培养制度单一,人才培养平台薄弱,创新氛围和环境欠缺,并面临着国际化、社会化、综合性、多样性等新趋势的挑战。
关键词: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分析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一直保持在30%~40%的份额,1999年之后,高校实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扩大招生政策,其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1]。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2]因此,直面经济建设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始终以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受到国内外青睐。
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已发展到1 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本专科工科在校生和当年新招生占大学生总数的1/3左右,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最大。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工科在校生无论绝对数还是比重均为第一。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 358所,其中绝大多数院校开设有工学专业,工学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等教育设置专业总数的34%以上,并呈现出比例逐年略有增长的趋势[3]。
大学生就业方面,本科各学科门类中,工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2009-2011年连续三年达到90%以上;2009-2010年工学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在第二位,2011年为第一位[4]。
从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总数与工学招生人数的绝对值来看,均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高校招生总数由1994年的40万余人增长到2009年的300万余人,工学招生数由1994年的18万余人增长到2009年的100万余人。
工程教育绝对规模发展之快,一是1999年之前,其规模的扩大更多是依赖于通过新增专业点实现的;二是1999年之后更多是依赖于现有专业点扩大招生规模来实现的,且扩张速度与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相吻合[5]。
从相对数值看,工学招生数占总招生数的比重呈现了明显下降趋势,由1994年的45.72%下降到了2009年的31.39%,降低了14.33个百分点。
这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层次结构变化有关,有研究者在分析工学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及博士在校生占全部工学在校生的百分比发现,专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的急剧增加和本科在校生所占百分比的减少,到2005年工学专科生在校生数量已经超过了工学本科在校生的数量[5]。
这种变化是符合市场经济对各类工程人才需要的,工程教育相对规模总体上与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相当,说明工程教育相对规模的发展是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
见表1。
数据来源: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94年至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看,最根本的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国家实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反观我国实情,我们总有这样的数字让我们难以平静。
比如核心技术,我们的手机出口量占全球近八成,却换不来1%的利润——这是不拥有关键技术的苦果。
比如自主品牌方面,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6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99%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0.5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6]。
跨越和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尤其要有大批高端科技人才提供支持。
2002-2006年,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有112人入选,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
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下属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9 073名科学家中,我国仅有206人,只占2.3%,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人,在二级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24人。
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0 000人左右[7]。
这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当下,我们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变革工程教育理念,围绕工程教育理论和产业需要,借鉴合作教育、工程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新视角,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据报载,我国有210万名工程师,大学生中有35%的学生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
但在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却排在了第48位。
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有54万人,中国只有16万人,还不到全国工程师总数的1/10;而印度符合全球化需求的工程师超过总数的70%。
与“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数量下降形成反差的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中国需要的科技工程人员数量却是日本的3.68倍[8]。
另外,在我国现有的160万年轻工程师中,大约只有16万人适合在外企工作。
我国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而印度是25%,比利时的数字在75%以上[9]。
这说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虽有很大发展,但整体的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世界水平相距甚远。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有最新研究表明,2010-2020年期间,确保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在4.53%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增长率和物质资本投资率都保持持续稳定的前提下,60%的目标能够实现[10]。
但要真正把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目前的39%提高到60%以上,关键还是要依靠大批的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现行工程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思想观念陈旧。
表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其总体思路等方面与国家战略需要结合不够紧密,主要是工程教育的教学体系长期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来划分和安排,缺乏适应现代工程特点的变化。
基础课甚至相当部分专业基础课是按照科学教育的理念组织的,主要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按照工程的需要加以重组。
专业课也主要是讲技术、讲分析,以还原论为基础,缺乏工程的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在学科定义、设计理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面,都有待于根据工程的特点予以矫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些国外引入的新理念尚未充分普及,大多数学校还谈不上创造性的应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的更新重组大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11]。
见图1。
图1 现行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二是人才培养制度单一,具体体现在培养结构、层次体系不够完善,传统学科相对齐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不足,与新兴产业崛起,经济结构转型,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还存在较大距离,缺乏快速调整机制。
见表2。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从表2可看出,以信息、机械、土建、运输、轻工、化工为代表的传统工程专业培养规模一直高居各类工程专业前列,相应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能源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先发展产业的专业结构尚未形成。
层次结构中,多层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以往过于重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忽视发展专科,导致总体上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不强。
虽然近几年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推动和引导人才队伍建设,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我国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占仅24.4%,这一指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2],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
这种结构性矛盾,也使得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并存。
三是人才培养平台薄弱。
主要在教学平台、创新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平台方面支持欠缺。
在教学方面,主要是研究型、数字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国际化教学等方面平台支撑有限。
在创新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课内课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国内国外结合等方面不够紧密。
尤其是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训练欠缺,使得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知识的了解,以及参与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
在校园文化方面,主要还没有真正形成“敢为人先,鼓励成功,协作创新,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例如,我们提倡追求真理和不怕失败的精神,但却在评价制度中充斥着急功近利;我们希望能够启迪学生智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却在教学管理制度中设置了很多扼杀学生主动性的限制[13]。
因而出现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不会提问”成为中国大学的短板[14],以及211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互动最差的现象[15]。
这种情况不改变,大学将难以担当社会责任。
四是社会创新氛围和环境欠缺。
统计显示,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要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0.4%。
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就开始江河日下[16]。
在儒家正统思想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时代,人的本性被压抑,人们的创造活力被压制。
时至今日,其负面影响还时隐时现于当今社会的各方面,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虽然新时代需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但由于受中庸之道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枪打出头鸟”、“沉默是金”等不只是老调重弹,很多情况下还确实有经验教训。
因此,人们只会趋利避害,朝着最不会出错也最不可能有所创新的方向走去。
虽然新时代需要“容错”的风气,但中国人习惯要求人才成为道德和功业上的完人,而天才通常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也会饱受无数的酸甜苦辣,人们往往是在不加理解的基础上,想当然地对成功者赋予过多的道德苛求,对失败者缺少的是必要的包容或援手。
虽然创新需要超越功利的追求,但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中,深深烙有实用主义的印迹,重手段而非重价值,重结果而非重探索。
当不能立即带来实用价值时,创新往往被轻易抛弃。
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一)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就任何一个工程而言,它都具体流动性的特点,比如工程本身的全球流动与组合,工程人才所面对的全球服务,以及知识与技术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