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同步精品教案(改革史).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片段,展现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好奇。视频结束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国在那个时代会选择进行变法?”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先秦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期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教育专业用词,结合人性化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本课时聚焦于商鞅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其背景、内容、成果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改革精神的认同。
本案例注重实用性,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我会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培养他们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同时,设计一些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如商鞅、秦孝公、贵族、百姓等,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变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节课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问题涉及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国是如何在战国时期崛起的吗?”、“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制度变革有何关系?”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改革变法的思考。
2.故事导入:讲述商鞅变法的相关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商鞅与孟尝君的辩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4.情感价值观引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特别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与改革变法的关系,以及改革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讨论商鞅变法的利与弊、成功与不足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商鞅变法的判断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的选择题,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
3.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一些简答题,如“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变法事件的必然性、局限性和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商鞅变法中的法律制度变革及其对秦国社会的影响。
2.对比分析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变法,凸显商鞅变法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改革变法中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客观评价能力。
教学设想:
1.互动式教学: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商鞅变法为何能在秦国成功推行?”、“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等,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质课教案_7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质课教案_7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时代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背景)教学目标:1.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历史地图、图片和文字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

(时空观、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利用列表法,从教材中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比较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变法的不同。

(历史解释)3.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并研读史料,分析秦国变法的必要性,解读秦国变法的有利条件,辩证认识“落后与先进”。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重点: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难点:以秦国的变法为例,辩证认识“落后与先进”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因此,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讲解、史料阅读、小组合作讨论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结合历史必修内容的学习,我们对春秋战国已有了整体的认识,它是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个时代杀戮中充斥着残酷,竞争中也增添些许的浪漫,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位处边陲的秦国要想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唯有变革是出路。

那么,秦国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变革呢,秦国变革又具备哪些条件呢?今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二、检查学生预习预习问题1:阅读教材第18页引言,观察地图结合教材第一框“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的内容,回答春秋战国“新气象”的表现有哪些(时代背景)?参考:1.总体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2.表现: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经济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上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士阶层的崛起,新兴地主要求变革。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6-06-16T14:05:59.0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作者:殷晓艳姜玉春[导读] 历史的奇妙就在于它始终处于这种发展和变化之中,而变化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殷晓艳浙江宁波镇海中学315200;姜玉春浙江宁波镇海职教中心315201一、教学内容分析“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是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第1课,包括三大内容:“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和“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由于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时既要突出重难点又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联系已学历史、政治、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特征。

二、教学思路设计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本课以商鞅三见秦孝公的故事为主线,以当时秦国化弊为利顺应潮流摆脱困境为副线,将三块内容有机融合,通过“情境再现,问题探究→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转换视角,重新探究”三个环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史料研习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具体设计如下:第一步:情境再现,问题探究。

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再现商鞅与秦孝公两次论道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了解秦国当时的窘境,说明秦国改革的必然性。

第二步:分析材料,自主探究。

通过对各国变法史实的回顾和分析,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领域方面出现的新气象有充分的认识,说明秦国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步:转换视角,重新探究。

以新的视角重新分析秦国现状,发现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秦国改革具有他国不具备的优势,说明秦国完全具有改革变法的可能性。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说明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

3.秦国进行改革所面临的历史机遇。

对应学生用书P1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则以兼并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

(5)文化上: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深化认知]特殊的社会环境使法家思想的社会地位上升,也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理论支柱,管仲、商鞅都是这一时期应时而起的改革家。

[深化认知]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仅涉及领域更加全面,而且影响也更加深刻。

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1)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要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但秦国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1)力量对比: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思想基础: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社会风气: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公元前4世纪,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已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2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案
5、《法经》:
《法经》是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系统总结各诸侯国成文法的基础上编定的,是魏国变法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1)《法经》的指导思想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即将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人身安全及统治秩序作为首要任务。
(2)《法经》共有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其中《杂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的内容是“具其加减”,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其他五篇皆“罪名之制”,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
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法内容
作用
春秋
齐国
管仲
改革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典型例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下面是几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史料: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右图是连环画《三家分晋》封面图。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三家分晋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怎样的状况?这一时期秦国的情况如何呢?〔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doc

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doc

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富国强兵的改革和变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春秋齐国管仲改革;战国时期的李悝和吴起变法3.秦朝的社会状况;秦孝公即位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管仲改革;李悝和吴起变法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必然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个地处西部边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偏远落后的秦国,为什么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秦国一统天下。

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创新、与时俱进。

公元前4世纪的秦国,在兼并战争的硝烟中,抓住了巨大的历史机遇,经过变法,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社会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的相关的史料,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然后,请学生回答:铁器和木器、石器以及青铜工具相比有什么优点?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牛耕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哪些?学生回忆高一必修2后回答: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是最著名的水利工程。

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什么重要作用?学生回忆高一必修2后回答:荒地大量开垦出来,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大发展。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第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同步(改革史)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第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同步(改革史)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万州分水中学2021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同步精品教案〔改革史〕选修1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根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概况;封建消费关系确实立;“百家争鸣〞场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开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进步分析归纳问题的才能;〔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进步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才能;〔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进步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消费力的开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乱、大变革和大开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化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建议】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大变革和大开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消费力的迅速开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随着经济根底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开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同步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同步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2021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新选修1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根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________的重要时期。

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________和______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______、宛、陶等城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政治上①社会的开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封邑制场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以____________为主,战国以____________为主。

(4)文化上①____________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____________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不利形势(1)秦国偏居______,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2)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2.有利条件(1)国君权利比较集中,旧贵族权利相对较弱。

(2)____________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_充满。

3.历史机遇(1)长期扼制秦国开展的晋国力量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展改革。

4.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________重用。

知识点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消费力的开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乱变革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出现新气象,其中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①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②出现了、临淄等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封建土地日益私有化④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强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春秋时期的以下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C.消费力的进步D.井田制瓦解知识点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4.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的5.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成功完成长征。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学案[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重要时期。

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和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邯郸、、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政治上①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

②、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以为主,战国以为主。

(4)文化上①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1.不利形势(1)秦国偏居,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2)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2.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充斥。

3.历史机遇(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力量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4.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重用。

知识点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出现新气象,其中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有( )①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②出现了邯郸、临淄等较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封建土地日益私有化④人身依附关系日趋强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C.生产力的提高D.井田制瓦解知识点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4.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5.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同步精品教案(改革史)人教版选修1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建议】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建议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注意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本课引言由战国形势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插图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一社会形势。

教师以文字内容和插图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为什么秦国能够完成统一?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商鞅变法的背景(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温故而知新】★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它表现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

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也证实了春秋时代存在牛耕的事实。

小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资料回放】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材料一 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一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器,经鉴定确认为人工冶铁制品。

这就把我国用铁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的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材料二《国语·齐语》记载管仲的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以铸、夷、斤,试诸壤土”。

在这里,美金指的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说明齐国已经用铁制造农具。

春秋中叶齐灵公时的《叔夷钟》铭中有“造戜徒四千”的记载,“戜”,当是“铁”字的初文。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春秋时代的铁制工具出土数量毕竟很少,这表明当时铁制工具的使用还很不普遍。

材料三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所有这些,都是逐渐实现的;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软,所以石器只是慢慢地消失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②兴修水利: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必修Ⅱ学过的相关知识,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

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 时间国家 改革者 变 法 内 容作 用春秋齐国 管仲 改革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鲁国 初税亩 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战国魏国李悝 变法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楚国吴起 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成为强国)其它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备注:1、齐国“相地而衰征”:《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这样,农民就不迁移。

如果不分土地好坏都收一样的税,住在坏地的农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迁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