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药理学 体外抗菌活性试验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药理学--人工合成抗菌药ppt课件
喹诺酮类耐药性在本质上是由于染色体突变引起,
进来发现也可由质粒介导。
如果细菌长时间暴露在药物次抑菌浓度下,则耐 喹诺酮类药物菌株增多,且耐药性稳定,不易恢 复敏感性,并同时出现对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 丁)的交叉耐药,但对头孢他定、头孢哌酮、阿 米卡星、哌拉西林则不出现交叉耐药。
PPT课件
12
【体内过程】
PPT课件
21
3.变态反应
平均发生率0.6%,出现神经血管性水肿、 皮肤瘙痒、皮疹、眼睑及球结膜充血、光过 敏。偶见过敏性休克。
PPT课件
22
4.软骨组织损害 可对幼龄实验动物造成主要负重关节损害。 临床上可引发关节肿胀、肌腱炎、关节痛、肌 肉痉挛及腱破裂,停药后症状均可减退。 除非有严格指征,一般不在孕妇及儿童中
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PPT课件
23
5.其他: 个别出现早搏、心律紊乱等。快速给药,偶 可发生高血压或低血压。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 减少、转氨酶升高以及血清尿素氮/肌酐升高。
PPT课件
24
【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注意事项】 1、对喹诺酮类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CNS 原有病变(惊厥、癫痫史)者禁用。
2、孕妇及骨骼未发育完成的小儿不宜应用;乳妇 应用该类药物时,应停止哺乳。 3、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咖啡因、华法林和茶碱等 在肝脏的代谢,同服时可增加这些药物的血药浓 度而引起不良反应。
最新抗菌药物PKPD研究进展与临床治疗幻灯片课件
20062006版版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药物的脂溶性越低越不易穿过各种质膜药物的脂溶性越低越不易穿过各种质膜药物的脂溶性越低越不易穿过各种质膜药物的脂溶性越低越不易穿过各种质膜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其药理活性暂时消失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其药理活性暂时消失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其药理活性暂时消失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其药理活性暂时消失药物药物药物药物脂溶性高药物脂溶性高药物脂溶性高药物脂溶性高药物脂溶性低药物脂溶性低药物脂溶性低药物脂溶性低药物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利奈唑胺的药物结构和药理学特性决定其良好的组织穿透性脂溶性分子量血浆蛋白结合肺上皮细胞衬液浓度血浆浓度小33735da适中31450万古霉素1449da高501117替考拉宁较高更大1885da很高9013248332icu的vap患者给予替考拉宁12mgkg1次日数据无健康人数据oliveretal
• MIC(最低抑菌浓度) • MBC(最低杀菌浓度) • PAE(抗生素后效应) • MPC(防耐药突变浓度)
• PK/PD研究有利于更真实反映药物在体内抗菌过程,指导临床用药 • 只有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PK/PD)两者结合,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
案,达到最佳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
1.陈佰义.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2):69-70 2.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 MIC(最低抑菌浓度) • MBC(最低杀菌浓度) • PAE(抗生素后效应) • MPC(防耐药突变浓度)
• PK/PD研究有利于更真实反映药物在体内抗菌过程,指导临床用药 • 只有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PK/PD)两者结合,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
案,达到最佳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
1.陈佰义.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2):69-70 2.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高级药理学 体外抗菌活性试验ppt课件
无细菌生长的一管为最低抑菌浓度 (MIC)。
一、稀释法
稀 释 法
(二)固体稀释法 2. 平皿稀释法 取平皿13只,加入不同浓度的药液 各1mL,第1~12平皿各加融化的普 通琼脂培养基9.0mL,第13平皿作 为对照不加药,加入10mL培养基, 均匀摇动使其与药液合一。待琼 脂凝固、表面干燥后接种试验菌。 置37 ℃培养24~48h,观察结果,求出
液 体 稀 释 法
1.4 试验方法
取灭菌带塞小试管15支,标号,向 第1支试管中加入0.9ml营养肉汤,其余 各管加入0.5ml;然后,向第1支试管内 加入0.1ml药液,混匀后,取出0.5ml加 入第2管内,依次类推至13管,混匀后 吸出0.4ml弃之,另取0.1ml涂于营养琼 脂平板上;然后向1~14管内加入0.5ml 菌液,混匀盖塞后,37℃培养16~18h, 观察。相同过程重复三次。 附:琼脂平板为无菌检查;14管为培养 物对照(接种同数量的细菌,不加药 液);15管为培养基对照(不加菌,不 加药)。
MIC。
体 外 抗 菌 活 性 试 验
二、扩散法
(一)纸片法
用灭菌棉签(弯玻棒)将菌液均 匀涂抹于普通琼脂平板。待琼脂 表面干燥后,用灭菌镊子取各种 药敏纸片按一定间隔均匀贴到琼 脂表面,每个平板放5张药敏纸片, 37℃培养24h。观察结果,用游标 卡尺测定抑菌圈直径。
一、稀释法
稀 释 法
(二)固体稀释法 2. 平皿稀释法 取平皿13只,加入不同浓度的药液 各1mL,第1~12平皿各加融化的普 通琼脂培养基9.0mL,第13平皿作 为对照不加药,加入10mL培养基, 均匀摇动使其与药液合一。待琼 脂凝固、表面干燥后接种试验菌。 置37 ℃培养24~48h,观察结果,求出
液 体 稀 释 法
1.4 试验方法
取灭菌带塞小试管15支,标号,向 第1支试管中加入0.9ml营养肉汤,其余 各管加入0.5ml;然后,向第1支试管内 加入0.1ml药液,混匀后,取出0.5ml加 入第2管内,依次类推至13管,混匀后 吸出0.4ml弃之,另取0.1ml涂于营养琼 脂平板上;然后向1~14管内加入0.5ml 菌液,混匀盖塞后,37℃培养16~18h, 观察。相同过程重复三次。 附:琼脂平板为无菌检查;14管为培养 物对照(接种同数量的细菌,不加药 液);15管为培养基对照(不加菌,不 加药)。
MIC。
体 外 抗 菌 活 性 试 验
二、扩散法
(一)纸片法
用灭菌棉签(弯玻棒)将菌液均 匀涂抹于普通琼脂平板。待琼脂 表面干燥后,用灭菌镊子取各种 药敏纸片按一定间隔均匀贴到琼 脂表面,每个平板放5张药敏纸片, 37℃培养24h。观察结果,用游标 卡尺测定抑菌圈直径。
抗菌药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课件
33
• 在体内是变化的,动物感染模型发现: • 体外不能预见体内,多数情况下,体内长于
体外,在白细胞存在时,氨基甙类和喹诺酮 类将更长
• 体外链球菌对β 内酰胺类的延长,而体内未 见延长
• 体外在长给药间隔或重复给药后氨基甙类的 降低或消失,但体内实验未发现此结果
34
• 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应( ) • 细菌暴露于高浓度( × ) 抗菌药后,在低于的药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 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
12
几个基本概念:
缓释制剂;
控释制剂;
剂;
抗菌药物的后效应;
抗菌药物的时间依赖性;
抗菌药物的剂量依赖性;
靶向制
13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许多抗菌药物口服吸收不完全, 如青霉素,多数头孢菌素类。某些 抗菌药物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43
②时间依赖型:其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维持 在以上的时间更为重要,如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感染部位浓度超过的持续时间,即>为时杀菌 率最高,不同菌种要求给药间隔的百分比不同。 为此需要高效、长效的药物,或每日多次给药, 或持续滴注,以维持在间隔时间的内。但应注 意,当药物浓度在的倍以上时,即使再增加药 物剂量也不会增加多少疗效。反之过大剂量, 还会导致全身性不良反应和耐药几率增加。
• 在体内是变化的,动物感染模型发现: • 体外不能预见体内,多数情况下,体内长于
体外,在白细胞存在时,氨基甙类和喹诺酮 类将更长
• 体外链球菌对β 内酰胺类的延长,而体内未 见延长
• 体外在长给药间隔或重复给药后氨基甙类的 降低或消失,但体内实验未发现此结果
34
• 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应( ) • 细菌暴露于高浓度( × ) 抗菌药后,在低于的药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 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
12
几个基本概念:
缓释制剂;
控释制剂;
剂;
抗菌药物的后效应;
抗菌药物的时间依赖性;
抗菌药物的剂量依赖性;
靶向制
13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许多抗菌药物口服吸收不完全, 如青霉素,多数头孢菌素类。某些 抗菌药物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43
②时间依赖型:其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维持 在以上的时间更为重要,如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感染部位浓度超过的持续时间,即>为时杀菌 率最高,不同菌种要求给药间隔的百分比不同。 为此需要高效、长效的药物,或每日多次给药, 或持续滴注,以维持在间隔时间的内。但应注 意,当药物浓度在的倍以上时,即使再增加药 物剂量也不会增加多少疗效。反之过大剂量, 还会导致全身性不良反应和耐药几率增加。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PPT课件
杀菌浓度
MBC 最低杀菌浓度,是指抗菌药物使试验菌最初的活菌总数减少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BC50 指一批试验菌中,抗菌药物能将50%受试菌的最初活菌总数杀灭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抗菌药物浓度。 MBC90 指一批试验菌中,抗菌药物能将90%受试菌的最初活菌总数杀灭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抗菌药物浓度。
排泄 - 抗菌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经肾脏、肝胆系统等清除出体内的过程称为排泄。 - 大部分药物主要经肾随尿液排出体外,如青霉素类和多数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 - 部分药物可经肝胆系统排出,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部分头孢类(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 - 口服吸收较差的药物可随粪便排出体外 - 部分药物可分泌至唾液、泪液、支气管分泌物、乳汁等部位排出
1
10
Cmax
Cmax/MIC
AUC/MIC
MIC
T>MIC
Sub-MIC
PAE
(mg/L)
时间(h)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根据PK/PD的特性,可将抗菌药物分为两大类: 浓度依赖性(Concentration-dependent)抗菌药物 浓度与杀菌活性正相关,随着药物血药浓度的增高,杀菌效果增加。主要参数为AUC0-24/MIC或Cmax/MIC。 时间依赖性(Time-dependent)抗菌药物 杀菌率在低倍MIC时即已饱和(通常4~5×MIC),在此浓度以上杀菌速度及强度不再增加,主要参数为T>MIC%
MBC 最低杀菌浓度,是指抗菌药物使试验菌最初的活菌总数减少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BC50 指一批试验菌中,抗菌药物能将50%受试菌的最初活菌总数杀灭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抗菌药物浓度。 MBC90 指一批试验菌中,抗菌药物能将90%受试菌的最初活菌总数杀灭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抗菌药物浓度。
排泄 - 抗菌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经肾脏、肝胆系统等清除出体内的过程称为排泄。 - 大部分药物主要经肾随尿液排出体外,如青霉素类和多数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 - 部分药物可经肝胆系统排出,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部分头孢类(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 - 口服吸收较差的药物可随粪便排出体外 - 部分药物可分泌至唾液、泪液、支气管分泌物、乳汁等部位排出
1
10
Cmax
Cmax/MIC
AUC/MIC
MIC
T>MIC
Sub-MIC
PAE
(mg/L)
时间(h)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根据PK/PD的特性,可将抗菌药物分为两大类: 浓度依赖性(Concentration-dependent)抗菌药物 浓度与杀菌活性正相关,随着药物血药浓度的增高,杀菌效果增加。主要参数为AUC0-24/MIC或Cmax/MIC。 时间依赖性(Time-dependent)抗菌药物 杀菌率在低倍MIC时即已饱和(通常4~5×MIC),在此浓度以上杀菌速度及强度不再增加,主要参数为T>MIC%
药理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及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
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
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代表药: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先锋霉素V)
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先锋霉素VI)
PPT课件 36
第二代头孢菌素特点
对多数-内酰胺酶较稳定
抗菌谱较广,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似或稍弱对
G-菌作用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杆菌粪链
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V 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异噁唑类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阿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
主要作用于G 杆菌青霉素类:美西林,替莫西林
PPT课件 16
青霉素(penicillin)
又称苄青霉素、青霉素G 【理化特性】
结晶性白色粉末,室温稳定
水溶液不稳定,易分解失效,生成抗原性产物 ——临用前配制 易被酸、碱、醇和金属离子破坏 ——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
2. G 菌
高度敏感:
球菌——脑膜炎球菌,韦容球菌 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 敏感但耐药:淋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 3. 其他
螺旋体(梅毒,回归热,鼠咬热,钩端)
牛放线菌
PPT课件 20
青霉素——临床应用
首选用药:
@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败血症
@草绿色链球菌——治疗和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 @放线菌病,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 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 敏感但耐药:流行性脑膜炎,淋病
药理学PPT课件
作用机理—1.细胞壁
G+
G-
作用机理—2.细胞膜
多肽类抗生素 多粘菌素B 多烯类抗生素 制霉菌素 两性霉素
胞百度文库膜磷脂
胞浆膜固醇
胞浆膜通透性
菌体内成分外漏 细菌死亡
作用机理—3.蛋白质
氨基苷类 合成全过程:起始、延长、终止 四环素类
核蛋白体30S亚基 氯霉素类、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
核蛋白体50S亚基
头孢菌素类
•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 曲松、头孢克肟;特点:1.对G+菌弱;2.G-菌有效,对绿 脓杆菌有效;3.β-内酰胺酶较高稳定性;4.基本无肾毒性。 •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头孢 噻利;特点:1.对G+菌强;2.对G-菌强,对绿脓杆菌活性 强;3.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4.大多厌氧菌有活性;5.无 肾毒性。
万古霉素类
• 多肽类抗生素 • 抗菌机制:阻碍胞壁合成和抑制RNA合成,不易产生耐药, 无交叉耐药。 • 抗菌谱与临床应用: G+菌作用强,用于严重感染、 MRSA,MRSE、假膜性肠炎。 • 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大(耳、肾)。 • 体内过程:口服不吸收,肌注引起剧痛与坏死。
万古霉素类
• 耐万古霉素的MRSA及VRE(肠球菌)的出现。 • 利奈唑烷(Linezolid,或称Zyvox):属于恶唑烷酮类窄 谱抗菌药物。 • 达托霉素(Daptomycin):属于脂肽类抗生素类药物。 • Synercid:它属于链阳菌素类药物,用于VRE。 Quinupristin/Dalfopristin • 溶葡球菌酶Lysostaphin
药理学ppt课件全部
神经系统药物
总结词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 病、癫痫和抑郁症等。
详细描述
神经系统药物可分为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 药和神经保护剂等。镇静催眠药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 系统兴奋性来发挥镇静和催眠作用;抗癫痫药则用于治 疗癫痫发作;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情 感障碍;神经保护剂则用于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损伤。 常见的镇静催眠药有苯二氮䓬类药物,常见的抗癫痫药 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有氯丙嗪 、奥氮平等。
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与方法
适应症用药
剂量与用药时间
给药方式
联合用药
特殊人群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 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 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 盲目用药或滥用药物。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 、病情等因素,制定合 理的用药剂量和时间间 隔。遵循医生的指导, 避免超量或不足量用药 。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 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给药方式,如口服、 注射、吸入等。注意药 物的吸收和利用度,以 及给药方式的便捷性和 安全性。
药理学的重要性
药理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 重要学科,对于疾病的预防、诊 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 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研究内容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机 制、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 不良反应等方面,旨在揭示药物的作 用原理和使用规律。
药理学PPTPPT课件
肿瘤疾病的药物疗法
01
02
03
04
总结词
肿瘤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的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是常用
的治疗方法。
肺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化疗药物、靶向 治疗药物等,用于控制肿瘤生
长、延长生存期。
结直肠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化疗药物、靶向 治疗药物等,用于控制肿瘤生
长、预防复发和转移。
乳腺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内分 泌治疗药物等,用于控制肿瘤
如利尿药与降压药合用增强降压 效果。
减弱疗效
02
03
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如抗酸药与四环素合用减弱四环 素的抗菌效果。
如华法林与苯妥英合用增加出血 风险。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01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02
处理原则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治疗方法。
癫痫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抗癫痫药、抗惊厥药等, 用于控制癫痫发作、预防癫痫复发。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 激动剂等,用于改善运动障碍、缓解 症状。
抑郁症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用于改 善情绪、缓解抑郁症状。
抗病原微生物、抗寄生虫、抗恶性肿瘤药—抗菌药物概述(药理学课件)
头孢曲松钠
2g
0.9%氯化钠注射液 10 ml/静注
1次/日× 8日
病历分析2
处 方 不 合 理
术前1日起,静脉应 用头孢曲松钠,术 后连用7日预防感染。 不仅浪费药物,而 且易造成细菌耐药。
预防用药最佳时间, 术前是在麻醉诱导 期,或作切口前30 分钟静脉给药。术 后给药时间控制在 24~48小时。
碳青烯类不适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手术预防用药
给药时机
SSI发生过程 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期容易清除。
定植
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但未大量繁殖(不易 清除)。
▽ G-菌菌毛。 ▽ G+菌胞壁上的磷壁酸。 ▽细菌表面的糖蛋白和多糖复合物。 ▽组织细胞表面的多糖丝状体。
手术预防用药
给药时机
. . .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1 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 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
3
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 .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4 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
抗菌药物常用术语
pharmacology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化疗药物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 抗寄生虫药
药理学PPT课件
• 细胞内靶位结构改变
•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
• 主动外排
• 代谢改变。
OH H H S
R1 C N C C
B
A
酰胺酶 作用点
CN
青O霉素酶
作用点
CH3 C
CH3 C C O R2
HO
细菌的耐药性
• 抗生素 外排泵 穿透G菌的内
膜和外
膜示意 图
外膜 蛋白 附加 蛋白
转运子
亲水性 药物 外膜 膜间隙 内膜
物
和N-乙酰胞壁酸聚合
杆菌肽
焦磷酸酶 胞浆膜 阻碍十肽聚合物脱磷
酸化
磷霉素
N-乙酰胞 胞浆内 阻碍N-乙酰胞壁酸形
壁酸
成
作用机理—1.细胞壁
NAG(N-乙酰葡糖胺) N-acetylglucosamine
NAM( N-乙酰胞壁酸) N-acetylmuramic acid
NAG
NAM
P P C55 lipid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类
– 窄谱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抗绿 脓杆菌广谱青霉素。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
2.头孢菌素类(分为四代)
3.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β-内酰胺酶抑制药
OH H H S
CH3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R1
CN
CC B
药理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ppt课件
• 动物及临床试验均显示当革兰阴性菌暴露于氨基糖苷类时, 在给药后2 h发生显著的适应性耐药,6~16h耐药性最高, 24h细菌的敏感性部分恢复,40h左右完全恢复
• 氨基糖苷类传统的给药方案,第二次及以后的药物通常以 8~12h间隙给药,而在此时细菌正好耐药性最大,氨基糖 苷类的再次暴露,不仅起不到杀菌作用,还会使耐药性加 强。
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类和头孢 菌素类。 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不如氨基糖苷类及氯 霉素类。
不良反应
●局部刺激作用: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 症状。肌内注射刺激性大,禁用。静滴易引起静脉 炎。 ●二重感染:婴儿、老人、体弱者、合用糖皮质激 素或抗肿瘤药的病人,使用四环素时易发生。
真菌感染 多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表现为鹅口 疮、肠炎;应立即停药并同时进行抗真菌治疗。
●耐药菌诱发的严重感染 无法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 脑膜炎、多药耐药的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且病情严 重,危机生命。
●伤寒 应首选氟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由于 氯霉素成本低廉,某些国家和地区仍用于伤寒。
●立克次体感染 立克次体重度感染的孕妇、8岁以 下儿童、四环素类药物过敏者可选用。
●其他 眼科的局部用药。
氨基糖苷类 G-球菌: 铜绿有效: 厌氧菌有效:
第一节 四环素类
药物分类
天然品: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地 美环素
半合成品: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 环素
药理学 人工合成抗菌药ppt课件
防范:神经系统疾病及癫痫患者慎用
3、过敏反应 药疹、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 少见光敏性皮炎
表现:光感性皮炎,皮肤红斑、灼伤和
水疱
防范:避免直接暴露于阳光,慎用司帕 沙星、洛美沙星;过敏史者禁用或慎用
4、软骨损害
可能影响幼儿关节发育及有潜在致畸
作用(动物实验),可致关节痛;孕妇、 哺乳期妇女与18岁以下儿童避免应用
【抗菌机制】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 还原成四氢叶酸——影响细菌核酸合成。
二氢蝶啶 L谷氨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四氢叶酸 二氢叶酸
PABA(对氨 苯甲酸)
(-)
(-)
TMP
磺胺类
叶 酸 还 原 酶
外源性叶酸
(人及动物)
[临床应用]
常与SMZ和SD合 [不良反应] 用治疗呼吸道、 泌尿道、肠道 长期应用因抑制叶代谢, 可引起粒细胞性减少、 感染,以及脑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膜炎、败血症、 可用甲酰四氢叶酸防治. 伤寒、副伤寒
抗菌药
R6
7 6
R5
5
O
4 3
COOH
2
Y
8
1
X
R7
Z R8
N R1
R2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1962年美国人发现了第一个喹诺酮类
抗菌药萘啶酸,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的 发展拉开了序幕。
抗菌药物PKPD综合参数及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PPT课件
指征
• 治疗性用药起点:感染标志
– 临床症状、体征 – WBC、血沉、降钙素原(PCT)、CRP...... – 影像学:X光、CT、B超
尽可能在抗菌治疗开始前留取标本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 取决于峰浓度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 达托霉素、甲硝唑
1、王睿主编,临床抗菌治疗手册.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79-82 2、Lorian V. Antibiotics in Laboratory Medicine. 4th edit,Williams & Wilkins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 学参数合二为一 。
11
抗菌药传统给药方案拟定的依据:
给药量:以药效学(Pharmacodynamic PD)(即药物体外细菌 培养MIC90)为基础,拟定给药量(血药浓度为MIC90 值的2-10倍。)
给药间隔时间*:以药动学(Pharmacokinetic PK)的半衰期 (t1/2)拟定
18
SBA或FBA
指给药后在18~24h内可以杀灭99.9%细菌的最 大血清或体液稀释倍数,它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与 MBC成反比,是反映PK/PD的综合参数。
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中性粒 细胞减少伴发热等严重感染,峰值SBA应大于8,临床 治疗方有效。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
大小相同的试管内加入8.8mL肉
活 性
汤培养基,同时接种试验菌液 0.2mL。取上述已稀释好的标准 稀释液1mL加入肉汤菌液试管中。
试
此时的稀释倍数为
验
1:100,1:150,1:200,1:300,1:400
三、比浊法
体
外
2. 步骤 将检品液也稀释成1~3种不同浓度,
抗
加入肉汤菌液培养基中。
菌液,混匀盖塞后,37℃培养16~18h,
观察。相同过程重复三次。
附:琼脂平板为无菌检查;14管为培养
物对照(接种同数量的细菌,不加药 液);15管为培养基对照(不加菌,不 加药)。
一、稀释法
稀 (二)固体稀释法
释 2. 平皿稀释法
取平皿13只,加入不同浓度的药液
法
各1mL,第1~12平皿各加融化的普
菌
将全部试管移至37℃恒温水浴箱 中约3~4h,待细菌充分生长后取
活
出,用光电比色计测定其透光度,
性
根据同浓度的读数求出平均值, 然后绘出标准曲线。
试 将检品管同样求出平均值,根据
验
标准曲线即可求出被检品的效价。
性
要做到“满而不溢”。盖上陶瓦 盖放入托盘中,小心地移至培养
试
箱,37℃培养24h。用游标卡尺精
验
确测量各个抑菌圈直径(精确到 0.01mm)。
体 二、扩散法
外
抗
结果判定
菌
抑菌圈直径均值:
活
>20mm为高敏药物
性
19mm~15mm为中敏药物
试
15mm~10mm为轻敏药物
验
<10mm为抗药(不敏感)
体 三、比浊法
外 1. 原理
抗 细菌生长的浑浊度可以用透光度
菌
表示,则log透光度与一定范围内 的抗菌药的剂量呈直线关系,可
活
以制得标准曲线。
性 同样,被测药物所引起的抑制细
试
菌生长程度也可以用log透光度表
验
示。带入曲线方程可得对应的 MIC。
体
三、比浊法
外
2. 步骤
抗
将标准药液稀释成不同稀释度 1:10,1:15,1:20,1:30,1:40。然后于
通琼脂培养基9.0mL,第13平皿作
为对照不加药,加入10mL培养基,
均匀摇动使其与药液合一。待琼
脂凝固、表面干燥后接种试验菌。 置37 ℃培养24~48h,观察结果,求出
MIC。
体 外
二、扩散法 (一)纸片法
用灭菌棉签(弯玻棒)将菌液均
抗
匀涂抹于普通琼脂平板。待琼脂
菌
表面干燥后,用灭菌镊子取各种
液
1.4 试验方法
体
取灭菌带塞小试管15支,标号,向 第1支试管中加入0.9ml营养肉汤,其余
稀 释
各管加入0.5ml;然后,向第1支试管内 加入0.1ml药液,混匀后,取出0.5ml加 入第2管内,依次类推至13管,混匀后
法
吸出0.4ml弃之,另取0.1ml涂于营养琼 脂平板上;然后向1~14管内加入0.5ml
体 一、稀释法
外 (一)液体稀释法
抗 试管液体二倍稀释法
菌
活
1.1菌液的制备
性
试
将原菌液稀释,使之含菌数为 105个/mL。
验
液
Biblioteka Baidu
1.2 药液的制备
体
准确称取各药用双蒸水溶
稀
解于10mL容量瓶内定容,使终
释
浓度为1280μg/mL,分装,贴 签,密封,4℃保存备用。
法
1.3 培养基的制备 营养肉汤、营养琼脂
活
药敏纸片按一定间隔均匀贴到琼 脂表面,每个平板放5张药敏纸片,
性
37℃培养24h。观察结果,用游标
试
卡尺测定抑菌圈直径。
验
体 外
二、扩散法
(二)杯碟法
在已配好的含菌平板上用钢管放
抗
置器均匀分布灭菌不锈钢牛津杯,
菌
用无菌胶头滴管往每个牛律杯中 分别加入稀释为50倍和100倍的
活
1280µg/mL待检药品溶液,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