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杨修之死_研究性教学示例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壶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篇一《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1.善用伏笔: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

(略)2.善用景物描写: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

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一、处理作业: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2023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杨修之死》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教学重点:篇一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内容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一、复述故事(10分钟)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

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从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

这六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

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

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

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方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

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教学案例

《杨修之死》教学案例

《杨修之死》教学案例沿河县第三中学朱洪文教材说明:本单元都是小说,学习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原著的兴趣,以便此后通过自读去感知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养成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开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教师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背景: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思考问题:1、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以“读了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我认为杨修____________,曹操_________________ 。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读了教士兵收拾行李的鸡肋的故事,我认为杨修不知天高地厚,以下犯上,自惹其祸,曹操阴险歹毒。

(明确:第一件事是门上添“活”字。

第二件事是“一盒酥”,于是便和众人分吃了。

第三件事是杨修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用心。

第四件事“大簏装绢”。

第五件事是“杀死门吏”。

第六件事是“答教事件”。

第七件事“鸡肋”。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二:《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营建情境1、让生讲讲《三国演义》明白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

导入:再来进一步理解其中另外一个人物的故事,它是——“杨修之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总结一下文中一共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试着用简约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速读文章)(有改门事件、分酥事件、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曹丕阴事、斩门吏事件、教曹植作答、鸡肋事件)杨修死因:鸡肋事件生活之事:园门阔—心甚忌之一盒酥——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政治之事:藏吴质—愈恶之试才能——亦不喜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杨修由于哪件事才被杀的?3、那么通过这些事情,大家认为杨修是如何样的一个人呢?(特别聪明,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逞能,应该是爱卖弄本人的小聪明。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数”应该读shuò,是屡次、屡次的意思。

)4、接下来大家能不能抓住文章中的有关事例来深化地谈一谈他是如何“恃才放旷”的呢?★在“一合酥”事件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杨修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合”字拆开来读,他能用他的才吃到东西;不过他胆子也太大了,居然把塞北送来的酥给吃完。

通过“竟”和“讫”两字,说明他也太放肆了。

5、试想:假设曹操当时质征询杨修,杨修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来应对呢?(他外表上应是一副“委屈”的神态。

由于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本人并没有过错。

但他内内心应该是洋洋得意。

)★在揭露曹丕阴事这件事上,一个“径”字是最好的说明。

“径去告操”表现了杨修鲁莽、冲动、草率的性格。

★不仅仅是他的鲁莽,更主要的还有他的“放旷”性格。

杨修只是一个主薄,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对他来说,谁也得罪不起,更不应该参与进来,反而是自以为聪明,能够“拿下”曹丕,异想天开。

因而说他这种对本人行为的不加约束确实是一种放旷。

第18课杨修之死优秀教案

第18课杨修之死优秀教案
四、体验写作:
话题:曹操为什么不杀负主要责任的夏侯惇,却偏杀杨修呢?曹操明明有退兵之意,为什么在杀了杨修后却下令来日进兵呢?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杀害。我们青年从杨修身上应该明白些什么?请你任选其一明确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布置作业
完成小练习册的习题。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4、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两种写作手法:一是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二是运用插叙手法来写人物,课下请同学继续研读课文。
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作品简介: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当权,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郡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教案标题:杨修之死教案
教案目标:
1.使学生了解杨修的生平和死因;
2.分析杨修之死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师生互动:谈论学生对杨修的了解程度和对其死因的猜测;
2.展示杨修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讲解杨修的生平和事迹;
2.重点介绍杨修的死因和当时社会背景。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杨修之死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之死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评价和影响。

四、学生自主研究(1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独立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杨修的生平和死因。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
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2.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
1.杨修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研究材料。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杨修之死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对杨修的评价进行分析和论述。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杨修之死》名师示范教案

《杨修之死》名师示范教案

18杨修之死罗贯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才子杨修获死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要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曹操伐蜀日久,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惇禀请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得知,教军士准备归程,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2、教师: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为什么却把杨修杀了?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小组合作,谈谈最感兴趣的那个故事)(1)“鸡肋”事件,杨修所言虽句句是实,一语中的,但确实是胆大妄为、目无军纪。

“见传”“便教”两个词语,不仅体现其才思之敏,更见其恃才放旷、率性而为。

(2)改建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3)“塞北送酥一盒至”,面对“一合酥”三字,杨修“竟取匙与众分食讫”,“竟”的意思是直接;“讫”是完毕,直接吃了个精光,真是恃才放旷、目无君主。

难怪“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4)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一语道破天机,“操闻而愈恶之”。

(5)告发曹丕,修“径来告操”,“径”写出了杨修的鲁莽、轻率,不知不觉已卷入皇室权利之争。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6)教植斩吏,“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7)教植作答,“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导语:杨修之死的原因可以说有两点:一方面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另一方面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现在中国出了一个电视明星,他不是唱歌的,也不是跳舞的,他是一个说书的。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易中天,是他引起了一股新的“三国热”,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这股热潮来品评这些三国人物吧!本文选自《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相传是施耐耐庵的学生,共同创作《水浒传》。

曹操大家一定很熟悉吧。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所知道的情况来简要说说你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大致认识。

曹操:魏国的首领,历史上有“奸雄”之称。

所谓“奸雄”指的是他既有雄才大略,是个大英雄,同时又非常奸诈多疑。

是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

这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曹操大不一样。

那么,杨修又是什么人呢?他跟曹操有什么关系?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

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

杨修之死教学范文

杨修之死教学范文

杨修之死教学范文杨修之死教学反思范文一一、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

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课堂闪光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

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

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

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

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

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

《杨修之死》研究性教学示例-最新资料

《杨修之死》研究性教学示例-最新资料

《杨修之死》研究性教学示例《杨修之死》的教学已经圆满完成了。

这时我照例要问同学们是否还存在问题。

这时有个学生突然说:“我认为杨修‘身死因才误’的结论不够准确。

”我说:“能说说理由吗?”学生说:“杨修并不是因有才而死。

从杨修本身来说,当时群雄纷争,正是用人之际,有才不会被杀;从曹操方面说,曹操爱惜人才也是有名的。

‘身死因才误’好像曹操专杀有才的人,这与当时的客观现实不符。

”我多次教《杨修之死》,还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这方面动了脑筋。

我想这正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极好契机。

我说:“这名同学值得表扬,他肯于动脑,善于提出问题。

这就是做学问的第一步。

‘世事洞明皆学问’,把问题研究透了,学问也就做出来了。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准确。

”但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太少,讨论虽热烈但不深入。

最后我决定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外活动布置给大家,让学生回去围绕如下几方面查资料,下星期讨论。

1、曹操是不是专喜欢杀有才的人,是否杀过有才的人?2、杨修到底有没有才,他的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3、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怎样?4、当时社会的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背景怎样?5、在当时,杨修怎样做才能避免灾祸?一周后讨论开始。

同学们带着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曹操是不是专杀有才能的人?生:曹操杀过孔融和祢衡,他们都是有才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曹操是专杀有才能的人。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因为这两个人都不归顺曹操。

祢衡曾击鼓骂曹;在“建安七子”中,只有孔融不归顺曹操,从这点上看,曹操是专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生:而像王璨、陈琳等归顺曹操,都没有被杀;郭嘉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曹操非常尊敬他。

所以曹操很爱惜有才能的人。

师: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归纳:曹操只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板书:结论1:从对人才的态度上看,曹操只杀反对他的人;对于有才能的人,只要归顺,他是不杀的)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杨修与曹操的关系怎样。

《杨修之死》 教学案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杨修之死》 教学案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杨修之死》教学案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型: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三、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二、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péi)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初读课文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四、再读课文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曹操:虚伪奸诈残忍多疑嫉贤妒能老谋深算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六、拓展迁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知识,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天地2007.11
《杨修之死》的教学已经圆满完成了。

这时我照例要问
同学们是否还存在问题。

这时有个学生突然说:“我认为杨
修‘身死因才误’的结论不够准确。


我说:“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说:“杨修并不是因有才而死。

从杨修本身来说,
当时群雄纷争,正是用人之际,有才不会被杀;从曹操方面
说,曹操爱惜人才也是有名的。

‘身死因才误’好像曹操专
杀有才的人,这与当时的客观现实不符。


我多次教《杨修之死》,还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
说明学生在这方面动了脑筋。

我想这正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
极好契机。

我说:“这名同学值得表扬,他肯于动脑,善于提出问
题。

这就是做学问的第一步。

‘世事洞明皆学问’,把问题研
究透了,学问也就做出来了。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
结论是否准确。


但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太少,讨论虽热烈但不
深入。

最后我决定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外活动布置给大
家,让学生回去围绕如下几方面查资料,下星期讨论。

1、曹操是不是专喜欢杀有才的人,是否杀过有才的人?
2、杨修到底有没有才,他的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怎样?
4、当时社会的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背景怎样?
5、在当时,杨修怎样做才能避免灾祸?
一周后讨论开始。

同学们带着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热
情高涨,跃跃欲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曹操是不是专杀有才能的
人?
生:曹操杀过孔融和祢衡,他们都是有才能的文人。


以我认为曹操是专杀有才能的人。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因为这两个人都不归顺曹操。

祢衡曾击鼓骂曹;在“建安七子”中,只有孔融不归顺曹操,
从这点上看,曹操是专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生:而像王璨、陈琳等归顺曹操,都没有被杀;郭嘉是
曹操身边的谋士,曹操非常尊敬他。

所以曹操很爱惜有才能
的人。

师: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归纳:曹操只杀反对他的人,不是专杀有才的人。

(板书:结论1:从对人才的态度上看,曹操只杀反对他
的人;对于有才能的人,只要归顺,他是不杀的)
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杨修与曹操的关系怎样。

生:杨修与孔融、祢衡的关系很好,他们都是不肯阿谀
曹操的一派。

生:杨修父杨彪曾厌恶曹操,后被曹操诬陷下狱。

师:这两点能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他们关系比较紧张,有敌视的一面。
















课堂设计师
38
教研天地2007.11
师:那么曹操为什么还用杨修当主簿,你们怎么看?
生:这一方面杨修才华出众,另一方面说明曹操爱才如命,唯才是用。

生:杨修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总知内外”,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显示了杨修的才华,深得曹操信任。

并无杀修之意。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唯才是用,有才而不杀。

生:杨修的被杀不是因为有才。

(板书:结论2:从二人的关系上看,二人积怨已久,但操不计前嫌,唯才是用)
师:很好,理由很充分。

既然杨修不是因有才而杀,不是“身死因才误”,那么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而被杀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学生从课文中一一列举所为后,说:“杨修所做的事都是让曹操厌恶的事”;“露才扬己,显示才华比曹操高”;“违犯军纪”;“都是于军国大事无补的”;“参与曹氏家族内部斗争”。

师:好,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杨修被杀的原因了?
生:杨修不是因有才华而被杀,而是他把才华用在与曹操作对上。


生:曹操诬陷杨修之父杨彪下狱,积怨已久;孔融、祢衡被杀,杨修心中有恨。

虽为主簿但并不尊敬曹操,凭才能经常揭穿曹操的目的,因此惹怒曹操。

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杨修被杀是因为他没有从心里归服曹操,并非因才而误。

(板书:结论3:从杨修的所作所为上看,杨修没有从心里归服曹操,所以被杀)
师:到此,我同意同学们说的“身死因才误”有欠准确的观点。

(学生鼓掌)
师:我们再来研究下一个问题:杨修的死,表面上看是他们个人之间的矛盾,但既然有“身死因才误”的说法,那么这个“才”也肯定是值得
研究的,肯定有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
的原因,大家再从这方面讨论一下。

生:我查了《中庸》,上面说: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富贵者行乎富贵,素贫贱者行乎贫贱
……”这就是“大德”,“大德必得其
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
寿”。

否则,“小人反中庸”,“行险
以徼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
专……灾及其身者也”。

杨修本是曹操
主簿,应按主簿行君臣之事,尽职尽
责,才能得其位、禄、名、寿。

而杨
修没有“素其位而行”,超出职位来
显示才华,做出了反中庸的事,所以
灾害必及其身。

很好,理解得很透,引用恰当,
有学问。

生:《中庸》还说“国有道,其
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在狡诈,多
疑的曹操面前,杨修要么尽忠竭力,
要么离开曹操,另投明主。

而杨修偏
在“无道”之时不加节制乱言,虽有
才而不明智,所以被杀是必然的。

生:《中庸》中有“五伦”,把君
臣列为“五伦”之首。

杨修的所作所
为破坏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违反
了封建社会的纲常,也就破坏了封建
社会的统治秩序。

这是杨修被杀的本
质所在。

(板书:结论4:从封建社会的
关系来看,杨修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统
治秩序,为统治者所不容。


师:分析得非常好。

谁还能说说
看?
生:《庄子・山木》中有这样一段
故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
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
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
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
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
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
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
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
之间。


杨修正是没有处乎“才与不才”
之间。

他经常洞穿曹操的内心,揭穿
曹操的目的,似在警告曹操任何事都
甭瞒我,显然是“露才扬己”。

所以曹
操由不悦到深恶之,最后就像这棵成
才大树一样被杀掉。

生:“才与不才之间”应是一个
度。

在统治者面前,这个度一定要把
握好。

当然杨修由于忌恨曹操,他不
可能也不想把握这个度。

生:我引鲁迅一句话,也想证明
这点。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
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

太不懂被
看轻,太懂了被厌恶。

偶有不懂之
处,彼此最为合宜。

”他虽说的是学
者,但所揭示的是有普遍意义的。


修正是违背了这个原则,才被杀身
的。

我带头鼓掌。

说:“‘过’和‘不
及’都不合中庸,只有不偏不倚,才
能终其天年。

这对于封建社会的人际
关系,可谓鉴之精矣!中庸之道历来
是封建社会评价人物和选贤任能的重
要标准。


(板书:结论5:从中庸之道上
看,杨修破坏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
系,被曹操忌恨)
师,我们把五个结论归纳到一起,
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证明我们的观点:杨修
的死并非“身死因才误”,而是因为
他没有真心归服曹操并与之作对而被
杀。

师(总结):说得好!同学们读了
很多书,查了大量的资料,并能对所
看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挖掘、归纳、
引经据典,得出结论,见解都很深
刻。

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关于杨
修死因的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儿。


后,我们应该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

对任何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然后查
资料进行思考。

世事洞明皆学问,长
此下去,我们都能成为学者。

陈华,中学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
大庆。

课堂设计师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