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则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则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则1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则2重视积累,收获颇丰。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篇)《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杨修是历史上的一个带有传奇颜色的悲剧性的人物,本文探讨的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课题,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吸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本文的要义。
整个教学设计由六个环节组成:1、由清朝闻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三国》,并引用一首短诗导入课文,短诗:聪慧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争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文本解读:争论:请以“杨修之死,过在……,是由于……”(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争论,各抒己见课后同学可搜集补充材料,绽开辩论 ! )6、拓展延长:依据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写一句话:如:1)大愚若智,聪慧反被聪命误。
2)一代英才,惋惜未逢明君。
3)聪慧机灵学问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联系文章,补写对联: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气氛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一上课,由清朝闻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拟简洁,没有剧烈的冲突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肯定的阅读力量,教师就应当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索,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熬炼,阅读力量才能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杨修之死反思教学(四篇)
杨修之死反思教学一、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
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课堂闪光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通过开课前___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
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
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
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
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
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Creative imitation is not about others, but about transcendence and re-creat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但即的不同用法。
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阅读──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1、投影仪或小黑板2、素材储备:《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段落。
【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大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位才智过人的杨主簿呢?杨修之死,是何原因?二、新授1、阅读、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并探讨杨修的死因。
2、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⑴复述故事:①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A、鸡肋的故事;B、改修花园;C、一盒酥。
②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A、梦中杀人;B、簏中物;C、斩吏出门;D、代作答教。
⑵小组竞赛、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学生)明确:①给字注意、释义: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A、鸡肋(lèi):胸部两旁的骨头B、辕门外(yuán):军营的大门,C、数犯曹操之忌(jì):对某些言语举动或事情有所顾及所形成的禁忌。
②按拼音填汉字并释义:用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A、竟取匙与从食 qì(讫)B、操因疑修 zèn(谮)害曹丕C、延弃弓 chāo(绰)刀⑶抢答题(答错者倒扣10分)① __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身死因才误是__的叙事线索。
②叙事的方式有:A、顺序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杨修之死》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和命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培养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
(2)认识历史的局限性,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3. 案例分析法:以杨修为例,分析其性格、心理和命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情节,深入剖析杨修的性格、心理和命运。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杨修之死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课文《杨修之死》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展示出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改进:(1)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适当增加课文的阅读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杨修的一生。
杨修之死课文反思6篇
杨修之死课文反思6篇杨修之死课文反思1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杨修之死课文反思2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人生、社会、历史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
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用于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
3. 阅读法: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写作练习法: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背景和基本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心理和作者写作手法,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5. 课内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后写作任务中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篇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有些不尽人意,他们思维的敏锐性、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都急待于提高,这也引起了我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更多的设想:首先是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其次是注重学生语言的表达,设想能够通过文学积累、设置交际情境、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杨修之死教学反思3杨修是一个才思敏捷、善于洞察人性的人,他之所以被杀在于他自己的恃才放旷,曹操的嫉贤妒能和当时的政治环境。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杨修之死》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一三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
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__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式】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资源开发与手段运用】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一)、展示学习内容:(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杨修之死》全文;(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形象;(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2)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3)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2)杨修与曹操、杨修与杨氏家族之间的关系;(3)如何正确评价杨修的人生价值。
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杨修之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要求学生划记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知识;(2)分析杨修与曹操、杨修与杨氏家族之间的关系;(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杨修的人生价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背诵和练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杨修之死》;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深入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人物形象;五、教学反思与总结心得:1. 反思教学过程:(1)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3)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杨修之死》课后反思(合集)
《杨修之死》课后反思(合集)《杨修之死》课后反思(精选5篇)《杨修之死》课后反思篇1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
首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特别是由女生论辩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论辩相对简单),这样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
让学生的课外所搜集到的资料得以发挥,使得课内课外浑然一体。
学生的思维也更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其次,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达到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
最后,在“说启示、写挽词”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至此,开放性的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杨修之死》课后反思篇2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一上课,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
整个教学设计由五个环节组成:1、由听《三国演义》主题歌,说曹操故事导入。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可自选喜欢的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拓展延伸:“我想对曹操(或杨修)说”。
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
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
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1、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
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
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二、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
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口才展示
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
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
⑴(男生)注音1:
庖官夏侯惇恃才放旷曹操之忌
⑵(女生)注音2:
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谮害
⑶(男生)解释词语1:
适庖官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不置褒贬心甚忌之
⑷(女生)解释词语2:
食讫佯惊问人皆不晓其意大簏迳来告操伺察谮害
2、抢答题目:
⑴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⑵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⑶阅读前3自然段“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
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⑷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
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抢答后明确:犹豫不决、烦躁不安。
⑸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
抢答后明确: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得出。
⑹“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
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抢答后明确:因为擅自行动,客观上确实起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⑺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造言”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抢答后明确:编造的话;准确,因为曹操毕竟没有说过退兵的话,只是杨修的分析猜测。
⑻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
抢答后明确:以“惑乱军心”处死杨修,似乎杀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
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⑼读中6自然段:这六段的总叙(中心句)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抢答后明确:道破题字玄机;分吃一盒酥;揭穿“梦中杀人”;
轻率揭发吴质;教曹植出门方法;教曹植作答。
⑾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一件最令曹操忌恨?
抢答后明确:是为曹植作答教,实际上是干预了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
这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⑿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按什么顺序排列?属叙事方式中的哪一种?
抢答后明确:按“犯忌”的轻重。
根据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用了叙事方式中的补叙。
⒀阅读后3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
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抢答后明确: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用心。
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⒁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抢答后明确:不是。
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⒂“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先“厚葬”
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抢答后明确: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3、在抢答的基础上,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
具体包括: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
评:杨修这样的人,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
曹操:残酷、多疑、奸诈、虚伪。
评:“千古第一奸雄”
4、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⑴分出胜负方。
⑵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知识链接
大屏幕:
《三国演义》评杨修诗
(在“修死年三十四岁”后)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表面原因:鸡肋事件惑乱军心
深层原因: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课后反思】
此次以“抢答赛”的形式完成了课堂教学,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