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字如面》解读书信之美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
感谢观看
这些信件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 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 史和文化,更加深刻地感受人类的情感和智慧。
阅读感受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 呈现了中国书信的魅力。作者关正文巧妙地通过书信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 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些书信中蕴含的深深的感情和智慧, 让我深感震撼。
目录分析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和 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书信的魅力。作者关正文先生通过精心挑选的信 件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书信作为沟通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方 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字的优美,更在于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本书的目录设计别具一格,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书籍内容概览, 更通过精心挑选的标题和排列方式,传递了书信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内涵。以下 是对本书目录的详细分析:
书中的书信涵盖了各种主题,从国家大爱到亲情,从友情到爱情,每一封信 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这些书信并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 最热烈的情感表达。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挣扎和追求,是人们在困境中的希望 和坚持,是人们在人生中的感悟和体验。
其中,我特别被一封信所打动。这是一封来自一个儿子写给母亲的信,信中 他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和感激,同时也向母亲坦白了自己的困境和挣扎。他 告诉母亲:“关于我,咱们努力就好,我不会遗憾和抱怨,您也不必自责。生活 各有际遇,命运也自有其轨迹。”这句话充满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接受,也表达了 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和感激。
在本书的开篇,关正文先生选择了明朝著名文人袁宏道的一封信,通过这封 信,袁宏道向朋友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和人生的见解。这封信不仅让我们看到了 一个文学家的真挚情感和独特见解,更展示了书信作为情感交流、思想表达的重 要工具。
《见字如面》闻一多写给父母的信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
《见字如面》是一种古老的交流方式,它让人们能够通过文字和信件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
今天我来跟大家共享一封闻一多写给父母的信,通过对这封信的深度解读和思考,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著名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一,这封信中的用词非常贴近生活,平实中透露着真挚的情感。
闻一多在信中写道:“我常想‘父母’这两个字,恐怕只要有感情的人,是无不说得出这两个字的。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闻一多对父母的感情之深,以及对“父母”这个词汇的珍视。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第二,闻一多在信中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我身在异乡,犹如被判了终身的流放。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闻一多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之情,也不免让我陷入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中。
无论是身在何处,对家的思念都是人之常情。
第三,在信的结尾处,闻一多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他写道:“愿这种动人心弦的文字,使您们在寂寞孤单的时候,得到一点点的慰籍。
”这句话不仅表现了闻一多对父母的关爱之情,更表现了他对父母的孝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对我而言,闻一多这封信中的情感表达深深触动了我。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社交中,却忽略了对家人的关爱和思念。
从这封信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母的深情厚谊,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关爱家人、珍惜身边人的真谛。
我觉得,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繁忙,都应该时刻怀着感恩的心,珍惜身边的亲情和友情。
总结回顾这封信,让我对“见字如面”这种古老的交流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文字是那样的贴近生活,贴近内心,能够传递出最真挚的情感。
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这种古老而又珍贵的交流方式。
或许,你我也可以写封长信给远方的亲人,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见字如面”,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更是一种感悟人生的方式。
《见字如面》:书信里的人生百味
《见字如面》:书信里的人生百味作者: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7年第05期“一定要说人话,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感受这个节目和你的世间万物,而不是用一种又假又空的东西去做这件事情。
”从不在综艺节目中露面的归亚蕾,此刻站在陈设简单的舞台中央。
她对观众微笑点头致意后,开始读手中的《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
这是她的朋友蔡琴写给媒体的信,在前夫、著名导演杨德昌逝世的当晚。
读完,归亚蕾也没有多余的话,转身离去。
在汹涌的明星真人秀当中,这档名为《见字如面》的综艺节目显得安静而克制,被誉为一股“清流”。
两名学者,8名演员,100多封信,两亿多的点击量。
演员们固然都大有来头:张国立、归亚蕾、何冰、张涵予、王耀庆、蒋勤勤、徐涛、林更新;但真正的主角,还是写信的人。
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评分9.0,对一个电视节目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成绩。
导演说,他们只是在做一件事,用书信打开历史。
他们仅仅是回归了人性的常识:“一定要说人话,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感受这个节目和你的世间万物,而不是用一种又假又空的东西去做这件事情。
”你为势位所误节目中的100多封信,是制作团队从1万多封信里挑出来的。
他们网罗了可以搜集到的所有书信出版物;组建了由30多位历史、文物、语言、文学学者,以及书信藏家和新闻作者组成的顾问团;在存有30多万封普通人书信的复旦大学“中国人生活资料研究中心”推荐的数千封信里反复筛选。
選信的标准是什么?“这封信必须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总导演关正文简单概括。
这些信跨越2000多年,从秦军将士黑夫和惊写给兄长的家书,到刘慈欣写给女儿只能在200年后打开的信;从韩愈被贬后对当地鳄鱼下的战书,到欧阳修对不作为的谏官高若讷的痛斥信;从蒋介石的求爱信,到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拒绝信;从萧红“九一八”当天在香港病床上写给弟弟的思念,到北京非典期间莫言写给山东老家父亲讨要个锤子砸核桃吃的撒娇;从毛岸英写给保姆孙嫂的叮嘱,到白求恩去世前一天写给聂荣臻的遗书……其中,有1/3是没发表过的手写信,来自众多博物馆及民间信件研究者。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见字如面》是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见字如面》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1】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习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
《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中国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中国各个阶段。
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
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
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
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
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
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
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见字如面》的观后感【2】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
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
见字如面:古人写过的最美书信
见字如面:古人写过的最美书信作者:常小仙来源:《意林绘阅读》2018年第06期阅读分享:长或简短,书信就在那里,不如一闻;难或简单,古诗文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古代诗文阅读在全国各省份的高考试卷中分值基本都占到了35分左右。
唯有在平时积累重视,才不至于在考场上捉襟见肘。
见字如面,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让我们穿越时代,聆听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见字如面,让我们爱上阅读,爱上古代诗文。
(特约教师:新疆独山子市第二中学张勇)最近,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朗读节目在网络上走红,太多情愫镶嵌在书信里,展开古人的信笺,岁月悠远,更有一种智慧和情怀沉淀其中。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可能是最短的家书,却也是最深挚有情的家书。
写这封信的人很不一般,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
钱镠有雄才大略,出身平民,却一路逆袭为吴越国国王。
他随手写下的这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却被认为是文人操刀也难以企及的名句,为什么呢?因为写得太温柔,太真性情了。
这是他写给妻子戴氏的家书,此时钱镠已经贵为一国之君,然而他与发妻戴氏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戴氏出身横溪农家,因为眷恋故土,每年都要回娘家省亲。
这年春天,戴氏又回娘家小住,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蓦见西湖堤岸已然桃红柳绿,想起与戴氏多日不见,忽生思念之情,于是信笔写下此书,温存地提醒她:田边阡陌的花儿都开了,你也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地回来了吧?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
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
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现代人的反目,名曰“撕×”,名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姿态好看的不多,而嵇康写给老友山涛山巨源的这封绝交信,却优雅地展现了何为“君子绝交,不出恶言”。
《见字如面》:最动人的书信
《见字如面》:最动人的书信作者:来源:《润·文摘》2017年第04期最近,一档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开播了。
这档被誉为中国综艺界一股清流的节目,形式借鉴自英国的《Letters Live》,每期都会请明星到剧场内朗读经典书信。
一帮人只是站着读信,听起来好像很无聊,那为什么要做呢?“因为有趣。
”《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这样回答,“人类对故事的需求永远不会餍足。
私人书信则是影视难以转换的文体,简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见字如面》都读了哪些信呢?一起來听听吧。
张国立老师读的是韩愈的《祭鳄鱼文》,说的是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地鳄鱼为患,胸中苦闷的韩愈就对着鳄鱼撒气、指桑骂槐:“是眼里没有我这个刺史不肯听劝咯?你们所有这些混蛋,都给我搬到南海去!省得我收拾你们!”归亚蕾老师的朗读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女子的内敛情愫,激荡起心中一阵阵的涟漪。
最拨人心弦的就是蔡琴对去世的前夫杨德昌说的那句话了:“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是轻喃,也是责问,多少前尘旧爱,都在这一问里了……1921年,16岁的少女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遇到大才子徐志摩狂风暴雨般的追求,她动心了。
但背负着对徐志摩妻子张幼仪无尽的愧疚,她仓皇逃回了国内,并给徐志摩写下了一封诀别信:“火,会把我们两个人都烧死的……”林徽因在信中,描述了送别徐志摩和张幼仪时的一个画面:“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你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你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定定地望着我。
我颤抖了。
那目光直透我心,那里藏着我的秘密,她全看见了……”张晓风站在阳台上目送儿子上学的背影,生出那么多的遐想,“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这番话,天下父母同此心……一封求职信又是怎么写的呢?老罗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中,他不仅坦白陈述了自己“一塌糊涂”的过去,还“毒舌且精准”地指出了新东方教材的诸多弊病。
《见字如面》:书信里的人生百味
几个诗人经常凑在一块儿,这也是后来他的电视作品总有文学性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作为《小说选刊》的编辑,他常常去顾城家送稿费,亲睹了他和谢烨二人曾经的快乐时光。
说起后来的悲剧,“这个结局谁也没法接受,但你没有办法不怀念这两个人。
特别希望更多人能够意识到,对人的认知、对人性的认知、对人生的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的认知,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
”他说。
一直以来,关正文都想做一个读书节目,“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但电视读书评论总是差点意思。
直到他看到一本英国的书信集,里头是西方世界征集到的各种私人信件。
这让他确定,读信是一个好的选择。
信是私人的、真切的,也是历史的、社会的,从中可以打捞的东西太多。
面对这些可贵的信件,关正文想找的不是朗读者,而是艺术家,要求很简单,朴素真挚地读信。
《见字如面》的人文色彩,让张国立这些明星们以公益价爽快受邀。
关正文说,这8位明星哪怕有1位按照商业价格找节目组要钱,他们都得破产。
何冰欣然加入,他觉得这活儿自己能干,毕竟自己是一名话剧演员。
另外,“它跟文字有关,能传播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挺过瘾的。
你会发现几十年前乃至几千年前人写的信,跟现在的观众还是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何冰想得很清楚:朗读者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涉入表演,要去体验,体会这个心情,更多的是传递文字之美,而不是说处理之美,因为一旦进入处理之美,那不就成话剧了吗?对何冰来说,最难读的一封信是蔡春猪写给自己被确诊为孤独症的孩子。
“他是难过到头了,就用了些很痞的话,但我知道,他不那么写就写不下去了,实际上真是往心里扎。
”同样身为父亲的他生怕读不好,糟蹋了这封沉重的信。
张国立感受到了失去很多年的东西一下子又找回来的感觉。
“书信是最早人与人之间分隔两地情绪和情感交融的方式,你见到我的字就如我们见了面一样,我有深刻的体会。
”1942年5月22日,时年37岁的左权将军在太行山深处,给妻子刘志兰写了一封家书。
他34岁结婚,此后3年,三口之家在一起只有短短5个月。
从《见字如面》解读书信之美
从《见字如面》解读书信之美刘传清,雷小东(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摘 要:书信作为人际交往的语言载体,记录着历史的嬗变,蕴含着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处世智慧,富有独特的美感。
写信人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寓于其中,信笔所至,自然真挚,给人以情感的体味、心灵的陶冶与思想的启发。
在传统家书因媒介革命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的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书信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从而让更多的人重拾纸笔,找回失去的从容。
本文从书信这一特定语境出发,以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第一季)选入的76封书信原文为语料,从审美维度解读书信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与情感之美。
关键词:《见字如面》;信;审美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54-03作者简介:刘传清(1965-) ,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雷小东(1995-),女,湖北武汉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1]229,书信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文字传播媒介,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家书因媒介革命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
当数字时代的电子通讯设备以惊人的速度替代书信,人们远离了“家书抵万金”的忧思,却少了一份“纸短情长”的珍重。
近年来,从“抢救家书”到“全民读信”再到学界对书信文化的广泛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去发掘书信藏于时间褶皱里的魅力,由此衍生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
其中,被评为“荧屏清流”的语言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凭借极简的“读信”形式为书信正名,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重叠了时空,不能被遗忘的历史和寄托。
书信中缤纷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使人走进自由放达的语境,在真实而有温度的字里行间拨动被生活打磨钝化的心弦,品味自然灵动的语言美,重塑多维鲜明的形象美,体悟真挚有力的情感美。
见字如面以书信式对话经典人文作文550字
见字如面以书信式对话经典人文作文550字1. 引言1.1 概述书信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既是沟通感情的工具,又是传递思想的媒介。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电子邮件、短信等快捷方式逐渐取代了书信的地位,但书信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书信式对话在经典人文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阅读与信函的魅力、见字如面:探寻文字背后的真实人物、拾掇经典著作:传承与创新之间和结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其次,我们将论述书信式对话在经典人文作品中所具有的意义;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书信中展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折射时代风貌和社会背景;接着,我们将探讨经典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传承和诠释方式以及当代文学创作中对经典人物形象进行再塑造和重构;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全文观点,并展望书信交流在当今社会及文学领域的启示,同时对文字交流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书信式对话在经典人文作品中的应用,以及通过书信所传达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风貌和社会背景。
同时,我们将分析经典作品在不同时代中的传承方式,并探讨当代文学创作中对经典人物形象的再塑造和重构。
最后,我们将总结全文观点,并对书信交流在当今社会及文学领域的意义进行思考,展望文字交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书信式对话的魅力,并体会到书信在传递情感和思想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2. 阅读与信函的魅力2.1 书信式对话的意义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通过短信、社交媒体等电子方式进行交流已成为常态。
然而,传统的书信式对话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书信作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交流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表达内心感受。
与电子信息相比,书信给人带来了更持久、更真诚的情感体验。
首先,书信能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
在写一封正式的书信时,我们会仔细思考每个词语和句子的选择,以确保表达清晰且符合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
见字如面动人的中国书信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呢,书信能有多好看?不就是以前的人写写家常、谈谈事情嘛。
结果,我真是大错特错。
这些书信啊,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内心世界的大门。
比如说,有的信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写的。
那些战士们的家书,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坚定,可同时又有对家人深深的思念。
他们在信里可能不会大谈战争的残酷,但就那么几句简单的叮嘱,像“照顾好爹娘”“等我回来”,就特别戳心窝子。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写信的战士,在简陋的环境里,借着微弱的光,一笔一划认真写着信,心里装满了对家人的爱和对胜利的渴望。
还有那些文人墨客之间的书信,哇塞,简直就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他们用词讲究得很,信里都是些高雅的事儿,谈论诗词啦,交流学问啦。
可又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讨论,而是充满了朋友之间的趣味和调侃。
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起来,心想,原来古人也这么幽默风趣啊。
就好比两个好友在面对面聊天,这个说“兄台啊,你那首诗里的某个字用得妙,可我觉得还有更绝的”,那个就回“哈哈,贤弟且听我细细道来”,感觉特别鲜活。
而且这本书里的信还让我看到了好多历史故事背后的温情。
像那些名人,在我们的印象里可能总是高高在上,可他们写的信呢,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普通人的一面。
他们也会有烦恼,会有开心的小事,会对朋友诉说自己的梦想和困惑。
这就像把那些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拉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知道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读着这些信,我也不禁想到了现在的我们。
现在大家都习惯用手机发信息、语音,甚至视频聊天,方便是方便了,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这些书信里的情感是经过深思熟虑,然后用文字慢慢沉淀下来的,而我们现在的消息往往发得很快,有时候都没有好好斟酌过。
《见字如面》回归书信感受汉字传递情感的特殊魅力
《见字如面》回归书信感受汉字传递情感的特殊魅力第一篇:《见字如面》回归书信感受汉字传递情感的特殊魅力《见字如面》回归书信感受汉字传递情感的特殊魅力没有别致化的背景,也没有欢快动感的表演,一方讲台,一个演员,一封信,就成了一档节目的全部,这就是最新在豆瓣评分9.3受到人们追捧的《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综艺节目,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这种独特的形式和清新的风格一改往日综艺节目曲调,同时通过书信的表述形式,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与《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成为了当下综艺节目的文化担当。
同时也为目前纷繁多样却又让我们感觉千篇一律的综艺节目带来了一股文化气息的清流,《见字如面》让我们体味到年代背景下当事者写信时的心情,也打破了现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抓住了这个时代给我们文化带来的痛楚。
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升,信息传递快捷,但是看着电子版的文字却让我们感觉失了情感的分数,这也许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交流容易交心难的矛盾吧!《见字如面》让我们点燃了怀旧的激情,体味到年少时字字入情和认真贴邮票的心情,也感受到接到来信时撕开信封那一刻的惊喜表情。
虽然一档节目让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一时的感动,但是这种心情却又是在生活节奏紧快的今日难能可贵的。
我们会想到家中的父母,想到好久未联系的朋友,即使不是用书信的形式寄托深思,但是却让我们能在高压力的节奏下,有了放慢脚步感受温情的空间。
其实对于我们的身体也是同样的道理,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现在,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也更加重视,尤其是老年朋友各种保健品每天都吃一大堆,但是效果未必明显,其实我们可以换种形式,比如使用易和的健寿和中科采用生物电物理疗法,但是却从根源净化血液解决健康问题。
我们现实的生活也是如此,现在西医很普遍,但是好多人还是选择中医去调理身体。
见字如面读后感
见字如面读后感《见字如面》读后感。
《见字如面》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文化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严歌苓。
小说以小说家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展现了一段深厚的情感和执着的爱情。
这部小说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让人在阅读中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人对爱情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杨绛和钱钟书两位文化名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核心。
他们通过书信往来,表达了彼此的情感和思念。
杨绛的文字充满了温柔和细腻,她用文字向钱钟书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和对他的思念。
而钱钟书的回信则展现了他对杨绛的深情厚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两人之间的文字交流,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纯粹。
通过杨绛和钱钟书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情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
小说中的杨绛和钱钟书,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一种平淡而真挚的感情。
他们用文字传递着彼此的情感,用心灵交流着彼此的思念,这种爱情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的理解。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爱情观,让人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了爱情之外,小说中还展现了杨绛和钱钟书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文化的追求。
两人在书信中谈论了许多关于文化和生活的话题,他们对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书信中分享了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热情。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也让人对于生活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人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
在阅读了《见字如面》之后,我对于爱情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杨绛和钱钟书之间的爱情故事,我明白了爱情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淡而真挚的感情才是最珍贵的。
通过他们对于文化和生活的追求,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
总有一封信见字如面
总有一封信见字如面首先这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综艺节目。
在现在这个快餐时代,娱乐类综艺是最流行的综艺形式,例如《跑男》《花儿与少年》《极限挑战》等等。
而《见字如面》能在一堆眼花缭乱的综艺里脱颖而出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综艺中的一股清流,第一个原因在于这是一档文化类节目。
《见字如面》节目方对宗旨的陈述是:“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听起来是不是很唬人历史、社会、民族性…这得是多宏大的命题。
但走近一看,其实它的形式非常简单,就是一盏灯一只麦,一个明星坐那儿给观众读一封信。
我相信第一次看这个节目的人都会和我当初有同样的好奇:作为一档文化节目,为什么是朗读私人信件,而非朗读诗歌、散文、小说私人信件和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信件是私密的,是私人的,是最能真实反映人心和所处现状的文字。
譬如张爱玲,我们要了解她,不仅通过她的文学作品,也要去阅读她和海外汉学泰斗夏志清教授之间长达数十年的通信集。
这里面你能看到最具体可感的张爱玲,作家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这是最像一个人的张爱玲。
朗读信件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我们感受到信件的主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从而管中窥豹,对时代与民族有一个生动的了解。
《见字如面》邀请的明星,几乎都是演技过硬的戏骨级人物。
在节目中,他们能够非常好的体会到当事人当时的情绪,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听众几乎如临其境。
这种朗读也是一种再创作,观众收获的是双份的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这是一档形式简单而内容深长的文化节目,在如今这个时代是极为难得的。
值得一看。
《见字如面》第二季里哪封信最打动你其实这个节目每一期都很戳泪点,每一封信都能让人止不住的流泪。
我觉得最打动我的,应该就是信太平轮幸存者周侣云那封写给爸妈的信。
1949年除夕前,太平轮载着近千名乘客和沉重货物从上海出发驶向台湾,不幸夜航超载被撞沉没。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体会
《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体会1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见字如面》观后感心得体会2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
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
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
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
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静坐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
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见字如面读后感
见字如面读后感《见字如面》读后感。
《见字如面》是一本由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著的书籍,书中收录了她与不同时期的知名人物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记录了她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和思想碰撞。
这本书通过书信的形式,展现了作者与这些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让读者仿佛能够亲临现场,与这些人面对面交流。
读完《见字如面》,我深受启发。
书中的每一封书信都是一段精彩的对话,每一位知名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通过这些书信,我仿佛与这些人面对面交谈,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这种亲切的感觉让我对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在书中,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龙应台与余华之间的书信往来。
余华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书信中,他与龙应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和对生活的理解,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坚韧。
而龙应台则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给予了余华许多宝贵的建议和鼓励。
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让我深受感动。
除了余华之外,书中还有许多知名人物的书信往来,每一封书信都充满了智慧和情感。
通过这些书信,我仿佛能够窥见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感觉让我对这些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了新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手机和电脑进行交流,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然而,通过《见字如面》这本书,我重新认识到了书信的魅力。
书信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通过书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人,也可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
书信是一种珍贵的交流方式,它能够让人们更真实地交流,更深刻地理解彼此。
读完《见字如面》,我对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书信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通过书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人,也可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
《见字如面》中的一封信让全网泪奔:不是因为惨,而是因为美
《见字如面》中的一封信让全网泪奔:不是因为惨,而是因为美说实在话,最讨厌电视节目中煽情的套路。
弄个惨兮兮的故事,掰开揉碎地撕心裂肺,明明生离死别二十年,非要等你居高临下玩味够了别人的痛苦秀完廉价的同情再让人母子相见,有意思吗?小编对《见字如面》之所以有好感,是因为它不套路不鸡汤不狗血,但是第二季第一期中,一个熟悉的煽情场面硬是撞到眼前,让人猝不及防。
硬着头皮看纯粹是因为失望引发的好奇。
信件的作者叫李真,是个农村青年,好容易考上研究生,却又得了白血病。
好容易骨髓移植,却又感染病发症。
为治病负债累累,善良母亲以泪洗面、坚韧顽强。
这样的故事总有千百家庭在同时经历,磨砺着大众的同情心。
没有谁会冷血,但传媒的眼球套路却让人反感。
但是,从不为节目流泪的我,这次却真的看哭了。
李真我得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总结起来是这样:第一,李真给母亲的这封信,文笔真的好到让人意外,流畅优美到令人发指。
全篇句句构架工整字字锤炼准确,像“您已穷尽毕生力气却始终换不回我的一世安康”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足以作一流美文共赏。
面临死亡,从来都说其言也善,这封信却是其言大美,让人肃然起敬。
第二,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但李真笔下的母亲却让人刻骨铭心。
白血病人的环境需要洁净,他写母亲“每天擦洗消毒东西,恨不能抠掉一层。
”病重无法自理,母亲每天为他擦拭骨瘦如柴的身体总是“一边忍着泪一边像清洗艺术品般小心翼翼。
”“您虽然没学历,却比谁都活得有文化。
您身材瘦小,力量柔弱,却扛起了重如泰山的生活。
您温柔善良,被生活蹂躏却从不抱怨和失掉希望。
就是这样的您,让我无从放弃自己。
”这样的文章,如果不是势利眼地去顾及作者的名气,小编真的想说平生未见。
李真和母亲最后,说句实话,感动了小编的还是李真的帅气。
他在《见字如面》的现场说了一段话,喘息之间,神态自若,有大悲悯之气。
他说医院里还有千百个和他一样的人,并且真心为痊愈的病友高兴。
他说不知道还能活多久,不知道是不是能报答所有帮助了他的人。
见字如面最感人的书信
见字如面最感人的书信一、引言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它承载了情感和思念,能够将文字化作面对面的交流。
在众多书信中,有一些书信以其感人至深的内容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那些让人们见字如面、感动至深的书信,分享它们的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情感。
二、战地书信中的见字如面2.1 内容真实动人战地书信是最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见字如面的书信之一。
这些书信包含了士兵们生活的点滴、对家人的思念和战场上的苦楚。
其中的真实情感和低下感染力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士兵们的辛苦和牺牲。
无论是《亲爱的约翰》还是《亲爱的玛丽》等书信作品,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 激发共鸣的主题战地书信不仅仅是个人的书信,更是整个时代的见证。
它们所展示的主题,如家国情怀、友情、爱情等,都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
这些主题在书信中被深入探讨和呈现,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亲爱的约翰》中,作者通过书信中流露的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的珍视,激发了读者对亲情的思考和回忆。
2.3 书信的语言之美战地书信中的语言之美也是令人难忘的。
每一封书信都是作者用心打磨的文字艺术品,通过巧妙运用修辞和表达技巧,使得文字更加动人。
例如,在《亲爱的玛丽》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夸张和感叹等修辞手法,使得书信充满情感张力,读者仿佛能够听到作者奔放的心跳。
三、爱情书信中的见字如面3.1 真挚的情感表达爱情书信能够给人们带来浓厚的情感体验。
这些书信中常常洋溢着作者对心爱的人的浓情款款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书信中的语言真挚、情感充沛,令人们能够像看到对方的面容一样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温暖。
比如《给未来的你》这样的书信,以其真挚动人的情感让人们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信中的爱意。
3.2 共同成长的见证爱情书信也常常见证着两个人在一起成长的过程。
这些书信把两个人之间的美好时光、共同努力和无数次坚守记录下来,成为两人之间的珍贵回忆。
这些回忆通过信纸上的文字变成了珍贵的财富,每一封书信都成为了两个人之间不可磨灭的见证。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
见字如面观后感300见字如面,这是一个既耳熟能详又深富哲理的成语。
字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而又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就是在强调通过一个人的字迹,可以初步了解到他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虽然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书信依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见字如面,字迹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如此重要和深刻。
首先,见字如面强调了字迹所蕴含的信息。
通过一份字迹工整、规矩的信件,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写信人的本人也是一个注重秩序和细节的人。
而一份字迹潦草、凌乱的信件,则可能表明写信人的马虎和不拘小节。
这样的观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对方的印象和评价,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书写文字的时候,注重字迹的整洁和规范。
其次,见字如面也表达了在纸上通过文字表达的能力和品质。
文字的表达是我们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不仅需要表达出我们的意思,还需要通过文字将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传递给对方。
一个字写得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心情和想法,使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我们当时的状态。
在写作中,文字的生动、形象和流畅都非常重要。
而写字的能力和品质,需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实践不断提高。
再次,见字如面也强调了书信在人们的交流中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社会中,电子邮件、短信等数字化的交流方式越来越普遍,但是书信依然是一种有着独特魅力的交流方式。
书信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份特殊的感受,也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和思考的方式。
写一封信给亲人、朋友或者爱人,不仅可以传递出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思念,还可以让我们借助文字表达出内心的独白。
而且书信是一种长期保存的交流方式,我们可以随时拿出来重温过去的情感。
最后,见字如面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思考和自省的机会。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字迹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对其进行评判,从中得出一些关于对方性格和为人处世的印象。
然而,这种评判是否准确,我们是否也会受到字迹对自己的评判产生影响呢?这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见字如面主题征文
见字如面: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沟通。
然而,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传统的书信往来?那些用心书写的文字,承载着浓浓的情感,传递着真挚的问候。
见字如面,这四个字道出了书信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见字如面,意味着文字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书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他们的悲欢离合。
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些文字,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内心的世界,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陷入深深的回忆。
见字如面,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往往因为生活的琐碎而忽略了与亲朋好友的交流。
而书信,却能让我们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温暖。
当我们在信纸上挥洒笔墨,倾诉心中的思念时,那些遥远的亲朋好友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个难忘的时刻。
见字如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书信作为一种传统的沟通方式,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现代的信纸、信封,书信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内涵却始终如一。
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传统,让书信成为我们情感交流的一种独特方式。
总之,见字如面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放慢脚步,用书信这种独特的方式,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去体会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
见字如面作文
见字如面作文作文。
见字如面,是一种古代文人在书信往来时常用的一句礼貌用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到对方的字迹就好像亲眼见到了对方一样。
这种说法其实蕴含了很深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文字的尊重和对书信的重视。
在古代,书信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因为当时没有现代通讯工具,人们只能通过书信来联系彼此。
因此,人们对书信非常重视,每一封信都是经过精心书写和斟酌的。
所以,当接收者看到信中的字迹时,就好像亲眼见到了寄信人一样,感受到了他的情感和思念。
即使在现代,虽然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信已经被电子邮件、短信等取代,但“见字如面”的精神却依然值得我们珍视。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更多地通过键盘输入文字,而不是亲手书写,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当我们收到一封朋友或亲人的邮件时,我们也可以像古人一样,用虔诚的心情来阅读,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和思念。
除了书信,见字如面的精神也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
比如,在网络时代,我们经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朋友们发布的文字状态,这些文字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想法。
当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字时,也可以像面对面交流一样,用心去理解对方的心情和想法。
另外,见字如面也可以引申到对待书籍的态度。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每一本书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时,就好像与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情感。
因此,我们在阅读书籍时,也应该抱着见字如面的态度,用心去感受书中的内涵,而不仅仅是泛泛地翻阅。
总之,见字如面并不仅仅是一句礼貌用语,它蕴含了对文字、书信、书籍的尊重和重视,体现了人们对情感交流的珍视和重视。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用心去理解他人的文字,用心去感受书籍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见字如面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见字如面》解读书信之美作者:刘传清雷小东来源:《三峡论坛》2018年第06期摘要:书信作为人际交往的语言载体,记录着历史的嬗变,蕴含着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处世智慧,富有独特的美感。
写信人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寓于其中,信笔所至,自然真挚,给人以情感的体味、心灵的陶冶与思想的启发。
在传统家书因媒介革命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的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书信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从而让更多的人重拾纸笔,找回失去的从容。
本文从书信这一特定语境出发,以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第一季)选入的76封书信原文为语料,从审美维度解读书信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与情感之美。
关键词:《见字如面》;信;审美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54-03“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1]229,书信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文字传播媒介,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家书因媒介革命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
当数字时代的电子通讯设备以惊人的速度替代书信,人们远离了“家书抵万金”的忧思,却少了一份“纸短情长”的珍重。
近年来,从“抢救家书”到“全民读信”再到学界对书信文化的广泛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去发掘书信藏于时间褶皱里的魅力,由此衍生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
其中,被评为“荧屏清流”的语言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凭借极简的“读信”形式为书信正名,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重叠了时空,不能被遗忘的历史和寄托。
书信中缤纷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使人走进自由放达的语境,在真实而有温度的字里行间拨动被生活打磨钝化的心弦,品味自然灵动的语言美,重塑多维鲜明的形象美,体悟真挚有力的情感美。
《见字如面》(第一季)共选入76封书信,按照写作时间可划分为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中国近代(1840年—1949年)和中国当代(1949至今)三个阶段,每一封都是诉诸现实的代表作,充满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其向往生活的不懈追求和美好愿景。
这些书信所表达的,或是对民族的拳拳之心,或是对亲友的眷眷思念,徜徉其中,我们总能跟随写信人的笔墨重温家国历史,游历岁月人生,在审美过程中共鉴山河冷暖,感知世道人心。
一、语言美:自然灵动引人入境写信的过程,也是语言表达的过程,自由的畅所欲言是书信审美之门的钥匙,打开写信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
”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自然美往往也是最打动人心的美。
书信中的语言没有刻意表现的华美藻丽,方寸纸张,宣诉绵长,一字一句皆是真情的堆砌。
平实的言语因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鲜活灵动,蕴藏着美的气质,引人入境,耐人寻味。
使人置身于书信里那些从前的“慢时光”,在言辞生动、情真意切的表达中领略语言艺术的美。
1979年的夏天,顾城与谢烨在列车上邂逅,在两人互生情愫的往来信件中,顾城这样描述谢烨寄来的照片:“斑驳的古塔蕴含着多少哲理,又萌发出多少生命。
无穷无尽白昼的鸟没入黄昏,好像纷乱的世界从此结束,只有大自然、沉寂的历史、自由的灵魂……太阳落山的时候,你的眼睛充满了光明,像你的名字,像辉煌的天穹,我将默默注视着你,让一生都沐浴着光辉。
”一瞬的画面仿佛定格了所有的美好、浪漫、热情和希望,景美人更美的倾心溢于言表,满怀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和幻想。
“这几天我躺在床上,天天看或者说是听你的信,也许我真从你那带走了灵魂,它不时聚成你的样子,把你的诗送到我耳边”“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你,像兄长那样站在我面前。
你礼貌地带着我走路,给我讲安徒生、讲法布尔的故事,讲路边的草怎么结出果子……”回信中难以面述的思念和羞于直言的悸动跃然纸上,洒满了少女的的爱恋,语言的含蓄美涤荡心田。
林微因写给徐志摩的道别信中:“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我留下这一封最后的紫信——紫色,这个我喜欢的哀愁、忧郁、悲剧性的颜色,就是我们生命邂逅的象征吧。
走了。
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笔端埋于内心的苦痛、矛盾与不舍,终敌不过命定的情深缘浅,词句间明晰的色彩美与柔婉美浸着数不尽的叹惋与悲凉。
张晓风写给世界的公开信里,有这样坦诚的牵挂:“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郑艺写给父亲的信中,有这样质朴的表白:“爸爸,拿不到金奖又怎么样呢?成不了世界最牛的摄影师又怎么样呢?对别人来说,你需要有一大串的定语来证明自己。
但对我来说,爸爸,两个字就足够了。
”源于内心真实的表达无需修饰,如春日甘露般温润的亲情流露出语言朴素与平实的美,让人由衷地感受到作为母亲、作为子女对家人清澈澄静的爱。
二、形象美:多维鲜明见字如面书信的审美鉴赏离不开人,书信的创作也离不开人,无论是写信的人,还是信里的人,他们的形象透过泛黄的纸张明晰生动、映入眼帘。
面对书信中真实的人物,当我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每一个形象,思想情感跟随他们的“举手投足”而波动起伏,这个过程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信件提供的人物为依据,通过形象思维展开积极的联想,补充和丰富形象的内涵,从而产生多维鲜明的形象美感。
至此,一个个有血肉有温度的人物形象在审美过程中见字如面,深入人心。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表达对韩愈的钦佩之余自然地表露了自己的才情,一封独特的求职信让人看到游历十年后依然热情豪放,“不作寒酸求乞态”的诗仙;夏元淳在《狱中上母书》中洋洋洒洒的“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尽显英雄本色,使人感怀那个年仅16岁,立于天地间慷慨赴死的少年;虎门销烟后被革职遣送边关,林则徐在家书中毫无怨言并加以宽慰,护国忠诚,一片丹心;受命修建铁路的詹天佑写给老师诺索布夫人的信以表决心,终攻克施工难点,不负众望,创造奇迹;顽强斗争的革命青年闻一多,写信回绝父母让其“暂避风头”的建议,发出“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的呐喊;铁骨铮铮的爱国战士胡琏,在石牌保卫战中坚守要塞留下遗书,道出“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的诀别;郁达夫在写给文学青年的公开信中“唆使”生活困顿至极的沈从文去“盗窃”,道尽中国文人哀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悲愤。
在尖锐而讽刺的字句里我们看见郁达夫执笔时激愤痛楚的神情,看见迎风伫立的“窄而霉小斋”,也看见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沈从文从北漂文青到写进文坛的艰辛;钱学森致信欢迎即将从美回国的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希望与其共同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奋斗,跃然纸上的殷切期盼是一名科学家致力于科研的决心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人终携手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及众多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史铁生在写给盲童朋友的信中结合自身体会给予他们追求幸福的勇气,表现出对残疾处境的思考和达观的生活姿态。
让人仿佛看见坐在轮椅上的的史铁生正在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因病瘫痪的经历,目光柔和,娓娓道来,自身的不幸并没有阻挡他热爱生活,用文学探寻生命的意义,给予残疾人士以鼓励、希望和尊严;毛泽东在收到两封黄克功枪杀案的免死请求信后,回信中仍决定对经历长征颇有战绩的黄克功处以极刑,并建议在公审大会上当着本人的面宣读。
纪律之严明,态度之果决,铁面无私的形象之下是一代领袖的凛然正气与处事的光明磊落……多少风云人物的事迹卷帙浩繁,却止步于历史的记载,而书信中那些饱满生动的形象给人去感知、去想象、去触摸的审美空间,从至情至性的表达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三、情感美:真挚有力扣动心弦“迄今为止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和层次里都可看到人自身理智地复现自己(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的印记,语言成为使用人投射自己心灵幻影的最得心应手的对象。
”[2]63信件作为人复杂内心的表达和复现,直抵读者的心灵深处。
我们之所以为书信中的形象所动,是由于写信人的所感所悟与我们内心丰富的情感相似或相通。
正如军旅书信中战士对祖国领土的捍卫和牺牲能够触动我们,是因为我们心底那份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书信里放达不羁的观念能够启发我们,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对自由的渴望。
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书信就像是一座满载中国人情感的博物馆,对家国的深情守护,对伴侣的温情缱绻,对友人的真情相惜……每一处“景点”都将审美愉悦寓于情感共鸣之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扣人心弦。
甲午海战开战前,陈京莹的家书中“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而儿不孝之罪,总难逃于天壤矣”字字表达为人臣“忠孝难两全”的歉疚;杨开慧在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独自参与革命斗争,遇难前写给弟弟的托孤信句句诉说为人母对子女的不舍;1935年3月,写下“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的红军战士刘伯坚给亲人留下书信后壮烈牺牲;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大扫荡,37岁的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突围转移,给妻儿留下最后一封家书。
纵观历史,在外敌入侵、民族陷入危难之际,无数革命先烈保家卫国,践行忠义,那些曾经在战火中牺牲的鲜活生命应该被人铭记。
战地家书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承载着民族情感和时代记忆,呈献给读者以崇高宏大的悲壮美。
父母对子女的期许、游子对亲人的思念、兄弟姊妹之间的相互照拂,这些情感跨越千里之遥在家书中表现的尤为浓烈。
书信中刘慈欣对女儿跨越200年的祝福;蔡春猪对自闭症儿子坚强勇敢的爱;邱文周把遗书变成与六岁女儿的“捉迷藏”游戏;身患重病的萧红一封《“九一八”至弟弟书》满是儿时的回忆和对弟弟深深的想念;知青桃桃与父母分享一代兵团人的劳作日常,充满了对家的依恋和对生活的善意。
家书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亲情都是每个人无法割舍的动力之源,一字一言饱含温情的人伦美。
书信审美情感的无限流动里自然少不了美好的爱情,徐志摩与陆小曼爱的坚决炽烈;鲁迅与许广平爱的温馨平淡;曹越华与王德懿的“世纪情书”;蒋碧辉与张道藩的相互成全;黄宗英与冯亦代的黄昏爱恋。
或灼热永恒,或清新隽永,信件背后每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里藏着恋人间的浪漫幻想与心有灵犀,使人在不同的爱情风景中沉醉。
不似亲情的纽带牵绊,不似爱情的缠绵悱恻,友情超越血缘地缘,千万种衡量标准不过一个“真”字。
正如曹禺在信中所说“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近三十年的空洞……能得你这般坦率、真诚的言语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乐的是我竟然在如此仓促的机遇中得到你这样的诚真见人的友人。
”因为信任即使话中带刺也要一语中的;因为懂得所以虚心接受,格外珍视。
黄永玉与曹禺两位大师探讨艺术创作的往来书信让我们看见真正的友谊应有的模样。
书信的魅力往往在于其镶嵌于生活的现实感,“最优秀的作家都是现实主义的,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您除了看见目前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外,还感觉到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这一点就迷住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