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合集下载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整理

题型:单选(21个,每个2分,共42分)

简答(4个,每个10分,共40分)

材料分析题(2个,每个18分,共36分)

辨析题(4个,每个8分,共32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值:150分,最后折合为120分,分数线为70分。

注意:模块一、二、三、七为教育学部分,模块四、五、六为心理学部分。模块一、模块三、模块四、模块七占了考试比重的68%。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部分冲刺课重点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中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三颗星考点)

掌握知识点:(1)《论语》、四书五经(2)“有教无类”(3)六艺、六经(4)教学相长(5)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思行并重(其中,行最重要)2、朱熹(一颗星)

(1)宋代教育家,代表作《童蒙须知》、《近思录》、《四书集注》,(2)教育思想:明人伦、主张把教育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

3、陶行知(三颗星,联系杜威。两者观点相反)

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苏格拉底(三颗星)

西方的孔子,产婆术(问答法),启发式教学

5、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

6、亚里士多德

(1)代表作:《政治学》、《形而上学》、《物理学》

(2)教育思想:重点记忆教育遵循自然

7、夸美纽斯(三颗星)

(1)代表作:《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注意: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现代教育学著作。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提出来的是培根。

2022年下 教师资格证考试 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和基础简答题 第一二章整理

2022年下 教师资格证考试 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 辨析题和基础简答题 第一二章整理

第二节教育的定义(第一章)

1.动物界有没有教育?(辨析:判断2分+改正3分+说明3分)

没有。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因为教育具有社会性,而动物活动是没有社会性的。

(教育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2.是不是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辨析)

不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教育。因为教育是有目的性的,而不是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有目的性。

3.教育的属性(简答:简单,不要展开)

教育具有目的性和社会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这三个可写可不写)

4.教育对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辨析)

错误。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为教育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有时会滞后。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性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一章)

5.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辨析)

错误。教育不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因为教育具有社会性,而动物活动是没有社会性的。

(动物活动是由目的性的。)

6.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辨析)

错误。教育起源于有意识的模仿。因为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不是无意识的。

第一节教育的功能(第二章)

7.教育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双重作用)。(辨析)

正确。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时相对滞后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第二章)

8.教育对政治不起决定作用。(辨析)

正确。教育对政治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但教育对政治不起决定作用。

9.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辨析)

错误。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因为教育虽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小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学生指导》重难点汇总

小学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学生指导》重难点汇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二聿一《学生指导》

第一节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四个: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1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反应

2.1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简答)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记忆技巧: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2.2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简答)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记忆技巧:严规范,塑个性

2.3 主现能动性的作用

①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单选、教学启示-简答重点)

3.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具体表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学启示:循序渐进;推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1.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别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

教育对象特别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经历、道德感含糊、);

基础性(社会、个体进展的基础,课程内容);

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青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进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进展)

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

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制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别断更新、教育机制)

劳动时刻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刻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

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进展的延续性决定)

3.课程打算(教学打算)是依照教育目的和别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要紧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咨询题

妨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人的身心进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

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妨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挑选和施加教育妨碍的对象,教育妨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学校治理三要素:治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治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材料分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本文简要介绍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4、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课

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5、课程评价存在

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风格转变和语言发展等方面对这两种设计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7.

老师对课堂噪音的基本态度和日常做法是什么?10、如何创建一个好的班级?1.建立共

同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

体舆论;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基础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基础性3、义务性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力3。集会示威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学生辅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知觉的特点:1。选择性;2.全面性;3.正直;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清醒状态2.果断;3.坚持;4.自我控制。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三第二章课外活动含解析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三第二章课外活动含解析

教师资格证[新]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三第二章课外

动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的气象观察、标本制作等活动属于()o

A.科技活动

B.技能活动

C.学科活动

D.社会活动

2.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3.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

A.是同一种活动

B.方向一致.但课外活动不是一种正规教育活动

C.都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但方向不一致

D.都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

4.以下哪项不属于教材的内容?()

A.视听材料

B.参考书

C.幻灯片

D.课外活动

5.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A.自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随意性

6.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

A.自主性

B.随意性

C.规范性

D.强制性

7.课外活动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o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8.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8.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哪些?()①信息技术教育②研究性学习③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④劳动技术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9.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才能,激发兴趣和爱好等为主要目的的班级活动是()。

A.班会活动

B.节日、纪念日活动

C.科技活动

D.课外阅读活动

10.某小学为弘扬民族文化,围绕“中国风”,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书法练习、风筝制作、中国结编织等活动。这属于()。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2023年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2023年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

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

(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

(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2章 中学课程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2章 中学课程
• A,六三三学制 • B,五四学制 • C,壬寅学制 • D,癸卯学制
答案 :D
实战练习—单选
• 我国2006 年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
• 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 )。
• A,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 B,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 C,乡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 A,经济功能
• B,育人功能
• C,政治功能
• D,文化功能
• (2014 年下)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 ”,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 A,选择功能
• B,发展功能
• C,传递功能
• D,保护功能
答案 :AA
实战练习—单选
• 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 • A,政治功能 • B,经济功能 • C,文化功能 • D,人口功能 • 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 A,人口分布 • B,生产关系 • C,政治制度 • D,生产力水平
实战练习—单选
•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 A,梅伊曼B,赫尔巴特
• C,洛克D,康德
• (2013 年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第2章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第2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

复习导航:

1、从考纲和历史考情来看,本章复习的重点应包括课程类型、课程理论流派、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制和新课改的理念与目标。

2、本章内容最常用的命题形式为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可在复习本章内容的同时,留心各部分内容哪些适合设计为选择题,哪些可以设计为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理论流派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理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课程

(一)课程概述

1、词源:“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跑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指课业及其进程。

2、世界上最早运用“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始于唐朝孔颖达,“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教学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必须要有智慧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依照法度保持和执行。

教育知识与能力

3、1918,博比特出版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的诞生,提出“活动分析法”

4、课程的概念

广义:所学内容的总和和进程安排

狭义:某一学科

5、课程的作用

(1)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教学的依据

(3)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应用教学手段的依据

(4)国家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教育知识与能力

1、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

解析:B

2、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的标志是()的出版

A博比特《课程》B查特斯《课程编制》

C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施瓦布《课程的语言》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二节-小学生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二节-小学生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二节-小学生发展心理[单选题]1.在一定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到几种(江南博哥)不同的活动上,或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都属于注意的()。

A.稳定

B.分配

C.选择

D.分数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在一定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到几种不同的活动上,或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都属于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做两种活动时,使其中一种活动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程度;其次,注意的分配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善于在两种不同的活动上分配适当的注意。如记录员,注意总是集中在听讲的内容上;音乐教师总是在弹.唱.看谱上分配自己的注意。

[单选题]2.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单选题]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的观点。

A.成熟论

B.外铄论

C.内发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出自洛克,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重难点分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重难点分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一词的由来

1.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代课程称之为“寝庙”,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1.2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

2.课程的类型(高频考点:单选为主、简答)

4、课程理论流派(中等考频:单选、简答)

5、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

第二节课程组织

1、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

习活动方式的过程。(单选)

3、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3.1课程目标取向:

①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进行总概括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如:《大学》提出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

②行为性目标取向--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作用,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学生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如:给学生一篇文章,让他在五分钟内不靠参考书帮助,识别出它的风格。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一)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与 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 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批学 校教师负责承担。
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称为
( D ) (2013上)
•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44
(补充)4.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开发体制
(一)中央集权:国家层面的统一 (二)地方分析:地方教育行政负责 (三)学校自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开发
• 关于课程的概念,学者们见仁见智。《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 中列出了对课程的九种不同定义:
• (1)为了训练儿童和青年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所建立的一系列可能的经 验。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也曾提出一个“附属学习”的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时, 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兴趣和情感的熏陶。
3、主张课程的内容的组织是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提倡 “从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 B )(2015下) A. 学科课程论 B. 活动课程论 C. 社会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单选题]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江南博哥))。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课程计划即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单选题]2.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

A.任务分析模式

B.过程导向

C.工作分析

D.目标导向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泰勒所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目标导向模式。

[单选题]5.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活动等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单选题]6.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

A.确定方法

B.确定内容

C.确定目标

D.确定标准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确定目标。

[单选题]7.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理论,被称之为泰勒理论,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

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要点

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要点

二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高频考点提要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的类型;

3.课程理论流派。

高频考点速记_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目录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由来与定义★单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二)教育的定义

●二、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属性★★★单辨

●(一)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

●(2020下.辨析)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2021上.辨析)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018上.辨析)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单

●四、教育的基本形态★单

●五、教育的基本功能★★单辨

●(一)(根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二)(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2018下.辨析)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三)(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六、教育的起源★★单

●七、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简

●(二)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单简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简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单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中国的教育思想★★★单

●(二)西方的教育思想★★单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单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单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单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单简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单辨简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人精心整理——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人精心整理——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②受教育者:受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中介

2、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纽带;对象;桥梁/工具/中介)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受

教育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

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也不能实现。

3、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

③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教育的起源

①神话起源说:最古老;宗教 (朱熹)

②生物~:生存本能 (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 ③心理~:无意识的模仿 (美:孟禄)

④劳动~:劳动 (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⑤交往~:叶澜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质量质量

(3)人口结构结构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人口的再生产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文化、职业、城乡结构、迁移)(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什么是课程

我国“课程”一词见于唐朝

课程分广义和狭义

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课程”:

包括应学科目的总和、课内外活动、各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即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学科中心,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经验中心。学生社会活动研制课程、组织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三、课程开发

制约三大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1.儿童:直接因素(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

2.社会:决定性作用(社会的效用、社会责任感、家长与社会的压力)

3.学科特征:重要因素(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吸收新的科学成就)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不同划分

1.分科课程

又称科目课程,最古老、使用最广。

“六艺”、“七艺”。

夸美纽斯“泛智课程”、赫尔巴特“六种兴趣”设置的课程,斯宾塞功利主义原则课程,都属于分科课程。

特征:

科学安排每门学科知识体系,易于知识连接,知识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2.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

相关课程:又称“联络课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联系,但又维持独立状态。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相关学科合并一个新学科。

广域课程: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3.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课程。

特征:过程的实践性; 活动的自主性;

内容的开放性; 形式的多样性。

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关系: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以课程管理制度分

1.必修课程

定义:同一年级学生必学的公共课程,保证所有学生基本学历还可分为国定、地方、校定必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根本特征:强制性,

优势:实现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养成学生未来社会公民基本素养;便于课程实施、管理、评价;体现了国家共同基本要求。

不足:过分注重共性,忽视个性,容易出现社会本位倾向,忽视个体发展。

2.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的课程。

主导价值: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发展个性。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关系。

具有等价性,不存在主次关系,

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的统一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开发的主体不同分

1.国家课程

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体现国家意志。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达到的共同素质开设。

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2、地方课程

又称地方本位课程

定义: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

特征:地域性、民族性、针对性、适切性、灵活性、探究性、开放性。

3.校本课程

定义:

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前提下,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本校学生需求科学评估,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开发的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

自主性原则;适宜性原则;

补充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特色性原则。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表现形式、影响学生的方式分

1.显性课程

又称显在课程、正规课程。

定义: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主要特征:计划性,区分显性与隐性标志。

2.隐性课程

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

定义:学校情境中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未明文规定,但却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实践和结果。

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特点: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学者是杜威,他强调“附带学习可能比正式学习来得更为重要”。

最早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则是美国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杰克逊。

隐性课程内容: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

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

第三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应达到的预期水准。从课程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规定性:

第一,时限性。要同特定教育阶段相联系;

第二,具体性。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及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三,预测性。描述结果有预期性,是理想性规划;

第四,操作性。明确可以付诸实现的。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依据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现状、个体需要、差异

对社会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语言、行为、习惯的总和。

把握三要点:第一,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第二,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第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课程目标:指导作用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决定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

◆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本身性质: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

三、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指通过检查课程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教育目的,实现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泰勒观点:“评价过程本质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我国:评价是评判价值的简称。

本质: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