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向开放社会的实质性转型
中国未来改革的九大方向
改革开放凡三十年,已如舟至中流,抬头仰望,洋洋江海,但是,却也暗流汹涌,安抵彼岸,还是中流翻船,关系中国未来国运。
改革开放已经造就中国的沧桑巨变,而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以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为改革三十年注脚。
但是,最近几年,亦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中国的改革,远未达致天下大治之境,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未来时代的新发展,均使深化改革,成为未来潮流。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繁杂,同时,未来时代的无数可能,亦使选择艰难,中国未来时代的变革,更需廓清迷雾,找到康庄大道。
关于中国未来时代改革的战略方向问题,亦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未来十年乃至数十年内,中国的改革,将面临九大方向性变化。
(一)从经济、政治改革,到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变革事实上,经过三十年历程,我们也应该突破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而将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进一步延伸到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等方面的全面、广泛的改革。
而目前,对于社会领域的更广泛的变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些我们所熟知的称谓,已经悄悄发生变化。
很多地方,公共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地方官员的口中,“老百姓”,“群众”等提法逐步变少,而市民,公民,纳税人的提法变多,而在这些称谓变化的背后,是公民意识的觉醒。
近年来NGO的崛起,对于中国社会运行规则,运行模式,运行主体已经逐步产生改变。
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中,NGO得到检验,亦得以壮大,很多人都研究了美国大选最后胜利的原因,长江商学院一个教授,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讨论奥巴马的制胜秘诀和社会背景。
认为奥巴马的胜利,说明‘草根时代’和‘草根政治“的崛起。
特别是在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当内竞争中,奥巴马依靠很多网民,以及年轻人的支持,才击败了在精英阶层拥有众多支持者的希拉里,不仅社会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转移到了草根阶层,而且,以往那种靠大聚会,电视单向传播的政治动员模式,也变化为立体的,依靠网络互动传播的模式。
而这种变化,在中国也出现了,新兴技术的兴起,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的交往模式,都已经颠覆了我们传统社会的运动模式,而这些变化,都将对未来时代影响深远。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国人的心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了。
社会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反应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方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两大方面的矛盾对立: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
实行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如何看待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就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的经历和价值观利益观的不同,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也不同,社会心态也各有不同,我们下面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心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
从78年到8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就更多的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上。
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这一时期,迷惘、悲观、怀疑、逆反等情绪瘟疫一样在青年群体中互相感染,造成青年中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信教青年急剧增多;二是自杀青年急剧增多;三是偷渡港澳台的青年急剧增多。
尽管这些现象只是滞留在少数青年的行为中,但却反映出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的总体的心态特征——在深感人生缺憾的痛苦中产生的失落感、惶惑感和迷茫感。
从他们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得出经过文革的影响的他们,社会心态是厌世和消极的,产生的极度不信任感才致使他们这么做。
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中国的转型之路
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中国的转型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而伟大的变革。
通过勇于创新、开放合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逐步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转型的过程。
一、经济领域的转型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对接。
在这条转型之路上,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改革国有企业,加强市场竞争,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
这一转型激发了中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带来了繁荣和就业机会。
其次,中国积极吸引外资,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通过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合作体系,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再次,中国注重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在高铁、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创新成果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政治体制的转型除经济领域的转型外,中国还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推进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与法治化,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加强了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优化了政府职能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决策效率和透明度。
此外,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中国推行了社区自治和村民自治,提升了人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
中国还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了司法公正与独立。
通过加强反腐败斗争,营造廉洁政治环境,中国促进了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行,保障了人民的权益。
三、社会转型的变革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与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产阶级的崛起也成为了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此外,中国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乡分际中的青年管理精英地位获得①--基于CGSS 2008的数据分析
6.4
6.2
7.7
20.0
19.1
27.5
51.0
52.8
35.9
15.1
15.4
12.0
30.7(6.5) 30.2(6.5) 31.9(6.3)
10.6(6.7) 10.7(6.7) 9.9(6.7)
注:1)变量的描述统计基于重新整理过的数据;2) 青年样本中,无民
主党派身份的个案,没有父亲是研究生学历的个案;3)对于年龄、工龄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 干部(管理) 精英地位获得的研究延续的是布 劳和邓肯开创的理论传统,得到的共识也较为 一致。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流动状 况变得愈加复杂,这些判断是否能揭示新形势
下阶层流动的态势呢? 另外,由于时代与客观 条件的限制,以往的研究很少用定量的方法探 究农村管 理 精 英 的 地 位 获 得 机 制① , 更 鲜 有 研 究将城市和农村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有鉴于 此,本文采用 CGSS 2008年的最新调查数据,重 新检验一下管理精英地位获得的机制是否发生 了变化? 之前研究者提出的先赋因素和自致因 素的消长情况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化? 当前管 理精英层的代际再生产的程度如何? 这些变化在 中国的城乡之间又有哪些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合理的向上社会流动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 的关键。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正经历着渐 变,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不断上升的机会。 但 是,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社会流动的机制开始 出现“阶层固化” 的苗头,以至于有识之士大声 疾呼要保住底层青年向上流动的“ 梦想”。 他 们发现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群体尤其是 青年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分化,一部分被“ 利益 结构化” , 成 为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的 知 识 精 英 联 盟;另一部分被“ 去利益结构化”,成为底层群 体,欠佳的处境使其可能萌生“ 愤青” 意识,对 抗主流 价 值 观, 不 利 于 社 会 的 长 远 发 展[1]19 。 “ 穷二代” 大学生群体的职业发展状况不乐观, 就业质量不高,岗位以非正规就业居多,职业地 位低,职业提升机会少[2] 。 与此同时,社会舆论 针对“ 官二代” 、“ 富二代” 与“ 穷二代” 彼此对立 的话题的激烈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类似 的社会状况。 社会的精英流动是否真的如此, 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 这样做有利于
2024年两会知识竞赛
2024年两会知识竞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关于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区B.深化电力、油气、铁路和综合运输体系等改革,健全完全竞争环节监管体制机制C.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D.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答案:B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B.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C.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D.提升东北和西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答案:D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0%。
A.20B.25C.30D.35答案:C新质生产力是()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A.数字化B.智能化C.低碳化D.创新答案:D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其中提出了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元。
A.20;30B.20;20C.30;20D.30;30答案:C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
报告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最基本的民生就是:A.收入分配B.健康C.医疗D.就业答案:D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双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双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3.30•【字号】双政发〔2021〕3号•【施行日期】2021.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双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双政发〔2021〕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双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双鸭山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双鸭山市人民政府2021年3月30日目录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二节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第三节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第二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一节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第二节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第三节加快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第四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五节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第六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四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第一节实施产业链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打造高能级产业链条第二节实施园区集聚建设工程,打造产业转型升级主战场第三节实施重点企业成长行动计划,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第四节实施数字经济培育工程,转换经济发展新动能第五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竞争发展新优势第一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节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第三节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第四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第五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六章积极扩内需促开放,抢抓机遇融入新发展格局第一节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第二节提高以对俄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水平第三节激发社会消费新潜能第四节积极拓展有效投资新空间第五节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第七章持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增强转型发展内生动力第一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第二节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第三节提升国资国企改革质效第四节全面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新活力第五节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第八章统筹推进区域协调融合,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第一节统筹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第二节大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四节深入实施守边固边、兴边富民第五节加快双矿、农垦、森工协同发展第六节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第九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增强绿色发展优势第一节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强化污染防控治理第四节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经济第五节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十章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二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第三节保护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第四节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第十一章提升全域旅游品质,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第一节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第二节打造知名生态旅游品牌第三节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第十二章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城市转型承载力第一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第三节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第五节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第十三章全面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转型发展成果第一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二节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第三节提升现代化教育质量第四节加快发展全民体育事业第五节持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第六节深入推进“健康双鸭山”建设第七节积极应对人口问题第八节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第十四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双鸭山第一节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第二节坚决维护社会安定第三节坚决维护公共安全和网络安全第十五章强化“十四五”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二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第三节坚持以解放思想推动转型高质量发展第四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五节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双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坚持开放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四
坚持开放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四发布时间:2015-12-23 16:13:58来源:J--人民日报进入电子报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经济发展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正面外溢效应。
开放发展理念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必将进一步拓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世界经济发展空间。
引领我国对外开放领域深刻变革的科学理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直面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开放发展是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先进理念。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国既需要携手应对发展问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又存在抢占科技制高点、整合全球价值链、重构国际经贸规则的激烈竞争。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肩负更多的国际责任和期待。
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新角色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够高的矛盾非常突出。
只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更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才能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TPP、TTIP等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带来的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任务更加紧迫。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好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用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05.05•【文号】•【施行日期】2015.05.0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5月5日)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我国改革开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要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改革开放和法治保障并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与世界融合和保持中国特色相统一,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相互促进,坚持把握开放主动权和维护国家安全。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外交战略紧密衔接,科学布局,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握好开放节奏和秩序,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有所作为、防范风险、维护安全,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
总体目标是,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扩大开放中树立正确义利观,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383”改革方案知识点汇总
“383”改革方案知识点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报告认为,“三位一体”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报告具体提出了涉及上述八大领域的三大改革突破口:一是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二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除了为改革制定“路线图”,报告还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建议将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即2013年至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年至2017年的中期改革和2018年至2020年的远期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初步提出简称为“383方案”的改革设想,即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新一轮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方案。
经济体制新“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1)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富有活力,就是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通过完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导向,就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转型升级,更大范围地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包容有序,就是大力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全体人民通过勤奋努力公正分享发展成果;法治保障,就是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经济活动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和保护,稳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
经过改革,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的制度环境,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升级版。
(2)实现上述目标,要在以往市场、政府和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新“三位一体”改革。
第十单元-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高中历史必修上人教版
【解析】
“恢复行使主权、制度不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等主要精神,
体现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香港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原则,为解决香港
问题指明了方向,反映了我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香港问题形成的原因,故A项排除。材料只涉及我国政府对解决
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以及拟订十二条政策等,并未涉及中英双方是否希望和平解决香
C 培优练 能力提升
8.(2022湖南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 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 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 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 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 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 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 了坚实基础。
2.知识点1(2024北京西城区高中检测) 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设想。20
00年,柴达木盆地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工程、中西部退耕还林(草)等十
大工程全部开工。2001年,包括青藏铁路在内的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这一战略
(D )
A.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B.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标志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 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 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 (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 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
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近年来,中国以其引人注目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震撼人心的发展成果。
伴随着经济的转型,中国的社会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从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经济腾飞。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吸收国际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开展招商引资政策,建立起一系列经济特区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特色农村经济逐渐形成,在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激发,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随着全民经济开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加入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改革,推进市场化的步伐加快,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在市场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工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速技术创新和转化,提高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应用能力。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市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经济体之一。
社会变迁: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在城市通过就业和创业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的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福利也在不断提高。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被现代化的思维所替代。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尊重个体权利,崇尚自由和平等的社会观念深入人心。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就业机会增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此外,改革开放使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意见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26•【字号】吉政办发[2012]66号•【施行日期】2012.1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2〕6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规划》的重大意义《规划》阐明了“十二五”时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意图、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再部署,是国家对东北地区的重大支持,也是我省发展的重大机遇。
深入贯彻落实《规划》,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统筹推进“三化”,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规划》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五个着力”上。
其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统筹推进“三化”的动力支撑,着力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统筹推进“三化”的重点任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统筹推进“三化”的根本目的,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统筹推进“三化”的重要保障。
深入贯彻实施《规划》,将有力促进我省“三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统筹“三化”之路。
(二)有利于强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我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
《规划》更加突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自主创新这一动力机制,提出了进一步破除制约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沿海沿边和内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用创新引领东北地区振兴。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知识型员工职业流动成因分析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08-01Jan,20082008年第1期N O.1,200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主导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断趋向深入,我国进入以经济体制转型为主导的社会转型期。
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企业面临着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社会角色、企业内外部利益间的冲突等问题[1]。
除此之外,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流动,也是转型期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所谓职业流动(job transfer ),也就是狭义上所说的离职,可以指劳动力的个体或群体,从一个工作场所移动至另一个工作场所的地域间流动(这种地域间流动,可以发生在同一个组织内部的流动,也可以是跨组织的流动),或从某一种职业转移至另一种职业(离开原组织的职业间移动),或是从一种行业转移至另一种行业(离开原组织的行业间移动)。
离职,是在组织内外环境变量、组织变量和个人变量综合作用下,由个人做出的选择行为(本文对职业流动原因的分析,仅限于主动离职成因分析,未包括因企业裁员等非自愿流出造成的职业流动)。
一定程度的离职率可使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嵌入(job em beddedness ),已有实证研究证明,良好的工作嵌入是使员工留职并使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2]。
但是,过高的离职率将会影响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
因为员工离职,会带走组织内业已成型的知识、技能,而培养新的熟练员工成本较高。
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都在积极地探寻影响员工离职的因素,以降低因员工离职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传统的研究职业流动是以普莱士-穆勒(Price-Mueller )模型为框架,该模型以环境、个体、结构和过程作为与离职相关的变量,在解释员工离职的心理变化过程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测力[3]。
但社会转型与离职的相关性并未为普莱士等人所考虑到。
所以,在分析社会转型期知识型员工职业流动成因时,这个模型就显得不够全面。
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
[标签:标题]篇一:国务院研究中心383方案及相关简评原标题:官方高层智库勾勒中国改革“路线图”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电(彭大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日前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
公开信息显示,负责方案制定的国研中心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
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政策弊端,为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今后几年必须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报告强调,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是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报告认为,“三位一体”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报告具体提出了涉及上述八大领域的三大改革突破口:一是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二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除了为改革制定“路线图”,报告还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建议将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即2013年至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年至2017年的中期改革和2018年至2020年的远期改革。
此方案已形成名为《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的读本,并交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全书将于11月初上市。
1高层智囊:“383”方案仅是三中全会参考报告(1)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下称“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近一个月后,市场突然以改革“路线图”之名对其进行轮番解读。
改革八大方向
改革的八个重点领域(1)以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为重点,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社会转型,迫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应抓住当前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进各项职能转变,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增强政府运作透明度,尽快使依法行政取得实质性进展。
——有针对性地调整或完善政府基本职能。
减少贷款规模、土地指标、产能数量等行政性直接干预手段,主要运用货币、财税等总量手段改善宏观调控。
调整市场监管重心,减少行业进入的前置性审批,加强质量、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一线监管。
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对监管不作为造成重大损失的,相关监管部门和人员需承担相应法律和经济责任。
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采取得力措施,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
对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已明确要清理和减少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必须按期完成。
对仍需审批的项目,规定审批时限,到期不批复视为同意。
对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企业秘密的审批,在网上公布审批流程、条件和进度,接受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质询。
建立审批事项重大失误责任追究制,对审批失当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科学性。
改进政府决策协调机制,将部门会签制度改为牵头部门负责制。
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决策前应组织相关机构、智库等进行必要论证,有的要举行听证会;事中要有跟进评估、反馈调整;事后应组织包括第三方机构在内的有关方面评估政策效果,并公布评估结果。
——提高政府运行透明度。
扩大各级政府在三公经费、转移支付等领域的公开内容,详细公布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
建立人民银行、统计部门、审计部门向全国人大定期汇报制度,凡不涉及国家安全的统计数据及其计算方法,应及时公开。
总结有关地方经验,完善地方政府定期向人大汇报工作机制,推行电视、网上直播等做法,有效提高政府运行透明度。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背景的解析
导的社会向 市场经济体制占 主导的社会转型; 由农业社会 向 工业社会转型; 由 封闭、 半封闭社 会向 开放社会转型; 由同
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 由伦理型社会
向 法制型社会转型…。 具体来说, 这些转型又表现为:
一
是社会制度的转型。根据不同社会制度性质和地位 ,
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制度的转型: 一是决定社会主义社
湖南社 会 科 学 2 0 1 5 / 1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背景 的解析
口 周 勇
摘
要: 当前我 国的社会转型带来 了社会的深刻变化 ( 包括人 们世界观 、 人 生观和 价值观 的变化 ) 以及各种 社会控
制必须 面对的新 问题 , 使得对新的社会控制理论 的 阐释和新 的社会控 制模 式的 建构 变得十分 必要 。如何发 挥科 学 的世界观 、 人 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秩序的作用?如何使广 大人 民群众形成 高度 的文化 自觉?用什 么样 的文化来 维
政治制度转型、 划一刻板 的文化制度向百花齐放的文化制 度转型; - - 是决定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状况的二级制度, 如养
、
当 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老、 住房、 医疗、 就业等制度的转型, 其总的特征就是由过去
国家、 集体全部承担的福利分配制度向社会性、 商品性分配
社会转型不同于社会变迁, 指的是在社会根本性质和
降低、 社会规 范权 威性降 低及基层组织弱化。 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秩序构建的路径在于强化治理主 体、 强化基层组织、 发 挥治理机关的打击效力, 进而为社会成员提供明确的行为
导向。
一
会基本性质的 一级制度即 政治、 经济、 文化制 度的 转型, 包括 单一公有制经济制度向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 经济制度转型、 高度统一的政治制度向民主开放的
步步高电子版答案2023政治
步步高电子版答案2023政治1、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是(? ?)[单选题] *A.三民主义B.邓小平理论C.毛泽东思想(正确答案)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 ?)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单选题]*A.经济(正确答案)B.政治C.文化D.生态3、69. 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暂时目标。
*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是()。
[单选题] *A.地理环境(正确答案)B.人口因素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生产方式5、83. 某企业老板煽动员工围攻、殴打征税人员,这是抗税行为。
*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 ?)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单选题] *A.《资本论》B.《共产党宣言》(正确答案)C.《德意志意识形态》D.《哥达批判纲领》7、16. 不断提高劳动者()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保证。
* [单选题] *A、报酬B、素质(正确答案)C、水平D、权益8、27. 按照新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中要坚持()与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
* [单选题]*A、资源节约(正确答案)B、生态文明C、保护自然D、开发资源9、10. 遵守()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 [单选题] *A、纪律B、宪法和法律(正确答案)C、道德与法律D、约定10、10.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一下,对探索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学习马克思主义B.学习苏联模式C.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答案)D.另起炉灶,独树一帜11、要获得知识,必须()。
[单选题] *A.认真学习就行了B.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了C.既要积极实践,又要认真学习(正确答案)D.上网学习12、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 ?)[单选题] *A.古典政治经济学B.西方经济学C.黑格尔哲学D.空想社会主义(正确答案)13、22.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表现在()。
公需课:“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解读
公需课:“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解读•1(多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
(多选)A.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B.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C.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D.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正确答案:ABCD•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方面的战略举措的是()。
(单选)A.提高人民收入水平B.强化就业优先政策C.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D.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正确答案:D•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单选)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4“十四五”规划是我国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起步期,也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期。
(单选)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国百年历史大战略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A.革命战争时代实施的是“农村包围城市”B.建国初29年实施的是“重工业优先战略”C.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实施的是“国内大循环战略”D.新发展阶段实施的是“构建以高水平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正确答案:C•6(多选)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战略举措具体可从()方面着手。
(多选)A.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B.完善宏观经济治理C.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D.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正确答案:ABCD•7(多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有()。
(多选)A.创新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关键B.扩大内需,释放巨大无比的消费需求是战略基点C.促进城乡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战略支撑D.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正确答案:ABCD•8习近平总书记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所运用的思维不包括()。
(单选)A.系统思维B.战略思维C.单一思维D.改革思维正确答案:C•9(多选)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战略举措具体可从()方面着手。
论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判断题
论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判断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论述:
1.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包括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
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快速增长,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创新能力,在科技和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还体现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如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全面实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农村地区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农村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3.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还表现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挑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经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4.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还展现在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发展上。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的改革,争取更多的发展权利和发言权。
5.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还表现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变化。
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普及率。
同时,中国文化也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传播。
请注意,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具体论述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观点进行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动向开放社会的实质性转型
启动向开放社会的实质性转型
2013-08-20 14:54:53
分类:未分类[启动向开放社会的实质性转型:分立的财产、自由交易和创建组织的权利]
刘业进
[主持部分]
我们开始第三单元:发展民间金融的宏观政策调控与变革的方向与共识。
首先有请王瑛发言。
谢谢王瑛董事长。
确实如刚才她说没有人是安全的,因为我们的财产权没有受到保护。
谢谢盛洪教授,刚才盛老师总结了,我们的金融秩序是在管制和垄断者的秩序,执法的结果是对正确事物的扼杀,这样
的事情如果我们的法律不做修改的话,将来这样的案例还会层出不穷;同时也接地方官员直接的利益攫取,造成了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个局面。
接下来我们有请秋风教授发言。
谢谢秋风教授。
秋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判断,中国再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口。
我们遭受了着一些冲击,在历史上发生重大制度变迁的时候都遭受到一些冲击,比如相对价格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以及阶层结构的调整。
在这个时候如何促进制度变迁,我想就是企业家群体和中产阶层参与进来,他们的财产集聚已经形成一个物质财富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群体,但是保护他们财产的制度,整个制度发育海没有跟上,眼下公权力恣肆已经挑战了他们的底线,底线就是生命。
当权力为了看中了你的财产,他需要的就是你的生命,通过灭掉生命,才会得财产。
这个时候,如何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需要中产阶级群体共同推动制度变迁。
谢谢张老师,张老师刚才给我们提了十个问题,我觉得这些都值得经济学家们、法学家们以及社会各界深思。
张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法建议,以及中国整个政治制度变迁的一些建议,值得大家好好思考。
[演讲部分]
今天听了很多专家学者发言,我对这个案子本身的情况了解局限于从网上看到一些文章,今天听了辩护人律师和各位专家发言,有了更多了解。
我还是想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我对这个案子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判断中国的现状,我们的现状是15世纪英格兰的状况。
15世纪的英格兰,政府如果看上企业家的财产,占有财产也不是稀罕事,那时候财产权还没有受到法律制度的良好保护。
其实到目前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每一个国家暴力垄断者都叫做政府,贸易把高楼大厦,汽车,通讯等技术向全世界普及,物质形式上看各国政府都是一样的。
其实不然。
只有两打国家是所谓“开放社会秩序”,剩下180多个国家都处在“自然国家”(未被完全驯化)状态。
自然国家状态有什么特征呢?典型的特征就是政府是机会主义者,政府对待财产、资源,对待民营企业(创设组织的权利)都是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当对我有用时的就利用,对我没用时就把他搬掉,这是政府机会主义。
自然国家有一套自己的运转逻辑,一方面他抑制暴力,提供了秩序,比如我们宁可生活在朝鲜,也不愿意生活在索马里或者叙利亚这样整天打仗的国家。
自然状态的国家里的暴力垄断者掌握了权力,他们通过控制贸易,他们限制创建组织的权利,借此获取租金,
然后利用这个租金来维持秩序。
他在行动的时候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方式,而不是公开透明的预先可以预期的法治方式。
他以一种短期的、直接可以辨的方式获得租金,然后用这个租金维护这个秩序,这是一种没有驯化的合作秩序。
迄今,180多个自然国家没有真正转型到开放社会里面去。
如何才是真正转型到一种开放社会,一种文明化状态呢?我们总看到文艺复兴以后,工业革命以来,整个西方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的变化是那个合作秩序的背后的一套规则系统建立起来。
这套规则系统很复杂,但核心无非就是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每个人包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得到保护。
这似乎是过时的理论,可是我们反观当下,我们恰恰观察到自然国家中的的一些特征,创建组织的权利受到严格限制,政府控制贸易,政府控制一切经济机会和政治机会。
在微观层面,我们恰恰观察到,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得不到可靠的、可信赖的保护。
看来启蒙运动以来的道德哲学家们的学说根本没有过时。
迈向一个开放的社会,就是要求分立的财产受到保护。
哈耶克曾经说过,一切先进文明的道德核心就是分立的财产权利受到保护。
我们说要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是公正的含义我们很多人不明白?其实所谓公正就是两条:第一,分立的财产权受到保护。
哪里有财产权,哪里就有公正;哪里没有财产权的保护,哪里就没有公正。
公正第二个含义就是,政治机会和经济机会是普
遍开放的,创建组织以获取广义利润的机会是普遍开放的,而不是向任何其他标准下特定人群开放。
受张维迎教授的启发我画了一个简单的图,就是我们合作秩序的运转是奠基于三个层次的规则系统,第一个是本能,比如我们在危险面前的恐惧反应、饥饿感、害羞、虚荣心、性本能等,这些本能至今是起作用的,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当然有的本能对于合作秩序是有破坏作用的,如哈耶克所说的服从小群体之共同目标的原始集体主义情绪。
第二层次的规则是最重要道德和传统,包括张维迎教授所提到的天理和良知,所谓自然法。
第三层,也是最薄的,最不重要的一层就是理性所立的法,就是所谓人定法。
法律是发现的。
你制订法律,符合自然法,符合天理良知,就发现了真实的法;你制订的法违背了自然法,违背了天理良知,就是没有发现真实的法,你的法是恶法,恶法非法。
这三层规则系统对人的日常行为都有约束,通过规则遵循以形成秩序,其中最重要一层规则系统是中间的道德规范和传统,这个规则经过至少五千年文明演化沉淀下来,他是任何民族、任何族群不能超越的,这里没有特色的容身之地,这是所谓的普世规则系统。
要真正转型的开放,就是我们要恢复天理良知,比如诚信、尊重分立的财产权、家庭伦理等等这些基本规则。
另外,在开放社会中,熊彼特的“创造性的破坏”总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就是讲企业家当他发现
机会的时候,他能够迅速的通过成立企业组织去生产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摧毁一个传统产品甚至行业,或组织或制度,新的产品、组织和制度盛行开来。
创造性的破坏即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政治领域。
如果我们总是打击这样“创造性的破坏”,这个社会的生机就会受到极大的抑制。
这种创造性破坏是谁在触动呢?就是企业家群体,当他表现在经济里面就是这我们常说的企业家,当他表现在政治领域就是“政治企业家”。
如果我们根据人定法,总是对社会中发生的“创造性破坏”、对企业家精神进行抑制,我们总是达不到一个有序方向,就是有效复杂性更高的秩序,我们总是停留在朝鲜、停留在索马里、停留在叙利亚甚至更恶劣的有效复杂性程度较低的秩序状态。
一切先进文明的道德核心,是财产权和契约自由。
刚才张老师说了,当他自己财产由他自己打理,契约自由,这是基本权利,暴力垄断者不能任意剥夺。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始终看到中国取得的进步,就是在这个国家,我们还没有回到像今天的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状态,暴力没有抑制,军队没有统一,深刻受到战争的困扰,这些都没有在中国发生,我想这是中国的伟大进步。
客观地说,我们仍然处在80年代台湾之前的时代,处在60年代南朝鲜的时代,如果我们今天的法律制度变迁达到了60年代的韩国,或者80年代的台湾,那么中国的前途就是取得了了不起的进展。
最后一点,我说一说改革的策略问题。
我说过,“改革就是改错”,昨天我在周其仁教授的博客的文章上看他也说了类似的说法,他说改革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
其实我们做错了事情并不可怕。
在通往秩序的道路上,并不是说不犯错误,而是说发现错误以后及时纠正,由此展开一个演化过程。
而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纠错,如果我们的法律里面发现了有一些法条不适应经济现实,不仅不带来有序而是导致混乱,这样的法律就要及时废止。
张老师刚才提出很好的建议,我们应该从刑法,有关金融领域里面的一些行政部门条例,以及民法通则里面关于金融管制、金融垄断的法条,甚至还有刑法里面的定罪的法条比如集资诈骗罪等去掉。
像这样一些“法律”,他明显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则是违背的,徒具法律面貌,不具法律的实质,是恶法我们就应该及时修改,废止相关的规定。
我相信改革的进程是不断演化的过程,在这次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方面就是开放权利。
金融领域是做钱的生意的领域,从吴英、孙大午、曾成杰,他们都是在做这种生意,他们在受到价格信号(利息、高利贷)的引导,去做生意,这种生意在开放社会里面非常普遍,可是在我们这里“有罪”。
据说在民国,街头卖米的米铺都是可以放贷的,这种人最基本的权利,应该是开放的。
哈耶克甚至主张私人银行制度,铸币权都应开放而不应被政府独家垄断,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经济学理由支持应当由政府独家垄断发行货币。
开放组织
的权利,任何人如果发现有利润机会或者是别的机会,他就去实现,去获取这个机会,所以他就需要成立组织,所以诺思说人们创设和运营组织的权利是导向开放社会的关键一步。
曾成杰的案子给我们再一次警告。
从吴英、孙大午、曾成杰,我相信曾成杰不是最后一个例子,这些例子一再告诉我们,在我们迈向一个开放社会的过程中,这些关键性的制度我们仍然没有明白,我们仍然没有采取开放的姿态和实质性的转型举措。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