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文本解读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2.文题诠释本文选自《藏北游历》,题目中“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东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为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旨本文记述了作者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各拉丹东,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同时展现了人们探寻大自然的坚强毅力。
4.内容解读本文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东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东严酷的生存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表达了“我”对各拉丹东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交代造访各拉丹东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2—13自然段)叙写探寻各拉丹东的过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现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
其中(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一层:交代各拉丹东的气候、海拔高度及“我”的身体状况。
(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详细叙述“我”随队游览冰塔林的经历,并交代了“我”滑倒摔伤的情况。
(7—11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三层:写“我”负伤后蜷缩在冰窟里看到的各拉丹东的美景。
(12—1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四层:记叙了“我”第二天艰难游览的情况。
第三部分(14自然段):写静听长江源头的流水之声,畅想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
5.结构分析探寻缘由壮美景色恶劣的环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彰显壮美感受痛苦壮美的景色静听水声演绎故事6.写作特色:(1)善于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叙事灵活多样。
文章多处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
如文章开头最后两句话介绍近些年来掀起的长江考察热,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生存环境的恶劣做了铺垫。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ppt课件(53张)
文章最后一段写坚冰之下的流水,议论抒情。各拉丹冬这 片雪域高原辽阔寒冷,但是在坚硬的冰面下却有汩汩的流水, 这水从这里流出,源源不断,汇聚成了长江,给这人迹罕至的 地方带来了生命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思路?请简要分析。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 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AT THE SOURCE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DANDONG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 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 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有野牛、野驴、藏羊羚、雪鸡等珍禽异兽和水晶石,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探险旅游、 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C. 电影《战狼2》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 26.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常误用为见到不好的事物。
第一部分(1—2):写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尊荣. 第二部分(3--4):写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的艰难情景。 第三部分(5--13):写近观冰塔林看到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13):写在砾石滩上看雪峰时的新发现。
完成课文结构梳理图。
晶莹连绵 的冰峰
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8.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 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面临的威胁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 影响长江源头的水量和水质。
人类活动
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如采矿、 放牧、旅游等,对长江源头的水
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生态破坏
过度放牧、采矿等活动导致植被 破坏、水土流失,影响水源涵养。
保护措施
限制人类活动
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周边地 区的人类活动,保护水源地不
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感悟与思考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各拉丹冬地区,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这种生态文化对于当今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在各拉丹冬地区,人们对于历史和未来有着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对于长江文化的传承与 创新上,也体现在对于社会发展的探索和思考上。这种思考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提醒 我们要注重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
气候变化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原冰川产生了显 著影响,导致冰川消融、缩小,进 而影响长江的水量和水位。
雪山群
01
02
03
雪山分布
各拉丹冬雪山群是长江上 游的一组重要山脉,由多 座高海拔山峰组成,山峰 常年积雪。
登山活动
各拉丹冬雪山群吸引了众 多登山爱好者前来挑战,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山峰的 险峻和气候的变幻莫测。
生态保护
雪山群周围的生态环境脆 弱,需要加强保护,防止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 破坏。
湖泊与河流
湖泊景色
水资源利用
各拉丹冬地区有许多美丽的湖泊,湖 水清澈,湖面如镜,倒映着周围的雪 山和蓝天。
合理利用和保护各拉丹冬地区的水资 源对于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安全 至关重要。
河流源头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原⽂ 1987年3⽉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披⽩⾊披风的巨⼈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黧⿊的⾻骼,有如⼑削⼀般,棱⾓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股长江考察热⼀拨⼜⼀拨中外勇⼠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步。
短短⼏年⾥,先后有⼗多位探险者壮烈献⾝于这项⼈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
远不是秋⾼⽓爽时节的明媚,这⼀个风云变化的季节⾥,⽓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公⾥外有⽜粪可捡的草坝⼦上,我们搭起⽜⽑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背回⼤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
海拔接近六千⽶,⼒⼤如⽜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喘吁吁。
他说⾃⼰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频频⼩震酝酿着某⼀两次⼤地震:⼿背⽣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烧,不思饮⾷,……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体状况真是⼤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去⾛上⼀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个砾⽯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合⼗,⾯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了跪拜⼤礼,虔诚⼜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圣地并不欢迎⼥⼈,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番。
它还不喜欢⼈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对⼤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粗话诅咒那⼀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分情愿地露了⾯。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原始的美 天地大美
头 所见: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苦痛的美 人在其中
各 图案多样、晶莹闪耀、冰面疏 永恒的美
拉 松、流水漫溢
丹 冬 所感:身体疼痛、感叹自然
课堂检测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眩晕(xuàn) 骤然(zhòu) 蜷卧(juán) B.蠕动(rú) 皱褶(zhě) 腈纶(qíng) C.演绎(yì) 棱角(líng) 熠熠(yì) D.黧黑(lí) 虔诚(qián) 酝酿(niàng)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重点)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 义。(难点)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素养)
知识备查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5.请仿照画浪纹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符合语
C.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D.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
题的严重性。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去。C项,缺少主语,“通过” 和“使”二者去其一。D项,语序不当,应先“认识到这一 问题的严重性”,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课堂检测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 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 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合作探究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 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 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绘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本文的中心主旨
本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
为线索,抒写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
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
状元成才路
林的神奇,表达了对永恒壮美的各拉丹冬雪
状元成才路
山、冰河、冰塔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 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长江源头
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 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 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 间。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 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 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 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 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惊叹大自然力量的神奇和伟大,赞美、热爱各拉 丹冬雪山、冰河、冰塔林的壮美景色。
10、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否仅仅为了描写各拉丹 冬的壮丽景色吗?还是有其他的目的?说一说你 的看法。
(1)不是,还有其他目的。 (2)理由:①作者描写各拉丹冬的雄奇壮丽, 却在结尾深化主题,全文以自己为例,写出了 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决心。 ②作者告诫我们:遇事勇于尝试,永不放弃, 朝着奋斗目标前进,最终一定会实现目标。
写作背景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 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 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 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读一读,写一写
裸露( luǒ lù ) 黧黑( lí)
【知识点】八年级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总结1【主题思想】《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跟随博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述了各拉丹久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
2【文章结构】浏览各拉丹冬-接近各拉丹冬:时间、人物、地点第一天-在草坝子上搭起帐篷-在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冰塔林的奇美景象-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所见第二天-半卧在砾石滩上进行寻觅-再去砾石堆倾听流水之声3【文学常识】"各拉丹冬”指的是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峰;“长江源头”对“各拉丹冬”作修饰,突出了各拉丹冬在中国地理上的独特地位。
课文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标题,揭示了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一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极具科研价值。
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南北长50余干米,东西宽30余千米,位于东经91°,北纬33.5° ,海拔6621米。
各拉丹冬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的发源地末端海拔高5395米,由冰川、冰斗融水汇成一股宽约3米,深约0.2米的小溪流,北流9千米至巴冬山下接纳朵恰迪如岗雪山群的冰川融水后,流经长约15千米的谷地,继续北流,分流成宽6米与4米的两条小河,小河两侧谷地尚有众多辫状的水网,此即沱沱河的上源。
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裏;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4【词汇-7个】5【多音字-2个】6【形近字-2组】7【成语-18个】。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5.阅读5-6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 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 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6.这里的冰窟有何特点?冰窟里的风有何特点? 冰窟的特点:冰窟比想象的要温暖。 风的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 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褶皱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褶皱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 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褶皱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 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 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 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 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 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 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 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 出异样的“温暖” 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 喟于自然的永恒。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语文八年级下册
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侧面表现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险恶;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影组将遭遇到严峻的考验。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学习目标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马丽华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7.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shèng
2.多音字
3.词语解释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风云变幻】
【敦实】
【蠕动】
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复杂多变。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第二部分
(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立足于冰窟,在10-11段从触觉、 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行描写。 景物特点:具有仙境的奇美,晶莹洁白, 形态多样,光彩夺目。 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和伟大、神奇。
1、找出在探索长江源头的过程中,作 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说说你从中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她曾对友人说:“我始终认为,缺乏 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 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 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文中她身体状况渐趋恶化,但是感受 渐趋细腻、灵动。
人生 是跋涉,也是旅行; 是等待,也是重逢; 是探险,也是寻国真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理 清文章脉络,简要复述作者游览的经历。
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 的转换来组织材料。
进到山脚冰塔林——在草坝子上——在冰丛砾石 堆上——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已达 海拔六千米以上——置身冰窟———第二天, 进入冰塔林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 读并体会。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 内,位于东经91.0°,北纬33.5°,海拔6621 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 尖的山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大河 之一,干流全长6300多千米,发源于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
生字词
棱角(léng)懈怠(xiè dài) 冻疮(chuāng) 敦实(dūn) 虔诚 (qián) 蜷卧(quán) 酝酿(yùn niàng)熠熠烁烁(yì) 黧黑(lí) 砾石(lì)接踵而至(zhǒng)蠕动(rú) 腈纶(jīng)
2、找一找,作者的身体前后出现了哪些状 况?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共41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二课时
文本解读
1.品读5-6自然段: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描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第5段:从远处,俯视冰塔林。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
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天地间浩浩苍苍。 特点:晶莹连绵、平坦辽阔。
文本解读
1.品读5-6自然段: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描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文本解读
4.赏析句子: (3)那些冰塔、冰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冰的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 的喜爱之情。
文本解读
5.怎样理解“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 长,日积月累,形成了冰山上纵横的裂 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这波纹是历 史的见证。
结构图示
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册第18课。 3.补充作业第18课。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马丽华
体裁:游记散文 选自《藏北游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导入新课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脉主峰各拉丹冬冰峰西南侧。干流流经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 海,全长6300余公里。
整体感知
1.听读或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 丹冬游览的经历。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 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 织材料的)。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冰塔林
[欣赏美景]
这是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是大自然慢 慢精雕细刻的作品。冰川各部分因运动速 度或者温度不同导致冰体密度不同,在冰川 表面造成一些裂缝和裂隙,这些纵横相间的 裂隙将冰川分割成一个个冰块,在特定的气 候条件下(如风、太阳辐射等),裂缝处冰层融 化较快,慢慢形成一个个耸立的冰塔。看上 去,有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 屏风般的冰山、巨大的冰谷、狭小的冰洞, 还有许多冰的庄园和冰的院落这一切构成 了自成天地的冰塔林。
记录美景,分析作用
镜头定格不了的美
作用
①描写声音: 有风的呼啸声、
坚冰之下的流水 声、人的对话声。
②各种声音的出现 以动衬静,反衬出各 拉丹东的静谧
03
导学三 [讲述经历]
作者的心灵驰骋在各拉丹冬的雪域 之中,那作者实际的旅行情况如何?请 结合“预学一”,帮作者把这趟各拉丹 冬之行的个人经历整合成一段400字 左右的文字,以备发到“朋友圈”。
到草坝子上安营扎寨之后,我的各 种倒霉迹象接踵而至:手背生起冻疮,肩 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 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 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更糟 糕的是,我在冰河上拍照的时候,不小心 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 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讲述经历
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 带腰椎也错了位。后来,因为高海拔,头 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 缺氧反应袭来,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 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 山脚下。第二天,我仍随大部队进入冰 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 时而也需爬行,
温馨 提示
读游记,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基本行程,作者一般都会用移步换景 的方式来交代游踪,所以,大家可圈画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 以此概括行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
调查②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③为此,要坚
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④切不可坐在书斋
里 ⑤一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
A.③②⑤①④
B.③④②⑤①
C.④②③①⑤
D.④③②①⑤
课后作业 1.识记本课生字及词语的解释。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长江之源探险的故事。
“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 冬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各拉丹冬,唐古拉山脉最高 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 6621米,藏语意为“高高尖 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
按 时间推移 、地点转换 ,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
叙述“我游览各拉丹东雪山的所见所感。(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 时间推移:第二天
人走景移,随着 观察点的变换, 不断展现新画面。
地点转换:
草坝子上的 营地
沿冰河接近 冰山
砾石堆上
置身于冰 窟
进入冰塔 林
3.请依据文章写作顺序,整理全文思路。
第
(1 )初 各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 不断地到来。不能形容公路上的车辆。
C.草原的天空常常风云变幻,说下雨就下雨, 说晴天就晴天。 D.我最气她那种什么事都是漫不经心的样子!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
恰当的一组是( ) C
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注重田野
3.负重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在此
期间,“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困难无处不在,热情始终不减
自然环境恶劣
• 1.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 •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住宿环境恶劣
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解析)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解析)一、提示:文章的主要脉络是: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脚下安营扎寨→进入冰塔林一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一慢慢地接近冰山一→置身于冰窟一第二天再进冰塔林一聆听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按照这一思路复述所见所感即可。
二、参考答案:作者按照立足点的变化,从第5段开始写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由远到近,先以砾石堆为观察点,远望冰塔林,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
第6段作者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赚细刻着各种图案;进入后,整座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第11段写作者置身于冰窟中观察到的冰塔林奇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蜓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烟烁烁,光彩夺目。
”作者笔下的冰塔林,如梦如幻,似琼瑶仙境,有一种静穆的晶莹和洁白的神圣感。
解析:抓住文中相关的段落,找出描写冰塔林的句子体会即可。
三、参考答案;这些写出了作者面对死亡时的淡然。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还能欣赏璀璨的冰山仙境,体现了她的乐观精神。
这样写,使我们也能和作者一样,感悟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各拉丹冬那份独特的美。
解析;联系具体语句,结合语境体会。
四、参考答案;1.“眩晕”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多由内耳、小脑等功能障碍引起。
“卖弄”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作者被大自然的无穷威力震撼。
2.加点的字,说明了此地的恶劣环境由来已久,并且亘古如此;副去加点的部分,逻辑不严密,人们就认识不到此地环境恶劣的程度。
3.用年轮比喻冰山的裂纹和褶皱,使人感受到,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大自然是永恒的。
共同点:这些句子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冰山的奇观,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解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或修辞手法进行品析,并体会它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点。
五、提示:应做到切实观看纪录片,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资料。
注意分清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从而多角度了解长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生字拼音、词语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生字拼音、词语解释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棱角léng jiǎo骤然zhòu rán虔诚qián chéng恭顺gōng shùn蠕动rú dòng凄凉q ī liáng懈怠xiè dài敦实dūn shi蜿蜒wān yán消长xiāo zhǎng衰竭shuāi jié漫溢màn yì演绎yǎn yì安营扎寨ān yíng zhā zhài风云变幻fēng yún biàn huàn接踵而至jiē zhǒng ér zhì历历在目lì lì zài mù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黧黑[lí]:形容人的脸色黑。
棱角[léng]:指物体的边角或尖角。
骤然[zhòu]:来的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
明媚:鲜明可爱。
尊容:意思是尊贵的容貌。
酝酿[yùn niàng]:指事情逐渐成熟的准备过程。
丛莽[mǎng]:指山林上的草丛与树丛。
砾石[lì]:有尖锐棱角的岩石或矿物碎屑物。
虔诚[qián]: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恭顺[gōng]:指恭敬并服从。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蠕动[rú]: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眩晕[xuàn yùn]: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蜷卧[quán wò]:蜷缩卧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坡
南坡
观察植被的不同?
研读第2段
在隆冬将至,格拉丹东的气候怎 么样?
严冬时间长,还要有两三个月的严寒天气,风云变 幻,多密云少晴天。
研读第二部分(3-11段)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为 什么气喘吁吁?这样写有何作用
?
1.因为这里海拔接近六千米,空气稀薄,而安师傅又 是住在海拔低些的人,所以很不适应。
识记字词
黧黑(lí)
豁然(huò )
蠕动(rú)
蜷卧(quán) 懈怠(dài)
磅礴(pángbó)
熠熠烁烁(yì) 眩晕(xuàn) 虔诚(qián)
骤然(zhò u) (zhǒng)
气喘吁吁(xū)
接踵而至
酝酿(yùnniàng) 冻疮(chuāng) 丛莽(mǎng)
大煞风景(shā) 诅咒(zǔzhò u) 砾石(lì)
板书设计
各在 拉长 丹江 冬源
头
由雪山奇伟之景, 联想到造物主无所 不能创造力
由这冰山波纹联想 到年轮
流水一刻不停,开 始演绎长江故事
赞美自然的伟力 长江及 雪山久远 中华民族源远流 长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它 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 就在这里川流不息……(删去划线 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删去后,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 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 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无想象之 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结构脉络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各拉丹冬“琼瑶仙境”般 的冰塔林的描绘,展现了各拉丹冬奇 美的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 讴歌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 的敬畏。
写作方法
1.特色鲜明,融情于景。
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写自己的 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各拉丹冬奇美瑰丽、 琼瑶仙境般的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 特色。在写景过程中,作者以女性的视角, 捕捉景色内在的神韵,融入细腻的情感, 增添了景物的韵致,使其极富吸引力。
写作方法
2.语言朴素,直抒胸臆。
作者展现各拉丹冬奇美瑰丽的景观时,流 露出虔诚和敬畏之情,这体现在跪拜威严 的雪峰,赞叹“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 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等方面。基于对 这片神奇土地的敬仰和虔诚,作者写作此 文的文字自然朴素,直透人心。
感晕,大自然 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 的特点?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主观感受、 想象和客观描写融在一起,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 特点。
课文中,如对“冰窟”“冰风”的描写,突出“温暖”的感受,把思绪 放飞到洪荒之中,感喟自然的永恒。如““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琼瑶仙境,敬穆的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 奇美的特点。
赏析4段: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 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 写出 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说自己“虔诚而愚
蠢”的原因。
作者对各拉丹冬这个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充满敬畏之情,所以说自己是“虔诚”的。各
拉丹冬是男性神,不欢迎女人,不喜欢人们过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一、整体感知
本文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找 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 语。(勾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 换的词,理清文章脉络。)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 (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 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开始海拔接 近六千米
草坝子——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 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板书设计
各在 拉长 丹江 冬源
头
由雪山奇伟之景, 联想到造物主无所 不能创造力
由这冰山波纹联想 到年轮
流水一刻不停,开 始演绎长江故事
赞美自然的伟力 长江及 雪山久远 中华民族源远流 长
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看雪 山的感受?
5、6段从低处观赏描写;
疑难突破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 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 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 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生动地写 出了长江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 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 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 长。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赏析词语“挪动”“爬行”“滚将起来”
生动形象德说明过冰河的难度,进一步表现环境的 恶劣和探索者不畏困难的精神。
·通过写自己的行动抒发情感,赏析: 在已经没有力气时,“不甘心在车里闷 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 堆”。
用行动从侧面突出了自然美景对“我” 的吸引力,抒发了对各拉丹冬美景的热 爱之情。
声音大(呼啸) ;不停息(川流不 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 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 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 像长发披肩。)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感受 :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赏析句子:“那些冰塔、冰柱、冰洞、 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 发披肩”,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是怎样 抒发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的?
“眩晕”原指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 '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卖弄”原指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 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情感: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奇美景色的赞美和对造 物主的敬佩之情。
2、品读789段,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 的身体状况,甚至觉得“要死了”,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
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 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东南阳坡。
赏析: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 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 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 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 “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 气恶劣。
运用比喻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 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徐徐垂挂的冰的秀美, 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疑难突破
赏析作者的联想: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 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 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由冰山的波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 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 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2.突出次环境的严峻,也更能体现出环境给探索者 带来的挑战之巨。
赏析第三段: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 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 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 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 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 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 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 件的严酷。
于恭顺,所以作者说自己是“愚蠢”的。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1、品读5、6段,从文中找出描写 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按怎 样的顺序描写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 样的特点?
远处全景: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 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 苍。(立足点:在砾石堆上)
近景: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有许 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立足点:接近冰 山)
【风云变幻】 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变化 急速,难以预料。文中用来形容天气变化无常。 【接踵而至】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 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大煞风景】 破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高兴的时候使人败坏兴 致。 【砾石】 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历历在目】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 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无所不能】 没有不会做的。形容极有才能。 【豁然】 形容开阔或通达。 【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熠熠】 形容闪光发亮。 【演绎】 铺陈;发挥。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接近 各拉丹冬的原因,介绍环境状况。 第二部分:(第3--11段),写在各拉 丹冬第一天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第12--14段),写在各 拉丹冬第二天的所见所感。
研读第一部分(1、2段)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 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10、11段从高处 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 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 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 中留下深刻印象。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
这几段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作者 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重点描写风声和坚冰下的流水。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 故事。
1、写出了环境的艰险、恶劣。
2、 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坚强作者在 痛苦中坚持、体验、考察,反衬各拉丹冬的 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
3、表现探索者的探险精神。
2、品读10-11段,思考作者从 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 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感受到雪山 的什么特点?
角度
特点
触觉
温暖
听觉:写风
冰塔林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 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 遮雾障中一现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