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教师版)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教师版)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结合演讲的背景和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和情绪。
2.学习演讲词增强情感力量的方法3.结合学习生活,迁移运用【知识储备】1、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深受爱戴,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
他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
被普遍传诵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就出自他的演说。
晚年政治上趋于保守,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
1799 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2、《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资料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一次演讲,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懑,点燃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STEP 02
STEP 0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准确把握演讲稿的 主旨和意图。
STEP 0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够结合实际进行演讲稿 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有效的沟通交流。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不自由,毋宁死》的主题探讨
总结词
自由与死亡的关系
总结词
独立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探讨《不自由,毋宁死》中自由与死亡的 关系,分析帕特里克·亨利如何通过这一主 题激发听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
详细描述
讨论《不自由,毋宁死》中强调的独立精 神,分析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意义和必要性 ,以及这一主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3
总结词:作者生平
0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详细描述:简要介绍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包括他的教育背景、政治 生涯以及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中的重要表现。
《不自由,毋宁死》的文本分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语言特色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分析《不自由,毋宁死》的结构,包括引言、 主体和结论等部分,并指出各部分在演讲中的作用。
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管理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时间安排,合理规划每个环节, 确保课堂节奏紧凑有序。
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技巧
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 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THANKS
讲授环节
作者介绍
介绍帕特里克·亨利,包括他的生平 、主要成就和贡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名师教案1
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美)帕特里克·亨利设计指导思想《不自由,毋宁死》可以说是一篇改变了美国历史的经典声音重现。
作者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个非常显赫的政治家、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了保卫弗吉尼亚,亨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战争结束后,亨利对宪法的修正也做了很大的贡献。
这篇演说发表于弗吉尼亚州的第二届议会,当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着历史性的选择,这篇演讲直接指出了武装争取革命的胜利的必要性,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产生过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这篇演讲辞收录在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
既然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辞,演讲辞是一根沟通演讲者和倾听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基于其文体特征,要把它与一般文章区别对待。
根据教材安排,这个版块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其目标是感受经典演讲的魅力,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能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为了充分体现板块的教学目标,在《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文章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只是解读文本,也要顾及学生的演讲训练,要把理解文本与演讲训练结合起来。
所以在课前应安排学生认真预习文本内容,熟读文章,为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把握演讲的内容和情感基调;通过分析文本,掌握演讲的方法和技巧,情真意切地感受作者的理性思考,提高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通过演讲训练,包括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技巧指导,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演讲技能。
课堂尾声时,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达成教学目标并能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基于此,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同步展开,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1.能够领悟演讲辞中作者所包含的理性思考和揣摩作者在演讲时的饱满感情。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2篇-word文档资料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2篇《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1】《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律师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稿,编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
作为一篇具体的学习材料,且是专题的第一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二:1、充分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以下记录了我在一次全校公开课上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的情况。
一、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熟读全文,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二)导入后,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全文结构,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内容。
1、演讲的原因:(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2、我们应有的态度:正视痛苦现实3、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诉诸武力,必须战斗4、我们毫无退路:只有战争才有希望5、我的主张:不自由,毋宁死(三)结合文本,总结归纳这篇演讲稿的特点。
1、针对性:了解对象,有的放矢2、逻辑性:逐层推进,后发制人3、鼓动性:感情强烈,技巧高超(四)以四、五段为主,从“演”(身姿、表情、眼神、手势等)和“讲”(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演讲实践指导,传达演讲技巧。
(五)模拟演讲步骤1、学生自己放声朗读。
2、全体起立,想象自己置身于演讲现场,面对妥协派,慷慨陈词。
3选两名代表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赏析评点。
二、讨论评议讲课结束,全体语文教师对这堂课展开热烈的讨论评议,归纳如下:优点亮点: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讲练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2、实践活动及其针对性的指导师本节课的亮点,全体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缺点不足:1、前半节课以讲为主,内容多、容量大,有灌输的嫌疑,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演讲指导在前,演讲实践在后,虽有针对性,但学生的问题暴露不充分。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3、领略大师演讲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难点】1、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充分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想象力;2、为学生提供活动机会,并指导演讲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演讲是一门艺术。
有人曾经把一场成功的演讲比作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场200多年的演讲现场,领略一下著名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的语言魅力。
二、介绍作家和背景“不自由,毋宁死”,也就是说“不自由,不如死”,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发出这种坚定声音的演讲者帕特里克·亨利以及他当时演讲的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理清演讲思路了解了演讲者和背景之后,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场精彩的演讲。
演讲指导1、演讲要注意语音,一要发音规范;二要抑扬顿挫,强调不是故意将声音发得忽高忽低。
2019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语文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不自由,毋宁死》是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议会上的即兴演讲,被公认为世界最经典的演讲辞之一。
本专题试图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语言修养。
“在演讲厅”板块侧重用演讲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来完成专题教学目标。
因此《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本专题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
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
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
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演讲这种口语交际的基本形式并不陌生,但主要是听,实践的机会并不太多。
因而对演讲的要求和技巧并不十分清楚。
当真正演讲的机会摆在面前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怯场,缺少控场和应变能力,把演讲变成朗诵,表演的成分太多而显得做作,演讲不够清晰和富有感染力等。
所以在演讲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具体指导和反复训练提高演讲能力,完成专题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学会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效果。
2、学生能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演讲的能力,并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自身较好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展现自我个性与风度和大方的仪态。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自由毋宁死”的含义和背景。
让学生理解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为了自由可以付出的代价。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自由的概念:解释自由的定义和种类。
“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介绍历史背景和相关信息。
自由与责任:讨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如何平衡自由和责任。
1.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自由的概念和背景。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案例分析: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代价。
第二章:自由的定义和种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由的定义和种类,加深对自由的理解。
2.2 教学内容自由的定义:解释自由的本质和含义。
自由的种类:介绍政治自由、宗教自由、思想自由等不同类型的自由。
2.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自由的定义和种类。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类的自由,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三章: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和历史。
3.2 教学内容历史背景:介绍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相关信息:探讨“不自由毋宁死”这一理念的来源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不自由毋宁死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信息。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这一理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自由与责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由与责任的关系,认识到自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4.2 教学内容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探讨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依存。
代价与选择:分析为了自由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做出的选择。
4.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讲解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平衡,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深入思考自由的重要性和代价。
5.2 教学内容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案例,探讨其中的自由和责任问题。
5.3 教学方法讲座:教师介绍案例背景和相关信息。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程的主题:“不自由毋宁死”。
探讨自由的概念和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自由的价值和限制的思考。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思考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自由的理解和观点。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二章:美国独立战争与自由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自由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介绍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探讨自由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对自由概念的影响和贡献。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自由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三章:法国大革命与自由的理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自由在法国大革命中的理念和价值。
3.2 教学内容:介绍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探讨自由在法国大革命中的理念和价值。
分析法国大革命对自由概念的发展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自由在法国大革命中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四章:自由与限制的平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平衡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自由与限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探讨自由与限制的概念和关系。
分析自由与限制在社会中的平衡和重要性。
讨论自由与限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和挑战。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自由与限制平衡的理解。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5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帕特里克•亨利[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伶牙胜枪炮,一语兴万兵。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演讲是一门艺术。
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知识链接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
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不自由,毋宁死》教案帕特里克•亨利[学习目标]1.理清的思路,理解的内容;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演讲是一门艺术。
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学生朗读,理清演讲思路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
不自由毋宁死 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教案标题:不自由毋宁死教案目标:1. 了解“不自由毋宁死”这一观念的来源和内涵。
2. 探讨“不自由毋宁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不同观点。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个引人入胜的图片或引用一段相关的名言,引发学生对“不自由毋宁死”这一观念的兴趣和思考。
知识讲解:2. 向学生介绍“不自由毋宁死”这一观念的来源,如古希腊斯巴达的军人精神,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口号等。
3. 解释“不自由毋宁死”的内涵,即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失去自由的态度,强调自由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4. 分组让学生选择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案例,如奴隶制度时代的黑人奴隶、二战时期的抵抗运动等,让学生探讨这些案例中“不自由毋宁死”观念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5.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班级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看法。
批判性思维培养:6. 引导学生思考“不自由毋宁死”观念的局限性和合理性,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7. 设计一些批判性思考的问题,如“是否有时候放弃一些自由是为了更大的利益?”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结语: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不自由毋宁死”观念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9.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自由,并尊重他人的自由。
教学评估:10. 分发评估表,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教案目标相关的问题,评估他们对“不自由毋宁死”观念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故事,进一步拓展对“不自由毋宁死”观念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名言引用2. 文章或视频资料,介绍“不自由毋宁死”观念的来源和内涵3. 案例研究材料,包括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案例4. 评估表格教学延伸:1. 将“不自由毋宁死”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权利进行联系,让学生思考自由的含义和价值。
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就“不自由毋宁死”观念的合理性进行辩论,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和辩论技巧。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教案】不自由毋宁死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和内容。
2. 理解词语“不自由毋宁死”的深层含义。
3. 分析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背景、内容和主题。
2. 课文赏析:人生哲理和思想。
3. 练习与讨论:深入思考“不自由毋宁死”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讲述《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和作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解读:介绍课文的背景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4.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思考“不自由毋宁死”的意义。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和思想。
四、教学手段1. 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通过多媒体工具,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3. 分组演绎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理解、感悟和领悟课文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成果评估。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思考回答评估。
六、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诗歌和文章的创作,加深学生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3. 进行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以上是一份关于教《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课文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结合演讲的背景和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和情绪。
2.学习演讲词增强情感力量的方法3.结合学习生活,迁移运用【知识储备】1、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深受爱戴,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
他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
被普遍传诵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就出自他的演说。
晚年政治上趋于保守,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
1799 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2、《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资料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一次演讲,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懑,点燃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3、有关演讲词: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上发表讲话的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宣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演讲的作用是表达个人的主张与见解,介绍一些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经验,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
演讲稿的主题要鲜明,例证要动人,感情要深厚,结构要清晰、完整,并注意跌宕。
力求灵活、朴实、形象、幽默、并善于运用警句4、演讲稿种类①叙述式:向听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经历、事迹,转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他人的事迹或事件时使用的。
叙述当中,也可夹用议论和抒情。
②议论式:摆事实、讲道理,既有事实材料,又有逻辑推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③说明式:对听众说明事理,通过解说某个道理或某一问题来达到树立观点的目的。
【课前预习】1、字音:毋( wú)缄( jiān )口不语调(tiáo)停调(diào)度枉(wǎng)然缴(jiǎo )械艰苦卓( zhuó)绝祈(qí)求镣铐(kào)束( sù)缚轻侮(wǔ)主宰(zǎi )2、字形:沉miǎn( 湎 ) miǎn( 缅 ) 怀陷jǐng( 阱 ) bù( 部 )署缥miǎo ( 缈 ) 飘miǎo( 渺 )3、《不自由,母宁死》作者是帕特里克亨利,政治家,演说家。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
它具有宣传、鼓动、教育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是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4、认真阅读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
(1)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2)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4)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
(5)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5、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
A.锻造B.铸造答案:A(2)这些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A.部署B.布置答案:A(3)我们的哀求被人家A.置之度外B.置之不理答案:B(4)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于虚无縹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A.沉溺B.沉迷答案:B(5)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A,干预 B.干涉答案:B【课堂探究】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一7题。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
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換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母宁死!6.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问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案:其中“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是设问句,目的是引起听众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另外四个是反问句,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主张拖鞋、幻想和平的人的苟且偷生的愤慨之情,突出了作者要为和平而战的强烈的情感。
7.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答案:首先,针对性很强,亨利再次申明“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是针对沉迷于和平希望中的部分人和解的言论来谈的,演讲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连串的文句表明“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戴枷锁”“受奴役”,幻想和平是不现实的,逃避现实肯定于事无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强烈,语气激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再次,富有鼓动性,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宣告战争已经来临,表明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决态度,对听众有极大的鼓动性。
【课外提升】不自由,毋宁死”——人是自由的存在物玻尔兹曼是奥地利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生于1844年,在气体运动论和热力学方面做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
为此,他倍受人们崇敬。
玻尔兹曼生性乐观,兴趣广泛,他不仅倾慕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哲学美,还特别热爱德奥古典音乐;每星期都要在自己家中举办音乐晚会,并经常亲自弹奏钢琴为客人助兴。
此外,他的家庭生活也是幸福的,夫妻关系和谐,子女孝顺。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驱散他在二十世纪初心中逐渐发生的抑郁与苦闷。
1906年的夏天,他终于独自一人悄悄地跑到森林中去自杀了。
他自杀的原因难以让人理解,竟是由于承受不了事业上陷于不自由的窘境。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牛顿、麦克斯创立的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底基开始动摇,“牛顿原理”和“拉瓦锡原理”以及经典物理学的其他理论基石都己岌岌可危,面临被新物理学知识取代的局面。
这使得一些有过伟大建树的科学家们感到过去赖以生活和工作的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危机。
玻尔兹曼的学说奠基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随着基础的颠覆,以往的成果也变得黯然失色,但他又找不到一条走出困境而重新赢得事业自由的出路,因而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抑郁状态: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灰心丧气,变得意气消沉和郁郁寡欢,甚至对妻室儿女也失去了往日的眷恋之情。
最终,他在“不自由,毋宁死”的西方传统观念的支配下,走上了不归之路。
玻尔兹曼的死是否值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但他对自由的珍视,却体现了人的最深层的本质需要。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特性,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1]这也就是说,人和一切自然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自由。
自由包括两种: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是实现自由的中介环节,但认识活动中又包含和体现出认识主体的意志自由和理性自由。
二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它体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后者又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自由、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和一般行为的自由。
道德自由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反映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约束的关系;一般行为的自由反映人们在一般活动(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中意志与现实的关系。
无论什么意义上的自由都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的。
也就是自由表现为人们对行为的自愿和自为选择。
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然,我们不能将“自由”仅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而否定它的个体性,因为“类”只表征着抽象的共性,而共性只有寓于个性之中才能存在,因此,人的自由本质只有落实为现实个人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不容抹杀的历史逻辑。
正由于这个原因,千百年来,人们都把消灭人对人的奴役,争取自由的斗争称之为正义的事业。
如,古罗马的起义英雄斯巴达克斯对奴隶制宣战的口号就是“自由”。
他说:“我希望用压迫者的血来偿付被压迫者的呻吟……,我希望能看到自由的太阳辉煌地照耀,可耻的奴隶制度在地面上消失。
我一定要获得自由,我渴望自由,我要求自由,我要求那种对一切人,一切民族,不论大小强弱都一律看待的自由。
只有获得了这样的自由,和平、幸福和正义才会来到人间。
”[2]在中国,近代革命女杰秋瑾提倡妇女解放时所使用的口号也是“自由”,她撰写的《勉女权歌》唱道:“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
男女平等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先前羞耻垢。
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
”无独有偶,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党员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而不放弃的理想依然是“自由”。
他在临刑前以裴多菲的诗自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由此可见,自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因此,在像玻尔兹曼那样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人看来,自由一旦丧失,人类的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而不叫人留恋了。
如果从更深层的文明意义来解喻人的“自由”,“自由”就不能仅理解为人的有别于一切非人的自然存在物的生命活动的本质,而更应被合理地看作是人类文明的不断展开着的创造过程的基本特征。
这也就是说,人类文明植根于人的自由活动,倘若人的活动失去了自由的性质,文明的根蔓也就随之枯萎了。
8.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有着什么样的相同点?答案:都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来实现的,即自由表现为人们对行为的自愿和自为选择。
9.玻尔兹曼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玻尔兹曼赖以生活和工作的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危机,他找不到一条走出困境而重新赢得事业自由的出路,因而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抑郁状态,但自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像玻尔兹曼那样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人看来,自由一旦丧失,人类的生活就变得索然无味而不叫人留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