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2(无答案)苏教版《史记选读》

合集下载

苏教版刺客列传课时二导学案

苏教版刺客列传课时二导学案

刺客列传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因、之;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预习导航】一、学习第二部分(6-8节)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稍蚕食诸侯()擅巴汉之饶()民众而士厉()奈何以见陵之怨()太子丹受而舍之()足为寒心()委肉当饿虎之蹊( )祸必不振 (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北购于单于()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即起,趋出()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偻行见荆卿()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非节侠也()不知吾形已不逮矣()2.写出虚词的意义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②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③是固丹命卒之时也()④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4、翻译下列句子(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3)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4)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问题探讨】(1)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课堂小结】1,总结本课的内容2,总结评价各小组的表现【拓展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专诸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力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刺客列传导学案2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刺客列传导学案2

【学习目标】1. 研习6-12节。

2.掌握有关重点实虚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3.赏析荆轲刺秦王4.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暴虎冯河暴戾恣睢骨髓自刎揕其匈变徵瞋目二、研习6-12节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其后秦日.出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左关、崤之险.太子丹受而舍.之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夫行危.欲求安驽马先.之所善.荆卿可使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膝.行流涕非尽.天下之地南.伐楚,北.临魏臣.海内之王者太子前.顿首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於期乃前.曰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太子迟.之4.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其后秦日出山东以伐齐、楚、三晋奈何以见凌之怨然则何由北购于单于夫樊将军穷苦于天下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可与谋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是太子疑光也非节侠也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使得至前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而李信出太原、云中数困于兵窥以重利使悉反诸侯侵地因而刺杀之此丹之上愿此国之大事也固请毋让,然后许诺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报将军之仇者,何如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而为治行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待吾客与俱5.难句翻译【问题探究】一、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二、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三、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四、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五、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六、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七、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八、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2(无答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2(无答案)

《刺客列传》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6-8节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预学案【预学内容】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於.()鸷.()惛.()偻.行()擅.()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稍蚕食..之怨 3.太子丹受而舍.之 4. 太子逢迎,...诸侯 2.奈何以见陵却行..为导5.委.肉当饿虎之蹊.6.祸必不振.7.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8.北购.于单于9.偻行....于天下 12.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见荆卿 10.即起,趋.出 11.夫樊将军穷困13.足为寒心.. 14.跪而蔽.席 15.非节侠..也 16.不知吾形已不逮.矣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2.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3.是固丹命卒之时也4.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四、翻译下列句子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3.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4.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5.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6.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4.整体感知6—8段写了荆轲哪几件事?我有疑问?【问题生成】我的疑问与发现:探究案【重点学习】1.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2. 分析田光的人物形象。

检测案【达标检测】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8.刺客列传教师版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8.刺客列传教师版

东台创新学校高中导学案(教师版)学科:语文年级:高二课题:刺客列传主备人:张连华审核:高二年级语文备课年月日班级:学生姓名:得分: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词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

2.通过本文了解《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荆轲在危亡关头不甘失败、背水一战的奋斗精神。

自学检测: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荆轲知太子不忍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右手揕其匈解析A“振”同“震”;C“卒”同“猝”;D“匈”同“胸”。

答案 B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沉深:深沉稳重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质:动词,做人质C.乃造.焉造:制造D.却.行为导却:倒退着解析C.造:拜访。

答案 C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三项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解析C项为助词,无实义。

ABD为动词,到。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C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D.田光坐定,左右..无人解析A指“困窘,走投无路”;B指“放在心上”;C指“消除……的借口”。

答案 D5.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3分)A.稍蚕食诸侯B.使使以闻大王C.倚柱而笑D.太子迟之解析A“蚕”名词作状语;B“闻”使动用法;D“迟”意动用法。

答案 C6.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语文《刺客列传》学案(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语文《刺客列传》学案(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刺客列传》学案【语言文字】正音: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荆轲嘿.而逃去秦王必说.见臣偻.行见荆轲荆轲和.而歌卒.起不意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拓展运用(判断下列加点字读音是否相同):佝偻./偻.指/伛偻.提携过称./称.量/称.呼/称.道/称.便/称.兵/称.职/称.愿/称.心如意/称.体裁衣/称.觞祝寿/称.孤道寡/称.兄道弟【文本研读】(一)、第1至4节文本探究:步骤一:字词剖析,疏通文意:其先.乃齐人:以术说.卫元君: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曩者目.摄之: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荆轲嘿.而逃去:步骤二:归纳总结,文言积累:解释、区别“道”的含义:争道.: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吾师道.也(《师说》):夜趋高邮,迷失道.(《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指南录后序》):步骤三:阅读探讨,感悟内涵: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二)、第5至7节文本探究:步骤一:字词剖析,疏通文意: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尽与其贤豪长者..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相结:燕之处士稍蚕食..诸侯:擅.巴、汉之铙:民众而士厉..之怨:..:奈何以见陵欲批.其逆鳞哉:太子丹受而舍.之:足为寒心..: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不可拯救: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北购.于单于:心惛然..:乃造.焉:步骤二:阅读探讨,感悟内涵:1.从第5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2.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三)、第8至9节文本探究:步骤一:字词剖析,疏通文意:却行为异..:....:跪而蔽席子避席..而请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趋.出:偻行..见荆卿:不知吾形已不逮.也:非节侠..也:明.不言也: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臣.海内之王者: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必入臣..:..:莫敢合从窥.以重利: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请毋让.: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步骤二:归纳总结,文言积累:解释、区别“趋”的含义:趋.出:常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夜趋.高邮(《指南录后序》):背本而趋.末:步骤三:阅读探讨,感悟内涵:请简述太子丹刺秦王的计划,并就其可行性,简要评论。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2(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互动设计[精彩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背景资料]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刺客列传Word

刺客列传Word

《刺客列传》活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

2.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课时安排】4课时【活动过程】一、自学质疑(一)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淬.火( cuì)忤.逆( wǔ)猝.然(cù)创.伤(chuāng )提.(dǐ)揕.其匈(zhèn)樊於.(wū)期夏无且.(jū)变徵.(zhǐ)之声(二)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三)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5)记叙荆轲的身世、特长、游历和结交第二部分(6-8)写太子丹与秦王交恶而欲行刺秦王第三部分(9-13)荆轲受命,做好了谋刺的准备工作,启程赴秦第四部分(14-17)刺秦的始末第五部分(18)太史公论赞(四)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六)反思自学过程,写下你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七)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测试一下自主学习的结果。

1、词语释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祖先使使往之.主人到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离开荆轲嘿.而逃去同“默”吾曩者..争夺博局上的格道..目摄.之刚才;“慑”,威慑,震慑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已而....相结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相泣不久尽与其贤豪长者擅.巴汉之饶拥有,据有奈何以见陵..之怨被欺凌委.肉当饿虎之蹊.放置小路祸必不振.挽救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延搁的日子太久北购.于单于同“媾”,媾和,讲和即起,趋.出小步快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走投无路,陷于困境其意不厌.满足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听任,随其所欲右手揕.其匈.直刺“胸”,胸膛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使工以药淬.之浸染2、词类活用盖聂怒而目之名作动,瞪着吾囊者目摄之名作状,用眼睛膝行流涕名作状,用膝盖臣海内之王者名的使动,使…臣服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名作状,用匣子皆白衣冠以送之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发尽上指冠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 学案

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学案 苏教版选修 学案

刺客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4、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5、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自主阅读导引《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文言现象梳理1、一词多义解释: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巴汉之饶。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轲自知事不就。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2、文言虚词解释: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唯荆卿留意焉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五专题《刺客列传》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教案:第五专题《刺客列传》Word版含答案

《刺客列传》教学案(教师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五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课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

课堂以自学练习为主。

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

专题目标:1、了解《史记》中通过刻画人物来表述历史过程的叙事特点,了解人物的具体事迹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和叙述历史进程的作用。

2、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在刻画不同人物和同一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时,采用的不同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在了解、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历史真实与艺术描写之间的表面矛盾而实际上更高层面统一的关系,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后来小说、戏剧的影响。

本文目标:了解司马迁给人物立传的意义以及本文场面铺排,气氛渲染等特有的写法。

教时设置:4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疏通部分课文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第4篇《刺客列传》,进一步体会《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

原文分别写了四个刺客,本文节选的是其中荆轲刺秦王的部分。

另外三个刺客是:专诸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

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_刺客列传2(无答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_刺客列传2(无答案)

《刺客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掌握通假字、掌握古今异义词。

二、导学重难点:目标2、3 难点:目标1三、导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不一样的荆卿当用时(一)导学目标:学习1-8段(二)自主学习:1、解题《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中心故事是刺秦王。

这一故事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故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2、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乱”,“君巨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合作探究1、学习1-5段(1)自读:注意断句:“荆轲尝游/过榆次”“使使/往之/主人”(2)注意下列重点词语: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置东郡荆轲尝游过榆次盖聂怒而目之吾曩者目摄之嘿而逃去:人或言复召荆卿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刺客列传》导学案

《刺客列传》导学案

《刺客列传》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预习案】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盖()聂淬()火囊()者忤()处()士惛()然雕鸷()偻()行徵()被八创()揕()其胸瞋()目拊()樊於()期 ( ) 夏无且()矐()其目2、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8)第三部分(9-13)第四部分(14-17)第五部分(18)【探究案一】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去、爱、目、曩;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而、之;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一部分(1—5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徙魏元君之支属..于野王()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嘿.而逃去( ) 吾曩者..目摄.之( )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已而....相结 ( )..相泣 ( ) 尽与其贤豪长者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盖聂怒而目之( ) 吾囊者目摄之(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其先乃齐人 ( )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 )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 )4、翻译下列句子:(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问题探讨:(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3)从第5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探究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因、之;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部分(6-8节)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稍蚕食...诸侯()擅.巴汉之饶()民众..之怨()..()奈何以见陵..而士厉太子丹受而舍.之()足为寒心..()委.肉当饿虎之蹊.( ) 祸必不振. (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 北购.于单于()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即起,趋.出()夫樊将军穷困..见荆卿()..于天下()偻行太子逢迎..也()..为导,跪而蔽.席()非节侠..,却行不知吾形已不逮.矣()2.写出虚词的意义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配套K12】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1(无答案)苏教版《史记选读》

【配套K12】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1(无答案)苏教版《史记选读》

《刺客列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1~5段文言知识。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预学案【预学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盖聂.()曩.者()嘿.()摄.之()嗜.酒()不称.()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而之.燕 2.以术说.卫元君 3.置.东郡 4.荆轲尝游过..榆次5.请入图.之 6.吾目.之 7.兵革..有余 8.稍蚕.食诸侯9.故.尝质于赵 10.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11.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12.擅.巴、汉之饶 13.民众而士厉. 14.荆轲虽游.于酒人乎15.然则..者 17.其先.乃齐..何由 16.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人,徙于卫18. 使使往之.主人19. 吾曩者..目摄.之 20.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21.荆轲嘿.而逃去 22. 徙魏元君之支属..相泣..于野王 23. 已而24.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 25.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3.翻译下列句子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4.整体感知1~5段写了荆轲哪几件事?探究案【重点学习】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2. 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检测案【达标检测】1.下列各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燕(yān) 榆次(yú) 曩(nǎng)者庸人(yōng)B.蹊(xī) 和而歌(hè) 濡缕(rú) 变徵(zhǐ)C.自刎(wěn) 窥视(kuī) 燎(liáo) 忤视(wǔ)D.戮没(lù) 柙(xiá) 瞋目(chēn) 偻行(lǒu)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沉深:深沉稳重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质:动词,做人质C.乃造焉造:制造D.却行为导却:倒退着3.下列各项中“之”与其他三项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C.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D.田光坐定,左右..无人5.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稍蚕食诸侯 B.使使以闻大王C.倚柱而笑 D.太子迟之6.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刺客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刺客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15课刺客列传本文是类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本文节选的是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

学习本文,应注意节选文字的特点:1.它约有4 000字,是本册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加上又是文言文,同学们读起来有一定难度。

可以抓住“荆轲刺秦王”这条主要线索领起全文,从定计(刺杀)到刺杀准备再到送别而后达到高潮,最后写余波——高渐离刺杀秦王,线索分明,层次井然。

然后切块阅读,由节到段,再到篇,直到整体把握内容。

2.本文词汇丰富,文言现象较多,务必梳理、积累好。

一、人物名片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

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权)。

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秦国灭赵后,直逼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派荆轲入秦行刺。

秦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便私见樊於期,将实情相告,樊於期立即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

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

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二、背景资料公元前228年,秦王派王翦攻赵,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弱小,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燕太子丹既出于个人恩怨(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国对他不好,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更为了解救国家的危难,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以图孤注一掷,延缓燕国的危机。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可惜“刺秦”失败,惹怒了秦王,秦国大举进攻燕国,公元前222年灭燕。

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刺客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五 第15课 刺客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五第15课刺客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第15课刺客列传——慷慨赴死的燕赵志士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

2.思维:把握荆轲的性格特点,正确评价荆轲的刺杀行为。

3.审美:写人手法赏析。

学法点拨本文是类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本文节选的是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

学习本文,应注意节选文字的特点:1.它约有4000字,是本册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加上又是文言文,同学们读起来有一定难度。

可以抓住“荆轲刺秦王〞这条主要线索领起全文,从定计(刺杀)到刺杀准备再到送别而后到达高潮,最后写余波——高渐离刺杀秦王,线索清楚,层次井然。

然后切块阅读,由节到段,再到篇,直到整体把握内容。

2.本文词汇丰富,文言现象较多,务必梳理、积累好。

诗美晨读咏史八首(其六)左思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假设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假设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假设千钧。

[赏析] 诗人首先借荆轲的豪饮与高歌赞颂了他豪气冲天、傲视天下的英雄气概,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说明自己虽然没有做过荆轲刺杀秦王那样的壮举,但也与世俗的人不同。

诗人不把天下四海放在眼里,更别说那些豪门贵族了。

诗人借咏荆轲说明自己鄙视豪门贵族。

虽然自己出身寒门,怀才不遇,但诗人非常自信、自豪、不失志。

Ⅰ语言积累与梳理一、根底梳理1.通假字(1)吾曩者目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荆轲嘿.而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右手揕其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复为羽声忼.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乃引其匕首以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北购.于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慑〞,威慑,震慑,一说降服 (2)同“默〞,默默地 (3)同“胸〞,胸膛(4)同“慷〞,慷慨 (5)同“现〞,出现 (6)同“掷〞,投掷 (7)同“佣〞,被雇用的人(8)同“媾〞,媾和,讲和 (9)同“腕〞,手腕2.一词多义(1)兵⎩⎪⎨⎪⎧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2)顾⎩⎪⎨⎪⎧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野有麦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大行不顾.细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固⎩⎪⎪⎨⎪⎪⎧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江山险固.,沃野万里: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4)私⎩⎪⎨⎪⎧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见张良: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答案 (1)士兵/军队/兵器 (2)回头/看/拜访/考虑/但是,只是/难道/只是 (3)坚决/巩固/险要的地方/顽固/本来/本来/稳固/坚守 (4)私利/私人的/偏爱/私下/私交,秘密活动3.虚词归纳(1)虽⎩⎪⎨⎪⎧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那么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2)之⎩⎪⎨⎪⎧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因⎩⎪⎨⎪⎧那么不可,因.而刺杀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答案 (1)虽然/即使/即使 (2)助词,无义/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3)趁机/于是4.古今异义词(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义:采取某种措施,防止给人以口实。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3篇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3篇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精选3篇(一)教材: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时:5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作者以及作品特点。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展。

3. 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刺客列传》的作者及作品特点。

2.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及其发展。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三、教学难点:1.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龙应台,并简要介绍其作品特点。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一章《独孤九剑》,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二课时:1. 复习第一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二章《武当派刺客》,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三课时:1. 复习第二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三章《射雕大侠杨康》,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四课时:1. 复习第三章的内容,讨论小说中刺客的形象和冲突。

2. 学生分组阅读第四章《锦衣卫刺客》,并讨论主要人物及情节发展。

第五课时:1. 复习第四章的内容,总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冲突。

2. 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或情节进行写作,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准备讲义,介绍《刺客列传》的作者和作品特点。

2. 学生需要阅读《刺客列传》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情节发展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中,学生对一个人物或情节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刺客列传》的其他章节。

2. 学生可以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魏公子列传》一.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能够: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3. 学习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史记》选读——《刺客列传》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刺客列传》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选修)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一些课堂互动环节,如小 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参与度。
总结与作业: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 业,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字词及句式特点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特 点进行解析和练习
重点字词: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析和练习,包括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等。
句式特点:对课文中的句式特点进行解析和练习,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
写作: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刺客列传》的内容和主题 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PPT演示:通过PPT展示《刺客列传》的背景、人物、情节等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课文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提问导入:向学生提问关于刺客或相关历史事件的问题,引发学生 的兴趣和思考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
背景介绍导入:简要介绍《史记》及《刺客列传》的背景和意义, 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朗读、写作等
讲解:教师对《刺客列传》的背景、内容、特点等进行详细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刺客列传》中的主题、人物 形象、写作技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刺客列传》的语言风格和韵律,加 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刺客列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一、读准字音曩.者(nǎnɡ)偻.(lǚ)行扼.(è)腕揕.其匈(zhèn) 自刭.(jǐnɡ) 樊於.期(wū)淬.之(cuì) 瞋.目(chēn) 擿.秦王(zhì) 变徵.(zhǐ) 地图柙.(xiá) 惛.然(hūn)蓟.(jì)城矐.其目(huò)二、识记通假(1)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心惛然,恐不能须臾(“惛”同“昏”,糊涂)(5)右手揕其匈(“匈”同“胸”,胸膛)(6)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捥”同“腕”)(7)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同“预”)(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同“震”)(9)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10)卒起不意(“卒”同“猝”,突然)(11)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同“掷”,投掷)(12)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同“佣”,被雇用的人)(13)举筑朴秦皇帝(“朴”同“扑”,击)三、一词多义(1)造⎩⎪⎪⎨⎪⎪⎧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动词,拜访)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动词,制定)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动词,创造)因造.玉清宫(动词,建造)顾自民国肇造.(动词,建立)满清末造.(名词,年代)径造.庐访成(动词,往,到)(2)得⎩⎪⎪⎨⎪⎪⎧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动词,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名词,收获,心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戎之在得.(动词,贪得,不满足)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动词,实现)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形容词,得意,满足)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动词,可以,能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动词,感激)(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动词,解除,解救)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动词,缓解,宽释)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动词,剖开,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天下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动词,解开,脱去)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释,解答)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动词,理解)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动词,能,会)太后之色少解.(动词,消释)(4)固⎩⎪⎪⎪⎨⎪⎪⎪⎧是固.丹命卒之时也(副词,本来)江山险固.(形容词,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要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安定)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固执)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动词,坚守,安守)蔺相如固.止之(副词,坚决)吾非固.欲负汝(副词,一定,必定)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副词,确实,诚然) (5)会⎩⎪⎪⎨⎪⎪⎧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动词,适逢,正赶上)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动词,会合,聚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动词,领会)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名词,时机,机会)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名词,节奏)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副词,一定)遂与秦王会.渑池(动词,会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动词,会见,见面)(6)私⎩⎪⎨⎪⎧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词,私事,私利)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私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也(形容词,私人的,自己的)项王乃疑范曾与汉有私.(名词,隐秘之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动词,偏爱)(7)图⎩⎪⎨⎪⎧请入图.之(动词,谋划)图.穷而匕首见(名词,地图)不图.子自归(动词,度,料到)某等降曹,非图.仕禄(动词,贪图)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动词,绘图)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名词,图画)四、词类活用(1)盖聂怒而目.之(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看) (2)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天天) (3)稍蚕.食诸侯(名词用作状语,像蚕一样) (4)太子丹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担心) (5)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6)南有泾、渭之沃.(形容词用作名词,肥沃的土地) (7)擅巴、汉之饶.(形容词用作名词,富饶的土地) (8)请西.约三晋(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9)南.连齐、楚(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10)北.购于单于(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11)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动词用作名词,结交的朋友) (12)夫行危.欲求安(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险的举动) (13)膝.行流涕(名词用作状语,用膝盖) (14)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 (15)臣.海内之王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称臣) (16)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17)前.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18)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 (19)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20)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21)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五、古今异义(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古义:提心吊胆。

刺客列传导学案

刺客列传导学案

《刺客传记》导教案班级:组别:姓名:【预习案】一、整体感知1、朗诵课文,正音辨形。

盖()聂淬()火囊()者忤()处()士惛()然雕鸷()偻()行徵()被八创()揕()其胸瞋()目拊()樊於()期 ()夏无且()矐()其目2、全文能够分为五个部分,请在横线上归纳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1-5)第二部分( 6-8)第三部分( 9-13)第四部分( 14-17 )第五部分( 18)【研究案一】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累积文言实词:去、爱、目、曩;累积常用文言虚词:而、之;翻译要点词句。

2、学习课文经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情,在尖利复杂的矛盾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一部分(1— 5 节)。

1.解说以下加点词语:其先乃齐人,徙于卫().使使往之主人().荆轲嘿而逃去 (.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已而相泣()..2.找出以下句中活用的词并解说:盖聂怒而目之()徙魏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吾曩者目摄之(...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爱.尽与其贤豪长辈相结(....))))())吾囊者目摄之() 3.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色:其先乃齐人(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4、翻译以下句子:))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过去,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目中无人者。

5、问题商讨:(1)“荆卿好念书击剑”一句有何示意(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开,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如何的个性对以后的故事有如何的影响(3)从第 5 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一样【研究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并累积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累积常用文言虚词:因、之;翻译要点词句。

2、认识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色。

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部分 (6-8节 )1.解说以下加点实词:稍蚕食诸侯()擅巴汉之饶....()公众而士厉()何如以见陵之怨()......太子丹受而舍之()足为寒心()...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 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夫樊将军贫寒 于天下 (..太子迎合 ,却行 为导,跪而蔽 席(.. .. .不知吾形已不逮 矣() .2.写出虚词的意义 秦王之 遇燕太子丹不善(.夫以 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愿因 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夫为行而 令人疑之,非节侠也( ).3.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色:①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刺客列传》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翻译疑难句子,理解文意。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刺客的扶弱救危、不畏强暴、为达到刺杀目的而舍生忘死的侠义精神,及作者所欣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

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文言词汇、文言的活用、特殊句式知识,历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的写人的艺术手法,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学习方法诵读、积累、研习和探讨课时安排:3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刺客列传》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全文5000多字,单写荆轲就3000多字,表明荆轲是这篇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荆轲,赞扬了刺客们的见义勇为、扶弱救危、不畏强暴的精神。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六年。

当时,秦在公元前230年灭韩,接着灭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犯,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让秦王还回侵吞六国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打燕国,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预习要求1.为加点的字注音囊嗜酒和而歌雕鸷偻行揕淬濡染忤逆瞋目偏袒间进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1)荆轲嘿而逃去()(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3)秦王必说见臣()(4)右手揕其匈()(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燕王诚振怖()(7)而秦舞阳奉地图柙()(8)图穷而匕首见()(9)卒起不意()(10)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11)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12)为人庸保()(13)吾囊者目摄之()(14)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15)偏袒扼惋而进曰()(16)举筑朴秦皇帝()3.参考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客列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6-8节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预学案
【预学内容】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於.()鸷.()惛.()偻.行()擅.()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稍蚕食
..之怨 3.太子丹受而舍.之 4. 太子逢迎,...诸侯 2.奈何以见陵
却行
..为导
5.委.肉当饿虎之蹊.
6.祸必不振.
7.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 8.北购.于单于
9.偻行
..于天下 12.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见荆卿 10.即起,趋.出 11.夫樊将军穷困
13.足为寒心
..也 16.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14.跪而蔽.席 15.非节侠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2.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3.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4.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3.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4.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5.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6.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4.整体感知
6—8段写了荆轲哪几件事?
探究案
【重点学习】
1.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2. 分析田光的人物形象。

检测案
【达标检测】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智伯知我知:了解
B.委质而臣事襄子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C.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足:满足
D.焉以致报雠之意致:表达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 )
①去而事智伯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③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④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⑤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⑥今日之事,臣固伏诛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
【补充阅读】
中国古代十大刺客
(续上)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

侠累身为首相,空有几十名警卫,竟然被武功高强的聂政从容地从首相府门外一直杀进大厅,被一剑刺了个透心凉。

这时,警卫们才围了上来。

聂政眼看无法脱逃,决定举剑自杀。

在咽气之前,他用长剑将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脸划成一堆肉泥。

英雄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人们认出他,以免连累他那亲爱而苦命的姐姐!
韩国为了知道刺客是谁,贴出告示说凡是能认出这具尸体的,赏金千两。

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后,断定是弟弟所为,不顾一切来到聂政的尸体旁放声大哭。

官员问她,你不怕被牵连吗?聂荣说:“我弟弟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你们认出他,以便保全我。

可这样一来,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没了吗?我岂能为了保全自己而让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无闻呢?”说罢,聂荣大叫三声天啦,在弟弟的身边气绝身亡。

这个故事,我看一次感动一次,聂氏姐弟的侠义之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五、最佳绩效刺客:曹沫
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

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

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

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

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

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

桓公问:“你想怎
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太过分了。

大王您认为该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

得到承诺后,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

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言,被管仲劝止。

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既要回了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谓绩效显著。

六、最佳谋略刺客:侯赢、朱亥
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

最初为看守城门的一个保安,直到七十岁才被信陵君奉为上宾。

朱亥,杀猪专业户,是位奇人,隐于市井之间。

此2人为协助信陵君救赵,起到了关键作用。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

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军围攻赵国,赵国危在旦夕,派信使来魏国求援,魏国便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增援。

秦王知道消息后,开始威胁魏王。

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晋鄙停止前进。

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几次促请魏王坚持出兵救赵,魏王就是按兵不动。

信陵君不愿坐以待毙,就自已筹集了车马,带着门客们前去援赵。

经过城门的时候,侯嬴把他止住,面授机宜:公子切勿鲁莽行事,我有妙计一策。

信陵君依计而行,从魏王的宠姬那里窃来了虎符,把朱亥带着到晋鄙那里夺取兵权,朱亥同志当场把不听调遣的晋鄙一铁锤锤死。

于是信陵君顺利夺取了兵权,指挥大军前往救赵,终于击退了秦军,保全了赵国。

整个计划环环相扣,缜密有序,是一个绝佳的策划案。

七、最佳敬业刺客:豫让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屡不得志,投靠智伯后,受到重视。

后来智伯被仇家赵襄子所杀,赵襄子还拿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

豫让出离愤怒,“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

”豫让决定誓报此仇。

(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