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刺客列传》经典教案三则

刺客列传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4、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5、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第一课时一自主阅读导引《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背景介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能够分析并评价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刺客列传》的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历史意识;(3)培养学生对正义、忠诚、勇敢等品质的认同和追求,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回顾《刺客列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2)分析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3)探讨作品中表现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写作方法:(1)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2)通过实例,讲解并练习写作中的描写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2)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刺客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理解;(2)对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刺客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刺客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分析刺客们的形象特点和价值观念;(2)分析作品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实例讲解和练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完成《刺客列传》的阅读理解作业;(2)根据写作方法的学习,进行写作练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刺客列传导学案2

【学习目标】1. 研习6-12节。
2.掌握有关重点实虚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3.赏析荆轲刺秦王4.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暴虎冯河暴戾恣睢骨髓自刎揕其匈变徵瞋目二、研习6-12节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其后秦日.出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左关、崤之险.太子丹受而舍.之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夫行危.欲求安驽马先.之所善.荆卿可使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膝.行流涕非尽.天下之地南.伐楚,北.临魏臣.海内之王者太子前.顿首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於期乃前.曰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太子迟.之4.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其后秦日出山东以伐齐、楚、三晋奈何以见凌之怨然则何由北购于单于夫樊将军穷苦于天下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可与谋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是太子疑光也非节侠也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使得至前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而李信出太原、云中数困于兵窥以重利使悉反诸侯侵地因而刺杀之此丹之上愿此国之大事也固请毋让,然后许诺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报将军之仇者,何如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而为治行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待吾客与俱5.难句翻译【问题探究】一、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二、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三、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四、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五、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六、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七、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八、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大学刺客列传优秀教案

课程类型:文学阅读与鉴赏教学对象:大学本科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刺客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刺客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大学刺客列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刺客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对刺客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2.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刺客行为的合理性与道德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刺客列传》全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阅读《大学刺客列传》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刺客吗?在中国古代,刺客文化有着怎样的地位?2. 引导学生思考刺客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二、阅读与讨论1. 学生自读《大学刺客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哪些刺客的故事?他们的行为有何特点?3.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阅读感受。
4. 教师总结: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刺客的故事,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忠、孝、节、义等品质。
三、分析探讨1. 教师提问: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刺客行为的合理性与道德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刺客行为的原因、动机和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道德等多个角度思考刺客行为。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大学刺客列传》,我们了解了古代刺客文化,认识到刺客行为背后的历史、文化、道德等因素。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刺客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刺客列传》的读书笔记,总结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2. 收集有关古代刺客文化的资料,进行小组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刺客文化的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大学刺客列传》,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刺客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2(无答案)

《刺客列传》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6-8节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预学案【预学内容】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於.()鸷.()惛.()偻.行()擅.()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稍蚕食..之怨 3.太子丹受而舍.之 4. 太子逢迎,...诸侯 2.奈何以见陵却行..为导5.委.肉当饿虎之蹊.6.祸必不振.7.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8.北购.于单于9.偻行....于天下 12.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见荆卿 10.即起,趋.出 11.夫樊将军穷困13.足为寒心.. 14.跪而蔽.席 15.非节侠..也 16.不知吾形已不逮.矣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2.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3.是固丹命卒之时也4.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四、翻译下列句子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3.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4.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5.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6.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4.整体感知6—8段写了荆轲哪几件事?我有疑问?【问题生成】我的疑问与发现:探究案【重点学习】1.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2. 分析田光的人物形象。
检测案【达标检测】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刺客列传Word

《刺客列传》活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
2.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课时安排】4课时【活动过程】一、自学质疑(一)朗读课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下列字词注音。
淬.火( cuì)忤.逆( wǔ)猝.然(cù)创.伤(chuāng )提.(dǐ)揕.其匈(zhèn)樊於.(wū)期夏无且.(jū)变徵.(zhǐ)之声(二)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逐句理解文章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三)速读全文,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1-5)记叙荆轲的身世、特长、游历和结交第二部分(6-8)写太子丹与秦王交恶而欲行刺秦王第三部分(9-13)荆轲受命,做好了谋刺的准备工作,启程赴秦第四部分(14-17)刺秦的始末第五部分(18)太史公论赞(四)通览课文,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语句翻译”等类别,进行文言知识积累。
(六)反思自学过程,写下你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七)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测试一下自主学习的结果。
1、词语释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祖先使使往之.主人到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离开荆轲嘿.而逃去同“默”吾曩者..争夺博局上的格道..目摄.之刚才;“慑”,威慑,震慑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已而....相结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相泣不久尽与其贤豪长者擅.巴汉之饶拥有,据有奈何以见陵..之怨被欺凌委.肉当饿虎之蹊.放置小路祸必不振.挽救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延搁的日子太久北购.于单于同“媾”,媾和,讲和即起,趋.出小步快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走投无路,陷于困境其意不厌.满足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听任,随其所欲右手揕.其匈.直刺“胸”,胸膛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使工以药淬.之浸染2、词类活用盖聂怒而目之名作动,瞪着吾囊者目摄之名作状,用眼睛膝行流涕名作状,用膝盖臣海内之王者名的使动,使…臣服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名作状,用匣子皆白衣冠以送之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发尽上指冠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刺客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刺客列传》第二教时导学案(教师版)教前完成内容:一、基础积累(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既祖.(),取道2. 皆白衣冠...()以送之3. 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4. 群臣怪.()之5.使.()使.()以闻大王6. 使.()毕使.()于前7. 持千金之资币.()物8. 剑长,操其室.()(1.出行前祭路神;2.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白色帽子;3.投击,打;4.以……为怪,对……感到奇怪;5.派遣使者;6.让使命,任务;7.礼物,礼品;8.剑鞘)(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用“同”的格式一一写出,再进行解释。
1. 未尝见天子,故振慑同,。
2. 图穷而匕首见同,。
3.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同,。
4.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同,。
(1.振同震,震动;2.见同现,出现,露出;3.卒同猝,突然;4. 擿同掷,投掷,扔)(三)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 给贡职如郡县()4.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5. 遂拔以击荆轲()(1.定语后置句;2.省略句;3.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4.定语后置句;5.省略句)(四)积累文言实词:在每句话后面的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实词“1.举(1)愿举.国为内臣(《刺客列传》)()(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孔子世家》)()(4)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7)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8)杀人如不能举.,行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全;拿;举出,提出;攻占,占领;推荐;发动;举起,抬起;尽)2.度(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2)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魏征《谏太宗十思疏》)()(4)内立法度,务耕织(贾谊《过秦论》)()(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贾谊《过秦论》)()(8)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刺客列传》导学案

《刺客列传》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预习案】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盖()聂淬()火囊()者忤()处()士惛()然雕鸷()偻()行徵()被八创()揕()其胸瞋()目拊()樊於()期 ( ) 夏无且()矐()其目2、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8)第三部分(9-13)第四部分(14-17)第五部分(18)【探究案一】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去、爱、目、曩;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而、之;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一部分(1—5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徙魏元君之支属..于野王()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嘿.而逃去( ) 吾曩者..目摄.之( )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已而....相结 ( )..相泣 ( ) 尽与其贤豪长者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盖聂怒而目之( ) 吾囊者目摄之(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其先乃齐人 ( )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 )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 )4、翻译下列句子:(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问题探讨:(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3)从第5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探究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因、之;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部分(6-8节)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稍蚕食...诸侯()擅.巴汉之饶()民众..之怨()..()奈何以见陵..而士厉太子丹受而舍.之()足为寒心..()委.肉当饿虎之蹊.( ) 祸必不振. (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 北购.于单于()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即起,趋.出()夫樊将军穷困..见荆卿()..于天下()偻行太子逢迎..也()..为导,跪而蔽.席()非节侠..,却行不知吾形已不逮.矣()2.写出虚词的意义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配套K12】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导学案1(无答案)苏教版《史记选读》

《刺客列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1~5段文言知识。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预学案【预学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盖聂.()曩.者()嘿.()摄.之()嗜.酒()不称.()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而之.燕 2.以术说.卫元君 3.置.东郡 4.荆轲尝游过..榆次5.请入图.之 6.吾目.之 7.兵革..有余 8.稍蚕.食诸侯9.故.尝质于赵 10.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11.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12.擅.巴、汉之饶 13.民众而士厉. 14.荆轲虽游.于酒人乎15.然则..者 17.其先.乃齐..何由 16.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人,徙于卫18. 使使往之.主人19. 吾曩者..目摄.之 20.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21.荆轲嘿.而逃去 22. 徙魏元君之支属..相泣..于野王 23. 已而24.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 25.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3.翻译下列句子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4.整体感知1~5段写了荆轲哪几件事?探究案【重点学习】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2. 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检测案【达标检测】1.下列各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燕(yān) 榆次(yú) 曩(nǎng)者庸人(yōng)B.蹊(xī) 和而歌(hè) 濡缕(rú) 变徵(zhǐ)C.自刎(wěn) 窥视(kuī) 燎(liáo) 忤视(wǔ)D.戮没(lù) 柙(xiá) 瞋目(chēn) 偻行(lǒu)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沉深:深沉稳重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质:动词,做人质C.乃造焉造:制造D.却行为导却:倒退着3.下列各项中“之”与其他三项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C.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D.田光坐定,左右..无人5.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稍蚕食诸侯 B.使使以闻大王C.倚柱而笑 D.太子迟之6.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苏教版选修《刺客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刺客列传》教案第一篇:苏教版选修《刺客列传》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刺客列传学案

《刺客列传》导学案一、学习必备:1、文题阐释《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全文5000多字,单荆轲就有3000多字,表明荆轲是这篇作品的中心人物,通过刺杀秦王,赞扬了他见义勇为、扶助弱小、不畏强暴的精神。
2、文章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巴结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乱”“君臣相聚”,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相关资料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荆轲的人则更多,首位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云:“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4、生字注音:淬()忤()徵()陛()卒()然夏无且()八创()拊()揕()惛()然提()樊於()期间()进偻( )行佝偻( ) 扼( )腕蓟()北瞋()视曩者()箕踞( )5、积累“顾”、“坐”。
二、学习目标:1、梳理10—14节文言知识。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刺客列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刺客们的行为和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刺客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刺客列传》节选部分。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本内容,分析刺客的形象和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刺客行为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刺客列传》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刺客精神的起源。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分析刺客的形象和思想。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刺客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刺客行为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刺客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刺客精神。
3. 采用课堂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丰富学习视角。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价值观认同: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过程中,对刺客精神的认同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刺客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刺客列传》的背景资料、刺客精神的分析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注意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对文本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分析刺客的形象和思想。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刺客列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知刺客精神。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探究刺客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刺客精神,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刺客精神的内涵,把握文言文的句式和词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刺客吗?谁能告诉我刺客是什么?二、文本阅读1.让学生自由阅读《刺客列传》,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讲解《刺客列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荆轲、专诸、聂政等。
3.探讨刺客精神的内涵,如忠诚、勇敢、正义、无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刺客精神的现实意义。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刺客精神的内涵。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现代社会还需要刺客精神吗?为什么?二、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刺客列传》中的文言文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文言文翻译练习。
2.教师批改练习,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刺客列传》中的刺客精神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刺客精神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刺客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提醒学生要勇于追求正义,传承和发扬刺客精神。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刺客列传导学案3

【学习目标】
1.研习13-18节。
2.掌握重点实虚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字音辨识:
戮没泾渭分明濡缕矐偏袒扼捥匕首惶急被八创箕踞偻行
二、研习13-18节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秦武阳色变而振.恐
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
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高渐离变名性为人庸.保
一坐.称善举筑朴.秦皇帝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皆白衣冠
...以送之又前.而为歌曰
函.封使使以闻.大王
乃朝服
..群臣怪.之
前.谢曰箕.踞以骂曰
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宋子传客.之天雨.栗,马生角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
4.难句翻译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
【问题探讨]】
一、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第二层
第三层第四层
第五层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3.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4.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刺客列传》导学案(1)

《刺客列传》导学案编写:李桂海审定:高二语文组第一段: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①,徙于卫②,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①先:先人,祖先。
②徙:迁移。
第二段: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①,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②。
①说:劝说,说服。
②徙卫元君支属于野王:迁移野王不只是支属,卫元君也在内。
支属,旁支亲属。
第三段: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①,盖聂怒而目之②。
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③,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④;”①论剑:谈论剑术,有较量的意思。
②目:瞪眼逼视。
③曩者:过去。
这里指刚才。
不称:不相宜,不合适。
④摄:通“慑”。
威慑,震慑。
一说降服。
•第四段: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①,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①博:古代一种博戏。
②争道:争执博局的着数,道,技艺,方法。
第五段: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①。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②;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③。
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④,知其非庸人也。
①筑:古代弦乐器,像琴,属于打击乐。
②沉深:深沉稳重。
③贤豪长者: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
④处士:有才有德不愿为官的隐居者。
第六段: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①。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
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②,稍蚕食诸侯③,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④、汉之铙,右陇、蜀之山,左关、郩之险,民众而士厉⑤,兵革有余⑥。
刺客列传导学案

《刺客传记》导教案班级:组别:姓名:【预习案】一、整体感知1、朗诵课文,正音辨形。
盖()聂淬()火囊()者忤()处()士惛()然雕鸷()偻()行徵()被八创()揕()其胸瞋()目拊()樊於()期 ()夏无且()矐()其目2、全文能够分为五个部分,请在横线上归纳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1-5)第二部分( 6-8)第三部分( 9-13)第四部分( 14-17 )第五部分( 18)【研究案一】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累积文言实词:去、爱、目、曩;累积常用文言虚词:而、之;翻译要点词句。
2、学习课文经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情,在尖利复杂的矛盾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一部分(1— 5 节)。
1.解说以下加点词语:其先乃齐人,徙于卫().使使往之主人().荆轲嘿而逃去 (.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已而相泣()..2.找出以下句中活用的词并解说:盖聂怒而目之()徙魏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吾曩者目摄之(...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爱.尽与其贤豪长辈相结(....))))())吾囊者目摄之() 3.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色:其先乃齐人(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4、翻译以下句子:))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过去,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目中无人者。
5、问题商讨:(1)“荆卿好念书击剑”一句有何示意(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开,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如何的个性对以后的故事有如何的影响(3)从第 5 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一样【研究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并累积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累积常用文言虚词:因、之;翻译要点词句。
2、认识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色。
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部分 (6-8节 )1.解说以下加点实词:稍蚕食诸侯()擅巴汉之饶....()公众而士厉()何如以见陵之怨()......太子丹受而舍之()足为寒心()...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 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夫樊将军贫寒 于天下 (..太子迎合 ,却行 为导,跪而蔽 席(.. .. .不知吾形已不逮 矣() .2.写出虚词的意义 秦王之 遇燕太子丹不善(.夫以 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愿因 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夫为行而 令人疑之,非节侠也( ).3.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色:①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客列传》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预习案】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盖()聂淬()火囊()者忤()处()士惛()然雕鸷()偻()行徵()被八创()揕()其胸瞋()目拊()樊於()期( ) 夏无且()矐()其目2、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8)第三部分(9-13)第四部分(14-17)第五部分(18)【探究案一】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去、爱、目、曩;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而、之;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一部分(1—5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徙魏元君之支属..于野王()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嘿.而逃去( ) 吾曩者..目摄.之( )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已而..相泣( )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 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盖聂怒而目之( ) 吾囊者目摄之(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其先乃齐人( )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4、翻译下列句子:(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问题探讨:(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3)从第5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探究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因、之;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部分(6-8节)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稍蚕食...诸侯()擅.巴汉之饶()民众..而士厉..之怨()..()奈何以见陵太子丹受而舍.之()足为寒心..()委.肉当饿虎之蹊.( ) 祸必不振.(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 北购.于单于()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即起,趋.出()夫樊将军穷困..见荆卿()..于天下()偻行太子逢迎..也()..为导,跪而蔽.席()非节侠..,却行不知吾形已不逮.矣()2.写出虚词的意义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②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③是固丹命卒之时也()④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4、翻译下列句子(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3)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4)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5、问题探讨(1)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探究案三】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厌、恣、淬、就;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则、虽、以、因;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易水送别”场面描写手法。
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三部分(9-13节)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其意不厌.()窥.以重利( )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 供太牢..( )..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 微.太子言( )今行而毋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右手揕.其匈.()顾.计不知所出耳()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的词并解释:膝行流涕()臣海内之王者()舍上舍()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太子迟之()皆白衣冠以送之()发尽上指冠()3.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翻译下列句子(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问题探讨:(1)荆轲为了完成使命,做了哪些准备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2)分析“易水送别”是从哪些角度来渲染场面的悲壮的【探究案四】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资、谢、遗、度、就;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而、乃;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研习阅读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14-18节)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高渐离变姓名为人庸保()举筑朴秦皇帝()卒起不意()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愿大王少假借..之( )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 )轲自知事不就.( ) 秦王不怡.者良久(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而社稷幸.得血食..( )稍益..近之()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乃矐.其目()彼乃以.我为非人..,不欺.其志()..()其立意较然3、找出下列活用的词并解释:使使以闻之()群臣怪之()箕踞以骂曰()宋子传客之()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燕王拜送于庭()②见燕使者咸阳宫()③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④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5、翻译下列句子(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6、问题探讨(1)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司马迁则认为“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说他有“江湖侠骨”。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3)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训练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众而士厉.厉:振奋B.委.肉当饿虎之蹊委:放置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排列,比照D.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坐:同“座”,座位2.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荆轲知太子不忍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右手揕其匈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A.“天雨.粟,马生角”也B.皆白衣冠...以送之C.稍蚕.食诸侯D.臣.海内之王者5.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求人可使报秦者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燕王拜送于庭D.荆轲者,卫人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的课文选段,完成6~8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下列句中加点的“顾”与“于是荆轲……终已不顾”中“顾”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顾.计不知所出耳B.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C.三岁贯女,莫我肯顾.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7.下列句中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为之奈何B.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C.群臣侍殿上者D.而燕见陵之愧除矣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专诸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力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顾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杀僚之徒,尽灭之,逐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进:推荐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客:好客C.公子光详.为足疾详:通“佯”,假装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内空无骨鲠..也..之臣B.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为王..D.尽灭之,遂自立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①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②敛赀财以.送其行C.①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D.①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②良乃.入,具告沛公1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阖闾事成原因的一组是()①光真王嗣,当立②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③夹立侍,皆持长铍④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