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学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也有不同的意见,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 也。”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 不含褒荆轲之意。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 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 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 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 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三)谈谈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荆轲刺秦王能真正挽救燕国的 危亡吗? 这是一道开放题,所持观点能合理有据,自圆己说则可。例如持肯定 态度,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 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趁势,但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 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 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 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 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不肖 古义: (
) 今义:不争气
5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 古义:(
) 眼泪 今义:鼻涕
6樊於期偏袒扼腕上前 古义: (
)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
一个
7北蕃蛮夷之鄙人 古义: (
) 今义:对自己的谦称
8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古义: (
) 今义:中医医生.
9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 (
) 今义:货币
) (7)太子再释而跪,膝行流 (
)
(8)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 (
)
(9)太子日造门下 (
) (10)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
)
(11)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
) (12)发尽上指冠 (
)
(13)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
)
3、使动用法
(1)太子丹受而舍之 (
)
(2)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 (
)
4、意动用法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3).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 )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 )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
3、间:(1).凡天地之间( )
(2).奉命于危难之间(
)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
)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5).彼节者有间 ( )
(6).遂与外人间隔( )
(7).间以诗记所遭 ( )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10).间关莺语花底滑(
)
(11).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
) (12).数月之后,时时而
(
)
(7)于Baidu Nhomakorabea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
) (8)皆白衣冠送之 (
)
(9)秦王闻之,乃朝服, (
) (10)天雨粟,马生角也 (
)
2、名词作状语
(1)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
) (2)稍蚕食诸侯 (
)
(3)北有甘泉谷口与固 (
) (4)南有泾渭之沃 (
)
(5)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 (
)
(6)偻行见荆卿 (
间进( )
(1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14).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
《刺客列传》教案
第2课时
一、 朗读课文,疏通课文
1、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5)记叙荆轲的身世、特长、游历何结交。
第二部分(6——8)写太子丹与秦王交恶而欲行刺秦王。
第三部分(9——13)荆轲受命,做好了谋刺的准备工作,启程赴
小结: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钧一发,你死我活的紧张形势。突出动 作描写民,展示了双方生死搏斗扣人心弦的曲折过程。通过语言、神 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 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衬
托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 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秦群臣恐急慌乱,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威慑秦廷,以秦王不怡良久,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三 对荆轲形象的分析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一)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1)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 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 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2)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 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3)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 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4)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 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 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为了塑造荆轲的形象,文章通过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歌的场面,行刺 时的短兵相接的惊心动魄的情景,不仅富有戏剧效果,而且人物形象 鲜明,栩栩如生。作者是怀着敬慕的感情,塑造了荆轲豪爽不羁,见 义勇为,不惜牺牲这一人物形象的。通过“行刺”这一特殊事件,也揭 示了燕、秦誓不两立的尖锐矛 (二)历来其他学者对荆轲的不同评价 历来歌颂荆轲这一人物不乏其人。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 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也写有《咏荆轲》一诗,“其人虽已没,千载有 余情”,对荆轲敢于和秦王政拼搏,就作了大胆的肯定。我们是历史唯 物主义者,不要回避历史的真实。 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苏洵认为“始速祸焉”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 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近代龚自珍说他有“江湖侠骨”。
秦。
第四部分(14)荆轲刺秦王不成,壮烈牺牲。
第五部分(15——17)秦王灭燕,高渐离献身。
第六部分(18)太史公论赞。
二、对文章重点部分(荆轲刺秦王)的分析
1、 易水诀别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描写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 写,重点写慷慨悲歌,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 过写“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 势。 ④结合写景:风萧萧,易水寒,衬托了慷慨悲壮之情。 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 廷刺秦王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去世 (2)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描写这一惊 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 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 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 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 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 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 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 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 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 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
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
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
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
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
太子丹迟之 (
)
群臣怪之 (
)
(四)特殊句式
(1)和而歌于市中 (
)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
(3)给贡职如郡县 (
) (4)群臣侍殿上者 (
)
(5)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
)
(6)父母宗祖皆为戮没
(
)
(7)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七)一词多义
1、顾:(1).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也不顾 ( ) (2).顾野有麦场
(一)通假字
1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
) 2荆轲嘿而逃去 (
)
3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
)
4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
)
5秦王必说见臣 (
)
6右手揕其匈 (
)
7偏袒扼捥而进曰 (
)
8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
)
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
) 10燕王诚振怖 (
)
11而秦舞阳奉地图柙 (
) 12图穷而匕首现 (
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
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
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二、文言知识整理
10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 (
)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
11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16 古义:东家,主人 今义:岳父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盖聂怒而目之 (
) (2)使使往之主人 (
)
(3)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
) (4)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
)
(5)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 ( ) (6)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前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
(5).大行不顾细谨( )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
(7).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之所出耳( )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2、固:(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
《刺客列传》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词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
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第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
)
13卒起不意 (
)
14乃引匕首以擿秦 (
)
15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
) 16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
)
(二)古今异义
1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 (
) 今义:贫困
2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古义: (
) 今义:因
失望而痛心
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古义: (
) 今义:人有意
识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