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化土地政策的作用方式和传导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和土地利用

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和土地利用
展。
二、 竞租 函数理论和 同心 圆模型
竞 租 函数是 指 在 城 市 特 定 区位 上 , 人 们 为 了获
得土地 的使 用权 愿 意并且 能够 为单 位 土地 支付 的地
租水平 。它反 映 了人 们在距 离 城市 中心某 一 位置 上
的单位 土地 与他 愿 意并且 能够 支付 的地租 水 平之 间 的一 一对 应关 系 , 构 成 了经济 主体 对 土地 的需 求 曲 线 。显然 , 地租 水 平 取 决 于该 单 位 土地 与 城 市 中心
度 上还 不是 问题 的关 键 , 导 致 我 国严 重 土 地 问 题 的
关键 是 政策对 这 两部分 土地 用途 的规定他 产 业
相 比较 , 服务 业具 有很 高 的聚集 经 济性 , 服 务业 在 运 的土地 政策 , 从 大的原 则上来 说 , 农 村集 体 所有 的土 行 过程 中其 非 土地 要 素 和 土 地 要 素 的 比率很 高 , 其
Vo 1 . 1 2. No . 6
De C,2 01 3
2 0 1 3年 l 2月
文章编号 : 1 6 7 1 - 7 0 4 1 ( 2 0 1 3 ) 0 6 - 0 0 1 2 - - 0 5
土 地 使 用 效 率 传 导 机 制 和 土地 利 用
刘 英 群
( 东北财经 大学 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开发研究 中心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5 ) 摘要 : 长 期以来 , 中国土地使用 中存在各 种 问题 , 其根本 原 因 是现行 的土地使 用政策 阻 断 了土地使 用 效率传 导机 制。基 于 竞租 函数理论和 同心 圆模型提 出土地 使用效 率传 导机制 , 指 出通过土地使用效率传导机制可 以提 高土地使用 效率 , 从 根本上 改变中国人地 紧张关系, 实现经济和社 会 的可持 续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激励机制和运作模式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激励机制和运作模式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激励机制和运作模式作者:林倩李红强来源:《资源导刊》2022年第01期本文以浙江省为典型地区,分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激励机制、创新政策、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典型操作模式,阐述了其通过以经济目标实现带动社会综合目标完成的内生型、可持续的动力机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加强国土空间治理、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存量规划时代提升空间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

浙江省土地整治经历了标准农田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3个阶段。

2018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通过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

2019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幵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

然而,在当前严控政府债务、土地整治资金短缺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切实可行的推进模式,更好地激励和推动基层政府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亟待思考。

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激励政策创新传统的土地整治政策多以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作为主要目标,同时辅以提升农业发展规模。

但由于土地整治项目以财政投人为主,且农业附加值低,地方政府推动土地整治的意愿明显不足。

浙江省在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时,构建了可持续、可循环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投入一产出”收益分配机制,并在此框架下,形成了4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对于村集体和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同时,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利于加强耕地保护、优化用地布局、缓解用地需求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制度。

通过建设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浙江省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区永久基本农田周边的现状农用地、细碎耕地和零星建设用地纳入基本农田整备区,对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的,同步纳入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通过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性建设,逐步形成与永久基本农田连通连片、设施统一、质量相当的优质耕地。

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政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政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政策研究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土地政策成为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其重要性、现实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一、土地政策的重要性土地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资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合理的土地政策能够促进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土地政策能够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吸引城市人口和资金流向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

再次,土地政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政策的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政策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问题亟待解决,建立健全土地确权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此外,农村土地流转还面临信息不对称、承包地权属不清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流转市场机制。

三、土地政策的改革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土地政策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

首先,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保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同时,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土地政策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土地政策对于农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政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通过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和产业合作,可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

同时,土地政策还可以促进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

五、土地政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加强城乡融合发展,而土地政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可以吸引城市资金和人才流向农村,推动城乡经济的有机融合。

同时,通过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扩张和农村整治中实现良性互动,推动城乡空间整合。

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纵向刚性、弹性传导研究———以江油市潼江流域协同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纵向刚性、弹性传导研究———以江油市潼江流域协同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117㊀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纵向刚性、弹性传导研究以江油市潼江流域协同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李易繁㊀屈㊀信㊀徐进之㊀(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㊀四川㊀成都㊀610000)[摘㊀要]㊀乡镇规划作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最基础层级的规划,规划内容有效传导实施对城乡融合㊁乡村振兴起有重要促进作用,亟需加强相关基础性问题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乡镇规划的演化流程,探究了 五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纵向传导机制与存在问题,从管控内容的刚性与弹性属性出发,细化落实 县 镇(乡) 村 三级规划之间的传导内容及其要求.并以江油市潼江流域协同发展片区(以下简称潼江片区)为例,探索 8项刚性管控+5项弹性指引+4类刚弹结合内容+4项特色指标 传导体系,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镇规划核心内容有效传导提供思路借鉴.[关键词]㊀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刚性与弹性;分级梳理;纵向传导[中图分类号]T U 984.11+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4563(2024)02-117-031㊀引言近年来,为解决我国各类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程度较弱㊁独立性较强等矛盾,国家开始了 多规合一 为主线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并对应我国的行政组织架构,形成了以国家级㊁省级㊁市级㊁县级㊁乡镇级 五级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剖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纵向传导的机制,围绕 县级 乡镇级 村级 三级规划的纵向传导机制与传导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相关参考,提升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水平和技术水平.2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乡镇总体规划2 1㊀乡镇总体规划的演化空间规划体制改革前,乡镇规划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随着 多规合一 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推进,乡镇总体规划的概念范畴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按照«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属于 五级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最基础层级,涵盖原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乡镇规划的编制内容.2 2㊀刚弹视角下传统规划传导的问题探讨与比较分析在国土空间改革之前,我国一直维持多部门共同编制空间规划的情况,主要包括了土地利用规划㊁城乡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传导侧重于管控取向和指标分解传导.通过传导耕地保有量以及建设用地规模等相关硬性指标,逐级向下传递指标,一直传导到最底层的乡镇级别,强调 指标化㊁标准化 的刚性㊁硬性的传导机制.城乡规划的传导侧重于统筹取向与板块衔接,主要是对城市功能㊁发展任务㊁城市品质㊁布局优化等的整体方案和实施手段.传导内容也因为过于详细而产生了传导的偏差与不同,对下位规划的传导也仅仅是实现了总体的衔接,是一种弹性与刚性并存的传导方式.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传导侧重于战略性与政策性传递.主要是考虑政策分区的主要特点,传导方式重点展现了国家对国土空间的战略性开发和政策性约束,整体传导方式呈现出粗线条的特征,且传导的弹性更为强烈.2 3㊀刚弹视角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传导问题研判目前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具有明显的刚性管控特点,强调以统一的用途管制为方式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机制.从刚弹视角出发,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有以下问题:2 3 1㊀传导内容刚弹界定不清楚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融入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以及生态修复等专项规划的内容,将刚性管控和弹性引导要求进行了融合.从实际的编制和实施情况来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㊁生态保护红线㊁城镇开发边界三线㊁地质灾害区㊁自然保护地等具有明确的刚性要求.但是弹性的引导要求,例如公共服务设施㊁市政工程设施等由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指南中并没有具体的条文进行阐释,无法明确一个规划的弹性㊁刚性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也无法确定管控的对象是谁.2 3 2㊀面向地域特色的指引性偏弱分析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传导技术体系可以发现,虽然体系明确了 地方特色空间 ,但主要当面临一些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以及特殊的自然景观㊁文化景观等要素,对于其他维度的主要地方性特征的思考和落地仍然非常薄弱.例如山地区域与平原区域公服配套的要求和标准不能一概而论,由于精度问题上位与下位规划对于设施点位的符合性不一致,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2 3 3㊀面向不同地域发展的弹性不足弹性不足无法满足各地区在面临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城镇区域的发展要求,例如,我国沿海区域城乡发展的格局已经定型,不管是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还是城镇建设的开发以及城镇发展的更新,可优化和拓展的空间都是较小的,通过城镇开发边界的手段进行约束城市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大部分的边远城镇村,与沿海发达地域相比较,对增量空间的诉求是不同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在宏观上协同㊁在微观上落实,从而形成符合各地区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刚性指标保障系统,需要更加科学仔细的考量.2 3 4㊀面向管理的实用性不足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保留了原土地总体规划全域全要素的特点,这对于实现全部区域和全部要素的协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规划管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编制过程无法定义此类规划的法律地位,也无法界定其在118㊀|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功能和地位.二是,我国当前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比较看重规划编制与行政管理的衔接,如果管理方式涉及了跨越行政区域的刚性管控指标,则会显得实用性不足.3㊀刚弹视角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分级梳理与纵向传导3 1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分级梳理在 五级三类 的结构框架内,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包括纵向传导机制和横向传导机制两类传导方式.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纵向传导,曾源源㊁朱锦锋(2022)认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纵向传导主要是指在同一个规划体系范畴之内,不同层级的各类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互相衔接,主要存在于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上下传导衔接,包括指标传导㊁管制传导㊁清单传导三种传导方式.3 2㊀明确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内容及衔接要求当前,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但是部分地区例如北京㊁浙江㊁山东㊁湖南㊁河北㊁四川㊁广西等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公布了可以在地方层次上实施的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这其中四川省乡镇规划编制内容与其他6个省在编制形式上有所不同,采用多个乡镇协同编制的形式,虽然规划范围不同,但是规划内容却基本一致,包括目标定位㊁国土空间布局和用途管制㊁产业发展㊁设施配套㊁国土综合整治㊁城镇用地布局等内容.3 3㊀识别规划内容刚性与弹性属性建立明确的刚弹结合管控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效率.刚性管控的主要目标是以空间治理为手段维护国家国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弹性管控的主要目的是给与地方政府自由裁量的机会,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因此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统筹乡镇政府㊁村庄集体发展意志的平台,需要明确刚性管控的主要内容和传导原则,正确区分刚性和弹性的边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留有调整的余地,在边界㊁功能和时序上保持一定的弹性(见表1).表1㊀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刚性㊁弹性属性归类3 4㊀刚弹视角下 县-镇(乡)-村三级纵向传导体系构建参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上下联动的传导框架,为实现高效率㊁高水平的纵向传导机制,下位规划的编制过程应当充分考虑并落实上位总体规划㊁相关行政部门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基本要求和控制规范.上文通过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纵向传导机制,主要对 县级 乡镇级 村级 国土空间规划的纵向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 刚性管控㊁刚弹结合落实㊁弹性指引 三个方面统筹传导内容,构建传导体系.4㊀江油市潼江乡镇片区的实践探索4 1㊀潼江乡镇片区概况针对四川省乡镇 数量多㊁规模小㊁经济基础薄弱 的问题,通过将资源禀赋相似㊁产业发展方向相同相邻乡镇㊁村划分为一个镇片区㊁村片区,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及村规划.江油市潼江片区位于江油市北部,是江油市南大门,包含厚坝镇㊁二郎庙镇㊁河口镇㊁马角镇㊁小溪坝镇的行政区划范围,辖5镇7社区43村,规划面积753 15平方公里.4 2㊀构建 8项刚性管控+5项弹性指引+4类刚弹结合内容+4项特色指标 传导体系针对江油市潼江流域协同发展片区特征,提出 8项刚性管控+5项弹性指引+4类刚弹结合内容+4项特色指标 的 镇(乡)-村 纵向传导模式.特别在镇乡级空间规划编制中界定传导内容,刚弹结合细化传导基本内容,同时具体片区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色指标的引入,最终形成村级片区管控图则.4 2 1㊀8项刚性管控传导在 三线 ㊁耕保㊁林地保有量等8项指标以 指标+控制线 为主要刚性传导手段,强化底线管控,对城镇开发边界㊁有条件建设区等的管控意图㊁管控要求和启用程序等进行精细化设计,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㊁永久基本农田㊁耕地㊁林地㊁湿地㊁城镇开发边界㊁建设用地㊁城乡建设用地在下位规划空间及数量的严格落实,保障规划的底线管控.4 2 2㊀5项弹性指引传导 5项弹性指引为发展定位㊁功能指引㊁发展策略㊁产业类型㊁风貌管控5项弹性引导内容.其中, 发展定位 则确定村片区的发展方向㊁目标; 功能指引 界定村级片区的职能定位,宏观引导下位规划的空间格局㊁用地匹配等大思路; 风貌管控 明确村级片区的整体景观格局㊁建筑风貌; 发展策略 为发展的策略及思路; 产业(下转第121页)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121㊀地形地貌等因素,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最佳适应.通过因地制宜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减少人为对环境的干扰.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耗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率.生态化设计应注重节能减排,通过采用先进的低耗能技术,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㊁采用隔热保温材料等措施,以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碳排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增加空间面积.生态化设计不仅仅关注外部环境,还应关心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通过科学布局和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创造更加宜居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应优先选用天然材料,如木材㊁石材等,以减少环境污染.避免使用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工业产品,如水泥㊁钢铁等.正确选择建筑材料有助于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强调加强环保措施,提升环境质量.生态化设计不仅关注建筑本身,还注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高层住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5].通过采用低污染的建筑和装修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工艺,可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合理布局和控制交通流量也是重要的环保措施,以减少车辆尾气排放,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4 2㊀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充分考虑雨水利用,有效控制水耗.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应综合考虑场地规划,合理布置雨洪管渠,避免出现内涝情况.通过科学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地收集㊁储存和利用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达到节水的目的.而对于小型住宅,尤其需要做好排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转,防止雨水对建筑和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重视中水回收,节约淡水资源.虽然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由于人们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中水的回用率相对较低.为此,未来应加大对中水的应用力度,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中水的净化和再利用效率.中水回收不仅能够缓解淡水资源的压力,还有助于建设更为可持续的城市水环境.注重再生水利用,缓解水质压力.目前,我国再生水的利用率仍然相对较低,仅有不到10%左右.提升再生水的处理技术和品质,加强对再生水的监管与管理,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水质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5㊀结束语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深刻理解并贯彻现代工程理念,注重绿色节能和生态环保.考虑到科学选址㊁仔细选择新型环保材料㊁最大化利用自然风㊁提高采光率实施污水和雨水的收集等多方面,确保全面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通过这些努力,设计师的目标是为用户打造一个舒适的建筑环境,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消耗,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进而推动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为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参考文献[1]㊀何伟.浅谈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应用[J ].石材,2024,(01):34-36 [2]㊀张晓伟.基于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筑结构设计[J ].石材,2024,(01):37-39[3]㊀朱加生.绿色建筑与建筑立面相结合设计的研究及应用[J ].石材,2024,(01):40-42[4]㊀邵亚飞,胡冗冗.装配式建筑太阳能利用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J ].建筑节能(中英文),2023,51(12):81-87[5]㊀高璐璐.关于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要点分析与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2023,50(12):148-150(上接第118页)㊀类型明确具体产业业态.4 2 3㊀4类刚弹结合内容+4项特色指标传导根据片区特色,设置居住商业用地㊁公共服务设施㊁市政公用设施㊁道路交通设施4类刚弹结合要素,这些设施及用地数量㊁等级需严格落实,规模㊁空间㊁位置可以变动.特别引入方面主要考虑增加了社区服务设施㊁公园绿地广场设施㊁养老设施和托幼等特色指标.具体引入的指标包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公园绿地㊁广场(400平方米以上)步行5分钟覆盖率(%)㊁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张/千人)㊁万人拥有幼儿园班数(班/万人)共计四项指标.5㊀结论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刚性与弹性可谓一体两面.刚性约束体现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威性与法定性,缺乏刚性将难以落实规划意图,发挥规划作用;而刚性过强则难以落地,增大实施难度.弹性指引建立在刚性管控规则之上,用于弥补刚性管控的缺陷,更好地将规划管控意图与地方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刚性管控要素的效果.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具体传导内容进行刚性㊁弹性属性的梳理,深刻认识刚性与弹性关系,细化管控要求及管控力度是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参考文献[1]㊀高歆,王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分析[J ].中华建设,2023(04):85-86[2]㊀任倩,高彩云,李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23(04):213-216[3]㊀曾源源,朱锦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传导的理论认知与优化路径[J ].规划师,2022(10):139-146[4]㊀李晓晖,詹美旭,李飞,鄢金明,肖越.面向实施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思路与技术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2789-2802[5]㊀刘合林,聂晶鑫,罗梅,唐永伟.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刚性管控与柔性治理基于领地空间与关系空间双重视角的再审视[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1):10-18[6]㊀王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J ].城市规划学刊,2006(1):6-10。

异质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力分析

异质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力分析

异质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力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利用也日益呈现出异质性的特点。

本文将分析异质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并探讨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异质性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异质性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分化的异质性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城市土地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区域。

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这些功能区域按照其特定的功能需求布局并相互配套,形成城市的空间布局。

不同功能区域的异质性,使城市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2.空间结构的异质性城市土地利用的异质性还表现在空间结构上。

一方面,城市中心地区和郊区的土地利用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中心城区主要用于商业、办公等功能,而郊区主要用于住宅和工业用地。

另一方面,城市内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也会呈现出差异。

如城市西部可能以高级住宅区为主,而城市东部则以工业区为主。

这种空间结构的异质性,反映了城市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

二、异质性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1.经济因素的驱动经济发展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带动了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建设和扩张也增加了办公用地和工业用地的需求。

经济因素的驱动使得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政策因素的驱动政策也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导向,对城市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政府对特定功能区域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会吸引企业和居民集中在该区域,并导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发生变化。

政策因素的驱动使得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更加有序和可控。

3.社会因素的驱动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使得住宅区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同时,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二、改革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在改革之前,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能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来使用土地。

这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土地流转和使用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改革背景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的迫切需求等。

这些因素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流转实现土地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变。

五、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了流转收益,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可以通过流转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土地承包权流转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土地承包权流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方面,土地流转可以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流转也为农村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土地支持。

七、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就业土地流转不仅提供了农民额外的收入,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农民可以通过租赁自己的土地或参与合作社等形式创业就业,实现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有积极的影响。

流转收入可为农民提供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九、土地流转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进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农地占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同时,流转也可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十、总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等改革措施,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同时还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分置,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村的生产潜力,为农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动力。

如何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政策、法律、财政、组织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本文将从政策、法律、财政和组织等角度浅谈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途径。

一、政策途径政策是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依法依规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市场化,鼓励土地经营主体多元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确保农民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时,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增加农民的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登记和登记备案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减少流转中的风险,提高农民的流转意愿。

政府还可以逐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土地使用行为,促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鼓励农民依法依规办理土地“三权”分置手续,规范土地交易行为,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土地“三权”分置的市场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相关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规范土地交易行为,促进土地经营主体多元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动力。

三、财政途径财政是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重要途径。

浅谈土地资源利用差别化

浅谈土地资源利用差别化

浅谈土地资源利用差别化诸镇康吴江市土地学会吴江邮编215200论文摘要:提出土地利用差别化及其原则,从实际操作中出发提出建议,要编制规划,加强调控,运用地价杠杆,开拓创新和合作。

关键词:土地、利用、差别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用差别化战略,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建立竞争优势,以求效益的最优化。

同样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制订好土地资源利用差别化政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佳效果,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土地资源利用差别化的提出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宽广,各省市的土地资源差异大,表现在:一是土地资源的分布呈差别化状态,呈高原、平原、湖泊等多种形态,其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千差万别,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需要用差别化的政策推进。

二是土地资源利用价值呈差别化状态,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业聚集的不同,人口聚集的不同,单位土地面积利用价值不一样,利用效果不一样,需要有扬长避短的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引导。

三是随着改革开放,各省市都涌现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开发区,一批改革开放的实验基地,形成特色区域经济,也创新了一些土地利用的经验做法,其差别化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四是在国家土地法律法规的执行中,严守保护耕地18亿亩的红线,成为各省市的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的首要任务,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动经济发达地区和种粮地区两个积极性,实施差别化管理是明智选择。

五是国家对各省市实施不同的科学发展战略,提出不同发展目标和要求,建设环境不同,需要差别化政策的支持,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包括土地利用问题不尽相同,会呈现不同的情况和特点,为此必须跳出局部区域空间,从全局出发,着力解决区域性问题,促进区域经济产业、人口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鉴以上述情况,土地资源利用差别化政策应孕而生,成为各省市政府研究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新课题。

二、土地资源利用差别化的原则各地在实施土地资源利用差别化政策的时候,是必须坚持国家《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土地利用政策,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中需坚持以下原则:一、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现象普遍存在,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对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和土地利用转型趋势,探讨影响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因素,提出针对新形势下的应对措施,同时探讨政府角色与市场机制的优化,旨在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相关问题,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土地利用转型的趋势及其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通过研究,旨在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影响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与优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本研究旨在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解决我国土地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的问题,具体分析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和土地利用转型趋势,探讨影响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因素,并提出新形势下的应对措施以及政府角色与市场机制的优化。

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36卷 第3期2022年3月Vol.36 No.3Mar.,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燃烧化石能源、工业过程以及农林和土地利用变化排放的大量CO2滞留在大气中,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1]。

从1750年至2011年,因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排放量为375 GtC,因毁林和其他土地利用变化估计已释放了180 GtC[2],若要实现《巴黎协定》1.5℃的全球控温目标,需要在2050年左右达到碳中和[1]。

不论是减少排放源还是增加吸收汇,土地资源都扮演着重要角色[3],土地调控碳减排是在基础层面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以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以减缓气候变化为出发点,构建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框架,准确表达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科学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为建立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双碳”和控温目标的实现。

已有研究对土地利用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探讨,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是自然生态系统层面探讨土地利用对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2-7];二是经济社会系统层面探讨土地利用对广义碳排放的影响[8-9]。

事实上,经济社会系统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和机制远比自然生态系统下的复杂,表现在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往往通过其他因素传达,而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较多且互相之间产生联系。

学者们尝试从城市用地扩张[10-12]、城市空间用地布局[13]、土地集约利用[1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15]、土地利用强度差异[16]、土地城镇化和土地财政[17]等视角对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广泛探讨;也有学者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模拟了不同政策方案下土doi: 10.11994/zgtdkx.20220214.091206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张 苗1,吴 萌2(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为制定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碳中和目标。

土地政策论述

土地政策论述

土地政策论述标题:土地政策的重要性与发展方向引言: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其合理利用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土地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旨在规范土地利用、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政策的重要性、现状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地政策的重要性1.1 经济发展的支撑土地是农业、工业和建设的基本载体,合理的土地政策能够有效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鼓励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可以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1.2 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土地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合理的土地政策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实施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灵活性,可以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3 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土地政策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保障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可有效减缓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二、土地政策的现状2.1 城乡差距的挑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土地政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城市土地过度开发与农村土地荒芜并存,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均衡,加剧了城乡差距,需要通过创新土地政策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2 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流转在农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权益不明确,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存在滥用土地资源、恶性竞争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来规范市场行为。

2.3 生态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土地政策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

三、土地政策的发展方向3.1 促进城乡一体化未来土地政策应致力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差别化土地管理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差别化土地管理
发展的基础。
研究内容
深入研究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 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 特征,加强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研究

方法手段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空间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开展土 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精细刻画和
动态监测。
完善差别化土地管理的政策体系
政策制定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利用特 点,制定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类 型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开发强度。
高土地利用效率。
03
生态用地
根据生态用地类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进行差别
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例如,对自然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政策,禁
止非法开发和利用。
基于土地质量的差别化土地管理
高质量土地
对土地质量较高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 政策,鼓励集约化和规模化利用。例如 ,在土地质量较高的城市核心区域,适 当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实现土地高 效利用。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差别 化土地管理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概述 •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表现形式 • 差别化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 差别化土地管理的实践 • 差别化土地管理的政策建议 • 差别化土地管理的未来展望
01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概述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定义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方法
• 研究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 遥感技术等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地资 源的属性、结构和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同时,还需要 考虑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资源变化和动态特征。
02
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的表 现形式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 重点推进四个机制建设破解资源保护难题农村土地管理要严格规范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 重点推进四个机制建设破解资源保护难题农村土地管理要严格规范
控和市场配置机制 、 共同责任机制 、 开源节流机制 、 科技创新和国际 合作机制等四个机制构威制度建设的平台。 保障和促进科学发 新
和新要求 ,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同样存在着“ 要不耍 、 能不能 、 会不会” 科学发展的问题。我部通过 5 个月的试点工作 , 集中从思想层面和 实践层面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当前矛盾突出 , 今后压力很大。这是发展的

土地 违 法 问责制 缱全 与 人 民法 院 人 民检 察院 公安手纪 榆 监察机 口

各 种规范 性文件 进行 清 理 提 出立 改 废的意 见 就 是 为 了 让 解 放




关联 合执 法机 制

思 想 改革创新 落地 让 它变 成 可 操作 的制度政 策桕 具 体措 施



三 是 提 高资源 开 发利用效率 建 立 健全 开源 节流 机 制
利用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 ,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此以
是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导作用 , 健全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
往, 将难以为继, 必将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这种阶段l 生特征和特殊
的资源国情 . 决定了国土资源部门要将解决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这
配置机制。主要是从科学发展的全局需要出发 , 研究和编制国土规 划, 从空间 } = 协调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 探索建立与金融、 财税千 口
在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去年 “ ・5 62” 在 中央 党校讲话 精神 后 ,国土资 源部部 开展 了
六个重大专题调研 。
徐绍史: 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 事关破解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 ,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亩产效益差别化政策

亩产效益差别化政策

亩产效益差别化政策亩产效益差别化政策旨在根据不同地区和种植业类型的特点,制定差别化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激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农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和资源禀赋,差别化政策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农田改良和土壤管理:差别化政策可以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提高土壤质量和肥力。

此外,政策还可以支持农民进行土壤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量身定制施肥方案,减少无效肥料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2. 农业技术培训和示范:差别化政策可以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示范活动,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前往农村地区,向农民介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在农田设立示范区域,供农民学习参观。

这样的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其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农业金融支持:差别化政策可以设置农业贷款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农业生产。

政府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低息贷款、贷款担保等金融产品,帮助农民解决种植业务资金需求。

这样的政策可以降低农民的资金成本,提高其投资意愿,促进农田的现代化建设。

4. 农产品市场开拓:差别化政策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营销体系和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盈利能力。

政府可以组织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活动,搭建起供需双方的交流平台。

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一定的补贴措施,支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亩产效益差别化政策在不同地区和种植业类型之间制定不同的措施和政策,旨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田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发展中的土地政策研究

农村发展中的土地政策研究

农村发展中的土地政策研究一、引言土地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资源,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土地政策作为重要的农村政策之一,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农村发展中的土地政策进行深入研究。

二、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及影响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50年3月,全国土地会议在河南登封召开,确定了“土地改革”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后,土地政策逐渐从分配型向流转型转变,实行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由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成功,中国农村经济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土地政策又逐步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方式,出台了新的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外部资本进入农村,在某些区域内适度扩大土地流转规模。

但同时,在政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土地权属证书不全、资金流转不畅、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三、农村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在农村土地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

实行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同时,逐渐推广土地“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鼓励土地流转。

2002年,土地承包法草案正式提出,规定承包期限不低于30年,并允许农民流转承包经营权,通过流转土地解决现有困难和增加收益。

2008年,国家再次发文,明确允许农民将承包土地流转到非农民,并开启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土地流转还面临着各种限制,如存在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方面的问题,效益分配问题等。

2.土地整治政策为了提升农村土地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国家先后出台了土地整治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土地开发用途;启动耕地保护红线专项行动,保障耕地面积不降低不变,确保农业基础不动摇;加强农业科技支持,改善土地质量和增加产量,并引导发展特色农业。

3.土地流转补贴政策为了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的收益,国家也出台了土地流转补贴政策。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管控指标实施传导机制探索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管控指标实施传导机制探索

372023.10|目前,市级层面仍由各职能部门组织编制本部门专项规划,如教育专项规划、环保专项、气象限高保护规划等。

各专项规划由于编制主体不同、上位要求不同、信息共享不充分等原因[2],导致可能存在空间重叠,管控要求不一等情况,如环保规划明确的环保准入管控要求可能与控规明确的土地用途存在矛盾等。

由于规划本身就存在差异和矛盾,从而用途管制管控要求不明确,用途管制要素不齐全,导致无法有效传导或出现传导错误。

3.2用途管制管控指标数据存在差异,传导监测手段缺乏随着国家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各地市审批流程简化,管控事项豁免等改革举措导致各地市用途管制要求、管控侧重点存在差异性,管控数据也存在名称、格式、类型等的差异,导致用途管制管控指标传导存在困难。

另外,用途管制管控指标传导对监38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测预警技术要求高,严重依赖于信息化。

目前,由于各地市的信息化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城市仍依赖人工监测复核,严重影响指标的精准高效传导。

3.3用途管制管控指标要求与政府、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目前,由资源规划部门主导编制的“一张蓝图”以及年度实施计划可能与各行业主管部门及市场主体的需求存在脱节,如资源规划部门编制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与各区政府、管委会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不一致,或要素保障不够齐全等,影响土地利用效率[3]。

另外,管制指标要求弹性不足,如规划明确的土地用途、绿地率等可能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要么调规,要么重新选地,影响企业获得感,对城市营商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厦门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管控指标传导制度设计及实践探索2014年起,厦门市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探索规划统筹引领项目生成实施机制,形成全国蓝本。

2019年以来,国家在顶层设计上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重组完成。

厦门市也趁着“改革东风”,重新构建规划实施传导体系。

一方面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统筹作用,强化统一的“一张蓝图”及基础数据治理建设。

房地产经济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房地产经济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房地产经济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章测试1.购买土地使用权实质是购买一定范围的包括地下地上的空间使用权。

()参考答案:对2.房屋建造过程有很多施工技术问题,因此它不是房地产经济的内容。

()参考答案:错3.房地产没有无形损耗,因此房地产退废的原因都是其有形损耗。

()参考答案:错4.城镇的房屋离不开土地,而土地也离不开房屋。

()参考答案:对5.住宅小区里的绿化和排水工程也属于该小区的房地产开发内容。

()参考答案:对6.购房时如果没有特别偏好,一般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拟购房地产的()。

参考答案:区位7.城镇里的街心花园这种不建房的“空地”就是城镇土地()房屋的一种表现。

参考答案:离不开8.()是房地产经济运行的规律。

参考答案:地-地房-地9.()是金融形态的房地产。

参考答案:土地债券;房地产开发信贷资产10.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包括开发决策及其投融资、拿地、()、房地产营销与交易、房地产使用及其管理、()六大阶段。

()参考答案:房地产退废;房屋建造第二章测试1.房地产的固定性使其产权也无法在空间上流动。

()参考答案:错2.土地耐用与房屋耐用无关。

()参考答案:错3.人口流动是住房租赁市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对4.物业管理费是一种住房消费费用。

()参考答案:对5.房地产开发一般不需要考虑城市规划因素。

()参考答案:错6.房地产可以反映一定的()。

参考答案:文化7.房地产产品的形成时间()。

参考答案:与一般工业产品相比明显较长8.房地产的固定性这一自然特点衍生出了房地产()和()等经济特点。

()参考答案:市场区域性;单件生产9.房地产的固定性会引致对房地产()和()的垄断。

()参考答案:区位;价格10.每个项目()是房地产单件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单独组织施工;单独进行竣工验收;单独定价;单独勘查设计第三章测试1.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将资本主义地租区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

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政策调整

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政策调整

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政策调整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土地政策调整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土地政策调整的必要性、调整的内容和方法、影响及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背景乡村振兴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旨在实现城乡全面发展。

而土地政策调整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必要性1.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当前土地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需通过政策调整来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解决农民土地流转问题。

土地政策调整可以帮助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难题,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3.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通过土地政策调整,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三、调整的内容与方法1. 实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强农村土地权益保护,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土地资源有序流转。

2.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形无形资产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土地利用方式。

3. 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

促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四、影响1.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通过土地政策调整,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融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护农村土地权益,有助于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五、建议1. 加强土地政策宣传。

提升农民对土地政策的了解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交易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3. 强化土地管理监督。

加强对土地政策的执行力度,监督各地政府严格执行土地政策,确保政策效果。

六、总结土地政策调整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解决农民土地流转问题、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等方式,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提要: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经济转型,土地制度的变革或调整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就土地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制定和实施土地政策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政策;经济发展;一、引言土地政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典型现象,土地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对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但是也会因为盲目的土地资源利用和开发等使其偏离原本的发展轨道,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不当、配置效率低和收入分配不和谐等一系列问题,更是会助长地方财政的恶化,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所以,深切认识到土地政策优劣,明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降低政府财政风险。

二、土地财政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土地作为最重要、最特殊的生产资料,因为性质的特殊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炙手可热的资源,很多地方政府都通过出让土地来维系地方财政收支,因此,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土地财政现象。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土地财政在一定时期内起到极为积极的刺激作用,无论是在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稳定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都效果显著,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财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地方财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比如,时常在社会新闻版出现的暴力拆迁等报道,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稳定;土地价格持续走高和房地产热带来经济的虚假繁荣、楼市泡沫和买房难等现象。

国内一二线城市土地价格的一路看涨致使房地产业一路高歌猛进,高昂的房价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同时还导致城市化水平受影响,人民幸福感降低,生活成本的上升、生活品质的下降致使城市生活资源竞争力直线下降,并且引发恶性循环。

土地价格的持续走高,吸纳了众多原本应该转移到实业的资金、生产资料与各类资源,不利于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的形成,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TEMPORARYECONOMICSNo.25,Sep.2016摘要:差别化土地政策是基于实践需要形成的管理共识,对提高土地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中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厘清差别化土地政策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土地供给、土地财税和土地金融三大类差别化政策的作用方式和传导机制。

最后针对当前日益丰富的个性化、多样化用地需求,提出从区域、产业、地类三个维度科学设计土地政策,并选择有关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形成制度性成果的建议。

关键词:差别化;土地政策;作用方式;传导机制差别化是近年来土地管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

制定土地政策时,因经济社会发展千变万化,地区、产业情况千差万别,应力戒调控政策措施的实施在不同阶段“一个样”,对不同地区、产业“一刀切”,这是差别化土地政策的实施前提。

对此,一些专家和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分析[1—3],一些地方也在实践上进行了探索创新。

但总的来看,目前对差别化土地政策的理论认识普遍还比较模糊,主要集中在土地供应政策对区域、产业的调控引导上,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本文旨在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出发,进一步剖析差别化土地政策的实施难题,分析其作用方式和传导机制,为创新设计差别化土地政策体系框架提供支撑。

一、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面临的现实困境1、土地供给制度不完善导致土地供需失衡现行土地供给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土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和用地审批制度,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来了一些问题。

(1)区域之间土地供需脱节。

近年来我国建设用地供应不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据统计,中西部地区占全国供地比重由“十一五”的50.2%提高到了“十二五”前四年的63%,东部地区占比则由49.8%下降到了37%[4]。

这种用地政策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步伐的必要举措,也符合我国经济转移发展的大趋势,但若一味追求公平,不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用地需求相匹配,就可能形成有的地方用地指标不足、违法用地增长,而有的地方用地消化不了、闲置浪费严重的现象。

从2015年12336接听举报电话数量来看,反映东部地区违法违规问题的线索约占六成,中部地区约占27.4%,西部地区约占13.3%[5],这组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之间存在土地供需脱节的情况。

(2)行业之间土地供需脱节。

当前,我国不少城镇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生产用地比例过高,生活用地明显不足,生态用地被挤占,各类用地比例失调。

合理的城市用地结构是生活居住用地占40%~50%,工业用地占10%~15%,道路广场用地占8%~15%,绿地占8%~15%。

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10个百分点以上,住宅、商业服务及交通、市政用地偏低3—10个百分点。

(3)时段之间土地供需脱节。

无论是对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地区来说,还是对处在建设施工不同程度的项目来说,其对用地需求都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与实施,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一批大项目、大工程集中上马,用地需求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爆发式增长和逐渐饱和两个极端。

但目前的供地制度基本还是在规划期内平均分配,很难做到按需定供。

2、现有土地政策普适性过强而针对性不足制约了区域理性发展当前我国现有土地政策普适性过强而针对性不足,差别化土地政策体系远未建立,土地政策更多时候只是相关政策的配套(如解决产业发展用地、建设项目落地等),难以主动发挥调控引导作用。

这种局面之下,各地普遍缺乏理性发展的动力,一味从增量上扩指标,不从存量上挖潜力,导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很突出。

(1)城镇工矿用地增长快,城镇人口密度出现下降态势。

2000—2010年,全国城镇工矿用地增长58%,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由19.8%上升到26.4%,而承载的人口则从每平方公里7700人降至7000人,下降了10%。

(2)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城镇化趋势明显不匹配,不减反增。

1996—2008年,全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29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112万亩,农村人均居住用地从193平方米增加到229平方米,用地粗放程度明显增加。

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中空闲和闲置用地占到10%~15%,相当于现有城镇规模的1/4—1/3。

(3)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利用率低。

2010年,我国城镇存量用地中工业用地比例达26%,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用地比例超过40%,个别甚至超过50%。

同时,工业用地利用强度过低,容积率一般只有0.3至0.6。

3、土地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不协调影响调控能力受土地调控政策自身特点、传导渠道和土地市场发育差别化土地政策的作用方式和传导机制研究毛良祥(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72016年9月刊第25期当代经济程度等的影响,土地政策对区域土地需求调控的影响较小,其调控作用也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

这就需要加强土地、产业和金融等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共享,跟踪监管土地和资金的使用状况,对土地、信贷、投资和产业联动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加快建立要素市场和产业布局等重大政策和事项的协调研究机制,形成产业、土地、投资、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合力。

但在我国目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各项政策尚难做到充分发挥宏观政策合力。

二、差别化土地政策的作用方式及传导机制中央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

本文认为,差别化土地政策是土地管理精细化的具体体现,是土地管理部门基于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差异,为协调区域、产业、城乡之间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合理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更优质、耕地保护更有力、权益维护更严格,而综合运用的规划、计划、审批、供应、价格、税费、标准、监管、立法等土地组合政策工具。

因此,在土地管理实践中探索差别化政策,就是要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考量资源禀赋、区域特点和利用绩效,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科学制定实施不同的土地政策,加强各类土地政策之间,以及土地政策与投资、财税、产业、信贷、环保、贸易等政策之间的协调联动。

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资产和资本三重属性,可以将差别化土地政策分为土地供给政策、土地财税政策和土地金融政策三大类,三大类政策各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及传导机制。

1、土地供给政策单纯从供应角度看,土地供给政策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农转用审批和土地征收制度等,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依据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域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而从需求调节角度看,土地占用税费政策、耕地保护制度等则是土地供给约束性政策,其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必要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弥补市场手段在节约集约、保护耕地方面的不足。

当前,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和发展方式转变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现在6.5%左右增速下的经济增量比过去两位数增速下的经济增量还要大,土地供应稳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每年审定下达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总量有限,指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有较大突破很难实现,所以单纯从供应角度来考虑不可能解决供需矛盾,必须同时对需求进行科学引导。

图1为土地供给政策传导机制。

2、土地财税政策土地财税政策主要表现为地价政策和税费政策,其受土地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定价机制影响形成,并通过地价这一“经济杠杆”和土地税费这一“收益再分配工具”驱动,直接影响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而调节城市功能结构和产业布局结构。

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打破了我国传统的“财政包干”模式,建立了政府间分权型财政模式。

但地方税收体系至今仍未成形,事权下移而财权上移,迫使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考虑以地生财,引发对增量土地的过分依赖。

这其中,房地产用地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敛财”工具。

2009年以来,住宅用地供应快速增长,超过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倍以上,导致大量城市住宅用地供过于求,积累了较大的金融风险。

从国外经验看,西方国家也有“土地财政”,但它们主要是着眼于存量土地,通过向已经建成的地产按年征收财产税来获得。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地方政府就形成了以财产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以财产税为主的税收收入约占地方政府全部收入的40%[6]。

而我国现在的土地财政主要是着眼于增量土地,且是一次性收取出让金,客观上刺激着各地多卖地、高价卖地。

2001—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总价款累积达到15.3万亿元,其中纯收益为4.3万亿元;同期土地税收也有4.3万亿元。

当然,依据现行政策,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10%用于教育资金,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可以说,现行的土地财税政策为我国城乡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图2为土地财税政策传导机制。

3、土地金融政策土地金融是土地与金融两个概念的融合,泛指与土地有关的金融活动,具体指利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和工具为土地开发利用筹集、融通、清算资金,提供相应服务的所有金融活动,包括土地抵押贷款、土地信托、土地保险、土地证券等[7]。

一方面,发育良好的土地金融市场以及通畅的传导机制有利于筹集和融通土地开发、经营和利用资金,有利于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土地金融发展若超出实体经济需要,将大大增加金融风险,加大宏观经济波动。

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土地供应由政府控制、土地开发利用资金大量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制度约束下,政府失灵与金融风险叠加,将进一步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8]。

据审计署发布的报告,有58.34%的地方政府债务应图1土地供给政策传导机制8CONTEMPORARYECONOMICSNo.25,Sep.2016图2土地财税政策传导机制从2013年起开始到期偿还,约计6.24万亿[9]。

巨额的地方债务到期遭遇低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依靠土地出让获得收益就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无奈之举。

根据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2年底,11个省级、316个市级、1396个县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34865.24亿元,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93642.66亿元的37.23%,政府偿债高度依赖土地收益。

但在这种模式下,一旦经济急剧下行、土地收益大幅收窄,就可能刺激地方债危机爆发,蕴藏的金融风险巨大。

图3为土地金融政策传导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