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城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学习目标、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阅读赏析诗歌。
2、领会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法点拨: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资料助读(一)关于诗歌、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
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作家作品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
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
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
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城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做到熟读成诵。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栖.息()归泊.()清冽.()丁.丁()廖.阔()枯涸.()梦寐.()船桨.()幽谷2、《秋天》的作者,诗人,家。
3、整理描写秋天的或与秋天有关的四字短语,至少10个。
4、搜集有关秋天的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描写了那几幅图画,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7、品味下列括弧里的词语。
A、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B、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C、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合作探究】一、引秋:抢答有关秋天的诗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诵秋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2、学生互评:从字音、节奏、抑扬顿挫等方面讨论出正确的朗读方案。
3、《秋天》MP3课文朗读,出示多媒体画面并配乐,学生听。
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
这首诗要求轻读、慢读才能准确表达诗人感情。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三、感秋——整体感知,领悟诗意1、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2、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一节诗的每幅画面各拟一个整齐优美的标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9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doc
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要求学牛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木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聚焦】作者写这首诗是想告诉读者什么呢?答: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程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或: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要达到一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冇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难点突破】本诗的“山”和“海”除了字而含义外,你认为还应该有什么比喻义呢?答:“海”比喻理想;“山”比喻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群山”比喻重重困难,1佃“爬山”则比喻经过艰苦奋斗向理想攀登的过程。
【走进作者】王家新,湖北丹江口市人。
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人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背景追溯】《在山的那边》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人学校园不久的人学生。
因此,读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作者的影子。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作者来说,就是放学示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屮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其实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冇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作者小时候特冇的秘密,甚至隐秘地影响到了作者的一生。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
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注音并解释:痴想凝成一瞬间喧腾隐秘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第1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节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④ 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⑦ 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代表发言后明确: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篇一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2、交代上课内容:师:感谢**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部分学生:读过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二生起立,忐忑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生:是山师:为什么?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生:城市师:为什么?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生:笑。
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
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其他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3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篇一一气两堂课下来,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边》的教学。
无论是在设计与实际的课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删减。
譬如说诗歌的朗读,虽然也反复读了,但仍然只是服务于诗意的理解与感受,而没有把这一课上成朗读指导课;譬如新诗的语言特点,几乎是一字不讲,作者,只字未提……因为我只取一瓢饮,那就是此诗作为人生新起点上的意义。
引进盲童戴维的故事,只是因为学生的人生需要数十年写成,今天无法完成,所以我借一个异国他乡人的故事,来喻指每个学生自己的人生。
我的理解是:诗=人生=故事戴维用自己的一生,写了一首活生生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在山的那边》一诗,其实浓缩了无数个戴维的故事,也许还会有在座的某一个两个一群人的故事。
诗,如果不与人生相连,那么它与什么相连呢?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之后,如果没有须精神上获得提升,在理想上获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与知识有什么用呢?所以,我的设计与课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当学生问:“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寿馨蕊在我们的帮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清华是我的“海”,那么这最后一座山,就是高考,在接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为我灿烂起来。
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像我一个普通话最差,当初没有任何权利朗读课文的人,也许今天是能够把话送到每个人心中的其中的一个。
“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但是不是为了因为下次可能考到而讲,而只是因为理解了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会对诗意的人生、人生的诗意拥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也许,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二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1.1 《在山的那一边》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1.1 《在山的那一边》导学案学习要点:1.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形成初步的语感。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3.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培养学生面对理想的正确态度。
重点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及如何表现。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B )A.伏(fú) 在窗口痴(chī)想B.隐秘(bì) 凝(nínɡ)成C.诱(xiù) 惑漫(màn) 湿D.枯(ɡū) 干一瞬(shùn)间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A.幻想凝成诱惑宣腾B.海潮攀登朦胧痴想C.隐秘清澈依然枯干D.漫湿一瞬间飘来深根3.用课文中词语填空:小时候,我常伏在在窗口痴想。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4.根据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我伏在窗口痴想渴望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
B.我渴望见到的大海是信念凝成的大海。
C.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使我一次次失望过。
D.从小飘来的种子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
5.反复诵读课文。
二、检查导入:1.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3.听写字词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尝试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1.题解: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明确: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城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春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春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包括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二、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2、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4、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朱自清先生抓住了春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春天的?2、描绘了几幅图?3、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二)深层探究1 赏析:A 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的画卷里,你最欣赏的是哪幅图?请说出理由。
B 这些春的图画中,找出文中用来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哪些修辞手法来描我选的名句是:这一名句:写景物的。
(三)语言品析1、修辞美(1)盼望着,盼望着……(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炼字美(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第二课时四、当堂评价精读第6段,思考并回答问题1.这段写了几层意思?2.春雨绵绵夏雨急,文中哪几句话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3.雨中景都写了什么?4.描写雨中景时采用什么顺序?5.本段描写春雨及雨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哪些语句传达了这种感情,试举例说明。
7.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五,拓展提升窗前的树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
七年级语文上册 4.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自己查字典。
2.用各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诗歌的含义及情感。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理解学生可能从各个角度发言,显示出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教师要灵活处理。
精
习
精读研讨,了解文章深意。
第19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为理想而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 型
略读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环 节
教学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山的那边是什么?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找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互相交流。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学生概括的内容加以补充和说明。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
对策
备习
1、文体知识介绍:诗歌
2、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字词,朗读诗歌。
3、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复
习
备习检查
情境导入
出示有关文体资料;补充、强调文体常识。(板书课题)
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研习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1、朗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城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老师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老师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第一课时二、自主预习1、默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榆.钱( ) 黑痣.( ) 焚.香( ) 卜.问( )磕.头( ) 半晌.( ) 纠.纷( ) 时辰.(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狡猾:劝慰:纠纷:心清如水:迷迷糊糊:模模糊糊:3、走近作者:魏巍,原名__________,曾用笔名__________。
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在行军作战的间隙里写了大量的诗歌。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_等。
4、写作背景:《我的老师》是应《教师报》编辑部之约——“给教师朋友们写篇文章”而作的。
全文近四千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
第二部分回忆儿童时代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老师。
第三部分抒情议论,点明题旨和第一部分的开场白遥相呼应。
课文选自第二部分。
5、本文写到了哪几件难忘的事情?第二课时三、合作探究1、文章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蔡老师给“我”的总印象。
第二部分:发生在“我”和蔡老师之间的七件事。
第三部分:“我”与老师分别了。
三个部分的起止怎样确定?2、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3、文中所写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顺序能不能调换?4、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
5、“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6、全文一直用第三人称“她”行文,后面突然改用第二人称“你”?为什么?这样行不行?7、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8、(一)语言品析①仅仅..,..地敲在石板边上..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②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城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深切的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二、自主预习1、请注意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字形。
瘫痪..()仿膳.()诀.别()..()侍.弄()憔悴豌.豆()整宿.()星宿.()住宿.()2、解释词语。
瘫痪:烂漫:田地絮絮叨叨:翻来覆去:喜出望外:3、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20),当代作家,原籍河北涿州,生于北京。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二)语言品味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品味这一组叠词的蕴味)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文段中在描写“我”的语言和心理时,多用否定句,请揣摩一下其含义。
(三)深入探究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看花,想一想这样写的用意。
2、理解末段中包含的题旨:“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第二课时四、当堂评价精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五、拓展提升窗前的母亲肖复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
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失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城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羚羊木雕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羚羊木雕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在速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
2、品味个性化语言,揣摩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珍惜友谊。
二、自主预习1、请注意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字形。
怦.怦()树杈.()攥.着()抹.泪()抹.布()转弯抹.角()撒.谎()撒.播()逮.着玩()逮.捕()2、解释词语。
仗义:攥:3、走近作者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
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
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小说集《》等。
4、记叙的顺序有三、合作探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写的羚羊木雕是个怎样的东西?2、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情?由此你能知道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吗?3、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以“我认为是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来”的形式说一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深入探究,体会思想“我”的求救信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终于盼到了能向你们求助的这一刻!我有多烦恼、多痛苦,我不再累述。
我现在急需你们帮我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我把它列成了几个小问题,附在下一页。
我热切地盼望着你们为我出主意,帮我走出困境,谢谢!并祝学习愉快!你们的新朋友露露2020年9月18日我的困惑:1、爸爸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它就是我的了。
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可妈妈、爸爸却怪我,非得让我把它要回来,我想不通,你们能帮我评评理吗,我们谁错了?2、爸爸妈妈执意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可是已经送出的礼物怎好再要回来呢?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呢?我好想听听你们的想法啊。
3、假如你是我,会因为有万芳这个朋友而庆幸吗?为什么?假如你是万芳,还会做我的好朋友吗?为什么?第二课时四、当堂评价精读课文第24、25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从妈妈的眼睛里……像是在等待着什么”这一句是对爸爸妈妈的描写,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2、面对“我”的两难处境,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城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习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é)石(sǒngzh 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__________景,后四句写的是__________景。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城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风雨导学
风雨【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2.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2.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自主学习】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葡萄蔓.()撩.起()捶.( )着偌.( )大蜷.()曲倏.()忽栅.( ) 栏槐.( ) 树模.()样刹.()那锥.()形攀fù( )hú形( ) shùn间( ) 屋yán( ) bèng跳( )二、词语释义:偌大:倏忽:刹那:蜷曲:三、课文理解:《风雨》的作者是。
本文是一篇写散文,作者主要通过的手法来表现风雨。
【合作探究】古人评论精彩而含蓄的文章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课文中没有一个风字,但一直在写风;也没有一个雨字,但也写到了雨。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2、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3、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4、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5、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当堂评价】1、本文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3、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拓展提升】《雨》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提示点拨】一、目标点击:(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家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理解“山”与“海”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法指导:诗歌就像一盘美味佳肴,关键在于自己去品味。
要解诗中味,可以用以下方法:反复吟读: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读诗是领悟诗歌的基础,只有反复地读,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捕捉诗歌的形象。
感知诗意:要整体的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就得把这首诗的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可以从一下思路去感知:痴想——诱惑——渴望——攀上山顶——理想——信念(实现)品味诗句: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信念、一个哲理。
对本诗的品读要抓住“山”与“海”这两个关键词。
重点品味“山”、“无数座山”、“爬山”、“海”的象征意义。
品味了诗句的含义,领悟全时的思想感情就简单了。
二、重点聚焦:1.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朗读诗歌。
【自主探究】一、走进课文: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并划出生字词。
看一看,你读准它们的音了吗?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ā漫湿màn一瞬shǜn间几奔扎秘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尽量读出语气和停顿。
读完后,请想一想:第1节中的“山”与“海”同第2节中“山”与“海”含义相同吗?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然后重点体会一下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和语气:(第一节)痴想、隐秘、铁青着脸、零分;(第二节)一次又一次、诱惑、一次次、喧腾、枯干3.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谁读得声情并茂;读完后,请分别概括两节诗歌的内容(用写×人×时候×事情的句式)第1节:第2节:二、资料助读:1.作者资讯: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山的那边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二、自主预习
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一遍(带拼音)。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2.走近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叶芝文集》等。
3.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
请反复诵读课文,说说下面的诗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或者语调朗读,理由是什么。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语气语调:
理由: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语气语调:
理由:
(3)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语气语调:
理由:
(4)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语气语调:
理由:
4.如果你认真地完成了上面这个题目,相信你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感情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请你说说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是:
“海”的寓意是:
“山”的寓意是:
“爬山”的寓意是:
全诗的寓意是:
(二)精彩词句品读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的“零分”是什么意思?
3.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三)深层探究
1.“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里的三个数量词“一次”和“一次次”有什么含义?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你怎么理解这个句子?
第二课时
四、当堂评价
阅读“今天啊,我竟没想到——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飘来的种子”?
2.“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呢?
3.“——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4.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一句蕴涵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五、拓展提升
山里的孩子
夕阳斜照
叮当作响的石间
几个孩子
竭力想爬上山顶……
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山
山抱山,山拦山,山衔山,山啊山
没有商量余地
梦里我们不约而同都看见了
一个背山人一个挑山人一个赶山人
灰着脸默默地在走
走在尖尖的山顶上
山高,云淡,路长
醒了,我们都很疲倦
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醒了,我们便小树一般长大
父亲父亲的父亲们未走完的路
我们还得继续走
流汗流泪流血我们不怕
只要能走出去走出去,去看看
(摘自江山文学网,2013年2月4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答:
2.画线诗句有什么含意?
答:
3.本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试比较这首小诗与《在山的那边》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
答:
六、课后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2)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 )
2.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理想的意义,尽快树立属于自己的理想,班里开展了以“追寻理想”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引用一句简洁的名言作为本活动的主题语。
答:
(2)为本次班会设计三个操作性强的活动项目。
答:
(3)辩论会上,反方同学认为“对七年级学生来说,理想太过遥远,现在谈‘树立理想’为时尚早”,作为正方,你会怎样反驳他们?
答: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