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反思教研(2020)

合集下载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请同学们看课本35页的一二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低层大气组成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主要作用又是什么呢?(2)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CO2和O3呢?(3)形成降雨需要什么条件?点拨:固体杂质作为一种凝结核,吸附周围大气中的水汽,吸收的水汽越多,质量就越大。

当它的质量超过空气的承受力以后就往下落,形成降雨承转:我们人类活动会不会对大气产生影响?(连一连(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氮气和氧气)N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O2 维持人类和生物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O3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不会。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回答)(工厂排放的气体废弃物、乱砍滥伐、含氟的制冷设备)的外部圈层通过自己探索一系列的问题明白底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的作用(强调二氧化碳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对我们生产生活很重要)树立辩证的思维,人类会影响大气圈课堂检测巩固承转:看来大家对大气的组成掌握的不错,接下来我们看大气的垂直分层,结合课本36页,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划分的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因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解释为什么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层反射)【板书】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展示:月球白天、夜晚气温对比图,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月球的昼夜温差那么大呢?【板书】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教师:空气中的大分子和微小粒尘埃还会散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所以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尘埃和小水滴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散射作用,所以阴天天空灰蒙蒙的。

在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在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在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我在实践中使用了好几种方法,最初我认为天气预报符号很简单就先让学生背天气符号,再让他们读天气预报图;第二次是让学生看书后自己画天气符号;第三次是我指导学生边讲含义边画天气符号,赋予简单的符号以生动的内涵然,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天气符号发挥想象力,思考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天气?同学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通过这一想象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然后再让学生以天气播报员的身份进行播报天气,开展选秀天气播报员的活动。

前后对比发现,第三次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最高,而且掌握得又牢固又灵活。

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刚刚将天气符号简笔画画完,学生便纷纷举起手要进行天气预报表演,学习的兴致非常高昂。

在这项知识的学习上,学生似乎没有优劣之分。

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正是我们反思和感悟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我感到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的产生来自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浓厚的兴趣。

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本身的实用性。

天气预报人人关注,这是学习的动力,不必再说。

我们仅从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什么对画天气符号简笔画那么投入。

我想一是关注,但更多的是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这几项加起来就折射出老师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教学方法的切实和灵活,因此学习效率也就非常好。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七年级地理湘教版近日我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课题为《天气与气候》的公开课,上完之后觉得自己收获很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无限。

由于自己是半路改教地理学科,曾经在郴州参加过地理专业培训,但毕竟学习时间无限,不能进行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所以专业知识显得十分无限,对于教材的把握不够透彻、深刻,所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讲解的不够细密、深入,因此为后面教学带来很多后遗症。

二、如何真正有用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够。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

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

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明不充分。

三、教学语言的不够规范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

在一些纤细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

如:在解释“风向标”时语言不规范,致使很多学生听的不是很明白。

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纤细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四、上课之前准备不够充分如在讲解卫星云图是,由于上课之前准备不够充分,致使幻灯片出现问题,无法讲解,所以跳过了这部分的内容。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够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1、要注重对学生的尊崇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填塞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同等地位。

高中地理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本节是大气圈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两个问题,对今后大气圈部分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的原则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设置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去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觉得不仅学习到了对考试有用的地理,还学习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个原则始终贯彻课堂,学生表现也不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读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知识难度的逐渐加大,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有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热情。

通过这节教学,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是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了课堂?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可能小组活动时,还能积极发言,但是课堂展示时,不一定有勇气站起来展示自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

这些,都是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努力改进,让自己和学生都能更好的得到提升。

课标分析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本节是大气圈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两个问题,对今后大气圈部分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尤其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阐明了大气的能量来源,是本节重要的知识点,而该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运用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把整个过程分解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帮助学习理解整个过程。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开头以提问学生“你能说出今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吗?”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自然分材教学模式中的自学与互帮环节,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找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尝试归纳天气与气候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难点内容通过讲解、练习再解析的过程,突破难点内容。

练习题目和“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的最后还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及让学生探讨如何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空气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导入用两分钟,然后用三十七分钟的时间通过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学习三个知识点:①天气与气候(概念与特征)②天气预报与常用的天气符号③大气环境监测。

最后用一分钟的时间对这节课进行总结。

但课后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一致。

细细一想,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原因,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或者对教学实践反思得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难以使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一致。

因此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备我们这边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优化教和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1、区别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主要是根据它们的特征。

天气是一种短时间且多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一种长时间且稳定的多年大气平均状况。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今天学完海陆分布一节,发现本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但由于上课引导不到位,反而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更深刻认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中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

怎样实现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与教师如何成功地引导和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的方法,制造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同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教师必要的引导后,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来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让他们运用手中的地球仪自己辨认,最后课堂展示出来。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教学反思一、引言天气和气候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话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间段内大气状态的表现,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

而气候是指长期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季节变化等。

要让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 大气环流及其影响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空气运动形成的环流系统。

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大尺度环流系统及其对不同地区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3. 水循环及其作用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经过蒸发、降水、地下渗透等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通过实验或图表等形式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4. 气象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常见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技能。

5. 天气预报与应急措施介绍天气预报的意义和方法,并讲解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做出应急措施。

例如,遇到台风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自己和家园。

三、教学反思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介绍大气环流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之间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知识点之间联系性强调天气和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影响。

在教学中,要强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他们的综合判断能力。

3. 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天气和气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领域,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

例如,在介绍气象仪器时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基本观测技能。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反思一: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初中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活动的核心是"动",即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为此,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作了如下尝试: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动"学生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

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

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

如"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天气的词语,请你们写在纸上,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得最多,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小组成员个个绞尽脑汁,尽其所能,说的说,写的写,唯恐落后,结果全班同学共写出了20多个关于天气的词语,如"阳光灿烂"、"阴雨绵绵"、"乌云密布"、"骄阳似火"等等,居然一个不错。

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赛一赛""争做优秀预报员"谁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今天的天气"、"昨天的天气",学生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此时,实际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天气"这一内容的学习。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会想象。

如在教学"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背的话,那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容易混淆。

所以本人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改变以往的教法,效果大不一样。

首先让学生先看看天气及其相应的符号,紧接着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天气?同学们大胆形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晴天嘛,太阳光芒四射";"阴天有乌云,所以见不着太阳";"三角形的东西砸在人身上感觉很疼,所以冰雹用三角形表示;"沙尘暴的沙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S,另外沙尘暴是随风前进的,所以在S上再加上&rarr;来表示"同一种天气符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释,此时,教师不是给予权威的结论,而是给予不断的激励和肯定。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此,我对这次教学进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一、引言天气与气候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

二、天气与气候教学内容回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介绍了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接着,我讲解了气候的成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随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天气预报的原理及气象预报的发展,使学生了解到天气与气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我讲解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我系统地阐述了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了课堂氛围;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在此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为了了解学生对天气与气候课程的掌握程度,我设计了课后作业和课堂小测验。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基本概念和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较好,但在气候类型和天气预报方面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五、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运用多媒体手段,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3.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与生活的关系;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

六、结语天气与气候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学会运用气象资料分析天气现象,预测天气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气象观测能力;(2)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理解和描述能力;(3)学会分析气象数据,提升学生的气象预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2. 气温、降水、风向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3. 气象资料的收集、分析与预测;4. 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气象资料的分析与预测。

2. 难点:气象资料的收集、分析与预测,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奥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深入理解天气和气候现象;3. 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气象资料,如气象图片、视频、数据等;2. 准备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标等;3. 准备地图、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气候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探讨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总结出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气象观测,学习气温、降水、风向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描述方法,并将数据记录在气象日志中。

4. 分析: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气象资料,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尝试预测未来天气。

5. 总结: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建议。

执教《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反思(2020)

执教《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反思(2020)

执教《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反思(2020)
本节知识学生只有理解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才能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只有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才能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的形成,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强认识,而且
增强了信息量,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的基本理念。

同时为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自制模型,变抽象的知识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事物。

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读图认识,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法选用得当,讲解精练准确,化简为繁,层层推进。

课堂中通过习题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课堂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基础规律方法的掌握较
好,能运用知识解觉决实际问题。

在语言上可以再精炼一些,使过渡更流畅,承转更自然。

2020年11月。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1、能抓住重点和难点,比如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比如对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的学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2、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幻灯片的图片选择能体现教学要求,动画的制造也游刃有余,并且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知识点衔接自然,过渡紧凑,对学生理解整个知识点有帮助。

但是存在不足的地方很多,如1、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这次讲课好像很多是沿用了我平时讲课的方式,这个需要改正吧,所以,以后的课,要多以新课改的要求出发,多想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要多想点‘花头’。

没有充分的准备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试上,周四下午课件框架刚出来就去试上,上完发现有问题,容量太多,上到一半就已经下课,本想考虑只上一部分内容,再做课件的话时间已经来不急了,只能删掉一部分内容,也导致后来上课的时候,老担心时间来不急,上课说话的速度就变的很快,因为老教师告诉我,一堂课最基本的是要保证教学完整性。

2、对学生的评估,上课及时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的设计是按照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了解而制作的,在我的学校上,学生也能配合的不错,可能是我自己的学生我了解,学生对我也熟悉的原因,而借班上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发现我的问题学生很多都答不出来,那就是我的问题设计有缺陷,我必须加以引导,可是我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引导,他们才能得到答案,那样时间就消耗得比较多,这个在上课得时候我自己也感觉到,所以,前半节课,我的节奏稍微还慢点,到后面就越上越快,就怕时间来不急。

3、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的弊处,也是这次开课总结的。

一直都是传统的上上课,偶尔在校内开课,也都是非专业的政治历史老师听课,可能他们对教材和地理学科的不了解,每次上课都说课上的还好蛮好的,教学设计没问题,基本功还好,而这样的开课结果对我来说,进步就慢很多,这个也是我经常想请专业老师听课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教《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反思教研(2020)
昨天执教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节课,感触颇深。

本节知识在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才能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只有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才能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的形成,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强认识,而且增强了信息量,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的基本理念。

同时为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自制模型,变抽象的知识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事物。

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读图认识,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法选用得当,讲解精练准确,化简为繁,层层推进。

课堂中通过习题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课堂练习的
效果来看学生对基础规律方法的掌握较好,能运用知识解觉决实际问题。

在语言上可以再精炼一些,使过渡更流畅,承转更自然。

本节知识在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才能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只有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才能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的形成,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强认识,而且增强了信息量,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的基本理念。

同时为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自制模型,变抽象的知识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事物。

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读图认识,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法选用得当,讲解精练准确,化简为繁,层层推进。

课堂中通过习题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从
课堂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基础规律方法的掌握较好,能运用知识解觉决实际问题。

在语言上可以再精炼一些,使过渡更流畅,承转更自然。

2020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