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长征过程的艰难,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的意义。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播放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利用生动活泼的描述性语言讲解长征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介绍所学知识。
5. 分析法。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的原因。
6. 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导学视频展示《雯萱的疑问》。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长征的艰辛和红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军的英勇无畏的
展示地图演示长征路线,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精神
出示材料,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
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两次会师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
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
命感
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义 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
讨论
认识到遵义会议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
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探讨: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
了解长征后
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期路线,掌握长
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 学生阅读课本
了解第五次
现这样的结果?
讨论
反“围剿”的概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
况,知道长征原
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
因,有助于理解
力量过于强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影视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2、难点: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红色歌曲,感受革命情怀,播放音乐视频《十送红军》片段。
问题:这首歌曲歌颂的是谁?反映的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红军长征)由此引出“长征”的历史概念。
(二)探究与学习:《一》感知红军长征之“迫”——红军长征的开始(“被迫”和“急迫”)探究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大转移”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81—82页内容,探究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教师展示资料:展示图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让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展示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展示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前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根据图示和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分析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3、展示图片:《红军长征行军图》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急迫”)↓遵义会议(1935年1月)《二》感悟长征之“转”——红军长征之——遵义会议1、师:“转”有转变的意思,此时的红军到底是由先前的危转为安,还是由危转为败?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湘江之战后的形势和内部存在的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博古为首的,坚持要到湘西去,为什么到湘西?另一种是毛泽东,主张到贵州去),由此引出遵义会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党内“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失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课本81页,填写下列表格。
板块二:绝处逢生万里行——长征经过1.教师:同学们看课本82页,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答案。
教师: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这时红军长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敌人已埋下重兵的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2.教师: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阅读课本82页,填写下列表格。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改编,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红军继续长征。
同学根据课本83页内容,及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红军长征后期的路线。
5.我们做一个活动,名字叫:我是小导游。
为了纪念长征的胜利,我们举办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小导游。
我选举了四个有代表的地点,你从中选一个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并发言。
同学选择某一个地点,讲述原因。
6.教师:伴随着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根据长征路线,教师出示长征图片。
7.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板块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1.结合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本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识图、填图的能力;并且能概述长征的路线及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路线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第三,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转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这次会议为标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从这次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我们无法设想,没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会是什么结果;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情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时指出的:“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至今还在享用着遵义会议及这次会议延续和拓展的伟大成果。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战略转移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倾”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
2.重点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
重点: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让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更多地关注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事迹,而对于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对中国革命历程的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长征,使其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途中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长征相关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征相关视频、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时间顺序,呈现长征的过程,重点介绍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事迹。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展示: 材料一1929年—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沦丧。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国民革命、土地革命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有直观的认识,但对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和敬仰,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中国革命史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长征的意义和中国革命史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长征相关的图片资料。
4.视频:与长征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与长征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和图片,生动地展现长征的历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到长征是中国史上的一座丰碑。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长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路上重要战役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和红军的英勇顽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长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长征路上的重要战役和地点,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情感体验:学生进行长征主题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活动,感受长征精神。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的意义和价值。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长征。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长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长征历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等精神,增进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引导他们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路线),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生。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魅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4.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
生:学生倾听、思考。
以毛泽东的诗做为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第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绕道长征的经历和历史意义。
2.掌握长征的起因,过程与结局。
3.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1.长征的过程与结局。
2.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场景解说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板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1.放映一段视频,并提问学生:观察完视频,请描述旁白中所提到的“长征”是什么?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红军发展原则的理解。
请问新建立的红军组织发展需要什么?三、讲授1.长征的起因:敌人的反围剿2.长征的过程3.长征的结局4.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四、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进行总结。
五、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自选一张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片进行描述。
第二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3.理解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2.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1.课件讲授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长征中红军的困境和突破。
三、讲授1.长征的背景:面对敌人的包围,红军不得不实施绕道长征。
2.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军事思想、红军建设思想。
3.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间革命的面貌,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小组讨论1.小组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对红军胜利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做好复习准备。
2.思考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
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2.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
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
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
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
❸板书设计➷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开始:1934年10月
初期受挫
时间:1935年1月
历史转折——遵义会议内容: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历史转折,成熟标志
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抵达甘肃
胜利会师: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意义: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
❹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在该课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再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