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设计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青授课人:一、学习目标: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教学重点:学习难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1、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高中语文柳永词《雨霖铃》导学案
高中语文柳永词《雨霖铃》导学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讲义柳永词《雨霖铃》导学案
北京市密云县第一中学王本利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宋词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知识链接】
1.有关词的知识:(1)词,是诗歌
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
词体萌芽于之际,盛行于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
另有、、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习惯上分为和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等。
(3)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小令──(字以内)、中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课程背景《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代表作,是一篇较长的绝句诗。
此诗是柳永的自嘲和抒发爱情不遂之情的产物。
学习此诗,不仅能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
三、教学内容1.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如他的身世、性格和生活经历等。
同时,配以柳永诗歌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流派,如他的小调词和绝句诗等。
2.《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解读诗歌的含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柳永用“雨霖”来形容铃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柳永的抒发的情感有哪些?重点解读转折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乱乱翻翻,总总这这,道道涟涟”这一段,柳永用“乱乱翻翻”和“总总这这”来交替并列,和之前冷清凄惨的语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讲解这一转折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转折,体会到人生的波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学生在了解了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诗歌含义后,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情感表演和心得分享等方式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柳永抒发的情感。
通过此过程,不仅能感悟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2.情感表演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情感表演法,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情感原料,表达出对《雨霖铃》诗歌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表达能力。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4.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5.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使用说明】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
要反复吟诵词作,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
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词作,通过相关链接,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所处环境,探究他们的人生历程,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作者寄寓在词作中的感情,准确理解词作的主旨。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次的一种学习活动。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鉴赏诗词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词要注意方法技巧的学习揣摩,要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理解意境、鉴赏表达技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扫清文字障碍,掌握诵读要领,熟读成诵。
一、知识链接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柳永及其作品特点。
2. 反复吟咏,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感情。
3.分析意象,掌握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找意象,析手法,品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培养他们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通过诵读、合作,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字,赏析词中有代表性的意象,把握常用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独立完成相关预习案,有疑问的提出,保证学案完成的质量。
预习案【自主学习,走进作品】☆词的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词”,对宋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著有《乐章集》。
☆背景内容这首《雨霖铃》,写于作者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教学博苑2012-02-10 05355d56b7b40102dug4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词作风格2、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3.了解词牌“雨霖铃”;4.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5.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1、宋词的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拓宽了词的意境并开启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拉长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
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拓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
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2、婉约词豪放词特点婉约词其特点主要是题材狭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抒发感情婉约细腻,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恢弘雄放,意境雄浑,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抒发豪情壮志,然而有时失之平直,3、题解及词牌来源“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4、知人论世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一、学习目标: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二、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学习难点:1.理解柳永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柳永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学习内容:1.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完整
雨霖铃柳永【教学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能力教学点】以读代讲【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教学时数】一课时。
【知识积累】㈠关于“词”:(让学生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然后再总结,加深学生对“词”知识的了解)1、起源时间:起于南北,成于唐,盛于宋2、别名:诗余、歌词、长短句3、特点:⑴、从“诗余”来看,词在诗后。
⑵、从“歌词”来看,是先有曲调后有填词,“破阵子”就是一种曲调,词内容就是其歌词,这就是“依声填词”。
⑶、从“长短句”来看,说明词有长有短,长短不一,名称有不同:58字以下称小令,59-90称中调,91以上称长调。
⑷、风格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笔调细腻温婉,代表作家有柳永与李清照。
豪放派以写国事英雄为主,风格宏大雄浑,代表作家有苏轼与弃疾。
㈡词牌介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明皇杂录》中记载:唐明皇因安禄山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在山间栈道中闻雨水之滴嗒声而悼贵妃所作。
所以本词调乐声以哀怨低沉为主基调。
㈢简介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
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
柳永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
这首词写于他在京城仕途失意,准备远行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之词。
㈣虚实结合的诗歌创作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诗人描写的眼前看到的现实的客观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不在眼前的情、景。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 雨霖铃》导学案两套附答案
概述:上阙,开头概述“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种描写手法,叫“点染”。
“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表现鲜明的情志。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C.“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凄切初歇无绪留恋兰舟催发凝噎暮霭沉沉 那堪今宵良辰
形胜风帘翠幕参差天堑无涯珠玑罗绮豪奢叠巘清嘉羌管
菱歌泛夜钓叟
3.解释词语
(1)骤雨:(2)无绪;
(3)凝噎:(4)去去:
(5).暮霭:(6)沈沈:
(7).楚天:(8)经年:
(9.)形胜:(10)参差:
(11)天堑:(12)叠巘:
(13)高牙:(14)图将:
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会昌中学2014高一语文备课组
课题:《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
一、课前预习:
1、词是_____时兴起、_____代盛行的一种_______。由于它可以配乐歌唱,亦称_______、_______;而且它句式长短不齐,故称_______。2、词的分类: 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中调、长调,_____字以内是_______;_____字至_____字是中调;_____字以上是长调,按词作风格可把词分为派和派。3、 柳永是北宋派词人,字______,世称_______。他创作之词形式上大量为慢词,扩充了词体的容量。内容上以写男女相思之情、羁旅行役之苦、都市生活为主。后人评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2、体味情感。
【学法指导】1、以读带析,心临其境,品读诗歌语言。
2、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体味诗歌情感。
【预习案】★读一读、想一想(自读文本,整体感知诗歌)一、初读..作品,整体把握:1、把下面加点字的拼音标注在课本上。
雨霖铃..骤.雨都.门留恋处.凝噎.暮霭.良辰.更那堪...寒蝉2、参照注释,通释全词大意。
3、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1-2个词来概括);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探究案】★理一理、悟一悟(合作探究,深入发掘提升)二、赏读..作品,总结方法: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请从情与景,实与虚的角度进行分析。
【练习案】★辨一辨,练一练(以点带面,掌握同类内容)《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悟读..作品,涵泳玩味。
(配乐)★动一动,写一写(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离别”的主题写一首小诗,或是推荐有关离别的歌词)四、欣赏..歌曲《雨霖铃》【相关连接】1.题解:《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2.作者:柳永,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
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可仕途坎坷,他并没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
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3.背景:《雨霖铃》是作者晚年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味本词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鉴赏本词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训练写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听诵读,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
二.分析鉴赏:
2.找出直接强烈表达词人感情的词语或句子。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赏析景物特点,并分析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方法:
学习鉴赏了本词,我们体味了情感、掌握了方法,下来大家谈谈自己的收获。
1.用一句话概括词人所抒发的情感。
2.写景抒情方法总结。
四.扩展训练:
用“微风”“杨柳”“月亮”“期盼”“泪水”“微笑”六个词语中选用三个词语,任选下列一种情景,发挥想象,借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写一段符合特定情景的话。
不少于50字。
情景一:分别时
情景二:重逢时
五:作业:1.熟读并背诵本词。
2.阅读苏轼词,对比感受婉约派豪放派的不同。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柳永导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词中形象,品味词的意境,理解情感。
2、理解把握词中运用的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预习任务】阅读下面材料,了解词人柳永: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宋翔凤在《乐府余论》提到:"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
入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
"又如刘熙载的《艺概》中说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鹤冲天·黄金榜上宋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
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
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
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
落榜只认为“偶然”,“见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负的性格。
他自称“明代遗贤”是讽刺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
《雨霖铃》导学案完美版
i【学习目标】 ; ; 1.知识与技能:品鉴意象,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 i2•过程与方法:朗读吟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鉴意象,感受意境美,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素养。
'] 【学习重难点】:重点:鉴赏诗歌,.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的美。
...... 难点:.结合诗作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课前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容。
2•规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 解惑。
二、 预习容A.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 “长亭” “晚”等词点明 节令地点。
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伏笔。
B. “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 分别时的 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 “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 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 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 里”以下,一气流贯。
“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 别愁。
三、 走近作者 ---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又因曾做过屯田令,人称 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 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
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 慢词。
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且以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 谐婉为特色,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 提出疑惑 ——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探究学案、课前检测■Q” n a s. s .. r ,—」i霖- 时间:2013年月曰备课: 审核: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 A. 骤雨(j u )暮霭(d i ) B. 凝噎(y I )都门(d u )C. 良辰(ch 岔)舞榭(xiD. 凄切(q i ) 将息(jim g ) 2•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认定目标:鉴赏诗歌,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的美。
《雨霖铃》导学案1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把握词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一、音读正字音,注意节奏快慢、轻重缓急。
二、意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整体感知词作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情读1、找出词人直接抒发离愁别绪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诵读这些抒情句,读出情感。
四、美读1、赏析词中写景的语句,体会意境(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本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结合全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感情地背诵全词。
【拓展应用】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首词的上片或者下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导学案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认识柳永其人,知道词作风格。
2、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品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艺术手法。
七、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八、教师精讲点拨。
九、当堂检测。
十、回归目标、反思提高。
景物
本身特点
情感
作用
3、根据上述表格的填写,你能说出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吗?
课后反思
学案
教师授课案
学案
教师授课案
基础知识:
一、了解作者:
1、柳永:词人,原名,字,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至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郎中、(排行第七)。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
拓展部分:
四、拓展:请学生用优美的语句描绘上片或下片。
五、当堂检测:
默写:1、,对长亭晚,。
2、执手相看泪眼,。
3、,更那堪,。
4、今宵酒醒何处,。
5、,更与何人说?
一、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课文,勾画批注重点字词。
五、借工具书译课文。教师巡视释疑。
六、学生展示。
柳永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写作背景:请同学查工具书完成。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完成下列字词的释义:
《雨霖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4-2《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组谢倩格老师编一、教材内容分析《雨霖铃》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是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大家,也出现了婉约词和豪放词两种风格。
本单元学习宋词,择取篇目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感知词人形象,运用联想和想象以领略词境。
同时,宋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因而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体会其声律之美,加深对词作的感受和理解。
《雨霖铃》是柳永因仕途不顺,决定离开都城汴京时所作,描写其与一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愁别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词作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序,借意象以烘托惜别之情,渲染凄清意境。
学习时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声律之美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解读意象,把握和分析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深入体味词人的情感和凄清的词境。
本课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教辅手段为板书和多媒体。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此前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较好地把握诗词大意和情感基调。
且学生已学习过柳永的《望海潮》,对词人及其词风有一定的了解,故在《雨霖铃》的学习中对柳永其人只做简单回顾,不多赘述。
另外,学生对于诗词中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融入词人情感的意象的理解尚还不够成熟,因而仍需要教师在品读讲解中加以引导,使学生同词人之间产生更为深刻的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作情感,体味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凄清哀婉的词境。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词牌“雨霖铃”及写作背景,以读带析,在诵读中品味词人同红颜知己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感以及词作凄清哀婉的意境。
②解读意象,把握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的阅读赏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词作的声律之美的同时加强对词作情感的理解,从而进一步领略词作凄清哀婉的意境。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8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必修四《雨霖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感悟学古诗词贵在诵读。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2、听朗读录音。
体会本词的情感。
3、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
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
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1、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
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描写。
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
“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一、目标导航
1、抓取情词,品味意象,感悟离愁别绪。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二、文本助读
1、连线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初名三变,字耆卿,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
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际遇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考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词人。
从内容上看,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歌伎生活、羁旅行役、下层市民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2、探寻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不顺。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牌简介
《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大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4、诗词意象积累
(1)寒蝉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礼记•月令》)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卢挚《沉醉东风》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2)长亭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李白《劳劳亭》
(3)秋雨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陶澹人《秋暮遣怀》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代别离》
(4)烟波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5)杨柳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秋风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7)月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8)酒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骤.雨()凝噎.()暮霭.()耆.卿()
2、解释加点的字
(1)对.长亭晚.(2)都门帐饮无绪.(3)竟.无语凝噎
(4)念去去
..
...(5)此去经.年.(6)便纵有千种风情
(7)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8)千里烟波
..沉沉
..,暮霭
【课堂探究案】
1、朗读文本,抓取情词,画出词中直接流露感情的句子。
2、探究: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思考:这三组写景句子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3、拓展迁移: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思考:这两句,其中第一句情态的细节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第二句被人称之为写景抒情的“千古俊句”;请你任选一句,展开想象,扩写成一段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的文字。
4、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江苏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①、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②、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课后巩固案】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堤上柳
(唐)戴叔伦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思考: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都选取了哪一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读《送魏二》(见课堂探究案)回答:
本诗的三、四两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三、名句默写
寒蝉凄切,_______________,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
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
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貂锦:穿貂锦的战士。
问: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五、素材积累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最终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词作,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②及时让思维转个弯;③人生的定位与追求。
【佳作片段】
天空的星星,白天与日争辉,只能是肉眼看不见的虚无;只有在夜晚,它才能真正彰显自己的美丽与光亮。
人生亦如夜空中的星星,选对了人生的舞台,才能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人人都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只是因为有人站错了舞台,才使短暂而珍贵的一生耗费殆尽。
一如柳永,才华本在诗词,却一心想着入仕,怎奈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最终只能在茫茫江水边发出“晓风残月”的慨叹。
只有选对了人生的舞台,才能闪耀出自己的光芒。
鲁迅选对了舞台,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巨匠;黄渤选对了舞台,成为一代影视巨星;吉尔托贝·吉尔选对了舞台,弃政从乐,成为家喻户晓的歌唱巨星。
人人都有成功的潜能,但不是人人都能成功。
只有选对舞台,才能成就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