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斜阳》中的女性形象看无赖派的反俗精神
浅析《斜阳》中的女性
龙源期刊网 浅析《斜阳》中的女性作者:马力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2期摘要:太宰治(1909-1948)作为日本现代文学流派“无赖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日本现代社会中人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
中篇小说《斜阳》,是他在战后写下的优秀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巧妙地借鉴了俄国作家契诃夫《樱桃园》的主题与创作方法,用以反映本国社会现实,塑造了母亲、和子这两个颇具日本特色的妇女形象。
以母亲之死来表现贵族主义的终结,以和子的所谓“道德革命”预示新时代即将开始。
通过对母亲和和子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太宰治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倾向。
关键词:斜阳;女性;没落贵族1.“母亲”的形象特征对于“母亲”这个人物小说中刻画得很仔细,花费了几乎一半的篇幅,足见作者对这个人物倾注的感情。
小说一开头对母亲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就拿喝汤来讲吧,我们都是在盘子前略低下头,横捏着匙子把汤舀起来,然后依旧横着匙子将他送到嘴边上。
但是母亲却把左手指轻轻地放在桌边上,挺着身子,扬着头,连盘子也不看一看,横捏着匙子一下子舀起汤来,然后象燕子那样轻巧而又优美地将匙子尖端对着嘴,就这样把汤送到嘴里去。
匙子简直像小翅膀那样轻飘飘地动着,汤一滴也不会泼出来,同时一点也不会发出啜汤或者碰响盘子的声音。
”寥寥几笔,一位气质高雅、动作可爱的贵妇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它让人觉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西方的油画。
在太宰治的笔下,“母亲”是一个近乎神话了的人物。
她不仅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眼睛、一幅动人的脸蛋、一身冰肌玉肤和一双纤细的小手,而且,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显得那么超凡脱俗,就连呼吸都是那么高贵典雅。
其实太宰治不是只在《斜阳》中对母亲的美有如此痴情的描写,在他的好几部作品中都能找到此类描述。
如,他在《冬天的焰火》第一幕中写道:“我在东京生活了近十年,什么样的女明星、美女没见过?可从没见过哪一个比我母亲漂亮。
”这说明,“母亲”是太宰心目中最最完美的女性形象。
《斜阳》的深层解读
太宰治《斜阳》深度解读《斜阳》是日本文学巨匠太宰治的中篇小说,以战后日本的混乱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落没贵族如斜阳般的生活。
在这部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运用女性口吻进行叙事,使得整部作品在颓废的暗色调中透露出一抹亮色,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希望的战后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和子,生活在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贵族家庭。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父亲的逝世,这个家庭逐渐没落,与普通民众已无太大区别。
和子与她的母亲和弟弟直治,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相依为命,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
在这部小说中,太宰治通过对和子一家生活的描绘,展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
战争的失败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使得许多原本显赫一时的家族陷入了困境。
和子一家的遭遇,正是这个时代许多家庭的缩影。
他们不得不放弃过去的荣耀,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
然而,在颓废的生活中,和子却逐渐觉醒,开始寻求个人的幸福。
她不再拘泥于过去的贵族生活规范,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即使怀上了已婚男子的孩子,她也坚定地选择了生下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道德革命的任务。
和子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也是她个人成长的重要标志。
与和子的积极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弟弟直治。
直治无法接受家族没落的现实,沉迷于毒品和放纵的生活中,最终选择了自杀。
直治的悲剧,凸显了消极处世方式的危害,也进一步彰显了和子积极生活态度的可贵。
在《斜阳》中,太宰治还巧妙地运用了物哀这一日本文学特色,为作品增色不少。
物哀,简言之,是客观见诸主观而生成的某种情感。
在这部小说中,无论是和子对家族没落的哀伤,还是对个人幸福的渴望,都体现了物哀的美学思想。
这种情感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引人入胜,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斜阳》中的女性形象也颇具特色。
和子作为主人公,她的坚强、独立和勇敢无疑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
她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对当时日本社会性别观念的一种挑战,也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斜阳》是无赖派作家村上春树创作的一部小说。
小说以一位四十七岁的日本商人中岛孝之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美国洛杉矶的两周生活经历。
通过中岛孝之的经历,小说深入探讨了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的感受,以及一个普通人在现代都市中的焦虑、无力感和反叛意识。
中岛孝之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拥有美好的家庭和事业。
但他却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种无聊和空虚的状态中。
在一次商务旅行中,他来到了洛杉矶,并住进了一家小旅馆。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中岛孝之开始尝试着放弃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与这个城市进行一场自我试探和冒险。
小说中的反叛和斗争,首先体现在中岛孝之对自己身份的逐渐放弃。
在旅馆里,中岛孝之开始像一个游客一样漫步在洛杉矶的街头大巷,他无所事事,思维也开始游离,他不再成为一个商人,不再承担该有的职责,而是尝试着超越自己的身份认同,去探寻生命中不同的可能性。
这种放弃自我身份认同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反叛,揭示了文化和性别角色对于人内心的束缚,是一种对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挑战和批判。
其次,小说中反叛和斗争的另一个表现是中岛孝之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和反思。
在洛杉矶,他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有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年轻人,也有自认为是文化人的人。
他的交往对象既包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国人,也有日本人。
这些交往让中岛孝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发现虽然他过着一个很成功的人生,但却缺少真正与人沟通和分享心灵的体验。
他开始重新思考人际关系,试图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更真诚、深入的交往关系。
这其中,既有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也有对人际交往的新探索。
最后,小说中的反叛和斗争还表现在中岛孝之对所处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中。
洛杉矶是一个充满现代化的城市,城市的快节奏、繁华和浮华对于一位来自日本的商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极大的压迫和重负。
在这个城市里,中岛孝之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
他开始质疑商业社会的价值和道德准则,进一步反思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斜阳》是法国无赖派作家艾略特·桑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被压迫的年轻男子让·米歇尔的生活经历,表现了无赖派人物对社会压迫的反抗与斗争。
这其中包括对社会道德的质疑、对人性的思考、对悲剧命运的抗争等方面。
本文将以《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为主题,对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在《斜阳》中,作者通过让·米歇尔的个人命运,探讨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对人性的束缚,以及个体在道德桎梏下的反抗与挣扎。
让·米歇尔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被社会歧视,母亲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家庭困境使他感到绝望,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他对于社会道德的认可和接受逐渐崩塌。
他开始走上追逐快乐和自由的道路,拒绝被社会道德规范束缚。
他鄙视虚伪的社会风俗,对于各种道德约束抱持冷漠和反感的态度。
他的反抗的精神体现在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在《斜阳》中,反抗与斗争不仅是对社会道德的质疑,也体现在对人性的思考。
在作品中,让·米歇尔对人性的阴暗面有着清晰而痛苦的认识。
他痛苦地发现,人性不仅充满了自私、欲望等负面情绪,而且这些负面情绪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命运,让他们陷入无法自拔的悲剧中。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身悲剧命运的抗争相互交织,使作品更加深刻而真实。
无论是对社会道德的质疑,还是对人性的思考,让·米歇尔都试图通过个人的反抗与斗争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他不满于索取社会给予的恩惠,也不屈服于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
相反,他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由、快乐和真实的个体存在。
通过观察和分析他身边的人物和环境,他表达出对于社会的不满,对于人性的失望,但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希冀。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体现在对社会道德的质疑、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悲剧命运的抗争上。
通过描绘让·米歇尔的生活经历,艾略特·桑东成功地展现了无赖派人物面对社会压迫时的反抗精神和内心斗争。
论《斜阳》女性形象
2016年09月上青春岁月15一、前言太宰治是日本昭和时代无赖派文学家的代表,有“昭和文学界不灭的金字塔”之称。
1947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斜阳》。
该小说以战后初期混乱的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走向没落的过程。
《斜阳》中的主人公和子出生于贵族家庭,离婚后与母亲居住,弟弟直治每天狎妓醉酒,败光了父亲留下的家业,随后参军。
母亲将家产交由弟弟打理,导致生活拮据,只得带和子住在乡下。
面对命运的打击,逆来顺受的母亲最终病逝,而参军归来的直治也因对生活的无望与精神的空虚,最终选择了自杀。
和子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与亲人的悲剧后,决定不能继续这样顺从于命运,勇敢地选择了用“爱”支持自己走下去,即使是做一个单亲母亲,也要打破就道德的束缚,勇敢追求新的未来。
作者太宰治在小说中主要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纵观太宰治的所有作品,女性形象一直是他的重点,这主要是与他的幼年生活有关。
太宰治出生于贵族家庭,父亲常年忙于工作,母亲体弱,难以照料他,因此太宰治一直是由佣人与奶娘抚养长大,生活呆板又枯燥。
因此,在太宰治心中,女性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存在,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更是神圣的。
他的一生都在追寻母爱,追寻爱情。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太宰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来了解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思想。
二、母亲形象1、没落贵族的代表小说中的母亲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高贵、优雅的气息,她有着别的女子都没有的美貌与气质,并保持着少女的天真与可爱。
这样的描写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一部作品中,“母亲”这个形象在太宰治心中有着不同的地位,是他心中永远的向往与追求。
但最终,母亲因病而终,就如斜阳般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也意味着贵族时代的结束。
1945年日本战败,其传统价值体系也随之崩溃,人们都处于精神空虚状态。
太宰治在战后的第一部小说《潘多拉的盒子》中充满了对日本未来的期待和向往,然而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
占领日本的盟军所推出的民主改革方案过于急躁,加上当时的经济尚未复苏,导致人们思想的迷茫、精神的空虚,困惑、不安和绝望包围着当时的日本。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斜阳》是法国无赖派大师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主人公米谢尔·纪蒂安在突尼斯的泥沼中不断地试图反抗和挣扎的故事。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在面对庞大的社会压力和权力机构时的内心恐惧与绝望,并唤起了人们对于反抗与斗争的思考。
米谢尔是一个在突尼斯工作的法国公务员,他的生活就像一座荒凉的沙漠,让他感到孤独和绝望。
他被迫与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结婚,自己的家庭生活也陷入了疲惫和平庸之中。
而他的职业生涯也没有什么改变,每天都是一些琐碎、无聊的工作。
米谢尔感到自己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里,尽管他对这种生活充满了不满和厌倦,但他却无法找到一种突破的方法。
然而,当他的母亲去世后,米谢尔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他于是慢慢地开始了一场反抗与斗争。
他试图通过钓鱼、写作等方式来摆脱内心的压抑和苦闷。
他还开始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Marie Cardona,但却因为这段恋情被迫负起了谋杀她的罪名。
在突尼斯监狱中的日子,使得米谢尔的反抗与斗争更加激烈。
他开始宣扬自己的信仰,并与狱里的犯人和看守打起了交道。
尽管他的内心依旧困惑和苦闷,但是他的斗争并没有停止。
他仍然试图挣脱外界的压迫,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独立。
通过米谢尔的故事,阿尔贝·加缪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的存在和反抗问题。
他指出,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压力和不安,他们不断被各种规则和权力机构压迫和束缚。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意识和反抗精神,才能挣脱外界的束缚,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独立。
同时,阿尔贝·加缪还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压迫和群体化的危险。
他指出,现代社会追求的是一种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活方式,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往往会沦为无可救药的奴隶,失去了自我和尊严。
只有通过反抗和斗争,个体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总之,《斜阳》是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深刻而严肃的方式探讨了现代人的反抗和斗争问题。
从《斜阳》中的人物分析太宰治的无赖派精神
《 斜 阳》 发表之后 ,日 语 中甚 至为之出现了 “ 斜 阳族”这样 的新语汇 。究竟是什么样 的
魅 力让太 宰治在 二战后 如此受 到读 者 的欢
祖国无限的眷念和热爱 。但是如此高雅 ,纯 美的贵妇 人, 体现 了太宰治对女性 “ 最高的理 想 ”的人物 ,同时又是必须毁灭的 “ 像母 亲
最后 一位贵妇人, ……与世长辞了。 母 亲死 时 面容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脸上的浮肿从
前一天就开始 消退, 两颊象 蜡一样光光的, 薄
那 样能够 与世无争 , 美丽地结束 自己一生 的
人, 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是不存 在的, 死去 的人 才是 美的 。 ”【 7 】 这个人物 身上又凝 聚着作者 对日 本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悲叹。作者对美好 的事物有着 自己的追求 , 却 又伴随着一种人 生 的虚无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 以一种毁 灭 的方式去保存 , 保护 自己的 “ 理想”—— 这正是太宰治的无赖派思想的表现之一。结
“ 母亲 ” 、和 子、上原和直治 。对 于 “ 母 亲” 这个人物小说 中刻画得很仔细, 花费 了几 乎一半 的篇幅。 足见作 者对这个 人物倾 注 的
贵妇人 ” , 其 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是
把她当成 了贵族阶级的最后一位代表 、日本 传统美 的化 身。所以, 她 的死, 意 味着 贵族时
个人物形象里凝 聚着他对母亲、对家乡、对
“ 自 杀” 、“ 罪” 之类的词语 , 从而使作品蒙上
了一层灰色 的基调。因为作品多数取材于其 生 活经历 , 所 以从 中我们 可 以深切 感受 到太 宰本人对生活的苦恼和绝望 。而在其代表 作
《斜阳》中人物像的比较与分析
《斜阳》中人物像的比较与分析作者:肖珊珊张景发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太宰治在1946年第一次提出了“无赖派”一词。
《日本文学史·现代卷》对“无赖”做了如下解释:“‘无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无赖、无用、无奈的释义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延伸,含有反叛的意味。
”作为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的《斜阳》,讲述了战后落后贵族的颓废和无奈的生活,同时也描写了战后落没贵族的反抗精神和对生活仅存的最后希望。
关键词太宰治斜阳落没贵族无赖派中图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A1太宰治及其一生作为日本“无赖派”代表作家的太宰治,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并称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
纵观其一生,共经历过5次自杀,并在最后一次自杀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时的太宰治年39岁。
太宰治的文学生涯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其中每一阶段的思想特征和写作风格都各有特色。
例如前期作品主要是以自身生活为题材,进行丰富多彩的尝试性写作;而中期作品则转为描写明亮健康的生活,这一点应该归功于太宰治和美智子的婚姻;再到后期,也就是战后的1945-1948三年期间,描写的则是对战后新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后混乱的绝望,乃至最后对世俗的决死抵抗。
其中,《斜阳》、《人间失格》为其一生的代表作,堪称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斜阳》简介《斜阳》主要是战后落没贵族的颓废生活写照。
主人公和子在结束了短暂的婚姻生活后,怀着身孕回到了娘家,并在不久后产下一名死婴,于是便留在了娘家生活。
之后又由于父亲病故,弟弟出征,和子和母亲便从富人居的西片町搬到了伊豆,过起了自力更生的乡村生活。
斜阳中的出场人物主要有四个人,即和子、和子的母亲、弟弟直治和作家上原。
其中每个人物都赋予了作家太宰治的灵魂。
母亲是作者眼中的完美形象,和子与直治则是作者的影子,而作家上原则是作者的颓废生活的现实写照。
2.1母亲——最后的贵族母亲举止优雅,形象唯美,堪称为日本最后一位贵族,她是太宰治心目中贵族的完美形象。
《斜阳》中体现的太宰治女性观的矛盾之处
鉴赏《斜阳》中体现的太宰治女性观的矛盾之处李莹琪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摘要:《斜阳》是日本战后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对高贵的母亲和坚强的和子两位女性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太宰治在极力赞赏的同时又隐隐透出贬低之意,体现了太宰治女性观中矛盾的一面。
关键词:斜阳;太宰治;女性观;矛盾一、序言太宰治是活跃于日本战后的著名作家,无赖派的代表人物,有“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之称,是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太宰治的一生经历曲折,短暂而丰富,正因如此,太宰治成为了一位高产作家,杰作频出。
在他的一生中,曾经与多位女性有过很深的交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太宰治描绘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生动传神,耐人寻味。
例如,《斜阳》中的母亲和和子、《女生徒》中的女学生、《维荣之妻》中的妻子等。
在这些作品当中,《斜阳》占有着特殊地位,在发表后产生了巨大反响,以至于产生了“斜阳族”这一称谓,成为了太宰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斜阳》中太宰治对母亲和和子两位女性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他在极力赞美的同时却也露出了贬低之意,显而易见,太宰治对女性的感官十分矛盾。
本篇论文的主旨就是以太宰治的代表作《斜阳》为中心,通过母亲和和子的形象分析,对太宰治的女性观中矛盾的部分进行探讨并探究其深刻原因。
二、本论(一)《斜阳》中关于女性的矛盾描述阅读《斜阳》,我们在与其中的女性角色产生共鸣的同时,不难体会到身为作者的太宰治在刻画女性角色时的矛盾心理。
首先,太宰治对小说中的母亲格外推崇,可是描写时的措辞却也同时隐隐的透出贬低的意味。
小说中对母亲的形象有以下的描述:“那我们这个家族来说,真正的贵族可算只有妈妈了吧?她才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啊。
有些地方我怎么也比不上她。
”“那样粗鲁的吃法让母亲做起来,不但使人看上去感到可爱,甚至显得异常迷人,所以说名副其实的人到底与众不同。
”“母亲霍地站起来,走进亭子旁边茂密的胡枝子丛里,又从胡枝子的白花中间露出她白净娇艳的脸,微微的笑着说:‘和子,你才妈妈在做什么?’‘在折花,’我回答说。
《斜阳》中的“明”色调——论反抗世俗的女主人公和子
爱情 。 但是这时的反抗旧道德 的和子在给情人上原 我也想要摆脱现在这种生活 , 所以我想找您商量了。
写信 之前 还 只是 被动 的 , 意识 的反 抗 。 无
2 1 年 1 月 01 2
长 治 学 院 学 报
Ju a fC a gh iest o r l h n z i v ri n o Un y
De .I0l c 2 1 Vo. , . 128No6
第2 8卷 第 6期
《 斜阳》 中的“ 色调 明”
一
论 反 抗 世 俗 的 女 主 人 公 和 子
一
家 颓废 的生 活 。 亲 是 没 落贵 族 的代 表 , 日常 的 “ 贵 的体 验 ” 她 曾这 样 想 : 由于 做 过 打 夯 女 母 对 宝 , “
营 生 一无 所 知 , 随着 家 的衰落 而 等 死 。 弟 直 治 吸 工 , 弟 我的身体却着实健壮起来 , 甚至到现在我有 时 烟、 酗酒 、 女人 、 玩 吃麻 药 , 着颓 废 的生 活 。 过 这些 都 还打算 在 生活 真正 困难 时 就去 当打夯女 工 过 日子 ”
少。 本文试图围绕文本对姐姐和子的反抗世俗也即 “ 大 学 ” 行 为 规 范 来 获 得 自己 的 重 生 。 谓 的 女 的 所
旧道德进行系统分析, 斜 阳》 使《 中的“ 色调较立 “ 大学” 1 世纪 以来 日本 普及 的女子教 训 书。 明” 女 是 8 是
体的展现于我们的眼前。
收 稿 日期 :0 1_ 9 2 2 1_ 0 — 1
“ 为存续和强化父兄长的家制度的教训书 , 是传统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斜阳》是法国无赖派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性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位年迈的官员莫里索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描画了他在孤独中的反叛、斗争与绝望,呈现出了无赖派思潮的重要特征。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中,莫里索掩护了一个逃兵。
他给逃兵取名“马尔克西斯”,并与他像亲兄弟一样相处。
但是他的同事们对此并不欣赏,认为莫里索对逃兵放任自流。
他们形成了一种群体氛围,压制并抨击莫里索开导“马尔克西斯”的行为。
但对莫里索而言,这个行为是他为正义而战斗的标志,他敢于挑战规则,敢于保护弱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反抗和斗争的特征。
然而,莫里索的颓废和无望情结逐渐加深,无论他做什么事,他都感到自己陷入了一个不可遏制的漩涡,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他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信道德,也越来越不信法律。
当他在审判希斯特(Heyst)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不能压制自己的人性,也不能逃脱人性。
颠簸的法律之路让他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他开始怀疑人性本质和道德、法律所能带给人的安全感。
莫里索在反抗、斗争和逐渐走向绝望的过程中,显现出无赖派思潮的特征。
他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法律与正义的不信任,都是无赖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这种思潮对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反思,给人们带来了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深刻地考虑,加强了个体对社会、传统和权威的反抗,从而激励了人以更加自我主导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现实。
在《斜阳》中,莫里索的反叛和斗争既是孤独的,又是寂寞的,没有胜利的希望和出路。
但无论如何,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完了这条反叛路,这展现出了无赖派文学的一贯风格:表达对世界的不满、对真实的关注和对反抗权威、寻求个性的倡导。
《斜阳》中体现的太宰治女性观的矛盾之处
《斜阳》中体现的太宰治女性观的矛盾之处作者:李莹琪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摘要:《斜阳》是日本战后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对高贵的母亲和坚强的和子两位女性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太宰治在极力赞赏的同时又隐隐透出贬低之意,体现了太宰治女性观中矛盾的一面。
关键词:斜阳;太宰治;女性观;矛盾一、序言太宰治是活跃于日本战后的著名作家,无赖派的代表人物,有“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之称,是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太宰治的一生经历曲折,短暂而丰富,正因如此,太宰治成为了一位高产作家,杰作频出。
在他的一生中,曾经与多位女性有过很深的交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太宰治描绘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生动传神,耐人寻味。
例如,《斜阳》中的母亲和和子、《女生徒》中的女学生、《维荣之妻》中的妻子等。
在这些作品当中,《斜阳》占有着特殊地位,在发表后产生了巨大反响,以至于产生了“斜阳族”这一称谓,成为了太宰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斜阳》中太宰治对母亲和和子两位女性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他在极力赞美的同时却也露出了贬低之意,显而易见,太宰治对女性的感官十分矛盾。
本篇论文的主旨就是以太宰治的代表作《斜阳》为中心,通过母亲和和子的形象分析,对太宰治的女性观中矛盾的部分进行探讨并探究其深刻原因。
二、本论(一)《斜阳》中关于女性的矛盾描述阅读《斜阳》,我们在与其中的女性角色产生共鸣的同时,不难体会到身为作者的太宰治在刻画女性角色时的矛盾心理。
首先,太宰治对小说中的母亲格外推崇,可是描写时的措辞却也同时隐隐的透出贬低的意味。
小说中对母亲的形象有以下的描述:“那我们这个家族来说,真正的贵族可算只有妈妈了吧?她才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啊。
有些地方我怎么也比不上她。
”“那样粗鲁的吃法让母亲做起来,不但使人看上去感到可爱,甚至显得异常迷人,所以说名副其实的人到底与众不同。
”“母亲霍地站起来,走进亭子旁边茂密的胡枝子丛里,又从胡枝子的白花中间露出她白净娇艳的脸,微微的笑着说:‘和子,你才妈妈在做什么?’‘在折花,’我回答说。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斜阳》是法国无赖派作家艾伦·罗伯·格里尔所著的小说,该小说以一对母女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了对当时法国社会变革的反抗和斗争。
小说的主人公母女二人,在法国社会的变革中被深深地束缚。
母亲图尔比尼是一个年过40的已婚女子,她与丈夫的婚姻关系早已失去了情感基础,女儿马丽面对亲情的压迫和社会的冷漠,苦闷不堪。
小说中,图尔比尼选择了婚外情,并意外怀孕。
她无法自圆其说,只能选择将孩子放弃。
母亲想要通过堕胎摆脱社会对妇女的生育责任,这种自我挣扎让人感到她的悲愤和反叛。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尤其是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十分有限,而图尔比尼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难免受到压抑。
她在这样一个不理想的现实中,做出了自由的选择,表达了自己反抗和斗争的力量。
与母亲不同,马丽则选择了逍遥自在。
她能够从所处的固定状态中走出来,接受更多的人和事物,这使得她的思想变得更加自由。
在无所束缚的境地中她慢慢摆脱了对母亲的依赖和束缚,在自己的独立生命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小说《斜阳》通过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的不同反抗和斗争,深刻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种种问题和困境。
在强大的社会浪潮和传统文化制度的困扰下,女性的地位长期处于被动和身份上的延续中,很难得到自由和权利的实现。
通过图尔比尼和马丽的经历,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女性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复杂的生活环境和驾驭情感的矛盾与反抗,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思考。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无赖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太宰治以主人公太田男为代表,描绘了一群被现实打败的人们在斗争与反抗中的命运。
他们在绝望中寻找力量,在困难中展现勇气,以求生存与尊严。
本文将从太田男及其他角色的反抗斗争、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学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一、太田男及其他角色的反抗斗争在小说中,主人公太田男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无赖,因为欠下巨额债务而逃避现实。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展现出了一种对抗命运的勇气。
在小说里,太田男与包括角色朝比奈信夫、古池大的在内的一群人,在现实的打击下绝不妥协,充满了对生活的反抗和斗争。
他们带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
太田男的反抗和斗争并非毫无根据,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社会动盪不安的年代,社会矛盾激化和现实境遇的困窘也是他们反抗的动力之一。
在小说中,太田男与其他角色都承受了来自社会的压迫和不公,但他们并未放弃对命运的抗争,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了他们对抗社会打击的勇气和决心。
小说中,这些角色的反抗斗争并非以激烈的方式进行,而是显露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无论是太田男的偷窃行为,还是朝比奈信夫的独特性格,古池大的自省与追求完美,都是他们对抗社会现实和命运的一种斗争。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迎合社会的要求,但又不愿意被同化,因而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在精神和内心上进行。
二、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斜阳》的创作背景正是日本社会的动荡时代。
小说创作于昭和初期的日本,那个时候正是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革,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都反映在了作品中。
太宰治把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和不满融入到作品中,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和事件来抨击当时的社会现状。
在《斜阳》中,太田男和其他角色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斗争正是当时社会动荡的产物。
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战争洗礼,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安,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挣扎与抗争正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
简析《斜阳》中的人物形象
简析《斜阳》中的人物形象作者:孙秀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摘要:《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晚期的三大代表作之一。
本文对《斜阳》中的和子母亲、和子等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没落阶级悲剧贵族抗争堕落太平洋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结束,在日本,城市的废墟弥漫着精神危机。
太宰治(1909—1948)的文学以耀眼的光芒照射在废墟之上。
他以现代的危机意识、世纪末的颓废意识作将强有力的文学精神诉诸于人们的心灵。
《斜阳》发表于1947年3月。
太宰治自称它是“一部日本的《樱桃园》一部没落阶级的悲剧”。
这部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亦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太宰治一生的不同时期,小说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战后日本转型期的道德危机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太宰治认为:毁灭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彻底的堕落,才能找到生活的支点。
这些无疑是对当时处于迷茫无助状态下的民众的一种灵魂上的救赎。
本文将试分析这篇小说的代表性人物形象。
1、没落贵族的美之具象——和子之母战后的日本,在被强制性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时期,很多人一夜之间由“贵族”变为“平民”。
变成了众多的和子一家。
战后从心理角度上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没落贵族总是最复杂、最嬗变的一个群体。
面对心灵和世界的变革,有的人选择了离开,有的人选择了放弃,有的人选择了死亡,有的人则选择了牺牲。
太宰治在《斜阳》中所阐释的这种变化,以各个人物形象为依托可谓淋漓尽致。
分析小说不难看出,和子母亲是太宰治心目中散发着无暇贵族精神的美的具象,她亲切、美丽、和善让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最后一个贵族”。
在丈夫去世,家道迅速没落的时候,毫无反抗的接受自己的命运,与女儿和子搬出象征着贵族生活的西片町的老宅,到伊豆的农村与女儿相依为命,以其柔弱而又贵气的身体,与平民生活相伴,最终患病辞世。
笔者近日欣赏过电影《人间失格》之后,感受到:太宰治本人潜意识里应该是怀有对和子母亲强烈的认同、甚至于欣赏和向往的。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
无赖派作品《斜阳》中的反抗与斗争《斜阳》是法国无赖派作家艾伦·罗伯·格里松的小说,于1951年出版。
小说以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一群无定职业、热爱自由和反抗的年轻人在二战后的巴黎生活。
小说揭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反抗和斗争的内在动力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反抗和斗争。
首先,小说中的反抗和斗争表现为主人公们对社会和传统规则的反感和怀疑。
他们对于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感到不满,为了追求自由和独立,他们不断地摆脱传统价值观。
比如,主人公国外一一个名叫古戴尔,他在小说中的表示就充满了反抗和怀疑。
他不认同父母的价值观,拒绝了父母给他安排好的未来,选择了流浪生活。
他认为,父母只是想要他按照他们的期望去生活,给他规划了一条确定的路。
但是,在古戴尔看来,这样的生活太过于压抑和束缚,他想要自己选择他的人生轨迹。
这种反感和怀疑也是整个无赖派文学基调中的一个共性。
他们坚信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传统的道德和规律的存在只是一种奴役和约束。
其次,小说中的反抗和斗争有着很明显的政治色彩。
在二战之后的法国,社会制度的混乱和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年轻人的反抗情绪和斗争意识。
本书中的主人公们习惯于反对现状,他们拒绝成为社会上的统治者或被统治者。
这种背叛和斗争不断地激发出更加激烈的政治情绪,使得一些人真正成为了革命家和无政府主义者,他们不断斗争,以期在改变整个社会结构。
比如,主人公钱尼是一个对教育体制和资产阶级制度表示反感的人,在小说中,他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不断游荡在巴黎的街头巷尾,以期在自由和独立的状态下思考人生问题。
这种反抗和斗争一直延续到法国的1968年,当时年轻人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都表现出反叛和斗争的精神。
第三,小说中的反抗和斗争体现出了无赖派文学的独特表现形式。
其文学风格的特点是反对传统意义上的“美学”,摒弃了语言的流畅和建构,更具艺术性的边缘性质。
作者使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样式,是以一种飘渺而并不存在实际的世界为基础,虚构了一段迷人的冒险式生活,小说中的情节也大多是不合逻辑的,反复变化、迷失。
斜阳读后感
斜阳读后感《斜阳》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它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读过这篇小说后,我深受震撼,心情十分复杂。
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老的封建世家的光辉时期的生活。
“斜阳”是一个象征,意味着世界的末日。
在小说中,世家的家族成员通过合谋相互残杀,表面的温情背后却充满了欺骗和无情。
这个家族的成员之间没有真正的爱,只有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无数的伤害和死亡。
小说的第一章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将这个世家的光辉岁月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乌有的迷雾中,人们只见到一些残破的石像,这是鲁迅对封建家族的讽刺和批判,暗示了一切的虚伪和假象。
小说的结尾,家族的最后一个成员掉进了水中,这象征着封建家族的彻底崩溃,而斜阳也宛如一面黑色的帷幕,将这一切拉入了深渊。
《斜阳》给了我很多的思考,究竟何为家族,何为爱?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血腥的家族,家族成员彼此残杀,其中有一位家族成员疯狂地写信给对方,并在信末提到,也许他们并不是自己的孙子,这句话让我茫然,又思考了很久。
在小说中,血腥和死亡笼罩着整个家族,成员之间没有真正的情谊,没有真正的爱,而是争杀和残害。
这让我感到恐惧,感到家族的温情并不真实,甚至是虚假的。
小说中还揭示了封建文化的残酷和无情。
在小说中,人的心性被封建的伦理约束,被尊严所扭曲,这使得成员们无法发现真正的自己,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家族的成员们被束缚在封建的枷锁中,无法挣脱,他们只能沉溺于权力和利益的争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追求。
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是这个小说中最深的主题,也是最令人心寒的地方。
《斜阳》通过一种辛辣的写作手法,将封建家族的假象和虚伪揭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认清了封建文化的扭曲和摧残。
读完这篇小说,我感到心情十分复杂。
我对那个血腥的家族感到憎恶和厌恶,感到对封建文化的愤慨和无奈。
我也对鲁迅先生的创作才华感到敬佩和钦佩,他用凌厉的笔触写出了封建家族的真相,用深刻的思考描绘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斜阳》中人物像的比较与分析
《斜阳》中人物像的比较与分析
肖珊珊;张景发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2(000)035
【摘要】太宰治在1946年第一次提出了"无赖派"一词。
《日本文学史.现代卷》对"无赖"做了如下解释:"‘无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无赖、无用、无奈的释义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延伸,含有反叛的意味。
"作为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的《斜阳》,讲述了战后落后贵族的颓废和无奈的生活,同时也描写了战后落没贵族的反抗精神
和对生活仅存的最后希望。
【总页数】2页(P180-180,182)
【作者】肖珊珊;张景发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
【相关文献】
1.只从鸦背看斜阳——《金粉世家》和《妻妾成群》女性形象的比较 [J], 郭君
2.应用物像分析人像的特征识点与物理空间探究 [J], 王彦学
3.分析立体光路找准水下物像 [J], 程靖龙
4.反射棱镜物像坐标变化判断方法的比较研究 [J], 黄振永
5.基于物像视差比较的透镜组焦距测量系统的设计 [J], 费贤翔; 陈春雷; 王文华; 师文庆; 黄存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赖派大多是虚无主义者,具有所谓强烈的反俗精神,认为唯有先鞭挞自己的罪恶和自私,甚至毁灭自己,才能改变社会的罪恶和自私;通过自我毁灭,自我否定,才能做到对现有社会、现有道德的叛逆。
无赖派的作品迎合了混乱中的战后社会和一部分人的心理,因而流行于世。
无赖派的寿命不长,主要活跃于1964年至1950年间。
但它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上构成了鲜明的形象,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太宰治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无赖派作家,也是成就最高的无赖派作家。
他那独特的“自我毁灭”式文学,在日本文坛上被称作是“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反映了日本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颓废和厌世情绪。
直至今天,“太宰文学”在日本仍深受欢迎,甚至受到了国际文坛的注目。
《斜阳》是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战后代表作。
发表于1947年3月,作者自称它是“一部日本的樱桃园,一部没落阶级的悲剧。
”
“《斜阳》以贵族家庭为中心,形象地刻画了几个典型的‘无赖派’”。
无赖派一词,是战后不久由太宰治最先提出的。
他在1946年致作家井伏鳟二的书简中写道,“因为我是无赖派,所以我要反抗战后的风气”。
同年5月他在《东西》杂志上著文《回答的回答》再次强调:“我是自由人,我是无赖派。
我要反抗束缚。
我要嘲笑挂着一副得势面孔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对无赖的理解不能单从字面上简单地去理解。
太宰治所说的无赖有两层意思。
正如《日本文学史·现代卷》对无赖做的解释一样:“‘无赖’除了一般意义上无赖、无用、无奈的释义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延伸,含有反叛的意味”。
《斜阳》中太宰治以他自己特有的经历和敏锐细腻的感受塑造了母亲、和子这两个颇具日本特色的妇女形象。
以母亲之死来表现贵族主义的终结,以和子的所谓“道德革命”预示新时代即将开始。
对于女性的描写可以说是太宰治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通过对母亲和和子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对他们身上的反俗的东西,即与俗世的一般观念、伦理、道德相违背或不相容的东西进行了论述。
不仅仅是反抗旧道德的和子有反俗精神,反俗精神是贯穿于《斜阳》整部作品的基调。
1母亲
关于母亲这一形象,是太宰治在日本战败以及战败以后对没有任何改变的日本社会现实感到绝望和对老家日渐衰败感伤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没落的共感与契诃夫的《樱桃园》相结合,并在自己的情人太田静子的日记的基础上诞生的。
一方面,母亲是没落贵族的代表。
鸟居邦郎曾说过母亲是“全面体现没落的挽歌”的人物。
另一方面,从其本身的特点来看,不难发现其形象除了没落这一要素之外还可以读到太宰治反叛战后新型取巧文化人的反俗的影子,所以母亲也是精神贵族的代表,在她身上找不到世俗的虚伪、伪善、装腔作势,她仅仅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的本真世界里的纯粹的人。
2和子
1945年,日本战败,列岛一派衰败景色,政治、经济、社会等一切秩序陷入混乱,形形色色的政治、社会思潮泛滥,人们在丧失原有的价值观念下而感到困惑、不安和绝望。
面对如此混乱不堪的社会状况,昔日的贵族小姐该怎么办?是像弟弟那样痛苦地自杀?还是像母亲那样默默地等死?
“人为恋爱与革命而生”,这是主人公和子的观点。
和子是《斜阳》中的革命者,她和旧贵族式的母亲不同。
母亲在作品中是位高雅、纯美的贵妇人,在母亲身上体现的是太宰治对女性最高的理想。
但这个人物同时又是必须毁灭的。
“像母亲那样能够与世无争,美丽地结束自己一生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是不存在的,死去的人才是美的”。
3结语
以斜阳为代表,太宰治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
他之所以钟情于女性,缘于幼小时的经历。
太宰治虽然出生在贵族地主家庭,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但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母亲体弱多病,他是在叔母和保姆阿竹的爱护下长大的。
他生活在孤独寂寞的世界里,渴望着一种热烈的爱而又没有得到,使他感到有一种被世界抛弃了的悲哀。
大家族生活的单调呆板、冷漠孤独,缺失父母关爱,使他感情变得脆弱不堪,动辄受伤,他对人和世界怀有深深的不安和恐惧。
这段童年的不幸对太宰治形成敏感细密的情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他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善于描述人世不幸的体验。
与家庭的疏离使他很难与外界实现真正的沟通,他不得不沉溺于家庭内部女性柔弱的感性世界里。
加之自小弱不禁风的病体使他不可能自立于外部男性原理支配的世界里。
这也是太宰治认为“人间恐怖”的根源所在。
因此,太宰治一直生活在对于女性、母爱的饥渴之中。
成年后的太宰治不断地在女人的身上寻找慰藉。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与情死相关的自杀就有三次。
女人成为太宰治作品中重要的主题。
在“母亲”和“和子”这两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和对日本现代女性的欣赏。
暗示着作者对当时整个日本社会状况的担忧、失望以及对新黎明的渴望。
参考文献:
[1]野原一夫.回想太宰治[M].新潮社,1980.
[2]刘研,裴丹莹.外国文学史话(东方近现代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现代卷)[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4]张嘉林译.斜阳[M].上海译林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苏伊娜,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从《斜阳》中的女性形象看无赖派的反俗精神
苏伊娜
摘要:《斜阳》的故事是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中上演,主要是说离婚的和子在伊豆山中的别墅与母亲同住,战争结束后,弟弟直治复原归来,他的生活放荡不羁,又爱上一位画家的妻子。
直治厌恶没落贵族的生活却又无法摆脱,精神极度的空虚,因而在留下遗书后自杀。
姐姐与已婚的小说家上原相恋而怀有身孕,当母亲亡故、弟弟自杀时,上原却离开了她。
于是她在觉悟后决定自己生下孩子,并认识到这是自己的道德革命:“我们不管到何时何地都要与古老的八股道德观抗战,准备像太阳般的活下去。
”
关键词:反俗精神没落贵族抗争命运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21.093
-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