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卢梭笔下的野蛮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卢梭笔下的野蛮人
作者:张靖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33期
摘要卢梭笔下的野蛮人是他在论述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着重描述的一个部分,这表明卢梭认为这就是他心中的研究自然法则的最好的对象。
这个野蛮人拥有和现代人一样的体貌特征,他们天生身体强健,拥有与生俱来的怜悯心和自爱心,但是并不会思考与生存无关的事情,甚至连即将发生的事情也不会去考虑。
他们是自由体的最好范本。
关键词野蛮人自然法自由怜悯心和自爱心
作者简介:张靖,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165-02
千百年来,自然法学派的法学家们一直在探寻自然法的秘密,他们为了追求这种永恒的正义和真理,不断探寻着宇宙的奥秘。
作为自然法学派的一份子,卢梭在这方面的探索是有目共睹的。
他认为,人类因为有了共同的需求才走到一起,建立关系,建立社会。
那么在人类建立联系之前他们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这就是在卢梭笔下的野蛮人状态。
研究文明社会之前的野蛮人不仅是卢梭眼里研究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的前提,而且对于探索卢梭的自然法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野蛮人肖像
历史的长河依旧奔涌向前,我们的视力不过及于一瞬,它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让我们还原野蛮人的肖像是可笑的,即使是考古学家也做不到。
最真实可靠的做法,是寻找远古的证据,卢梭选择在布洛涅树林中去追寻祖先的足迹,而我却要说,最好的证据就是我们自身。
显然对于这一点,卢梭是认同的,他说:“如果不借助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超自然的知识,不根据随着人的四肢之派上了新的用途和有了新的食物因而在人的躯体中发生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变化,我就会认为他早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用两只脚行走,与我们用我们的手一样地用他们的手,他的视野遍及整个大自然,能用他的眼睛观测浩瀚的天空。
”这是卢梭想象中的野蛮人,同时也是最符合实际的野蛮人。
想象此时的人类吧,他们的足迹遍布自由的领土,为了生存迁徙或者休息。
有些狂妄的人坚持认为人类是高于其他生物一等的,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但其实那个时候的野蛮人与野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为了生存。
不同的是,人有一个高于其他动物的本领,它能够模仿其他动物的本领并转化为自己的本领,他看到猴子爬到树上去摘果实于是学会了爬树;他看到变色龙会随着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肤色于是学会了藏在树林里掩饰自己;他看到羚羊为躲避虎豹而快速奔跑于是不断锻炼自己双腿的能力;除此之外他还学会了使用石头和木棍作为自己的铠甲保护自己,利用天火来驱赶野兽。
他能吃别
的动物吃的食物,使自己味觉退化、消化增强。
他赤身裸体,经历风吹日晒雨淋练就强健的体质。
他们正是卢梭心中上帝的宠儿。
二、“动脑筋思考的人,是一种性格反常的动物”
如果说上面描述的就是上帝创造的野蛮人,那么就如卢梭所述:“如果大自然的本意是要我们成为健康的人,那么,我敢断言,动脑筋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状态的;动脑筋思考的人,是一种性格反常的动物。
”卢梭认为,大自然培养人类就像斯巴达之教育儿童那样,对于身体强健的儿童就进行精心的培养,对于天生孱弱的儿童则让他们自生自灭。
经过大自然挑选过后所生存下来的强健的野蛮人,即使遇到一只在力量和速度上可以轻松压制他们的凶猛野兽,也是能够利用手中的武器和后天培养的勇气来与野兽较量较量的,况且野蛮人还可以迅速爬上树给自己一点庇护。
所以,除了自然的疾病和死亡,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感到恐惧。
事实上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死亡的概念,一个短视的野蛮人是没有为未来规划的能力的,最多只知道为猎物等待时机,更不要说是想到几十年之后即将面对的死亡,他们独来独往无法目睹同伴们的衰老年终,即使偶尔碰到同类的尸体也只会认为是猛兽袭击的结果。
他们也没有语言来沟通彼此的变化,交流衰老的心得,传承延年的秘籍。
而自然的疾病,就像风雨雷电一样突然,他们没有预防的知识也没有学过疾病的征兆,所以也就没有担心和焦虑的能力。
疾病来临了,野蛮人靠自身的免疫系统不能自我恢复的话,大自然便会给他们一个交代。
因此,野蛮人可以说除了生存没有什么是需要自己操心的,他们天生是大自然的宠儿。
大自然平等的给予每一种动植物以防御敌人让自己生存下去的本领,却额外给了野蛮人模仿学习的能力;给了野蛮人不算优势明显的躯体,却给了野蛮人自我完善的能力。
当野蛮人具有了大自然的偏爱,那么除了健康他们无以为报,除了生存,还有什么事需要他们动脑筋思考的呢?不需为一劳永逸而拼命铺路,不需要为蝇头小利尔虞我诈,不需要为可能的危险惶惶不可终日,不需惧怕死亡,不需为爱情九回肠断。
那么确实,在这种状态下动脑筋思考的野蛮人是违反自然状态的,是性格反常的。
卢梭笔下的野蛮人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卢梭希望他是这个样子,他也许描述就是真实野蛮人,但是谁也没有亲眼看到过真相。
卢梭认为是过多的知识和欲望迫使我们摆脱了自由,而知识和欲望又是此消彼长的,只会越积累越多,人就会离自由越来越远。
所以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远古的野蛮人,他不擅长思考,或者说许多东西都不需要他去思考,人一旦没有那种需要就没有去获得的欲望,大自然已经给了野蛮人最好的安排。
三、一个自由的主体
卢梭是带着十分艳羡的口吻来写文明时代到来前的野蛮人的,他从不掩饰自己对野蛮人身体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向往,因为让哲学家们苦苦追求的自由在野蛮人看来是那么稀疏平常的事情。
虽然所有的动植物都受到大自然的支配,但是人与其他的动植物有个明显的区别,他可以把受支配的行为和主动的行为结合起来。
一只鸟终生都呆在树上或者天空中,它无法在水底生存,它们吃虫类,春秋迁徙,居无定所,大自然给它们的灾难让它们去适应。
而人却可以选择,他没有被逼一定要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能学会游泳不仅是强健的身体的功劳,更重
要的是他们善于学习水中的鱼儿,心灵的灵性让他们不能被任何一种生物所束缚。
从未听说有一头狮子或着老虎能把一个野蛮人当作奴隶使唤,它尽可以把他吃掉或者撕碎,就是无法限制他的自由。
甚至是他有着心灵灵性的同类,在没有发明农耕和铁器之前,也是无法限制一个野蛮人的自由的。
如果你来争抢我的食物,我就去另一个地方寻找食物好了。
如果你霸占了我栖息的树干,我就爬到另一棵树上休息。
更极端一点,假使一个野蛮人需要一个同伴(虽然这是不太可能的,需要同类是人的社会性,那是文明社会的事情),他懒惰到不想要自己去捕获猎物而迫使他的同伴去,那么这个自由的生灵一定会拼死反抗的(即使动物也有这种本能),并且只畏惧疾病和死亡的野蛮人要想像现代人一样胁迫他是不可能的,况且自由是野蛮人唯一的财产。
于是,我们可以想见这样一个自由的主体,他饿了就享用任何一种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吃饱喝足后便找一棵树休息,醒来之后就去到他的脚可以带着他抵达的地方,他的身体是极其自由的,甚至他想去世界各地闯一闯,他强健的体魄也能满足需要。
他除了生存不需要考虑任何事情,他预见不到死亡的威胁或者疾病的突然发生,更不需要考虑升学、进修、找工作、娶妻生子、荣誉地位这些阻塞我们心灵的东西,他顶多是饿了的时候想着该怎么获得食物,甚至连夜晚的住宿也不需要担心,因为根本预见不到。
卢梭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加勒比人是最接近野蛮人的,他们早上把被子在集市上卖掉,傍晚又哭哭啼啼地把它买回来,因为遇见不到夜晚还要使用。
这种自由的心灵是卢梭心神往之的,但是文明的社会已经离那个历史的时刻越来越远,我们的心灵现在为了太多的纷扰所累,或者说离开这些羁绊已经不可能。
卢梭也知道,抛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已经不可能,一个文明社会中的人跑回原始森林假装自己还是野蛮人更是可笑,但是哲学家们为之奋斗一生的自由似乎在野蛮人那里才体现了它的本真。
四、人的怜悯心和自爱心
关于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卢梭提出了与霍布斯完全不同的看法,霍布斯认为人本性是恶的。
人性的善恶在中国也是古老的哲学命题,那些主张人性本恶的人举的例子大都是他们看到的现在的人,是文明社会的人,而并不是拥有更好保存了人的本性的野蛮人。
卢梭认为,野蛮人根本就不知道善恶是什么,那些道德标准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可用善恶去衡量野蛮人。
野蛮人具有的,只有自爱心和怜悯心。
自爱心是毋庸置疑的,每种生物都有活下去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即使是没有任何生存经验的婴儿也会使用哭泣来寻求帮助,对危险感到恐惧,对疾病感到痛苦,这是与生俱来的。
而怜悯心,则表现在野蛮人天然地不愿意看到其他生物的痛苦。
这种怜悯心,即使在其他动物中也不是罕见的,且不说所有母兽给予自己的幼兽无私的爱,所有野兽在经过它同伴的尸体旁边时都是不安的。
人也显示出这种怜悯心,他们除了要为自己的生存获取食物以外,是鲜见他们去杀戮的,而且一旦获得他们足以果腹的东西,他们就不愿意去侵犯和伤害别的动物,更多的时候他们食用植物。
但是野蛮人本身又没有善恶的观念,在强烈的道德感还没有束缚他们的时候,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本能。
我们在今天依旧可以看到这种本能的影子,对于残酷暴行的愤怒,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怜爱,以及在剧院里为他人的人生经历或惋惜或痛苦都体现了人类这种优良的天性。
这种自爱心和怜悯心正是卢梭认为的自然法则的基础,自然法所追求的永恒的正义,说到底评判标准就是人们共同的道德,若是能找到人类天性中善的东西,那么就找到了正义的标准。
卢梭盛赞怜悯心是一切美德的来源,那么这种天生的美德就应该是我们拿来评判正义的标准。
最后卢梭给了他的原始人一个完整的画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野蛮人既然成天在森林中游荡,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语言,居无定所,没有战争,彼此从不联系,既无害人之心,也不需要任何一个同类,甚至个人与个人之间也许从来都不互相认识,所以野蛮人是很少受欲念之累的;他单靠他自己就能生活,他只具有适合于这种状态的感情和知识;他只能感知他真正的需要,他只注意与他有关的事物;他的虚荣心不发达,他的智慧也不发达。
即使他偶尔有所发明,他也无法传授给别人,因为他连他的孩子都不认识,所以根本无人可传。
技术随着发明人的死亡而消失。
在自然状态中,既没有教育,也没有进步;子孙一代一代地繁衍,但没有什么进步的业绩可陈,每一代人都照例从原先那个起点从头开始;千百个世纪都像原始时代那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人类已经老了,但人依然还是个孩子。
”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的卢梭的思想中的一角。
伟人的思想是触及史今的,我们在卢梭的著作中所读到的是对人类历史和未来的沉思。
也许偏执、也许片面,但是他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永远都没有停止。
通过研究卢梭笔下的野蛮人,我们看到这位伟人对于自由的定义,对于正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