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一、选择题
1.被奉为中国农业始祖的是:
A黄帝B神农氏C炎帝D仓颉
2.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相比,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鲜明特点的是:
A中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绵羊
C猪是中国一直饲养的家畜
D中国北方种植业以粟为主
3.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A夏朝B春秋时期C西汉初期D商周时期
4.图示的耕作方式出现的朝代是?
A秦朝B商周时期C西汉D春秋战国
5.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京杭大运河D通济渠
二论述题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答: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人们摆脱了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可以稳定的在一个地方定居。

(2)说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3)中国农业开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进入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4)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奠定了封建社会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

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A。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练习: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练习: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_word版含解析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论语·泰伯》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下列相关的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A.夏朝贵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B.夏朝已有了农业灌溉系统C.夏朝已建立了完备的井田制D.夏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分封制卑宫室”即轻视宫室的生活,“尽力乎沟洫”即大力兴修水利。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由此可见当时()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并使这些杂草腐烂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

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C项。

3.导学号34224000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

4.《无锡道中赋水车》中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了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龙骨水车(翻车)的工作情形。

灌溉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

5.(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漕渠

——
水 利 工 程 龙 首 渠
翻车
筒车

车风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工水程利、灌工溉具)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你耕田来我织布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你我好比鸳鸯鸟
绿水青山带笑颜 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挑水来你浇园 夫妻恩爱苦也甜 比翼双飞在人间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1、原始农业发达: (1)起源: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2)格局(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海南的刀耕火种 (4)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器为主,骨器;(新石器时代) (5)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
用双
骨 耜
齿 木 耒



使
商周时期的 青铜农具
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 料、治虫灭害、连续耕种。
(4)西周农作物:(“五谷”:麦、稻或麻、稷、黍、菽(豆))




稷(jì)
黍(shǔ)
(5)生活方式: 迁徙 → 定居(农耕定居)
粟(s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封建社会)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董永和七仙女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
特点? 古代经济下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3、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对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政治清明促进经济发展C.政府推行重南轻北的农业政策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地区4、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5、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

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C.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D.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6、“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

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

”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7、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余年间,己易数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第1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C.刀耕火种D.耒耕耜耕2. 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B.番薯C.水稻D.辣椒3.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土地私有出现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五谷开始种植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4. “药祖”神农(右图)在中国上古传说的帝王中,地位显赫,其主要原因是( )A.创制并推广铁犁B.创制耒耜,教民耕作C.推广牛耕技术D.使用大镰收获5.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这描述的是( )A.都江堰B.漕渠C.坎儿井D.白渠6.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刀耕火种C.耜耕D.耦犁7. 据《战国策》记载,秦国农业采用了“以牛田”的先进生产技术。

“以牛田”是指( )A.使用铁器B.用牛耕地C.刀耕火种D.耧车播种8. 叶茵《田父吟》诗云:“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9. 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10. 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D.井田制的确立11.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小专题测试试题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小专题测试试题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3.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4.《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由此可见当时( ) 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 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 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5.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6.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7.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8.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最新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最新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经典习题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原始农业【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A2.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骨耜石犁铁锄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进步,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到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中国农具以贴器为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从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铁锄”的图片中不能读出,故D项错误。

【答案】A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解析】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 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项错误。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

(1)发达的古代农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温庭筠《烧歌》材料二材料三1.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据材料一、三分析,在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耕作方式?为什么?4.结合实际指出,当前,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划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经济的统治时期,封建农业在法国的国民经济中仍然占主要地位。

除了少数地区有了一些资本主义式的经营外,绝大多数的农业处于封建农奴的状态下,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

18世纪前中期的法国由于连年战争和统治者的大肆挥霍,债台高筑,人民生活疾苦。

柯尔贝尔企图靠牺牲农业利益发展工商业……失败,使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内矛盾激化,进一步深化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法国资产阶级代表,纷纷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提出恢复和振兴农业的设想,代表资产阶级的重农学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王辉《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比较》材料三陈勇勤先生评价说“……毕竟重农学派是以重商主义的对比面出现的,他们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也就是说,中国先秦新改良的封建主义农业形式与18世纪中叶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形式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企图以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来充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分层训练·进阶冲关〔难度系数:····〕A组基础练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C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2.〔〕如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C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曹魏时期D.隋唐时期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如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一水利工程是( B )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4.〔〕(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 C )5.〔〕(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C )A.刀耕火种B.集体耕作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B组提升练6.〔〕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 C )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7.〔〕(2018·乐山高一检测)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短曲辕犁的出现 ( B )A.标志着牛耕技术普及B.加速了江南经济开发C.促进了海外贸易繁荣D.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8.〔〕据《耒耜经》记载,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

这说明唐代( C )A.开始出现铁犁牛耕B.采取重农抑商政策C.精耕细作技术提高D.开始产生小农经济C组培优练9.〔〕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1.“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这反映出作者主张通过重农来( )A.维护农民的利益B.维护社会的稳定C.维护经济的发展D.维护国家的统一2.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封建国家为了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转而衣服于国家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从而向封建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

封建国家这样做的原因是( )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C.有利于组织农民开垦荒地D.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材料反映丘浚( )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 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 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4.“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从《颜氏家训》中的这段话看不出( )A、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B、住房和所用工具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C、“桑麻以衣”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皆由官府供应D、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获得5.在2019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19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 A. 三峡水利工程B. 坎儿井C. 都江堰D.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6.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是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项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最能反映出铁的“革命作用”的是( )A. 促使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B. 加速耕地的大规模开发C. 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D. 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13.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假设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了( )A.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 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 地主与佃户开场互相依存D. 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进步2、 ?后汉书?记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了生活贫困B.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了生活贫困C. 因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 开场注重精耕细作进步农业产量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开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这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 铁农具的制作精细,使用范围扩大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 五谷开场种植B. 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 土地私有出现D. 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进步5、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

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

〞此诗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自给性B. 田园生活的困难性C. 农业消费的富足性D. 男耕女织的分工性6、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这材料说明了( )A.农本商末观念开场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兴旺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7、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发达的农业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发达的农业及答案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一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5.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发展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提高6.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8.“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

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坎儿井9、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小农经济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0、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①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④具有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①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③曲辕犁的出现④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惟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14、“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解析:由材料中信息“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可知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

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选A项。

答案:A2.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故选B项;打制石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工具,排除A项;筒车和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生产工具,排除C、D两项。

答案:B3.古代中国总结出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

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精耕细作的特点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注重因地制宜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早田、深水、晚田、换田等足以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精细程度,所以,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项正确。

答案:B4.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夥,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

这说明了()A.垄作法得以推广B.代田法的普及C.一年两熟制出现D.一年三熟制产生解析:材料“一岁两熟”描述的是耕作制度,而A、B两项是耕作技术,D项未在材料中体现。

答案:C5.《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A.白渠B.漕渠C.坎儿井D.都江堰解析:由题干中的“蜀沃野千里”“灌溉三郡,开稻田”等可知这是位于四川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故D项正确;白渠是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漕渠是沿秦岭北麓开凿的人工运河,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故A、B、C 三项都不符合题干中的地理位置,故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
1.“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这反映出作者主张通过重农来( )
A.维护农民的利益B.维护社会的稳定
C.维护经济的发展D.维护国家的统一
2.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封建国家为了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转而衣服于国家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从而向封建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

封建国家这样做的原因是( )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C.有利于组织农民开垦荒地D.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材料反映丘浚( )
A. 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 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 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 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4.“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从《颜氏家训》中的这段话看不出( )
A、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
B、住房和所用工具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
C、“桑麻以衣”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皆由官府供应
D、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获得
5.在2019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19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 A. 三峡水利工程B. 坎儿井C. 都江堰D.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6.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是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项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最能反映出铁的“革命作用”的是( )
A. 促使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B. 加速耕地的大规模开发
C. 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D. 促使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7.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
B. 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
C.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D. 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
8.《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
A. 商周
B. 春秋战国
C. 汉代
D. 隋唐
9.明朝中后期,在福建龙溪、南靖、长泰、云霄、漳浦、平和等县,佃户向地主交纳“粪土银若干,名曰‘佃头银’”,从而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力,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这种现象( )
A. 标志着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改变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体现了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 说明“重本”政策出现松动
10.《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该水利工程是( )
A. 灵渠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京杭大运河
11.春秋至秦汉,我国农业呈现出如下现象:①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②产生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耕作技术提高。

③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

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

这说明( )
A. 精耕细作的农业出现
B. 社会转型推动科技进步
C. 传统科技领先于世界
D. 小农经济持续发展
12.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

这一规定( )
A. 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
C. 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
D. 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13.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A. 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
B. 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
C. 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
D. 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14.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

二者共同反映出( )
A. 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
B. 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
C.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
D. 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
15.“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植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反映的耕作技术是( )
A. 耕耙技术
B. 代田法
C. 耕耙耱技术
D. 垄作法
16.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 A. 人地矛盾的显现B. 精耕细作的传承C. 稻麦种植的减少D. 技术交流的增加17.南朝后期梁、陈之际,南方大量士人河北方迁移。

名士颜之推入北,深为北齐名流信重;文学家王褒、庾信与北周宇文宗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北方的农业发展
B. 阻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 有利于南北方重归一统
D. 改变了人口的南北分布不均
18.《论语·微子》记载“丈人止于路宿,杀鸡为黍食”;唐诗记载“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由此可以推知“黍”( )
A. 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B. 已经成为高产农作物
C. 在古代已被广泛种植
D. 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
19.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
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D.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20.《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 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B. 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 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应用,在“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土地私有制产生,由此形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以农耕土地为业的自耕农,更使得土地的身价倍增。

正是基于人们对于土地价值的认识,导致中国古代社会激烈的土地兼并。

广大的农民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只能从家族或家庭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

于是使用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力求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材料二唐代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方式彰显,小农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农闲之余,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

小农经济经营的多样化,不仅使小农经济生存力加强,乡村市场得以兴起,
还使得国家政策不得不因农民贫富差距的加大而将赋役制度由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向按资产为宗的户税、地税转化。

唐代南方草市的兴起即在于小农经济兼业化,乡村市场的发展,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还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小农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
1.B2.B3.C4.C5.C6.D7.D8.D9.C10.C11.A12.A13.A14.A15.D16.B17.C 18.A19.C20.D
21.(1)因素:牛耕和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重农抑商”
政策的实施;土地兼并的存在;自然灾害的冲击。

(2)变化:“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出现(或小农经济经营的多样化)。

影响:使小农经济独立性增强:推动了乡村市场的发展;导致了国家政策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