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环境(精)

合集下载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要点(上篇重点)一、“文化”的涵义二、(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10

《中国文化概论》10

一、经济体制。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 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 不够成熟的特征。由此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顺利发展。 首先,社会经济过早成熟,即与西欧社会 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经济 现象,在中国却早已出现,古已有之; 其次,社会经济又不成熟,它未能充分成 熟,相反地却加重加大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
二、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农率先到达较高水平,
此地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
经济和人文中心(自然也就成了封建政权 力量相互较量争雄、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的地区)。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如铁制农具和 牛耕的普及,农耕区域渐次向南扩展。而 秦汉统一后,南北文化易于交流,汉晋以 降,北方边患渐多,战乱频繁,农业生态 环境恶化,人口由于迁徙及战死的因素而 大量减少,生产力大受破坏,而江南战乱 较少,相对于北方,它得到较大的发展, 生产的巨大潜力开始发挥出来。
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典籍中所津
津乐道的远古“有道帝君”的作风,都是一
些创始农业、辛勤耕耘的君子,如禹、后
稷(姜嫄之子)、公刘、神农。 《周易· 系辞下》:神农“斫木为耜,揉
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论语· 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
(1)《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歌) (2)《诗经· 豳风· 七月》:“同我妇子,饁 彼南亩,田餕至喜。” (3)《老子》 “小邦寡民”的理想:“甘其食 ,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三、上层建筑的箝制与束缚: 上层建筑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对社会 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之。 (一)经济剥削:赋税、徭役、兵役、重农抑 商。 (二)意识形态的保守、怀古阻碍之。 (三)古代的政治布局的阻碍: (四)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 主义又使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发展不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中国传统⽂化概论论述题(((((中国传统⽂化概论1. ⽂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或者说,“⾃然的⼈化”即是⽂化。

2、什么是⼴义的⽂化?与⾃然相对,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存⽅式,泛指⼈类所创造的⽂明成果,⼜称“⼤⽂化”。

3、⽂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化体系?试举例说明(1)物态⽂化层约相当于物质⽂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化,它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化。

2)制度⽂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系列的处理⼈与⼈相互关系的准则。

3)⾏为⽂化层:多指⼈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为模式。

4)⼼态⽂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理活动等等。

这是⽂化的核⼼。

4、什么是狭义的⽂化?狭义的⽂化指⼈类所创造的⼀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类精神⽂明的⼀个组成部分。

狭义⽂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称“⼩⽂化”。

5、什么是中国⽂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中国⽂化是中华民族根据⾃⼰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然、社会与民族⾃⾝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明成果,具有⾃⾝的民族与国度特⾊。

中华民族是中国⽂化的创造⽂体。

基本内容有:⼀、独具特⾊的语⾔⽂字;⼆、翰如烟海的⽂化典籍;三、惠及世界的科技⼯艺;四、精彩纷呈的⽂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化是指什么时期的⽂化?指 6 千年前的⽂化⾄鸦⽚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国⽂化。

第⼀章中国⽂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商周⾄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郡国并⾏制”。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表达总体体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阔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四分法:1、生产生活文化2、制度文化3、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4、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广阔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广济河3、金水河4、惠民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2、陶器的制造3、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仰韶文化后时期〔公元前5000-前3000〕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成就:农业〔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弄呀〕、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三皇五帝传说:五帝的谱系: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夏、商、西周文化进程:〔尚忠夏〕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夏文化特点: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始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文化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西周的历史功绩: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各组的族性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国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西周的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中国文化概要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要第一章
一)中国优越的地理环境在中国文化形 成上的影响 1、中国的地理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 适宜的条件,为中国文化的形成打下物 质的基础
1)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黄河中下游 一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成为先民生存、 繁衍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 农业区 2)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 础上,形成于农业区
二)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地理环境在起决定性作用 的同时,也给人类发展保留相对广泛的自由 1、三个方面的理由 1)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 方式和时间 2)没有规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 式和时间 3)只要不违背自然内在规律,人类可以根据自己需要 利用环境,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1、多民族的国家 2、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3、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在历史变迁中,一些民族被融合在汉 族之中,汉族人口也曾大量迁入非汉族 聚居区,或被非汉族融合。
4、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 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共同开拓和巩固 5、历史上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冲 突乃至战争长期存在,但各民族间的交 流、合作、融合毕竟是主流
二)人口 1、庞大的人口 2、不均衡的分布
3、人口迁移 1)14世纪中叶以前以南迁为主流以及三 次大的南迁 2)明初到民国的移民主流 3)海外移民和其他形式的移民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 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一 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2、不同地区、时间的人们对于大致相 同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和方式有很大 区别,因此造成文化的地区性和时间性 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自然和历史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自然和历史条件

地理位置、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1.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的内 涵 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 然界,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 土壤、生物、矿藏等自然要素。
地理环境对人类有重大影响
•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 仅具有色彩各异的民族文化,而且同一民 族也存在着风格不同的区域文化。这一特 点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 以原始崇拜为例: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确实有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上海等沿海地区的飞速发 展便是例证。它们的发展就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 境。那么,中国的地理环境究竟是有利于开放还 是有利于封闭呢?应该结合地理环境做具体分析。 • 首先,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 高东低的地形,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零散分布, 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
• 3)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 北宋初期,尽管依靠中原的物质力量,建立了统 一王朝,并因政治中心仍然建在北方中原地区, 社会繁荣得到继续,但与南方相比,其经济发展 水平已居下游。北宋时,江南已经成为全国的经 济重心。宋初政府从各地漕运粮食总计552万石, 其中400万石来自江淮地区,占总数72.5%,而来 自黄河中下游地区仅152万石,占总数27.5%。 《宋史· 范镇传》有“国家根本,仰于东南”之说。
• 其次,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 • 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 的通道; • 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 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景象; • 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 • 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达国外, 虽然遇到重重险阻,最终突破屏障,实现了文化 交流。地理环境并非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也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一)疆域(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

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

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其疆域与夏朝相似。

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

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

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

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

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

1.文化背景篇(农业)

1.文化背景篇(农业)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1.中华民族是多种民族、多种来源。 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
成为主体民族。 3.少数民族在开发建设边疆地区方面做出
贡献。
(二)人口
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特点有三个: 1.人口众多。汉代、北宋、清朝人口数量一直占
世界三分之一。 2.人口分布不均衡。南和北7:3变为4:6。 3.人口迁徙频繁。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黄河 3.海陆变迁。沧海桑田。 4.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使原来的“塬”日
渐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 5.沙漠的变迁 。
关于黄河的谚语、名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 /黄河清,圣人出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
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 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 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 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三)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据统计,中国近30年来消 失的湖泊共计243个,新疆消失湖泊数量最多, 一共62个。
了奴隶社会阶段 。例如匈奴族。 第三,分庭抗礼进取中原时期。北方游牧
民族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辽金夏元。
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生活 方式
2.


居住
文 明
方式




明 的 对
饮食 方式

思考题
(1)生活方式:采集—渔猎 (2)饮食生活:谷物为主—肉食为主 (3)居住方式:固定、安居—移动、流浪 (4)主流观念 农耕文明是循规蹈矩、温和善良 … … 游牧文明是大胆、勇敢、强悍、创新 … …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
气 候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1、寒温带(高原气温区) 2、中温带 3、暖温带 4、亚热带 5、热带 6、青藏高原
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 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 偏南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 气候特征。降雨量多集中在7、8、 9三个月。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 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二)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 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 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 在深圳隆重举行
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强调,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必 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 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伟大事业 。 胡锦涛希望经济特区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 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 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
华夏,古代汉族的自称,亦作“诸 夏”。 华夏族的始祖是古代传说中的黄帝。 上古时期约在姬水一带形成了较为 先进的黄帝族,黄帝族与住在姜水 一带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 后来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人今山 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就称夏族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源。 2、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所有民族都以 中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 族亦是炎黄子孙,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 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最终形成奠 定了基础。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 争或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 4.中国文化也是各民族不交流和融合 的产物。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
• 1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 • 《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 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 极。” • 《 禹贡》 九州: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
中国文化概论
• 2“畿服”制 • 一、最早见于《国语•周语》所说的 “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 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 服。” • 二、《禹贡》承袭此说:“五百里甸 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 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 三、《逸周书》还有“九服”(《职 方》)和“三服”(《王会》)之说
中国文化概论
• 三、节度使与道
• (1)唐玄宗在边境沿线设置的十个节度
使
• (2)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设置从边境 扩展到内地,并与道融为一体,道成为具 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区,形成唐末割据一方 的四十七道。
中国文化概论
• 府的设置 • • • • • 一、与州同级,强调某些州的地位不同于他州 ——五都所在的州以及其他皇帝驻跸过的州 二、唐代十府——开了后来府制的先河 (1)五都所在的州升为府 长安所在的雍州升为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升 为河南府、北都太原所在的并州为太原府、西都凤翔所在 的岐州为凤翔府、南京江陵所在的荆州为江陵府。 • (2)皇帝驻跸过的州 升为府 • 蒲州升为河中府、华州升为兴德府、陕州升为兴唐府、 益州升为成都府、梁州升为兴元府。
中国文化概论


• 一、政区层级——三级制 • (1)分境内为十九路(《金史· 地理志》) • 十九路为都总管府分路,包括一都(中都)、五京府、 十三总管府 • (2)统县政区为府、州、军(后尽升为州) • • 二、部族制 金代在女真人和渤海人居住地区实行猛安谋克。猛安 相当于州,谋克相当于县。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中文系的必修课。

中国文化概论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其基本内容是(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华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特征。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的前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后置课程可以做文化专题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如粤北文化研究等。

二、课程目标1、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一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是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是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末来。

2 、学习中国文化:一是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我国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3、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知道—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和文化现象的记忆和识别。

理解—指透过文化现象理解本质特征,达到形而上的认识。

掌握—指在“知道”、“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分析问题,具有自己分析文化和思想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符号“√”为知道,“○”为理解,“△”为掌握,以下各章同。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的功能(√)五、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思政题: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三层次说。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基本行政区
划制度。 东汉末期,改为州——郡——县三级制。 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合并、撤销了 一些州县,将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 二级制。 唐代开元年间在全国设置了十五道。安史 之乱后在州上设方镇,形成方镇(道)— —州——县三级制。 宋代设路——州(府、军、监)——县三 级制,全国先后设十五路至二十四路。
666.37 400
唐代版图
安南 唐 岭到 朝 一南 高 带海 宗 。诸 时 岛期 ,面 西积 到为 巴 尔 客 什 湖万 ,平 东方 北公 抵里 达, 黑疆 龙域 江东 以到 北大 外海 兴,
1251.19
北宋版图
448.54 北 宋 面 万积 平: 方 公 里 。万 平 方 公 里 , 辽 面 积 为 283.56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人文地理环境 1、疆域、政区
疆域 各代不一。公元221,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 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 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 东至于海。 此后历代中原王朝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 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还拥有过今天 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现在的疆域定型于乾隆年 间:“桑叶”→“雄鸡”。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只有中国文化开始便在一个复杂而广 大的地面上展开。有复杂的大水系, 到处有堪作农耕凭藉的灌溉区域,诸 区域相互间都可隔离独立,使在这一 个区域里面的居民,一面密集到理想 适合的浓度,再一面又得四周的天然 屏障而满足其安全要求。如此则极适 合于古代社会文化之萌芽与成长。但 一旦其小区域的文化发展到相当限度, 又可藉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而相互间 有亲密频繁的接触。因此中国文化开 始便易走进一个大局。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