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评课记录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听课报告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听课报告

《声音的产生》观课报告
《声音的产生》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李老师导入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美妙的声音,接下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制造声音,学习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水到渠成的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李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声音。

第一:利用尺子发出声音。

第二:用橡皮筋发出声音。

第三:音叉试验。

然后让学生讨论:物体发出声音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提出与振动有关时,让学生试试鼓面是不是也振动了。

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再让学生验证物体不振动时会不会有声音。

整节课李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带造了欢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愉快,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听课评课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听课评课

声音的产生听课评课
《声音的产生》一课,通过优美的乐曲带领学生步入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而且引出了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探究声音产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制造声音实验、使物体发声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从学生制造声音到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把选择制造声音的材料和方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实验中,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

在制造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做出假设。

假设不是凭空猜想,而是从观察和收集资料出发,经过整理和分析产生的想像和概括。

假设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建立假设后应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探究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科学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手段”。

学生在亲自动手做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并且探究过程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例如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制造声音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交流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上,及时加以引导后,再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的注意力由外力转移到发声物体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上来,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交流时对于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应用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应用实录

声音的产生教学应用实录课前小活动: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一节科学课,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先活动一下,听过幸福拍手歌吗?大家一起演唱,和老师一起做动作好吗?【播放歌曲】学生唱歌做动作师:拍的真整齐,高兴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走进这节科学课。

学生唱歌做动作师:拍的真整齐,高兴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走进这节科学课。

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师:上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听声辨物”的游戏。

老师这里收集了许多声音,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待会比一比谁的耳朵灵,能够准确说出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来的。

【教师课件播放: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学生倾听声音。

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生1:鸟叫声、生2: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师:在刚才的“听声辨物”游戏中,同学们都能集中精神认真听,这种学习习惯值得赞赏,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大家模仿一下?生1模仿狗叫声、生2模仿拍桌子的声音。

师:同学们模拟出的声音和我们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真的很像。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声音的产生)二、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活动一:安静小游戏师:在刚才的“听声辨物”和模仿声音的活动中,我们大家感受了声音。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1:拍手、生2:撞击、生3┄┄。

师:看来同学们有了不同的猜测。

要想进一步知道答案呀,咱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游戏的名字叫保持安静,在保持安静的同时,还要完成老师的几个任务。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把书翻到49页,打开文具盒,拿出笔】只要是发出了声音,就算犯规。

好,开始。

学生按要求做保持安静的小游戏。

师:做完的同学请用端正的坐姿做好。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评课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评课

《声音的设计》评课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如何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方法。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引导学生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探究过程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应用。

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

作为科学老师,重视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声音的产生》是五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中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气体、液体、固体,震动都能产生声音。

了解那些声音是有益的,那些声音是有害的,为改善自己的生活打基础。

老师在授课中,基本按教材的顺序完成,适当的添加了少许内容,像是喉头发出声音等。

将教材的内容与实验内容和添加的内容穿插进行教学,不仅为课堂研讨交流环节省出了时间,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清晰观察,引发探索激情,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声音对生活的影响,拓宽学生思路,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的生活中去打下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老师遵照教学内容的实际,本着体现“探究──实验——总结”的教学策略,一步一步地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在导课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采用的是实验的方式,将学生熟悉的摇铃、喇叭等发出声音的过程,让学生猜想。

依此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继而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要探究固体、液体、气体由于震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首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老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实验器材,然后学生自由选择实验用品进行实验,并汇报实验中的现象的现象。

学生汇报的时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用语言描述,有的手指喉头,有的则要求在黑板上画下来等,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描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评课记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评课记录

听评课记录
前两天,听了李老师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收获很大。

首先,李老师对于这个教学设计内容非常详细,步骤也非常清晰,尤其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讲解的非常清楚。

可以说每一个过程都非常到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设计一份教案。

有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点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却非常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应该强调学生对于学习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达成。

那么李老师在这一方面也做得非常优秀。

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并且能利用常见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同时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把科学与身边的事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李老师的这次教学很好得体现出了科学知识上的探究,科学与身边事务的联系。

我想我们新教师还需要很多的磨练,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点。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真正在课堂上听过李老师对这节课的讲授,我想这一定是节非常精彩,学生学得非常开心的一堂课。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声音的产生评课稿

声音的产生评课稿

‎‎‎‎‎声音的产‎生评课稿‎篇一:‎‎《声音的‎产生》评‎课稿《‎声音的产‎生》评课‎稿《声‎音的产生‎》是小学‎苏教版《‎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振动与声‎音》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活‎动内容是‎“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形成‎…任务驱‎动‟的学‎习目标,‎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本节‎课的李老‎师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声音的产‎生》评课‎稿《声‎音的产生‎》评课稿‎《声音‎的产生》‎是小学苏‎教版《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振‎动与声音‎》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活动‎内容是‎“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形成…‎任务驱动‎‟的学习‎目标,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本节课‎的李老师‎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评‎课稿听‎了李老师‎的课,有‎这么几点‎启发。

‎‎从教学设‎计方面,‎导入引出‎课题——‎实验——‎练习——‎拓展延伸‎——作业‎本,其实‎这堂课基‎本教学思‎路应该稍‎作修改:‎‎导入——‎引出课题‎——预测‎——实验‎——实验‎总结——‎课外拓展‎。

小学科‎学一般不‎提倡把练‎习融入课‎堂,除非‎是复习课‎。

‎从师‎生互动方‎面,本节‎课李老师‎选的实验‎是很好的‎,可惜她‎只给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其‎他都自己‎演示了。

‎其实可以‎都放手让‎学生做,‎学生去观‎察、讨论‎、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然后小‎结。

‎从‎教学中的‎细节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这‎方面还落‎实不够。

【教学实录】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6

【教学实录】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6

《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准备铃鼓、音叉、空纸盒、一杯水、钢尺、橡皮筋、钢尺、豆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交流微课学习收获师:同学们,课前我们通过微视频了解了关于声音产生的原因,能谈谈你都有哪些收获吗?师:你能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生: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产生声音吗?生:可以。

师: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还能继续产生吗?生:不能。

师:看来呀,咱们同学对声音的产生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板书:声音的产生)二、合作探究观察现象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师: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师:你用到了哪些材料?生:我用到了空纸盒、橡皮筋、铃鼓。

生:我用到了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生:我用到了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师: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敲音叉时,它在振动。

敲鼓时,鼓上的米粒在跳动。

生:我们研究的是音叉、鼓等物体,用的方法是敲打。

师:其他同学可以交流和这些同学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们小组还选用了水,用杯子舀出一点水(倒入水槽)让它发声,发现水溅出来了。

还研究了钢尺,一只手按在桌子上,一只手拨动,钢尺会振动。

生:刚才我们小组把音叉放入水中,一敲,水就会有波动。

2.师: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师: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需要做什么?生:实验师:让我们在实验中去找到答案吧。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评课记录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评课记录

《声音的产生》评课记录这节课姚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关于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建议:在学生实验时要进一步抓好习惯养成教育,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

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再进而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

在目标的落实上,展示出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又照顾到了前后的知识联接,既加深了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又引出了“固体、液体、气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人耳之间的桥梁”,照顾到的前后知识的体系。

建议:教师在讲授环节适当放慢语速。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搭设的学习平台。

这节课以其精练的语言,有序的组织,富有节奏的课堂进程,很好地实施了情境的创设、探究的展开、知识的落实拓展等环节,时间安排得当,师生关系和谐。

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学习态度和责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体验了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

在后面几个探究活动的展开时,详略得当,目标明析,每一个活动突出实现一个问题的解决,在“挠桌面或者椅子”环节突出了给了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有效指导,使学生在体会固体能传声的同时,加深了对声音振动的认识。

在“水中敲石块”的液体实验中,教师进行了适时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一节课下来,内容紧凑、富有节奏,环节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在拓展阶段,夯实了知识,避免学生做的时候开开心心只顾玩,更重视了思考和知识的落实,这样的课很真实也很有实效。

建议:提醒学生敲桌子要轻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听评课记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听评课记录

《声音的产生》听评课记录本节课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本节课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而是认为是通过敲打、碰撞、弹动等产生了声音,为此课堂安排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学生自主实验,怎样让不同的物体来发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③观察发声的音叉可以使水面有波纹,发声的鼓可以使鼓面的盐粒跳动,初步获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④通过播放微视频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声音的产生原因。

最后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事物中进行抽象,认识到纷繁复杂背后的本质。

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很多物体都可以通过敲击、弹、拍打产生声音,虽然动作可以有很多种,但背后的本质却是一样的。

因此,在进行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

3、教师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本节课在不同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上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例如在声音产生上先采用的是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而在学生初步验证了猜想,对实验现象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教师适时采用播放微视频进行引导。

既照顾了课堂容量,有给学生充分的锻炼能力的机会,很好的在效果和效率上取得了平衡。

不足及改进措施:本节课无疑是较成功的,但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地方可以改进。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听课评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听课评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听课评课一、引言本次听课评课的对象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程。

该课程是物理学科中声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和传播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评课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开始时,教师明确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掌握声波的基本概念,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2.教学内容丰富: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现象。

3.重点难点突出:教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明确的标注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1.互动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了课堂互动性。

2.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声音产生的现象,加深了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3.多媒体辅助: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四、教学效果1.学生参与度高:通过互动教学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课堂氛围热烈。

2.知识掌握程度好:通过重点难点的讲解和实验演示的辅助,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等知识掌握得较好。

3.拓展能力强:在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示了较强的拓展能力。

五、总结与建议本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程评课总体来说表现不错。

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且有效,教学效果良好。

然而,仍有一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1.增加实践环节:虽然教师已经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原理,但可以进一步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更深入地感受声音产生的现象。

2.强化基础知识:在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基础知识的内容,如声波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传播速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周寒竹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

(板书:声音)声音看得见吗?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生:摸不着。

师:那怎么研究?(评: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创设情境,贴近实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你能制造声音吗?生:能。

(用桌面的材料制造出各种声音)师:你们做的真热闹。

在刚才的活动中,大家制造了各种声音,你知道声音的哪些知识?生1:钢琴,电子琴,二胡能发优美的声音,放鞭炮是刺耳的声音。

生2:我知道敲打好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如锣,鼓。

生3:我知道有的声音好听,有的声音难听,声音有大有小。

师:你的乐感一定不错。

……师:对于声音,你还存在哪些疑问?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2:为什么一敲打物体,就产生了声音?难道物体被敲打时发生变化了吗?生3:为什么声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的好听,有的难听?师:这节课,你们想要解决哪个问题?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评:引人入胜和情境,把学生带入好奇之中,让学生敲敲打打,制造声音,感知声音,并产生对声音的兴趣。

兴趣是探究学习的动力。

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使问题产生自然并能紧扣主题,在选择要研究的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体现了学生在教师心中的位置。

)二、自主探究,收集事实1、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说你的猜想。

生1:声音是物体相互碰撞产生的。

生2:声音是敲打物体产生的。

生2:摩擦也能产生声音。

……师:大家作出了许多猜想,在科学课上,怎样证实你的猜想呢?生:(异口同声)做实验。

师:对,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评: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2、实验探讨:声音怎样产生的?师:看看桌面上的材料,小组在一起讨论:你们想如何利用手边的材料检验你猜想。

(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然后汇报。

)生1:我们第一组准备在鼓面上放豆,敲击鼓面,看产生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3)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3)

(一)、激情导课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要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

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2.谈话:下面我们再增加点难度,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3.提问: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以及大家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①看谁的发现最多;②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③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等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进行猜测(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三)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应用实录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应用实录

声音的产生教学应用实录课前小活动: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一节科学课,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先活动一下,听过幸福拍手歌吗?大家一起演唱,和老师一起做动作好吗?【播放歌曲】学生唱歌做动作师:拍的真整齐,高兴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走进这节科学课。

学生唱歌做动作师:拍的真整齐,高兴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走进这节科学课。

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师:上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听声辨物”的游戏。

老师这里收集了许多声音,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待会比一比谁的耳朵灵,能够准确说出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来的。

【教师课件播放: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学生倾听声音。

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生1:鸟叫声、生2: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师:在刚才的“听声辨物”游戏中,同学们都能集中精神认真听,这种学习习惯值得赞赏,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大家模仿一下?生1模仿狗叫声、生2模仿拍桌子的声音。

师:同学们模拟出的声音和我们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真的很像。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声音的产生)二、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活动一:安静小游戏师:在刚才的“听声辨物”和模仿声音的活动中,我们大家感受了声音。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1:拍手、生2:撞击、生3┄┄。

师:看来同学们有了不同的猜测。

要想进一步知道答案呀,咱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游戏的名字叫保持安静,在保持安静的同时,还要完成老师的几个任务。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把书翻到49页,打开文具盒,拿出笔】只要是发出了声音,就算犯规。

好,开始。

学生按要求做保持安静的小游戏。

师:做完的同学请用端正的坐姿做好。

《声音的产生》教案及评析.docx

《声音的产生》教案及评析.docx

《声音的产生》教案及评析教材分析:在以前《声音》一课中,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来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摸不着,看不到的。

我们如何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点很抽象,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学生以大量物体发出声音为基础,在实验中根据现象分析,找出声音的产生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情分析: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很熟悉,学生很少把它当做科学知识正式研究。

本节课让学生自行研究,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的科学态度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处处留心,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3 • 培养学生对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老师谈一段古筝曲《高山流水》,提问:在欣赏的同时,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就刚才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研究吗?(学生提出问题)二.作出假设。

借助身边的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帮助分析学生的提问,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假设。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假设予以肯定。

发动他们动手作实验,实验可分两种形:一.让物体发出声音。

二.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停止。

根据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推理,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生实验的材料除了以准备的音叉外,还有身边一切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

)三.汇报交流,互相评价,老师适时指导。

学生据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推导的结论,作以汇报,由于学生实验的过程不一样,以及学生对事物的语言表述能力有差异,汇报吋个人情感会有所渗透。

老师耍对学生的劳动给以尊重与肯定,并对学生的认识,及时地做止确引导。

四.活动延伸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为生活服务的装置。

教学评析:本节课主耍分四个环节:提出问题一一作出假设、实验验证一一得出结论 ------- 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一开始欣赏乐曲,是要激起学生的兴趣。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观课报告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观课报告

《声音的产生》观评记录老师执教的科学课《声音的产生》,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纵观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教者“从生活出发,以学生为本”的多元思维教学理念。

在创境启思环节中曹老师运用“多元激发策略”通过情景激趣,构建学生的思维兴奋中心,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声音世界,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同时,引发了学生的考。

通过“听音辨人”让学生体会到声音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应用。

激发了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提升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问题导思环节则用“问题导思策略”激活学生头脑风暴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引学生积极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高效化。

在探辨思教学环节中,则运用“探究析思深策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一步步激活学生思维,构建学生思维兴奋中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未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器材,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维的方法,将“隐形”的振动转化为“显性”的振动,最终归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动手做就是动嘴说,一直处于主动学习中,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通过建构反思环节,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同时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概括性,有利于提升学习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最后的迁移拓思教学环节,曹老师首先采用反正法的方法,逆向思维,让学生得出物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的结论,反正了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本原因。

然后,又通过实验和视频进一步得出声音有能量的结论,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

老师的这堂课教师指导到位,学生探究意识强烈,以多元思维为目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兴奋中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

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为了创境高效思维课堂,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和学生特点,首先运用“多元激发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声音,把学生带入熟悉的声的世界,通过创设情景,构建思维兴奋中心,创设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紧接着运用“问题导学策略”,将教学重点内容设计成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了学生思考,增强了思维意识,然后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探析辨思,关注思维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转换、推理等思维过程,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掌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听评记录1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听评记录1

7 声音的产生听评课一、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目标明确,具体。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二、教学准备的实验器材合理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分析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制作精美,能够突破重难点,更加生动形象。

1、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对于问题的筛选与提出问题是同等重要的,这样训练,学生今后就会从身边入手,提出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增强问题的针对性。

2、制造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认知水平。

了解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

模仿声音,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对声音的产生做初步的猜想,汇报时抓住了学生的发声方法,通过发声方法的多样为下一步猜测声音产生做铺垫。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如果学生的猜想与初步验证不一致,自己会产生新的想法,注重了实验设计的层次性。

让学生通过多种发声方法以及看到的现象,初步认识到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系。

3、、合作探究,验证猜想设计实验。

学生明白猜测必须要用实验来验证,教师准备充足的材料,学生小组内自行设计实验选择材料,通过课件展示出应注意的事项,特别是小组合作不要出现噪音,学生的研究才能深入,不出现过多的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评课记录
这节课姚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关于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建议:在学生实验时要进一步抓好习惯养成教育,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

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再进而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

在目标的落实上,展示出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又照顾到了前后的知识联接,既加深了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又引出了“固体、液体、气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人耳之间的桥梁”,照顾到的前后知识的体系。

建议:教师在讲授环节适当放慢语速。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搭设的学习平台。

这节课以其精练的语言,有序的组织,富有节奏的课堂进程,很好地实施了情境的创设、探究的展
开、知识的落实拓展等环节,时间安排得当,师生关系和谐。

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学习态度和责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体验了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

在后面几个探究活动的展开时,详略得当,目标明析,每一个活动突出实现一个问题的解决,在“挠桌面或者椅子”环节突出了给了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有效指导,使学生在体会固体能传声的同时,加深了对声音振动的认识。

在“水中敲石块”的液体实验中,教师进行了适时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一节课下来,内容紧凑、富有节奏,环节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在拓展阶段,夯实了知识,避免学生做的时候开开心心只顾玩,更重视了思考和知识的落实,这样的课很真实也很有实效。

建议:提醒学生敲桌子要轻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