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科教版五年级上下册 教案大全新版教科版五年级

合集下载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及科学精神。

2. 《生物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探究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3. 《人体的奥秘》: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探究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4. 《地球与宇宙》:学习地球的基本知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人体奥秘和地球宇宙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人体奥秘和地球宇宙知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概念的学习,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典型例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关键词、重要概念等。

2. 板书布局:清晰、简洁,突出教学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的基本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分析人体的一个器官,说明其功能。

(4)简述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附录:作业答案1. 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假设、验证等。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人体的一个器官功能分析:例如,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泵送血液,为全身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奥秘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造与地貌宇宙的探索3. 能量与机械能量的转换与守恒机械的原理与应用4. 环境与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平衡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家园,关注宇宙探索的科学精神。

3. 使学生掌握能量与机械的基本原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生态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命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的理解。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地球仪、天文望远镜、能量转换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作业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明确,层次分明。

2. 采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命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图解。

地球构造与地貌的认识。

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题。

环境保护方法与措施的实践。

2. 答案:依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1.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消化吸收。

2024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2024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Chapter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010*******01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共28课时的教学内容,各单元主题和课时安排如下02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共7课时03第二单元《光》共8课时04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共8课时05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共5课时06另外还有机动课时2课时,用于复习和巩固各单元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与时间02植物的生长与变化Chapter01020304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种子萌发根不断伸长,茎逐渐长高,叶逐渐增多,植物体逐渐长大。

幼苗生长植物长到一定阶段会开花,花经过传粉受精后结出果实。

开花结果植物体逐渐衰老,器官功能衰退,最终死亡。

衰老死亡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营养01020304种子萌发实验植物生长记录植物生长条件实验植物生长图谱植物生长的实验与观察03动物的行为与环境Chapter多样性适应性学习性030201动物的行为特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理适应动物通过生理机能的调整来适应环境,如调节体温、改变代谢速率等。

形态适应动物的形态结构能够适应其生活的环境,如喙的形状适应不同的食物类型。

行为适应动物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如迁徙、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等。

动物行为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04天气与气候Chapter天气的类型与特征天气特征天气类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天气变化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气候特点、气候影响因素等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地区气候变化特点、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气候的地区差异天气与气候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模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环境变化、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生长情况等观察记录记录天气变化数据、观察气候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等实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天气和气候的相互关系,探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05物质的变化与性质Chapter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性质与特点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磁铁的力量磁铁的性质和分类磁力作用及其应用地磁场与指南针3. 电闪雷鸣雷电的产生与现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电路的基本概念4.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折射与反射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磁铁的性质和磁力作用,了解地磁场与指南针的关系。

3. 了解雷电的产生和现象,掌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

4. 掌握光的传播原理,了解镜子与透镜的作用,以及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磁力作用原理、雷电现象及安全知识、光的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磁铁的性质、防雷措施、光的直线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磁铁、指南针、电路元件、镜子、透镜等实验器材。

3. 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磁铁实验、雷电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分类、磁铁性质、雷电现象、光的传播等知识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思考、提问。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4.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磁铁实验、电路实验、光的传播实验等。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重难点、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知识填空题磁铁性质判断题雷电现象选择题光的传播连线题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生物、磁铁、雷电、光等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第2章:光与影子第1节:光与影子第2节:光的传播3. 第3章:力的作用第1节:力的认识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4. 第4章:电与磁第1节:简单电路第2节:磁铁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探究光与影子、力的作用以及电与磁现象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力的作用效果、简单电路。

2. 教学重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子形成原理、力的作用效果、磁铁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演示光的传播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进行力的作用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效果。

展示简单电路,激发学生对电与磁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通过光的传播例题,解释影子形成原理。

以力的作用例题为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结合简单电路例题,解释电流的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观察影子变化,并完成练习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力的作用实验,观察现象,完成练习题。

指导学生搭建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现象,完成练习题。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光与影子:光的传播、影子形成原理。

3. 力的作用:力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4. 电与磁:简单电路、磁铁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环境:描述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并解释其原理。

光与影子:画出一个影子形成的示意图,并解释影子变化的原因。

小学科学科教版五年级上下册 教案大全新版教科版五年级

小学科学科教版五年级上下册 教案大全新版教科版五年级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陈燕燕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 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现象3.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作用运动的形式与规律4.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5. 生态系统的奥秘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光、力、植物生长与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力的作用与运动规律;植物生长与繁殖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声音实验器材:音响、鼓、锣、音叉等;光实验器材:镜子、激光笔、平面镜等;力与运动实验器材:小车、滑轮、钩码等;植物实验器材:种子、花盆、土壤等;生态实验器材:生态瓶、动植物模型等。

2. 学具:课堂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内容:声音、光、力、植物生长与生态系统;教学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声音的特征与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力与运动的关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3. 地球的力量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4. 能量的转化常见的能量形式及相互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适应性,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增强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性、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能量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地球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探讨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生物,分析其适应性,完成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出的物质变化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6.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

7. 实践活动:模拟地震、火山喷发实验,观察现象,增强安全意识。

8. 例题讲解:讲解能量转化现象,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9.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形态、状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新物质3. 地球的力量地球的内部结构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4. 能量的转化常见的能量形式及相互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描述其适应性,完成观察报告。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适应性第1节:生物与环境第2节:生物的适应性2. 简单电路第1节:电路的组成第2节:电路的连接3.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1节:地球的内部力量第2节:地球的外部力量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的适应性。

2. 学习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性原理,简单电路的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手操作简单电路,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2. 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等;3. 地球仪、地形图、地质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适应性、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地球表面变化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适应原理。

(2)分组进行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电路连接的过程。

(3)观察地球仪和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4. 例题讲解:(1)针对生物适应性,讲解相关例题。

(2)针对简单电路,讲解如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3)针对地球表面变化,讲解相关例题。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适应性现象。

(2)让学生动手操作,连接简单电路。

(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生物适应原理。

2. 简单电路:电路组成、电路连接方法。

3. 地球表面变化:内部力量、外部力量。

七、作业设计(1)请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

(2)如何连接一个简单电路?(3)分析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的适应性答案示例:鸟类的翅膀、鱼类的鳍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55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55页
教学过程:
一、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
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1、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2、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命的起源与进化2.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作用运动的形式与规律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宇宙的探索与奥秘4. 环境与能源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力与运动、地球与宇宙、环境与能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力的作用、地球与宇宙的奥秘、新能源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清晰展示,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力与运动的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的简答题环境与能源的应用题2. 答案:详细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教材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 紧扣教材:确保所选内容符合教材要求,涵盖重要知识点。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共分为14个单元,涵盖了生物、自然、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地球与宇宙、生物与生活、物质与能量、天气与气候、人体与健康、技术与工程、科学探究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等。

2. 学生能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生物特征,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呼吸、排泄等基本生活习性。

3. 学生能认识和区分不同物质和能量的形态,了解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4. 学生能观察和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变化,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5. 学生能了解人体主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

6. 学生能理解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了解简单的工程设计与制作过程。

7. 学生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等,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地球与宇宙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等。

2. 生物的特征和基本生活习性,如营养需求、呼吸、排泄等。

3. 物质和能量的形态及其转化和传递过程。

4. 天气与气候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5. 人体的主要系统及其功能和结构。

6. 技术的作用和影响,简单的工程设计与制作过程。

7. 科学方法的运用,如观察、实验、探究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2. 生物标本或图片3. 物质和能量的实验器材4. 天气与气候的观测工具5. 人体的模型或图片6. 技术的工具或设备7. 科学实验器材和观察工具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讲解:详细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等概念,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回答有关地球形状和运动的问题。

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生物的特征。

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的营养需求、呼吸、排泄等基本生活习性,使用生物标本或图片进行演示。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2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的应用》。

3. 第三章《电的奥秘》:第1节《电的基本概念》;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第四章《光的传播》:第1节《光的传播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让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现象,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简单机械的应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力的概念与作用、电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解题方法。

4.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第一章生物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与作用2.2 简单机械的应用第三章电的奥秘3.1 电的基本概念3.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的传播现象4.2 光的反射与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什么是电路?列举三种简单电路。

(4)简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题目: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五年级上册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新的一天》、《细胞和组织》、《固体与液体》、《力与机械》、《电》、《风与天气》。

针对每个单元,我们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新的一天》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时间、季节、天象及仪器的使用。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日常使用的计时工具。

教学设计:1. 利用观察图片和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和讨论四季的特点、草木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的天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

3. 制作简易的太阳钟,让学生亲自体验时间的变化,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细胞和组织》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需要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掌握不同细胞的形态及其功能。

教学设计:1. 通过展示显微镜图片和实物细胞模型,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并了解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2. 利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细胞的特点和功能,例如植物细胞的纹理和动物细胞的活动性。

3. 进行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三、《固体与液体》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固体与液体的性质及其变化。

学生需要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固体与液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教学设计:1. 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触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等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

2. 利用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的变化。

3. 进行常见物质的变化实验,例如冰的熔化、水的汽化等,加深学生对固体与液体性质及其变化的理解。

四、《力与机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力的作用及机械的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力的分类、大小和方向,以及简单的机械原理。

教学设计:1. 利用拉、push等动作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2.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3.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2. 学生能够描述物质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3. 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

难点:物质变化的判断;物质的性质的观察和实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电子秤、导电材料等);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不同物质(如木桌、铁椅、水泥地等),并描述它们的性质。

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展示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验观察: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 性质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不同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5. 变化分析:讲解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物质世界——物质的结构1. 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2.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3.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你周围的环境,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验观察环节,部分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进行加强。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调查不同物质的用途和性质,下节课进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包括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中的第1课《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第2课《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详细内容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原因及价值;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学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方法。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层次及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2. 新课内容学习:(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3)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4)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 实践活动:(1)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2)小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内涵、价值及保护方法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1)基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2.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2)间接价值(3)潜在价值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引言: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科学教学工作,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教案的内容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生物本章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物质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第三章:能量本章主要介绍了能量的常见形式和转化。

通过实验和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能量的重要性和转化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第四章:地球与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成和环境保护。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环境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天文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与月亮、太阳的关系以及星空中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天文现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科学探究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设计。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通过选取生物、物质、能量、地球与环境、天文和科学探究等主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案中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教案的指导,相信学生们将在科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和乐趣,提前走向科学的殿堂。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命的起源1.2 生物的分类1.3 生态系统的组成2. 动物的生活2.1 动物的运动2.2 动物的食性2.3 动物的适应性3. 植物的生活3.1 植物的生长3.2 植物的繁殖3.3 植物的适应性4. 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特点,光的传播和视觉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图片、生态系统模型、动物和植物标本、手电筒、凸透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笔、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观察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和视觉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传播现象,绘制生态系统图。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起源、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动物的运动、食性、适应性;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性。

3. 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眼睛与视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的适应性。

(3)解释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原则包括相似性、差异性等。

(2)动物适应性如鸟类有翅膀适应飞行,植物适应性如仙人掌叶片退化适应干旱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陈燕燕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