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孝学说

合集下载

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一:简述儒家的孝道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待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下面,我们从儒家的经典和有关文献中来考察儒家关于“孝”的内涵和它的变化、发展。首先,我们考察《诗经》和《尚书》中“孝”的观念

大家都知道,《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

1、奉养父母

《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你们的父母高兴。

2、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诗经·小雅·蓼(音lù,陆)莪(音é)》这首诗抒发未能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离开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我劬瘁”。对父母的逝世,悲伤不已。他们在十分劳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们不但生育我,抚养我,还疼爱我,照顾我,庇护我。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应该予以报答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

《诗经·齐风·南山》:“藝蔴如之何,衡从(纵)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借用种蔴必有田垄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须告诉父母。

4、孝顺父母应该成为效法的榜样。

《诗经·大雅》中还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顺先人的思想是全体臣民的榜样;还应该管理好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情。“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的孝顺之心真诚而不枯竭,全家永远能得到福祉。

儒家孝梯思想的起源

儒家孝梯思想的起源

儒家孝悌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一、儒家孝悌思想及其在儒学中的地位

(一)儒家孝悌思想的历史渊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孝悌思想既是儒家“仁”的根本,又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儒家孝悌思想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1儒家孝梯思想的起源

儒家孝悌思想由孔子提出并从理论上给予规范:孔子继承了西周的传统道德观念,吸取了春秋时期新的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思考,建立了以“仁”为最高原则,以“孝悌”为其基本规范的伦理体系。儒家孝悌思想的具体功能有两个:一是对老人孝养,二是对长辈敬重。2儒家孝梯思想的形成

儒家孝悌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室衰微,诸侯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在不安定的社会中,社会礼仪废坏。面对如此复杂纷乱的社会态势,孔子提出了用孝悌的道德规范对颠倒社会和人伦关系给予纠正,并在继承尧舜之道和汲取儒家自身新的道德理念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思考,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以“孝悌”为基本规范和基础,以“仁”为最高境界的伦理道德体系。

(1)孔子提出儒家孝悌思想存在的前提依据

孔子一生寄希望于恢复周礼,然而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状况中,传统孝道已经无法起作用了,因为人们那时已经没有精力去践行社会伦理。孔子根据当时社会状况重新提出孝道理论,是为了使他所提出的主张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统治者的重视,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最终恢复周礼。这也是使儒家孝悌思想深入人心最直接和便捷的方法。孔子又从人性的哲学角度把传统孝悌思想作为“仁”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掩盖了人们上、下等级关系而把它以内在平等的人心之仁表现出来,使孝道平民化。孔子对孝悌思想的阐述其实与百姓的内在需求是极为吻合的,也因此在百姓中得到了更广泛的拥护和推广,这样一来儒家孝悌思想内化为人们个体意愿的过程无形中被加快了。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那么孝道文化理论的创造,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呢? 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学习吧!

首先要从儒家孝道理论的开山鼻祖孔子说起: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文化巨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他所生活的鲁国又是周公旦后人的封地,保存着大量的周文化典籍,所以,他是在周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西周传统的思想和制度极为赞成和拥护,因而对周初以来所大力提倡的孝道文化,当然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而且对西周传统孝道文化有着重大发展。孔子为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文化存在的哲学前提。孝道文化被孔子还原为一种朴素的家庭伦理意识,它的人性基础既不是具有很强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广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从而为孝道文化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坚实的根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不仅是孝道文化的人性根源,而且是传播孝道文化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可以说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但仁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切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由父母和血缘亲人推广开去,一直到爱一切人。在孔子看来,“仁”(此指个性品质修养)的实践完全是个人自己的行为。而奉行孝道(即饯行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就是“为仁”的起点,假若每个人都能做到孝悌,则“犯上作乱”者就少,达到“天下归仁焉”。

由此可见,孔子把孝道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抬高到了何等的高度!孔子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提出了丰富的重要观点和规范,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并为孝道文化找到了其合理的人性根基和哲学论证,把孝纳入其“仁”的最高理想目标之中,从而使孝道文化成为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与起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与佛教“孝”观念的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与佛教“孝”观念的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与佛教“孝”观念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8-05-15T15:06:59.2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作者:吴敏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线,因为儒家的教化是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而人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家庭,在家庭关系中,孝又是最根本的。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线,因为儒家的教化是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的。而人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家庭,在家庭关系中,孝又是最根本的。儒家认为孝为德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由此基础而兴,因此,钱穆曾说“孝”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汉代独尊儒术后,这种孝本位伦理思想观念凭借国家机器的力量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而佛教入土中国后,想要在中国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符合“孝”这种主流观念的要求,于是佛教的“孝”观念开始了中国化过程,但是它们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的。本文从它们的出发点、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法三个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以期展现“孝”的丰富维度。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孝儒家佛教

一、儒家和佛教的“孝”观念的出发点

在出发点的问题上,需要研究的问题显然是“为什么要孝”或者“孝的必然性根据是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是儒家首先提倡的,因此,分析应该从儒家文化开始。

儒家以孔子为尊,而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孔子对“仁”的解释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为什么能构成“仁”的根本(之一)呢?对此,杨润根的解释是十分富有启发性的,他指出,“孝”是“老”和“子”的略写的上下结构所组成的,因此代表者一种双向的伦理关系,而这种伦理关系主要内容就是各种人生道理,包括对人的生命本身,意志,情感,信念,理性以及事业等的认识的传授和接收,这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弟”与“孝”在这里形式上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但实际上“弟”只是“孝”的延展:“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很明显“孝”与“弟”其实都是围绕家庭提出来的,因为“出”就是指出离小家而进入到社会,“出则弟”就是将家庭中的“孝”这种美德扩展开去,因而儒家才有一种“四海之类皆兄弟”的“大家”观念。而出于对“大家”的爱,“行有余力”时,就要“治国”、“平天下”,所以说忠孝是一体的,它们没有根本矛盾,而只是只凭个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抉择。这些就是儒家强调“孝”的原因。

论儒家“孝”的内涵与现实思考

论儒家“孝”的内涵与现实思考

论儒家“孝”的内涵与现实思考

摘要:孝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有着其特定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出发,继承和发扬儒家提倡的合理的孝道思想,使其更好地为家庭美德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关键词:儒家;孝;尊敬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是人类对父母生育、养育和教育之恩的感怀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视“孝”为“仁”之根本。在当今社会,我们追溯和讨论儒家“孝”的内涵思想及其引起的现实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孝”的主要内涵

孝是对子女晚辈而言的,它主要包括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等。孝的基本意义就是敬老爱老,事亲善行,“善父母为孝”,它是基于亲子之间天然深厚的爱敬。而儒家把“孝”视为“仁”之根本,“人伦之公理”。儒家“孝”学说内涵丰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要敬爱和善事父母。我们要以恭敬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日常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保障和满足。《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多么不容易,而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种恩德就像天一样浩瀚无际、广大无边。荀子说“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荀子·王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

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这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这不是真正的孝。儒家的经典《礼记》中又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意思是说做为儿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行孝道,对父母要谦恭尊敬、彬彬有礼,无论严寒酷暑都要让父母生活得舒服安心,心情舒畅等等。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一、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着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二)能推己及人。

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

(三)“大而化之之谓圣”。

至于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让别人能够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在近处找到这样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此外,要正确了解孔子“仁”的思想,还要认识到仁是“为己”和“为人”的统一,是“自爱”和“爱人”的统一。

二、义

“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博爱之谓仁,合而宜之,之谓义”。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用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来形容,这是图“利”。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摘要】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孝思想主要内涵,为解决当今日益滑坡的道德底线、孝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研究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上有关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老人这类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淡薄的行为予以正面引导。

【关键词】孝思想;内涵;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儒家孝思想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其主要内涵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养体”和“养志”。

1.儒家孝思想的“养体”

孝之“养体”,就是指以尊敬的态度、愉悦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达到满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①儒家的经典《礼

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比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②即儿女尽孝,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做,冬天要让父母生活的温暖,夏天要让父母生活得清凉,晚上要让父母休息的舒服,早上要向父母请安。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另外,奉养父母,尽孝子之心,要有愉悦的神情。《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意思是如果某个人是孝子,他必然会以虔诚的态度,一心一意的奉养父母,把这件事当做自己人生中幸福和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赡养父母的人,要深爱父母,并把孝敬父母看成是一种很幸福和享受的事情,而不是把父母当成累赘和负担。

论《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作者:郭百华

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27期

论文提要:

“孝悌”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悌”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一、孔子其人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鲁哀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字仲尼,姓孔氏,故因名曰丘云。”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但“丘生而叔梁纥死” 1,孔子的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对其“孝悌”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孔子的思想学说的中心思想“仁爱”中可以有明显的体现。

“仁”,《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最初便是指亲人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人”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而孔子提出的“爱人”在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发的春秋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并从最初级的社会结构——“家”为出发点,给人以良好德行的最低要求——“孝悌”。

以下便从由孔子门人整理的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为出发点,由此作为文献依据来探究孔子所阐释的“孝悌”思想。

二、“孝悌”釋义

《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即是对父母好、尊敬。《尚书》中有:“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这里把孝的含义扩大为友爱兄弟,也就是包含了“悌”的意义。

《论语·学而》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以君子为例,君子专心于基础的工作,基础确立了,“道”就会产生。而“孝悌”就是“仁”的基础,由此可见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是把“孝悌”放在了一个极具重要的位置,认为“孝悌”正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会影响到人的各个方面。对人品德优劣的鉴定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

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论文关键词:儒家孝道;传统社会;社会稳定;当代省思论文摘要: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成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的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儒家孝道必将焕发生机,为今所用。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先秦儒家孝道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规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首要精神,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孝道的核心和主体。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最终使它发展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儒家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它,中国就没有伦理道德可言”。先秦儒家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推崇备至。无论从社会伦理思想观念上还是从哲学文化遗产上看,它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习惯、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说儒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不是近代现代的发明,在中国已经说

了几千年了。就现存的典籍考查,最早是《左传》,其说:“孝、敬、衷、信,为吉德。”吉者,美也。孝是美德。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是赞成还是反对,它已经是中华文明史以重笔渲染的大章,是不可磨灭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正在强烈地呼吁着孝道的回归,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是时代的要求。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世界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世界价值.doc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黑格尔在谈到中国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孝,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孝的历史源流及演变

孝的主要内涵是敬神、事鬼、事亲、敬老。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和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同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众多氏族成员之间的合作,氏族成员从血缘亲情出发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为了本氏族的繁衍生息,也不断祈求祖宗神灵保佑。出于生存需要,氏族成员们借助祖先的力量,供奉祖宗神灵、举行祭祖仪式,追念祖先;将祖先神秘化,以崇拜祖先。这种盛兴祖宗崇拜、生殖崇拜的观念和仪式,乃是原始孝义的反映。《礼记坊记》记道: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除了敬神和事鬼的本义外,作为本义延伸的事亲和敬老行为观念,也在氏族社会后期开始萌芽。氏族社会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和行为逐渐为社会认可,与此相对应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和观念也随之确立。这种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即为孝本义的进一步延伸。[2] 夏商时期,祖宗崇拜的观念行为依然盛兴。《论语泰伯》提

到大禹曾致孝于鬼神,这反映了夏人对祖先鬼神的祭拜状况,是夏人孝道行为的具体表现。殷商也热衷于祖先崇拜和祭祀,其表现就是殷人凡事都要卜问祖先。而在卦辞之中,卜祀之辞又占大部分,这说明在宗法制度已臻完备的殷代社会中,孝道极其重要。此时,孝字应运而生,孝字的出现,是孝道思想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像,一个老人弯着腰,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汉字的孝,从字形上看,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青铜器上孝的象形图像以及孝字字形,寓意十分明显,含有敬老养老的意思,这样作为孝引申义的事亲和敬老,在殷商时代形成和出现。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文化自古提倡的一种善,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儒家宗教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孝道的言论。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儒家强调“博学于文”,以重视教育著称。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若要成为“君子”,“文”(后天的文化教育)与“质”(质朴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不过,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的儒宗孔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仁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价值,“孝弟”则是“为仁之本”。在“孝”与“弟”两项中,更为根本的是“孝亲”。在这一点上,儒教与基督有很大区别。基督也提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爱上帝、爱基督。《圣经》上记载,基督要求信徒们爱天父和基督超过爱自己的生身父母。孔子则认为,凡是不能够将爱父母作为人生第一要义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还没有立起来。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来源的看法与基督有所不同。犹太教和基督认为,一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创造了一切,与天地万物一样,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人最该爱戴与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儒家文化则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这一切包括人类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顺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基督信徒的婚礼仪式上,感恩与顺服上帝是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则一拜天地(人类和万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后夫妻对拜,男女合德。

儒家的孝道

儒家的孝道

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是之谓畜。” 畜者,养也。“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待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

1、奉养父母

2、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

4、孝顺父母应该成为效法的榜样。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过。

第二,孔子论孝道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观点

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观点

精心整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观点

践上是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

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泛众。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将"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尽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

","

"身病体羸

,将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

,夫死

一。.宪问》

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孔子论孝的感悟

孔子论孝的感悟

孔子论孝的感悟

孔子是中国儒家传统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论孝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历代礼仪

重点义务的总体设计。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道已经一脉相传,为人子、至奢、民风大衍。在孔子的《论语》中,对孝的论述极其重要,他把孝放在礼义道德的基础上,作为教化青

年的训诫,他主张以孝治家、以耻治国。

在孔子看来,孝是一种显示了有着崇高道德观念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最突出表现形式。在儒家学说中,孝是一种教化具有刚毅精神的人,它是立身之本,是一种保持家庭温

暖的行为。它既是九章、九仪的重要体现,又是至孝十义的最高礼仪设计。孝顺乃一切早,人贵有爱,必孝其亲,此第一神也。在孔子的眼里孝是最重要的根本,以此头正有正,则

家室序也。

孔子主张,子孝以听、以安旧俗礼仪,捍卫四海之内的温馨安定,以认真的孝经行事、实践礼义,培养受众人民的信任。子孝以慈,以敬必有所依,安康治国之本在于明爱孝。

孔子更进一步提出:“为政以孝,则民且说;以孝治国,则天下安宁。”“天下乐极而民

忘其责,此命乎!”现今社会乱象,不仅是政治经济秩序的崩溃,也与道德观念的崩溃有关,最基本的大伦理观念,表现在家庭、社会中的就是孝之道。只有回归家庭、社会秩序

的根基,继承和深化传统文化,让孝道博劓于道、孝道博劓宽才能实现作为一个家庭、一

个社会成员更加公正、宽大、高尚的生活态度。

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

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

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

——以尊老与敬老思想为视角

句容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

摘要:儒家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儒家孝道伦理所倡导的以家庭为主体的传统养老体制,强调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缺一不可,注重开展社会养老教育,认为养老是统治者的天职。在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的今天,这些传统养老制度的重要理念和精华,对实现国人的养老梦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孝道伦理养老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孝的观念融入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根深蒂固。“孝”能作为百善之首,成为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价值,应归功于封建社会长期的儒术独尊和历朝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宣传。儒家思想以孝亲意识为中心,富有仁爱精神,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重任,它所倡导的孝道伦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意义最深远、内容最广泛、最具生命力和渗透力的文化系统。儒家高举着“孝”的旗帜,主张老有所养、老有所敬,始终对老人怀有脉脉温情和深厚敬意。例如,孔子将孝与悌并提,作为仁的思想之根本;在孟子“仁政”理论中,养老是孝的重要体现。透过儒家孝道伦理,我们能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以家庭养老为主线的尊老养老制度设计,这其间折射出的浓郁人道情怀和萦绕千年的养老梦想,值得后人深思和回味。

一、儒家孝道伦理下的养老观

(一)个体家庭层面

1、物质养老

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过经典阐述:“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 1[1]儒家孝道伦理也把养老问题最先落

孟子论孝指的是什么

孟子论孝指的是什么

孟子论孝指的是什么

“孝”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论断之一,是儒家的理论基础,在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无不把“孝”作为治国最重要的理论根基之一,那么孟子论孝是什么意思?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孟子论孝指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论孝指的什么

“孝”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论断之一,是儒家的理论基础,在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无不把“孝”作为治国最重要的理论根基之一,比如西汉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武称为孝武帝,“孝”还是当时举孝廉的考察标准之一,汉代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孝顺,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官的。

而且在中国社会,历来就孝顺作为人的一个重要的美德,孝顺父母的人会得到别人的赞美,而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所以人都会唾骂他,认为他没有道德。

孟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古,所以孟子也把“孝”作为他的一个学说的重要论断。孟子认为孝顺分为五种,就是不能游手好闲,不干正事,不顾父母私活,也不能偏袒妻子儿女,虐待父母,也不能逞强好斗,让父母蒙羞,更不能与人结仇危害父母的生命。总之就是要努力养活父母,善待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担心,同时还要处理好家庭矛盾,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一切以父母为重,因为孟子认为父母生养子女是非常艰难的,所以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最应该孝敬的人。现代社会,父母通常会望子成龙,包揽子女的一切,为子女操心一辈子,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中国人向来是非常重视家庭亲情的,有时候甚至可以为了家庭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事业前途等,因为中国人觉得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辉煌,如果没有家人的分享,那也不能算成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的孝学说

黄开国

儒家以重伦理道德著称于中外文化史‘仁义礼智信被

儒家称之为五常,现为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此外,忠、孝、廉、耻、勇、城、敬等众多道德范畴也为儒

家所注重。但是,以一个道德范畴为题,若为专论,并被

提升到经的祟高地位的惟有“孝”这一个道德概念。然而,孝绝非仅仅是一个道德概念,更是古代人贯注于日常生活

的践行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生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

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心理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因而,探讨孝的理念,绝非发思古之幽悄,它对于今

天批判地继承孝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

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是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指明了孝是儿女对父母的敬养,是从子女角度来处理

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这是孝的本义,因而,较早关于孝

的文献论述都从此角度论孝。如金文:“用孝于皇祖文

挛lo;搁书·酒浩》:“孝养原父母”。及至春秋时,言孝

亦基本在此意义上予以论说。《国语·晋语》载,太子申生

闻谙羊舌大夫:“事父以孝”;杜原款说:“守情说父,孝也‘;里克说:“夫为人子者,惧不孝”。《诗经》中有“孝子’、“孝孙”之语多处。由此可见,孝是一个很古老的道

德观念,在儒家出现以前就有了,已被人们较多地论及,

并受到一致的肯定。

但是,由孝概念发展出一套理论,则是由儒家完成的。

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孝观念就被多次论及。虽然孔子

思想以仁为核心,但孝观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

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厂。其后经孟子、苟

子及其他儒生的丰富.在汉代以前.形成了论孝的专著

《孝经》③。以《孝经》为主,参以孔子、苟子、孟子之说,较以游L5己》、《大戴记》、《吕氏春秋·孝行览》等著作”’就可以了解到儒家孝学说的基本概略。

儒家的孝的学说大致可分为二部分:一是关于孝的源

起、价值、标准、原则等一般的论说;一是关于如何行孝

的具体规定要求。前者重在理论意义的阐发,后者重在社

会生活中孝的具体落实。

孝本是古代的社会道德之一,是社会的产物。但是,

儒家的孝学说却认为,孝是人生而具的天性。《孝经’圣治章>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天地生人所具,因而,“孝

子之重亲也……痛于肌骨,性也”。,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这种孝的起源说.是先天酌道德先验论,把孝提高到了天

的哲学高度。既然孝是人天生而具的.人的行孝就是一种

天生本性的要求。的确,人自出生,就与父母有一种割个

断酌血缘联系,但是.子女对父母之孝,却是后天培育出

来的。亲生子女后天若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许多年后相

逢于市,就形同陌人,毫无感情亲情可吉,谈何孝之有‘i

即使与父母生活成长的子女,因后天环境的不同、教育的

失误,子女也未必孝敬父母。所以,孝如同其他道德一样,只能是后天形成的.而不能是与生而具的。

儒学以天为最高范畴,孝为天性所有、自然成为人的

最高道德,即使是“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ol这种

最高的道德,只有圣人才能尽到.而尽到了孝,就可与天

相配,故《孝经》说:“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则周公其人也。”②孟子言孝的榜样,也举尧、舜、禹为

说。为强调孝在道德中的这种最高地位.以至《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将其视为天经地义的德行。

由孝的至高无上,儒家又将孝视为道德的根本,教化

的生成根源,故《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谓孝为德之本,是以孝统率其他道

德规范,认为其他德行都是孝的某种体现。<吕氏春秋’孝

(目氏春秋‘孟冬季“节丧)。

②(孝经·三才章)。

⑥(孝经.治章)。

④(考经·开宗名义)D

行览》在论孝行之后说:“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

也6义者,宜此者也;侍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仁、义、礼、信、强都是孝的不同名目o《大戴礼·曾子大孝》中有一段文句几乎一致的话,在仁义礼情之外,

又有“忠者,中此也”,则忠亦为孝的体现。因此,宰予对

三年丧提出异议,孔子指责说:“予之不仁也厂”4f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②《大戴礼,曾子大孝》说:“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

以哀招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将一生行孝说成是对礼的

完成。这样,各种德行无不以孝为本.故49氏春秋·孝行览》说:”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其唯孝也。”

儒家以孝为德之本,主张道德教化人民,因此,教化

不过是孝的推衍。教字在字形上从孝、从文,正表示教为

孝之文。《孝经·三才章》说:“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

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人君能以孝教民,就能“其教不肃而

成,其政不严而治”。。由孝教民,就抓住了教化的根本。

教化是儒家认为治国的关键所在,教由孝生,孝就不

仅仅是一个道德观念,同时又是治国为政之本。《孝经·开

宗明义章》称孝为先王“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昭氏春秋”孝行览》更从本末的哲学范畴,对

这一观念作了深人论说: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

①(论沿·阳货)。

⑦(沦西·为政)。

⑦<沦语·为政)o

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贵而富之,

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

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

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执一术……而天下

从者,其唯孝也。

孝是为政治国的根本,凡为政抓住孝这个根本,就会

把天下治理得太太平平。三皇五帝就是以孝为本,才会有

具太平盛世的。《孝经·孝治章》也说,古代明王以孝治天下,诸侯以孝治国,卿大夫以孝治家,而得万民、百姓、

众人之欢心,使之“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在儒家学说中,内圣与外王本来是统一的,道德与政

治是相辅相成的。《札记·祭统》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

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这之前孔子就认为行孝即为政,

《论语·为政》载:

或谓孔子:“子吴不为政?”子曰:“《书》云:‘孝

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不

为政?”

儒家另一相近的说法是移孝为忠,《孝经’广扬名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