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世界-西方文明的起源
2019年高考大纲版历史重点(四)
2019年高考大纲版历史重点(四)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丞相拜见皇帝由“坐着”——“站着”——“跪着”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C.皇权不断加强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2.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记述了万历皇帝曾经励精图治,在天气大旱之年,步行到天坛祈雨。
这主要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确能“以民为本”3.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
这说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4.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5.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 第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空坐标单元概览]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4(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5.演变(1)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3)秦汉时期: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4)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性质不全相同,仅为皇权体现。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高考讲座(三)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 40 题” 规范答题讲评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高考示例](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
第3课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1.《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解析:选C。
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选C项。
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 项错误。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
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
《论语》的问世表明(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解析:选B。
题干《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的记载,反映了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解析:选B。
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选B项。
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解析:选A。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四 阶段知识扩充讲义
2.为防止地方割据,从中央到地方,权力分割、互相制约、互不统属 (1)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 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宋朝的中书不管军 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 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在宋朝中央,还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御史台 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和 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和谏官的活跃让宋朝政治一度呈现出积极的状
பைடு நூலகம்
(2)禁军的最高司令部,从建国之初的两个变成了三个,最高军事将领的级别随 之降低。 (3)禁军的三个司令部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调动军队, 必须要枢密院的兵符,而枢密院的长官从来都不是军人。用非军人来牵制军人。 (4)实行“更戍法”:从中央派禁军来守边境——禁军以500人为单位、以半年 到一年为通常期限,轮流守边。
中国古代史著中,对克己奉公、舍生取义、廉洁自律、刚直不阿的忠臣贤相; 对热爱祖国、抵御外侮、捍卫民族独立与统一、维护民族利益与尊严的民族 英雄;对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求贤纳谏、躬行节俭,治绩卓著的明君英主,一 句话,凡是为民族进步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史学家都为其树碑立 传,予以热情的歌颂和褒奖。相反,对骄奢淫逸、纵欲无度、拒谏绝贤的昏君 乱主,对弄权肥私、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佞臣奸相,对贪赃枉法、扰民害民的 贪官污吏,对卖国求荣、屈膝投降的民族败类,对见利忘义、丧失人格的无耻 小人,史学家也秉笔直书,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三、宋代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宋代的土地关系和土地经营方式主要是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及租佃关系,而且租 佃关系较之唐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 1.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 约形式。国家将其直接占有的土地出租时,也要按照民间体例,“明立要契”,以 便收成时按契约规定分配,从而使土地出租者即国家和租佃者两方共同遵守。
推荐学习K12(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发展与迟滞并存。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撞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阶段一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644年)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1)农业: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风力水车。
(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
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商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4)经济政策: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令”,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文化(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
第30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出现了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某种经济形态,它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为促进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机联系并相互制约的机制、制度、组织、决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复合体。
这种经济是( )A.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C.“混合经济”D.“新经济”C[从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可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应是“混合经济”,C项正确。
] 2.1993年,民主党人克林顿上台后,一个明显进步就是认识到,被民主党人推行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干预主义和共和党人推行的供应学派自由主义,那不是灵丹妙药,都有局限性。
为此,他推行了一套被称之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其基本特点是( ) 【导学号:61600137】A.市场调节,自由竞争B.政府干预,全面调控C.削减开支,增加福利D.宏观调控,微观自主D[“市场调节,自由竞争”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的表现,故A项错误;“政府干预,全面调控”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削减开支”与“增加福利”本身是矛盾的,故C项错误;克林顿认为“干预主义”和“供应学派自由主义”都不是灵丹妙药,为此他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推行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故D项正确。
] 3.(2017·怀化高三模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每个公民都享有福利权B.对社会福利实行统一管理C.福利要求体现均一性原则D.福利建设制度化、体系化D[“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反映了每个公民都享有福利权,“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反映了对社会福利实行统一管理,只反映了部分信息,故A、B两项错误;“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没有体现均一性,故C项错误;“Unive 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体现了福利建设制度化、体系化,故D项正确。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四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法1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提出意见,到1985年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中企业工资的规定、中央对工资的管理、以及“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老师给予适当照顾”、“改变脑力工作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信息总结。
第(2)问,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考法2 考查中外相似或不同改革的比较[典例2] (2018·全国Ⅰ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
第5讲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考点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特别提醒]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佛、道盛行,冲击儒学,儒学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动摇。
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实现重生。
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二、科学技术1.造纸术外传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雕版印刷术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教材补遗]李约瑟李约瑟,英文名字约瑟夫·尼德汉,190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望。
1941年,早已对中国科技历史感兴趣的李约瑟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
虽然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打响,李约瑟仍然不畏危险,几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并收集相关科技典籍。
据古兰教授介绍,沉醉于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李约瑟在回到剑桥后,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鸿篇巨制得以问世。
三、文学艺术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1)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2)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特别提醒]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文档:第4部分 第9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对应学生用书第232页)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罗斯福新政希望解决的问题及其影响1.罗斯福新政希望解决的问题2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1.三大发展模式2(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3讲 1894~1919年间民
第3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7·福建宁德一模) 19世纪80年代,广东南海发生了机工自发捣毁裕厚昌、继昌隆及其他几家丝厂的风潮。
对此,当时的南海知县认为机器缫丝工厂“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
夫以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
这说明当时( )A.垄断经营不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B.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C.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D.奖励实业的政策在地方遇阻解析:C 据材料“当时的南海知县认为机器缫丝工厂‘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
夫以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可得,新兴工业采用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物美价廉,冲击着传统的手工业,使大量手工业者破产,导致政府要求机器缫丝厂停工停产,说明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故C 项正确。
2.(2018·河南八市测评)下面为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贸易比重表,导致这一时期贸易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茶业竞争力减弱B.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C.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D.民族工业的发展缓慢解析:A 材料数据反映出中国茶叶出口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体现出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故答案为A 项。
这与印度、日本茶的竞争有关,中国茶业为手工加工,而外国则采用机器加工。
3.(2017·福建泉州一模)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
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 ) 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 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 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解析:A 材料中“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经济立法时,由农商总长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可见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北洋军阀政府经济立法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C 项信息不全;材料体现的是立法程序而非立法的具体内容,无法判断D项结论。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四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法1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提出意见,到1985年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中企业工资的规定、中央对工资的管理、以及“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老师给予适当照顾”、“改变脑力工作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信息总结。
第(2)问,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考法2 考查中外相似或不同改革的比较[典例2] (2018·全国Ⅰ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荐学习K12(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四 选考内容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
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法1 从外交政策角度考查一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Ⅱ,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从欧洲政治思维、经济诉求及当时欧洲形势来分析说明。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考法2 从和平与发展角度考查一战后国际格局的特点[典例2] (2016·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31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2)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2.内容(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上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
(2)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1)对世界: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对美国: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教材补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及解体1.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缺陷。
(1)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
倘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基础。
(2)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难以维持。
(3)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
(4)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1%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一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专题综合训练(十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资阳模拟)梭伦改革中有“解负令”,克利斯提尼时,外来移民对雅典作出突出贡献、经过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能获得公民权。
二者的共同作用是( ) A.减轻了公民经济负担B.扩大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C.缓和与外邦人的矛盾D.增强雅典的军事文化实力解析:选B。
梭伦改革的“解负令”使广大平民不会因为债务沦为奴隶,扩大了公民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也给予对雅典有贡献的外邦移民以公民权,二者都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故B 项正确。
2.(2018·河南百校联盟质检)在古代雅典人看来,“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
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人的公民观念主要是指( )A.公民的个人权利B.公民的城邦意识C.平等的社会地位D.勇于牺牲的精神解析:选B。
材料“公民资格……而是分享什么”,体现了雅典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没有强调公民个人的权利,故A项错误;“平等的社会地位”也是公民个人权利的体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勇于牺牲的精神”与材料“分享什么”,不属于同一概念,故D项错误。
3.(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诊断)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公民大会:“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
”这反映了雅典( )A.政治制度体现平等性B.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高C.公民间没有政治等级D.公民大会具有全民性解析:选A。
从材料来看,公民大会的参与者有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等各行各业的人,并且他们不论出身与身份都毫无差别的发言,说明了雅典公民政治地位平等,故选A项。
4.(2018·临沂期中)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特点,但它仍规定三、四等级公民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
这表明雅典( )A.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B.否定下层公民政治权利C.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D.民主政治建设尚待完善解析:选D。
解读题干可知,虽然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民主政体在雅典最终确认,但我们通过材料仍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故选D项。
5.(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联考)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
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 )A.是雅典进行民主选举的选票B.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C.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D.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解析:选D。
陶片放逐法是在每年举行的公民大会上,如果公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威胁到城邦民主,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得票数超过6 000,就表示多数通过,便被放逐国门十年,这一制度是防止僭主政治,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从题干看,190块陶片出自14人之手,说明陶片放逐法极易被人利用,成为政敌进行私人攻击的政治手段,故选D项。
6.(2018·株洲模拟)伯里克利说:“民主制的原则是虽然在个人和个人的争论中,法律必须保持对一切人的公平,但对于美德的要求,也是必须承认的;同时,一个公民只要在某种方面是杰出的,就得优先给予公职,这不是特权,而是对功绩的报酬。
”材料主要反映伯里克利( )A.认为民主制体现法律的公平性B.主张精英主义民主制C.节制自由并反对多数人的民主D.崇尚美德和极权政治解析:选B。
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分两层,第一层“民主制的原则是虽然在个人和个人的争论中,法律必须保持对一切人的公平”,说明法律保障公民在民主政治中的公平性;第二层“对于美德的要求,也是必须承认的;同时一个公民只要在某种方面是杰出的,就得优先给予公职”说明在民主政治中对于具备美德和突出功绩的公民给予优先权,结合两层信息说明伯里克利主张精英政治与民主政治的结合,故B项正确。
7.(2018·孝感模拟)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
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
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
若将这两者比较。
罗马法( )A.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B.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C.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D.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解析:选D。
据材料“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故选D项。
8.(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调研)《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因特定行为侵害他人时,应支付赎罪金,一方面作为刑罚,另一方面用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
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限制贵族特权B.蕴含私权观念C.保护平民利益D.维护商品经济解析:选B。
题干材料中以赎罪金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体现了私权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贵族权力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涉及平民利益的维护,故C项错误;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
9.(2018·淮北模拟)罗马法规定,女子出嫁时家长要给予嫁资,嫁资孳息,一般说来由丈夫享有。
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但丈夫在返还时,也允许其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同时,父亲征得女儿同意后也可行使嫁资返还请求权。
材料反映罗马法( )A.追求公平与正义B.侧重保护男性权利C.体现了男女平等D.注重调节债务纠纷解析:选A。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对多种情况的分析体现了罗马法追求公平和正义,故选A项。
材料既体现了保护男性权利也体现了保护女性的权利,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和正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平等,并且根据所学知识此时男女并不平等,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嫁资”并不是一种债务纠纷,故D项错误。
10.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
”这一论述( )A.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C.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D.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解析:选C。
据材料“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可知在罗马帝国对外扩张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矛盾凸显出来,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正是材料的主旨,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1.(2018·衡水金卷)智者普罗塔戈拉说,他所传授的是“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的能力。
这说明智者学派( )A.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俗B.侧重于私人事务的处理C.重视培养公共道德意识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析:选D。
材料未提及旧传统,强调的是个人能言善辩的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在公私事务上的能力,而非侧重私人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个人能力,而非公共道德意识,故C项错误;在公私事务中强调能言善辩适应了城邦事务的发展,故D项正确。
12.(2018·山东教育质量保障联盟调研)在古希腊,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
此后,这一基本观念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挥。
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规定法律的原则是“为人诚实,不侵害他人,各得其所”。
这说明西方法律( )A.注重探讨伦理道德B.蕴含人本主义精神C.源自社会习俗规定D.体现公平正义原则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可得出来的结论是对正义与法律关系的探讨,据“为人诚实,不侵害他人,各得其所”可进一步得出是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南重点中学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
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
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
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15分)解析 (1)第一小问西方德育思想产生背景,据材料一、二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别归纳说明。
(2)不同据材料一、二信息,从内容、具体方法等角度概括。
答案 (1)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
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