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2015年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合集下载

2015年上海高三语文二模默写汇编(有答案)

2015年上海高三语文二模默写汇编(有答案)

2015年高三二模默写浦东新区(三)默写。

(6分)【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13.(1)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2) 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5)倏尔远逝,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6)________________,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_________。

(《礼记》)(8)树德务滋,_____________。

(《尚书》)(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唯见江心秋月白(2)何当共剪西窗烛(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竟无语凝噎(5)往来翕忽(6)画栋朝飞南浦云(7)笃行之(8)除恶务尽杨浦区(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痴儿了却公家事,。

(黄庭坚《登快阁》)(2),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4)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5),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7)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旧唐书·魏徵传》)13.(6分)⑴快阁东西倚晚晴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⑶亦足以畅叙幽情⑷唯见江心秋月白⑸竹喧归浣女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⑺社稷次之⑻可以明得失嘉定、长宁区(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2),镜中衰鬓已先斑。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六)文言文二——散文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六)文言文二——散文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六)文言文二【浦东新区】(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游焦山小记李流芳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

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

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

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

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

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

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

还,饭于湛公房。

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

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

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

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

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

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

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

”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

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

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

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

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

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

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22.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 。

(1分)23.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24.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上海市十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十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十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神秘的文艺(有删节)余雷庆①文艺的神秘源自人的神秘。

毛姆说:托尔斯泰出生于乡村贵族家庭,这样的家很少产生杰出作家,“在当时,俄国有许多这样的乡村贵族,他们年轻时赌博、酗酒、玩女人,然后结婚、在庄园里定居、生一大群孩子、骑马、打猎、照管自己土地和农奴。

他们中间也有不少人和托尔斯泰一样具有自由主义倾向;和他一样为农奴的无知、可怕的贫困和恶劣的生活状况感到忧虑,也和他一样想改变农奴的命运。

然而,有一点托尔斯泰却和他们不一样,那就是他在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的同时,却写出了两部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至于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却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就像苏塞克斯郡一个老派绅士的儿子(指雪莱)居然会写出《西风颂》来一样。

”(《毛姆读书随笔》)②文艺的神秘便是一切创作的神秘,而文艺家有时会将它们弄得更加神秘。

托尔斯泰说,他并没有想让安娜死,是人物后来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可是,我却爱听同样是杰出小说家的毛姆的话:“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托尔斯泰对此大不以为然,为了让读者懂得罪恶的报应就是死亡,他便把一个悲惨的结局强加到安娜身上。

安娜的死,除了托尔斯泰有意要把她引向死路,没有其他理由可以解释。

”因为,“既然安娜从未爱过她丈夫,她丈夫也从不把她放在心上,她为什么就不可以跟丈夫离婚,改嫁渥伦斯基,从此快快活活过日子呢?”这正是我当年看书时的疑问:既然那个上流社会,人们都以有情夫为荣,为什么保持暧昧关系可以,正大光明离婚结婚就不可以呢?③毛姆说得合乎情理,安娜哪里是自己要死,是托尔斯泰要她死。

一个虚构人物,只活在创造他的那个作家那里,别的作家半点奈何他不得。

《红楼梦》里的人物够活生生了吧,一到高鹗笔下,全部走了样;即便有些事已经知道了个八九不离十,比如林黛玉会早死,就是不知道她怎么死法。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5—文言文一.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5—文言文一.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5—文言文一【浦东新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8分)韦敻传①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也。

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

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

(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

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所居之宅,枕带林泉,敻对玩琴书,萧然自乐。

②明帝即位时,晋公宇文护执政,广营第宅。

尝召敻至宅,访以政事。

敻仰视其堂,徐而叹.曰:“甜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护不悦。

有识者以为知言。

③弟孝宽为延州总管,敻至州与孝宽相见。

将还,孝宽以所乘马及辔勒与敻。

敻以其华饰,心弗欲之。

笑.谓孝宽曰:“昔人不弃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

吾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于是乃乘旧马以归。

④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

一日之中,凶问俱至。

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

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

”援琴抚之如旧。

⑤建德中,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

使棺足周尸,牛车载柩,坟高四尺,圹深一丈。

其余烦杂,悉无用也。

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

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

”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

选自《周书·卷三十一》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访.以政事(2)吾虽不逮.前烈(3)因疾物故..(4)可朔望.一奠而己18.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徐而.叹曰哙拜谢,起,立而.饮之B.弟孝宽为.延州总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C.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于.是余有叹焉D.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19.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20.第②段中的“叹”和第③段中的“笑”能否对换,为什么?(3分)21.韦敻要俭办丧事有多重原因,请联系全文加以简析。

2024年4月上海市嘉定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卷及答案解释

2024年4月上海市嘉定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卷及答案解释

2024年4月上海市嘉定区高三语文二模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4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_______,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之道》)(2)春秋时期郑国处在秦、晋、楚环伺之下,类似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所描述的“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局面。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特别强调古今人对于生命发生感怀的原因本质上毫无二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完成题目。

(5分)(1)请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与逻辑关系选出对横线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

,乡土文化中微妙的配搭可以说是天工,而非人力,虽则文化是人为的。

_______,那就是如果环境变了,人并不能做主动的有计划的适应,只能如孙末楠所说的盲目地经过错误与试验的公式来找新的办法。

乡土社会环境不很变,因之文化变迁的速率也慢,人们有时间可以从容地做盲目的试验,错误所引起的损失不会是致命的。

_______,其实一直到目前,像美国那样发达的文化里,那样复杂的社会里,居然还有这样大的势力在反对计划经济。

_______。

出起乱子来,却非同小可了。

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

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

_______。

①这种不自觉的印合,有它的弊病②但是这时候要维持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精神是有危险的了③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并不是计划的④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⑤在工业革命的早期,思想家还可以把社会秩序交给“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A.②③①⑤④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⑤④②(2)小嘉老师在元宵节收到学生小明发来的微信祝福,他发现短短数行,虽然风格古雅,但也多有用词不确的地方。

2015年上海高三二模现代文一

2015年上海高三二模现代文一

黄浦区(一)阅读下文,完成1一6题。

(17分)修养高于知识①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经常听到有人讲,现在中国人的国学修养如何如何差,不会作诗,不会写字等等。

保卫汉字、保卫中国文化的说辞也时有出现。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

②社会生活有一则铁律:由繁向简。

由繁向简中又包含一个核心元素,凡事功能至上,审美要求是在满足功能后衍生出来的。

白话文普遍流行后,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水平一落千丈,单就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言,白话的短处是一望而知的,但何以白话打败文言?道理很简单,由繁向简。

简则文化不易垄断,不易只成为少数人的事,这与公平和正义相关。

另外,现代社会到来,科学交流中,比如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白话比文言便捷,便捷的东西才能普及。

人是趋利避害的,有些选择看似偶然,比如胡适提倡白话,其实他的提倡只是适时顺应了人天性中的某种追求,不然,声音再大,也不会有回声。

③严格讲,今天已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写字。

单以审美论,毛笔一定高过硬笔,硬笔高过电脑。

但何以毛笔会衰落?答案也非常简单,毛笔麻烦、难学,又没有效率,使用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比如温度,在冬天旅行中使用毛笔就很不方便。

毛笔先被钢笔取代,钢笔后被圆珠笔取代,而现在则是无笔的电脑时代了。

任何事物,当实用功能可以完全被取代时,它原有的地位一定是下降的,它必然会成为专门技艺,比如今天提倡写毛笔字、提倡书法,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专门技艺,而专门技艺没有普遍性。

④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

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专门技艺,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⑤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当牢记,如果单纯的知识不能作为创新的基础,则这种知识的意义非常有限,创新是一切知识的意义的最后结局,如果不能创新,则知识就是一个单纯的储备和保存问题了,而储备保存,人永远比不过电脑。

一般说来,在网络时代,单纯知识的地位是下降的,创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上海市十三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十三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5届上海市高中十三校联考(第二次)解析版(松江二中、青浦、七宝、市二、行知、进才、位育、育才、奉贤、金山、崇明、南汇、嘉定一中、南洋)(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谁是最可怜的人刘再复(1)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

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

”(2)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

(3) 一九八八年,我应瑞典文学院的邀请,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了一次题为“传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讲座,就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

因为拿他作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让他承担数千年中国文化负面的全部罪恶。

在当时的文化改革者的笔下,中国的专制、压迫、奴役,中国人奴性、兽性、羊性、家畜性,中国国民的世故、圆滑、虚伪、势利、自大,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中国男人的抽鸦片,等等黑暗,全都推到孔夫子头上,那些年月,他老人家真被狠狠地泼了一身脏水。

(4)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没有错,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则应当用一个更准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

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

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任意定性、任意编排、任意驱使的人。

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打败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

不幸,我们的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

可怜这位“先师”,一会儿被捧杀,一会儿被扼杀,一会儿被追杀。

揉来捏去,翻手为神,覆手为妖。

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

(5)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

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权力之门,功名之门,豪门,侯门,宫廷门,都可以敲进去。

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

上海市嘉定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嘉定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1.小明即将高中毕业,想用诗句表达与同窗惜别之意,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 ②⑥⑤④③①B. ②③①④⑤⑥C. ④⑤②①⑥③D. ④⑥⑤①③②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3.按要求填空。

(1)______,于我如浮云。

(孔子《论语七则》)(2)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______(周邦彦《______》)(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达“得意忘筌”意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苏轼①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此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

②红蕖:荷花。

(1)横线处填写这首词的词牌,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如梦令 B.踏莎行 C.水龙吟 D.鹧鸪天(2)根据内容判断词作所写时令最合理的是______A初春 B夏末 C暮秋 D冬初(3)结合内容赏析词作表达的微妙丰富的情感。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2013年高三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2013年高三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2013年高三第二次语文模拟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文学: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①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也就是说,文学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家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②读文学作品,就整个社会来说,不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钢铁冶炼水平,不能增加物质财富;就个人来说,不像学外语,不像学理科知识、工科技能,不能获得自己谋生和报效国家的实际本领。

很多人可能会说,学一种本领,就应该有其实际的功利性,但如果真的把文学当作一种本领、一种工具去学,是学不好的,永远也不能真正走进文学的园林。

也许有人会说,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有用的实际本领。

这话有一定道理。

但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读诗、读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

③读文学作品,也主要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历史。

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但不是主要的。

要认识社会和历史及其规律,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论著,如历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伦理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等等著作和论文,讲得更全面、更清晰、更准确。

④读文学作品,。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呢?⑤文学的审美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殊方式,可通过形象化的创造,让人的生命力从种种实际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即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应当有对自由精神和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⑥让精神超越现实生存,是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只是自己不一定明显意识到;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我这里指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诗词题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诗词题

2015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4—诗歌鉴赏一、【浦东新区】(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中吕]阳春曲春景胡祗遹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

洛阳花酒一时别。

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14.“中吕”是这首曲的________。

(1分)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

(4分)二、【杨浦区】(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4-16题。

(8分)长安秋望赵嘏(唐)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释: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4.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七言(1分)15.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颔联中的“残”、“雁”呼应了首联的“凄清”一词。

B. 颈联中“菊”取意于“采菊东篱下”,示有归隐之念。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诗人采用了移情的手法。

D.“鲈鱼”用了典故,同时也是诗人回乡的动因。

16.杜牧称赞赵嘏为“赵倚楼”。

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三、【嘉定、长宁】(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小车行陈子龙①小车班班②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然何所之?青青者榆③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④。

风吹黄蒿,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

叩门无人室无釜⑤,踯躅空巷泪如雨。

2015上海市嘉定区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

2015上海市嘉定区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

2015上海市嘉定区二模语文试卷word版(纯手工)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树木丛生,。

(《观沧海》)2、,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3、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元夕》)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6-7题(4分)甲: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两首元曲的曲牌都是____________。

(1分)7、(1)两首元曲都描写了□□的形象。

(用原曲词语回答)(1分)(2)乙曲除了写景以外,还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8分)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8、甲文划线句作者的视线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序;乙文划线句作者的视线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序。

(4分)(A、时间空间 B、人物声音 C、空间时间 D、声音人物)9、甲文的景色可用"_________"一个词概括;乙文的人物心情可用"_______"一个词概括。

(用原文词语回答)(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

(12分)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上海市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doc

上海市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doc

上海市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1.隐含作者对这种‘‘定义”的不赞同,(1分)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准备。

(1分)(2分)2.⑴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1分)⑵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1分)(3)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美。

(1分)3.丢弃了文字内容(1分)而只专注文字的 物态形式(1分),不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

(1分)(3分)4.A5.(D。

汉字字‘‘形”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而不是‘‘不具有”)(3分)6.比如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法帖,从文化意义上看,那就不只是对他挥洒自如书法 的欣赏,我们还能从书法《兰亭集序》的内容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还能从他书写 时出现的漏字、改字感受到他的随意和放松的心态(内容近似即可,主要是体现对文化意义的认识)(4分,例子1分,文化意义3分) 2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21分)文学家之魂【曰本】内山完造(1)倘若以一言来形容鲁迅,我只能说他有着古武士之气概和中国式的血肉之躯,该强硬的时候他绝不妥协。

这与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我与郭有相当深的交情,他主要偏向于政治,所以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政治家的气质。

而鲁迅则是纯粹彻底的文学家,文章犀利伸展到一切可能的地方,至死都在拼命伸展抵抗。

(2)先生卧病在床的时候,托我找他时任南京宪兵队长的一名学生来见他。

先生说:“带他来见我。

”那名学生去见了先生,“我来看老师了。

”学生没说上几句话就回去了。

(3)不久后先生收到从南京来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委婉,大意如下:(4)前几日得见老师,激动欣喜之情不胜言表。

老师现在卧病在床,而针对老师的逮捕令已发出十年,至今未撤,作为您的学生,我的立场也很尴尬,所以一直想撤销对您的逮捕令,可是如果我现在自行撤销的话,只怕日后您会有所不满,所以特询问您的意思。

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与写作范文)

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与写作范文)

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阅读(80分)1.(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断章两种诗本事①在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中,凡是涉及创作缘起等背景..的,被称为该诗的“本事”。

②诗本事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下来虽然比较晚,但早已有所流传,因为大有意思而脍炙人口,既然人们喜闻乐见,于是便有人将它记录下来。

这样的文本也许未必完全可靠,但总算是事出有因,也有某种根据,足以作为研究诗歌的重要参考。

在许多诗话、笔记一类的书中,这样的小故事甚多,唐朝甚至出现过专门的《本事诗》(唐人孟棨著)一书;近人陈登原先生编的《唐人故事诗》(南京书店1931年版,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则是这一类诗本事的汇编本。

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唐诗本事的片段。

③第二种所谓诗本事,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他们读诗的体会推测研究出来的,如苏雪林《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之类就是如此。

这样的著作读起来很好玩,有的简直像是小说,但往往未必靠得住,必须根据可靠的资料和情理来加以判断,不宜盲目相信。

当然,如果既有丰富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又能从相关作品里发掘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研究,写成文章或专著,那是很好的事情。

《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书名虽然仍用传统的“词话”,而内容相当新,自有其体系,而且明显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着现代形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人间词话》理论精华甚多,一向得到很高评价,但其中也有些观点颇可商讨,试举两点来看:一,“诗人不必多阅世”,如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词作极高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按此说的论点和论据不相应。

李后主先当皇帝,后成亡国之君,落差极大,阅世甚深,其词中的感慨与此密切相关,由此岂能得出“不必多阅世”的结论!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阅世很深的人,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无不如此,李后主也是如此。

2015年上海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

2015年上海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

2015年上海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一、阅读(80分)1、【来源】 2015年上海嘉定区高三一模第1题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①何为“故事”?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

”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

一桩事情发生了,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颠覆。

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颠覆,而在于传达了“口口相传的经验”。

□□□□□□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来。

真正的故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③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的高峰时刻。

《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门农虽贵为众王之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

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呈现出了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

④《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超验性以确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⑤圆舞蹁跹,故事不断,直到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故事讲述由此走向衰微。

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中。

骑士的使命是维护圣教,他们历经千辛万苦。

最后总是要在因他找寻而呈现出的“神迹”面前观证、赞唱自己一生的。

2015届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高三二模理科语文试卷H

2015届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高三二模理科语文试卷H

1.默写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 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② 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④ 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⑤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⑥ 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⑦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⑧ 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6分)①_,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②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__ _____》)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__________,则不复也。

”(孔予《论语》)④晴空一鹤排云上,。

(《秋词》).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4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小题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一个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学年嘉定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教研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断章两种诗本事①在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中,凡是涉及创作缘起等背景..的,被称为该诗的“本事”。

②诗本事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下来虽然比较晚,但早已有所流传,因为大有意思而脍炙人口,既然人们喜闻乐见,于是便有人将它记录下来。

这样的文本也许未必完全可靠,但总算是事出有因,也有某种根据,足以作为研究诗歌的重要参考。

在许多诗话、笔记一类的书中,这样的小故事甚多,唐朝甚至出现过专门的《本事诗》(唐人孟棨著)一书;近人陈登原先生编的《唐人故事诗》(南京书店1931年版,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则是这一类诗本事的汇编本。

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唐诗本事的片段。

③第二种所谓诗本事,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他们读诗的体会推测研究出来的,如苏雪林《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之类就是如此。

这样的著作读起来很好玩,有的简直像是小说,但往往未必靠得住,必须根据可靠的资料和情理来加以判断,不宜盲目相信。

当然,如果既有丰富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又能从相关作品里发掘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研究,写成文章或专著,那是很好的事情。

《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书名虽然仍用传统的“词话”,而内容相当新,自有其体系,而且明显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着现代形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人间词话》理论精华甚多,一向得到很高评价,但其中也有些观点颇可商讨,试举两点来看:一,“诗人不必多阅世”,如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词作极高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按此说的论点和论据不相应。

李后主先当皇帝,后成亡国之君,落差极大,阅世甚深,其词中的感慨与此密切相关,由此岂能得出“不必多阅世”的结论!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阅世很深的的人,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无不如此,李后主也是如此。

二,王国维将境界分为两种:一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按这样来分类恐怕不大周密,所有的境界里皆不可能完全无我,只是“我之色彩”或显著或隐蔽而已,哲学意义上的“以物观物”是不可能有的。

⑥王氏立论有轻易处,这正是古代词话里最常见的情形,这样的议论虽然可以给人以启发,但与周密的理论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读者问题⑦现在人们写文章,准备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发表,是打算给广大读者看的,——这样的读者可以成为第一读者。

⑧地位最高的第一读者是皇帝,低一档的则有太子、诸侯王以及其他政要。

古人的有些作品,例如上书,像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及后来那些标明上某某皇帝书的重要文章,其第一读者就是皇帝陛下。

在科举考场中产生的诗文,其第一读者是主考大人以及他的助手。

如此等等。

当然还有许多作品(例如赠答诗、唱和诗、书信、墓志)的第一读者是某些特定的普通人,例如家人、亲戚、朋友、请托者之类。

凡是读这些本来有特定读者的作品,我们固然要深知其作者,也要关注其第一读者,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⑨美国资深汉学家傅汉思先生在《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一书的《前言》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道:“与诗歌的交流可被比作人际之间的交往。

要了解一个人可以有两种方式:你可以尽可能地努力找出关于他的童年、背景、父母、祖先、亲属、师长、朋友同事以及反过来曾受过他影响的人的相关情况,或者你也可以接受此人现有的状态,研究他的外貌,感同身受地倾听他诉说的一切,享受与他的相知相伴。

我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

”(王蓓中译本,三联书店2010年版,前言第2页)就他的研究重点而言,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好的,但我们要对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前一种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作品也是一样,把它孤立起来细细地看固然可以,而有时仍然有必要在各种联系特别是在与读者的联系中来观照和分析它。

⑩一份作品产生以后即成为独立的存在,与作者无关,与原先的读者也无关,成为一个所谓“文本”,然后就轮到现在的研究者来“关门打狗”——这样的观点和做法,在中国古人来看,是奇怪而难以接受的。

(选自2015年2月11日《文汇报》,作者顾农)1、第①段加点词“背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在第②段中,作者多处使用小括号,使用这些小括号有什么作用?(2分)3、下面有关第二部分“《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B、李煜之地位巨变是其“感慨遂深”的重要原因。

C、“境界”中绝对无“我”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D、受西方文化影响,《人间词话》立论多有轻易处。

4、把下列词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古代的情况不同,那时没有大众传媒②传播开来以后读者当然也可以比较多③有不少作品原先是写给某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看的④当然也会有预期的读者,即大体框定在某种文化水平或某一特定的圈子⑤但作者心目预设的读者往往只是少数人,或者就只是一个人A、④②⑤①③C、④①③②⑤C、①②④⑤③D、①②③⑤④5、从“第一读者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比较认可的研究作品的方法是。

(3分)6、下面是一则颇为有名的诗本事:唐朝诗人祖咏有一首诗《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南宋,计有功编)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考试题目为“终南望余雪”,要求应试者各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祖咏最终落榜,而这首落榜之作却成为广为传诵的名作。

(1)你认为这则故事属于哪一种诗本事?为什么?(2分)(2)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这则诗本事能给人以什么启发?(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2分)口音里的乡愁黄桂元①一个人的口音,不是三月五月,也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形成。

口音是一种记忆,一旦形成就很顽固,有如胎记,极难根除。

口音往往与人的地域生存背景有着直接联系,口音越浓重,此联系越紧密。

从未有过远离故乡的经历,不觉得家乡的口音有什么好,很容易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一旦背井离乡,漂泊异地,人对熟悉的口音才变得格外敏感和渴念,什么时候想起来,内心都会隐隐作痛。

②我15岁那年当了一名小兵,军营在石家庄郊区,大家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练就了我一双善于辨别各地口音的耳朵。

比如,在北方人听来,云贵川湘鄂的口音没什么太大区别,我却可以一一分辨。

说来奇怪,那几年,所有的方言中,最入耳的竟是过去我并不喜欢的天津话。

我的天津口音带有“速成”味道,不很标准,心里却感觉踏实,因为口音中意味着一种认同,更重要的是,却意味着本土地域的归属和接纳。

没事时,几个天津的战友操着天津口音聊往事,简直就是享受。

一次,我去部队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战友,刚进病房坐下,就听隔壁有个女孩在讲天津话,便有些发愣,那声音像是百灵鸟啁啾。

战友见状说道,你好耳音啊。

说完出去,领进来一位小护士。

小护士一见面就用天津话问候,露出一脸惊喜状,我也用很夸张的天津话回应。

那一刻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兵们总爱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③当复员回津,臵身于熟悉的口音却充耳不闻,“泪汪汪”的感觉更是荡然无存。

两年后进南开大学读书,同学来自山南海北,讲普通话,难免夹杂不同口音,交流起来很舒服,纯正的津腔似乎就显得有些“民俗”了。

④许多时候,口音最容易软化人的情绪。

韩国有一个叫金贤姬的女子,她18岁那年还在读中学时,就被某恐怖组织秘密带走,并进行了八年的强化训练,在完成一次恐怖炸机活动后被抓获,长时间里,她以沉默做抵抗,审讯人员便唱出韩国民歌《故乡之歌》,熟悉的音符和唱词,渐使金贤姬泪眼模糊,良心发现,她已经整整八年没有听到乡音,她以为它们彻底消失了,却原来那样一种情结蛰伏在内心深处,随时可以醒来,并呼唤自己。

两国交兵,乡音甚至还能化作一剑封喉的“利器”,比如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韩信把项羽军队围困在垓下,断绝其粮草,阻绝其出路,然后施以“四面楚歌”的攻心战术,致使楚军瓦解,项羽命绝。

⑤十六年前,我曾两次远赴美国探亲,加起来大约半年时间。

那段日子,身居异国他乡,常有半夜惊醒,天津口音的“泪汪汪”感觉在我心里悄然复苏,也由此对当时的“移民潮”有了切肤的认识。

一个人选择了移居异邦,即使那里美如仙境,富比金山,依然会生出被连根拔起的忧惧,当乡音变得遥不可及,那种悬空失“根”的感觉便如阴影一般,你抓不住,它却真真切切地罩着你,就连那些从来属于气宇轩昂之流、仪态潇洒之士,也会变得多愁善感。

这时候,最能触动内心柔软部位的就是家乡的口音。

记得邻宅住着一个女房客,大陆湖北籍,单身白领,收入不薄,英语也佳,看似活得独来独往,沉稳笃定,内心的寂寞却深不见底。

某晚,她的房间突然飘来一曲《龙船调》,“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儿去拜年哪喂……哎,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间或,可听出隐约的呜咽声,很显然那首湖北民歌的旋律和腔调勾起了她的乡愁。

一个机会,我还结识了旅居美国的台湾作家纪刚先生。

据说,三毛生前有继《滚滚红尘》之后,准备将纪刚那部在海外畅销至今的著名长篇小说《滚滚辽河》搬上银幕,可惜没有如愿。

年逾古稀的纪刚先生操着一口浓浓的辽宁口音与我快意“唠嗑”,自谓少小离家,曾经沧海,早已心波无痕。

说起1949年,节节败退的国民党政府带着60万军队仓促撤到台湾,也带走了60万个外省人的乡愁,那乡愁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有的时候感觉喘不过气。

然后,这位国民党老兵谈到自己的辽阳乡村老家,“乡愁病”骤然发作,以至于老泪纵横,那一幕情景是我终生难忘。

⑥客居他乡的人越是身处天涯海角,口音的记忆越是容易频频造访,即使改了国籍换了身份,却改不掉换不了原先的腔调。

它总会与遥远的乡愁丝丝缠绕,点点点点,朦朦胧胧,恍恍惚惚,挂着泪,揪着肺,扯着心,独享在梦醒时分。

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概莫能外。

(选自《2013中国年度精短散文》,漓江出版社)7、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全文有什么作用?(2分)8、第④段作者插叙两件与己无关的事情有何用意?(3分)9、本文在《今晚报》发表的时候,删去了下面一段文字。

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回原文,应放在哪里?(指出应放在哪一段之前或之后)为什么?(4分)小时候,我在天津一所部队小学寄宿读书,习惯于普通话,听到校外的人讲着“干嘛”、“嘛事”,觉得真是“土”到家了。

我母亲的祖籍在四川巴中,很早出来闹革命当红军,口音却一直未改。

退休后,她成了街道居委会的大忙人,像是肩负了什么重要使命,其实也只是传达居委会的某个开会通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