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
品三国人物:诸葛亮的四大错误
品三国人物:诸葛亮的四大错误作者:嵇汝广来源:《南方》2008年第09期《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神化了的诸葛亮。
正史上的诸葛亮的确了不起,但也是一个会犯错误的人。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诸葛亮的错误一是战略错误,不应该固执地攻打魏国,以卵击石。
从地理上看蜀国的重心在四川,拥有天险,自古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蜀国的防卫是天然的,蜀国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说实话,三国里无论是从地盘还是从实力上看蜀国都是最弱的。
彝陵之战,蜀国受到的打击几乎是毁灭的,蜀国不仅彻底丢掉了再次拥有荆州的可能性,而且内部还存在不安定的因素,云贵之地失去控制。
毕竟魏国和吴国的联盟是暂时的。
可以这么说,蜀国要攻击最强的魏国无疑是以卵击石。
诸葛亮历次从祁山进攻历次遭到失败,皆不是偶然的。
毕竟曹操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武装好了的强大的帝国。
而且每次进攻之后,蜀国都会大伤元气,徒自消耗国力。
这也是蜀国迅速衰落的原因。
诸葛亮的错误二是压制人才,压制魏延,使魏延的才能受到限制。
刘备为自己的帝国储蓄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五虎上将个个都是绝世的将军。
魏延是蜀国将军中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的,而且刘备活着的时候非常看重魏延,曾经是任命他作汉中的一把手。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军祁山,固执地违背众议不用魏延等人,改用马谡做先锋最终导致惨败。
魏延的才华遭到埋没是十分可惜的,魏延绝对是一个帅才。
历史对魏延的评价是不公平的,那是因为诸葛亮被神化了,魏延成为这个神化的牺牲品。
诸葛亮的错误三是用人唯亲。
马谡是诸葛亮的参军,诸葛亮也非常器重他。
然而诸葛亮在用人上却比刘备差之太远,刘备死的时候一再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是诸葛亮不以为然。
最终证明马谡只是另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诸葛亮死的时候就是蜀国彻底衰落的开始。
以杨仪的资历和战功是根本无法控制当时蜀国的大局的。
最终,魏延作了这次分裂的替死鬼。
魏延之死对蜀国百害而无一利。
试问当时谁可以引领汉中?而且这次事变之后杨仪因为没有得到丞相的位置骄纵滋事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
诸葛亮六不智
诸葛亮六不智朱建辉在《三国演义》中,除刘备外,还有一个被过度美化近于妖邪的人物是诸葛亮。
书中,他被描述成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传奇性人物。
可我梳理《三国演义》数遍,发现他并不聪明。
终其一生,他至少有六不智。
下面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不智,不善择主。
众所周知,当时天下大势一目了然,曹魏集团雄霸中原,加上幅员辽阔,兵多将广,天下贤才趋之若鹜,曹魏统一中国是早晚的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那日后也能图个封妻荫子,流芳后世,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可他这样做了吗?他不投靠如日中天的曹魏集团也就罢了,却偏要投奔穷途末路、兵微将寡如丧家之犬般寄人篱下的刘备。
结果呢?机关算尽,脑汁绞空,仍然身死国灭,为后人耻笑!这可以说是诸葛亮一生最大最致命的失误!一个人这么缺心眼,怎么算得上聪明呢?说他糊涂弱智也不为过!看客们意下如何?二不智,不自量力。
魏国实力超过吴蜀两国总和,可诸葛亮偏偏一意孤行,六出祁山攻魏。
这无异于以卵击石,蚍蜉撼树!且劳师袭远,历来为兵家所忌。
魏军在深谙韬略的司马懿统帅下,以逸待劳,诸葛亮屡战屡败就是情理中事了。
这样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聪明吗?三不智,不善纳贤。
诸葛亮掌权期间,目空一切,不着手培养后备干部,直接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尴尬局面的出现。
古人云:尽己之力,下;尽人之力,中;尽人之智,上。
诸葛亮盲目自负,只知尽一己之力,还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标榜自己,恰恰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聪明!四不智,不会用人。
华容道上错用关羽,结果纵虎归山,可谓妇孺皆知。
街亭一役前,诸葛亮准备起用马谡时曾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既知街亭重要,何不自守?况且,刘备死前还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然而,诸葛亮却置若罔闻,押宝一般用马谡,结果蜀军大败,被迫上演挥泪斩马谡的闹剧。
一个料事如神的智者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吗?五不智,硬扶阿斗。
刘备生前曾明告诸葛亮:若阿斗平庸,可取而代之。
诸葛亮一生最失败的四件事
诸葛亮一生最失败的四件事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妇孺皆知,不管在正史还是演义中,诸葛亮都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他辅佐刘备从零开始,一步步建立鼎立三国的蜀汉,战争中他的神机妙算与运筹帷幄令人折服,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发明堪称逆天,他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是世人眼中完美的代名词。
但若仔细分析,其实诸葛亮一生有很多事是失败的。
一、没能及时发掘培养新人才以当时蜀国的情况,可以说是三国里最弱的,想要短期内统一天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诸葛亮自己心里对这点应该也清楚,但是为了不辜负先帝遗愿,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蜀地贫乏,发展已到瓶颈,不尽快抢占新的沃土很难抗衡逐渐强大的曹魏,因此短期内不断的北伐中原。
诸葛亮北伐中原在大的战略上没错,但是问题是诸葛亮在逐渐老去的同时,却没有及时挖掘培养新的可用人才,随着老将和自己的一个个离去,蜀国人才青黄不接,导致三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
这一点可谓是诸葛亮一生中犯下的最致命错误,若诸葛亮能够注重人才的培养,在自己死后还能给蜀国留下前期那样的黄金阵容,相信不会是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
二、凤雏之死在刘备还没有得到孔明和庞统的时候,水镜先生曾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可是,三国就是和刘备开了一个大玩笑,即使他同时得到了伏龙、凤雏两位当世顶级人才,却还是没能统一天下。
庞统外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才智自不用说。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和益州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不巩固荆州,则不能保证后方补给。
但诸葛亮分身乏术,只能顾得了一头,而庞统的到来,可以顶替诸葛亮完成另一头的任务,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刚进蜀汉阵营的庞统急于立功,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作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这点岂会不知呢?但是他却没有以一个老大哥的身份协调好庞统与刘备、关羽和自己的关系。
若是关羽没有看不起新来的庞统,庞统不急于立功随刘备入川,而是诸葛亮随刘备入川,庞统随关羽守荆州,结局也许会大不一样。
诸葛亮的三大错误,个个致命
诸葛亮的三大错误,个个致命1、战略方针的缺陷排名第一恰恰是诸葛亮的《隆中对》,《隆中对》名满天下,誉满天下,曾经是初中语文必背古文,甚至有人说《隆中对》是“千古一策”,平心而论,诸葛亮能在隆中而观定三分天下,确属不易。
但缺乏必要实践历练的《隆中对》,是免不了缺陷的。
首先荆、益二州,一个易攻难守,一个易守难攻,中间是三峡天堑,难以连接在一起,难免就顾此失彼。
而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属魏,则攻吴轻而易举;荆州属吴,则吴国的江防体系得到巩固;荆州归蜀,则吴魏两家都存在巨大威胁。
东吴之所以肯把荆州借给刘备,只是想让他帮助分担一部分防务,当孙权的统治巩固后,就会重新拿回荆州。
如此战略要地,两方都虎视眈眈,而蜀国又不能够有充足的兵力留守,可以说失荆州为必然之中。
2、用人的失误丢荆州对蜀汉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是这次失败的一大原因。
关羽智勇双全,却目空一切。
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
本来关羽可以东和孙权,这样可能就不会造成后来的吕蒙袭荆州,至少可以暂缓东吴取荆州的时日。
但是高傲的关羽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东吴,甚至孙权希望与他联姻,也被他不留情面地驳回。
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的一次重大失误。
留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的又一次用人失误,而这次用人失误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马谡是个赵括式的人物,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也不懂得如何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活用兵法。
让只能纸上谈兵的他去指挥千军万马,实在勉为其难。
马谡被斩确实有些冤,这次失败最主要的责任应由诸葛亮来负,是他不能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地方,把最关键的地方交给了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
3、没有容人之量诸葛亮的用人偏于主观,从书中可见,他不喜欢那些敢言之人,而喜欢谦虚稳重之人。
魏延最初投奔刘备,并不是刘备已经建功立业、打下江山的时候,而是在刘备被曹操大军追得入地无门之际。
当个人意见被否定后,魏延经常在人前发牢骚。
这无疑招致了诸葛亮的不满。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用人的三大失误
诸葛亮在我们大家心中是智慧的化身。
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真是羡煞多少豪杰。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三个很致命的用人失误,说出来大家参考。
第一:用关羽守荆襄九郡。
关羽此人,重军士而轻士大夫,持才傲物,刚愎自用,不识大体(从华容道行妇人之仁放过曹操可知)。
并且对现阶段的国际形式判断错误。
[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
”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
”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
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
”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改派小心谨慎的赵云,荆襄可保无恙。
第二:用马谡守街亭。
马谡人小心大,不自量力,不虚心接纳同僚的意见和建议。
刘备早就说过: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
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诸葛公诚为治国之能臣,事必躬亲,谨小慎微,然非决战千里之帅也。
首出祁山,以街亭之败诛马谡,蜀国小才少,而以己见不听玄德临终遗言用马谡,又复斩之,实非国家之福,非大家之所为也。
可惜可惜!第三:不用魏延兵出斜谷之计。
魏文长出子午谷之谋,“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与孔明“出秦川”之计正合,料敌审己,以夏侯琳膏粱子弟,仗清河公主升督长安,可以必克,胜算尽握,与淮阴侯会高祖于潼关相仿佛,时夏侯琳远不及楚之守将,若果行之,“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此时赵子龙、马岱、吴壹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因马氏之善而引之,此势与秦出咸阳、汉占关中相当,确可固而图关东也。
而孔明以此为危计,竟欲“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实为笑谈耳,舍敌之咽喉取无关痛痒处,击之不死又打草惊蛇,至司马仲达都统关西后,关中遂再不可图矣!吾亦为之叹矣!设使不胜,唯丧万人而已,而孔明前后兵败,又岂止丧万人哉!蜀国小力薄,大军决战,军力财力人力均不如魏,“安从坦道”,非决胜之法也。
诸葛亮的失误
小议《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失误读了名著《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矛盾斗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而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
其中书中描写的诸葛亮,聪明过人、神机妙算、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如神人一般,人称“卧龙先生”。
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摆空城计等等这样的故事如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心高气傲的周瑜曾嫉妒地悲叹“既生瑜,何生亮”。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更是多次承认:“吾不如孔明也!”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兵追赶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落了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柄。
让笔者不禁感叹其人其事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何其聪明过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精英人才,却因为事必躬亲、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夙夜忧惧、积劳成疾,最终病故于五丈原。
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伟大的诗人杜甫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连如此聪明的诸葛孔明也有很多失误之处。
长期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事必躬亲严重透支身体,导致自己过劳而死是一重大失误。
假如诸葛亮不这么夙夜忧惧、事必躬亲,也不至于积劳成疾,五十四岁就病故于五丈原。
要是他能再多活几十年,何愁统一中原的大业不成,那么历史将要改写。
所以我认为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的人,就是读尽兵书也枉然,更不要妄谈什么光复汉室。
不能劝降、收编敌军为我所用,壮大我军有生力量乃是又一失误。
诸葛亮南征北伐、杀人如麻,正应了那句诗“一将功成万骨枯”。
诸葛亮熟读兵书战策,用兵如神,一生指挥战斗无数,以弱胜强的案例不胜枚举。
诸葛亮一生的两大失误
诸葛亮一生的两大失策今天以个人观点谈下演义中诸葛亮一生的两大失策并澄清下其他误解。
关羽守华容道,我认为这是诸葛成功的计策而不是失误,放走曹操送了人情,也成就关羽的美名,试想若派别人杀死曹操,必然会惹怒曹操势力,以刘备当时的实力,就算曹操败成什么样也抵挡不住复仇大军,就像刘备夷陵之战,举全国之力伐吴,可想而知。
这符合诸葛一生的战略,稳中求胜。
子午谷奇袭,也是争议最大的,奇袭成功的几个条件:1“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即魏延的部队要在10天内经子午谷到达长安。
2、“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即夏侯楙听到魏延突然到达就弃城而逃。
3、“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即魏军弃城后没有把军粮烧毁,城中百姓能供应起魏延的部队。
4、“比东方相合聚。
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即曹魏20天内无法组织援军赶赴长安夺回城池,丞相大军20天自斜谷打到长安。
这4个条件是否能够成立,成立可能性有多大呢?也有人把夷陵之战也怪罪于诸葛,这就冤了,刘备出兵前诸葛和赵云等都极力劝阻,无奈君是君,臣是臣,刘备当时伐吴的决心已定。
我认为诸葛亮的第一次重大失误是留关羽守荆州,虽刘备派关平来召诸葛入川,暗指留关羽守荆州,在当时能担当此重任的声望和官职都要大,符合条件的只有关,张二将,我想张飞诸葛是不会考虑的,而赵云当时官职也没达到要求。
留关羽守荆州时,诸葛就心里不安,如果当时封关羽为荆州太守,封赵云为大将军守荆州,带关羽入川那问题就解决了。
诸葛亮的第二大失误是派马谡守街亭。
诸葛亮出祁山,乘司马懿被革职魏国无军师之机,连获大胜。
不料曹睿诏司马懿官复原职,司马懿更有将功感恩之意,以孟达谋反为由,一举攻下新城,孟达被杀。
新城沦陷,街亭危在旦夕。
诸葛亮深知街亭虽小,但属蜀国咽喉之路。
司马懿出关,必夺街亭,若街亭失守,危及蜀大军存亡,派谁镇守街亭事关大局。
马谡请战,诸葛亮曾想到先帝托孤之时的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的过失
诸葛亮的过失(前无古人的力作)阅读《三国演义》,品味这篇历史名著的各个细节,仔细琢磨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军事行为,心中总觉得有许多感慨和遗憾。
本人在此发表一点个人看法自古以来,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校尉诸葛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
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
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
尝好为巜梁父吟》。
所居之地有一冈,名曰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
不少文人写下了赞美的诗篇,他在《三国演义》中更是极其重要的人物,是人们心目中一个智慧和忠义的化身,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安邦治国。
被刘备请出茅庐之后,就创造了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从此刘备是如鱼得水(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后又为联合东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为战胜曹操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巧夺荆州,为刘备到东吴娶亲献三个锦囊妙计,三气周瑜。
摆下气势磅礴的八阵图,智取西川、汉中,七擒孟获,智收马超、姜维,又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出师表》,空城退敌等许多辉煌成就。
辅佐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三分天下,为刘备“光复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称赞他“真乃神人也”正因为诸葛亮有如此高的军事才能和智慧,还有刘备强大的兵力,使得曹操及手下兵将闻风丧胆,东吴年轻有为的军事奇才大督都周瑜也被他活活气死,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惜,而东吴又无可奈何。
就是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最终没有能够打败曹魏军,而自己却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惨结局。
其功劳也不过是“功盖三分国”而已。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为刘备“光复汉室而统一天下呢?其原因不是别的,应该在于诸葛亮本人。
本文充分揭示他不显为人知的军事行为的过失,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其一:刘备得到徐庶走马荐诸葛,就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这位卧龙先生,这位卧龙先生终于被感动并愿意出山后,他就给刘备分析了时势,他说:“自董卓造孽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侠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连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亮一生的五大致命败笔
诸葛亮一生的五大致命败笔说起诸葛亮,从古到今,没有不被他才能所折服的,三国期间,可以说蜀国因为他的伟大才能才确保了有一席之地。
自诸葛亮逝世之后,本来就羸弱的蜀国更加经不起风吹雨打,没有几年,就被北方的魏国(此时应当是西晋)消灭了。
然而,纵观诸葛亮的光辉一生,他也并非圣贤,演绎得并不是那么的完美,虽然小说《三国演义》试图将他演绎得出神入化,但小说终归是小说,有他的虚构成分,历史终归是历史,容不得参杂个人感情,诸葛亮的一生有他的致命弱点,也就是所谓的败笔吧。
败笔之一:选错了主,跟错了人。
也许是诸葛亮的正统思想,也许是只有刘备请他出山,一生有鸿鹄之志的诸葛亮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际,其实很想有所作为,也大展宏图,以实现自己的天下之志。
然而,深居卧龙,却没有人来引他入出山,直到刘备的到来,而且刘备作为汉朝正室后代,对他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虽然历史上他是再三推辞,但实际上是在探测刘备的真心,同时也在寻思如何被刘备所吸引,所以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隆中对》。
然而,刘备非非常之人,能力只是一般,并没有曹操、孙权之文治武功,所以,也就注定了诸葛亮不可能成为姜尚(姜子牙),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军师,虽然最后耗尽最后精力,也没有完成他的天下大计。
败笔之二:他也嫉贤妒能,容不得有人超过他。
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关羽、张飞,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当然是无人能比,况且他们的才能也是一等一的,对于诸葛亮的到来,尤其是随着他的地位的上升,关羽、张飞表现出来自己的意见,但他们是武将,并没有除掉诸葛亮的意思,最后能够听从诸葛亮的调遣,应该是很伟大的胸怀。
然而,作为文臣的诸葛亮,他的胸怀却不能容忍,所以,就有了关羽被吕蒙所杀、张飞被部下所害的一幕,虽然历史没有写是诸葛亮所为,但作为刘备的左右手,如此英年早逝,不能不令人生疑,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至少有希望看到这一点的远见。
还有,作为和他能力相当的文谋臣庞统,也是才华刚现就命丧黄泉,这在历史上引起了许多猜测,而且矛头直指诸葛亮。
历史趣谈:诸葛亮5次军事失误 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军事失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5次军事失误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军事失误导语: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曾任蜀国军师、丞相,受封为武乡侯。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27岁的诸葛亮经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又经刘备“三顾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曾任蜀国军师、丞相,受封为武乡侯。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27岁的诸葛亮经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又经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番“隆中对策”后,被恳请出山,投身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足智多谋:用激将法说服孙权,实现孙、刘结盟,赤壁败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施以“占据险要,徐图发展”的战略,使刘备称雄西蜀;采用“攻心为上”的方略,七擒七纵孟获,一举平定南中;以及奉行“治戎讲武,足食足兵,出师有名”统一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
以至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是谋略与智慧的化身。
然而他也一再失误,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至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
1、错用将街亭失守蜀汉建兴六年(228年)1月,诸葛亮领兵北上,丞相司马魏延建议兵分两路:即一路由精兵取子午道(从关中直达南通汉中的通道)袭击长安;另一路大部队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为秦岭太白山170里长狭谷的北端部分)出击咸阳。
诸葛亮认为魏延傲才不驯未采纳,坚持采取“稳扎稳打,先夺取陇石,再相机进图关中”的战略方针。
为实现此方针,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出兵斜谷,进攻关中,并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兵进驻斜谷,吸引魏军;亲率主力6万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西汉水北岸地区)。
诸葛亮的出其不意,达到了一举掠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等陇西广大地区的第一中间目标,取得了下一步生活常识分享。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诸葛亮的7大失误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诸葛亮的7大失误来自:秀水拖蓝 > 《读书心得》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一、战略失误战略是指组织发展的全局方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正确的战略是组织走向成功的前提。
诸葛亮在隆中制订三分天下的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为蜀汉灭亡埋下失败种子。
荆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其处要冲,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
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都必需先占据荆州。
诸葛亮以惊人的智慧,绝妙的策划,在赤壁大战中捷足先登,一举夺取了荆州,并以此为基地,随后取得四川和汉中,初步实现了隆中战略,实现三分天下的局势。
然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
本来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诸葛亮应建议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加强荆州的防卫力量,才是执行隆中决策的正确方针。
诸葛亮战略失误,使荆州地失人亡,因而夭折了隆中战略。
总观荆州之失全过程,关羽的责任是次要的,主要领导责任应由诸葛亮承担,这比“马谡失街亭”的错误更大,后果更严重,影响更深远。
因为荆州这一步牵涉到蜀汉发展,事关隆中战略布局。
诸葛亮一生事业没有取得最后成功,与荆州战略失误存在直接的关系,荆州地失人亡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
二、自知不足《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作为一位高明的领导者非常需要具备知人的本领,更重要是自知,只有这样才能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宋朝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②诸葛亮朋友司马徽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天”则是历史规律,只有遵循,无法抗拒。
首先,诸葛亮后半生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匡复汉室的时机与实力已不存在:(1)三国统治集团中蜀汉最弱。
诸葛亮战略决策之误-精品文档
诸葛亮战略决策之误《三国演义》里,孔明在战略决策上,我认为有三大失误。
一是失荆州,二是伐吴,三是伐魏。
这些大的失误造成国疲民敝,导致蜀国最先灭亡。
这些失误充分显示了他的智者之愚。
荆州在战略上十分重要。
曹操虎视眈眈,孙权每欲鲸吞,为兵家必争之地。
正如孔明为刘备所谋,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王业可兴。
因此,刘备让关羽守荆州。
关羽世之虎将,勇猛盖世,足智多谋,威震四海,可当此任。
后来东吴求婚,遭到关公的拒绝,荆州隐患此时已经伏下。
这一情况,孔明是预知的。
他想使人替回关公,可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差使命令关公起兵取樊城。
当时,荆州的守兵与初得时的守兵相比,显然力量相差悬殊。
原来有孔明、张飞、赵云等精兵良将共守荆州,加强防备,万无一失。
后来取西川时,孔明带走了大部分精兵良将,只留关羽守荆州。
此时,既令关羽起兵,应马上派兵增援,加强荆州的军事力量,以防不测。
可孔明未如此做,结果大军北伐,荆州空虚,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关羽身死,全军覆没,真乃千古憾事。
二十年苦心经营的战果竟然毁之一旦,丧师失地,实让人痛心疾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荆州已失,理应慎重分析天下形势,以社稷为重,黎民为重,不能轻举忘动。
可是刚刚建立起来的蜀汉集团又兴兵伐吴。
只因刘备念桃园结义之情,私而忘公,大动干戈。
刘备的心情不言而喻,关羽随他南征北战,东讨西杀,驰骋疆场,几番死里逃生。
尤其是身居曹营,不以曹之功名、富贵、美女所动,矢志不改,终无二心,死心踏地追随刘备。
刘备受情感的支使失去理智,乃情理之中。
而作为军师、丞相的孔明,应勇敢地站出来,积极主动地谋划,想方设法,平息干戈,等待时机,兴兵伐吴,可他的劝谏远不如赵云。
朝中文武均认为不能伐吴。
事禀丞相府,孔明与百官苦谏,刘备心中稍回。
这时,应将规劝的重点转移到张飞身上。
张飞的到来,对刘备无疑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劝张飞,一定能听劝言。
在古城会时,张飞能以大义待关羽。
诸葛亮三大失误致使蜀国一统江山化为南柯一梦
诸葛亮三大失误致使蜀国一统江山化为南柯一梦诸葛亮自“三顾茅庐”后出山辅佐刘备以来,刘备这个昔日织席卖鞋的草根也开始做起“大买卖”来了,而且“生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经过多年打拼“三足鼎立”的战略规划也逐步实现,诸葛亮功劳不可谓不高,智慧不可谓不大。
但是古文人的劣根性也最终葬送了蜀国,真是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
一、为个人意气,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错了人华容道放曹,是蜀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而这个错误是诸葛亮造成的。
试想如果当时派大军在华容道杀掉曹操,魏国将会分崩离析,化成多个小国,而单凭任何一小国,对后来的蜀国而言,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威胁。
因为刘备兵强马壮,兼有诸葛亮足智多谋,还可以打刘皇叔这个血统牌,一可以赢得战略进攻的准备时间,二可以各个击破,逐个消灭,与吴国平分天下,而后图之,最后一统江山。
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这个年轻人根本就瞧不起,见刘备对其的尊崇超过了对他们俩的关心,心里老大的不痛快,总是持藐视的态度,而诸葛亮就耍起了欲擒故纵的手段,用激将法将关羽牢牢捏在手心里,立下了军令状,最后饶了关羽,借这个机会刹刹关羽的傲气,使之服气。
为什么要选择关羽而不选张飞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张飞相比关羽是多勇而寡谋,在三结义中又排行老三,相对无足轻重,只要搞掂了关羽,张飞就随之而服矣。
最后诸葛亮个人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蜀国也就必然地短命。
二、信奉奸诈术,丧失了信誉,动摇了联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本来火烧赤壁,东吴出力最大,荆州理应东吴所得,但诸葛亮出奸计,仿刘邦夺咸阳,夺了荆州,东吴不得已而求其次,答应等蜀国得了西川便还荆州,但蜀国得了之后,仍不还,还说是继承的刘姓江山,不还有理。
可他们忘了,天下土地,乃有德者居之,且信义乃古人立根之本,都被刘备当局抛弃,东吴只好使计,结果弄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杀关羽,烧连营的祸根也就伏下了,不久,东吴用陆逊之计,赚得荆州,杀了关羽,而刘备义气用事,失兵几十万,从此元气大伤,一厥不振。
诸葛亮一生犯了三次战略失误,少错一次的话,三国历史都会改变
诸葛亮一生犯了三次战略失误,少错一次的话,三国历史都会改变严正声明:本文素材来自《三国演义》一书,反对转载,拒绝伪史,保证没有任何政治联想!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古以来确实都没有完美的人。
包括在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算了一生却也避免不了失算的时候,虽然他下错棋的次数也许单手都可以数得过来,但是这几次犯错却都是大错,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生死存亡。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全才,如果用现代社会的角度去评价他,那他就是科学家、数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等集“多家”为一身的全方位人才。
也就是因为他不是普通人,有着超群的智商,所以一旦这种人犯错也必定是超乎常人错误的严重程度。
这几次失算中大概有三个错误是属于战略失策,而还有一个是战术失误。
即使诸葛亮一生聪明了一世,因糊涂一时犯下了这四个错误,但是从功过上来看,这些错误足以抵他的上千次的凯旋和胜利。
可见,这些都是大错特错。
而第一个重要的战略失误就是错在领导蜀汉的战略指导思想上,也就是隆中对。
一开始,诸葛亮很有先见之明提出了新的主张,即三国鼎立,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超前又符合当下局势的策略。
而后来,隆中对则提倡在攻击曹魏的时候进行双面夹击,其实,当时总体实力蜀汉和曹魏力量是悬殊的,兵力这样一拆开则显得蜀汉更加处于劣势地位了。
如果说第一个错误的集中体现是在战术上的失误,那么,第二个大意则直接体现在结果上,即荆州沦陷。
表面上这个大事件的直接责任人是关羽,而实际上,孔明先生同样逃脱不了干系。
作为蜀汉军师,首先他就没有把荆州这重地放在战略层次上考虑,由此间接导致了丢荆州的结果。
最后一个战略上的失误则是诸葛亮执着于北伐,他在北伐这件事上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一心想着要北伐却忘了如此不断进攻无非等同于慢性自杀。
兵力一次次消耗,蜀汉和曹魏的军事力量越来越悬殊,长此以往,兵力衰退,国力消耗,国家也一步步走向末路。
还有一个重要的错误则属于战术层次,明知道司马懿对街亭蓄谋已久,一直都是虎视眈眈,明知道街亭已经危在旦夕,守护街亭迫在眉睫。
三国诸葛亮的过失
诸葛孔明一生八大不足之处:虽是诸葛武侯八不足,然吾认为此也是蜀亡之更由也!穷兵黩武一不明也!三国时不论从何角度看均以蜀汉最弱。
本应利用蜀中天险而固守江山,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同时培养后续人才,静观天下局势,一旦有变在出兵发魏,暗合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对》之战略。
此才是上上之举。
然诸葛武侯却为报先主三顾之恩,不顾三国国力,不记天下局势之无常,而一意孤行,数次北发,累国累民。
而自己一生用兵谨慎,自比管、毅,却不知“兵者,鬼道也……”之上古名理,以至数伐均是徒劳无功,反而拖垮了蜀国国力,使之兵员、人力、将才、经济、农业等等的不到好的发展,和囤积,以至于死后短短数年就走上亡国道路。
由于兵力的不足,姜维守城又不得不撤走原部署在丛山之中的“边防军”,以至于邓艾有机可乘。
此一也!不重人才培养二不明也!在武侯数十年的丞相任中,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上极其不足。
以至于武侯一亡,朝堂上,可继承丞相位的仅剩蒋碗、费伊等寥寥数人,且均已两鬓斑白,不堪久用之人,使得蜀中官场(政治)不稳,丞相居然居德阳而理国事;军旅中,能征善战的武将亡得亡、病得病、反得反,以至于“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唯剩姜维还能独当一面,最后连自己不懂领军打仗的儿子、孙子战死绵竹,而断后,可叹!可悲!宫廷内,歼宦当政以至于,后主刘阐在成都内上可固守一战,外有姜维晋军勤王,南有南蛮雄兵,西有羌人为援的情行下,投降于兵力不过数千的邓艾之下。
此为不明之二。
不修内政而先伐魏三不明也!此于前两点有很大的共同点。
据天险而自守,修内政,人民富了、人口多了、军备足了打仗才会赢。
汉朝老主宗刘邦不正是以次而战败项羽一统天下的吗?打仗大什么?归根结底就是打国力、打后援,此为千古不便之真理。
国力不足,自己地盘又小、人又少、将又寡还去攻打远强于己的曹魏,而曹魏又有秦岭汉中这一天险可守,还去单方面攻击,简直是以卵击石。
此为三也!国策地错误。
不视马谡四也!此为诸葛亮一生中用人、视人上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是其军事上的重大错误。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
诸葛亮领导方式的七大失误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领导对组织管理的好坏具有决定性影响,是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目标的带头行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封建中国士子“为师”、“为将”、“为相”的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化身,在他辉煌的一生中,几乎计无不中,谋无不成,近乎神,而他又本性谨慎,除“失街亭”、“兵屯渭南”外,很少有人论及他的失误。
然而,为什么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最先灭亡? 细读《三国演义》及《三国志》后不难发现,诸葛亮也有不审时度势、穷兵黩武、用人失误等多方面的缺憾。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不当的领导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以期对现在的组织领导者有所启示。
一、战略失误战略是指组织发展的全局方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正确的战略是组织走向成功的前提。
诸葛亮在隆中制订三分天下的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为蜀汉灭亡埋下失败种子。
荆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其处要冲,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
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都必需先占据荆州。
诸葛亮以惊人的智慧,绝妙的策划,在赤壁大战中捷足先登,一举夺取了荆州,并以此为基地,随后取得四川和汉中,初步实现了隆中战略,实现三分天下的局势。
然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
①当四川吃紧时,刘备授意诸葛亮将荆州交给心腹关羽,守荆州责任重大,关羽接印,诸葛亮擎着不授,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半天。
这一动作表现了诸葛亮的忧虑,他清楚关羽的致命要害,把孙刘联盟,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一再告诫关羽,最后诸葛亮还是听从了刘备的意见,显示出诸葛亮对当时局势估计严重不足。
诸葛亮犯过的3大错:每个都很致命-影响蜀汉的前途
诸葛亮犯过的3大错:每个都很致命,影响蜀汉的前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却也犯过一些错误,有些错误无关紧要,但有些却非常严重,比如一下三件错误。
第一错:在刘备面前进言,劝谏灭掉刘封。
刘封,乃是刘备义子。
在刘备入主川蜀之时,大放异彩,在历史上刘封有三个正向的评价: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
这三个关键词,除了性格刚猛之外,其余两个皆是一代大将应该具备的特点。
然而,刘封是怎么死的呢?他并没有死在战场之上,而是死在了诸葛亮的嘴下。
在《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刘封拒绝支援关羽之后,诸葛亮是直接以刘封性格刚猛之理由建议刘备除掉刘封。
这个理由看起来非常牵强,也非常自私。
在当时,刘封最大的错误就是拒绝支援关羽。
但仅仅是这个理由,根本不足以让刘封致死!明代历史学家李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刘封虽不出救,其罪正与糜芳同科,俱是情有可原者也。
”,李贽认为当时刘封虽然没有援救关羽,但这条罪状不足以致死罪,而且是情有可原。
对于刘封而言,如果诸葛亮对他稍微宽容一点,后期的蜀国也不会落得没有大将可用的尴尬局面。
总体说起来,诸葛亮建议刘备除掉刘封,除了替刘禅扫清了障碍之外,没有一点点好处,对于蜀汉来说。
第二错:北伐期间,斩杀参军马谡。
提到马谡,相信不少朋友便会联想到三国时期一个典故,叫“失街亭”,这个典故是三国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转折点,特别是对于蜀汉来说。
如果,街亭守将马谡当时守住了街亭,那么诸葛亮的北伐大队便有机会踏足长安,如此匡扶汉室也将更进一步。
历史上的诸葛亮,知道蜀国国力远不如曹魏,因此他稳打稳战。
实行分兵作战的攻坚战略,首先让魏延、吴壹等将统兵3万攻打冀城。
然后派遣马谡、王平等统兵3万扼守街亭、列柳城一线,而诸葛亮亲自统兵大约3万左右坐守在西县,作为中军可以随时支援的机要部队。
如果真的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来走,倘若马谡真的堵住街亭,让曹魏军马不能及时相救,诸葛亮或许真的可以实现战略蓝图。
诸葛亮的七大失误
诸葛亮的七大失误!!!凡人皆有失误,尽管诸葛亮神机妙算,但其作为西蜀国股份有限公司的CEO(即丞相),在“资本运作”和“实业投资”方面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以至最后西蜀股份不得不破产摘牌。
诸葛亮的主要失误有七:一、重资本运作,轻生产经营,公司业绩每况愈下。
如果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之本的话,则战争和外交显然就属于国家策略的资本运作部分。
诸葛亮在取得火烧赤壁等一连串军事和外交胜利后,就过于倚重战争等手段,连占湖南和四川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即益州)。
诸葛亮于建兴元年(223)通好东吴,消解一方外忧;二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三年领兵南征,平定叛乱。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治理初见成效,长此经营下去,蜀国会日益强盛起来。
可他于四年(226)开始治军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众北驻汉中;六年出军北伐,掀起连年战火。
而曹操则对恢复经济非常重视,在汉末乱离,生灵涂炭的情况下,是他召募流民,提供工具,实行屯田,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得到恢复。
曹操的举措既使后来的魏国国力大大增强,也使曹魏政权得到百姓的真正拥护。
可以说,西蜀国的败因根本在于对经济实力和农业生产的轻视,而作为西蜀国的CEO,诸葛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公司治理缺失,缺乏民主决策机制和程序。
毫无疑问,自火烧博望坡开始,诸葛亮在早期的征伐中,决策英明,所向披靡。
但也许缘于此,致使其越来越独断专行。
诸葛亮经连吴、安民、南征、治戎讲武、北驻汉中这一系列活动,已基本将军政大权一揽在手,并将决策神秘化。
到后来,已然有欺骗董事长(刘备)、操控“国企”之嫌,与MBO只差一步之遥。
如在刘禅已年满22岁,正是少年才俊,英姿勃发之时,诸葛亮“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意思是说:考虑后主年少无知,是非难辩。
特派心腹大臣董元担任侍中一职,统领“卫戍部队”,“监管”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禅自然会很害怕。
CEO诸葛亮对董事长继承人已达到掌控的地步。
三、重学历轻能力。
诸葛亮在首次北伐时,任读书很多,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当时的学历层次可与博士相当)为先锋,督大军在前。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是人民意中的英雄人物,是忠贞和聪慧的化身。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诸葛亮的智谋战略上亦有缺乏之处,在培育后继人才上和用人方面呈现了严重失误,受其历史的局限性,从而使其更契合客观理想,使其血肉更丰厚,更真实可信。
下面从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之处,作粗浅的讨论。
一、战略和诚信上的失误诸葛亮出山后,以己聪慧树立起本人在刘氏集团中的威信。
之后又孤胆赴江东,笔战群儒、理导孙权、智激周瑜,完成了联吴抗曹的战略。
赤壁之战,写下了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刘备也因此分享了三分之势。
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的指挥、导演、主角都是他——孔明。
也是展现他政治胆略和杰出聪慧最精彩的章节。
其后的入蜀、平蛮、伐魏六出祁山等一系列的描写,不过是继续完成和不时饱满的过程。
就其对手而言,曹操、周瑜、司马懿等皆是旷世奇才、高明之士,但是诸葛亮比他们技高一筹,并最终打败了他们,其谋略单就智算华容道的小插曲“实而实之”令操走投无路,便足见一斑。
诸葛亮虽胡言乱语,但他是人,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他也有困境之时。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战略上的失误能够这样说,事之成败,全视首领人物的才能如何而定。
作为战略家、丞相的诸葛亮来讲,他的战略有两方面的失误,也正是这二方面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过早地走上了沦亡之路。
首先,他在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统揽才能上仍有欠缺。
如前面提及的“刘备伐吴”“荆州主将任命” 问题上,诸葛亮就遭到忠的思想约束而做出有损大局的决策,就其丞相职责而言是一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渎职行为。
又如他在辅助后主时,作为蜀汉最高决策者,却不顾实践状况,六次出师北伐,这种出于报知遇之恩,唯恐完不成托孤重担的思想,而绝不是出于洞察大势、控制机遇的思索,是极不明智的。
当时三国鼎立形势已根本肯定,一时难以改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
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诸葛亮的智谋策略上亦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后继人才上和用人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受其历史的局限性,从而使其更符合客观现实,使其血肉更丰富,更真实可信。
下面从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之处,作粗浅的探讨。
一、策略和诚信上的失误
诸葛亮出山后,以己智慧树立起自己在刘氏集团中的威信。
之后又孤胆赴江东,舌战群儒、理导孙权、智激周瑜,完成了联吴抗曹的策略。
赤壁之战,写下了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刘备也因而分享了三分之势。
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的指挥、导演、主角都是他——孔明。
也是展示他政治胆略和卓越智慧最精彩的章节。
其后的入蜀、平蛮、伐魏六出祁山等一系列的描写,不过是继续完成和不断丰满的过程。
就其对手而言,曹操、周瑜、司马懿等皆是旷世奇才、高明之士,然而诸葛亮比他们技高一筹,并最终战胜了他们,其谋略单就智算华容道的小插曲“实而实之”令操走投无路,便足见一斑。
诸葛亮虽料事如神,但他是人,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他也有窘境之时。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策略上的失误
可以这样说,事之成败,全视领袖人物的能力如何而定。
作为战略家、丞相的诸葛亮来讲,他的策略有两方面的失误,也正是这二方面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过早地走上了灭亡之路。
首先,他在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统揽能力上仍有欠缺。
如前面提及的“刘备伐吴”“荆州主将任命”问题上,诸葛亮就受到忠的思想束缚而做出有损大局的决策,就其丞相职责而言是一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失职行为。
又如他在辅助后主时,作为蜀汉最高决策者,却不顾实际情况,六次出师北伐,这种出于报知遇之恩,唯恐完不成托孤重任的思想,而绝不是出于洞察大势、掌握时机的考虑,是极不明智的。
当时三国鼎立形势已基本确定,一时难以改变。
总体实力上看,曹魏较吴、蜀强大,明智的领导者,只宜发展国力,养精蓄锐,提高与魏、吴抗衡的能力。
因为在这种势力下,任何军事行动均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六出祁山结果也正说明了这点。
何况以小国与大国拼消耗,打持久战,对小国是极不利的,要打的话也宜智出奇兵,速战速决才有点希望。
作为领导人,还应善于抓大事,不应为小事而忙碌,应学会让更多的人为自己去做,这才是领导的艺术。
诸葛亮怕别人不似自己尽心,便“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常自校薄书”“亲理细事”。
古人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
”诸葛亮这种舍本求末的亲力亲为,一则影响其对大事的决断,二则没有发挥下属的才干,且防碍培养人才;三则使己碌碌无为,不足取也。
其次,诸葛亮的民主、科学、善断的决策能力还稍欠火候。
诸葛亮每次打仗,都故作神秘,不与众将商议,事后才说出其中奥妙。
这在客观上失去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的机会。
诸葛亮在伐魏决策上便是一意孤行,以致功败垂成。
不失时机,权衡利弊的决断力,诸葛亮远不如曹操、司马懿、邓艾等,操以“有权谋、多机变”著称,司马懿克日擒孟达,邓艾偷渡阴平,都显示出非凡的决断艺术。
诸葛亮在荆州守将任用上就因忠的束缚而缺果断,结果反受其乱,北伐时又不采用魏延之出子午谷径取长安之计,只顾求稳,错失良机。
诸葛亮平生小心不肯弄险,对形势的把握过于拘束。
可举两例:其一,刘备兴师伐吴复仇,这是灭吴的好机会。
诸葛亮本应该以赵云、马超、马岱、魏延等把守隘口以拒魏,明言自己在蜀而暗随刘备伐吴。
就当时而言,曹丕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定不敢侵蜀而坐山观虎斗。
吴灭了,然后北伐中原,不是也轻而易举吗?其二,第一次北伐,若采纳魏延之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长安,中原不也是囊中之物吗?这叫兵贵神速。
诸葛亮既然用反间计成功地解除了司马懿之患,却没有争取这一有利的时机一举成功,结果给魏国以喘息之机,重调司马懿以拒蜀,从而为蜀国此后的北伐平添了许多障碍。
(二)诚信上的缺失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中较为精彩的一节,在这段故事中,罗贯中不惜纸墨地刻画了诸葛亮狡黠的智慧,也透露出了他对诚信道义的蔑视。
仅从“一气周瑜”来讲,诸葛亮的诚信缺失便跃然纸上。
赤壁之战后,周瑜想一鼓作气拿下南郡,但他担心刘备趁火打劫,于是去试探刘备。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
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
”周瑜倒也爽快,说:“吾若取不得,
那时任从公取”。
接下来便是周瑜与南郡守将曹仁的一场残酷大战,周瑜将曹仁打得大败,东吴也伤亡惨重。
然而最终,刘备、诸葛亮还是食言了,他们乘周瑜与曹仁激战正酣时,悄悄占领了南郡。
就这样,周瑜辛辛苦苦用鲜血换来的果实,却被诸葛亮轻轻松松地窃取了。
从《三国演义》的逻辑推理来看,“三气周瑜”的直接后果便是孙刘联盟的瓦解,以及东吴偷袭荆州,关羽父子被杀。
甚至刘备东征孙吴时遭遇“火烧连营”败局,最终白帝托孤,也处在这根逻辑链条之上。
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三气周瑜”绝对是一大败招。
二、培养和用人上的失误
诸葛亮在培养、任用人才方面的不得力,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一)培养人才的疏忽
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疏于培养人才的人,这是领导的大忌。
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
诸葛亮一生只是在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凡事亲力亲为,不放心下属去做。
蜀地本来就人才不盛,却不去办学兴教育培养后备人才,当第一代将才相继去世后,造成青黄不接,无人可用,以致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出现这种捉襟见肘的局面,孔明是难辞其咎的。
他也深深感到这一失误的痛苦,当他听到赵云、关平、张苞等的死讯的反应,不是大哭昏倒,就是吐血就可知,为何呢?就是因为再也无人可助其实现进取中原的宏愿。
(二)任用人才上的失察
首先,也是诸葛亮最大的用人失误,是在进军西川的人事安排上。
按当时的情况,如果把赵云和庞统留在荆州,诸葛亮同刘、关、张共进西川,可谓武可定国文可安邦。
然而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让庞统陪王伴驾,把关羽、赵云都留在了荆州。
刘备从心眼里就讨厌庞统的随机之策,两人征途上郁郁寡欢,最终导致落凤坡凤雏夭折,唾手可得的西川反成了烫手山芋。
无奈之下,诸葛亮又带赵云助阵,留下关羽独守荆州,为失城误国留下伏笔。
诸葛亮让关羽担当此任,使得“走麦城”成为必然。
另一个用人失察之处,就是街亭一役。
当时,司马懿欲领兵袭街亭,诸葛亮却
派了素无作战经验的马谡去把守。
斩因战失利的马谡便是其再次失策。
这对蜀汉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蜀人才缺乏十分突出,老成凋谢,新秀未起,诸葛亮应从蜀汉的长远考虑,多方延揽人才,培养人才才对。
像马谡这样的人,如假以时日,可以相信,他定会是一位出色的将才,可孔明轻率地把人材杀掉了。
痛惜!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始终没忘记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没把孔明完全神化,而是敢于写出理想人物的欠缺,敢于写出特定历史时代给主人公造成的束缚,使其更符合人物形象性格复杂性的需要,使创作的人物更真实可信,这是难能可贵的。
作家笔下的诸葛亮生活于一个具有浓烈“忠”的意识的儒家思想统治时代,他永远也冲破不了这时代对忠的观念的束缚,并未对人物形象造成太多的不良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