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人教部编版第18课《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狼》同步练习(一)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狼》同步练习(一)及答案18 狼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窘.()苫蔽..()()奔倚.()数.刀毙.之()()隧.()入尻.()尾dān dān()()相向目似míng()意xiá()甚狼亦xiá()矣假mèi()2.填空。
(1)《狼》选自代文学家的文言小说集《》。
(3)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惧狼→()→()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④又数刀毙之.()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敌:①恐前后受其敌.()②盖以诱敌.()(3)止:①一狼得骨止.()②止.增笑耳()(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5)前:①恐前.后受其敌()②狼不敢前.()4.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第1-3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5.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场主积薪其中(麦场)B.一狼洞其中(柴堆)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屠自后断其股(狼)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7.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狼施威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鸟》一文及相关背景知识。
2.学会分析文本及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含义。
3.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鸟》一文的主题,分析文本,找寻文中所体现的核心合作和信任。
2.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协作能力。
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2.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联想能力,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入课题,了解物竞天择的报道,自然界中的飞禽动物,为学习《鸟》做引导。
2.围绕自然界中的飞禽动物,展开课前讨论,引导学生们思考课文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主题。
2.阅读理解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对文本的看法和理解。
2.课堂展示,将不同组别的观点互相交流和比较,找出共通之处,深入思考而合作意义。
3.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鸟在晴朗时都无处可躲,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
”2.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为什么鸟在晴朗时都无处可躲呢?在这个环节中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见解,也要帮助学生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讨论完成后,将小组中最好的讨论结果整合成思维导图。
4.合作及总结1.碰头思考——学生将思维导图和讨论结果汇总,进行碰头思考。
2.小组项目——从研讨结果中项目化,分配任务,并落实实施。
3.小组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邀请同学进行评价。
4.知识回顾——教师梳理课文的学习内容,并进行知识内容的延伸。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涉及课文内容《鸟》,围绕自然界的生灵,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与不可分离。
2.课堂内容重点突出“合作意义”,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教育学生保持信任、关爱等心态。
3.课程难度较大,需要进行多层面的提问与反馈,让学生发表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力。
五、课后作业1.找出三段话,解释这些话是如何告诫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2.写下一段话,表达你对这节课的感悟;3.或者整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表格归纳。
《鸟》课下注释【部编版七上第18课】
《鸟》课下注释【部编版七上第18课】①选自《梁实秋散文》第一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②【羽翮】指鸟羽。
翻,鸟羽的茎状部分。
③【瞵视】瞪眼注视。
瞬,瞪着眼睛看。
④【昂藏】形容仪表雄伟。
⑤【饮啄】饮水啄食。
⑥【抟扶摇而直上】语出《庄子·逍遥游》。
原文作“抟扶摇直上”。
意为凭借旋风直上高空。
抟,盘旋而上。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①【啭】鸟鸣声。
②【吱】音zi。
③【曳】拖。
④【喙】鸟兽的嘴。
①【斑斓】灿烂多彩。
②【丰腴】(身体)丰满。
③【秾纤合度】胖瘦合适。
称,丰满、肥胖。
纤,瘦小、瘦弱。
合度,适宜。
④【顾盼】向左右或周围看来看去。
⑤【倏地】迅速地。
⑥【鸢鹰】老鹰。
⑦【“杜宇”“望帝”】杜宇是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声凄切,泪尽继而流血。
⑧【客愁】旅人怀乡的愁思。
⑨【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瓮颂》等。
⑩【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致云雀》《西风颂》等。
⑪【哈代(1840-1928)】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⑫【跼蹐缩缩】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
跼蹐,局促、拘束。
缩缩,畏缩的样子。
⑬【感喟】感叹。
喟,叹气。
①【戟张】这里形容鸟的羽毛像戟一样张开。
戟,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者铁制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
②【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③【烟突】烟囱。
④【窗棂】窗户格子。
⑤【鸱枭】鸟名,俗称“猫头鹰”。
枭,同“鹦”。
2017-2018年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18PPT课件.鸟-梁实秋.PPT
议 《鸟》收录在梁实秋著名散文作品集 一 《雅舍小品》的第一集中,《雅舍小品》 议 是梁实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写的小 , 品文的结集。 探 究 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 文 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 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和对无拘无束生 章 活的向往。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 主 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 旨 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 Nhomakorabea令人喜悦的鸟
令人憎恶的鸟
令人悲苦的鸟
找 我 爱 鸟 ,那 一 见到笼中鸟 找 听到 ,那 鸟声音 , 初 看到鸟形体 ,那 步 ,那 整 知道杜鹃鸟 体 发现 ,那 感 风中鸟 知
的样子, 羽翮不整,蜷伏不动 我感到 ; 苦闷 的鸣叫,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 我感到 ; 快乐 的模样, 俊俏优美,玲珑饱满 我感到 ; 喜悦 的劣行, 豪横无情,鸠占鹊巢 我感到 ; 坦然 的境遇, 战栗抖擞,孤苦伶仃 我感到 。 悲苦
主要作品: 杂文集: 《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 散文集: 《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续集》 《雅舍小品》 (3、4集) 《清华八年》《秋室杂忆》 等.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
梁实秋
梁实秋(1903~ 1987)中国作家,文 艺理论批评家,翻译 家。原名治华,笔名 秋郎。浙江杭县(今 余杭)人。1915年考 入清华学校。后与闻 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 社,开始写批评文章 和新诗。1923年留学 美国。1926年回国, 先后在东南大学、暨 南大学任教。1949年 定居台湾。
处境:蜷伏 无法高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鸟》学案含答案
《鸟》学案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
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所以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1.初步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诗人笔下的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鸟》的世界一探究竟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羽翮.(hé) 瞵.视(lín) 抟.摇(tuán)鸟啭.(zhuàn) 曳.着(yè) 斑斓.(lán)丰腴.(yú) 秾纤..(nóng)(xiān) 倏.地(shū)鸢.鹰(yuān) 跼蹐..(jú)(jí) 感喟.(kuì)戟.张(jǐ) 褴褛..(lán)(lǚ) 窗棂.(líng)鸱枭..(chī)(xiāo)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没有依靠。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战栗: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3.作者链接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2):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
第三部分(6-7):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知识梳理和练习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处境十分困窘,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夫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又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夫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巧变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一、作者介绍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著作《聊斋志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课后练习题(含答案)一、给下列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屠眈瞑薪隧(shàn)蔽(chí)担假(mèi)(kāo)尾变(zhà)二、给下列加黑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其字母填入括号中。
1.一狼径去()A.直径B.径直C.小路2.屠暴起()A.急躁B.突然C.凶狠、残酷3.顾野有麦场。
()A.照管B.看C.顾客4.场主积薪其中()A.柴B.薪水5.缀行甚远()A.连接B.紧跟C.装饰6.苫蔽成丘。
()A.苫布B.盖上三、古汉语中,一词多义较多,请正确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四、“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本文中指代A.两狼B.麦场 C.柴堆 D.屠户 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将指代的字母写在括号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
()()3.屠自后断其骨,亦毙之。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五、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按正确顺序将下列各句的序号排列起来。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正确顺序:六、选择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屠惧,以骨投之。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富僧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如蜀鄙之僧哉?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妾闻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黑词的用法。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课时同步练》(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课时同步练》(部编版)一、翻译(共12 分)1.古今异义哉(1)禽兽之变诈几何..古义:今义:几何学,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相互关系等(2)盖.以诱敌古义: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3)一狼径去.古义: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答案】(1)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2)原来是(3)离开【详解】考查对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掌握。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
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②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盖:原来是。
③一只狼径直离开。
去:离开。
2.词类活用(1)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2)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3)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6)止增笑.耳(动词用作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1)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2). (2) (名词用作动词,打洞(3). (3) (名词用作动词,胁迫、攻击) (4). (4) (名词作状语,指从通道) (5). (5)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6). (6) (动词用作名词,笑料)【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中词类活用词语的掌握。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①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
晚: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②一只狼在其中打洞。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鸟》(完美版)PPT课件
5.“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 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 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 果。
【答案】“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生动 地说明了鸟美妙的体形,显示出鸟儿的身体比例匀 称,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
6. “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是什么?“幻想” 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是一种冷静 和单纯的爱,而不是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 意蕴的影响。“幻想”是指在原有事实基础上的想 象,在这里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 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雅舍”, 即作者的居室。书中每篇作品不超过两千字,写的都是身边 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 全书都是独立成篇的文章,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梁实秋 的散文常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雅舍小品》正是这 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答案】 协调。如果说1-4段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 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5、6两段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 鸟的悲苦,这同样是作者的“爱”,但较前者已经发生了很大 的改变,鸟儿们自在自为的自然境界被打破,失去了最起码的 生存条件,这不能不令人悲哀。作者又以这种令人悲哀的鸟为 参照物,联想到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与悲哀之鸟 一模一样,进而把目标指向人——现实中人的命运的悲哀,凸 显了文章的主旨,这是一种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更深层次 的思考的爱,这种爱比1-4段表达得更深刻丰富。
三 记一记词义
1.圆润: 饱满而润泽。
2. 旭日: 刚升起的太阳。
3.鼎沸: 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喧闹、混乱。
【授课典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8《鸟》
18鸟教教事例一【教课目的】1.掌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2.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特色,领会作者对鸟的生计和命运的情思。
【教课重难点】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特色,领会作者对鸟的生计和命运的情思。
【学法指导】掌握“物”的特色 ,理清“情”的脉络 ,体察作者的写作企图。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回想诗歌中鸟的形象: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春无踪影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⑤细风燕子斜 ,小雨鱼儿出。
大自然桃红柳绿 ,充满欢喜 ,充满灵气 ,活力勃勃。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 ,这是什么原由呢?就让我们一同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鸟》。
二、作者简介梁实秋 (1903—1987),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 ,广涉人生世态 ,内容丰富 ,或回想旧事、记述个人经历 ,或叙写家庭生活、念书生涯 ,或忆念故土、发财国之思 ,或描绘社会相貌、文化风俗 ,作品风趣典雅 ,雍容大度 ,舒徐自在 ,神韵浓烈。
三、整体掌握文章第一部分 (1~2 段):写自己爱鸟而感觉到鸟的愁闷。
第二部分 (3~5 段):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鸟动听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赏识、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 (6~7 段):写鸟在带给人愉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以及此刻很难看到鸟。
四、问题商讨1.作者写了哪些鸟?明确:作者其实不限于写某一种鸟,文中写到了杜鹃、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白鹭等,有家养的 ,有野外的 ,更多的是“不有名的小鸟”。
2.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整理出描绘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色?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明确:声音:洪亮、嘹亮、圆润、和睦。
外形:俊秀、斑斓的花彩、玲珑饱满、细瘦而不枯瘠、丰腴而不肥胖、秾纤合度、临风顾盼、高踞枝头。
这些词语:都是褒义词 ,表达了作者对鸟浓浓的喜爱之情。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白鸽》教学课件(2024秋)
• 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直飞上白鹿原 顶更为开阔的天空。 作者视线跟随着白鸽,以其飞行路线为线索, 先从东边飞来,由上而下,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夕阳 晚照下山水田园的美丽和生机勃勃,衬托了白鸽的 美,烘托出“我”愉悦的心情;接着又折转向北飞 去,引出著名景点和历史典故,展示家乡的历史文 化,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最后又折回,飞向 更开阔的天空,引出文章结尾情感的抒发。
这里孵出小鸽,它就认你这儿为家咧。
老舅的话点明鸽子习性——依恋故巢。
• 至于饲养技术,老舅不屑地说:“只要每天早晨 给它撒一把苞谷粒儿……” 老舅的话说明了白鸽易于喂养的特点。
• 两只白鸽轮番飞进飞出,每一只鸽子的每一次归巢, 都使纸箱里欢闹起来,可以推想,父亲或母亲为它 们捕捉回来了美味佳肴。
• 两只白鸽先后飞下来,它们显然都瘦了,毛色也有 点儿灰脏有点儿邋遢。 老白鸽轮番为后代捕食,自己却消瘦邋遢,表 现了老白鸽爱护后代的特点。
燕子在我家的房檐上筑了巢,母燕漂亮的尾羽 如同一把黑色的小剪刀,飞翔起来轻巧的身姿又如 同一道急速的闪电。那天清晨,我听到叽叽喳喳的 叫声,抬头一看,几个小家伙探头探脑地从巢的边 缘向外看,原来是一窝小雏鸟!我兴奋极了。那一 刻我感受到了生命诞生的喜悦,这是生活中难忘的 美好瞬间。
课后作业
1. 利用本课学习的关于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片 段写作训练,写出你与动物相处的经历,并写 出你的感悟。
“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你是如 何理解这句话的?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鸟》同步课程课件
2.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 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 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明确: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 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 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 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 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 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修辞手法
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 “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
引用:“抟扶摇而直上”将自由翱翔的鸟儿与笼子里 的鸟儿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反问:“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 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 藏的神 气?”作者对本应是空中霸主的“鹰”的遭遇的同情。
类比:“粘在胶纸上的苍蝇” 与“笼子里的鸟”类 比,形象直白。
反语:“优待”。
巩固练习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
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 大家保护动物:
一、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 二、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
作者的 “爱”鸟,“爱”的是鸟
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 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 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 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 社会现象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 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 们深深的启迪。
鸟 梁实秋
走近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 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 为笔名。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第18课《鸟》
赏读作者对鸟形的喜爱之情(第4段)
有的曳 着长长的尾巴,有的 翘 着尖尖的 长喙,有的是胸襟上 带 着一块照眼的颜 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 闪露 一下斑 斓的花彩。
赏读要求 1.补充红 看它高 踞 枝头,临风 顾盼 ——好锐利 线上的动 的喜悦 刺 上我的心头。 词 有时稻田里 伫立着一只白鹭, 拳 着一条 2.分析动 腿, 缩 着颈子…… 词的效果
文章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2段也有此作用 内容上:用笼中鸟、寒鸦、鸱枭反衬生活 在自由天地中的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 地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囚禁似的笼中养鸟的 做法。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 情和悲苦。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 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 到“笼中的鸟”,这对于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jǐ 蓬松戟张
“鸟瞰”全文,读懂内容: ——诗意地概说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文中写了哪几类鸟?作者抒发了对鸟的什 么感情?理清文章思路。
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 令人喜悦的山林自然鸟 令人憎恶的鸟 喜爱 令人悲苦的鸟
悲苦
第一部分(1-2小节)写自己爱鸟而感
受到鸟的苦闷。 喜爱 第二部分(3-5小节)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 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
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 空 盘旋 ,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赏读作者对鸟形的喜爱之情
补充——其它赏析角度 如:动静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色彩丰 富……
有时稻田里伫立着一只 白 鹭,拳着一条腿,缩缩着颈 子;有时候“一行白 鹭上 青 天”,背后还衬着 黛青 釉绿 的山色和 的梯田。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 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 人入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
观鸟
--欣赏其美
观看短片,以审 美眼光从多角度 观察鸟的美 。
晴空一鹤排云上
孔雀是能歌善舞的音乐舞蹈家 。
海鸥给清冷的天际增添了一点无序的伴奏。
天鹅戏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丹顶鹤翩翩起舞
一、走进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 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 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1915年秋考入清华中学,在校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1920年发表了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 1921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学位。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27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不久任暨南大 学教授。
二、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感情饱满。
3、分小组朗读全文。
三、感知全文
1、这篇散文的文眼是那一句? 2、请整理出文中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思考它 们的感情色彩,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在文中写了几类鸟?最这些鸟,作者的态度分 别是怎样的?
处境:蜷伏 无法高飞
苦闷
我好饿
王致中17岁, 在贵州以背煤为生。 一筐煤40公斤,从 煤坑向上爬100米, 然后再走1000米山 路,挣1元人民 币……
一只貉(hé)被棒击后仍然试图站起来,屠宰者将其狠狠地踩在脚下,貉凄惨 地嘶叫着,直到不能动弹.
被杀海豚的鲜血染红了整片海域.
从辽 土宁 中村 掘民 出将 晾冬 干眠 炼的 油青 蛙
二、初读课文
1、结合注释,给课文生字词注音。 羽翮 (hé) 瞵视(lí n) 昂藏(áng) 抟(tuán) 蜷伏(quán)吱吱喳喳(zī) 栅栏(zhà) 饮啄(zhuó)丰腴(yú) 呱呱(gū) 秾纤合度(nóngxiān ) 倏地(shū dì) 曳着(yè) 长喙(huì ) 丰腴(yú) 感喟(kuì ) 迷惘(wǎng) 鸢鹰(yuān) 跼蹐缩缩(jūjí) 戟张(jǐ) 褴褛(lán lǚ) 窗棂(lí ng) 鸱鸮( chī xiāo)
二、初读课文
《鸟》这篇文章流露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读课文 看体现在哪两个字上?
“爱”
“悲”
二、探究课文
《鸟》“爱”体现在:
声音: 声音清脆,嘹亮 圆润不单调 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杜鹃的叫声是凄绝的哀乐。 形体: 四个排比句,展现了鸟的各种美的姿态 玲珑饱满,细瘦不干瘪,丰腴而不 高度评价: 臃肿,减一分太瘦,增一分太肥。
对对 交响乐 囚无 鸟 清脆 嘹亮 笼 拘 我爱鸟 鸣 欣赏 般 无 凄绝 酸楚 哀 乐 喜爱 的 束 (文眼) (对比) 现 生 优美俊俏的形体 实活 一只鸟的死去 悲哀 不 向 满往 生存状态:孤苦伶仃
寒鸦鼓噪 鸱枭怪叫 囚在笼里 悲苦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 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非洲, 一位 狩猎 者用 镜头 记录 下自 己的 收获
蝴 蝶 标 本
我们为动物的可爱而爱,为动物的不幸而悲,学了 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呢?
梁实秋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 1930年,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主编《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他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 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大家,30年 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 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 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 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雅舍小品》
梁实秋认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简单”, 全书没有统一的主题,全部独立成 篇,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题材多 是随手拈来的,或回忆往事、记述 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读书 生涯,或忆念故乡、发家国之思, 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作品 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 韵味浓郁。 又能谈古说今,广征博引,文采斐 然。造就了“雅舍体”的独特风格。
二、探究课文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 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 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 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 城,迷下蔡。”等历来被视 为展示女性之美的经典之笔。
二、探究课文
《鸟》“悲”体现在:
对笼中鸟深表同情 在料峭寒风中鸟死去了
孤苦伶仃的麻雀在啄食
“爱”与“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