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

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上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雷电、地震、干旱、洪水这些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现象,面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神秘和敬畏的心理,并由此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来理解自然和社会。

原始先民的世界根据这种幻想的秩序得到了重新的安排,神话由此产生。

3.存在形态:一、出土材料中有大量远古的神形刻绘。

二,先秦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

诗集如《诗经》《楚辞》;史书如《左传》《国语》;诸子如《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4.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以动物图画为基础、“备百物,知神奸”的巫师所用的图画文献。

全书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

内容宏富,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各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

5.《穆天子传》西晋“汲冢竹书”之一。

记载周穆王西巡史事。

乘八骏马,从宗周出发,一路征战,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

6. 上古神话的类别和内涵1)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人从哪里来?盘古开天,女娲炼石补天,女娲造人2)洪水神话3)以战争为主题神话4)关于发明创造的神话7. 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1)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苦难的深切体验2)重生爱民意识3)抗争精神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有关文献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诗》被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从此便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称为《诗经》。

共305篇。

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一,《诗经》时代、地域及作者(一)确切年代已难一一考定,但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大纲中国文学的源头:远古歌谣和神话。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标志书面文学萌芽。

特点是诗乐舞结合,文史哲不分。

夏商原始宗教文化。

西周春秋礼乐文化。

战国百家争鸣。

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变。

先秦文学五大内容:神话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辞一、神话《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山海经包括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女娲的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发展过程。

中国神话蕴涵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厚生爱民、博大襟怀、大公无私等)自强不息(忧患意识、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二、《诗经》最早诗歌总集。

收录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地域北方。

作者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

春秋之前都是乐歌。

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

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分风、雅、颂三部。

“风”即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小雅。

大雅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作者是社会各阶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鲁、商颂。

风多为春秋时期作品,采自民间。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隔句押韵。

结集有三说:采诗、献诗、删诗说。

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言志。

使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现实主义。

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三、比兴手法。

赋、比、兴艺术开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四、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四言诗创作;四六句基本句式。

古人用“温柔敦厚”四字评《诗》,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诗教。

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止乎礼义”,“怨而不怒”,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大全1.先秦文学:包括诗经、楚辞、《论语》等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2.唐宋文学:唐朝和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如《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3.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小说,被称为四大名著,影响深远。

4.元曲: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杂剧为代表,如《西华山》、《汉宫秋》等。

5.宋词:宋代是中国古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感情和艺术性。

6.典故: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使用典故来表达意思,如《孟母三迁》、《管鲍之交》等。

7.语言风格:中国古代文学注重辞章饱满、音韵优美,常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8.唐诗盛行:唐代的诗歌流派繁多,有李白的豪放派、杜甫的现实派、白居易的婉约派等。

9.玄言体文学:玄言体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写作风格,注重言之凿凿,反映了当时思想和社会风气。

10.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重要部分,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1.闺秀文学:古代闺秀生活空间狭小,因此闺秀文学以婉约为主,反映了女性内心世界和情感。

12.佛教文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佛教文学的发展,如《法华经》等经典作品。

13.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丰富多彩,如《山海经》、《封神演义》等。

14.游记和笔记:古代文人常常以游记和笔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见闻,如《纪游九天》、《牡丹亭记》等。

15.辞章和文论:古代文学作品常常伴随着文论和辞章的撰写,如《文心雕龙》、《吴地吴语》等。

16.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宋代以来文学界的一场运动,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推崇。

17.戏曲:古代戏曲有京剧、昆曲、豫剧等,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代表作品。

2. 掌握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里程碑和代表作品。

2. 掌握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们都读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吗?你们觉得古代文学有什么特点?”Step 2.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古代文学的起源、先秦时期的文学、汉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等。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期的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该时期的特点、重要作品和代表作者等。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式(如小组讨论、PPT展示等)进行研究,并准备报告。

Step 4. 小组报告(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评论。

Step 5. 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收获。

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继续学习的相关资料和推荐书目。

Step 6.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可以进行个人或小组答题,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Step 7. 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Step 8. 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继续研究一个时期的文学,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短文等,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 相关课本、教材和参考书籍;2. 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幻灯片等;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报告和课堂表现;2. 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1.先秦时期:-《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创作集合,包括《风》、《雅》、《颂》等三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和源头。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作品集合,以辞章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称为《论语》,内容主要是经典言论和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镜鉴之作。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是唐·刘义庆编纂的散文,以短篇记事形式描写魏晋时期的文化名流和事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青年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表达了对乱世的失望与对宁静农村生活的向往。

3.唐宋时期:-唐代的诗歌达到了巅峰,唐诗流派主要有初唐、中唐、晚唐三个阶段。

其中,杜甫和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两位杰出的女才子,她们的诗歌以清新、细腻的表达著称。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描写了贾宝玉一家的兴衰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4.宋元明清时期:-宋代诗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多样丰富,从山水田园到政治理念皆有涵盖。

-元曲是元代的戏剧形式,以《西华山》、《窦娥冤》等著名作品闻名于世。

-明代诗人杨雄和吴兆兰在女才子的传统上成为前人后辈的典范,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坠》是杨雄的代表作。

另外,为了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文学流派:如唐代的豪放派、婉约派,宋代的词派,元代的辽东派等。

-诗体:主要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词等。

-诗歌创作技巧:包括押韵、对仗、象征等。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充满辉煌和变革的历史,通过对不同朝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概论:
1.文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文学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
3.文学的分类、流派和体裁。

二、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1.先秦古籍:《诗经》、《楚辞》等;
2.儒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论语》、《孟子》等;
3.文言散文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创作;
4.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5.宋元时期的文学:宋词、元曲等的兴起;
7.清代文学的发展:四大奇书、古文运动等;
三、文学批评思潮:
2.古文运动和白话运动;
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运动。

四、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
1.先秦文学的特点:诗经的风格和意境;
2.唐宋诗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3.赋与骈文的兴盛:唐代赋的发展和宋代骈文的兴起;
4.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四大奇书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5.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元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特点。

五、重要的文学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1.孔子及儒家对文学的影响;
2.洪洞赵孟坡和王阳明的文学思想;
3.文天祥和陆游的诗文风格;
4.鲁迅和胡适的现代文学思潮。

六、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
1.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
3.文学思潮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影响。

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每个阶段和每个重要作品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因此,这些知识点只是一个指导,具体的学习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来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场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门、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硕。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矢汉卿、郑光祖、白朴 ' 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鏤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一、先秦时期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来自不同国家的305篇诗歌,以叙述周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为主题。

2.楚辞: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表达了爱国之情和个人感情。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离骚》和《九章》。

3.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史书和编年体的文章。

二、汉代文学1.《汉乐府》:乐府是指汉代时期的各院的乐章,包括了歌谣、民歌、舞曲等多种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作品《长门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辞章之一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曹操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观沧海》等被收录在《曹操集》中。

四、唐代文学1.《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

2.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为特点,被誉为“诗史”。

五、宋代文学1.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形式,其风华绝代,以唯美、细腻、婉约的风格著称。

2.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被誉为“文学宗师”。

六、元明清文学1.《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描写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2.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部长篇小说。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一部分知识点整理,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非常复杂和庞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史知识点1、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2.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的背景说明:上古期背景:〔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2〕中国文学的思想根底也是孕育于上古期.〔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4〕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学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根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中古期背景:〔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中国文学所有的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1)这时期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3)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近古期背景:(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晚明诗文)重视个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调的倾向.(3)传统文体开展缓慢,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3、先秦时期的文学背景说明:(总体上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1)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2)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 最早的史官是由巫来承当的;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3) 土的兴起与活泼,对文学的开展起关键性的作用.4、中国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5、原始神话传说的概念:神话是以故事或者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达了先民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理解;神话是原始人类综合意识的反响产品.)6、有关神话的作品:?楚辞?、?山海经?、?庄子?、?列子?、?淮南子?、?穆天子传?.7、神话的意义: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1)神话仿佛具有一副双重面具,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一个概念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展示一个感性的结构.2)对文学中叙事这一表现手法产生了影响.3)上古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8、?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诗,其中有6篇笙诗.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代表的是整个北方文学,属于纯文学.笙诗:有目无辞,是一部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徒诗:只有文字.9、有关?诗经?的三说:采诗说、删诗说、献诗说(1)采诗说:中央专门派采诗官到民间去采诗或者民歌.(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个说法颇有争议.(2)删诗说:司马迁认为孔子将原本三千多篇的诗删至三百篇,这个说法不对,孔子并没有对诗进行删减,而是对诗进行了整理和编集.(3)献诗说:各国的乐官在正式场合表演的诗舞,由乐官和太师来整理和编集的.(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的说法是有史可考的.)10、?诗经?按音乐类型/风格划分为:风、雅、颂三局部(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个地区的乐调;是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十五国风,其中大局部都是民歌.(风的文学性最强)(2)雅:是朝廷正声,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大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针硬朝政、情绪激愤,但挖苦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小雅的作者,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卑微者,主要以地位卑微者为主;小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指斥政治黑暗、悲悼周王室的衰亡,忧国忧民,而且也感慨自身遭遇.〔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11、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儒学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2、?诗经?的流传史: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是鲁诗〔出自鲁人中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三家诗先后亡佚.古文经学: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蓑〕 ,毛诗较三家诗晚出,但在民间广泛的传授,并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 今本?诗经?就是“毛诗〞o13、?诗经?的内容:燕飨诗:是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重视遵循礼仪,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燕飨诗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周代宗族间相亲相爱关系维系的重要社会纽带;燕飨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还有政治目的,在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否认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怨刺诗:出现在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硬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除燕飨诗、怨刺诗外,还有以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农事诗、祭祖颂歌和周祖史诗,?诗经?的现实精神这六个方面的内容.14、?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根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此物表达出来.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或者开头.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根底,赋是一种根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兴〞的运用情况比拟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15、?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洁韵律的根本单位.?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使得?诗经?朗诵起来节奏舒卷徐缓,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意义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重章:就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表情感的变化.叠句:在不同的诗章里叠用相同或者相近的诗句.叠言:又称“重言〞,对某个词的重叠使用,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中的“依依〞.双声:使用具有相同声母的两个词;叠韵:使用韵母存在相同部分的两个词.复沓:又称“复唱〞,是句与局之间更换少数词语,起到加重作者感情的作用.16、?诗经?的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关心人民疾苦、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17、?诗经?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用/地位:1〕?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集,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兴旺的民族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3〕“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那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赋、比、兴〞的艺术特征,开启了古代诗歌的根本表现手法.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影响.5〕?诗经?的四言句式,对后世诗人的诗歌体裁结构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8、“诗言志〞说:?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说,认为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当人们内心有所触动,喜怒哀乐之情充盈胸怀时,就通过创作和吟唱诗歌的方式抒发情志或表达态度.19、孔子将文艺看作是一种道德实践,认为礼、乐、诗可以节制和疏导人的惰性,可以感化人和成全个人品德. 孔子还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他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指的是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的情感,是读者领会某种普遍的真理,最终到达感化教育的目的.观: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儒家认为诗歌一方面可以提供对现实生活, 主要是对政治实践的熟悉;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对诗人的主观态度, 即对诗人〔或诗歌产生地域的人群〕伦理修养的熟悉.群:是使人到达一种社会认同感.怨:孔安国注为“怨,为上刺也.〞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怨恨之情.“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显然更增强调文学的感悟功用、教育功用、、熟悉功用和批判功用.20、孟子的两大理论: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特别强调人格与文格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解读作品之前首先应了解作者本人的身世经历、性情气质及其所在的时代环境,否那么不能深透地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以意逆志说:认为读者应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准确解读,推求作者在创作时的真正意图.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均对后世的文学鉴赏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期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1)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 形成假设干作家群体, 他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谪谏为己任(2)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 汉代文学以大为美, 铺张扬厉成为风气.(3)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当者是巫观.巫现在商代具有重要的地位,远高于周代,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也是因占卜等巫术行为而作.先秦叙事散文1、散文的萌芬: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卜辞记录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多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3、?春秋?三传:?公羊传?-公羊高、?左氏传?一左丘明、?谷梁传?一谷梁赤.4、?春秋?根本文学知识:?春秋?在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的编定, 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表达.?春秋?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以时间为史, 以史事为纬.?春秋?特点:微言大义、褒贬清楚、春秋笔法〔简练、含蓄〕.?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5、?左传?根本文学知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是?春秋?的延伸和补充,记录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间的历史事件.?左传?除了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讲述外,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左传?的主要内容是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标准评判人物.?左传?体例:编年史,按时间顺序来编排历史事件.?左传?确立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左传?的特点:?左传?开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而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表达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这种形式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的情节安排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左传?中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表达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不受任何限制.倒叙:叙事过程中回忆事件的起因, 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者预见事件的结果.7、?左传?叙事特点:?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表达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就在战争描写上,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表达, 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它对事件的表达也颇具戏剧性, 有些历史事件不是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和虚构的.?左传?中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对人物及人物性格的描写很具丰富性、个性化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使得人物性格与形象得以展现和完成.8、?国语?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录周、鲁、齐、晋、关口、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在战国初年.?国语?以记言为主,论事为辅.?国语?是后代国别史的滥觞.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9、?战国策?又名?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他们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的人生追求.?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摔阖时代特征的表达,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10、?战国策?的成就: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 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品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个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开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央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3〕?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纵恣多变.先秦说理散文1、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根本特征,但语录体不是?论语? 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 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2、?孟子?:?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3、?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特征: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2〕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3〕善用比喻和寓言;4〕气势浩然的文风,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假设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5〕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4、先秦说理文,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分内、外、杂三个局部,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自庄子后学.?庄子?的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重言:即借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所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4、?庄子?的特点:?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般的艺术效果.?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5、先秦说理散文的意义/影响/地位: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 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为后世小说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6、屈原,名平,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代表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离骚?.7、“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8、?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 以及热爱宗国愿为这效力而不可得的悲哀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俳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的盘旋复沓的特点.有关“离骚〞二字的解释:1〕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最为可信〕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 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央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芒形象. 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 他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鼓励了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作为一种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形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的正义一方.借用香草变质、恶草当道来表达世道的衰败.美人:美人一般被认为是圣君的象征;或象征着贤臣;或是自喻.屈原的美女形象,有时表达了君臣和谐的理想,有时又表达了不遇明君的悲伤.“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是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是楚地文化习俗的反映.?离骚?与?诗经?相比,?离骚?具有的新特点:1〕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2〕学习和借鉴了楚歌的形式和特点,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万百.9、?九歌?共11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11篇目有:?少司命?、?大司命?、?山鬼?、?湘君?、?湘夫人?、?云中君?、?国疡?、?问伯?、?礼魂?、?东君?、?东皇太一?.10、?九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与合唱;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11、?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橘颂?是咏物肇端.“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九章?内容与?离骚?根本接近,主要是表达身世和遭遇.12、宋玉的代表作品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宋玉的?九辩?展开了悲秋主题,其主要内容是抒发他因不同流合污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委曲折的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之情,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的?高唐赋?那么被认为是山水文学的开端.13、?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 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开展的道理.问题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部人事之兴哀,最生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根本清楚.14、?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15、?楚辞?对后世的影响:?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样式无论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有效地塑造更加复杂的艺术形象和抒发细腻或剧烈的感情.?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为后世诗人学习和继承.?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秦汉文学1、汉代文学的根本态势:(1)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开展趋势.(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2)西汉朝廷是在秦朝灭亡之后,经历短暂的楚汉相争而建立起来的.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甑的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 批判的对象包括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鬼神迷信、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3〕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2、秦相吕不韦〔杂家〕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一、总论: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

2、强烈的政治性。

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

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1、综述: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作。

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

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

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

4、尚书: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上古历史文献集。

大多属于记言散文。

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

由于语言精炼,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

相比《春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之称。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西汉刘向整理。

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强,对后世的文、赋有重要影响。

6、诸子散文:●论语: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时期。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

提倡仁政、王道、民贵君轻。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古代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丰富多样的变革。

从古代神话传说、诗歌、散文到小说,中国古代文学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孕育于早期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被视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如《山海经》、《史记》中的前秦法家学派创始人李斯等。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乃至故事情节,成为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诗歌作品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代表作为《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地区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以描写当时社会风貌、家族典礼为主题。

其中的《离骚》、《蒲汀》等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独特性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散文的发展。

先秦时期,散文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文化、修身养性等方面。

其中,鲁迅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为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古代文化名家如庄子、韩非、吕氏春秋等人的散文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前206年-220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汉朝时期,文人墨客追求儒家思想的精髓,使文化繁荣一时。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像司马相如、刘向、班固等文学巨匠。

他们的作品基本上保存下来,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在汉代,乐府民歌也迎来了较为繁盛的时期。

乐府民歌作为一种表现民间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形式,为后来音乐以及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以世俗为题材的作品。

诗人陶渊明以其清新淡泊的作品而闻名于世,被尊为"田园诗人"。

与此同时,古代小说开始崭露头角,代表作为《三国演义》,该作以描写英雄人物、战争场景和政治斗争为主线,深受读者喜爱。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1.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点,古代文人主要以诗歌和骈文为主要形式。

《诗经》是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它由300多首民歌组成。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作品,以抒发痛苦和思念为主题。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2.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些重要的文学流派,如乐府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琴谱诗。

乐府诗是一种流行的民间诗歌,描述了战争、恋爱和社会问题。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和田园生活为主题,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琴谱诗是以琴谱形式写成的诗歌,通过琴曲传达情感和思想。

3.唐代文学:唐朝文学素有“盛唐”之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代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坊间流传的古代诗人有杜甫、李白、白居易等。

杜甫是“诗圣”之称,他的诗歌着重抒发社会不公和个人苦难。

李白则以其豪迈的风格和奇特的想象力而闻名。

白居易则以写人、风景和感情为主题,他的诗歌通俗易懂。

4.宋代文学:宋代文学以散文和词为主要形式。

宋代散文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思想内容的深度。

陈亮、苏轼、欧阳修都是杰出的散文家。

宋代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短小精练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情感。

李清照是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描绘了她个人的苦闷和对逝去的青春的思念。

5.元代文学:元代文学以戏剧为主要形式,被称为“元曲”。

元曲包括才子佳人、历史剧和民间故事,在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实甫和关汉卿是元代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他们的作品被后世奉为经典。

6.明代文学:明代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小说成为大众文学的代表。

《水浒传》描绘了宋朝波澜壮阔的江湖故事,《西游记》则揭示了佛教的传世神话,《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封建家族的家族矛盾和妇女悲惨命运的巨著。

杨慎的《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晋朝文化与风俗的文学杰作。

7.清代文学:清代文学以纯文学为主,以小说和戏曲为代表。

小说《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描绘了贾府的衰败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1.文学的起源:劳动说,游戏说,宗教说2.没有文字的传说文学:原始歌谣,古代神话{远古歌谣he 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字}3.远古歌谣:诗乐舞三位一体4.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夏商时代he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着《》有受教育的权力,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随着贵族阶段的衰落,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生,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式的手里。

5.先秦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巫史文化西周春秋:礼乐文化战国:多种文化同时兴起6.诸子十家: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家,墨,道,儒,名,法等六家。

西汉末,刘歆与于六家之外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对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学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具有的特征:现实性,幻想性,不自觉性(神话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如西游记不是神话,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是神魔小说2.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的不同中国神话记载零散,记载在不同的书籍上;西方神话有固定的故事集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价值的著作,《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其内容驳杂,出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有地理,历史,医学等方面的资料。

4.上古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②具体,形象③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④象征性和隐喻性6.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先民们的反抗精神7.影响: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直接载录,或利用神话情节和神话形象再创造;直接影响文学的创造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效果等。

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总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第二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第二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第二版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学者和读者。

本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补充,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准确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先秦文学1.1 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代至秦朝末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散文和寓言故事为主要形式,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哲理性质。

1.2 诗歌先秦诗歌的代表作品有《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楚辞》则是中国南方楚地民歌的总称,以屈原的作品最为著名。

1.3 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等,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

诸子散文则以阐述哲学思想为主,如《论语》、《孟子》等。

1.4 寓言故事先秦寓言故事以《庄子》、《韩非子》等为代表,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来传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汉代文学2.1 概述汉代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散文和辞赋为主要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2.2 诗歌汉代诗歌的代表作品有《乐府诗集》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集》收录了汉代民歌和宫廷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古诗十九首》则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感慨。

2.3 散文汉代散文以史传文学为代表,如《史记》、《汉书》等,这些作品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描写。

2.4 辞赋汉代辞赋是汉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以司马相如、扬雄等人为代表。

辞赋作品以铺陈华丽、手法夸张为特点,展现了汉代文学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3.1 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220年至589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散文和辞赋为主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貌。

3.2 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品有《陶渊明集》和《庾信集》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pdf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pdf

追求辞藻华丽和对偶工整,注重诗歌的形 式美,表现士族文人的审美情趣。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 》等。
开创了田园诗派,以自然为题材,表现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语言质 朴自然,意境深远。
南北朝民歌与文人诗
南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敕勒歌》、《木兰诗》等。
阮籍、嵇康等,代表作品有阮籍的《咏怀诗》,嵇康的《与山巨源绝 交书》等。
正始之音的特点
表现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绝望,追求自然和自由,具有“清 远玄妙”的风格。
两晋诗坛与陶渊明
两晋诗坛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两晋诗坛的特点
陆机、潘岳、左思等,代表作品有陆机的 《文赋》,潘岳的《悼亡诗》,左思的《 咏史》等。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艺术特色和 文化内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历史借鉴和学术支撑。
意义
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成就和审美追求,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研究方法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
03
在司马相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汉赋,更加注重讽谏。
汉代乐府民歌
1 2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具有 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等
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 苦难。
3
《东门行》、《妇病行》等
内涵。
04
魏晋南北朝文学
Chapter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概括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概括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概括一、早期文学的萌芽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最早期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这些作品以其抒情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诗经》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先秦时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学深厚的历史渊源。

楚地的《楚辞》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汉唐盛世的文学繁荣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诗歌方面,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通过他们的作品,人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政治、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的生动图景。

在散文方面,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的作品也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作品思想深刻,文辞优美,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

另外,小说在汉唐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大唐游仙传》、《搜神记》等作品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三、宋元明清的文学传承与创新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文学家们不断传承前人的文学精神,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宋代以其文学思想的丰富和文学形式的多样而闻名,如苏东坡的词、辛弃疾的词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元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在对传统文学进行继承的也积极开拓新的文学领域,如元杂剧、明小说、清诗文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从古代先秦时期的《诗经》到汉唐时期的诗歌繁荣,再到宋元明清的文学传承与创新,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遗产。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文学之所以能够如此绚丽多彩,是因为其在不断传承的也在不断创新。

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三、《论语》1、《论语》所记言论出于春秋,而其书成于战国初期,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谈的语录体著作。

2、论语共20篇;分为今文和古文3、了解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材料是《论语》、《春秋》、四、《论语》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思想无限丰富,涉及社会及人生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心内容,主要体现在《论语》之中。

五、《论语》的书写特点《论语》语言简练畅达,往往用精炼的话语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或刻画人物个性。

六、《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历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七、《诗经》的主要内容1、追述部族历史颂扬祖先功绩的诗歌例:《大雅》中的《生民》,叙述了周人始祖后稷的出生、建国的历史,其中充满了神话色彩。

2、怨刺政治批判现实的诗歌例:《魏风硕鼠》中痛斥不劳而获的掠夺剥削者。

3、反映战争征役的诗歌例:《小雅采薇》反映戍边战士希望归家而不能,最终回到家乡,却与离开时判若云泥,不禁悲从中来。

4、关于男女恋情及家庭婚姻生活的诗歌例:《周南关雎》强调君子娶妻应首先重视女子的淑德;《卫风氓》表现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女子们由于被男人抛弃而体验到冰火两重天的前后落差。

5、表现劳动生活的诗歌例:《周南卷耳》中表现了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还有对沉重劳动的抱怨以及因劳动而起的思念等其他丰富情感。

6、描写宴享活动的诗歌例:《小雅鹿鸣》展现了周天子热情款待群臣嘉宾,群臣赞美天子,并进谏治国良策,宾主相得融洽,相谈甚欢的场景。

八、《诗经》的文学成就1、以美刺为特征的风雅精神与朴实自然的书写风格《诗经》的作者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均是从日常生活的现实出发。

《诗经》中绝大部分诗歌都是对现实的反映。

1)怨刺政治、批判现实的诗篇表现出积极面对现实、关注现实、勇于揭露现实矛盾、同情民生疾苦、批判不合理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政治和道德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所1.台阁体P60: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待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題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茶陵派P60:从成化到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

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

3.前七子P67:前七子是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等的文学群体。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一方而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題: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关特征。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以李華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境、盛唐为柵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以王慎中、唐熾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师法秦汉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釆取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他们的创作中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有够情色影.(前后七子,15C末以后,以李夢阳、何景明、李華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拟古。

他们重构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文学以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对文学本身的一种新的理解。

但过分注重法度格调等创作规则,造成了创所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酷病・)6.《四声猿〉P86::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

“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

作为一组杂居,《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被誉为“明曲第一二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二7.明清传奇P91:规模宏大,结构自由,情节曲折。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金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8.临川9RP102t (百度)也称“玉茗堂派',指明代后期出现的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戏曲流派,主张戏文应“以意、趣、神、色为主”,反对“按字摸声”的形式主义倾向。

其剧作比较注意刻画人物,将就辞藻,不以“合律依腔”为意。

此派重内容轻音律,创作成就较高。

作品:孟称舜的《娇红记》9.临川四梦P116 (百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前两个剧本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因“四剧”皆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现现实人生,故名之。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肖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

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10.童心说P171: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价的最高准则。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进歩性与深刻性。

《童心说》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1.提倡真怡,反对假理(2.批判的矛头直指'与时盛行的假道学.3.意义:这种理论完全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藩篱,在思想内容上完个是新质的,闪烁着启蒙主义的光辉.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对明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及其理论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公安派(公安三袁)P173: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书写闲情逸致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书法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敞文方便.清新活泼,率真n然,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11.竞陵派P176,继公安派之后,以锤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较大的影响。

锤、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其诗”重“性灵气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2.晚明小品文P177, (1)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与“春容大篇”相区别。

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2)晚明小品文内容題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3)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移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13.梅村体P219:梅村体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诗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稳定的艺术个性o (1)从内容上说,它多写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可备一代诗史”(2)从形式上说,首先它以叙事为主。

它吸取了元白等人的歌行体的写法,重在叙事写人。

它往往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

其次,在语言上它吸取了初唐四杰的釆藻缤纷和温庭筠、李商隐深情绵邈的风情韵味。

再次,情节上,它融合了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代表作有《圖圆曲》等。

<《圆圆曲》艺术特点:1、转韵自由,格律严整2、色彩缤纷,辞藻华丽3、用典频繁而贴切4、叙述灵动多变,摇曳多姿15.阳養词派代表人物陈幟P223(1)陈维崔(1625-1682), “阳羡词派”领袖。

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其父陈贞慧。

陈维終少有才名,晚年举博学鸿词科,官翰林院检讨。

他学识渊博,性情豪迈,才情卓越,兼以过人的哀乐,学习苏、辛,使豪放词大放异彩,平生所作1800馀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1)他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接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国事,有“词史”之称。

(2)风格导源于辛弃疾,但开疆辟远,比辛词抑郁悲哀更重。

他也学苏轼逸怀浩气,却因生活沉重,没有苏词的洒脱旷达。

感伤故国之情于悲愤苦涩里盘旋曲折。

(3)风格导源于辛弃疾,但开疆辟远,比辛词抑郁悲哀更重。

他也学苏轼逸怀浩气,却因生活沉重,没有苏词的洒脱旷达。

感伤故国之情于悲愤苦涩里盘旋曲折。

16.朱彝尊和浙西询派P224(1)请初以朱率登为首的词派。

以朱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有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2)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青少年时,即以诗、词、散文闻名江南。

康熙十八年,以布衣应博学鸿词考试,授官翰林院检讨,曾入值南书房,参与修《明史》。

他博学多才,诗、词、文并工。

藏书八万卷,学问渊博,钻研经学,精于考证金石,长与古文诗词。

诗与王士槙齐名,为“南北二大家”之一。

他又是浙西词派领袖,世称“南朱北王”.(3)朱彝尊词的内容:A“宴嬉逸乐”的欢愉之辞,B时代的悲袁与亡国的感散。

(4)朱彝尊词的风格:句琢字炼,清醇高雅。

16.神韵说P226: (1)清初王士稹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王士植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认为诗歌应含蓄蕴藉,言尽意不尽;作诗以“妙语”为主: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关特征。

(神韵诗的基本特征) 17.苏州派P235:明末清初集中在苏州地区的一批戏曲作家,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相近,形成了一个戏剧流派,后人称之为“苏州派”。

代表人物是李玉。

他们关注并积极地反映现实生活,其剧作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戏剧性强,对昆曲及地方戏的演出有较大影响。

18.格调说P319:(百度)(1)清代随着王士植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徳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徳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3) (PPT)格调:“格”是指作诗的体制、体式:“调”指诗的声律音调:“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故可理解成是对诗的形式的要求,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20.肌理说P320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是针对袁枚的“性灵”说。

翁方纲以“肌理”来救“性灵”“神韵”说的大而无当,空疏不实。

他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说首先强调的是“理”与“学”,其次强调的是“法”°21.性灵说P321: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与赵翼、蒋士铃并称“乾隆三大家” o (2)性灵说的特点A真情B个性C独创D夭然22.桐城派P325: (1)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魅、姚祁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2)桐城三祖:方、刘、姚三祖。

理论主张: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23浙派词.P331 (相对,第16个朱彝尊和新西词派):朱葬尊首开浙派,浙派中期领袖厉我.他推衍朱彝尊“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以“远而文,淡而秀,缠绵而不失其正”为“骋雅人知识要点之能事”,姜、张之外再揽入北宋周邦彦,让音律和文词更为工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