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

合集下载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要点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要点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要点两化融合是指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活动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

为了顺利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建立和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进行贯标实施。

下面将介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的要点。

一、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规划首先,企业需要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的规划,明确整体目标和具体步骤。

规划要包括两化融合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架构、各层次的管理指标体系等内容,以确保两化融合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框架其次,企业需要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标准框架,包括发展战略、组织管理、信息化平台、技术与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标准框架应基于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并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三、明确两化融合管理责任和权责关系重要的一点是,在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时,企业需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责关系。

高层管理人员应承担起领导和推进两化融合管理的责任,中层管理人员应负责具体的实施和落实,一线员工应积极配合和执行。

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企业在实施两化融合管理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

这个体系应包括两化融合管理部门、两化融合管理团队和各级管理岗位。

各级管理岗位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推动两化融合管理的落地。

五、完善两化融合管理流程和方法企业在实施两化融合管理时,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和方法,以确保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例如,可以建立两化融合管理的PDCA循环流程,考虑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如敏捷管理、数据分析等。

六、建立两化融合管理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为了保证两化融合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需要建立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同时,要建立改进机制,及时采取措施,修正不足,确保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适应性。

七、培训与沟通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两化融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任务,需要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沟通。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需求,规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认定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企业的两化融合程度、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

企业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如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管理水平较高、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

2.认定流程:企业需要先进行自我评估,确定自身在两化融合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企业可以选择向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申请两化融合管
理体系认定。

第三方机构将对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现场调研、文件审核、员工访谈等环节。

最后,根据评估结果,第三方机构将给出认定结论,并向企业颁发相应的证书。

需要注意的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

同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定也需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认定流程和标准可能因地区和行业而异。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或相关部门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日益普及,企业管理模式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在这个背景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逐渐成为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实施过程和要点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

一、实施过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战略规划、组织准备、系统建设、试运营和持续改进。

1.战略规划:企业在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前,首先需要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的规划。

确定两化融合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明确实施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目标。

需要对现有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改进工作奠定基础。

2.组织准备: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企业需要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人员培训工作。

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全员参与并配合工作。

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和管理水平,为后续的系统建设工作做好准备。

3.系统建设:系统建设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的核心环节。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并进行定制化开发。

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需求,确保系统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运作。

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测试和调试工作,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4.试运营:在系统建设完成后,企业需要进行试运营阶段的工作。

通过试运营,可以检验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试运营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确保系统能够顺利上线运行。

两化融合要点(基础知识+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要点(基础知识+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由来: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 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继续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含义:·信息化的重点是加强工业化、增强实体经济·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与中国两化融合特点的不同:发达国家渐进式发展:①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管理现代化后管理信息化;②技术上逐步换代,先大型机,后小型机,再服务器-客户机,直至互联网、云计算。

中国跳跃式发展: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②技术上是快速换代,四世同堂。

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历程的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三个阶段:①蒸汽机时代—小工业时代机械动力传递困难,工厂规模受限。

②电力时代—大工业时代电力动力传递不受限,工厂规模急剧扩大。

③自动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走上两化融合道路。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历程三个阶段:①传统工业化(1949-1979)计划经济,无需求、无动力、无条件;②开放改革阶段(1989-1999)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始探索发展;③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2000-)加入WTO,超高速发展,必然向自由。

中国与发达国家目前两化发展现状对比:发达国家:渐入性发展,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阶段的积累,自然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中国:植入性发展,工业化尚未完成,正处于中后期,亟待通过信息化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介绍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的背景和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业化的深度结合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两化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而贯标管理体系则是指采用标准化管理的方法,将标准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和风险控制的优化。

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的出现,对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其次,它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减少了资源浪费和成本支出。

另外,它也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因此,建立和推动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的意义和优势,以及推动该体系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旨在为企业和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概述。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首先对本文涉及的主题“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了其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然后说明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探讨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的意义、基本概念、优势以及推动方法。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章节,分别是“两化融合的意义”和“贯标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在“两化融合的意义”一章中,将介绍两化融合的背景和意义,探讨其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同时,还将讨论两化融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贯标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一章中,将介绍贯标管理体系的定义、原理和关键要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培训资料--基本知识 (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培训资料--基本知识 (3)
系的管理范围和边界,并在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确。
【理解与要点】 企业应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历史进程同步推进的环境下,识别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依据其战略建立、实施、监视与测
量、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企业应围绕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识别和确认拟打造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以 业务流程为导向明确这些新型能力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从而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条款详解
【主要障碍】
1. 部分企业规范化、制度化、文件化的管理基础薄弱,文件管理手段落后或缺失。 2. 从无到有建立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 3. 制度化的文件如何有效落地,从而避免流于形式,是企业普遍面临的挑战。
【做法和经验】
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管理基础。 2. 不断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推动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 3. 不断沟通和完善文件化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强其执行控制和绩效考核,务求实效,持续改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条款详解
5.2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在本企业管理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赋予其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提出本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决策建议; b) 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c)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改进需求; d) 提升企业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e) 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条款详解
【主要障碍】
1. 最高管理者对两化融合认识不深,且难以与时俱进。 2. 最高管理者对于两化融合工作的实际参与程度不高。 3. 最高管理者缺乏变革的决心和恒心。 4. 最高管理者未能有效促使企业全员形成推进两化融合的共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容详解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容详解


ISO27000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OHSMS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5
提出背景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 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 需求,规范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 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企业各个职能和层次的全员——两化融合的需求提出者和工作贯彻落实者 包括: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等
全员参与

调动全员 积极性、自觉性、创造力

全员考核
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以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为宗旨,建立员 工培养和发展机制,完善企业文化;

明确全员职责:
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明确实现两化融合目标的过程,以及 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受控条件下实现这些过程; 对过程进行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 考核,并报告结果;
持续优化过程,提升过程绩效。
采用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一种闭环管理方法,需要明
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确定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 互作用关系,明确过程绩效、加强过程考核,监 测、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 过程的增值效应。
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 ——行动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建设和推广行动
4
提出背景
管理体系的理解

常见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指用于确保一个组织 能够履行实现其特定目标所需的 所有任务的过程和程序的框架。 管理体系针对特定管理目标对组 织的相关人员、部门、活动和过 程提出系统性的、普适性的通用 管理要求,涉及管理理念、原则、 要素、机制和方法等。 组织可依据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方 法,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构 建适合自身的相应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有助于组织有效地建立、 实施、保持和改进其内部管理机 制,系统、全面地提升组织管理 绩效。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首先概述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概念,接着详细阐述了实施过程,包括明确目标和规划、制定详细计划以及组织实施团队等要点。

在强调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两化融合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要点、目标、规划、计划、实施团队、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方式,实现生产、经营与管理的高效协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企业两化融合已成为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

背景下,许多企业意识到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和关键要点,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与落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管理挑战。

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企业两化融合是当前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趋势,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和关键要点,为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概述、实施过程以及关键要点,可以为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提高实施效率和成功率。

研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到两化融合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和实践。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由来: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 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继续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核心: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含义:·信息化的重点是加强工业化、增强实体经济·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与中国两化融合特点的不同:发达国家渐进式发展:①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管理现代化后管理信息化;②技术上逐步换代,先大型机,后小型机,再服务器-客户机,直至互联网、云计算。

中国跳跃式发展: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②技术上是快速换代,四世同堂。

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历程的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三个阶段:①蒸汽机时代—小工业时代机械动力传递困难,工厂规模受限。

②电力时代—大工业时代电力动力传递不受限,工厂规模急剧扩大。

③自动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走上两化融合道路.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历程三个阶段:①传统工业化(1949-1979)计划经济,无需求、无动力、无条件;②开放改革阶段(1989—1999)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始探索发展;③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2000—)加入WTO,超高速发展,必然向自由。

中国与发达国家目前两化发展现状对比:发达国家:渐入性发展,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阶段的积累,自然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要点和审核方法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要点和审核方法
是,两化融合的方针是由公司战略推导得出,与战略一致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含满足本规范要求的承诺,是否包含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承诺,是否关注了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面谈、确认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4.2.1
1.两化融合方针和两化融合目标、手册、程序、记录及其他所要求的文件
访问、查阅文件
管代
已经建立
2.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了文件化程序
查阅文件目录,并予确认
是,从管理手册(1套)、程序文件(22项)、作业文件(XX项)、记录表单(XX项)四级文件体系控制
3.组织是否根据内部管理需求建立了相应程序、作业文件,文件详略是否得当,是否适宜可操作
抽验
是,发布了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3.最高管理者是否组织制定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
审核/抽问
是,最高管理者审批发布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
4.组织两化融合方针、目标是否形成文件,并由最高管理者批准颁发
抽验

5.最高管理者是否组织管理评审活动,效果如何
审核/问验
是,目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于公司的适宜有效的
6.建立、实施、保持、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需资源,最高管理者如何确保提供,有否实例佐证
4.0两化融合管理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4.1.1
组织是否按照标准建立、实施、监视和测量、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提问、查阅相关文件
并确认
最高管理者
是,公司的发展历程就是两化融合的过程,3-8月作为工信部首批贯标试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工作
4.1.2
组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是否被确认和管理;过程间顺序及关系是否被确定和管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要点和审核方法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分析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分析

两化融合及其管理体系分析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从生产模式、管理体系、发展方向等角度促进了企业的进步发展,使传统工业可实现企业转型,进而使社会整体迈向信息化时代。

我国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维持与改进提供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从企业管理角度加速产业升级,加快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一、对两化融合的理论分析(一)两化融合的整体概念两化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简称,其覆盖范围、层次高度、应用深度的要求均较高,是覆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战略任务,通过将其覆盖至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可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从生产端与应用端进行综合改革,以进入全民信息化时代。

(二)两化融合的提出背景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相邻历史进程的发展融合,是全球社会进步发展的整体大方向,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均在过去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化时代,而后开始信息化的进程,整体呈现顺接呈递的架构。

可见两化融合的提出具有我国特色背景,由于时代问题开展工业化的进程较晚,在发达国家已开始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建设阶段。

两化融合理念强调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建设,以补足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工业化差距,同时信息化对企业的进步发展存在推动作用,在企业的生产端和管理端均能运用信息科技提升效率。

2011年4月我国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奠定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原则,自此两化融合已完全成为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改革方向[1]。

(三)两化融合的具体内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应协调一致,使其发展方向与规划应高度匹配,以此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同进步发展;将信息资源纳入工业资源体系中,改变生产端模式,节约传统生产资源;使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产生新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创建新的经济类型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并在技术层面应用信息技术,运用新式科技产生新的生产力模式,从生产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革;同时信息化模式有助于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改革,解决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管理压力问题,创建高效的管理体系,以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
标准
参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等国家标准,以 及国内外先进的两化融合管理实践和经验。
审核流程与方法
流程
包括审核准备、现场审核、审核报告 编制、审核后续活动等阶段,确保审 核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文档审查、现场观察、人员访谈、 数据分析等多种审核方法,获取客观、 公正的审核证据,对组织两化融合管理 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
0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改 进
持续改进原则与目标
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系统推进、全员 参与。
目标
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业务创新、增强企 业核心竞争力。
持续改进方法与措施
方法
采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进行持续改进。
措施
制定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落实改进措 施、监控改进过程、评估改进效果。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对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研究还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缺乏针对不同行 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化研究。
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两化融合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持 续关注并研究新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的实施效果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将两化融合 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整合。
制定两化融合战略规划
明确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 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推进两化融合项目实施
根据战略规划,推进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 度融合项目实施。
持续改进和优化
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确保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包括体系建立、体系实施 、体系评测和体系改进等四个步骤,是一个持续 循环、不断提升的过程。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和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由来: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继续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核心: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含义:·信息化的重点是加强工业化、增强实体经济·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与中国两化融合特点的不同:发达国家渐进式发展:①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管理现代化后管理信息化;②技术上逐步换代,先大型机,后小型机,再服务器-客户机,直至互联网、云计算。

中国跳跃式发展: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②技术上是快速换代,四世同堂。

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历程的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三个阶段:①蒸汽机时代-小工业时代机械动力传递困难,工厂规模受限.②电力时代—大工业时代电力动力传递不受限,工厂规模急剧扩大.③自动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走上两化融合道路.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历程三个阶段:①传统工业化(1949—1979)计划经济,无需求、无动力、无条件;②开放改革阶段(1989—1999)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始探索发展;③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2000-)加入WTO,超高速发展,必然向自由。

中国与发达国家目前两化发展现状对比:发达国家:渐入性发展,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阶段的积累,自然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中国:植入性发展,工业化尚未完成,正处于中后期,亟待通过信息化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和要点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企业两化融合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实施有效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两化融合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探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和要点,帮助企业更好地推进两化融合,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一、两化融合的概念和意义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创造更高效、更灵活、更具竞争力的生产模式。

两化融合不仅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品质的关键。

建立和实施一套完善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1.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意义:(1)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加快决策的速度和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降低成本。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力成本、物料消耗和库存量,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

(3)提升产品质量。

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能够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升产品质量。

(4)增强竞争力。

两化融合带来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的提升能够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标准化。

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文件,明确两化融合的目标和要求,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

(2)信息化平台。

构建信息化平台,把企业的信息资源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

(3)人才培养。

加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引进,并建立专业的两化融合团队。

(4)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流程管理、绩效评价等。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2.1 阶段目标设定在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阶段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

阶段目标的设定可以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方面进行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和落实路径。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及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基础知识及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由来: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 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继续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核心: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含义:·信息化的重点是加强工业化、增强实体经济·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与中国两化融合特点的不同:发达国家渐进式发展:,先大型机,后小型机,再服务器-客户机,直至互联网、云计算。

中国跳跃式发展: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管理现代化与管理信息化同步发展;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历程的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经历三个阶段:①蒸汽机时代—小工业时代机械动力传递困难,工厂规模受限。

电力动力传递不受限,工厂规模急剧扩大。

③自动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传递处理无困难,走上两化融合道路。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历程三个阶段:①传统工业化(1949-1979)计划经济,无需求、无动力、无条件;②开放改革阶段(1989-1999)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始探索发展;③全球化超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2000-)加入WTO,超高速发展,必然向自由。

中国与发达国家目前两化发展现状对比:发达国家:渐入性发展,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阶段的积累,自然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中国:植入性发展,工业化尚未完成,正处于中后期,亟待通过信息化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首批8大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能源行业两化融合全面展开从20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在勘探开发和炼化生产领域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生产控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审即将开展,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评审,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审即将开展,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评审,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审即将开展,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评审,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1)一是为了拿政府项目补贴;(2)和其他质量管理体系一样,建立一堆制度、一套表格往档案室一放就结束(3)还要做设备升级换代,需要企业投入成本太多,收益短期看不见,企业压力和风险都有点大;(4)两化融合中的信息化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关键还是业务和生产的自动化。

然而:无论企业两化融合贯标的目标是:为了提升自我、为了奖励、亦或者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包装效果……,然而这些通通都不要紧,因为这些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一旦展开了这项活动,将在长达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不断地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现场抽查、定期考核等等监督手段。

企业的结果必然是:获得了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构建及提升。

什么企业可以做?(1)所有行业,目前以制造业为主(2)规模以上的企业,行业不限,消费品、原材料、装备、电子信息、军民两用、软件服务业等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即在当前软件产业高速发展,大数据渗透各行各业的环境下。

传统制造企业在传统工艺及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去吸纳这些软件、平台等信息化工具用来武装自己的硬实力。

也就是说,只要传统制造企业采用了一些信息化软件去辅助自己企业管理、研发、生产、销售的水平及效率,就达到了两化融合贯标的基础要求。

简单说明:两化融合贯标程度分为基础提升、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4个层次。

踏入门槛(单项应用)可去进行两化融合贯标。

贯标具备的条件:GB/T23001-2017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说明贯标企业不限制行业,不限制规模。

但是两化贯标存在一个通过率的问题,所以稍具规模企业贯标过程中通过率会高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良好;2、两化融合工作具备良好基础,成效比较显著,对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需求;3、企业所属行业:生产制造类型企业,不限制产品所属行业;4、企业人数: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人数在100人左右,如果生产高度自动化的企业人数则无具体限制;虽然两化融合不限制企业规模,为了增加通过率,两化融合需要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岗位职责的变更或者人员的减少;5、企业销售收入:体系对销售收入没有具体要求,如果企业限定在50-100人左右,销售收入一般将达到在2000万以上;6、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或者将要上的信息化系统:7、财务的持续保障:两化评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需要公司能进行资金保障,要求企业近两年对信息化工业化有资金投入(包括生产设备、信息设备、服务器、各种培训服务等)建议20W元以上。

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前的几项解释

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前的几项解释

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前的几项解释各申请评定企业:近日不断有企业进行咨询,了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的有关注意事项,结合在白云山中一药业和开祥化工审核的审核情况,现将几项注意事项明确如下,请企业参考并做好准备。

一、关于申请围和边界的确定申请评定的围不是产线,而是企业新型能力。

描述方式为:位于XX市XX路XX号XXXXX公司与XXXXXX能力、XXXXX能力相关的两化融合活动。

此围将写入评定证书,请企业务必描述准确。

审核过程中将按照企业新型能力的围审核涉及到的过程或活动。

需要企业注意的是,申请的新型能力必须是通过两化融合体系的运行已经形成的新型能力,不是拟打造的新型能力。

在《管理手册》中可以拟打造多项新型能力,而评定围可能是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不一定是全部。

企业也不可能在短时间打造出需要的所有新型能力。

二、关于新型能力的确定新型能力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和运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审核全过程,请企业务必作为最重点的容。

新型能力来源于企业战略。

企业要分析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确定战略和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规划;根据战略目标分析企业需要培育的竞争优势;根据竞争优势的需要确定拟打造的新型能力;根据新型能力确定两化融合目标;根据目标确定需要建设哪些两化融合项目;根据项目确定需要监视和测量的关键绩效指标。

这个传承关系必须清晰。

各企业在审核过程中要提供出从战略到竞争优势、新型能力的分析、确定过程的证据。

体系文件中要包含新型能力、目标、绩效指标等容,如果手册不准备修改,可以单独制定文件。

从各企业申报的资料看,新型能力的描述千差万别,有些企业所描述的根本不是能力或者是还没有形成的能力,按照工作委员会的要求,这样的申请不予受理。

新型能力的描述要简练、直接、易懂,如成本控制能力、快速研发能力、精益生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协同采购能力、营销推广能力、供应链协同能力、安全生产能力、绿色制造能力、清洁生产能力、资本运作能力、集团管控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高效办公能力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总要求
企业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实施、监视与测量、保持和改进文件化的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企业应界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和边界,并在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确。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 1 概述 “建立”意味着达到一种持久性程度,只有体系的所有过程都被证实得到实施, 才可认为已建立了体系,通常情况下至少应是在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发布实施三 个月及以上、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中的所有过程(如评估与 诊断、内审、管理评审等)都得到有效实施之后;“保持”意味着体系一旦建立 就应持续运行,这就要求企业的各职能单元均需做出积极的努力、管理体系的所 有过程均持续开展并处于受控状态;“改进”是管理体系追求的目标,意味着企 业要以方针为导向、以目标的提升为驱动,持续提高体系运行的绩效。这既是 PDCA方法“螺旋式上升”的体现,也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原则的要求。 企业若寻求建立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管理体系,则应首 先通过初始评估(详见8.2章节)确定其两化融合水平现状,以便为其后的两化融 合绩效指标评价提供参照基准。 企业一旦确定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建立、实施、保持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 对本条款的审核,在文件审核阶段主要评价受审核方的管理手册是否对两化 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全部过程及顺序和其相互作用进行了描述、需要通过下 层支撑性文件(引用文件)进行描述的过程是否指出了支撑文件的查询途径;标 准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是否全部形成了文件;手册及程序文件的规定是否符合标 准的要求(以上内容也是对标准其他条款进行文件审核的要求,以下条款中不再 重复说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方针和目标是否已形成文件(可 包含在手册中)。 现场审核阶段,主要是结合标准其他条款的审核,评价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 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是否充分、适宜。当没有文件就不能保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 审批、发放登记、标识修订状态等措施只是文件控制的手段,而并非文件控 制的最终目的。因此对文件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上述措施的执行,而应进一步 关注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是否得到了有效沟通和准确理解、是否发挥了预期 的作用、是否有助于体系的持续改进。为此,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评价: a) 该过程的输入、输出及中间活动是否已被识别和确定? b) 活动涉及的职责分工是否已明确? c) 为进行该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和方法(程序)是否已制度化或形成惯例,并 得到该程序涉及的所有岗位的准确理解?
前言
本文是为了便于使用者加深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管理体系 要求》的理解,对标准各条款做出的解释性说明。 既不作为对标准的补充要求,也不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审核的依据,仅对贯标实施及审核提出参考性建议。文中 的“应xx”、“宜xx”均代表推荐性的做法,其中“应xx”
的推荐程度比“宜xx”更强。
第1页
第8页
4.2.1 文件要求 总则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续) 证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时(如负责相同活动的不同人员,对该项活动的要 求表述得迥然不同),应考虑提示受审核方对该活动作出制度性安排,如出具书 面不符合项,应按该活动直接相关的标准条款判定其不符合条款。
注:标准要求的文件至少包括: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方针和目标、管理手册 (4.2.1),文件控制程序(4.2.2),记录控制程序(4.2.3),策划控制程序(7.2),内部审 核控制程序(8.4),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8.7.2)。
第2页
4.1 总要求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续) 和改进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采用标准规定的全部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2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范围和边界限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调整的对象,明确了认定审核及自我声 明的内容和界限,也是影响采信方对管理体系评价结果信任程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描述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的要素通常宜包括:活动、过程、区域范围、组织单元。 其中活动是指企业打造新型能力的活动(如新产品协同研发、全产业链价值整合 等),它作为核心要素,为其它要素的确定提供了依据;过程是指与该活动相关 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中规定的所有体系过程(如企业界定 的新型能力打造活动的范围是新产品协同开发,此时与此无关的采购流程优化就 不能作为标准7.3过程已实施的证据);区域范围是指在企业管理和控制下的,与 该活动和体系过程相关的所有场所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包括固定场所、临时场 所(如安装、施工、调测现场)、也可以是在企业统一管辖下的多个场所(如集 团总部下属的分子公司场所);组织单元是指企业组织机构内,与该活动和体系 过程相关的所有职能单元(如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职能部门、分子公司、事业部、 办事处、项目组等)。
第9页
4.2.2 文件控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保护和控制。企业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 序,以规定: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和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标识;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相关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某种目的而保留作废文件,对这些文件进行 适当的标识。
第7页
4.2.1 文件要求 总则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续) 覆盖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所有过程、并满足其要求。两化 融合管理手册对体系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识别、确定,是兼顾技术与管理,落 实“全局优化”原则和“系统方法”的具体体现。 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应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并确保通过文 件的策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实现过程增值的目的。因此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 的数量、形式、详尽程度和复杂水平等,取决企业自身的特点(如所属行业、规 模、业务复杂性、组织结构、人员能力等)及其打造新型能力活动的需要。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 本条款在文件控制的归口部门查看文件清单,抽3~5份查看是否按规定审批, 包括修订后是否再次审批,文件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是否得到标识,外来文件是 否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文件是否发放至预期的使用者,是否有措施防止作废 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在其他部门结合相应条款的审核,看相关文件规定的内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是否得到该文件涉及的所有岗位的准确理解、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是否实现了 预期的增值效果、适用时是否从制度优化的角度对文件规定进行了持续改进、新 的/变化的要求是否在相关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 本条款要求审核组基于在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获取的正反两方面审核证据, 在审核报告中对受审核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做总体评价,评价应包括 对管理体系符合性和有效性的描述及结论性意见。其中符合性包括受审核方管理 体系规定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体系运行是否符合标准和其自身管理体系的要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11 页
4.2.3 记录控制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记录,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控制。记录的标识、存储、保护、 检索、保留和处置所需的控制措施应形成文件并实施。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 别和检索。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 记录可以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提供证据,也是数据开发利用 (详见7.7章)的信息来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不仅可以对体系运行绩效 进行监视、测量和评价,还可以寻找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及体系运行绩效和两化融 合水平绩效的机会。 信息化环境下记录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包括表单、图表、数据库、系统日 志、流程节点的审批、音视频信息等等),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不同形式记录的 获取、储存、处置、备份、防护以及安全保密等要求。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 本条款在文件控制的归口部门查看记录清单,看是否包括了标准要求的记录 以及其它用于证实体系稳定运行的记录,是否规定了记录保持的期限、保存的责 任部门,记录控制是否考虑了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 在其他部门结合相应条款的审核,看相应记录是否足以证实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 有效性,数据是否真实准确,记录是否得到妥善的标识、存储、保护,是否便于 检索和识别。如不能提供充分的证实,应按该活动直接相关的标准条款判定其不 符合条款。
第 10 页
4.2.2 文件控制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续) d) 该程序的执行情况及效果是否便于进行检查和评价? e) 该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增值效果? f) 是否从制度优化的角度对过程实施了新一轮的持续改进? g) 新的/变化的程序是否在相关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对文件的策划、执行、检查和改进,是在文件化管理体系中运用“过程管理” 原则,提升过程绩效、实现管理体系PDCA循环的基本方法。 注:GB/T19000-2008对程序的定义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第3页
4.1 总要求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 (续) 企业可选择在整个组织内或在某一部分组织单元来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但在部分组织单元内实施管理体系时,应确保这部分组织单元有能力实施标准 规定的所有过程。如企业把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排除在体系覆盖范围内就是 属于不适宜的)。 一旦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被确定,该范围内的工作均应满足《信息化和工业 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规定。 在管理体系保持和改进过程中,根据打造新型能力的需要,企业可适时对管 理体系的范围作出更新或调整。
注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和边界描述的参考示例如: a) 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 b) xx集团公司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动。包括位于xx地点 的xx子公司、位于yy地点的yy子公司; c) 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xx事业部,与产品协同研发能力建设相关的两化融合管理活 动。
第4页
4.1 总要求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 (续) 注2:由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应不断打造新型能力,以获取可持续的 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一定是在不断增加的,才能体现出 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改进。同时对已完成的能力新型能力建设项目应持续实施7.6运 行维护、7.7数据开发、7.8动态调整、8.3监视与测量(针对原两化融合目标、与 该能力有关的两化融合绩效指标)等管理,以确保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注3:对于认定机构,应在认定证书上明确描述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范围 和边界的活动、过程、区域范围、组织单元等要素的信息,以及经证实的历次新 型能力打造活动的信息。参考示例如“位于xx地点的xx公司对于和xx、xx、xx新 型能力打造相关的两化融合活动的管理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